首页 > 应用文书 > 证明 > 详情页

证明加法交换律

2023-01-08 12:30:12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证明加法交换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证明加法交换律》。

第一篇:《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在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在加法和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交换性和结合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

成功之处:

1、整合教材内容,便于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在以往教学中,都是按照教材的编排程序,按部就班,首先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教学,再进行乘法运算定律的教学,最后对比加法、乘法运算定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虽然感觉教学有条不紊,但是总感觉缺失点什么,总感觉有这样一双手在禁锢自己的思想。如何让教学更能适应新形势下课改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本,顺应学生认识发展需求,减轻学生背诵记忆的难度。因此在今年的教学中,我大胆改变了教材的编排程序,改变为加法、乘法交换律放在一课时进行教学,加法、乘法结合律也是如此。通过教学,有利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非常轻松的认识了加法、乘法交换律,记忆非常深刻牢固。

2、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教学中,由故事“朝三暮四”引入,引发学生猜想,通过举例验证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结论,然后又再次引发学生从结论进行猜想,让学生不仅知道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获取结论的方法。通过结论引发猜想,学生很自然列举了例子进行证明,从而得出在乘法中,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的结论。结论的得出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真实感悟到了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不足之处:

习题的处理欠妥当。练习五1题只是要求学生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没有让学生说说表中数的规律:可以以加号所对的那条对角线为对称轴,对应位置上的两数相等。这样在计算中可以利用这个规律,算出对角线及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另一半可以照抄。

再教设计:

1、注重习题的备课,减少低效教学流程。

2、注重对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证明过程,可以通过集合图和点子图,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第二篇:《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1.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意义,让学生从交流中得出结论,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增强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学会了运用已学的运算律来解决问题,随机渗透了类推、迁移的数学思想,也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意义的理解。

2.注重知识的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设计习题,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充分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了数学的作用与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题目:

→4+6=6+4

→3×5=5×3

师:分别观察这两组式子,请你照样子再写一组。

设计意图: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加法交换律。

(1)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观察第一组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验证并总结规律。

师:在4+6=6+4这道算式中,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是不是在所有的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会发生改变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写出几道加法算式并试着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计算它们的结果,验证我们的猜想。

学生验证,汇报交流,教师总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3)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师:谁能用字母表示一下加法交换律?

(a+b=b+a)

(4)反馈练习。

20+30=(  )+(  )

524+678=(  )+524

□+(  )=○+(  )

3+(  )=Y+(  )

2.乘法交换律。

(1)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师:观察第二组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2)验证并总结规律。

师:请每位同学编出乘法算式并试着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看看它们的结果有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验证,汇报交流,教师总结: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3)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师:怎样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呢?

(a×b=b×a)

师:这里的a、b都可以表示哪些数?

(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

(4)反馈练习。

10×5=(  )×(  )

(  )×△=(  )×☆

C×(  )=F×(  )

第三篇:《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书中把两部分内容编排在一起。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加法交换律,然后在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迁移过来。让孩子们大胆猜想,进而验证,得出乘法交换律。

2、加法、乘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本单元所学习的几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因此,这些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乘法交换律又是这数学大厦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乘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再有,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不要简单地让孩子们学习运算定律,而是重在渗透给他们去猜想、验证并得出结论的数学研究的方法。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验证,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有了上面的思考,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3)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4)渗透给学生用“举例验证法”来验证规律存在的真实性数学学习方法。

4、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

5、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乘法交换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定律展开猜想,并能进行举例验证。

二、说设计意图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知识点本身的学习并不应“浓墨重彩”去渲染,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应该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的基本思想是:

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

二是重视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定律的发现过程,大致应该经过以下几步: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得到规律。

三是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分三部分教学。

(一) 复习引入,得出加法交换律。

(二) 知识迁移,得出乘法交换律。

我以为,教学运算律主要让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只注意让学生举出实例进行验证,而忽视了能否找到反例的问题。对于不完全归纳法来说,举出的正例越多,则意味着结论的可靠性越大;但若发现了一个反例,则可推翻结论。因此,我预设了“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无法找到反例,加深了对结论可靠性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和体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严谨性。

(三) 巩固练习,深入理解交换律。

四、类比拓展

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

猜想一:减法中,交换被减数和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猜想二:乘法中,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猜想三:除法中,交换被除数和除数的位置商不变?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用合适的方法试着验证。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第四篇:《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解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过程,认识运算律丰富的现实背景,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用途,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意义以及运用。

教学难点: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感受交换的好处

首先出示加法和乘法的计算题让学生快速口算出答案,接着给出两个复杂的算式。现在还能马上口算出答案吗?针对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将加法和乘法算式同时呈现,让学生一组一组观察,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什么可以把等号连起来?你还发现了什么?

2、通过模仿创造出几组加法和乘法算式,加以验证。观察教师的例子、自己仿写的以及书本中淘气和笑笑写的算式,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3、总结;课件出示内容;

4、寻找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所发现的规律。

5、我会接着追问:关于交换律的算式和事例学生们能举的完吗?你们能创造一个更简单的方法来表达发现的规律吗?

6、选择方法进行投影对比,让学生解释自己的方法,P23在对比评价中得出更简便的字母表示法(板贴a+b=b+a;a.b=b.a)这里要注重说清楚ab各表示什么,以及两个运算律的异同。

三、巩固规律

1、规则是我说算式,学生说交换后的算式,适时加入减法和除法,在学生产生冲突时继续追问:a+b=b+a;a.b=b.a那么a-b=b?a÷b=?。

四、深化练习,拓展提高

1、结合下面的例子说明等式为什么成立。通过现实背景理解交换律的实际意义。

2、运用规律填一填,了解学生对交换律的掌握情况。

3、计算下列各题,并运用规律进行验算,通过比较,发现利用交换律在计算中可以选择符合习惯的方式列竖式,还具有验算的作用,

4、接着出示课始的复杂运算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交换律使问题简单化。

五、全课小结

说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第五篇:《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执教者:李奕华

教学目标:

1、经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解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过程,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用途,发展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教学难点:灵活应用这两个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口算: 30+28= 28+30= 25×4= 4×25=

2、在○里填上>、<或=。

30+28 ○ 28+30 25×4 ○ 4×25 师:你发现了什么?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两组算式,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4+6=10

3×5=1

56+4=10

5×3=15 4+6=6+4 3×5=5×3

2、学生举例验证。

3、师生小结。

(二)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1、观察情境图,同桌之间讨论。

2、说说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1、让学生尝试用a、b代表两个数,写出上面发现的规律: 板书:a+b=b+a a×b=b×a

2、引导归纳、小结。(板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四)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下面的计算:

1、观察算式,说说发现。

2、即时练习:完成书本51页“练一练”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书本51页“练一练”第1、2题。

2、“练一练”的第4题。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推荐专题: 证明加法交换律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