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技术创新意识淡薄
企业创新氛围的积极作用在于促进技术创新,经营创新意识是决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高低的关键所在。首先,部分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驱动力。从现有资料看,中国的技术创新大多是外力推动,缺乏内在的动力。其次,创新投资率低。目前,依国际惯例,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1%的企业生存率几乎为零;要想维持生存,这个比例起码应该在2%以上。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数在这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
2 技术创新组织管理不善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技术创新的组织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技术创新的组织和管理模式陈旧。(2)开放意识、管理创新意识薄弱,企业信息化程度不够。(3)管理者没有赋予创新行动者必要的自主权,且缺乏竞争机制与技术创新体系。
3 技术创新机制不完善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地位不明确,难以形成企业的创新激励机制。一直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靠国家计划分配资源,业务需求大多依赖于外部引进,一些企业不能开展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大约过半的中小企业尚未设立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在已有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当中,由于缺乏资金和人才,且科研基础设施不健全或没有稳定的研究课题和方向,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 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较差
首先,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为:(1)市场竞争不规范,特别是采取“回扣”,“好处费”等不正当的营销手段,不重视产品的科技含量,造成严重的.企业压力错位,企业失去了追求技术创新的动力;(2)假冒伪劣产品和虚假广告在市场上充斥,各种投机钻营“公司”扰乱市场,市场监管机构执法不严,严重干扰技术创新的导向作用;(3)某些行政部门任意干涉市场和滥用权力,采购环节中的腐败营私行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4)企业风险意识不强,科研与生产分离,缺乏创新的动力,企业的创新发展缓慢。 其次,我国还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依托于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经济运行机制。这也限制了我国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资。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依靠资本、劳动力和资源的投入。近年来,我们已经认识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和技术的作用不容小觑,但我们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仍然难以立刻摆脱原有的惯性。这也是为什么我国企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却没有相应增加的原因之一。
5 技术产业化、商品化进程缓慢
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一般要经过3个阶段:研究、试验和增值。因此,科技成果转化比科研工作更加困难。据统计,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而我国只有6%~8%。目前,大部分企业技术和市场结合不紧,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脱节、应用和开发脱节,另外,研发经费安排不合理导致应用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这些原因造成了我国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
1 对技术创新不够重视
目前,一些企业对于技术创新对提高竞争力的作用缺乏认识,没有转变粗放式管理理念。企业领导者往往抢速度、重规模,忽略效率;重基本建设,轻技术改造;重技术设备的引进和更新,忽略软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这种对创新不重视的思想和做法,极大地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
2 研究和开发投入比例偏低
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企业研究和开发投资的比重一般在其总投资中占60%~70%,而中国企业该比重不足40%。这种在研发上的低投入势必会造成创新能力的滞后。
3 缺乏创新型人才
人是企业经营中最活跃的资源,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企业对技术开发人员缺乏必要的关注,没有建立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导致许多科技人员缺乏扎根于企业进行长期的技术创新活动的热情和动力。
4 科研基地不稳定
到目前为止,大型和中型企业设立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的比例小于1/3,约1/4的技术水平机构因创新基础不扎实,导致多数的创新研发项目夭折或产出效率低下。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创新研发基地的建设上,或资金不足,或缺乏人才,或者没有稳定的研究主题,或由于基础设施不足,无法发挥科研基地应有的作用。
5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缓慢
据统计,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而我国仅有6%~8%。目前,我们大部分中在小企业的技术和市场结合不紧,成果不能有效转化。另外,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发展某项技术的过程中,常因知识产权问题导致项目搁浅,使关键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受阻。
6 市场竞争的有效性不够
我国的中小企业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许多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造成价格体系不够合理,产品价格不能真实反映其技术含量。此外,一些非市场因素(如地方保护主义)也在很大程度上干扰着市场竞争,市场运行机制不够完善,从而形成企业的软预算约束。
《经济师》2004年第3期 ●
企业研究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周雪梅
摘 要: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孕育大企业的摇篮。但是,从整体来看,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这需要运用多种措施来予以解决。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4)03-173-02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已从1992年的2.6万家上升到2001年的10.1万家,年均增长16.2%;从业人员由56万增加到644万,年均增长31.8%;收入由297万元增加到1.,长58.2%;资产总额已达到业平均资产规模达到2458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10%。在科技企业这个群体中,已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企业或企业集团。联想、四通、北大方正、深圳华为等企业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01年底,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超过300亿元以上的省市已有18个。其中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都已超过2000亿元。科技企业的快速增长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融入国际市场,国际化步伐加快
走向国际市场,这是相当一批科技企业
的追求目标。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东南亚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1998年,我国出口总额为1838.14亿美元,仅比1997年增长0.55%,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科技企业进出口的势头仍十分强劲。1998年,我国科技企业出口创汇为114.73亿美元;1999年出口创汇158.04亿美元;2000年出口创汇259.98亿美元;2001年出口创汇319.8亿美元。相当一批科技型企业已成功地参与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如北大方正集团不仅使自主研制的中文激光照排系统占领了海外80%以上的华文报业市场,又研制日文系统进入日本市场,看,际市场的同时,,更,,,在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促进改革和发展。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后的13年,各地方的科技型企业发展迅速、势头强劲,实力不断壮大。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和智力密集地区,科技企业大多涉足于新兴产业特别是技术密集型的新行业、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这无疑会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近年来,国有经济的“抓大放小”,为科技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扩大经营规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很多有实力的科技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资金优势,通过租赁、兼并、购买等方式,既迅速做大了规模,增强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又
解决了被兼并国有企业的债务及职工下岗等问题,成为国有企业改革中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核心技术匮乏,高科技人才短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及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广大企业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将通过知识产权的方式来进行。然而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自我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中,但绝大多数都,靠组装和营销别人创新的,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缺乏竞争力。其原因是我们高科技人才短缺,2001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一项资料显示,制约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最主要因素是:创新人才缺乏(61.1%)。现在,人才已经成为比资金、物资等更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虽然科技人员在总量上有明显优势,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科技人才却极少。
(二)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弱
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国家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企业、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据统计部门对市场经济较发达的上海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做的抽样调查中,200户被调查企业中,76%的企业没有科研开发部门,科研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小于1%以下的企业
随着集成数据模型的应用,凭借专业的技术平台,通过电子商务、销售点装置、自动取款机以及其他接触客户的手段,现代商业正在改变着商业管理者与客户的角色。信息技术所创造的商业智能正在逐渐的普及。今天已经有可能根据客户的购物习惯、喜欢以及对生活方式的选择,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需要实施有根据的细粒度的分析,这种分析将有助于建立一种更有价值的和更为个人化的业务联系,推动企业与客户的所有“接触点”———远程销售、直销网络、WEB化的市场活动以及常规业务运作等。实施卓有成效的数据挖掘与事件模型,有助于企业从新的视角发挥企业优势,将企业从销售、市场以及日常运行系统中所获得的知识转化为明显的竞争优势。
四、结束语
企业在早期阶段并没有学会如何提升自身的优势、为自己的未来定位,也没有为灵活应变而建立一个强大的信息结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经营者对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获取市场优势深感兴趣。在当今强大的计算机时代,个人软件以及终端用户分析工具软件的普及,使企业经营者更有能力进行市场细分和更直接地捕捉营销机会,更好地对商务流程和营销策略进行管理。目前,使用数据挖掘技术的新应
用正在兴起,企业经营者凭借数据挖掘技术能获得几乎每一个领域的业务信息:从相关数据的查询、分析以及预测到为管理团队提供一种整合的、对时间反应灵敏的经营策略,从而使企业在信息结构和价值链环境下获得充分的信心,加速思想和行为上的变革,有效提升企业优势以增强竞争实力。
[基金项目:建设部科技攻关项目建科001-4-70;重庆大学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支持项目]
参考文献:
1.卫强.模糊广义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999
2.刘德.关联规则问题的兴趣性研[D].北京: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0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重庆
400000)
(责编:贾伟)
—173—
《经济师》2004年第3
期●企业研究
占一半以上,而拥有技术发明的企业只占
24%。日本学者经过研究指出,一个企业的R&D费用如果仅占企业销售收入的1%,那么,这个企业注定要失败;如果占3%则仅仅可以维持企业发展;如果占到5%则可以参与竞争,如果占到8%以上,那才可能有竞争力。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造成R&D投入不足,一些科研成果因企业财力不济不能进入中试而被束之高阁,因而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发能力较弱。
(三)技术创新所需资金严重不足
资金不足严重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造成资金紧张的最主要原因是融资渠道不通。首先,长期以来形成的信用体制没有为中小企业特别是新兴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足够的融资空间。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业务量相对较小,贷款的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相对较高,因而很难直接取得银行贷款。同时,由于规模小,风险大,自有资金不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进入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其次,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体制尚未建立。风险投资被认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器”,我国在1985年9月成立了第一家专营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合同性金融公司,截至1999年,20多个省市创建的各类科技信托公司、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和科技信用社已达100多家。但是,国家相比,(四)服务体系不健全,济中不可缺少的有机构成,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各中介服务机构彼此独立行事,不能分工协作,整体服务体系显得不够健全完善,致使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不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从研究开发、咨询到管理、后勤等方面得不到一体化的服务。有些科技园的费用过高,让企业受不了。例如,中关村昂贵的房价增加了创业企业的成本,已经使得一些中小企业搬离中关村,2001年11月新浪将一部分业务撤出中关村就是一例。
此外,立法是保障和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目前,政府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较为分散,或者内容比较空泛,相互之间不尽统一。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三、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对策
(一)多渠道开拓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新模式
1.追踪型技术创新模式。追踪型技术创新是指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关注并及时追踪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最快的速度模仿、开发出与之相类似的新产品,借助领先企业的市场开拓成果,以较低的开发成本分享一定的市场份额,这种技术创新模式适用于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但资金不足,又不愿承担创业风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追踪型技术创新模式可以选择最成功的技术成果加以引进、消化与改进,从而能有效回避技术风险。实行追踪型技术创新战略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自己
的技术优势和对市场信息的及时把握,努力在产品的差异上做文章,加以改进和完善,并加大售后服务和广告投入,从而分得较好的市场份额。实施追踪型技术创新,应该是在学习基础上的“二次创新”,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再向上走一步的创造性活动。打个比方,如果将率先开发某一产品的企业形容为“巨人”,则追踪型技术创新的企业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它往往应比“巨人”看得更高更远,走得更快。
2.合作型技术创新模式。对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条件和技术能力都比较薄弱,完全以自身的力量来开展创新活动,短期内很难提高创新的技术水平。而通过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来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选择。合作战略可以是纵向合作,科技型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通过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也可以是横向合作,产品及规模均较为接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研究开发中心,共同承担风险,获得收益。合作型技术创新模式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有效性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二),供资金保证
,建立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信用机制。国外企业发展的经验表明,企业的融资次序应是先内融资(即通过积累形成投资资本),后向银行借款,或在市场上发行债券,最后选择的才是发行股票。实际上,我国科技型企业的资本主要来源于内融资。因此,目前要特别注意维护科技企业的内融资机制,并激励其投资倾向。同时,政府应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和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加快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从而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其次,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政府应牵头建立中小科技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没有足够信用保证能力的中小科技企业提供担保。如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代理机构,负责执行和管理中小企业担保贷款计划。1997年财政年度,SBA帮助5万多家中小企业担保贷款110亿美元。尽管这在美国小企业全部贷款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通过该计划发挥的政府效应却是极为明显的。我国于199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政府专项基金。目前,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通过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先后支持了2969个创新项目,资助金额22.6亿元,平均资助强度75万元。其中29%的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40%是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转化项目。同时创建基金有效带动了社会资金的投入,据统计,国家创新基金带动了228亿元的投入,其中地方政府匹配16亿元,银行贷款1.01亿元,企业自筹111亿元,大大缓解了中小企业筹措资金困难的矛盾。
最后,加速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体系。一
是完善法律法规,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和适宜的制度环境。二是培养和规范风险投资主体。目前,科技部与有关部门加强协作,进一步推动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加快研究制定风险投资机构管理规定,中国风险投资专业委员会年会也正准备召开,与汇丰、人民银行等金融机构紧密合作,积极探索利用金融、信贷担保等手段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努力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对于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建立健全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实行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实行重奖,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广泛吸纳海内外优秀人;要进一步树立和发扬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良好风尚,形成有利()1.,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里所说的企业,不仅指国有大型企业,也包括了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外企业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科技型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创新动力大,一旦有资金帮助,便更愿意从事创新。当今许多信息方面的创新都来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如微软、英特尔便是。我国现已设立了科技创新基金,将来可逐年扩大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规模,并作为一项长期政策。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大力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中介服务机构是知识技术流动传递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有效地解决科技技术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为知识技术的供求提供一个适宜的场所。最近几年来,政府推出了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的一系列措施,以建设技术创新的支撑服务体系。企业孵化器作为一种创新性中介组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发展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的支持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了使经济能充满活力及增强国际竞争力,都不遗余力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过程中,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面临发展的障碍和风险,而且还面临体制障碍。因此,政府必须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规范各类企业的经营行为和竞争行为,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1.周立群,谢思全.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
2.王建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经验.中国科技产业月刊,2002(8)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社科部 陕西
(责编:贾伟)西安 710000)
—174—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文/松
【摘要】我国市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与中小企业形成竞争的不仅是国内企业,更有众多的外国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如果我国中小企业不进行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本文在分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及现阶段面临的困难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小企业应采取的对策。关键词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问题 对策
中小企业历来是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世界各国,中小企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技术创新又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起步较晚,技术创新能力还很弱。目前,国家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已相继出台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贷款体系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科技中小企业创业基金实施办法》等措施。因此,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其竞争实力,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现实选择。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看,目前中小企业总数已超过1000万家,在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已占总数的99 7%,占全国工业产值的60%,占全国工业企业实现利税的40%。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据1997年江苏省调查,从大中型国有企业下岗的职工,半数以上是通过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自主创业实现了再就业。同时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面临不少困难。
1.1 企业的组织制度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从国际上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较大企业成功率高。这是因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大多是市场拉动型的,即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因此,中小企业灵活的机制十分有利于技术改进和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科技人员70%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很小,在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方面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以河南省中小企业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条块分割、机构庞杂、产学研脱节。到1996年,河南省县属以上的科研机构仍有300个之多。过多的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不利于产学研的结合,科研经费、科研力量不
能集中使用,造成了科技投入的普遍浪费,致使很多基础性、关键性和普遍性的生产技术问题不能解决,直接制约了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进程。以部门和行业为核心的隶属关系的羁绊,给科技系统结构上的优化组合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设置了层层障碍,使科研单位与企业的一体化遇到了无法克服的体制困难。
(2)中试机构建设缓慢,成果转化瓶颈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中试机构建设、人才培养、设备配备、能源和原材料供给、科技服务保障等建设步伐缓慢,措施不力,政策落实不到位,结果致使作为成果转化之核心机制的中间试验活动发展缓慢,仍为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成果转化瓶颈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3)落后技术、传统技术多相当一部分属于淘汰和限制技术。技术水平低,直接造成产品档次低、质量差、消耗浪费严重,污染环境。以乡镇企业为例,1996年以来该省先后被关停“五小”乡镇企业达17300多家。
(4)适用技术少,专利技术和高新技术更少在该省效益尚可的中小企业中,基本上属于适用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和高技术所占比例甚小。
(5)技术装备水平落后该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中小工业企业平均每户固定资产仅为41万元,工艺技术设备水平也比较落后,一些乡镇中小企业基本上仍属于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
(6)无力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开发和创新技术改造资金严重不足,投资增幅逐年回落,由“八五“时期年均递增34 1%下降到“九五”时期的年均17%,1997年又降到9%,以上虽然是一个省的情况,但据此推算,其他各省中小企业的情况也不乐观,甚至更为悲观。此外,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费和折旧提取比例都在一个很低的水平,甚至一部分企业根本就不提取,处于只能“吃剩饭”的境地,也就难以谈及技术开发和创新。
1.2 企业素质和企业经济实力影响技术创新
我国中小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国有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陷于困境,设备老化,冗员过多,大多处于亏损状态。非国有中小企业以乡镇企业为主体,高科技企业比重较小,从全国范围看,地区分布上也不平衡,东南部较发达,内地相对落后。但总体上以“家庭企业” 和“亲友企业”为主流。在工程技术人员数量、素质、层次上与大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技术人员常常忙于日常技术性工作,很难独立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同时由于经济实力影响, 2002年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只占到其销售收入的0.31%,由此证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费用还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占销售收入1.5%的水平,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1.3 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由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因素,以前国家的技术改造投资几乎都集中在大中型国有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够重视。使一些有潜力、发展快、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企业不能健康地成长,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资金投入不足以河南省为例:“八五”期间,河南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累计105.98亿元,加上1996年累计也不超过142.08亿元,实际使用总量累计分别是94.63亿元和126.03亿元。主要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三项费用“八五”期间累计只有4.99亿元,加上1996年累计也不过6.99亿元。这种投入的绝对数量是很小的。
(2)扶持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的政策力度不够1993年财税体制改革,取消了新产品减免税政策,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加上对中小企业而言,新产品开发风险很大,缺乏资金支持,致使近几年来,全省新产品的开发一直呈下滑趋势。近两年来,河南省财政用于直接扶持企业技术开发的资金仅为700万元,占省科技三项费用的1/10,而其他兄弟省市,此项资金都占科技三项费用的30%以上,有的达到50%以上,而且在银行信贷、税收等方面对于企业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制给予优惠政策。在此情况下,该省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受到极大影响。此外,由于技术创新存在着市场、技术、制造等不确定性所造成的风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需要政府和企业自身的重视,才能顺利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对策
初探技术创新是一项与市场密切相关的活动,企业必须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从事创新。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与国家创新体系相结合,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2.1 模仿创新的战略对策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实验和设备手段相对落后的实际,为推动技术创新,首先应采取模仿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是具有模仿创新能力的企业的战略选择。模仿创新并不完全照搬照抄袭别人的技术,它同样要投入一定的研究开发力量,以对率先者的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因而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由于模仿创新不仅可以使吸收开发的针对性大大增强,这就回避了研究开发竞争所带来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与自主创新战略上相比,模仿创新战略是一种风险较低的战略。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科研开发能力弱,必须从企业实际出发,在“模仿创新”的基础上,瞄准国内一流企业,加大“仿创创新”和“改创创新”的力度。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扩大市场占有量,使中
小企业“小而专”、“小而精”。日本在这方面做得较有典型性。日本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是照搬别人的技术,而是对引进技术不断进行研究改进和创新。日本中小企业在技术引进和开发过程中,首先是从研究开发某项专门技术开始,进而确立企业的主导技术。然后,根据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以主导技术为核心,吸收其他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实现企业的多角化经营。这样,当某一种产品滞销,就可以马上转产,使企业具有分散风险、适应环境变化的内在调节能力。
2.2 联合创新的战略对策
中小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成较为紧密的联系,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市场,从而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采用联合竞争战略的中小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弱弱联合,优势互补,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危机,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我国中小企业可采取以行业为依托的联合模式和区域联合创新模式等形式。
(1)以行业为依托的联合创新是利用本行业的资料、人才、技术等优势,组成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项目开发。这种模式一般适于开发产品(或项目)使用范围行业性强或某方面的技术人才集中在某一部门。如煤炭行业、化工行业、医药行业等。在有关行业产品技术开发上,与本行业相关的高等院校、研究所等联合开发可以取长补短,降低创新风险。如三明制药厂和福建医学院联合开发的蛇酶注射液项目,金陵制药厂与江苏省中医学院合作开发的治疗脑血栓的中药脉络宁等都属国内首创,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区域联合创新是由地方科委、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自愿参加。地方科委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协调企业、科研院所、金融部门为某一项目成立专门的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要实现的目标。这种技术创新模式往往以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目标。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要注重实现技术中心外部化和人才培训中心外部化。通过“长期联合”、“自主创新”、“引进转化”、“嫁接改造”、“委托攻关”等形式,积极引进科技成果,尤其是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大力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效益的产品,提升产品档次,使其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如由江苏省科委、扬州水箱厂、扬州有机化工厂、南京理工大学等联合完成的国家“863”项目和CIMS工程,就属国内首创。该项目的完成不仅提高了合作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江苏省企业的科技进步。
2.3 与大企业合作创新的战略对策
在当今市场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昔日的“单兵作战”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了,竞争对手也可以成为合作伙伴。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更有必要进行彼此间的有效合作。使之共同应对市场冲突、成本上升,共担风险,共享利益成果,共创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双赢。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利用分工协作的优势,与大企业合作,一方面发挥自身创新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的优势,另一方面可利用大企业的科技、设备、资金等优势,快速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这是根据中小企业力量单薄、产品单一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大企业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必然要摆脱“大而全”的生产体制的桎梏,求助于社会分工与协作,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依赖性,为中小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和生存空间,所以称这种相互信赖关系为生存互补战略。中小企业在决定自己的生产方向时,不是着力于开发新产品,而是接受一个或几个大企业的长期固定的合作,与大企业建立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如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与它协作的中小企业约有1200多家,所需的零部件70%~80%都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所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中小企业之间所建立的相互信赖、共同发展的关系。
中小企业在实施这种战略的同时,还必须解决好以下两方面的问题:(1)与大企业的协作条件。作为大企业的加工承包单位或委托加工单位,在决定价格、交货期、质量、支付条件等协作条件时,一方面需要承包企业注意谈判策略的采用,以一种对等的关系来确定协作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求承包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以争取主动。(2)企业的长期发展问题。中小企业在协作生产期间,必须注意技术积累,不断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树立信誉,逐渐摆脱大企业的控制而独立地面向市场,使企业获得长期发展。除此之外,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还应采取特色战略,寻找市场空白,开发具有工艺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产品,逐步使自己扩大规模,争取主动。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对策的实施,还应得到政策、法规方面的支持,政府应建立中小企业管理体系,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和技术政策。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技术创新的不断深入,加上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李培培,傅宗琛.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和对策.>,2006年01期
林妮.浅谈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2004年06期
王林.浅谈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2005年04期 余姜,王安民.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对策及战略探析.>,2006年02期
王静,王俊霞.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策分析.>,2006年10期 梁瑞华.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困难与对策.>,2001年02期
当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目前,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为研究对象。在了解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完善的对策建议,并希望这些建议的提出对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已逐步进入知识经济的新经济形态。高新技术正在以“第一技术生产力”的经济形式出现。现代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其拥有的自然资源数量上,还体现在其技术创新能力上。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和竞争。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许多公司非常重视技术创新。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经费投入到技术创新中,科研经费也在逐步增加。
新经济形势下,研究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技术创新决定了企业的利润,所以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找到目标市场,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到最快、最合适的进入市场的方式。然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技术创新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可以说技术创新对于企业将来的发展具有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
一、技术创新管理理论
(一)技术创新概念的概念和类型
技术创新主要是指:企业主体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和管理方法,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技术生产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占领市场,实现价值。这一定义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以知识商品化和技术商品化应用为目标的商品化,从而全面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概述
和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虽然在各方面都显得比较落后,但中小企业自身也具有自己的优势,其中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小企业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大多比较扁平,市场反应速度快,可以随时调整技术创新战略。主要缺点: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资金投入和资金渠道。中小企业融资难:由于中小企业资金不足、负债率高,银行不愿提供贷款,导致许多好的技术项目无法实施。
可以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包括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当然,每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环境缺乏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正如企业主抱怨的那样,他们的瓶颈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尽管竞争实力较强,但行业巨头众多,那么在产品技术创新上就没有优势,在市场上也就没有自身品牌形象等优势。一方面,科研體制不健全,产学研脱节,严重制约了科研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技术市场发展缓慢,技术拥有者和技术需求者难以及时有效地取得联系。此外,法律制度不健全,公共关系环境对知识产权缺乏足够的尊重和保护意识,难以保护技术创新者的利益,极大地影响了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
(二)科技创新能力低
在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我国也加强了中小企业竞争力的产业转型,这需要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双重支撑。然而,软实力的崛起比硬实力的崛起更为艰难。在各种软实力中,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的弱点之一,特别是与国际中小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对较低。
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总的来说,它们没有突破传统的盈利模式,仍然是低成本、低价格、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除了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外,中小企业区域技术合作创新机制也不完善。
(三)人才短缺、流动性较大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人才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中高级研发投入不足。以厦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部分中小企业由退休科研人员创办。但是,由于老的研发技术创新能力有限;缺乏中高级研发人员的注入;研发人员也没有与各高校、科研院所的各种机器相结合,企业无法及时获得先进的技术信息,这使得研发人员无法及时与各高校、科研院所的高端人才和高端设备相结合。也就是说创新链是不完整的,从而导致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第二,人才流动性强。我国是科技大国,但人才流失严重,流动性大。比如很多大学毕业生,由于经验和能力有限,通常选择在中小企业工作2—3年。当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就会转移到发达地区的大企业或高收入企业。
三、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企业创新环境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否得到顺利的发展,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所营造出来的创新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政府应支持地方中介服务机构的日常活动,使区域服务机构能够发挥其独特的社会功能,逐步实现区域服务系统的网络组织和产业服务功能。
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尽快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搭建中小企业,产业,学校,科研机构发展合作的平台,让他们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先进体系,整合研发,生产,并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在运作过程中促进技术创新的产业化进程,以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发展。
(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1.增加研发合作投入
从我国中小企业的角度来看,其自身规模相对较小,因此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小企业可以借鉴营销学中提到的“依赖营销”作为突破口。所谓依赖营销,是指弱小企业从已经发展壮大的同行业企业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小企业可以提供或转让部分技术成果,达到合作的目的,形成“双赢”的合作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2.加强技术组合管理
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实地调查,可以发现,在许多企业中,“硬件”所占比重较大,“软件”所占比重较小。因此,企业的技术缺乏“造血”功能,只能靠“输血”来维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加强技术组合管理。技术集成是对中小企业技术进行梳理,确定技术的构成。在此基础上,找出哪些技术是关键,哪些技术具有优势,哪些技术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重视人力资源培养
1.招揽优秀人才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基础薄弱,无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这也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这些中小企业来说,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注意管理者的选择。一个好的企业经理就像一个领导者,他能带领企业变得越来越强大。中小企业家必须克服困难,科学合理地招聘合适的职业经理人。其次,要重视普通员工的招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该按照数量原则招聘合适的员工,而不是盲目追求大量的员工。
2.定期对员工培训
中小型企业的新老员工都需要定期培训。培训的目的是使员工具备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并提高他们的判断力、洞察力、智力、环境适应性、对企业的承诺和忠诚度。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明确培训目标;二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要盲目地“空手而归”,不要只注重掌握实践技能;三是不要安排领导讲课,以免给员工造成压力,否则无法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四、结语
技术创新不但是企业生存的力量,更是整个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提升整个行业快速良好发展的基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正处在战略转型时期,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不断地增强,但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有许多的障碍,需要给予进一步的支持和完善。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对策
2007-04-17
中小企业历来是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企业家的摇篮,是就业的蓄水池。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对中国整体经济水平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技术创新又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起步较晚,一般规模不大、实力不强,是市场竞争的弱者,技术创新能力还很弱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其竞争实力,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现实选择,同时对我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
原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四部门于2003年3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确定:资产总额在4亿元以下,销售额在3亿元以下(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为1.5亿元以下),职工人数在2 000人以下(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3000人以下,住宿餐饮业800人以下,零售业500人以下批发业200人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理论首先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中第一次提出。他把技术创新称做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包括开发新产品、采用新工艺、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和实现新的产业组合。可见技术创新既是一个技术范畴的概念,更是一个经济范畴的概念,强调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它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竞争力和获得市场回报为目标,从新产品、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与开发、商业化生产,到市场推广应用整个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因此,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二、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从国际上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较大企业成功率高。这是因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大多是市场拉动型的,即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因此,中小企业灵活的机制十分有利于技术改进和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然而,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面临不少困难。
1.缺乏技术创新所需资金,融资环境较差
据有关调查显示,70%以上的企业认为目前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瓶颈是资金缺乏,这既包括市场融资困难,也包括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低、资信程度不高等弱点,而银行从降低贷款的风险出发,不愿过多经营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另一方面,受传统体制制约,政府资助项目主要作用于大型国有企业,导致中小企业既无力投资于产品的研究开发,又无力聘用优秀的科研人员,更加难以保证新产品的生产和市场推广费用。研究表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一般企业也在2%以上,而我国中小企业每年的研究开发投入只有销售收入的1%。同时,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的开放刚刚起步,仅靠政府拨款和民间融资,对于解决创新资金投入问题是杯水车薪。因此使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严重不足,很难进行深入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
2.缺乏技术创新人才,创新机制尚未建立
如果说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生命线,那么人才即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然而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人才极为匮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又一大因素。我国科技人员70%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大型企业,而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却很小,在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方面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此外,目前中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均为家族式的管理,使得它们难以吸引外部人才和大胆起用外来人才,进而形成了不良的企业文化,严重挫伤了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另有一些企业缺乏长远眼光,不能看到技术创新人才所带来的长远利益,不注重人才的长期培养与储备,对现有人才培训重视不够,使得许多创新人才觉得无用武之地,这也是一部分人选择离开的又一主要原因。尤其是核心技术人员的流失,直接给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造成了重创。
3.缺乏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法制环境不健全
2003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标志中小企业发展走上了法制化轨道。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政策导向和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缺陷,与国有大中型企业比,中小企业仍处于劣势,不公平的政策环境严重挫伤了它们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而国外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佳绩,与政府全方位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如美国在1982年就用立法手段保障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确立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并以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与创新。和国外政府的全方位支持相比,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尽管近年来政策环境有所改变,但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的观念是只有大企业才代表工业企业发展的未来,才能在国家工业中作出贡献,因此政策上对中小企业有歧视现象。
另外,我国目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主要以“供给推动”方式来促进,而利用“需求拉动”,特别是以政府采购为工具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措施出台则较少。从国外经验来看,很多大型企业与当地政府采购支持密切相关。如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初创期最困难阶段,德国政府与其签订了一项协议,该协议包括10个电报站、18台指针工电报机。正是这项协议使德国西门子渡过了初创期的难关,实现了巨大发展。
4.缺乏技术创新的信息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
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信息,信息是创新的源泉。而中国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有效供给不足,尤其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极度缺乏。市场信息缺乏,对企业创新的不利影响同样也是广泛而深刻的,缺乏市场信息,企业无从寻找创新机会,更无法保证创新成果的市场前景。企业只有及时掌握准确、可靠的科技信息,才能了解和洞察国内外同行业的最新技术动态和方向,作出快速反应。
我国的中小企业缺少完整支持其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在科研与生产的连接问题、技术成果的转化问题、风险资本的运营问题方面缺少中介机构的咨询和帮助,大多还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这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无法专注于产品创新,分散精力,技术创新成功率低。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策研究
1.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⑴资金帮助。可考虑通过财政拨款,设立政策性贷款担保机构,专门为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提供担保,对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提供专项贷款、贴息贷款等形式的筹资优惠;积极鼓励银行
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银行可以用在利率区较低的利率贷款投向发展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逐步使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成为商业性金融服务重要的增长点。
⑵风险投资。实践证明,风险投资实际上是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最有效的支持方式之一。因此,必须积极培育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构建多元化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构,政府可以制定专门的政策措施向中小企业提供风险资金,基金可通过如国家财政拨款、社会募集和企业入股等多种渠道筹集。
⑶信用担保。设置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成立中小企业互助担保基金,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审等级制度,引导其规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行为和经营决策行为。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政府应允许经营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面向社会发行债券,证券部门可适当降低准入标准,让其直接进入证券市场融资。
2.加强人才培养,采取有效激励制度
首先,企业应自主进行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懂管理会经营且具有企业家创新精神的领导人才队伍。如美国微软公司以比尔·盖茨为代表,聚集了一大批创造性的人才,微软成功地建立起三支人才队伍。第一支是管理者队伍,第二支是技术开发人员队伍,第三支是营销骨干队伍。可见,企业创新人才可以通过培养、引进而成长起来。
其次,政府应有计划地设立一些公共技术培训中心或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为中小企业培训各类创新型技术人才,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经营者的技术素质,解决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如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发达国家都设有专门的中小企业培训机构乃至中小企业大学。
再次,采取有效的内部激励制度。如进行短期物质激励(薪酬和福利计划),让员工体会到自己绩效反映在薪酬上的变化。福利计划可以针对不同偏好制定一个“菜单”,包括金钱、家庭支持计划、带薪休假、医疗保健等多种方式的不同组合,供员工“自助选择”。
3.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
市场竞争的压力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但必须有公平有序的市场法制。如果法制不健全,市场竞争秩序混乱,势必出现各种假冒、仿制等侵权行为,损害创新者的利益。目前,尽管我国针对中小企业陆续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关于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体系。我们应加快立法步伐,充分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技术创新过程中各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各级政府都应从“大的即是好的”观念中摆脱出来,正确认识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积极意义,充分认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用系统、网络的观念看清中小企业在工业体系中的地位。同时,政府要从政策上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必要的扶持,有组织地建立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地区性技术创新中心及技术协作网络。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必定会给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新的契机,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4.完善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一,政府应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信息网络化的程度,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逐步建立面向社会开放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获取政策、技术、市场、人才等信息提供方便,为降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创造条件。
第二,组织、协调中小企业与高校、研发机构开展合作创新,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鼓励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转移,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源泉和技术帮助,使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能够及时得到满足;支持一些科研单位转为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积极为中小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牵线搭桥,支持产研学的有效结合,鼓励走合作创新之路。第三,大力扶持各类中介组织的发展,鼓励创办各种咨询公司、信息公司、技术交流公司,鼓励创办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中介、技术咨询服务、技术信息服务、技术培训服务的各类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作者: 王鑫宇 傅军 来源: 《中外企业家》2007年第1期
责任编辑: 俞江月
推荐专题: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