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护理专业改革方案

2022-11-28 02:46:45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护理专业改革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护理专业改革方案》。

第一篇:护理专业改革方案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对于护理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顺利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需求的发展,护理服务的范围逐步扩大、服务的内容也日趋复杂,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护理人才已成为国家紧缺的急用性人才,高职高专护理教育应立足于培养高素质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专业人才。鉴于此,对护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对护理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状况和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道路的高职高专教育办学理念,本着“适度基础理论知识,较强技术应用能力,较宽知识面,高素质”的原则,结合我校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总结以往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改革,以适应培养高级实用型护理人才的需要。

二、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

我教研室对护理专业承担《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因此仅以基础护理学为中心,对《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共两门课程进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课程定位: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疾病诊断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在医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护理专业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的重要课程。它为提高临床护师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认识判断的执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病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还是执业护师资格证考试中必考项目。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技能,能解释常见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从而具备一定的临床分析能力以及合作、沟通及协调能力,为后续护理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使学生具有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思路

1.随着社会的发展,护士角色已不仅局限于医院,还担负着对社区、社会人群进行疾病护理咨询、健康教育、社区保健服务等任务。因此要瞄准市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2.紧密依托医院,在产学结合中建设新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兼职教师队伍。

3.加大投入建设实训教学基地。建立完善的校内实验体系和多媒体电化教学系统,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和开出效果,加强技能性训练;并与医院紧密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体系,将学生岗前实训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学生顶岗实践与就业要求。

4.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研究与实践,形成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学生个性得到发展,体现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有专业特点的产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5.加强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根据培养目标和各实验教学模块的功能,优选实验项目,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教学。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实验教学中,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手段,开展信息化辅助实验教学。

6、根据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

7、建立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为导向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使实验考核既注重实验结果,又注重实验过程,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 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PBL教学法”、“护患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课堂讲授”、“自主学习式”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增加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PBL教学法

PBL教学注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基础,将所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融汇到一个典型生动的案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提出问题,以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2.情景教学法

教师就所学的知识设定2-3个病例情景,然后学生根据案例及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排演相应的护理过程。这种实训教学方法,既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能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合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不同患者的身心变化,为日后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奠定基础,缩短了课堂与临床之间的距离。如各种卧位、保护具应用、搬运、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法等实训项目,让学生分别扮演患者和护士,以表演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案例教学法

在每学期实验课结束前,教师结合临床实践设计10余个病例,病例中涉及多项护理操作项目、各种心理护理问题。提前把案例交代给学生,让学生讨论,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并在实训课中对模拟患者进行整体护理。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培养同学综合运用《基础护理学》及人文课程理论知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4.演示教学法

演示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操作、实验等来达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演示教学法形象、具体、直接和真实,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和巩固知识,并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护理学》教学最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5.小组讨论法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学习“护理学发展史”和“压力适应理论”两个专题采用此方法,教师预先给出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思考题,要求学生在课余查阅相关文献,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分组汇报,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构建较为合理的理论-实践最佳课时比例。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实训教学采用小组授课制,每组一名教师,学生15人,2-3名学生一个小组,每小组使用一套物品及动物,这样增加学生人均练习机会,从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得到足够护理技能训练。

2.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验教师讲授实验要求,提供教学病例或案例,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查阅和分析资料,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3.制定实验教学目标化管理体系

对于每个实验项目,不仅明确实验教师的职责,而且明确了学生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做到既有共性的管理目标,又有个性化的教学目的,师生紧紧围绕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活动,切实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4.每学期定期进行实验教学质量反馈与评价

制定实验教师教学质量学生评价表,每学期由开课班级学生进行评价与教学问题反馈,再将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学相长。

5.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基础护理学实验室对已开设实验课班级实行全日制开放管理制度,学生可利用课后、节假日等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验,为学生的课后练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和便利。开放实验教学不仅使实验室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理念。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主讲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尽可能充分利用图片、实物、录像观摩等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成为学习知识的桥梁,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同时,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有效利用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提高教学效果。(如病理学教学中,播放“动物实验”电教片,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实验步骤及实验机制)

(四)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综合应用目标教学、直观教学(参观、示范、练习)、视听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见习反思录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评判性思维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第二篇:专业综合改革方案

专业综合改革方案

各系、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等文件精神,学院决定实施《专业综合改革建设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建设目标

服务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服务发展、精致育人、强化特色、争创一流”的要求,重点建设10个左右能在省内或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优势,在同领域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在省内乃至国内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形成较强的示范性、引领性,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就业竞争力强、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建设要求

(一)基本原则

1.服务发展。坚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主动面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服务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2.强化特色。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发展目标,重点建设充分体现区域特色、行业特色、学校特色、高水平的重点专业,为下一步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省内一流高职院校打下基础。3.示范引领。充分发挥重点专业对专业群及学校整体发展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学校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专业建设机制,强化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能力。

(二)建设任务

1.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行业、企业参与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快以发展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实施学分制、导师制和弹性学制。开展在校生学习成果评价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引入第三方评价和国际专业认证,建立重点专业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探索职业教育等级证书试点。

2.着力培养一流人才。切实提高生均核心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将人才培养从粗放化方式转移到精致化方式上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发展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3.着力打造一流师资。建设一支在全省具有较大影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专业带头人提升专业水平、树立行业影响力,支持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兼职教师管理和培 训,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4.着力搭建一流平台。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培养特定行业、区域急需的人才和提高服务发展能力为导向,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为重点,大力搭建高职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协同育人平台、技术应用中心、工程中心等,推动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及境外高水平院校等开展深度合作,实现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和科研促进教学。

5.着力产出一流成果。每个重点专业拥有若干名在全省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和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建成一批精品开放课程、精品教材、专业教学资源库等优质教学资源并实现开放共享,形成一批技术应用创新成果,助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产业转型升级。

6.着力迈向省内一流。主动服务国家和黑龙江省发展战略,全面加强与国内外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加大与高水平同类院校师生互访互换和学分互认。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标准,参与职业教育标准制订,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

(三)建设内容

1.广泛开展专业调研,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2.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3.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4.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1)调研、论证,确认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2)确定岗位群工作任务;

(3)分析、归纳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4)分析、论证、归纳岗位群的行动领域;(5)将行动领域转换配置为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

(6)对学习领域课程进行难度范围的分类,构建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框架;

(7)系统设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情境;(8)系统设计基础理论学习领域课程;(9)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5.核心课程与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6.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

7.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8.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建设。9.特色教材建设及教学资源库建设。10.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体系建设及教学管理。11.“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建设。

(四)建设规模及分布

1.学院拟新立项建设10个左右学院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其中,按产业相关的专业分布比例约为:第一产业5%,第二产业50%,第三产业45%。

2.在此基础上,优先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大领域相关 专业。具体分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1个,现代农业1个,先进制造业4个,现代服务业2个,其它2个。

(五)项目管理

1.加强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的项目管理,建立开放竞争申报机制、项目责任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定期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中期检查和绩效考核,对项目建设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2.重点专业建设周期为3年。建设第2年进行中期检查,中期检查不合格的,将给予黄牌警告并要求建设单位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在规定期限内未能达到整改要求的,取消立项;建设期满后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确定为学院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验收不合格的将取消项目资格。

三、建设经费

综合改革专业建设所需资金由学校、系部、合作企业共同解决。

四、申报条件

实行限额申报,原则上每个教研室不超过1个。申报专业应为系重点发展建设的专业,建设成效良好,并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相关产业、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大,专业设置5年以上并连续招生,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

2.申报项目的相关专业已经进入院(系)中长期专业建设规划,正在重点建设。

3.符合学校办学定位,适应区域支柱、优势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行业背景,与相关产业企业的合作基础良好,与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在合作育人方面有健全的体制机制。

4.具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备的教学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在同类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

5.改革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方案可行,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资源统筹有力,有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措施。

五、成果评定与奖励

(一)专业建设成效的主要示范点 1.专业调研报告和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2.人才培养模式。

3.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4.精品课程及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果。5.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成果。

(二)成果评定

项目建设结束后,由项目组提出结题申请,并上报结题报告及支撑材料和结题答辩用PPT,由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现场考察、材料审核和答辩,评审结果分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4个档次。

(三)奖励

对完成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的团队,学院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评审结果为合格、良好、优秀的,依次奖励600课时、800课时、1000课时。对于评审结果为不合格的建设团队,将根据项目建设过程中实际付出的劳动,给予400课时以内的奖励。

六、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申报程序

(一)系内遴选和申报

各系按照推荐限额和申报条件,确定申报专业、填写有关的申报材料、制作评审用PPT。

(二)学院组织专家评审

学院招开评审会,组织专家评审和现场答辩。

(三)公示及立项

专家评审通过后,在学校网上进行公示。公示后无异议的,由学院发文正式立项为学院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

2016年4月8日

第三篇:汽修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汽修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

我国传统的汽修课程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为本位”,强调根据汽车维修专业各学科的基础性、系统性、完整性、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汽修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尽管这一体系考虑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情况,方便教学管理、节省财力等因素,但由于课程内容的编排,是根据结构庞大且逻辑严密的学科顺序,这对学生来说,虽然学到的知识体系是完整的,但对所要从事的职业行为过程来说却是支离破碎的。

以课程为中心,课程界限分明,各课程之间、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授课方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采用“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法,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其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尤其体现在汽车维修专业,操作实习课程将汽车实际维修工作过程分解后再分别进行,无法体现汽车维修过程的完整性,维修技术的掌握周期长。因此,对汽修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项目式教学法的探索

项目式教学法提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展学习,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其以独立技术为单元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职业工作的行为过程,解决了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更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针对传统的汽修课程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我们在项目式教学方面进行了实践性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1)教材的选用

教材,作为教师和学生据以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它的选择甚为关键。现行职业教育培训教材的内容结构基本上是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的“压缩本”,大多数的职业学校仍在按照学科系统化课程和教材按部就班地教学生、考学生,技能人才培养效率低下,中高级技能

人才长期供不应求。近年来,不少学校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探索,但还是停留在某些章节的“加”、“减”,或只对版面加以设计,使之生动活泼一些。但是,知识和技能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拼凑,而是靠教材开发者对职业活动的理解与把握。

目前缺乏与项目式教学相配套的教材,为确保项目式教学的实施,因地制宜开展教学,我们根据项目式教学需要,正组织子模块教师编写《汽车维修实训》、《汽车销售基础》、《汽车发动机与技能训练》、《汽车底盘与技能训练》、《汽车电器基本技能训练》、等几种项目教材。

(2)实训场地的建设

好的教材必须有好的课程实施环境相匹配,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材的改革必须与教学的整体改革同步,才能使整个教学资源得到改造和提升。建立设备齐全、现代化的实验室、实训中心,也是搞好项目式教学的根本保证。我校组织实验实训教学、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对多项技能进行了专门训练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建设专业教室,实行“教、学一体化”。每个项目都有专门的专业教室,按照专业环境要求,布置挂图,配备必要设备、工具和教学模型,把理论教学搬到专业教室和实验室里,为项目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师资队伍的提高

实行项目式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高级修理技工的操作水平,保证授课过程中进行准确、熟练、规范的操作。因此,汽车专业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技能,把两者融为一体,努力通过“讲师/技师”的“双师”评定,有效地推动教改的进行。

(4)教学文件的改革

我们通过外出交流、上网查阅、校内研讨等多种形式获得大量的资料,对现行教学计划、大纲、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修改。先对项目式教学有了总体方向的把握;然后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现有的师生情况、教材情况、教学场地及教学设备,集思广益,制订出项目式教学的可行性方案;项目式教学方案应强调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动态管理,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

(5)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职校生的普遍特点是理论基础知识水平低,但学生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因此,我们将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有熟练维修操作技能的操作工人”。这一定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对“用”与“学”的双向要求。

汽车维修专业项目式教学体系的核心就是考虑如何使教学满足“操作工人”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这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应当包括对汽车工作原理、结构的了解,正确使用工具、量具,掌握汽车各部位的解体方法和步骤,正确判断零部件的使用条件和极限,快捷准确地查阅维修资料,掌握装配与调整的方法和步骤,利用主要检测仪器检测、诊断故障,并能制定维修操作的完整工作流程以及正确而强烈的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6)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变

1.课堂中教师角色变主体为主(指)导

“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指)导”为基本特征的项目式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我们从讲台上讲授、灌输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成为了一名“向导”和“顾问”。

2.项目的选取要适应企业的需要

汽修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操作性强,社会对汽修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要求很高。这就要求项目式教学有效地建立课堂与企业的联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我院每个项目由两位教师负责,其中一名教师来自企业,他们都能根据培养目标,结合实习场地、设备,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确定实验实习项目,制作配套课件,广泛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式教学,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训练。实现了教室与工场的贴近、教师与师傅同堂、课程与设备配套、真实与虚拟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的零距离上岗作好充分的准备。

3.教具的选择要能使学生快速掌握技能

在进行专业课的理论教学时,我们使用各种挂图、模型、实物等教具,结合幻灯、投影、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现场教学。把各种机构、系统的工作原理、内部结构、组合关系形象,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教、学、做”结合,“手、口、脑”并用,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4.学习效果的考核应灵活多样

考试考核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改变了用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现状,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反馈作用。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单一能力与综合能力考核相结合、个别考核与群体考核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综合考核方法。

三、通力合作才能收到效果

可以说,项目式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项目教学的开展要求教师对本课程要有一个系统的思路,发挥创造性,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及兴趣发展,掌握学生的特点并相应设计出教学方案。

当然,实施项目式教学模式是一项综合性的教改工程,牵扯面广,决不是几个人短时间能完成的。要取得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使各科教师的理解和达成共识,必须经过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研开发、实训实习等部门的通力协作,全体教师的团结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四篇:数控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数控加工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草稿)

我院正大力推进“单科精进”教学改革,各专业正全面落实。目前,我院机电工程系数控加工专业学生自2008年以来呈逐年递减,生源压力较大,数控加工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我院数控专业存在问题分析

1、生源不足

生源乃教育之本、学院根本、教师之本、系部之本,没有生源就是无本之源,不能长久。数控加工专业自2008年以来呈每年下降,目前,16级数控加工专业学生只有1个班级(23人),影响数控专业生源的因素很多如:社会方面(轻视职业教育、重口号,轻落实、教育机构结构不合理等)家庭方面(重普教,轻职教、传统专业认识片面)学校方面(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就业推荐不合理,宣传专业力度不够等)学生方面(自暴自弃、专业认识不足)。学院系部可加大数控专业招生宣传力度,生源问题能有所改观。(宿迁市2015年参加中考人数最少44350人,从2016年呈逐年增加)

2、师资配置不合理

目前,我院机电系从事数控专业教学的教师有6人(包含吴晶大赛选手):数车教学2人,数铣教学3人,大赛1人;高级技师2人,技师3人,国赛选手1人;数车2人不在一个办公室,数铣3人不在一个办公室。

教师教学基本上是各自为战,有的课程2位教师进行教学(数铣张全、王柱)也存在知识内容不一致,很多学校实行教学团队教学(注意考核机制建立)效果良好。教学团队需建立、优化。

3、专业设置陈旧

目前数控加工专业设置陈旧、粗犷。专业陈旧导致招生时对学生家长没有吸引力,甚至不知道这专业干什么的,这也是专业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专业粗犷、笼统,数控加工专业没有按照企业工种进行细分,导致学生毕业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该干什么。专业设置应更新、细化。

4、教学内容脱离企业

我们学院数控专业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操作机床,我们学生毕业在企业可能就是装卸工件、机械的按循环按钮,这样的工人社会上很多。

但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工程素质”人员如:加工工艺、设计、自动编程、机床维护、维修。因此,教学内容要和企业对接。

5、一体化教学名存实亡

虽然我院一直在推行一体化教学,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但我们教学时可能就是按照教材将知识点进行分块教学,而不是真正的按照一个项目或一个任务(产品)进行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感兴趣就要将知识产品化、项目化、任务化。

针对以上我院数控加工专业存在的问题,结合学院开展的“单科精进”教学改革,数控加工专业应做好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推进教学改革在数控加工专业顺利实施。

二、教学改革举措

总体思路:依据一体化教学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将教学内容与企业产品紧密联系,将学习效果与考工机制相结合,使技能提升与企业

锻炼(三段式培养)同步,从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做乐”、“学乐”、“会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1、建设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实施正常教学的首要条件,没有合理的教学团队,教学效果可能不会很好。建设一支教学团队的基本原则:

(1)教师结构要优化(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相结合,能力强、弱相搭配,新老教师互学习)

(2)办公布置要合理(一个教学团队尽量一个办公室,办公地点尽量在实训处)

(3)考核机制要跟上(要建立教学团队考核机制)

2、专业设置

我院数控加工专业培养学生主要是动手操作机床的人,而企业更需要的是具有“工程素质”的人才,为适应企业需求,数控加工专业可将专业再细分。

(1)设计员 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钳工、车工基本技能,能合理安排工艺,能识读零件图,会绘制、设计零件图,能熟练运用数控机床(数车、数铣)加工零件。(考CAD高级工、数车中级工、数铣中级工)

(2)编程员 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钳工、车工基本技能,能合理安排工艺,会基本的手动编程知识,能利用软件实现自动编程(企

业多用UG、PRO/E、mastercam)并熟练运用数控机床(数车、数铣)加工零件。(考软件高级工、数车中级工、数铣中级工)

(3)数控维修(维护)员 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钳工、车工基本技能,了解数控机床工作原理,能独立排除机床故障并进行维修。(考电工中级工,维修高级工)

(4)多轴加工 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钳工、车工基本技能,会基本的手动编程知识,能利用软件(UG、PM、hypermill)实现自动编程并熟练运用数控机床(数车、数铣)加工零件。(考软件高级工、加工中心中级工)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健全“产学证赛”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技能”为目标,大力推行实施“产学证赛”人才培养模式。

(1)全程“产学结合”

学习过程中,学生交替在校内数控实训基地、实习工厂、企业进行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

(2)以证促学(3)以赛促学(4)全程“单科精进”

4、构建“产学证赛”课程体系(以设计员为例)

围绕“产学证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5、附件

推荐专题: 护理专业改革方案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