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课题研究操作篇:案例——《小学数学“数的认识”典型教学案例研究》开题报告(范文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小课题研究操作篇:案例——《小学数学“数的认识”典型教学案例研究》开题报告(范文6篇)》。
为了做好我个人小课题的实施工作,让课题切实的为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好服务,今天正式开题,我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分三部分向各位专家、领导和老师汇报: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从我校历年来的质量分析和龙胜县2013年数学小考质量分析来看,学生丢分的原因主要是是不认真审题。其实在日常教学中,每次数学作业或测试题,都可听到老师们埋怨学生“太粗心了”,“不认真审题”等等,学生也为自己的不认真审题表现很后悔。在期中与期末质量分析上,任课教师总结得最多的一句就是“学生太粗心太马虎,不认真审题。”可见学生的审题能力困惑着我们每位教师,也困惑着每位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小学生,由于养成了粗心大意、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没有责任心等不良习惯,多数学生都不能做到认真审题再做题。通过问卷调查,审题这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大多数学生忽略或者轻视,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间接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和恐慌。小学生由于审题不清,导致解错题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的审题能力薄弱,审题习惯令人担忧。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我想通过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能力培养的研究,促使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对于课题的界定,我主要抓住几个关键词来理解:
(1)关键词之一:“农村小学生”。是指在农村小学就读的小学年段的学生。这些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在爷爷或奶奶溺爱与呵护下成长,呈现出粗心大意、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没有责任心等特点。
(2)关键词之二:“数学学习审题”。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审题是一个非常重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环节。所谓审题,即了解、熟悉、把握问题,弄清楚已知条件和未知的关系,从而获得有效解题信息,为圆满解题做好基础铺垫。审题时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审题是合理、有效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所以“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依据,是正确答题的根本保证。
(3)关键词之三:“能力培养”。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顺利的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培养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成长。
(4)关键词之四:“研究”。本课题主要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与实践训练进行研究。
理论依据:
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审题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能力的培养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题的实施方案
(一)研究内容
1、研究农村小学生审题能力弱的原因。
2、研究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能力培养方案。
3、针对学习内容,研究学生审题的方法。
4、研究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习惯的培养。
(二)具体的操作措施
1、研究农村小学生审题能力弱的原因。通过问卷、谈话调查任课教师对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态度、方法、能力和学生解题审题习惯。对班级个别审题能力特别弱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找到审题能力弱的原因。
2、研究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能力培养方案。教师首先查找有关审题方法的各种资料,综合选择并制定好符合农村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方案,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
3、针对学习内容,研究学生审题的方法。基于学习内容不同,审题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小学数学各年级从教学内容上均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综合应用)四大板块,呈螺旋式上升,其中计算和解决问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根据内容的不同探索出相应的有效的审题方法。
4、研究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习惯的培养审题习惯主要包括读题习惯、解题习惯、检查习惯。加强读题训练,研究读题方法。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读题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题目读顺,养成指读两三遍的习惯。读题时要求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指导方法,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如首先认真读题,弄清题目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哪些数量是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是什么,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复述题意;然后可以划出题中的关键字、词,并正确理解其含义;分析并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知道要解决问题还需哪些条件,怎样求出这些条件等,遇到不懂的及时作上记号,养成用符号标记习惯;研究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培养。农村小学生做题往往没有检查的好习惯,这就特别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检查的好处,并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奖励,形成一种氛围。检查是一种对于审题的最后补救。
(三)研究步骤与方法
第一阶段:2013年10月开题,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收集有关文献资料、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等作为课题实施的参考资料,确立课题的研究框架构想。进行对学生审题方面的前测分析,制定符合要求的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7月课题实施阶段,按照方案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付诸实践。先调查学生审题能力差的原因,再与学生共同探讨审题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通过实践与训练,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得与失,组织学生交流成功的做法与经验,并强化训练,让学生养成审题的良好习惯。最后测试成效并与探究前比较,总结经验,将研究成果推广到数学教研组。同时,撰写可以研究相关论文。
第三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0月课题总结阶段。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方法的选择: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小学生审题能力弱的原因。以及研究前后的变化。
(2)个案研究法。通过对班级个别审题能力特别弱的学生进行了解,制定相应措施,实施强化训练,观察结果,探索规律,总结经验。
(4)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与查找相关文献的研究,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5)师生合作研究法。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训练、分析、总结等寻找提高审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研究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1)在研究中探索出学生有效审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研究提高农村小学生审题能力和培养农村小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2)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3)相关论文一篇。
我将以饱满的工作和探究热情,按照课题实施方案,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究与实施,我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研究中探索出学生有效审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研究培养农村小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希望我的课题研究工作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与关怀下,通过我的努力能取得圆满成功!
一、选题的背景
1、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新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事关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中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需要。
(2)适应语文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增加文化底蕴,并融会贯通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这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3)符合本校“卓雅文化立校”的需要
本校学生主要来自贫困山区和农村乡镇学校,条件所限,学生阅读量小,在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面知识不够、不广、不深,水平参差不齐。探索行之有效的“补充”方法,提升本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进而辐射带动其它县域高中,很有必要。语文课程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丰富学校“卓雅文化”内涵,将对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校文化建设起到重大作用。
2、内容概述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突破理论和宏观上的阐释,从相对具体的层面来探求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经典名篇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从本校实际出发,建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积极探索语文教学艺术,研究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课题研究目标、内容
1、研究目标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为基点,构建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达到“文化养人,立德树人”的目的。
2、研究内容
(1)调查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时存在哪些不足,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
一是准确理解语文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利用教材、读本等资源,发挥教材这个“例子”的教育和示范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教学活动,把古代教育思想精华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二是利用习题册、试卷、图书等资源进行传统文化主题延伸阅读,利用网络进行辅助阅读,重视帮助学生建立传统文化知识结构。
三是充分利用本地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开展文化采风,把节日文化、本地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3)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
要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的教学行为方式和行为艺术。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课堂导入艺术,问题情境创设艺术、课堂节奏调控艺术、师生相互交流艺术、恰当使用先进教学资源的艺术等方面,从内容到形式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从宏观到微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整合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运用课堂教学艺术,构建“生命课堂、人文课堂、和谐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领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个案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5、行动研究法。
四、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预计为2年。计划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
(1)查阅并收集文献资料,了解省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动态及成果。
(2)明确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设计研究方案。
2、初步阶段
(1)设计师生问卷,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2)召开课题研讨会,制定针对性策略和措施,进行可行性论证,撰写开题报告;
(3)学生以教材、读本等为媒介,了解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4)在课题教师所在班级课堂教学中实施“古诗文美读法”,教师交流课堂效果心得体会;
(5)阶段总结,交流经验,调整计划,部署下阶段工作。
3、深入展开阶段
(1)调整研究方案,邀请学校教科研部门或课题专家给予指导;
(2)让更多教师参加研究,深入探讨本课题项目在教学中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
(3)深入探讨本课题项目的研究内容,编写传统文化建设校本课程;
(4)撰写中期报告,举办中期成果汇报会;
(5)汇编论文、案例集,组织论文评选活动,推荐优秀作品到相关报刊发表。
4、总结阶段
(1)设计师生问卷,了解课题效果;
(2)收集整理资料,总结课题研究,完善课题理论框架,撰写研究论文和报告;
(3)做好验收准备。请上级领导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鉴定。
五、预计研究成果
1、阶段性成果
(1)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2)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论文
(3)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2、最终研究成果
(1)论文、案例汇编
(2)结题报告
六、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1)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已完成4项研究课题,为此项课题研究积累了实践经验。
(3)本课主研人员有省、市级骨干教师,有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业务精湛,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课题组成员在校刊发表多篇涉及国学经典的随笔及论文,学术研究气氛浓厚,研究能力较强。
2、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我校是河北省示范性高中,能带动课题组高效完成此任务。
(2)经费:我校是省级示范性高中,非常重视教育科研,能为课题研究提供经费支持,包括图书资料费、印刷费、调研学习费、专家报告费、竞赛费等。
(3)设备:学校配备电脑,开通网络;学校有河北省中小学一级图书馆、多媒体教室、自动录播室、互联网教室,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学校创办的校刊、网站、广播站和电子公告屏,为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平台。
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初中理化实验课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利用“一言堂”把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非常薄弱,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意识在应试的范畴内得不到充分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旨在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的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新知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为此在理、化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尤为重要。
面对新课程的要求,结合当前我们学校的设施和教师教学情况,发现存有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农村学校一般没有专职实验教师,实验准备量太大,或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常常在教室里纸上谈兵代替学生实验甚至取消实验,或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
2、尽管开设实验,但由于农村学生自小学教育就缺乏实验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差强人意,部分学生对实验课无兴趣,或者存在畏惧心理,主动性差,或只看不动手,成为实验边缘人。
3、部分教师实验教学水平和对实验的研究能力有待提高。
为了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改变我校理化实验课教学的现状,优化理化实验课堂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学校的理化教研组的几个老师研究讨论决定对《农村初中理化实验课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并对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做好记录,从而形成适合新课标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
我们课题组理化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以学生为本,努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熟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根据已有的知识,设计出合理可行的实验计划,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该课题研究的目标有:
1、教会学生如何上好实验课,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从而学会学习。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精心准备每个实验,给学生创造提高实验动手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会动脑。
3、寻找有效的符合农村学校实际的实验教学模式。
4、提高理化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反思,教育叙事,随笔,教学案例和论文。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苏科版物理为媒介,以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为主要内容,本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八九年级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培养动手能力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研究。
4、探索有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范围:蒿坪初级中学的八年级物理课和九年级的物理课、化学课 对象:八年级、九年级全体学生
五、研究步骤和时间安排
本课题研究采用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方法,循序渐进式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6至2014、9)
1、由物理、化学教师组成课题组研究成员,明确课题提出的意义和目的。
2、组织课题组成员收集资料,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3、接受教科室课题研究培训,制定计划,明确任务。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4、9至2015、4)
1、分理化学科组集体备课,精心准备每一节实验课。
2、上好每一节实验课。
3、实验教师相互交流实验课堂上的经验和教训,找出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收集整理材料,着手改进教学方法或模式。
4、及时反思,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归纳总结经验和教训,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或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4至2015、5)
总结经验,撰写成论文,并展示《农村初中理化实验课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六、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2、集体备课法
3、观察法
4、实验法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实验研究报告
2、教学案例、教学设计集、教学反思集、教学论文等
3、学生实验报告
4、学生小制作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组织:李晓玲 王宝军 王贤涛 陈一志 陈兰兰
分工:李晓玲 陈一志(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的组织、操作、资料收集。)
王宝军 陈兰兰(九年级物理实验教学的组织、操作、资料收集。)王贤涛(八年级物理实验教学的组织、操作、资料收集)论文撰写:五人共同完成
九、保障机制
1、备课采用集体备课方式,由课题组参加的教师共同制定教案、设计课件。
2、及时和学生交流,反馈教学信息。
3、邀请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听课,并反馈信息。
4、由校领导牵头,积极争取和外校教师交流的机会。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节奏,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中音的长短、强弱的组织形态。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节奏则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生命。旋律离不开节奏,节奏却可以单独存在,一切音乐情绪都是以一定的节奏运动来体现的。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合理多样的节奏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接受,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增强他们互相倾听、协作合作的能力,还可以很好地调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理解、表现能力,使音乐教学的开展更加顺利,学生未来的音乐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
二、小学音乐研究现状分析:
节奏教学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他在音乐教学方面有两大独创:
1、声势活动,用最简单的身体动作发出各种有节奏的声音,如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感受音乐的织体美、和谐美。
2、歌朗读是他第二独创,这种方法最接近儿童的天性。奥尔夫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强调要结合语言的节奏,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是完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的,它一切从儿童出发,让儿童自己动手,完全打破那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他的这种教学法生动有趣,发挥了儿童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儿童在音乐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奥尔夫在音乐教育中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从节奏教学入手,会更加有利于我们的音乐教学,采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知器官,去感悟音乐,创造音乐,唤醒孩子们与生俱来的音乐本能,从而潜移默化陶冶情操。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注意学生的实际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创造,在自己的空间里合作、学习。
3、将音乐与生活充分结合,使音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内容从感性入手,化难为易,使学生充分体验到音乐课堂的轻松与快乐,让学生的音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1)研究的内容:
1、歌曲教学中的语言节奏――按节奏朗读歌词。
2、贴近生活,抓住生活节奏。通过模仿、体验、合作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近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欣赏教学中为音乐伴奏,抓住音乐的节奏。
(2)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文献资料法
3、行动研究法
4、案例分析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时间安排:
本课题的`研究时段为20xx年3月――20xx年2月,具体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为实验研究的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20xx年5月――20xx年1月,为研究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20xx年2月,为实验研究的总结阶段。
一、选题的背景
1、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新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事关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中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需要。
(2)适应语文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增加文化底蕴,并融会贯通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这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3)符合本校“卓雅文化立校”的需要
本校学生主要来自贫困山区和农村乡镇学校,条件所限,学生阅读量小,在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面知识不够、不广、不深,水平参差不齐。探索行之有效的“补充”方法,提升本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进而辐射带动其它县域高中,很有必要。语文课程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丰富学校“卓雅文化”内涵,将对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校文化建设起到重大作用。
2、内容概述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突破理论和宏观上的阐释,从相对具体的层面来探求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经典名篇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从本校实际出发,建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积极探索语文教学艺术,研究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课题研究目标、内容
1、研究目标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为基点,构建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达到“文化养人,立德树人”的目的。
2、研究内容
(1)调查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时存在哪些不足,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
一是准确理解语文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利用教材、读本等资源,发挥教材这个“例子”的教育和示范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教学活动,把古代教育思想精华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二是利用习题册、试卷、图书等资源进行传统文化主题延伸阅读,利用网络进行辅助阅读,重视帮助学生建立传统文化知识结构。
三是充分利用本地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开展文化采风,把节日文化、本地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3)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
要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的教学行为方式和行为艺术。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课堂导入艺术,问题情境创设艺术、课堂节奏调控艺术、师生相互交流艺术、恰当使用先进教学资源的艺术等方面,从内容到形式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从宏观到微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整合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运用课堂教学艺术,构建“生命课堂、人文课堂、和谐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领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个案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5、行动研究法。
四、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预计为2年。计划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
(1)查阅并收集文献资料,了解省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动态及成果。
(2)明确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设计研究方案。
2、初步阶段
(1)设计师生问卷,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2)召开课题研讨会,制定针对性策略和措施,进行可行性论证,撰写开题报告;
(3)学生以教材、读本等为媒介,了解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4)在课题教师所在班级课堂教学中实施“古诗文美读法”,教师交流课堂效果心得体会;
(5)阶段总结,交流经验,调整计划,部署下阶段工作。
3、深入展开阶段
(1)调整研究方案,邀请学校教科研部门或课题专家给予指导;
(2)让更多教师参加研究,深入探讨本课题项目在教学中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
(3)深入探讨本课题项目的研究内容,编写传统文化建设校本课程;
(4)撰写中期报告,举办中期成果汇报会;
(5)汇编论文、案例集,组织论文评选活动,推荐优秀作品到相关报刊发表。
4、总结阶段
(1)设计师生问卷,了解课题效果;
(2)收集整理资料,总结课题研究,完善课题理论框架,撰写研究论文和报告;
(3)做好验收准备。请上级领导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鉴定。
五、预计研究成果
1、阶段性成果
(1)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2)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论文
(3)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2、最终研究成果
(1)论文、案例汇编
(2)结题报告
六、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1)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已完成4项研究课题,为此项课题研究积累了实践经验。
(3)本课主研人员有省、市级骨干教师,有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业务精湛,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课题组成员在校刊发表多篇涉及国学经典的随笔及论文,学术研究气氛浓厚,研究能力较强。
2、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我校是河北省示范性高中,能带动课题组高效完成此任务。
(2)经费:我校是省级示范性高中,非常重视教育科研,能为课题研究提供经费支持,包括图书资料费、印刷费、调研学习费、专家报告费、竞赛费等。
(3)设备:学校配备电脑,开通网络;学校有河北省中小学一级图书馆、多媒体教室、自动录播室、互联网教室,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学校创办的校刊、网站、广播站和电子公告屏,为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平台。
为了做好我个人小课题的实施工作,让课题切实的为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好服务,今天正式开题,我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分三部分向各位专家、领导和老师汇报: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从我校历年来的质量分析和龙胜县2013年数学小考质量分析来看,学生丢分的原因主要是是不认真审题。其实在日常教学中,每次数学作业或测试题,都可听到老师们埋怨学生“太粗心了”,“不认真审题”等等,学生也为自己的不认真审题表现很后悔。在期中与期末质量分析上,任课教师总结得最多的一句就是“学生太粗心太马虎,不认真审题。”可见学生的审题能力困惑着我们每位教师,也困惑着每位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小学生,由于养成了粗心大意、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没有责任心等不良习惯,多数学生都不能做到认真审题再做题。通过问卷调查,审题这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大多数学生忽略或者轻视,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间接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和恐慌。小学生由于审题不清,导致解错题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的审题能力薄弱,审题习惯令人担忧。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我想通过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能力培养的研究,促使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对于课题的界定,我主要抓住几个关键词来理解:
(1)关键词之一:“农村小学生”。是指在农村小学就读的小学年段的学生。这些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在爷爷或奶奶溺爱与呵护下成长,呈现出粗心大意、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没有责任心等特点。
(2)关键词之二:“数学学习审题”。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审题是一个非常重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环节。所谓审题,即了解、熟悉、把握问题,弄清楚已知条件和未知的关系,从而获得有效解题信息,为圆满解题做好基础铺垫。审题时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审题是合理、有效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所以“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依据,是正确答题的根本保证。
(3)关键词之三:“能力培养”。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顺利的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培养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成长。
(4)关键词之四:“研究”。本课题主要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与实践训练进行研究。
理论依据:
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审题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能力的培养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题的实施方案
(一)研究内容
1、研究农村小学生审题能力弱的原因。
2、研究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能力培养方案。
3、针对学习内容,研究学生审题的方法。
4、研究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习惯的培养。
(二)具体的操作措施
1、研究农村小学生审题能力弱的原因。通过问卷、谈话调查任课教师对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态度、方法、能力和学生解题审题习惯。对班级个别审题能力特别弱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找到审题能力弱的原因。
2、研究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能力培养方案。教师首先查找有关审题方法的各种资料,综合选择并制定好符合农村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方案,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
3、针对学习内容,研究学生审题的方法。基于学习内容不同,审题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小学数学各年级从教学内容上均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综合应用)四大板块,呈螺旋式上升,其中计算和解决问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根据内容的不同探索出相应的有效的审题方法。
4、研究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习惯的培养审题习惯主要包括读题习惯、解题习惯、检查习惯。加强读题训练,研究读题方法。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读题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题目读顺,养成指读两三遍的习惯。读题时要求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指导方法,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如首先认真读题,弄清题目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哪些数量是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是什么,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复述题意;然后可以划出题中的关键字、词,并正确理解其含义;分析并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知道要解决问题还需哪些条件,怎样求出这些条件等,遇到不懂的及时作上记号,养成用符号标记习惯;研究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培养。农村小学生做题往往没有检查的好习惯,这就特别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检查的好处,并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奖励,形成一种氛围。检查是一种对于审题的最后补救。
(三)研究步骤与方法
第一阶段:2013年10月开题,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收集有关文献资料、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等作为课题实施的参考资料,确立课题的研究框架构想。进行对学生审题方面的前测分析,制定符合要求的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7月课题实施阶段,按照方案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付诸实践。先调查学生审题能力差的原因,再与学生共同探讨审题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通过实践与训练,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得与失,组织学生交流成功的做法与经验,并强化训练,让学生养成审题的良好习惯。最后测试成效并与探究前比较,总结经验,将研究成果推广到数学教研组。同时,撰写可以研究相关论文。
第三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0月课题总结阶段。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方法的选择: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小学生审题能力弱的原因。以及研究前后的变化。
(2)个案研究法。通过对班级个别审题能力特别弱的学生进行了解,制定相应措施,实施强化训练,观察结果,探索规律,总结经验。
(4)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与查找相关文献的研究,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5)师生合作研究法。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训练、分析、总结等寻找提高审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研究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1)在研究中探索出学生有效审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研究提高农村小学生审题能力和培养农村小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2)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3)相关论文一篇。
我将以饱满的工作和探究热情,按照课题实施方案,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究与实施,我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研究中探索出学生有效审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研究培养农村小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希望我的课题研究工作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与关怀下,通过我的努力能取得圆满成功!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