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文档 > 规章制度 > 详情页

学校工作总结加强制度建设(推荐5篇)

2022-07-18 17:26:29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校工作总结加强制度建设(推荐5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校工作总结加强制度建设(推荐5篇)》。

第一篇:加强学校制度建设

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全面推进学校

制度建设在学校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目前,在学校管理中缺少章程、制度不全、管理失衡仍是制约学校加强内部管理、实现提质增效的一个瓶颈。因此,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成了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一件大事。制度建设在学校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目前,在学校管理中缺少章程、制度不全、管理失衡仍是制约学校加强内部管理、实现提质增效的一个瓶颈。因此,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成了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一件大事。现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加强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是教育依法治教、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是教育事业适应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必然要求。作为义务教育学校,只有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不断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促进学校规范管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强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制度建设中,如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重大问题决策制度、学习制度等等,要注重教师和受教育者发展的要求。在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注重师生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和保障。二是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制度建设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时候一些意见是不统一的。这就需要在充分论证、反复斟酌的前提下,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最终落实具体的条款、细则。三是科学化的原则。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都要体现科学、合理,都要体现公平、公正,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四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不实用”的情况。此时就需要对这些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修改和完善,让制度能够与时俱进,体现出制度的生命活力。

三、加强制度建设的一些做法

(一)完善制度,装订成册为了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提高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我校在合校以来大规模地进行了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内容涉及教育教学、干部职责、年级组长教研组长职责、各功能室职责、各类教师岗位职责、人事管理制度、党员有关制度、财务制度、评职晋级制度、评优选先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将这些修正后的制度、条例、职责、细则、办法等汇编成册为《三道堰学校规章制度汇编》。

(二)突出重点

1、教学教研教学教研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建立有关制度应注重其全面性、可操作性、规范性。学校拟定了《教导处、教科室工作职责》、《教学“六认真”检查制度》、《教研工作条例》、

《教研组工作职责》、《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各学科教师工作职责》、《实验室规则、实验教师职责》、《教学论文评比及奖励制度》等规章制度,以此保障和推动教学教研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规范化。特别是《三道堰学校绩效考核奖励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给抓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校认真规范了学习制度,要求教师要准时参加学校政治、业务学习,认真做好会议记录。教师每节课要有教学反思,每期交一篇教学经验论文。学校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开齐上足每门课程,未经教导处批准,不得随意调换功课,私自调课作旷课处理。 在备课上,我校要求做到“五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教具。在教案书写上,要求做到“八有”:有课题、有教学目标、有教学重难点、有教具准备、有教学过程、有作业安排、有板书设计、有教后记。学校严格执行上课制度,做到“三不”:不上无准备的课、不上“随意课”、不上只关注优生的课。 课堂力求“五多”:多采用直观教学,多采用普通话教学,多与生活相联系,多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多做课后反思。在新教师的培养上,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其成长,缩短成长周期,如拜师学艺,上汇报课,听、评课,新教师赛课等。

2、评职晋级、评优选先评职晋级、评优选先是学校每个阶段都会碰到的问题,而且事关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学校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条例。我校在县教委的制度基础上,结合校情,制定了以教学实绩为主的考核细则。我校除评选优秀教师、优秀教研组等外,还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优秀女工、优秀班主任的评选。

3、教职工岗位职责为了调动每个教职工的积极性,规范管理,同时明确工作职责,我校逐步完善了每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在实施过程中,就用岗位职责来考核教职工,做到有“制度”可依。 4.逗硬兑现,规范管理制度是用来管理全体教职工、促进教学的,因此我校的制度都必须在实际工作中落实,任何人不能违背。在执行制度时,我们做到“三不”、“三要”。三不——不认人(领导、教师一个样),不打折扣,不推延执行时间。三要——要摸清情况,要把握好标准,要做好善后工作。

四、取得的一点成绩 多年来,由于有了切实可行的制度作保障,所以学校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教师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围绕着学校的总体思路、长远规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学校取得了“县级绿色学校”、“市校风示范校”称号。 总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所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更离不开“规矩”的规范和约束。我校多年来,形成了“以制度管理人”的格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制度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这将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改进,我们将用更具时代气息、更加符合校情、更具实用性的

各项制度条例来保障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篇:学校党组织如何加强制度建设

学校党组织如何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是保证党的建设各项任务顺利实现的根本保障。根据十七大精神和党章的要求,结合学校基层党的建设的实际和学校工作特点,从强化学校党员的制度意识、规范制度建设行为以及创新制度建设思路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进一步明确学校基层党组织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充分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民主监督作用”。

一、学校基层党组织要从认知、实践两个层面强化党员的制度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并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证明。在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着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化、教职工群体结构和整体要求的变化、党员思想观念与实践行为的变化,学校党员制度意识的培养和强化,要从认知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

在认知层面,学校基层党组织要帮助党员深刻认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首先,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是权力正确行使的保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科学、公开和透明的制度,能有效监督权力的行使。第二,党的制度建设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根基。学校党员是从事教育事业的专业人群,强化自身的制度意识,不仅能在政治思想、业务素质、生活作风等方面遵守和维护党的制度,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而且能促使教育教学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第三,党的制度建设关系到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规范化能否得以实现。制度建设使得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促使党员从繁

琐无序的工作细节中解脱出来,按规则办事,从而促进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向着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发展。

在实践层面,学校基层党组织有必要促成党员自觉参与并推动制度建设。学校基层党组织要通过对党员的教育、引导来促成和维系主动遵守的状态,同时突出制度以人为本的一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切实可行的制度使党员感受到其优越性,进而激发党员参与制度建设的热情。从总体上看,党员参与制度建设的实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监督党的根本领导制度和基本组织制度的实施,如党的民主集中制、党章所规定的“四个服从”等制度的落实情况;二是参与制订、修改和完善学校基层党组织的一系列具体制度:如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条例、议事规则、干部民主考评制度、奖惩制度等。总之,基层党组织有责任引导党员积极参与到制度建设的实践中来,并指导他们正确处理好制度建设过程中继承与发展、坚持与改革、完善与创新的关系。

二、学校基层党组织要从完善、落实、评价三个方面规范制度建设行为

理想中的制度建设框架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稳定的制度体系、合理的制度实施细则、科学的制度评价机制。“稳定”意味着制度体系在理论上获得认可,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合理”意味着制度实施细则切实可行和操作高效;“科学”意味着制度评价机制符合评价对象的内在发展规律和客观实际,并有效平衡着复杂利益群体的需求。为系统、科学、有效地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依此远景目标和理想设计,通过分析和审视现状、统筹全局、确定思路、设计行动策略,从而规范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行为。

1.学校基层党组织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三个问题及相关建议点

在完善制度方面,少了些对制度的科学性及制度之间相关性的系统思考。完善制度包括了单项制度完善和制度体系完善。单项制度完善包括制订新制度、改进原有制度、删减不合理制度。在实践中,我们热衷于创新党组织制度的表现形式,而漠视其持久性和实效性;我们习惯于维持或新或旧的制度,而忽视对其进行检点和清理;我们沉溺于纵横交织的制度体系中,而忘记审视各要素间的基本关系,因之,我们常常会感叹基层党组织在制度建设中,特别是在建立长效机制时困难重重。事实上,科学性原则是制度建设的根本要求和首要条件,系统性原则是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如果不注重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就会给制度完善带来不应有的阻力,就会在实践中偏离方向,只有建立科学的制度价值系统,才能彰显其之于实践的力量与意义。所以,制度建设要首先关注制度自身及制度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才能有效地促其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在落实制度方面,少了些对基层党组织制度与学校管理制度关系的深刻洞察。在各项制度相对完善的前提下,有效落实制度就有了成功的可能。但在现阶段,制度落实仍然遭遇了党员的质疑。党员对制度落实的质疑包括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有时不落实制度,或者落实的不好,没有起到管权、管人和管事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往往忽视制度落实过程,程序意识淡薄,没有相应的制度实施细则,显得武断而浮躁。对于这样的质疑我们有一些解释,浓缩一言即学校对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不太重视,各项制度落实有一些阻力。的确,中小学校工作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学校其他工作需要围绕这个核心来展开,这表明基层党组织工作为学校中心工作的服务职能呈现为一种常态。我们将制度落实中的问题归咎于此,表明我们在

观念里曲解了这种常态,在实践中推卸了共产党员的义务。随之而来的是,基层党组织的有些制度在落实中大打折扣,基层党的工作在学校甚至出现边缘化的倾向。其实,只要我们深刻洞察基层党组织制度与教育教学制度的相关性,在部门之间协调沟通,找准党组织制度与校长组织管理制度、学校民主管理制度的结合点,做好制度落实工作,就能避免消极的理解和被动的做法,最终实现党组织宗旨与学校健康发展的有机整合。

在评价制度方面,少了些对基层党组织制度落实的评价细则。从以上制度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出基层党组织对制度落实过程及其效果的评价在实践中是极为薄弱的环节,集中表现为缺乏科学的评价细则。如果能够通过建立科学的制度评价机制,切实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调动制度的预期能力,注重各方利益的平衡,那么,一方面深层挖掘了党建工作的内涵,另一方面直接提高了对制度落实各个环节监督的质量。

2.学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制度建设的总体思路与三个行动策略

从制度建设全局看,中小学校要通过认真研究,完善各项制度,融通制度间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固化制度体系。对每一项具体制度而言,首先,以每一项制度在系统中的准确定位为前提,在分析与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中实现内部调试,推动此项制度的自我完善。第二,结合中小学校的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来有效落实制度,注重落实过程中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的有机结合。第三,通过制度评价细则来有效监督制度的实施。简言之,中小学基层党组织加强制度建设的思路是“自我完善——有效落实——科学评价”,结合制度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将此思路展开并与之照应,提出以下三个加强制度建设的行动策略。

策略一:在中小学校分阶段建立党员工作室。“党员工作室”的目的在于:以此活动空间为依托,创建有科研主题、有规范秩序、有实际效果的党建活动模式。通过专题研究完善制度体系,通过党员研讨反思制度实施过程,通过群众参与审视评价细则,从形式到内容全面规范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行为,并督促党员主动参与制度建设,同时工作室还有凝聚人心、促进党员个体自主发展、密切联系群众的意义。各校在启用党员工作室过程中,其运行模式可能呈现不同的样态。按照我们预期的目标和设计,党员工作室运作的基本模式应确定为:课题引领的周期性活动模式,约3-5年期。其间,每半年可进行1次专题培训、1次成果展示、1次总结交流,以努力保证每项专题研究的持续性、制度建设的系统性。

策略二:在中小学校尝试实施双培养制度。“双培养”是整合基层党组织制度与学校管理制度的一个切入点,包括培养具有相当业务能力教师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培养学校党员的业务能力两个方面。这两个培养都要分为几个具体阶段进行,概略地讲,对于前者,基层党组织首先要努力参与到学校培养骨干教师的工作中去,包括适度参与教学计划的落实、党务干部深入课堂听课等环节,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然后从中选优发展成为党员。对于后者,基层党组织首先要努力提高本校党员教师的业务能力,促其成为教学骨干或者学校管理中的骨干,然后重点培养典型人物,发挥优秀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和带动群体作用。通过建立双培养制度,各中小学基层党组织既关注了教师的政治思想,又兼顾了党员的业务素质,有利于实现基层党组织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美好愿景。

策略三: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携手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的制度评价细则。首先,完善“制度目标”的评价细则。包括某项制度的目标是否实现的标准,在此过程中要求党员达到什么境域,即党员努力的方向,同时要对可能产生的工作效果有预测。第二,完善“制度内容和体系”的评价细则。结合党的制度建设的要求和中小学教书育人的行业特点,在全面完善各项制度评价细则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二项制度的评价细则:一是学校民主集中制度,包括党性分析评议制度、密切联系实际制度、群众监督制度等;二是党员教育和管理制度,包括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培训制度、支部组织党员学习制度、自学制度等。第三,完善“制度实施效果”评价细则。首先明确制度实施主体、环节及其相互关系,然后制订出对制度实施主体的态度能力、实施各个环节的质量及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的细目。

结合上文所述的三个问题、三个策略及相关建议点,为进一步强化党员制度意识,规范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行为,建议在基层党组织工作中引入项目管理负责制,以强化责任意识和效果意识,为工作开展注入动力和活力。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它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或能力匹配的个人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的管理方法,包括项目启动、项目运转、项目后续三个阶段,具有渐近明细的特征。项目管理负责制能有效集合党员工作室运作、双培养制度实施及评价细则的研究于一身,突破实践中的难点,改进工作中的不足。

第三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校园文化是一个不断建设、反思、提高的整体工程,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

为了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切实落实县教育局年初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强化我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实践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为统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优化、美化、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打造 “先做人、后读书”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三、实施原则

1、育人性原则: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和形势需要,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使广大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整体素质。

2、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体现时代精神,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在功能中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特色性原则: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传统中挖掘新意,通过新事物来领悟传统文化,用融合的手段来为校园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

4、继承与发展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精心设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明显,做到硬化、净化、美化、文化,各个场所布置个性鲜明,符合特点,能使用规范字,体现浓厚的学校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

四、整体思路

1、校园育人文化建设。

外墙以板报橱窗、醒目标语、宣传牌匾及办学思想为主,室内布置坚持统一规划与个性化设计相结合,具体内容如下:

(1)室外环境布置。校门外侧设立文化宣传牌,大门左侧悬挂禁止带零食入校的标牌,正上方镶嵌校标;校门内侧设有各种文化宣传;教学楼外墙书写“尊师、爱校、奋发、进取”的校风,指引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两边为永久性瓷砖地图,墙面依次设有本民族特色文化。

(2)班级环境布置。 “三表”(时间表、课程表、值日表、),张贴在各班教室,便于师生查看,室内布置学校进行统一规划,教室门口书写的是本民族文化特色,黑板正上方有激励学生进取的标语,,两侧设有名言警句和民族文化,每个教师摆放文具柜,主墙面为“学习园地”,由各班主任负责个性化、人文性设计,要求班级文化建设有切合实际的实施方案,凸显主题,个性鲜明。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最高追求,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具体做法如下:

(1)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每周的国旗下讲话制度,认真做好节庆活动。

(2)利用班队会,经常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校情教育。坚持开好“两会”(晨会和班会),精心组织主题班队会。 (3)不断优化校园音响系统,上下课电铃设为动听的音乐铃声,课前进行温馨提示,课余时间要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或歌曲,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

(4)实施特色大课间活动,集安全演练、文明礼仪、体质锻炼于一体,努力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5)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努力营造“书香校园”氛围。学校设有阅览室,试行“书中寻‘蜜’、‘甜’在心里”的借阅管理办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

(10)打造“爱生、重效、格高、业精”的教育团队精神。学校紧紧围绕“科研兴教、质量立校”的宗旨,狠抓校本培训,采取“经验交流、案例分析、课堂研讨、推门指导”等形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渗透“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争取机会,搭建平台,走出去、请进来,通过教师的实践与反思、合作与交流和专家的专业引领等形式,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抬起头来走路!”口号唱响校园。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持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系统。“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在制度建设中要做到“大家的制度大家定、大家的制度为大家”,努力营造“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的和谐制度建设的新局面。

一直以来,我们在制度建设中采取“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的原则,借鉴他校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7――8月)起草方案、宣传动员,着手校园墙体文化建设,重点做好校舍的维修与新建工作。

第二阶段(9――10月)借鉴经验,全面布置,重点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补充完善墙体文化,使得校园整体文化建设初具规模。

第三阶段(11――12月)查漏补缺,改建校园,重点做好图书阅览室、自然实验室的搬迁工作。

第四阶段(1――4月)反思整改,重点做好章制完善、环境布置的整合性工作。

第五阶段(5――7月)精心规划,打造品牌,重点做好校园文化长廊的建设与宣传工作。

第四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校园是师生学习、工作的空间,校园文化体现在学校内部则形成其独特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的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它是这一时空存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从文化形态上看,校园文化表现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学校德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政治说教,更应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育人内涵,努力做到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

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

育人离不开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风格各异、错落有致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小景,宽敞明洁的校园道路,万紫千红的绿化景观,明亮宽敞的教室、图书馆,这些都能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

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增进了他们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局限于绿化、美化校园,应有重点地搞好校园主要景点的建设,办好宣传橱窗、阅报栏、标语牌等,让校园的每一个景点都发挥育人的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他们形成自律,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的行为操守更加规范。

二、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和校风建设

校园文化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体现了校园的人文精神,能塑造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一个学校良好的校风,体现在自由的学术氛围、多学科交汇的氛围、宽容失败的氛围、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氛围等几个方面。

校园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在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中影响、同化环境中的每一个人,人们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经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在校园文化的作用下,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它把德育的教育思想、理念、教育意图变成一种精神化的形式溶于文化氛围中,出神入化的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是一种高超的德育教育艺术。

三、加强社团文化建设

学校要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把德育的功能有机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加强社团组织的管理和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群众性、广泛性、参与性的特点,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各项活动。校园文化经常是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很多活动都需要学生集体参与,需要有相互协作的精神。

每个学生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构建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了师生的心理环境,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校园文化为学生追求个性的发展,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适应了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塑造学生形成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空间。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以自身物质因素为基础,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精神生活的整体。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急功近利,要循环渐进,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使之互相促进,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1、体现发展的理念,建立创新、竞争为理念的校园文化

建设校园文化,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题,以“人文、协作、创新、实践”的学校精神为指导进行。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承载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使命,必将体现一定的时代特征,从而培养并输送出能适应时代发展,能参与社会竞争与合作,能积极推进、引导社会发展的学生个体。

这些学生走上社会,将会用他们的品质影响社会风尚,用他们的人格影响未来的社会道德,使他们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2、坚持创新的观点,创建新型一流的校园文化

要以全新的观念、方法去创建新型一流的校园文化,树立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使校园文化传递融为一体。彻底摒弃“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提供创新思维平台,引导学生把梦想变为现实,激发热情,张扬个性,启发创造,让每一位学生经过多种实践活动,展示特长,体现自我价值,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实践活动的开展,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学习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3、建立校园网络文化,传递先进思想和时代最强音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进入校园,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特别是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

但网络文化并非一方净土,如何进行引导和实施有效的监管,正成为学校德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要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主旋律,突出网络政治性、思想性、导向性、理论性、亲和性、多样性。

如何突破,就要加强研究,努力构建健康文明、艺术化的、蓬勃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既获得信息素养和审美能力,又具有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和道德观。

4、建立健全文化政策,突出文化建设整体性原则

突出文化建设整体性原则,就要注重“四育人”(教书、管理、服务、文化)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既要传授学生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在管理和服务上提倡“博爱”,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有效保障,在严谨规范的运行轨道中,充分锻炼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环境是育人“土壤”。

不但要注重“硬”环境条件的建设,更加突出“软”环境的培植,在学习创新、技能实践、文体竞技、团队精神、思想导向及生活等方面全面营造出良好成长环境。

第五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的重要方面,是展示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学校校园文化通过班风校风教风建设、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指引、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大力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项目。

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不断深化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加强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各校要通过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建设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钻研教法、不断探求的优良教风;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落实好《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设勤奋努力、积极向上、认真诚信、充满兴趣、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

以创造学校良好精神环境培养合格人才为前提,建设振奋精神、激励斗志、努力拼搏,传统优良的校风;通过抓好班级和团队工作,建设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争做主人的良好班风.

(二)、重视校园规划、硬化、净化、绿化、美化、文化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优美环境.

各校要认真贯彻省教育厅《关于实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建设的意见》,把校园建成育人的特殊场所,科学制定规划,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创造德育的优美环境.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要从本地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在校园内栽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还可以开辟小种植园、小养殖园,使整个校园干净、整洁、美观、有序.要对校园人文环境进行精心设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出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教室文化、寝室文化、走廊文化、餐厅文化、厕所文化等。

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等设计要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有条件的学校要建设好校史陈列室和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室.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如张帖、悬挂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制作、设计介绍家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建设成就的图片和文字,绘制、创作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健康生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卡通人物形象等。

特别是鼓励、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引导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增强爱家乡拓情感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条件的学校要发挥校园广播站和校园网络的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三)、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制度保证.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制度的升华.各校要认真贯彻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中小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和《贵州省普通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评价方案》,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结合实际,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科学管理.

(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各种平台.

学校要经常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校的吸引力,让学生在学校留得住、学得好、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最大限度地控制学生辍学.各校要充分利用节假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利用入学毕业、入队离队、入团、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坚持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发表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内容生动具体的国旗下讲话.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重视课间体育活动,使学生既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又增进对同学、对集体的感情.保证共青团、少先队每周的活动时间和条件,注重教育教学活动与团队活动有机结合。

支持团队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好已有品牌活动,并鼓励结合实际创新活动形式.利用课后组织多种类型活动的兴趣小组,每年都应组织体育运动会和各种形式的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积极推广优秀少儿歌曲,开展多种形式的歌曲演唱活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聚集)的学校还应结合本民族的文化,风俗和节日,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书香校园

1、创造学习化、人文化的校园阅读生态环境.

(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个角落育人.读书是需要氛围的,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带头读书,用自身的行动感化学生;

(3)、创造读书环境,让学生愿意读书;

(4)、创设浓郁氛围,引导学生喜欢阅读;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师生搭建展示成果的平台.

(1)、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激发兴趣,巩固成果.

(2)、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五个一活动”(即两月一次图书推荐会;每学期一次读书知识竞赛;每学期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每学期一次诗歌朗诵会;每学期一次作文竞赛).

(3)、传授有效方法.

3、建立监督、激励机制,打造书香校园

(1)、学校要制定读书活动工作计划,定期检查落实情况,学期结束时,学校必须组织人员对各班读书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评价,把各班读书活动的情况纳入班级量化管理和教师业务考核.

(2)、把各个班级开展读书活动的情况作为学校文明团队、文明班级评比重要条件之一

(3)、每次活动结束,对在读书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师生进行表彰,以进一步推动读书活动持久、深入、生动、活泼地开展。

(4)、教师的读书笔记每月由学校领导检查一次,把完成情况纳入教师量化考核之中。

(5)、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期长效机制,形成制度,促进读书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和向纵深持续发展。

二、加强领导,确保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一)、各学校要结合迎“国检”工作,即日起制定本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各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迎“国检”的重要内容进行开展,力争XX年年底初见成效,2010年迎“国检”时成效显著。

推荐专题: 学校规章制度建设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