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开题报告(范文六篇)

2022-09-27 21:28:52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开题报告(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开题报告(范文六篇)》。

第一篇:体育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名称:xx县城区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

一、课题意义

(包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在于中学生相比而言虽然在身体素质方面存在着相对的不足,但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比较积极,而且具有较强的体育运动趋向,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是他们进去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并且大多数非体育专业学生都能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们身心良好的发展。

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一种良好补充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成体育课的延续,也是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必不可少的途径,经常进行体育活动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极大的发展,并使其身体素质和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行为和习惯,同时它对加强人际交往,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文献综述

(包括: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2.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有待解决的问题3.本人对所查文献的评述等)

在我国,课外体育活动一直受到重视。1951年7月,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中规定:"学生每日体育、娱乐活动或生产劳动时间,除体育课及晨操或课间活动外,以1小时至1小时半为原则。"1954年颁布实施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进一步促进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同年8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关于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报告》,报告中要求学校体育面向广中学生,首先上好每周两节体育课,同时坚持做早操和课间操,安排好每周两次班级课外体育活动。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上,适当组织学生参加运动竞赛,有条件的学校开始试行《青少年体育活动标准》。1979年10月,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发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在总则中把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学校体育的任务,并把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状况,通过《国家体育活动标准》的人数、学生的健康状况等作为评定学校体育工作的标准。另外,还对课外体育活动作了具体规定。1982年,教育部又发出了《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1992年2月,国家教委颁布实施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这一系列文件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确立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地位和意义,促进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长期以来众多的专家学者对课外体育活动这一课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问题尤为被重视。赵雄在《甘肃省庆阳市中小学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调查及对策研究》中通过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甘肃省庆阳市中小学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等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任然存在体育场地和基材不足、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少、学校对学生体育活动管理不到位、体育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高龙在《西安市民办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从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时间情况、教师的师资力量、场地建设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论述了各种因素对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影响。余海涛,薛俊在《广东肇庆市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中通过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肇庆市7所中学的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锻炼时间次数、参与动机、活动项目以及影响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肇庆市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参加活动的动机和选择活动项目存在着性别差异性和多样性;而课外活动的时间少、缺少场地器材和适宜运动项目、学生身体素质差、以及学校领导的重视不够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孔祥武、陈佩颖在《赤峰市红山区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分析》中对赤峰市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了调查,其研究结构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有兴趣,这是我们改善和促进中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有利因素.

三、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涪陵城区中学领导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2.涪陵城区中学体育教学设施现状

3.涪陵城区中学体育师资现状

4.涪陵城区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和项目的开展

5.涪陵城区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利用学校图书馆和internet(cnki)全文数据库查阅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章30余篇,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实地访谈法:根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对涪陵区第一中学,涪陵区第九中学,涪陵区第二十中学,涪陵区实验中学,涪陵区第十八中学的部分领导和部分体育教师进行实地访谈。

3.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问卷,问卷所提问涉及涪陵区第一中学,涪陵区第九中学,涪陵区第二十中学,涪陵区实验中学,涪陵区第十八中学的相关领导、体育教师与学生。

4.数理统计法:对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5.分析法:对获得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四、课题研究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XX.10――XX.12

确定研究课题。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参加开题报告。

查阅文献资料,弄清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研究计划任务书确立的研究内容,在分析本课题研究现状基础上,撰写出论文提纲,提交指导老师审阅。

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提交指导老师审查。

第二阶段:XX.12――XX.3

文献综述。

撰写论文。

第三阶段:XX.3――XX.6

论文修改完善,定稿。

学生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完成论文答辩工作。

完善毕业论文各种档案材料。

五、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梁兵.关于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XX.4.

[2]李彩秋.对唐山市"趣味性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与效果的调研[j].北京体育中学学报,XX.27(1):106-107.

[3]康辉斌、徐欣等.赣州市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调查与分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XX,27(6):119-121.

[4]赖学林.东莞市中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调查[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XX,02:137-139.

[5]卢元镇著.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中学出版社,XX,134-137.

[6]毛振明著.学校课体育改革新视[m].北京:北京体育中学出版社,XX.80,136-138.

[7]汪海涛.论课外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的互动作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XX.29(1):86.

[8]何元春.论课余体育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XX.15(4):32-34.

[9]刘美奋.对学校体育负向功能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XX.(1)58-59.

[10]郭海玲.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与体育课程改革[j].体育学刊,XX.10(4):92-94.

[11]周丽君,赵钟晖,浙江省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状况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XX,10

[12]赵月香,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发展对策[j],宁波中学学报,1999,12

[13]骆映,对厦门市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XX

[14]韩衍杰,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报告[j],当代教育科学,XX

第二篇:体育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世界排球运动发展的一百年中,排球竞赛规则在不断改革,如今每球得分制,使得排球比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球技术成为得分的重要手段;比赛过程中既有高点进攻,也有立体进攻体系,网上争夺仍然是比赛的焦点,运动员的个人技术更加全面,跳发球和后排进攻是当今竞技战术的新潮流;自由人的出现使比赛来回球增加,使比赛更加精彩。总之,排球运动仍是集高度、速度、对抗战术为一体的集体运动,要求我们在选材时,要根据当今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该运动发展的运动员,这样才能保证球队始终具有竞争性,先进性。

当今世界竞技体育水平发展迅速,世界纪录频频刷新,竞技体育的竞争日趋激烈。运动员除了具备极高的运动素质与运动天赋外还要经过科学合理的刻苦训练,才有可能在世界立足,竞技水平的竞争中突出了天才运动员的竞争。各国的训练手段,训练方法差异日趋缩小,训练条件也日趋一致,运动员的先天竞技条件显得更加重要,要反超世界体育先进水平,必须做好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工作。

青少年排球运员是排球事业发展的基石,中国排球要想长盛不衰,最主要是看后备力量是否雄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后备力量的培养工作,而后备力量培养的关键因素是选材,做好运动员的科学选材等于成功了一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先进训练理论方法已伴随着全球化信息资源网的构建成功实现了世界性资源共享。在全球各种训练理论,训练方法,条件,甚至发展水平基本相一致的情况下各国运动员之间的水平竞争转化为运动员天赋的竞争,因此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选材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当今排球运动正朝着速度快、技术娴熟、战术多变、各有特点、人有专长、身材高大、体能过硬、对抗激烈的全面化方向发展。从世界高水平的排球比赛上可看出,世界优秀排球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人种优势等都胜人一筹。这表明国外优秀排球队已经十分重视选材与排球运动的发展关系。科学实用的选材方法和训练,已经成为通向世界排球高层次队伍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排球运动员科学选材的专门研究工作,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起步较晚,进步较快。但目前还处在观察运动员的外表或初步对形态、素质和身体情况进行检查的阶段,在运动能力遗传学、皮纹学、血型学、心理学和生理生化等新兴学科领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选材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还有待提高。而国外对运动员选材问题的研究,已达到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涉及生理学、心理学、遗传学、生物力学及运动训练学等多种学科,并建立了许多运动员科学选材测试中心和一系列选材输送系统。传统的选材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弊端,落后于当今世界排球运动的发展。因此,研究适合于当今排球运动选材的发展趋势无疑是一个具有非常现实意义的课题。

在国外,由于他们有出色黑色人种,他们身体素质好,体力也好,所以他们主要考虑队员的心理,年龄,神经类型等方面,在国内主要是黄色人种,在身体素质方面略逊于欧美运动员,所以我们只有通过科学的选材和系统的训练,才能在世界体坛立足,我们选材时,主要考虑的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身高,体重,年龄,遗传等因素。

贵州省是我国排球运动发展较慢的省,与其他省相比,仍处于落后阶段,现如今中国排球联赛的形式如群雄逐鹿,哪支球队拥有优秀的后备人才,也就拥有了未来。中国体育制度是举国的体制,后备人才数量大,淘汰率也高。许多竞技体育运动员在淘汰后因为耽误了大量文化课学习时间而造成就业难,因此许许多多的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去从事体育训练,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排球运动在贵州萎缩,并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针对贵州省这种情况,我建议要发展贵州排球运动事业,要从贵州各高校开始抓起,高校学生相对来说学习任务不是很重,没有升学压力,并且学好了排球,对以后就业还有一定帮助,而且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到基层去工作,还能带动基层排球运动的发展,还可以有助于强身健体。但是,在高校如果进行排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选材很重要,因为只有选到好的运动员,才能在训练中有好的成绩,才能促进高校排球运动开展,故进行此课题的研究。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优秀运动员的选材问题,是当代体育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科学的运动员选材,可以缩短训练周期。科学的选材是竞技化的基础,是运动员和运动队取得好成绩的保证。可以避免盲目性,减少淘汰率。进行排球运动员科学选材,是排球运动项目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实践意义:进行排球运动员科学的选材,有助于我们提早的选拔出好的苗子,进行系统的训练,让队员早日出好成绩,在我省高校进行科学的排球运动员选材,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有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排球,加入到排球运动的训练中来,高校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还可以继续带动排球事业的发展。高校学生水平如果得到提高,还可以进入到更高级的运动队中继续从事该事业。

二、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主要研究内容:

(1)排球运动员选材的各种要求;包括身体素质,年龄因素,遗传因素,心理因素,还有神经类型等方面。

(2)各种因素对排球运动员选材的影响;主要指家庭方面和社会方面。

(3)影响我省高校选材的因素等等:包括教师能力,运动器材与设施等。

2.研究方法:

(1)调查法:调查贵州各高校排球发展情况,制定具体选材措施。

(2)专家访谈法:访问有经验的专家,提高专业知识。

(3)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掌握最新最科学的选材方法。

(4)经验总结法;根据掌握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科学选材。

(5)观察法。

3.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解决人们对体育的偏见;不少家长认为进行体育训练影响学习,不主张孩子从事体育方面的活动。

(2)尽量做到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学习与训练两不误;合理的安排训练和学习的时间,使训练不影响学习。

针对贵州省实际情况找出实际可行的符合贵州地域的科学选材方法。

三、完成毕业论文所必需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办法

1.利用学校图书馆订阅的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研究资料。

2.查阅资料(包括书店及互联网)阅读其有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参考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为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四、工作的主要计划、进度与时间安排

(1)选题、搜集与阅读整理资料阶段:20xx.9.27―20xx.10.17

(2)撰写开题报告阶段:20xx.9.27―10.17

(3)论文开题阶段:20xx.10.18―20xx.10.31

(4)撰写论文阶段:20xx.11.1―20xx.12.10

(5)论文修改定稿阶段:20xx.12.11―20xx.4.22

(6)论文答辩阶段:20xx.5.5―20xx.5.6

五、参考文献目录

[1]李为敏.试论高等院校排球运动员选材要素[J].江西大学学报,1991,13(5):118―121.

[2]石丹青,李玉华.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科学选材的探讨[J].体育科技,20xx,24(1).

[3]刘广欣.周明华等.浅析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科学选材,西安体育学院报,20xx(7).

[4]秦风冰.青少年排球运动员选材初探,中国排球,1999(11).

[5]杨也.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科学选材研究[J].大众科技,20xx,167-173.

[6]陈跃华.浅谈少年排球运动员的选材[J].兵团教育学院报,20xx,12(4):46-48.

[7]卢建华.试论排球运动员选材.后面的材料补齐

[8]张二平.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之我见[J].科学大众,20xx,(05).

[9]代贵敏.浅谈影响青少年排球运动员选材的`因素[J].少年体育训练,20xx,(06).

[10]蔡彬.关于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早期选材的因素分析[J].成才之路,20xx,(36).

[11]任超学,张军,徐佳.对新世纪运动员科学选材现状的综述[J].湖北体育科技,20xx,27(2):166-170.

[12]付哲敏.我国甲级队排球运动员特征性自信心水平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报,20xx,8(2):78-80.

[13]余竹生,沈勋章,朱学雷.运动员科学选材[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xx.

[14]李登光,无宏江,贺晓熊.陕西省少儿体校教练员队伍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xx,04.

第三篇:体育场馆赛后利用

城市运行视角下的体育场馆赛后



利用系统的构建

——以第16届广州亚运会亚运场馆赛后利用为例

已见刊

[提 要] 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正向功能多元化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把握场馆赛后利用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范式,本文基于城市运行视角,构建了综合考虑场馆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系统,采用圈层延伸理论将系统功能定位于传统基础型和发展支撑型,探讨了系统功能运行的主要方式。最后,详细说明了在动态市场环境下,场馆管理主体如何利用此模型进行系统分析,以便充分利用场馆自身资源创新场馆赛后功能。[关键词] 城市运行 体育场馆 赛后利用系统

[中图分类号] F29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运行是政府、社会与市场围绕城市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对城市公共设施及其所承载服务进行管理,优化配置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相关要素,不断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动态过程。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历来都是赛事举办城市面临的最大难题,为了保障这些场馆在赛后继续发挥应有的公共服务功能,必须对其进行系统的统筹规划。第16届广州亚运会亚  本文系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基金(NCET-07-0311)、第16届亚运会亚运场馆赛后利用专题研究咨询服务项目(GZYW297S/YD09J1027)的研究成果。

运场馆的规划建设在保障赛事组织运行需要的同时,注重与城市运行紧密结合,着重完善城市配套功能,为亚运场馆的赛后利用提供了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良好的配套设施环境,因此,本文从城市运行视角构建了第16届广州亚运会亚运场馆赛后利用系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希望能对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范式。

一、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现状

明确体育场馆赛后功能定位和管理主体是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前提条件。为了满足人类日益丰富的行为需求,新型体育馆应该集竞技、健身、娱乐、社交、产业等多功能于一体①(张炯,1998)。作为公共产品的体育场馆及其承载的服务是城市运行的目标和导向,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要兼顾政府意见和民意反馈,不同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场馆利用的初期要以政府为管理主体,结合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人口分布格局,保障体育设施在城市内的均衡布局并适合周边人群的需求,后期要以专业物业公司为管理主体,以市场和民意为导向优化配置体育设施资源和服务,以集约化经营实现体育场馆的区域化和个性化综合利用②(陈明,2004)。

与国外体育建筑注重功能和讲究效益相对比,我国体育场馆利用的现状是:供不应求和效益低微,实际利用与设计意图脱节,单一功能无法满足多种需求③(梅季魁,2002)。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缺乏长远规划,利用方案不够灵活且利用率较低,赛后运营所需的资金来源较窄,不能有效调动社会力量来加强后期融资,以至于场馆发展缺乏后劲。场馆利用过程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不能兼顾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全民健身的广泛普及④(叶加宝等,2001)。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设计理念开始强调面向群众、功能多元,表明了未来我国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基本思想是整合资源、充分利用、保障竞赛、兼顾赛后,发展趋向是功能复合化、生态环保化、技术先进化、形象新颖化,其中复合化就是针对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进行的探讨,发展方式是大型场馆由分散化向集中化发展,中小型体育场馆向社区方向发展,场馆的经营管理逐步走上产业化道路⑤(胡斌,2001)。

体育场馆的功能日趋多样化,有效的赛后利用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更趋合理,社会文明程度日益提高⑥(Knott、Robert,2011)。为了提高场馆的使用效率、效益及可持续利用,本文基于城市运行视角创新性地构建了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系统,该系统的功能运行可以有效发挥公共基础设施的社会福利作用⑦(Jackie Grieve、Emma Sherry,2011),优化城市运行,表现在促进家庭生活幸福、创造职业生活机会、增进社会生活和谐等三方面。

二、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系统的设计

体育场馆赛后利用是综合考虑外部环境要素和内部资源与能力缺口的共同结果。在外部 2

环境要素分析上,场馆管理主体需要从政治、经济、法治和科技等层面加以综合考虑,以便确定合理的功能定位和管理模式。而在分析系统构成要素时,需要开发出场馆赛后利用所必需的资源和能力。场馆管理主体不仅需要集成地研究影响赛后利用的内外因素,还需要动态地选择场馆赛后利用的战略路径,功能实现路径的动态性体现在资源与能力的更新方面,即对外部环境的动态认知和内部要素的及时更新,挖掘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资源与能力方面的缺口,并借助于组织学习和市场开发将上一轮场馆赛后利用创造的经济利润投入到这些资源与能力的开发中,实现新的功能定位和赛后利用方案。因此,本文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系统⑧(吴金南等,2007)。

资源缺口能力缺口信息反馈系统的功能运行家庭生活承载支撑系统的有效促进功能定位居民生活系统的构成要素区域品牌功能载体要素耦合人才队伍管理机制岭南文化+文化强市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亚运文化城市文化系统的外部环境政治环境要素·政局稳定情况·公民参政状况·决策透明度经济环境要素·市场开放程度·媒介产业化进程·物质丰富程度法治环境要素·法治精神传播·法律服务体系·知识产权保护科技环境要素·相关科技力量·国家科技体制·国家科技政策

图1 城市运行视角下的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系统

在图1所示的系统框架基础上,将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战略路径细化分为四个阶段,即外部环境分析、系统要素识别、系统功能定位、系统功能运行。四个阶段构成不断创新场馆赛后功能的持续过程,最终形成了动态系统环境下的赛后利用循环。下面结合这四个阶段详细分析场馆管理主体如何构建动态的场馆赛后利用系统。

三、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系统的应用——以第16届广州亚运场馆为例

(一)外部环境分析

场馆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有自己生存的外部环境,并分别从政治、经济、法治和科技等四个层面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它们需要正确适应外部环境,以保证原有功能维系和赛后功能开发更具柔性。外部环境分析阶段的任务包括:(1)确定哪些环境要素将对场馆赛后利用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从而确定战略性环境要素及其优先顺序;(2)准确识别场馆服务范围内的竞争对手,并预测它们对竞争环境可能做出的反应,确定自己的相对竞争优势;(3)明确场馆服务对象的行为需求,结合自身的竞争优势布局多种经营业态。随着

全民健身和体验经济的日益发展,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必须特别地对政治环境、经济形势、市场需求、法制体系、技术动态等外部环境要素深入分析。需要强调的是:对不同体育场馆来说,这些外部环境要素对场馆功能定位的影响程度也是存在差异的,场馆管理主体需要结合外部环境要素差异确定它们对赛后利用影响的优先顺序。

(二)系统要素识别

虽然外部环境分析识别了市场机会与竞争威胁,确定了场馆赛后利用的辐射范围,但这尚不足以为场馆赛后利用创造竞争优势。场馆管理主体必须对系统要素进行分析,确定场馆赛后利用的战略性要素,即决定场馆是否能够创新功能服务的关键性要素,要通过优化配置场馆现有的战略性要素,或者开发新的战略要素,拓展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功能。场馆管理主体在此阶段必须首先识别出系统内的关键要素,以第16届广州亚运会亚运场馆赛后利用为例,系统内部关键要素主要包括管理机制、功能载体、区域品牌和人才队伍。

1.管理机制

亚运场馆赛后管理机制是指图1所示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本质上是场馆内各种业态之间的联系及其运行原理,是决定场馆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通过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合作机制,约束机制和运行机制建设,科学合理地对亚运场馆的赛后利用进行管理和运营,充分地发挥和实现其应有的社会服务功能,提高管理绩效。激励机制方面,持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以工作绩效为导向的薪酬体系和晋升机制;竞争机制方面,引入内部和外部竞争机制,实行竞聘上岗、绩效考核以及优才优用的管理机制;合作机制方面,大力推进场馆与场馆,地区与地区之间合作,实现场馆资源的综合利用;约束机制方面,广泛建立起包括政府、社会和场馆在内的外部和内部约束监督机制,加强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制度监督相结合的风险防控体系;运行机制方面,坚持分类管理、创新服务功能、统筹协调发展,建立起面向市场、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运行管理机制。

2.功能载体

亚运会是广州迄今为止承办的规模最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赛事,亚运场馆及配套设施是最直观生动的标志性建筑,是向世界展示广州城市形象、反映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功能载体,亚运场馆赛后利用的功能载体建设主要包括区域载体布局、类型载体布局、层次载体布局。区域载体布局方面,其一,亚运场馆布局紧密结合广州城市空间发展“东进、南拓、西联、北优、中调”战略,从赛事组织的实际需要出发,覆盖面广、交通便利。其二,场馆内部器材安置,外部全民建设路径、绿化地带相得益彰,使得体育场馆周边区域也得以有效利用;类型载体布局方面,亚运场馆涵盖了广州亚运会设置的各专业竞技项目,总共42大项464小项,各场馆的大众健身项目覆盖面广,种类齐全,可供赛后直接或改造利用,为全民健身提供充裕的场所和软硬件设施;层次载体布局方面,经过新建、改扩建之后,所有亚

运场馆都升级到国际赛事级别,从而能够满足各种级别比赛,同时场馆规模有大有小,能为各种规模级别的赛事提供合适的场馆,也能满足各种娱乐、会展功能的需求。

3.区域品牌

创建城市区域品牌是一件专业性、技术性和系统性十分强的工作,亚运会的举办及场馆的赛后利用为政府动员各种社会建制和资源打造区域品牌提供了有利契机,为区域品牌的创建做好了长远规划、创造了支撑条件、建立了宣传渠道。建设区域品牌,一方面,对亚运场馆的冠名权、内部场馆设施的冠名权、广告的发布权等进行市场开发,打造并利用好场馆的品牌价值,同时注意品牌的保护,避免无形资产的流失;另一方面,通过结合亚运元素,深入发掘以体育文化为主体的旅游品牌、会展品牌、餐饮品牌和酒店品牌,并通过亚运文化和岭南文化的耦合进一步提升城市品牌。

4.人才队伍

亚运场馆赛后利用重点从管理、技术和营销三个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场馆赛后功能开发和有效利用提供智力支持。管理队伍方面,大胆引进体育经济管理人才,逐步建设一支事业心强、作风正派、熟悉业务、既懂体育又懂得经营的管理人才队伍;技术队伍方面,配备体育指导员、训练师或教练员,在人们锻炼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提高锻炼效果,同时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来负责机电、消防、供水、供电、电器等设施的养护和维修,确保各项设备正常运行,安全使用;营销队伍方面,开展集中短训、岗前培训、高校送培、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员工培训,建立知识共享平台,加强场馆文化教育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场馆营销人员,针对场馆特点进行市场开发。

终上所述,图1所示场馆赛后利用系统的五个关键要素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两类,即创造竞争优势的要素和维持竞争优势的要素。场馆管理主体完成系统要素识别之后,还要根据本场馆的资源存量确定开发新型功能的资源缺口。对于这些资源缺口中类似于载体设施、人才队伍的有形资源可以从外部相关市场直接购买,而类似于管理机制、品牌优势的无形资源只能依靠内部培育和积累。

(三)系统功能定位

亚运场馆作为特殊建筑在建成后的利用价值,是保障有效开发国有固定资产、发展全民健身、搞活区域产业经济的基础依托。本文采用圈层延伸理论将亚运场馆赛后利用功能定位于传统基础型和发展支撑型,以传统基础型功能为依托,指导多种业态布局,创新发展支撑型功能,向体育服务业的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既突显全民健身又最大化场馆利用的经济效益,引导场馆可持续性发展,如图2所示。

辐射传播功能全民健竞赛多身功能元功能传统基础功能现代服务功能教育教学功能汇聚整合功能策源创新功能发展支撑功能耦合

图2 基于圈层延伸理论的亚运场馆赛后功能利用

亚运场馆的传统基础性功能主要包括竞赛多元功能、教育教学功能、全民健身功能和现代服务功能。竞赛多元功能:亚运场馆不但为运动员的职业训练提供条件和环境,还能为跨社区、跨地域、跨省市、跨国家的综合性比赛提供支持,为多层次、多元化的体育比赛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育教学功能:学校的场馆在很大程度上为大中院校学生的体育课程教学、体育锻炼、文娱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全民健身功能:亚运场馆不但具备赛时的功能,同时为赛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普通百姓能全方位地参与到比赛和锻炼中来;现代服务功能:亚运场馆的资源和布局可以吸引大量的人流,可以借此拓展经济功能,开展会展、休闲、娱乐活动,推进广州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亚运场馆的发展支撑型功能主要包括辐射传播功能、汇聚整合功能和策源创新功能。辐射传播功能:赛后,亚运场馆覆盖的体育人口将大幅增加,为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大量潜在需求;汇聚整合功能:汇聚外部资源方面,亚运场馆的升级和合理布局广泛吸引了市民参与全民健身,进行体育文化交流活动,汇聚力量,促进广州市体育事业的发展。整合内部资源方面,以产品研发的思维来看待场馆设施资源与产品的开发,注重对市场的细分,以开发出可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产品,实现对各种场馆资源的深度整合与开发;策源创新功能:充分利用好体育场馆资源,勇于创新探索开发各种体育产品,认真经营核心产品,比如体育赛事活动、健身会员服务、体育健身培训等。积极开发关联产品,比如体育信息服务、体育媒体服务、体育特许产品开发等。勇于创新外延产品,比如社区服务、文化表演、康复保健等。

(四)系统功能运行

亚运场馆赛后利用系统将进一步优化城市运行效率。该系统的有效运行将着实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表现在促进家庭生活幸福、创造职业生活机会、增进社会生活和谐等方面;同时,6

该系统的有效运行将有效促进文化强市建设,表现在耦合岭南文化和亚运文化、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等方面。

1.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促进家庭生活幸福:亚运场馆布局合理,与广州各个社区联系紧密,在赛后将可以为广州市民提供更多样化、多元化的健身环境和服务,以及开展更加丰富的文体活动的环境,从而促使广州市民的家庭生活变得更加健康、更加和谐、更加美满;创造职业生活机会:亚运场馆赛后充分有效地利用将为广州市的文化、体育、教育、娱乐提供更加完善健全的基础设施,从而将有效地优化和提升广州市的生活环境、进而提升广州市的经济密度,优化广州市的产业结构,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活力,为广州市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增进社会生活和谐:亚运场馆赛后的有效利用、功能的充分拓展将为广州市民的社会生活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多元的方式、健康的交往。为跨社区、跨组织、跨区域、跨行业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渠道。

2.促进文化强市建设

作为亚运物质遗产,亚运场馆承担着耦合岭南文化和亚运文化,促进文化强市建设和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崇高使命。亚运文化和岭南文化的耦合是指亚运文化和岭南文化紧密配合、相互影响,彼此推动各自所包含的各种要素嵌入到对方当中,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创造性过程,亚运场馆作为多元文化交融的平台,其赛后利用将为岭南文化的展示与创作提供巨大的舞台,也将进一步推动亚运文化和岭南文化的耦合;亚运场馆的赛后利用要把和谐、绿色、文明等理念转化成“后亚运时期”广州城市文化气质,塑造为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总结市民“参与亚运、奉献亚运、服务亚运、分享亚运”的成功经验,推动各项设施向市民开放,提高综合利用效率,继续完善亚运场馆周边规划设计和综合配套,发挥亚运场馆设施的支点作用,保护、利用和开发好亚运景观遗存,开设亚运主题博物馆、展示区,留存亚运历史记忆,带动文化强市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

场馆管理主体在评价赛后利用实施效果时,通过及时把握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系统功能运行的反馈信息,及时与本场馆现有的资源与能力存量进行比较,以确定开发新赛后功能的资源与能力缺口,并用此前功能利用产生的利润进行新的资金、人力和技术投资。因此,处于一个持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场馆管理主体需要保持压力为下一轮功能创新做准备。管理者必须对场馆内部资源与能力进行持续投资和更新,并将它们与场馆功能开发结合起来创造持久竞争优势。

四、结论

在动态而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场馆管理主体制定赛后利用方案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挑

战,单一地考虑外部环境要素或者内部资源要素都无法准确地帮助他们进行动态的赛后利用功能开发。所以,从社会运行视角,动态地将组成完整赛后功能开发战略的两种不同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系统具有一定的启示性和实操性。与传统的竞争力分析不同的是,本文提出的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系统具有三个显著特点:(1)综合分析了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反应了场馆功能开发和利用的动态本质。(2)基于社会运行视角,直观地说明了场馆功能能否得到循序创新,主要取决于场馆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场馆管理主体应该注重提高从资源优势到功能创新的转化率。(3)突出了组织学习和市场行为在体育场馆赛后利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引起场馆管理主体对构建信息共享型、市场开拓型管理团队的重视。

⑥Knott, Robert.The use of sports facilities as catalysts in urban regeneration [EB/OL].http: //www.xiexiebang.com/pub/wml.txt/980810–2.ht①张炯:迈向全民健身时代——论体育馆的未来发展模式,武汉:华中建筑,1998年第4期,第91~92页。

②陈明: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模式,广州:体育学刊,2004年第3期,第25~28页。③梅季魁:现代体育馆建筑设计,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第69~75页。④叶加宝,徐本力: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天津:天津体育

ml, 2011-02-01 12:33/2011-02-01 12:55.⑦Jackie Grieve, Emma Sherry.Community benefits of major sport facilities: The Darebin International Sports Centre.Burwood: Sport Management Review, Available online 6 May 2011, doi:10.1016/j.smr.2011.03.001.⑧吴金南,仲伟俊,梅姝娥,张玉林:动态竞争战略形成过程:一个集成分析模型,天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第12期,第111~115页。

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 42~43页。⑤胡斌:大型体育场馆设计发展趋势初探——来自几项国际设计竞赛的启迪,武汉:新建筑,2001年第5期,第43~46页。

推荐专题: 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开题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