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浅谈布依族婚俗(大全)

2024-03-10 21:46:54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布依族婚俗(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布依族婚俗(大全)》。

第一篇:布依族婚俗文化

宁南布依族婚俗文化

第一部分 概述

宁南县位于凉山州东南部,北距西昌129公里,南临金沙江与云南省隔江相望。全县面积1666.6平方公里,辖6个镇,19个乡级行政区,总人口18万余人,其中以汉族、彝族和布依族为主。布依族主要聚集在宁南县新华乡中村村和西瑶乡拉洛村,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由农家自已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男子喜穿对襟短衣、长裤、包头巾,妇女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

在布依族的婚俗文化主要体现在接亲、发亲、拜堂、坐家等四个部分组成的。

“浪哨”即谈情说爱的意思。布依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主要方式是唱歌,通过唱歌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增进感情,进而选择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

布依族婚俗中的订亲

布依族普遍实现一夫一妻制。过去,青年男女之间交往比较自由,未婚男女可以利用节日、外出劳动等机会,聚集在一起对歌,表达爱慕之情,如男方同意,就可以盟誓订下终身。结婚的双方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为女儿择偶时,尤其看重对方的经济条件。还流行订“娃娃亲”(亦称“背带亲”)的习俗。目前,宁南布依族的婚姻多为自由恋爱和媒人说合相结合。青年男女相恋后,父母也同意,男子家要准备一坛酒及香、纸、糍粑(糍粑必须有12个,以10个送女方父母,2个送媒人)等礼物送到女方家。女方家以之祭家神,并请来家族长者、亲友一同喝酒,商议亲事,俗称“吃罐酒”,宣告双方正式订婚。姑娘的头发也要从中间分开编辫,表示已经许配人家。

布依族婚俗中的接亲

男方家准备五马三轿,猪肉(一方一肘),糯米粑6挑、米酒6担(表示六六大顺之意)。大小开合12封,糖果、点心若干。接亲队伍数十人,在唢呐声声、敲锣打鼓的一片欢声笑语中,在两个押礼先生的带领下,形成浩浩荡荡接亲队伍前往女方家接亲。女方家数十名青年男女用竹杆将迎亲队伍拦于进女方家的路口,双方对歌、敬酒,男方家唱赢、抛拦路粑,女方家才撤杆放行。到了女方家堂屋后,两个押礼先生将男方家所带接亲礼物(红糖、米酒、糯米粑、礼金等)点交给女方家。此后,女方家亲友虽然同意收礼了,但仍迟迟不摆酒席招待接亲客人,必须要等到新娘方将要去送亲的能说会道的女青年代表们与新郎方来接亲的语言丰富的男代表们“讨价还价”谈妥,接受了男方给的“青年钱”后,才允许开始摆酒席招待接亲客人。接亲的客人要在女方家住一夜。这一夜,女方家的女青年们吃过晚饭后,互相邀约来与接亲的男青年们对唱山歌,直到天亮要发亲前。随后,男方也要选择日子,带上礼品(烟、酒、茶、肉等,酒一般女方家要看她家亲戚多少而订,肉一般是“七方八肘”意为保垒肉不得少于七斤,猪脚肉不少于八斤),到女方家“敬家神”,称为“喜口茶”。以后,男方家要选择吉日到女方家去开取姑娘的生辰八字,并把它落到男方家的祖籍谱书中,以誓盟订终身,姑娘今后就是男方家的人了,只等另择良辰吉日,举行婚礼。这称为“开庚”。结婚年龄一般是18岁左右,人们认为男比女大1至2岁最好。结婚的前一天,男方要请一个能说会唱的“押礼先生”(亦称“迎亲先生”),带上礼物(酒、肉和一对奶妈布,奶妈布一丈二一件)一道到女方家迎娶。女家要用板凳或人将迎亲者拦在大门外,对歌、说“四言八句”、喝酒,“押礼先生”输了要罚酒一杯,赢了才放行,如此三关,才能进屋“敬家神”。布依族婚俗中的发亲

新娘出嫁的前夜须哭嫁,有的姑娘在嫁离娘家前要以唱歌的形式哭三天,内容多为叙述父母生下她后如何艰难将其抚育成人,自己是怎样舍不得离开父母、兄弟、姊妹及其他亲人,并骂男方来接亲者(当然是假骂)。如果不哭,会被人耻笑。哭嫁时,平时与新娘要好的同村的姊妹会前来陪伴,第二天早晨,女方家准备几桌酒席,组织数十人送亲队伍准备送亲。时晨将要到时,押礼先生走到女方家堂屋,面向高堂,两手作揖并高声请:“堂前有请,请亲爹亲妈发亲!”。发亲时,女方家先在堂屋将女方的年庚八字开给接亲的押礼先生,之后,女方家德高望重的长辈在堂屋前举行发亲仪式。新娘在一女长老的牵引下,从母亲的房间出来到堂屋的香火面前拜礼,表示辞别祖人和父母的意思。之后,在新娘哭嫁离开堂屋时,面朝大门,脚踩筛子,并手拿一把筷子,当跨出大门门坎的同时,将手中握着的一把筷子往后甩丢在堂屋里,并不得往后探望,此刻,新娘家亲哥哥或亲弟弟立刻迎上前来将新娘背到大门口上轿,接亲抬轿的人抬起新娘往男方家行进。新娘到达夫家之后,亦须通过院子门、堂屋门、卧房门等三道大门。新郎家的亲友会在每道门口设置障碍,每经过一道门口,新娘家亲人会被新郎家两个会唱歌的亲友拦住对歌。如答唱不起,就拦住不让进屋。到一定时候,另一处突然来人抹黑。送亲者对歌使夫家满意后,才让其通过。但新娘要先到邻居家暂时休息后,才被请进男方家堂屋拜堂。开宴时,送亲者不与其他客人混坐,主人要以双份菜招待他们。席间,送亲者与其他客人对歌联欢。第二天一早,新娘子要出来辨认公婆及男方家的老辈和小辈,还要献上新娘最拿手的针线礼品(布鞋、围腰、腰带等)。送亲者一般要住3天或6天才回家。婚后3天、7天或一个月时,新娘回门,礼品中也必须有12个糍粑,分别献给双亲和媒人。婚后3年内,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拜年,12个糍粑亦为礼品中不可或缺之物。

布依族婚俗中的拜堂

将新娘接到男方家后,由男方一长辈在男方家堂屋举行拜堂仪式。仪式为:由一男长老用扎成花的彩绸系在新郎手上,边系边祝福说:“一匹喜红长又长,外家买来挂新郎,左缠三转生贵子,右缠三转状元郎”。之后,一拜天地(对着男方主人香火拜)、二拜高堂(对着男方父母拜)、夫妻对拜(新郎新娘对拜)、进入洞房(由伴娘牵引进入新房间,新郎不入)仪式。之后,就在堂屋内外,摆起酒席宴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

布依族婚俗中的坐家

按照风俗习惯,新娘要在娘家住3—5年。在此期间,男方家或是农忙时节、或有什么大屋小事时,由新郎的母亲或妹妹接新娘来帮忙。在男方家期间,新郎新娘同吃同住,每次农忙活路、大屋小事结束后,新娘就返回娘家。就这样循环往复几年,一直到女方怀上小孩后,女方感到在娘家已不好意思,才正式到男方家“坐家”。在此期间,男方、女方还可与其他(她)的姑娘、小伙们或山野里、或山脚下、或竹林中、或田坎边“自由自在”地“浪哨”(谈恋爱的意思)。

布依族长期具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父母悉心抚养、教育子女,儿女尽心赡养、安葬老人。并且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与汉、彝、傈僳等民族皆能和睦相处。处理家中事务时,夫妻双方都有发言权,父母也比较尊重子女的意见。这是和汉族封建制的家庭大不相同的。长期以来,布依族流行的家庭结构是:婚后,儿女一般与父母分开居住。兄弟分家之后,父母一般与小儿子同住,也有父母与其钟爱的儿子同住,以照料家务。布依族待人热情、厚道,客人到家,常常奉上一小碗酒,或以葵花子等招待。打糍粑是他们迎接客人的尊贵礼仪之一。在宁南县新华乡中村村流行的民谣典型地反映了布依族热情待客的风俗,“兵该补喜吗党板,吭吭修修吗样元,梅又给麻吗待喜,指又好折待喜根„„”

布依族婚俗是布依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布依族人们代代相传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充斥着人们对两位新人的祝福,希望在他们以后的日子里能够幸福安康。

第二篇:布依族婚俗文化浅谈

布依族婚俗文化浅谈

(贵州民族学院 民族文化学院 2005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张 波

【内容提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随着现代科技、经济、文化力量的冲击。各民族传统文化正日渐消亡,保存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成为迫切的任务。婚姻习俗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布依族作为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在婚俗文化方面独具特色,但也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和在惠水县好花红乡的实地调查,对布依族婚俗的过程,表现形式,以及这一习俗的当代现状等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 键 词】布依族 婚俗 文化

Culture Customs Bouyei Guizhou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of China National Culture Institute

2005 Minority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Zhang bo

【Summary】China is a long history and many ethnic country.With modern technology, economic and cultural impact strength。Various ethnic groups is becoming the demis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s outstanding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come an urgent task.Marriage custom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orld has become a common concern.Bouyei as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China and a large minority, in the unique customs and culture,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of the more obvious problemsT。his articl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a good bonus Huishui County Rural Bouyei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process of customs Bouyei, manifestations, and A contemporary practices such as the status quo of shallow。

【Key words】Buyi Cultural Wedding Customs

一、布依族总体情况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南部土著居民,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密切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我国的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市和贵阳市,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遵义市、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及云南的罗平、四川的宁南等地也有布依族居住。布依族以大米、包谷为主食,尤其喜欢食糯食。副食喜欢酸菜、酸鱼等,布依族人民非常好客,重情义,讲信用。在布依族人家做客备受优待。布依族大多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很少出现单家独户。布依人喜欢住楼房,房子一般分为三层:底楼饲养牲畜,放农具和储存杂物;二楼住人;三楼堆放粮食。布依族同胞居住干栏式的房子,也有一些地区用石块筑墙,石板当瓦,修建石头房。①

二、贵州布依族婚俗情况

在布依族聚居地区,布依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就连外出打工回来的布依族青年也要与本族人通婚,但在布依族与汉、苗族杂居地区也有与外族通婚的,只不过通常多见布依族小伙子娶外族姑娘,鲜有布依族姑娘嫁给外族男子。而当布依族姑娘接受先进文化和思想后,传统观念逐渐淡化,布依族与汉族通婚的现象较过去增多,在汉族接受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逐渐了解汉族文化习俗的条件下,双方走到一起是可能的,她们的婚恋观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布依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建国前,婚姻的缔结几乎全由父母包办,很少有婚姻自由。由于包办婚姻导致早婚习俗,往往订婚较早,有些在幼儿时就订下婚约,俗称“背带亲”。大多在十三四至十七八岁,也有十一二岁就举行结婚礼仪。因年龄太小,会由伴娘相陪到男家拜祖后,住两三天即返回娘家。酒期由伴娘陪着同吃同住。婚后回门一去数年,直到长至十七八岁,在农忙季节或婚丧喜事,才由夫家姐妹接来帮忙,夫妻开始同居,如此往返,居住时间越来越长,最后长期住在夫家。各地的婚俗,有骑马坐轿的,有步行的。无论哪种形式,一般都有族中姊妹陪送,称之为“伴娘”。路上打伞步行,新娘当天不直接进男家,先于附近亲友家住下,次日清晨选取吉时登门拜祖。布依族同宗同姓不能通婚,异姓亲戚中不是相同辈份也不能通婚。有些地区几个姓氏之间不能通婚,如镇宁扁担山的马、卢二姓。据说很早以前是同宗同姓,所以不能结亲。

布依族恋爱方式独特,通常在赶场高潮过后,青年人留下来,身着艳装的姑娘和小伙 各站一边,互相物色意中人。多半是男方的姊妹去说媒,称为“银雀”。如果小伙相中了某个姑娘,“银雀”就带着礼物“飞”到女方身旁,先对一首歌。姑娘不同意则回歌谢绝;如若称心则走出人群,与男子去附近山上对歌。布依语称为“浪哨”。这个社交活动不只限于未婚男女,结过婚的也可以参加。这与布依族古老的婚姻制度有关,因为早婚和“‘不落夫家’”实际上只是订婚。②所以参加“浪哨”活动,对未婚者来说是初恋,对“已婚”青年来说,如果他(她)对父母包办的婚事满意,那只是来炫耀唱歌的才能,反之,则表示对包办婚姻的反抗。

布依族的婚姻从恋爱到结婚过程很讲究,一般要经过“择偶”、“订婚”、“要八字”、“结婚”四个环节。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他必须找第三者做中介,有的则由自己家姐或嫂子介绍。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达情感,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誓终身了。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找媒人去女方家,并送酒、粑粑、肉一类的礼品。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八字”互为“校验”,只要“八字”相符,则可择定结婚日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布依族大部分地区已经革除这一风俗。布依族从恋爱到结婚具体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1、“浪哨”

“‘浪哨’翻译成汉语就是谈情说爱的意思,它是布依族青年男女交朋友、谈恋爱的一种社交形式。”③布依族男女谈情说爱的主要方式是对歌,通过活动来认识、了解对方,增进双方的友谊和感情,为找到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打好基础。总之,过去凡是唱不来浪哨歌的青年男女就很难找到对象。浪哨一般是在赶场天、节日期间或走亲访友的时候进行。不过最热闹的是在赶场天,男女青年相遇时相互对唱情歌试探对方是否有配偶,如果一方已有的话,那只是炫耀一下歌才活跃一下气氛而已。如果对方没有配偶,便可以谈感情。姑娘如果看不上对方,便以歌词婉言谢绝。若一见钟情便相邀在田间地头继续唱歌。贵州各地的浪哨歌内容包括“问姓歌”、“盘问歌”、“爱慕歌”、“思念歌”等等。④

2、“问亲”

浪哨认识的男女青年,由男方询问女方的生辰八字,如果八字符合,就可以请媒人去女方家里提亲,因为男女有约在先,所以女方很快就会同意。

3、“认亲” 一切事宜办妥后,男方家就会选一个好日子去女方家认亲。去的人数多是妇女。礼物有糖、酒、烟之类,带去的数量多少要视女方家的人口而定,女方家则对来认亲的人热情招待,双方认识后,开始改称亲家,并唱“亲家歌”。

4、“报日子”

定亲后,男方家会根据男子的生辰八字,请来族中有威望的人来选良辰吉日,再通过媒人转告女方家。女方家同意后,男方家又再请几个长辈去“报日子”,女方家也会请一位德高望众的老人作陪。吃完饭,男方请去的老人会说“过几天是个好日子,你们过来吃一顿。”报日子一般会提前几个月,意思是叫女方家做准备。

5、“接亲”

俗称“办酒”。它是布依族婚俗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在接亲的头一天,女方家会把嫁妆放在房间里让亲戚朋友观看。男方家会请两个聪明伶俐的漂亮小姑娘跟着去迎娶新娘,并带去粑粑、肉等食品。程序和汉族的基本相似。在新娘家吃完酒席后,就可以把新娘接回新郎家。

三、贵州布依族各地婚俗情况

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婚俗情况虽然大同小异,但每个地方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具体来说有以下一些地区:

1、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荔波县的“猜八字 ”

在荔波,布依族青年男女的婚姻,特别讲究生辰八字的搭配。虽然接亲前,男女两家都核对过“八字”,但在接亲时,男方家还得再次取走女方的生辰八字。根据当地风俗,新郎迎娶得新娘,又取得新娘的生辰八字,这样的婚姻才和谐美满。为了增强婚礼气氛,男方家去迎娶新娘时,女方家便在自家门口摆张大桌子,桌上面摆八个大碗,每个碗都装满自家酿造的米酒,而八碗酒的碗底只有一只藏有新娘的“八字”。男方请来的接亲人开始猜“八字”时,如果猜不到藏有“八字”的那只碗,就必须把碗里的酒喝完,直到猜到为止。所以男方家在选接亲人的时候特别慎重,此人不光要口才好,还有酒量大,更关键的是要会调节气氛,他会在“猜八字”阶段扮演起“小丑”的角色,装出种种滑稽样,引起大家的欢笑,使婚礼达到高潮。(2)惠水县的“坐家”

在惠水的一些布依族聚居地区,布依人结婚后,男女双方并不同居。新娘嫁入男方家 后,就开始帮忙操持男方家务,白天种田务农,晚上织麻纺纱,就算到深更半夜也从不主动进洞房,若男方家有姐妹就和她们睡,没有的就挤着婆婆睡。这时,婆婆便想各种办法把新娘送进洞房。不管新郎满意不满意,都这样做。

三、五天后新娘回去娘家。这种生活,直到新娘身怀有孕才算结束。怀孕后,新娘才在男方家定居,称为“坐家”。

2、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南北盘江地区的“丢糠包”

位于南、北盘江沿岸的布依族村寨的男女青年在各种社交活动中都有“丢糠包”的习俗。“糠包”顾名思义就是把谷糠放在一个颜色鲜艳的袋子里缝合而成的荷包。在浪哨活动中,几个女青年拿着各种颜色的糠包站成一排,丢向对面站着的自己中意的小伙子。哪个小伙子得到糠包,就可以和丢糠包的这个女子结为朋友。那些早就情投意合的男女青年们,由于平时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不敢光明正大的表达自己的感情,通过这样的社交方式找到自己心仪的对象。(2)兴仁一带的“赶表”

“赶表”是布依族男女谈情说爱最流行的一种社交方式,以对歌为主要形式。通过唱歌来认识、了解对方,增进感情,而选择自己的伴侣。对未婚青年来说是寻找恋爱对象,对已婚青年,如果他们对父母包办婚事是满意的,那是为炫耀自己的唱歌才能,否则就是表示自己对婚姻的控诉和反抗。这种以对歌为主要形式的社交活动,男方叫“浪哨”,女方叫“估场”(玩耍之意)。时间一般在传统节日或散集后,青年人留下来,戴头帕的姑娘和小伙子分别站两旁,互相物色意中人,中间的媒介人叫“银雀”,某小伙子相中了一个姑娘,他的“银雀”就带着礼物“飞”到女方身旁,唱起“浪哨歌”。如果姑娘同意,便回眸一顾,在其它小伙子的一片“呵嗬”声中和大家的目送下,男女双方走出人群,上山对歌,有的还吹木叶,男女配合比较默契。双方了解感情后,征得父母同意,便可举行婚礼。

3、安顺市

(1)镇宁布依族的“戴假壳”

相似于古代汉族的指腹为婚,布依族地区的人们在自己儿女未成年时,长辈已经为他们“谈婚论嫁”了。父母们经过“相亲”和订婚仪式,等到孩子有五、六岁大,就要举行婚礼,一切都按照当地风俗习惯来办。但是“婚后”新郎新娘都各自回娘家继续过他(她)们的快乐童年。而姑娘小伙子到了“浪哨”年龄,照样可以去“浪哨”,“浪哨”对象也不受限制。这种婚姻叫做“背带亲”,也称“不落夫家”.这种生活直到姑娘长大成人“戴假壳”才结束。“假 壳”其实是一种以竹笋壳为骨架,用蜡染布包裹而成的头饰。姑娘们因为舍不得“浪哨”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多数都不愿带上“假壳”,所以在每年农历八月至四月间的“戴假壳”季节,布依村寨就不时见到“已嫁”姑娘被强行戴上“假壳”的,“戴假壳”的行动有时也会因为走漏风声或对方反抗而失败的,男家只好另择吉日再去。一般来说,只要未戴上“假壳”,男家绝不可以强迫姑娘入夫家定居。有的男家屡战屡败,直到女家长辈觉得“女大不中留”了,就会协助男家“从内攻破”,使女儿戴上“假壳”,男家才终于娶得新娘归。现在,“背带亲”虽已逐渐被自由婚姻所取代,但是“戴假壳”作为一种标志,则仍然保留了下来。(2)紫云布依族“打接亲”

紫云一带布依族在结婚时,男方家首先会准备好很多枣子,然后找两个聪明伶俐的漂亮小姑娘跟着接亲的人去新娘家接亲。这两个小姑娘快到女方寨门口时,早已在寨门口“埋伏”的人就会把事先准备好的枣子砸向她们。枣子粘在小姑娘的身上很难甩掉,于是小姑娘就会吓得到处乱跑。当地人把这种俗称为“打接亲”。

四、布依族婚俗的现状

1.在农村,早婚现象很明显。而早婚早育不利于母女的健康。

2.很多农村青年男女结婚时,不到国家法律规定的有关政府部门登记办理,只要取得几个人的承认就举行婚礼。等到夫妻关系破裂才去找政府,寻求法律保护,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3.有些相对贫困的地区,存在着买卖婚姻、变相买卖婚姻的情况,甚至有少数不法分子拐卖妇女,采取非法暴力成婚。

4.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布依族的婚俗也随着改变。主要有两个原因(1)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生产力的发展,加之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大力开发,带动了布依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从而使婚俗也有所改变;(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贯彻落实,农村又实行了经济改革,布依人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物质生活普遍得到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生产经验的交流,布依族地区习俗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5.近年来,随着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布依族婚姻的程序也变得简单起来。布依族的婚姻是以年轻人真正的感情为基础,情投意合就可以联姻,随着历史的发展,布依族的青年人不再用唱歌的形式来互相了解,更多的是谈天论地,以达到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这样你来我往和彼此倾慕的对象交往,直到感情的稳定,才提及谈婚论嫁。“抢婚”、“不落 夫家”的习俗至今还存在。布依族的男女青年通过知识文化的学习,走向社会去创业,致富以后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由于观念的改变和汉族的长期交往,现今的布依族地区父母包办的婚姻已相当少见,早婚的现象也已经有了很明显的下降。成家后的布依族青年男女都能履行计划生育的政策,重男轻女的思想已有了明显的改变。

6.布依婚俗有了新的发展形式。特别是青年男女通婚不再受到媒妁之言父母包办的限制,许多走出外界的青年男女在不知不觉中打破本民族通婚的方式。在惠水县好花红乡的的布依族寨子,男女打破本民族通婚的习俗得到彻底的转变和突破,布依与汉族和其他民族通婚的方式逐渐活跃起来,推动着多民族的团结与和谐,使文化生活得到有效开展,生活方式得到转变,大大促进了优生优育。

五、保护布依族婚俗的几项措施

近年来,国家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已初见成效,但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定措施加以保护。

1、布依族要不断改变自身的思想观念

布依族同宗同姓不能通婚,异姓亲戚中不是同辈份也不能通婚,某些地区甚至规定几个姓氏间,也不能通婚。该禁忌是近亲不能通婚之意的引申,曾有着历史的进步性。但随着人世代的繁衍,很多人尽管同宗同姓,但已不属于《婚姻法》所禁止结婚的“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但是在一些父母婚姻包办严重的地区,喜欢结姑表亲,除了属相相克不能成亲外,必须结婚。此种为求亲上加亲的近亲结婚比较盛行。这样容易形成地方狭隘主义,同时也不符合《婚姻法》的要求。以安顺的布依族村寨为例,交通较为便利,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不与异族通婚的观念就极为淡漠,缔结婚姻时,对方是不是布依族已不重要。只有一些交通闭塞、经济相对落后的布依族村寨,仍存在这种保守的排外心理,不与异族通婚。随着布依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种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会慢慢得到改善。

2、制定符合婚俗健康发展的方针政策

制定出符合本民族发展的政策,对布依族早婚和近亲结婚的习俗,既要指定有关政策和规定,又要做好移风易俗、晚婚优育的宣传。制定民族文化保护条例,有效保护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文化、民族婚俗文化等。

3、加大对婚姻习俗方针政策的宣传

对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婚姻政策要大力宣传。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水平相对落后,所以要不断大力宣传让人们了解有关法律法规,才能使人们对婚姻有正确的认识,只有这 样才能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提高全民素质。

4、政府正确引导,逐渐消除不合理婚俗情况

布依族少数地区存在的乱婚现象,仍然保留有原始社会初期的乱婚痕迹,与现在的社会主要精神文明建设是不相符的。我们既要历史去看待,又应正确去引导,使布依族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健康发展。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用法律的武器保护妇女的合法利益。

5、采用各种办法保护布依族婚俗文化

一是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并在上级财政预算中确保一定的活动经费预算;二是学校应作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主要基地,应逐步将民族语言、民族工艺品学习进入课堂,配备相应师资及项目经费;三是加快对传统民间艺人的保护力度,通过逐级申报、考评,对民间艺人进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命名;五是新农村建设应突出地方特色、民族区域特色、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

六、总结语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在流失,社会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解决方法是:大批汉人学者进驻少数民族地区,同时大批原住民却到大中城市中寻找发展机会。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落在了以汉族学者为主力的保护队伍肩上,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另外在我具体调查中时发现,甚至有人愿意以全部民族文化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这就不能不令人心痛了。我们希望将少数民族文化的诠释和传承工作交还给少数民族自身,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觉性和民族文化热情,并且提供给他们记录本民族文化的技能和工具。【注 释】

① 参见《布依族族源考》,梁南灿编,中国人民大学快报资料中心,1987年9月版,第287页; ② 伍隆萱.文化交流与布依族的“不落夫家”习俗[J]。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 ,2006年 ③ 欧阳若修,韦向学.布依族的“浪哨和婚礼”[M]。漓江出版社,1986年

④ 参见《布依族的“浪哨和婚礼”》,载《中国婚俗集锦》,欧阳若修、韦向学合编,漓江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第120页;

【参考文献】

1、徐万邦 ,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

2、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3、张天路.民族人口学[M]。天津:中央人口出版社,1989年

4、石朝江.布依族风俗志[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5月

5、欧阳若修,韦向学.布依族的“浪哨和婚礼”[M]。漓江出版社,1986年

6、黄义仁.布依族史[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9月

7、汛河.布依族风俗志(民俗文库之三)[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10月

8、伍隆萱.文化交流与布依族的“不落夫家”习俗[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6年

9、刘小林.广西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文化透视[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4年

10、伍隆萱.文化交流与布依族的“不落夫家”习俗[J]。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 ,2006年

11、詹承绪.不落夫家[A]。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6年

12、韦廉舟.布依族风俗志[J]。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

13、龚佩华,史继忠.布依族婚姻试析[J]。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

14、惠水县布依学会.惠水布依族[R]。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年9月

成果申明

本论文研究成果除标明注释的以外,该成果属作者独创;该成果属贵州民族学院所有。

致 谢

经过几个月的资料的收集和写作,论文终于完成。从初稿到最终的定稿,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各位老师、同学的支持,尤其是论文指导老师吴定川的悉心指导。同时,还要感谢图书馆的老师们,他们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正是在大家的帮助下,才得以顺利完成我的论文,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三篇:浅谈布依族婚俗

浅谈布依族婚俗

布依族是一个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民族。据史学家考证,它“是贵州的土著民族,秦汉以前称为‘越’,东汉六朝称‘僚’,唐、宋、元称‘番蛮’,明、清至解放前称‘仲家’”。[1]我国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市和贵阳市,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遵义市、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及云南的罗平、四川的宁南等地也有布依族居住。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作为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布依族在婚俗文化方面独具特色。“传统农民的个体家庭,存在于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属网络中,亲属网络将个体家庭联系起来,使个人从属于共同体,而婚姻礼俗是形成和体现这种亲属关系的主要仪礼之一。”[2]今年寒假,我搜集了有关资料,并在我的家乡长顺县多个村寨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对布依族婚俗及这一习俗的现状进行一些粗浅的介绍。

布依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从前,在布依族聚居地区,一般不与外族通婚,就连外出打工回来的布依族青年也要与本族人通婚。但在布依族与汉、苗族杂居地区也有与外族通婚的,只不过通常多见布依族小伙子娶外族姑娘,鲜有布依族姑娘嫁给外族男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布依族人的婚恋观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当他们接受先进文化和思想后,传统观念逐渐淡化,布依族与汉族、其他民族通婚的现象较过去增多。

布依族婚俗很讲究,从恋爱到结婚一般要经过“择偶”、“订婚”、“要八字”、“结婚”等环节。他们恋爱方式独特,通常在赶场高潮过后,青年人留下来,身着艳装的姑娘和小伙各站一边,互相物色意中人。多半是男方的姊妹去说媒,称为“银雀”。如果小伙相中了某个姑娘,“银雀”就带着礼物“飞”到女方身旁,先对一首歌。姑娘不同意则回歌谢绝;如若称心则走出人群,与男子去附近山上对歌。这一活动布依语称为“浪哨”。“‘浪哨’翻译成汉语就是谈情说爱的意思,它是布依族青年男女交朋友、谈恋爱的一种特有的社交形式。”[3]贵州各地的浪哨歌内容包括“问姓歌”、“盘问歌”、“爱慕歌”、“思念歌”等等。这个社交活动不只限于未婚男女,结过婚的也可以参加。对未婚者来说是初恋,对“已婚”青年来说,如果他(她)对父母包办的婚事满意,那只是来炫耀唱歌的才能,反之,则表示对包办婚姻的反抗。

男女双方相识后,如果双方都有意,则可以自由恋爱,但是一般情况下都对双方的父母隐瞒,尤其是女方家。布依族青年男女谈恋爱可以说是躲躲藏藏,见面约会的时间也有一定限制。通常只能在农闲、赶集或者逢年过节才能见到意中人。当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誓终身了。等到了适婚年龄,则由男方提出结婚。第一次会请两名妇女去女方家拜访,并带上红糖。如果糖被收下,则表示女方同意提亲。第二次由两名男性带着上百斤的猪肉、米酒、糍粑上门,分发给女方家的亲戚。女方家则请客吃饭。双方对生辰八字,若不合则吹;若八字相合,则可以结合。第三次,男方请两名媒人去女方家通知酒期,送礼金、一只鸡、十多斤肉、酒、一包糖。礼金的多少由女方家决定,女方家要多少男方家里就要给多少,不过一般女方家也不会为难男方家,会看男方家境而定。这第三次就算是订婚了。定完婚后就选吉日结婚办酒。

结婚前一天,在女方家办出嫁酒席,主要招待女方家的亲戚朋友。男方家要送一头猪给女方家,同时还要带几百斤酒,不够喊补,多余的则不退。有些人家带不足的,男方请去的媒人还不能吃饭。这天下午,男方带着一对伴郎伴娘在女方家门口候着,看吉时进门。进门后,新郎和伴郎跪下拜岳父母、家神、和一些长辈。拜完后,新郎就可以接新娘走了。走之前,新娘不用对父母行礼,走时只带自己的伴娘和嫁妆。嫁妆一般包括:柜子,木箱子,被子,枕头,蚊帐,以及布上秀有东西的门帘。在布依族地区,一般都是山路,由于路途陡峭,所以新郎不背新娘,新娘自己走。不管天气如何,伴娘要给新娘打红伞。到男方家以后,新娘在当天晚上 12 点之前都不能进门。一直要等到晚上 12 点以后的某个吉时。

新娘进门后要拜公婆和家神。伴郎和新郎先拜,伴娘和新娘再拜。接着,伴娘和新娘入新房。从此时起,新娘就只能呆在屋里,哪也不能去,吃喝拉撒都在屋内。天亮后,屋外开始摆酒席,男方家用酒、茶招待前来庆贺的人。新郎必须亲自招待客人,向客人敬酒。此时院子里会响起热闹的喇叭声。一般人家摆两次酒席,早上 11 点至 12 点是午饭,下午 3 点到 5 点是晚饭。做菜的一般是家族里的男性,女性的工作主要是蒸饭、洗菜、添饭等。吃完晚饭后,新娘就可以出屋子了。但是不能走出家门,只能呆在自己家里。当天晚上,新郎不能与新娘同房,要陪家里的亲戚,招呼他们。

婚后第一天,男方家族的女性帮男方家做糍粑,做好了送去给女方家的亲戚。新娘呆在家里,什么也不干。中午和晚上吃饭的时候,男方还要喊家族里的人和同村人来吃饭。这时新郎新娘一起敬酒,新郎倒酒,新娘端酒盘。来吃饭的人顺手给新娘钱,随意给,少的给几毛、多的给一块两块、甚至几十块。这时新娘把钱放在茶盘和杯子里。饭后,新娘也要把平日里做的布鞋送给男方家的长辈们。这个过程叫“三交酒”。婚后第二天,新郎新娘要回门,即回娘家。不过,在回门之前,新娘要给男方家的所有亲戚都挑水,有多少亲戚就挑多少担水,伴娘在傍边帮忙。挑完以后, 带上若干酒、肉及喜糖回娘家。女方家则叫家族里的亲戚来吃饭、分糖。结婚以后,逢年过节,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春节时,男方要带着糖、糍粑、花糯米到女方家。

布依族婚俗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落夫家”。虽然男女双方已经结婚,但是夫妻双方并不同居。一般是女方住女方家,男方住男方家。过年过节时女方就去男方家,但如果双方不愿意则不勉强。当男方家里活忙时,女方也会回去帮忙。一直到女方怀孕有孩子,才能回男方家住,从此之后就一直居住在男方家。以上叙述的是贵州黔南长顺县一带的布依族婚俗。其他地区的布依族婚俗,程序上大致相同,但也有各地特色。如镇宁布依族的“戴假壳”。这相似于古代汉族的指腹为婚,或称为订娃娃亲。布依族父母们经过“相亲”和订婚仪式后,等到孩子有五、六岁大,就要为他们举行婚礼。婚后小新郎新娘都各自回家生活,继续过他们的童年。等姑娘小伙子到了“浪哨”年龄,照样可以去“浪哨”,“浪哨”对象也不受限制。这种婚姻叫做“背带亲”。为了尽早结束新娘这种不落夫家的生活,新郎在每年九月以后的农闲时,就秘密地制作一种撮箕形状,内衬笋壳,外包青布,后沿翘着六寸长尾巴的漂亮精美的帽子,采取偷袭的方式强加在新娘头上,以此表示她不得不回到夫家,停止外出“浪哨”。戴假壳那一天由新郎的母亲、嫂子或亲戚中的中年妇女共二、三人,偷偷地提着酒、鸡等,于黄昏时分上路,天黑时潜入新娘家中,躲在暗处,伺机出击。当新娘不备,单身一人经过她们身旁,其中一人便出其不意地上前将新娘拦腰抱住,另一人则强行解开新娘发辫,取掉她的头巾,并已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假壳牢牢地戴在新娘头上。到此为止,仪式就算告捷。新郎母亲立即将鸡、酒送给亲家,以表安慰。如果只抱住新娘,而没有戴上假壳;或者没有解开发辫就戴假壳;甚至新娘挣扎逃脱,那都是不算数的,男方只好扫兴而回,待来年重整旗鼓,再次进行偷袭。

除此之外,紫云县的“打接亲”也很有特色。紫云一带布依族在结婚时,男方家首先会准备好很多枣子,然后找两个聪明伶俐的漂亮小姑娘跟着接亲的人去新娘家接亲。这两个小姑娘快到女方寨门口时,早已在寨门口“埋伏”的人就会把事先准备好的枣子砸向她们。枣子粘在小姑娘的身上很难甩掉,于是小姑娘就会吓得到处乱跑。当地人把这种俗称为“打接亲”。

还有南北盘江地区的“丢糠包”。“糠包”顾名思义就是把谷糠放在一个颜色鲜艳的袋子里缝合而成的荷包。在浪哨活动中,几个女青年拿着各种颜色的糠包站成一排,丢向对面站着的自己中意的小伙子。哪个小伙子得到糠包,就可以和丢糠包的这个女子结为朋友。

在荔波,还必须要“猜八字”。布依族青年男女的婚姻,特别讲究生辰八字的搭配。虽然接亲前,男女两家都核对过“八字”,但在接亲时,男方家还得再次取走女方的生辰八字。男方家去迎娶新娘时,女方家便在自家门口摆张大桌子,桌上面摆八个大碗,每个碗都装满自家酿造的米酒,而八碗酒的碗底只有一只藏有新娘的“八字”。男方请来的接亲人开始猜“八字”时,如果猜不到藏有“八字”的那只碗,就必须把碗里的酒喝完,直到猜到为止。所以男方家在选接亲人的时候特别慎重,此人不光要口才好,还有酒量大。

婚俗是一种文化符号,一个文化丛,它有其特定的生长环境。弗雷泽在《金枝》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生长环境,而这种方式是由其生产方式决定的。”[4]布依族婚俗与其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这样的风俗礼仪习惯有利于群体文化,如饮食文化、山歌文化、民族信仰等的习得与内化,通过特定仪式的影响,在群体成员内心建立起控制机制,获取文化层面的归属感,强化民族认同感。婚礼是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表现和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马凌诺夫斯基指出:“婚礼表明两个家庭建立了姻亲关系,通过婚礼仪式这种崭新的社会关系得以实现”;费孝通也把婚礼的功能解释为“婚礼是亲属会集的场合,通过婚礼仪式,亲属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加强”。[5]婚姻习俗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正在流失,保护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迫切的任务。我认为,少数民族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少数民族自身、各地学者的共同努力,由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学者提供记录该民族文化的技能和工具,激发少数民族自身的自觉性和全社会对保护民族文化的热情。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民族文化才能绽放异彩,永葆生机!

[1]《布依族简史》编写组编.布依族简史[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2]张永健.婚姻丧葬礼俗与中国传统农民家庭制度[J].社会学研究.1994.[3]欧阳若修韦向学著.布依族的“浪哨和婚礼”[M].漓江出版社.1986.[4](英)弗雷泽著.徐玉新译.金枝[M].大众文艺出版社.1988.[5]蒙柳转.布依族婚礼的社会功能分析[J].兰州大学.2003.

第四篇:布依族婚俗文化

宁南布依族婚俗文化

第一部分 概述

宁南县位于凉山州东南部,北距西昌129公里,南临金沙江与云南省隔江相望。全县面积1666.6平方公里,辖6个镇,19个乡级行政区,总人口18万余人,其中以汉族、彝族和布依族为主。布依族主要聚集在宁南县新华乡中村村和西瑶乡拉洛村,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由农家自已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男子喜穿对襟短衣、长裤、包头巾,妇女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

在布依族的婚俗文化主要体现在接亲、发亲、拜堂、坐家等四个部分组成的。

“浪哨”即谈情说爱的意思。布依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主要方式是唱歌,通过唱歌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增进感情,进而选择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

布依族婚俗中的订亲

布依族普遍实现一夫一妻制。过去,青年男女之间交往比较自由,未婚男女可以利用节日、外出劳动等机会,聚集在一起对歌,表达爱慕之情,如男方同意,就可以盟誓订下终身。结婚的双方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为女儿择偶时,尤其看重对方的经济条件。还流行订“娃娃亲”(亦称“背带亲”)的习俗。目前,宁南布依族的婚姻多为自由恋爱和媒人说合相结合。青年男女相恋后,父母也同意,男子家要准备一坛酒及香、纸、糍粑(糍粑必须有12个,以10个送女方父母,2个送媒人)等礼物送到女方家。女方家以之祭家神,并请来家族长者、亲友一同喝酒,商议亲事,俗称“吃罐酒”,宣告双方正式订婚。姑娘的头发也要从中间分开编辫,表示已经许配人家。

布依族婚俗中的接亲

男方家准备五马三轿,猪肉(一方一肘),糯米粑6挑、米酒6担(表示六六大顺之意)。大小开合12封,糖果、点心若干。接亲队伍数十人,在唢呐声声、敲锣打鼓的一片欢声笑语中,在两个押礼先生的带领下,形成浩浩荡荡接亲队伍前往女方家接亲。女方家数十名青年男女用竹杆将迎亲队伍拦于进女方家的路口,双方对歌、敬酒,男方家唱赢、抛拦路粑,女方家才撤杆放行。到了女方家堂屋后,两个押礼先生将男方家所带接亲礼物(红糖、米酒、糯米粑、礼金等)点交给女方家。此后,女方家亲友虽然同意收礼了,但仍迟迟不摆酒席招待接亲客人,必须要等到新娘方将要去送亲的能说会道的女青年代表们与新郎方来接亲的语言丰富的男代表们“讨价还价”谈妥,接受了男方给的“青年钱”后,才允许开始摆酒席招待接亲客人。接亲的客人要在女方家住一夜。这一夜,女方家的女青年们吃过晚饭后,互相邀约来与接亲的男青年们对唱山歌,直到天亮要发亲前。随后,男方也要选择日子,带上礼品(烟、酒、茶、肉等,酒一般女方家要看她家亲戚多少而订,肉一般是“七方八肘”意为保垒肉不得少于七斤,猪脚肉不少于八斤),到女方家“敬家神”,称为“喜口茶”。以后,男方家要选择吉日到女方家去开取姑娘的生辰八字,并把它落到男方家的祖籍谱书中,以誓盟订终身,姑娘今后就是男方家的人了,只等另择良辰吉日,举行婚礼。这称为“开庚”。结婚年龄一般是18岁左右,人们认为男比女大1至2岁最好。结婚的前一天,男方要请一个能说会唱的“押礼先生”(亦称“迎亲先生”),带上礼物(酒、肉和一对奶妈布,奶妈布一丈二一件)一道到女方家迎娶。女家要用板凳或人将迎亲者拦在大门外,对歌、说“四言八句”、喝酒,“押礼先生”输了要罚酒一杯,赢了才放行,如此三关,才能进屋“敬家神”。布依族婚俗中的发亲

新娘出嫁的前夜须哭嫁,有的姑娘在嫁离娘家前要以唱歌的形式哭三天,内容多为叙述父母生下她后如何艰难将其抚育成人,自己是怎样舍不得离开父母、兄弟、姊妹及其他亲人,并骂男方来接亲者(当然是假骂)。如果不哭,会被人耻笑。哭嫁时,平时与新娘要好的同村的姊妹会前来陪伴,第二天早晨,女方家准备几桌酒席,组织数十人送亲队伍准备送亲。时晨将要到时,押礼先生走到女方家堂屋,面向高堂,两手作揖并高声请:“堂前有请,请亲爹亲妈发亲!”。发亲时,女方家先在堂屋将女方的年庚八字开给接亲的押礼先生,之后,女方家德高望重的长辈在堂屋前举行发亲仪式。新娘在一女长老的牵引下,从母亲的房间出来到堂屋的香火面前拜礼,表示辞别祖人和父母的意思。之后,在新娘哭嫁离开堂屋时,面朝大门,脚踩筛子,并手拿一把筷子,当跨出大门门坎的同时,将手中握着的一把筷子往后甩丢在堂屋里,并不得往后探望,此刻,新娘家亲哥哥或亲弟弟立刻迎上前来将新娘背到大门口上轿,接亲抬轿的人抬起新娘往男方家行进。新娘到达夫家之后,亦须通过院子门、堂屋门、卧房门等三道大门。新郎家的亲友会在每道门口设置障碍,每经过一道门口,新娘家亲人会被新郎家两个会唱歌的亲友拦住对歌。如答唱不起,就拦住不让进屋。到一定时候,另一处突然来人抹黑。送亲者对歌使夫家满意后,才让其通过。但新娘要先到邻居家暂时休息后,才被请进男方家堂屋拜堂。开宴时,送亲者不与其他客人混坐,主人要以双份菜招待他们。席间,送亲者与其他客人对歌联欢。第二天一早,新娘子要出来辨认公婆及男方家的老辈和小辈,还要献上新娘最拿手的针线礼品(布鞋、围腰、腰带等)。送亲者一般要住3天或6天才回家。婚后3天、7天或一个月时,新娘回门,礼品中也必须有12个糍粑,分别献给双亲和媒人。婚后3年内,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拜年,12个糍粑亦为礼品中不可或缺之物。

布依族婚俗中的拜堂

将新娘接到男方家后,由男方一长辈在男方家堂屋举行拜堂仪式。仪式为:由一男长老用扎成花的彩绸系在新郎手上,边系边祝福说:“一匹喜红长又长,外家买来挂新郎,左缠三转生贵子,右缠三转状元郎”。之后,一拜天地(对着男方主人香火拜)、二拜高堂(对着男方父母拜)、夫妻对拜(新郎新娘对拜)、进入洞房(由伴娘牵引进入新房间,新郎不入)仪式。之后,就在堂屋内外,摆起酒席宴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

布依族婚俗中的坐家

按照风俗习惯,新娘要在娘家住3—5年。在此期间,男方家或是农忙时节、或有什么大屋小事时,由新郎的母亲或妹妹接新娘来帮忙。在男方家期间,新郎新娘同吃同住,每次农忙活路、大屋小事结束后,新娘就返回娘家。就这样循环往复几年,一直到女方怀上小孩后,女方感到在娘家已不好意思,才正式到男方家“坐家”。在此期间,男方、女方还可与其他(她)的姑娘、小伙们或山野里、或山脚下、或竹林中、或田坎边“自由自在”地“浪哨”(谈恋爱的意思)。

布依族长期具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父母悉心抚养、教育子女,儿女尽心赡养、安葬老人。并且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与汉、彝、傈僳等民族皆能和睦相处。处理家中事务时,夫妻双方都有发言权,父母也比较尊重子女的意见。这是和汉族封建制的家庭大不相同的。长期以来,布依族流行的家庭结构是:婚后,儿女一般与父母分开居住。兄弟分家之后,父母一般与小儿子同住,也有父母与其钟爱的儿子同住,以照料家务。布依族待人热情、厚道,客人到家,常常奉上一小碗酒,或以葵花子等招待。打糍粑是他们迎接客人的尊贵礼仪之一。在宁南县新华乡中村村流行的民谣典型地反映了布依族热情待客的风俗,“兵该补喜吗党板,吭吭修修吗样元,梅又给麻吗待喜,指又好折待喜根„„”

布依族婚俗是布依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布依族人们代代相传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充斥着人们对两位新人的祝福,希望在他们以后的日子里能够幸福安康。

推荐专题: 浅谈布依族婚俗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