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2号文库 > 详情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

2024-03-25 00:50:13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部编版四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部编版四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

第一篇: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回顾前两首,学习后一首,知识迁移训练。

教学步骤:

一、回顾前两首中一些句子的翻译解释。

二、检查感情背诵前两首诗。

三、学习后一首。

1、常识:赵翼,清史学家、文学家。字云崧,号鸥北,江苏阳湖人。本诗选自《鸥北集》,是评论诗人诗歌的。

2、翻译: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篇,万人传诵,经久不衰,可现在读来,已觉得不新鲜了。天地间每个时代都会出现有才华的诗人,在几百年间,他们各自领导诗坛,开一代诗风。

3、讨论:这首诗是否贬低了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此诗目的是在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而非贬低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李杜诗篇,万人传诵,现在读来,已不新鲜。)唯有创新

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才能领先。

(每个朝代,都出才人,领导诗坛,开新诗风。)

4、赵翼论诗的着眼点在于创新,请欣赏他的另外两首论诗诗:

5、你所知道的现代诗人,你所读过的现代诗歌中,有哪些带上了创新意识的色彩的?

6、迁移训练:你认为,我们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哪些方面可以做到别出心裁,别具匠心?(展开讨论,可引导学生从立意、选材、组材、炼句等不同环节的方面去考虑。)

7、你能就眼前的人、事、物吟诵出两句诗句来吗?

8、有感情地背诵《论诗》。

9、布置作业:默写这三首诗。

第二篇: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三首诗词都描述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表现了是人对山水的热爱,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独坐敬亭山》描写孤独的李白在敬亭山下的感受;《望洞庭》中诗人刘禹锡描述了美丽的洞庭湖的景色;《忆江南》的作者白居易描写了江南的美好风光。

教学目标:

1、会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教学重点:

重点品味诗句,背诵古诗,积累语言。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知识链接: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的滋味,孤舟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第一课时

课前互动: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李白图片)认识李白简介。讨论汇报自己对李白了解多少。

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让我们一起先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

幻灯片展示《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学生朗读之后,教师小结从三首诗中感受到:思念家乡的李白,热爱山水的李白,对朋友有情有义的李白。

再次仔细朗读今天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准备好了,就开始上课。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老师看见了大家十分自信的笑容,相信这节课我们能够一起快乐的.学习。让我们用最自信的语气读今天的课题,《古诗词三首》。

2、认真预习才能更好更快的学习课文。在课前预习中,你-------(幻灯片出示检查预习你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了吗?)有谁不怕老师的检查。请同学们推荐三位读书好的同学分别读三首诗词。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给他们挑点毛病。

3、学生评价。

4、课件出示检查预习

5、你通过注释理解了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6、你有不理解的问题吗?(学生质疑)

二、学习生字词

1、同学们都预习的很认真,看来字词关是拦不住大家了。屏幕上的8个词语如果你都认识,就给老师一个自信的笑容。那就开火车吧。

2、是不是老师随便指哪一个词语都难不倒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啊?打乱顺序读。

3、强调“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江南,安徽)

强调“两不厌”------注释中如何解释“厌”,那么不厌是什么意思?“两不厌”又怎样解释?

强调“孤云”------孤云是多少白云?只有一朵。白云的伙伴呢?早就走了,这是最后一朵,也将要“独去闲”了。悠闲自在的飘走了。

4、出示:“尽”在字典里的三种解释,全部;完了,没有了;用了很大的力气。“高飞尽”里面你怎样理解“尽”字的意思?“高飞尽”又怎样解释?“众鸟高飞尽”呢?

5、课后的五个生字朋友想要考考大家。分析“潭、谙、螺”都是左右结构,“庭、亭”是同音字,虽然字音相同,一个是山,一个是水。重点指导书写“庭、亭”。

三、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一)从题目上感悟

1、大诗人李白喜欢旅游,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如果真的能够穿越时光,李白坐上时光隧道来到我们山东泰安,你最想推荐他去哪里?(泰山)为什么?

2、让我们也坐上时光隧道穿越到唐朝,跟着李白去旅游。唐朝的江南也有一座山如同北方的泰山一样出名。(板书:敬亭山)太多的诗人都到过敬亭山,写出了许多优美的诗词,所以,敬亭山又叫“诗山”。

3、李白来到敬亭山下,坐下来欣赏对面山上的美景。有知心朋友陪伴吗?有只可爱的小鸟陪伴也行啊,有一朵白云相伴也很悠闲啊!(生回答,都没有并说说从哪句诗里知道的。)

4、没有伙伴,你觉得李白是怎样的心情?板书:独。

5、独坐敬亭山的意思是( )学生填空,理解题目的意思。

6、谁愿意来当一次小演员,把自己变成李白,读一读自己的这首诗的题目。

7、知道孤独忧伤的语气要低沉,缓慢。练习朗读题目。

8、李白为什么会孤独,会忧伤呢?一起来了解一下李白当时的处境,写作的背景。

(二)细读诗文,理解含义

1、课件出示全文。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以李白的身份,读读自己写的这首诗。还要注意用上李白的语气啊。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李白很孤独?(重点理解高飞尽,独去闲,第一句诗的含义。)

3、寂静的山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片云,此时此刻有谁愿意懂李白的心,留下来陪陪他呢?(敬亭山)

4、李白的眼里有鸟吗?有白云吗?只有什么?

5、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同样看着李白。孤独的山看着孤独的人,孤独的人看着孤独的山,-----相看两不厌,怎么看也看不够。所以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此时李白深情的看着敬亭山,轻轻的说:“ ”

敬亭山也深情的看着李白,轻轻的说:“ ”

把要说的话写在课本的空白处。(强调学习方法:读书时,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这是学习的好方法。)

7、学生汇报之后,老师引读。

此时此刻,李白相对敬亭山说:“连白云和小鸟都不喜欢我了,只有你愿意留下来陪我。我们俩真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还想对敬亭山说:“我们两个孤独的好朋友在这么清静的地方,真是------”

敬亭山也想对李白说:“ ”

8、李白愿意把敬亭山当做自己的好朋友来倾诉心里的话,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什么性情?(板书:寄情山水)

9让我们再一次以李白的身份读课文,看自己是不是已经理解了每一句诗的含义。出示诗句含义。读读记记。

10、指导背诵。

四、回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有了哪些收获?

五、作业小超市

1、练习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2、熟练朗读《望洞庭》和《忆江南》。

3、搜集一些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第三篇:部编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牧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专题展开,《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达了牧童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2.学情分析:

那么,五年级学生对这首诗是一个怎样的认知情况?这首诗对他们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么呢?他们又想以怎样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呢?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在课前对学生做了这样的调查:

1.你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么?

2.你认为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吗?

3.你会背这首诗么?

4.你能大概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

5.你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吗?

调查中我发现:80%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9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70%的学生会背这首诗,能大概说出这首诗意思的占30%,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情感的只有极少数。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 来展开教学。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欣赏音乐,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一首欢快的《田园之歌》让学生欣赏,并这样引导:是呀,美妙的音乐能带给人愉快的心情。其实,能带给人快乐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就感到很快乐,看到同学们端正的坐姿,甜美的微笑,我也很快乐。说说看,什么事使你感到快乐?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情趣高涨时,我顺势导入: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快乐的心情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牧童》。并板书课题:牧童

这样,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古诗,读出味道。

诗词的美妙在于诵读。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

1.读正确。

首先,我让学生初读整首诗,重点认读:“铺”、“蓑”、“卧”并指导写法。

2.读出节奏。

初读后,我告诉学生诗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读出内涵。

在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

学生可能会说:我读出了诗中所蕴含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草地、牧童、蓑衣、月光等,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的颜色和姿态。

如此,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诗中的景、人、物变得鲜明生动起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连词成句,说出整首诗的意思,体现了学习的梯级,为下面的古诗理解降低了难度。

(2)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追问,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你能读出诗人什么心情?学生都能说出这是一个快乐,悠闲的小牧童。(板书:快乐 悠闲)那么,你是怎么体会到作者愉快心情的呢?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牧童的快乐与悠闲呢?让学生品读诗句,从而发现景物描写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原来,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我适时适度的引导学生高兴地诵读这首诗。

这个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三)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以“你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一问,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

预设一: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当学生说:从“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看到了一个快乐的牧童时,我追问:是谁在吹笛子?在什么地方吹?此时,我适时播放音乐《牧笛笛子》,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真切地体会到了一个“弄”字所蕴含的情趣。

接着,我运用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受牧场的辽阔,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同学们,此刻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中的哪一个词给了你这种平缓舒服的感觉?以此引领学生感受“铺”字用词的精妙。

“只有入境,才能悟情。”本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运用画面与音乐再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美的画面,美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预设二:想象“卧月明”,感悟诗中情。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从“不脱蓑衣卧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乐与悠闲。我先出示课件:《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引领学生回到诗句中,让学生找一找哪个词更能体现牧童的无拘无束?

学生很快找到:“不脱、卧”这两个词。接着我引导学生体会:他为什么不脱蓑衣?他躺在一个怎样的地方?怎样躺?把“卧”换成“坐”或者“立”,行吗?这样,学生在交流中、反复品读中感悟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与天真烂漫。

这样,抓住重点字词品读品味,避免了古诗教学逐字逐句的串讲串问,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从而真正学有所获。

接着,我挖掘教材的留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音乐响)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的抚摸。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在美妙的遐想中,学生融入诗境,走进牧童的内心世界,由此抒发情怀,发表见解。此时,学生化牧童为自己,化自己为牧童,与诗中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四)探作者心,窥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快乐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仅令牧童陶醉,令我们大家陶醉,也令诗人吕岩陶醉。其实,吕岩喜欢牧童,还有另外的原因呢。此时我出示诗人吕岩的资料。

让学生了解到了诗人向往远离喧嚣、悠闲自乐生活的原因后,我创设意境,学生配乐吟诵古诗。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

这不仅是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更是学生情感的回归与升华。进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拓展延伸,背诵积累。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让学生赏析。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桑茶坑道中

宋 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诗句赏析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

将本课的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真正做到课内外学习的有机融合。

至此,我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努力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训练,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去感悟、去体验、去探究。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语文课堂中进行学习,体现了我创建“和谐课堂”的.教学思想。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这节课我设计的板书力求简洁明快,一目了然。“快乐、悠闲”二字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

附板书:

牧童

吕岩

快乐 悠闲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您的聆听,欢迎批评指正。

第四篇: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设计说明

本文包含三首古诗词,其中有两首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宿新市徐公店》,一首词《清平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描写了初夏农村的忙碌,村居生活富有情趣。诗中用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之作,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景色的诗,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诗人在店内看到儿童嬉戏的天真活泼,以及菜花开放、遍地金黄、彩蝶飞舞的自然景色,有动有静,人景交融。《清平乐・村居》则描写了农村清新秀丽的环境及农村安宁平静的生活。在诗人的笔下,三首诗词都描写农村里的朴素恬静,是著名的田园佳作,无一不表达着作者对农村快乐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清平乐・村居》的音乐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注:1.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见前面的“课文备课方案”。

2.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涉及的“学生活动卡”请使用手机扫描封面二维码进行下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以前我们学过很多描写乡村田园的古诗,谁来背一背?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诗。出示课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宿新市徐公店》。

3.指读字音,理解课题:“兴”是多音字,在本课读“xìn”,“杂”是平舌音,“杂兴”的意思是随兴而写的诗;“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是“住”的意思。“新市”是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4.带着理解读一读课题。

设计意图:古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是一种快乐的展示过程,从这样的兴趣点出发引入新诗的学习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学习古诗,感知诗意

1.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自由读这首诗。读准平舌音“杂”,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齐读。

4.默读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内想办法解决。

5.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说说你在这首诗描绘的画里看到的情景。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人笔下的画面,并结合画面,读出感情。

学生交流:

预设:

生1:读到“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两句时,“我”仿佛看到果园里梅子成熟了,金灿灿的,杏子也长得很肥美。田野里小麦开花了,雪白一片,油菜花渐渐凋谢了。

师:多美的景色呀!诗人把它凝练成两句诗就是――(生接读诗句)。你看,诗人就是这样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短短的两句诗,就勾勒出了如此美妙的画面。

生2:读到“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时,“我”仿佛看到夏天的时候,篱笆边没有人,只有蜻蜓和蝴蝶在翩翩飞舞。

3.教师引导想象:蝴蝶和蜻蜓飞来飞去,可爱极了,为什么篱笆边没有行人,他们都到哪儿去了?

(让学生结合“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充分的讨论,了解夏天人们的劳动情况,感受农民的繁忙和劳动的辛苦。)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感悟诗句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在理解的过程中,辅以画面帮助,在联系中发现理解古诗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梳理了知识,掌握了语言规律,使学习有规律可循。

三、想象画面,自学古诗

1.过渡:刚才大家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学习了第一首古诗,相信第二首古诗也一定难不倒大家。下面请大家小组内合作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教师出示自学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①按节奏读一读古诗,读准生字的读音,读出诗的韵味。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②根据对加点字词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阴:树荫。

一径深:一条小路长长的。

急走:快跑。

③读读诗句,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画面?

(2)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成果。

①指名朗读诗句,齐读诗句。

②交流诗句的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一条小路长长地伸向远方,树上的花落了,树叶还未长得茂盛,还未形成树荫。儿童匆匆忙忙地跑着追赶一只黄蝶,黄蝶飞入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③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我看到了在那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是那样安静;我仿佛看到树上的花已经纷纷落下来,可枝头的嫩叶才长出来,还没形成浓密的树荫。

③配乐朗读诗句。

设计意图:两首诗都是画面感十分强的乡村古诗,采用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自学,让学生自学第二首古诗,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会写的字:杂、稀、篱、蜻、蜓、蝶、宿、徐、疏。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杂、篱、宿”都是上下结构的字;“稀、蜻、蜓、蝶、徐、疏”都是左窄右宽的字,“蜻、蜓、蝶”部首相同,都是“虫”字旁。

3.教师范写:篱、蝶、疏。

4.学生临写,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5.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写字是一项技能,技能的学习靠熟习。本环节意在给学生一定的书写时间,培养学生先观察再书写的良好习惯,通过指导和练写,不仅使学生重视写字,教师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五、背诵积累,实践拓展

1.背诵古诗。

2.选择你喜欢的古诗,结合里面的诗句,给古诗画一幅配画。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意图:制作“诗配画”是一种综合性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并与美术学科相整合,强化诗的美育功能。这一过程还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形成自主学习古诗的习惯。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巩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谁能背一背?(指名背诵)

2.过渡:背得真好!奖励大家欣赏音乐(播放ppt),好听吗?同学们知道这首歌词出自哪里吗?

3.(板书:清平乐・村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看看题目,你有什么发现?教师可举例,对比说明“诗和词在形式上的区别”。

4.小结:词的题目由词牌名和词题组成。在这里“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最开始是配乐唱的歌曲,“乐”在这里读yuè,“村居”是词题。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以音乐欣赏引出要学的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词的特点

导学:除了题目不一样以外,找找词句和我们之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1.词句有长有短,不像古诗,结构严谨,句式对仗,词相对而言形式更加自由一些。

2.中间的空行把词分为两部分,相当于把歌词分为两段,在这里我们称这两部分为上阕和下阕。朗读时,上下阕之间要有停顿。

3.词押韵ao“小、草、好、媪”;on“东、笼”。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词体、了解词韵,感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优美,有助于学生对词的理解。

三、理解词意

1.导学:读了词题“村居”,你能猜到这首词描绘的是一种怎样的画面吗?

为了更好地理解词的内容,体会意境,请同学们自读这首词,把词句读准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词,辨析字音。

(1)剥:两个音意思一样,bāo,一般用作口语,如“剥皮、剥花生”;而bō属于书面语,所以这里读bō。

(2)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亡”,这里读wú。

(3)翁媪:强调读音。“翁”指的是“老翁”,“媪”指的是“老妇”。

3.交流书写注意事项。

(1)出示会写的字指名认读:茅、檐、翁、赖、剥。

(2)观察生字的特点,交流书写要点。

(3)观看书写动漫。

(4)练写2个字。

4.结合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自由读,同桌讨论,同学汇报,其他人认真听。)

(1)茅:指茅草屋。

(2)相媚好:相互逗趣、取乐。

(3)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的。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4)翁媪:老翁和老妇。

5.引导朗读:当我们知道了这些字词的意思时,对整个作品的理解就更深入了,让我们同桌之间互相读读,指名展示读。

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借助注解,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并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四、读出画面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清平乐・村居》也是如此,每一句词都是一幅生动的画。

(一)环境图

导学:这些画面有些是写景的――请你读(指名读词句),有些是写人的――齐读词句。

1.第一个画面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2.引导学生自读,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甚至闻到了什么?

3.交流:低矮的草房边上,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流动,岸边草儿青青。

4.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人物图

读读这首词,看看简练的语言里一共描写了几个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预设1:

1.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

2.交流:一对满头白发的老翁和老妇,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只听见他们正在“相媚好”,他们在聊什么呢?

预设2:

1.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2.交流:老夫妻俩的三个孩子,大儿子、二儿子多么勤劳、孝顺、能干啊,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农活儿。

预设3:

1.出示: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交流:小儿子呢?他在干嘛呢?“卧”是什么意思?(躺、睡、趴)去掉的话好不好?看到这样的小儿子,你想到了哪个词?(调皮、淘气)

引导学生理解“亡赖”的 古今义,了解这是一种 “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

3.指导朗读:诗人用到了“亡赖”,同“无赖”,指“放刁撒泼,蛮不讲理”。而在这里指“顽皮、淘气”。小儿子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何等的调皮,何等的自在啊!在诗人的描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这茅舍一家老小幸福和谐的生活画卷,风景如画,有劳作的美好,也有生活的温馨,让人陶醉其中。让我们也来美美地读一读,读出温馨美好。

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画面,围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展开交流,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的意境,走进村居。

五、感受情怀

1.认识诗人辛弃疾。

辛弃疾,宋代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时,中原已为金所占,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这首词写于他晚年归隐时闲居农村时所写。

2.升华情感。

可以说,这是词人偶然捕捉到的一个生活镜头,同时在不经意间,流露了词人那极富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听到那低绕婉转的南方口音,看到这样一幅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诗人内心一定充满了无限的柔情和温暖,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

3.再读全词。

设计意图:了解词作背景,更有利于学生对词意的理解。

六、拓展练笔

1.读词句,结合自己的感悟,想象词句中呈现的情景,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展开合理想象,将课文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2.大胆想象,揣摩人物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将文本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融入孩子的想象,把想象内容化为文字,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给学生课堂主人地位,增强语文综合素养。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金黄) 杏子(肥)麦花(雪白) 菜花(稀)日长篱落蜻蜓蛱蝶风景美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菜花) 喜爱

清平乐・村居

茅檐  小溪  青草翁媪大儿、中儿、小儿

教学反思

本文的三首诗词均描写了田园生活的恬静美好,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幅画,所以在学生充分朗读并且了解诗词意的基础上,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结合着诗词句来说说自己在诗词中想象到的画面,并且采用诗词配画的形式,联想画面,真正读懂古诗词,感知诗人、词人的情感。

第五篇:部编版五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

部编版五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五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三篇古诗,分别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这三首诗都是宋诗,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古代乡村的生活风貌,充满景趣与情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本课是三首古诗,也是本学期的第一课。学习古诗,要多读,朗读时除了读准字音外,还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读准诗歌的节奏与断句。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重点是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古代生活画面之美,教学时对于诗歌的关键句要作重点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内涵。本课课后安排了一次小练笔,因此要让学生准确了解诗歌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将古诗改写成小短文。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结合课文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课堂上主要是能把古诗读得流利、顺畅,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童年的生活都是充满乐趣的,我们一起看看千年前,儿童们天真烂漫的生活吧。

二、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昼 耘 桑 晓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教师提示易写错的字:“耘”的偏旁是“耒”,不要写成“未”。

三、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1.课件出示诗人范成大简介,解诗题(强调“兴”的读音)

2.学生诵读古诗,互相交流,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强调“当、供”的读音)

3.教师引导学习第一、二句。(哪些人?做什么事?)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诗意。

出示情境图片,小组交流: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理解“解、供、傍”)

5.入情入境,体会情感。感情朗读,背诵古诗。尝试默写

6.归纳主旨:这首诗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树下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繁忙、热闹的劳动场面,塑造了乡村男女勤劳、朴实的形象,也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童趣。

7.板书设计:

村庄儿女→耘田、绩麻

童孙 →学种瓜

第二课时

一、学习《稚子弄冰》

1.解诗题,知诗人。课件出示对杨万里的介绍。(“稚”)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

3.出示注释,学生理解古诗大意。教师引导。

品读一、二句,想象画面,研读三、四句,讲述画面故事。

做冰锣、玩冰锣、冰锣破碎(“脱”形象传神写出孩子剜冰的样子;“穿林”)

4.体会情感(从高兴到失落)有感情朗读,比赛读,比赛背诵。

5.归纳主旨:通过写孩童做冰锣、玩冰锣的高兴及冰锣破碎后的失望,刻画出一个天真、活泼、内心情感丰富的儿童形象,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6.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脱”冰 → 当钲 → 敲 → 碎

二、学习《村晚》

1.解题,知诗人。课件出示对雷震介绍。

2.学生读诗,指导正音。(强调“陂(bēi)”的读音)

3.学生自由说说诗意,教师点拨。

4.悟诗情。

引导想象诗描述的画面,感受牧童的悠闲,体会诗中的闲适自在。

把握“衔、横、信口吹”,想象无拘无束、悠闲自在的画面。体会向往之情。

5.归纳主旨:本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生动描写了牧童横坐牛背吹笛的神态,刻画了一个天真调皮、闲适自在的儿童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山村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

6.比赛有感情诵读,一起背诵。

7.板书设计:

第六篇: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包含三首古诗词,其中有两首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宿新市徐公店》,一首词《清平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描写了初夏农村的忙碌,村居生活富有情趣。诗中用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之作,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景色的诗,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诗人在店内看到儿童嬉戏的天真活泼,以及菜花开放、遍地金黄、彩蝶飞舞的自然景色,有动有静,人景交融。《清平乐・村居》则描写了农村清新秀丽的环境及农村安宁平静的生活。在诗人的笔下,三首诗词都描写农村里的朴素恬静,是著名的田园佳作,无一不表达着作者对农村快乐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清平乐・村居》的音乐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注:1.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见前面的“课文备课方案”。

2.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涉及的“学生活动卡”请使用手机扫描封面二维码进行下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以前我们学过很多描写乡村田园的古诗,谁来背一背?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诗。出示课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宿新市徐公店》。

3.指读字音,理解课题:“兴”是多音字,在本课读“xìn”,“杂”是平舌音,“杂兴”的意思是随兴而写的诗;“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是“住”的意思。“新市”是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4.带着理解读一读课题。

设计意图:古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是一种快乐的展示过程,从这样的兴趣点出发引入新诗的学习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学习古诗,感知诗意

1.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自由读这首诗。读准平舌音“杂”,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齐读。

4.默读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内想办法解决。

5.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说说你在这首诗描绘的画里看到的情景。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人笔下的画面,并结合画面,读出感情。

学生交流:

预设:

生1:读到“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两句时,“我”仿佛看到果园里梅子成熟了,金灿灿的,杏子也长得很肥美。田野里小麦开花了,雪白一片,油菜花渐渐凋谢了。

师:多美的景色呀!诗人把它凝练成两句诗就是――(生接读诗句)。你看,诗人就是这样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短短的两句诗,就勾勒出了如此美妙的画面。

生2:读到“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时,“我”仿佛看到夏天的时候,篱笆边没有人,只有蜻蜓和蝴蝶在翩翩飞舞。

3.教师引导想象:蝴蝶和蜻蜓飞来飞去,可爱极了,为什么篱笆边没有行人,他们都到哪儿去了?

(让学生结合“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充分的讨论,了解夏天人们的劳动情况,感受农民的繁忙和劳动的辛苦。)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感悟诗句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在理解的过程中,辅以画面帮助,在联系中发现理解古诗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梳理了知识,掌握了语言规律,使学习有规律可循。

三、想象画面,自学古诗

1.过渡:刚才大家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学习了第一首古诗,相信第二首古诗也一定难不倒大家。下面请大家小组内合作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教师出示自学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①按节奏读一读古诗,读准生字的读音,读出诗的韵味。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②根据对加点字词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阴:树荫。

一径深:一条小路长长的。

急走:快跑。

③读读诗句,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画面?

(2)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成果。

①指名朗读诗句,齐读诗句。

②交流诗句的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一条小路长长地伸向远方,树上的花落了,树叶还未长得茂盛,还未形成树荫。儿童匆匆忙忙地跑着追赶一只黄蝶,黄蝶飞入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③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我看到了在那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是那样安静;我仿佛看到树上的花已经纷纷落下来,可枝头的嫩叶才长出来,还没形成浓密的`树荫。

③配乐朗读诗句。

设计意图:两首诗都是画面感十分强的乡村古诗,采用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自学,让学生自学第二首古诗,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会写的字:杂、稀、篱、蜻、蜓、蝶、宿、徐、疏。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杂、篱、宿”都是上下结构的字;“稀、蜻、蜓、蝶、徐、疏”都是左窄右宽的字,“蜻、蜓、蝶”部首相同,都是“虫”字旁。

3.教师范写:篱、蝶、疏。

4.学生临写,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5.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写字是一项技能,技能的学习靠熟习。本环节意在给学生一定的书写时间,培养学生先观察再书写的良好习惯,通过指导和练写,不仅使学生重视写字,教师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五、背诵积累,实践拓展

1.背诵古诗。

2.选择你喜欢的古诗,结合里面的诗句,给古诗画一幅配画。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意图:制作“诗配画”是一种综合性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并与美术学科相整合,强化诗的美育功能。这一过程还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形成自主学习古诗的习惯。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巩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谁能背一背?(指名背诵)

2.过渡:背得真好!奖励大家欣赏音乐(播放ppt),好听吗?同学们知道这首歌词出自哪里吗?

3.(板书:清平乐・村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看看题目,你有什么发现?教师可举例,对比说明“诗和词在形式上的区别”。

4.小结:词的题目由词牌名和词题组成。在这里“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最开始是配乐唱的歌曲,“乐”在这里读yuè,“村居”是词题。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以音乐欣赏引出要学的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词的特点

导学:除了题目不一样以外,找找词句和我们之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1.词句有长有短,不像古诗,结构严谨,句式对仗,词相对而言形式更加自由一些。

2.中间的空行把词分为两部分,相当于把歌词分为两段,在这里我们称这两部分为上阕和下阕。朗读时,上下阕之间要有停顿。

3.词押韵ao“小、草、好、媪”;on“东、笼”。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词体、了解词韵,感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优美,有助于学生对词的理解。

三、理解词意

1.导学:读了词题“村居”,你能猜到这首词描绘的是一种怎样的画面吗?

为了更好地理解词的内容,体会意境,请同学们自读这首词,把词句读准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词,辨析字音。

(1)剥:两个音意思一样,bāo,一般用作口语,如“剥皮、剥花生”;而bō属于书面语,所以这里读bō。

(2)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亡”,这里读wú。

(3)翁媪:强调读音。“翁”指的是“老翁”,“媪”指的是“老妇”。

3.交流书写注意事项。

(1)出示会写的字指名认读:茅、檐、翁、赖、剥。

(2)观察生字的特点,交流书写要点。

(3)观看书写动漫。

(4)练写2个字。

4.结合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自由读,同桌讨论,同学汇报,其他人认真听。)

(1)茅:指茅草屋。

(2)相媚好:相互逗趣、取乐。

(3)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的。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4)翁媪:老翁和老妇。

5.引导朗读:当我们知道了这些字词的意思时,对整个作品的理解就更深入了,让我们同桌之间互相读读,指名展示读。

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借助注解,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并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四、读出画面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清平乐・村居》也是如此,每一句词都是一幅生动的画。

(一)环境图

导学:这些画面有些是写景的――请你读(指名读词句),有些是写人的――齐读词句。

1.第一个画面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2.引导学生自读,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甚至闻到了什么?

3.交流:低矮的草房边上,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流动,岸边草儿青青。

4.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人物图

读读这首词,看看简练的语言里一共描写了几个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预设1:

1.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

2.交流:一对满头白发的老翁和老妇,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只听见他们正在“相媚好”,他们在聊什么呢?

预设2:

1.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2.交流:老夫妻俩的三个孩子,大儿子、二儿子多么勤劳、孝顺、能干啊,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农活儿。

预设3:

1.出示: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交流:小儿子呢?他在干嘛呢?“卧”是什么意思?(躺、睡、趴)去掉的话好不好?看到这样的小儿子,你想到了哪个词?(调皮、淘气)

引导学生理解“亡赖”的 古今义,了解

这是一种 “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

3.指导朗读:诗人用到了“亡赖”,同“无赖”,指“放刁撒泼,蛮不讲理”。而在这里指“顽皮、淘气”。小儿子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何等的调皮,何等的自在啊!在诗人的描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这茅舍一家老小幸福和谐的生活画卷,风景如画,有劳作的美好,也有生活的温馨,让人陶醉其中。让我们也来美美地读一读,读出温馨美好。

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画面,围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展开交流,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的意境,走进村居。

五、感受情怀

1.认识诗人辛弃疾。

辛弃疾,宋代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时,中原已为金所占,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这首词写于他晚年归隐时闲居农村时所写。

2.升华情感。

可以说,这是词人偶然捕捉到的一个生活镜头,同时在不经意间,流露了词人那极富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听到那低绕婉转的南方口音,看到这样一幅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诗人内心一定充满了无限的柔情和温暖,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

3.再读全词。

设计意图:了解词作背景,更有利于学生对词意的理解。

六、拓展练笔

1.读词句,结合自己的感悟,想象词句中呈现的情景,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展开合理想象,将课文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2.大胆想象,揣摩人物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将文本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融入孩子的想象,把想象内容化为文字,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给学生课堂主人地位,增强语文综合素养。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金黄) 杏子(肥)麦花(雪白) 菜花(稀)日长篱落蜻蜓蛱蝶风景美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菜花) 喜爱

清平乐・村居

茅檐  小溪  青草翁媪大儿、中儿、小儿

教学反思

本文的三首诗词均描写了田园生活的恬静美好,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幅画,所以在学生充分朗读并且了解诗词意的基础上,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结合着诗词句来说说自己在诗词中想象到的画面,并且采用诗词配画的形式,联想画面,真正读懂古诗词,感知诗人、词人的情感。

推荐专题: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