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中的跨文化现象(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中的跨文化现象(大全)》。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好莱坞对电影有着一套成熟的商业文化运作模式。电影在好莱坞,是一条欲望的生产和满足的文化流水线。在多年摸打滚爬的历练中,好莱坞掌握了一套“勾兑”大片、名片和“奥斯卡”影片的酿造秘方,就像可口可乐神秘的“7X”秘方一样,它能使普通的碳酸水与众不同、身价倍增,它能“化腐朽为神奇”,化平淡为“可口”和“可乐”。虽然好莱坞的这个配方是个高度机密,但里面至少含有这样一些基本元素:欲望、爱情、自由、正义、神话和美国梦等等,这些我们在几乎每一部好莱坞大片里都能找到。事实上,这个神秘的配方才是好莱坞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它作为全球“梦工厂”和“印钞机”的最大源泉。
凭借着这样的核心竞争力,好莱坞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现代的传奇。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元文化交融沟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观众的接受心理和偏好也随之多元化。好莱坞追求欲望和利润的痴心脚步已经越来越追不上观众变心的翅膀了,他们渴望有更新颖、更奇异的视觉体验来刷新自己的艺术期待,满足自己高企的审美预期。他们急切地需要世界题材来踏勘和拓展自己的文化影响力和经济盈利能力的新边疆。现在,这只文化大鳄开始向世界张开了大口,在世界各国开设“灌装分厂”,开始梦想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这样的运作策略和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跨国公司有着惊人的相似。
影视资源的枯竭和观众审美疲劳带来的焦虑,是好莱坞“文化入侵”其他国家民族素材的重要原因。“欲望工厂”的生产要得以延续,最重要的就是新奇。这不仅仅指电影拍摄技巧和电影明星的不断更新。经过一个世纪的生产,西方市场出现了原料紧缺的状况,好莱坞曾尝试向太空、史前和未来等幻想空间进军,虽然也取得了类似于《星球大战》、《魔戒》等片的巨大成功,但卡通和动漫带来的冲击令它如芒在背,不敢大意。于是,到异域的陌生文化中去寻找宝藏,寻找新的欲望原料,成了好莱坞的新战略。他们把目光瞄向了东方,盯住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好莱坞来了,留给我们最大的悬念就是: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题材会被美国人演绎成什么样子?他们将会“戏说”还是“正说”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其实,欲望也好,想象也好,说到底好莱坞是一个文化工厂,他们挖掘新题材的冲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利润的追求和攫取,是为了分食世界电影市场的大蛋糕,并不是在从事文化保护计划,他们是好莱坞,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们将会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标准来打量和改造传统的民族题材,并按照他们娴熟的商业逻辑来进行运作,推向世界。首先,他们不会“正说”,其次他们也不会“戏说”——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想象,不符合他们的文化理解——但他们会“西说”,将一个东方的、中国的、民族的、传统的文化题材处理成一个西方的、美国的、好莱坞的和后现代的电影文本。这其中,最大的可能是,传统文化元素的流失和故事逻辑的更改。
以此前运作的《花木兰》为例,动画片《花木兰》并不是一个充分尊重中国人印象中那个传统“替父从军”的民间传说的模式和版本,而是进行了大胆的符合西方人接受心理和习惯的艺术夸张和改编,片中花木兰成了一个典型言谈举止大胆率直、情感表露直白主动的西方女子,而全然没有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里女子的矜持和谨慎。这样的花木兰是典型的西化的花木兰,而非传说中的花木兰。是用自己的文化想象和演绎装进了这个名叫“花木兰”的瓶子里,然后大声吆喝着,出口到中国来大赚其钱。这将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孩子们对这一中国历史上经典的女性形象的认同和接受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而当好莱坞陆续对《杨家将》、《西游记》、《孙子兵法》等一系列中国经典完成“西说”时,中国的孩子心目中的文化版图将会是怎样的图景?
面对好莱坞的文化入侵,这其实才是最令人心惊和担忧的。
与好莱坞咄咄逼人的文化扩张相比,国内影视人还沉迷在“戏说”版的宫廷戏、模式化的“警匪剧”等的制作中,被票房和效益的重负挤压得喘不过气来,艺术想像力苍白无力,进取心和创造力也大大削弱。面对这些已经融入我们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资源,我们守着金山过穷日子,与国外艺术家们对中国传说题材的热衷的态度相比,着实令我们的艺术家们汗颜。
此外,与国外同类的艺术作品相比,国内的历史传说影视作品,大多流于机械和呆板,在思想深度和创意力度方面明显有缺失。如《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膑与庞涓之间的斗智并没有很浓的“兵法”味,倒是在其中穿插了不少香艳的爱情故事,波澜壮阔、波谲云诡的智勇谋略淹没在浓厚现代味的情感纠葛中,令人失望。创作思维的落后和想像力的缺失,以及对待历史题材的创作态度,这些应该是好莱坞抢拍中国题材影视剧带给国内同行们的一个重要警示和启迪。
好莱坞挖掘的虽然是中国的历史题材,但着意的却是未来的市场和文化传播。明白了好莱坞的真相,我们才能把握现在,为自己赢得可能和希望。
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这是时代的现实图景,但是如何让延续了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焕发生机,如何接续传统文化传承的这根千年文脉,增进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国民的文化认同,让中华民族向世界亮出自己独特的民族旗帜,这将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在百年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7年和“文革”10年外,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影响均有迹可寻。特别是早期中国电影,影响尤其显著。
电影观念与审美情趣的渗透和定型:好莱坞十分注重电影的娱乐性和商业性,它把电影由一种科技发明转化为商业上的一种重要的投资牟利的手段。这对早期中国电影创作者的影响颇大。
还有就是电影创作方法和技巧的借鉴早期中国电影创作者在创作的方法和技巧上较多地摹仿好莱坞电影。特别是30至40年代是好莱坞的鼎盛时期,有声片和彩色片的相继诞生,类型电影的丰富多样,均对中国电影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许多主创人员曾长期受过好莱坞电影的熏陶和影响,故原有的一些创作技巧和拍摄方法仍得以延续,为了适应新的时代需要,进一步强化了意识形态因素,并糅合了新的美学元素,消除了简单摹仿的痕迹。自80年代以来,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创作和电影事业发展的影响在不断增长;特别是当商业电影成为故事片创作的主要样式后,好莱坞电影的创作技巧、拍摄方法和市场运作方式,成为中国电影主要的学习借鉴对象。
好莱坞励志电影 大全 1.《风雨哈佛路》 一个最贫困的哈佛女孩从不退缩的奋斗,看完让人满身温暖,一个最贫困的哈佛女孩从不退缩的奋斗 《风雨哈佛路》 一个最贫困的哈佛女孩从不退缩的奋斗,看完让人满身温暖,2.《奔腾年代》 真实故事改编,一个中年丧子富翁,一个不得志的赛马教练,一个从未获得成 《奔腾年代》 真实故事改编,一个中年丧子富翁,一个不得志的赛马教练,真实故事改编,功的骑师以及一匹瘸马共同创造的奇迹。功的骑师以及一匹瘸马共同创造的奇迹。-3.《铁拳男人》 拉塞·尔克劳主演,一个过气拳击手在拳台上为生存为荣誉而战。《铁拳男人》 拉塞 尔克劳主演 一个过气拳击手在拳台上为生存为荣誉而战。,拉塞 尔克劳主演,4.《听见天堂》 一个热爱电影的盲童选择了用耳朵代替眼睛,去记录他生活的点点滴滴。《听见天堂》 一个热爱电影的盲童选择了用耳朵代替眼睛,去记录他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热爱电影的盲童选择了用耳朵代替眼睛,5.《洛奇》 史泰龙的经典励志片。《洛奇》 史泰龙的经典励志片。,史泰龙的经典励志片,6.《卡特教练》 一个篮球教练率领一群看不到出路的孩子们为梦想作战。《卡特教练》 一个篮球教练率领一群看不到出路的孩子们为梦想作战。,一个篮球教练率领一群看不到出路的孩子们为梦想作战,7.《荒岛余生》 汤姆·汉克斯主演,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能给人们巨大的精神力量。《荒岛余生》 汤姆 汉克斯主演 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能给人们巨大的精神力量。,汤姆 汉克斯主演,8.《追梦女孩》 碧昂斯主演,3个黑人女孩踏上充满未知的星途最后获得成功的故事。《追梦女孩》 碧昂斯主演,个黑人女孩踏上充满未知的星途最后获得成功的故事。,碧昂斯主演 个黑人女孩踏上充满未知的星途最后获得成功的故事,9.《阳光小美女》 充满亲情温暖的励志片。《阳光小美女》 充满亲情温暖的励志片。,充满亲情温暖的励志片,10.《闻香识女人》 阿尔帕·西诺主演,里面的一曲《一步之遥》探戈舞曲奏响生命的热情。《闻香识女人》 阿尔帕 西诺主演 里面的一曲《一步之遥》探戈舞曲奏响生命的热情。,阿尔帕 西诺主演,11.《放牛班的春天》 即使是被社会遗忘的孩子,也有可能绽放生命的光芒。《放牛班的春天》 即使是被社会遗忘的孩子,也有可能绽放生命的光芒。,即使是被社会遗忘的孩子,12.《当幸福来敲门》 威尔·史密斯难得的非商业电影,和儿子一起出演,很有噱头,而且很励 《当幸福来敲门》 威尔 史密斯
的非商业电影,难得的非商业电影 和儿子一起出演,很有噱头,很好看。志,很好看。-威尔 史密斯难得,13.《侧耳倾听》 宫崎骏编剧近藤喜文导演的动画,一个少女初恋和成长的故事。《侧耳倾听》 宫崎骏编剧近藤喜文导演的动画,一个少女初恋和成长的故事。,宫崎骏编剧近藤喜文导演的动画,14.《黑暗中的舞者》拉尔斯·冯·特里厄的歌舞经典作品,一部别出心裁且唯美感性的歌舞片,《黑暗中的舞者》拉尔斯 冯 特里厄的歌舞经典作品 一部别出心裁且唯美感性的歌舞片,特里厄的歌舞经典作品,有一点浪漫,也有一点灰色,但是却充满力量。有一点浪漫,也有一点灰色,但是却充满力量。-15.《心灵捕手》 马特·戴蒙和本 阿弗莱克两哥们的剧本,罗宾 威廉姆斯出任绿叶,一个天才 《心灵捕手》 马特 戴蒙和本 阿弗莱克两哥们的剧本 罗宾·威廉姆斯出任绿叶,马特 戴蒙和本·阿弗莱克两哥们的剧本,威廉姆斯出任绿叶,少年的非典型成长片。少年的非典型成长片。-
16.《永不妥协》 茱莉亚·罗伯茨借此片获得影后,十分真诚的励志电影。《永不妥协》 茱莉亚 罗伯茨借此片获得影后 十分真诚的励志电影。,茱莉亚 罗伯茨借此片获得影后,17.《死亡诗社》 罗宾·威廉姆斯主演的经典励志电影,还是扮演一个春风化雨的老师,绝对推 《死亡诗社》 罗宾 威廉姆斯主演的经典励志电影 还是扮演一个春风化雨的老师,罗宾 威廉姆斯主演的经典励志电影,荐。27.《辛德勒的名单》责任 《辛德勒的名单》 所谓责任,就是未必做得成却必须去做的事。对于辛德勒来说,救助落难的犹太人是作为一个 真正的人的责任。而把那段历史搬上银幕,则是斯皮尔伯格作为一个犹太艺术家的责任。《辛德 勒的名单》包含着对受难者的祭奠,对拯救者的敬意,和对光明一定到来的信念。-28.《面对巨人》 黑暗中的坚持 《面对巨人》 黑暗中的坚持-
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中的跨文化现象
又是毕业季,越来越多的同学又在为毕业论文设计担忧,有了好的毕业论文,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更顺利的领到毕业证,步入社会。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送上本科毕业论文一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摘 要] 好莱坞是现代世界最发达的电影基地,好莱坞电影当中已经运用了很多中国元素。这种运用在文化意义上表现得很复杂,好莱坞运用中国元素的主要目的就是谋求商业方面的利益,这是好莱坞当中的商业观念所决定的,好莱坞电影的生产机制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而且,好莱坞对中国元素的运用还是出于文化渗透的目的,也标志着世界文化的发展进入了全球化时代,由于世界中的各种文化因素都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所以跨文化交流就成为一种必然。
[关键词] 好莱坞电影;中国电影;跨文化;现象
自从全球化趋势加剧以后,传媒产业就在日益发达当中,电影产业正在取代传统的文学形式,如小说,成为西方想象东方的载体。很多学者都把学术兴趣转移到电影或者是电影的相关领域当中,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学术方面的成果。
一、理论反思
随着高科技媒体的快速发展,电影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DVD播放器的各种检索功能为老电影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观看形式,也对传统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电影是依赖于胶片来制作幻觉,但是画格本身却是精致的,这种错觉的呈现是传统电影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电影能够做到挽留演员的生命表象,胶片可以使得静止的瞬间复活。白话现代主义是从经济、技术上大众文化的对应产物,白话是一种社会性的话语形式,是个人的表达形式,在公共场所能够被他人认同,它与方言不同,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和流通。白话现代主义可以分析在语言上有很多差异的电影,不同的电影和不同的现代经验可以补充现代主义白话理论,使白话主义更加系统化、精细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涉及了很多现代性的问题,如失业、贫困、犯罪、危机以及性别等。这些经验在当时的文化当中都有呈现。
二、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现象
好莱坞电影当中借鉴中国元素的创造很早就已经存在了。在20世纪初,好莱坞电影就开始刻画华人的形象了,不过很多都是作为陪衬的。中国形象的典型特征就是唐人街上的长辫子男人、长指甲女人等。好莱坞拍摄了第一步完全以中国为题材的电影《大地》,这部电影当中的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有40年之久,主要展现了一对中国农村夫妻的悲惨命运和他们对中国国土的眷恋之情。这部电影的音乐都是采用的中国音乐,它修正了早期电影当中中国人的形象。在70年代,李小龙带着自己的武术进军好莱坞,引起美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这是中美电影文化进行交流的一次小成就。
在70年代以后,由于互联网对电影的冲击,好莱坞电影在美国国内市场逐渐萎缩,每年只有十分之一的电影可以赢利。在1952年,美国电影从国外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2%,在70年代这一比例升到55%,自从90年代开始,美国电影在欧盟电影市场当中有70%的份额。
由于全球化,好莱坞电影在主体以及拍摄方法等方面产生了变化。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于1988年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是一部偏西方视角但是制作很精良的传记电影,这部电影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的九个奖项。华裔导演王颖于1993年拍摄了电影《喜福会》,这部电影是根据小说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这是当时好莱坞主流的电影之一。很多以中国为题材的电影都有争议,但是这些电影的票房方面都很成功,很有开发的潜力。这吸引了很多导演都以中国为题材来拍摄电影,更多地加入中国元素来吸引大众的眼球。随后的很多电影当中都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如《花木兰》《非常人贩》《面纱》《上海正午》《骇客帝国》《上海骑士》《生死格斗》等。在2008年,好莱坞又推出了《功夫熊猫》等带有中国元素的电影。《功夫熊猫》的制作用了5年的时间,制作成本达到了1.3亿美元,推广的成本达到了1.5亿美元,它的票房共计是6.3亿美元。这些作品或者是从中国传统文学来寻找题材,或者是把中国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或者是运用了中国所特有的文化符号,虽然运用了很多中国元素,但是却没能够反映中国的现实生活状况。
三、跨文化差异的阐述
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导致中国人对好莱坞电影做出反应的关键因素,在文化的生产和理解的过程当中,人们都会通过自己的文化来审视他国的文化,并且运用自己文化的特点来解释其他文化,观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观众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背景会参与到电影的意义建构当中去。
人们的思维方式是由于文化和个人的不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思维偏向,有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态。思维方式的差异能够影响人们对他国文化的理解以及阐释,因为一种思维方式的文化信息对于不同的接受者有不同的解释方式,很容易产生歧义。中美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主要有:第一,中国人所擅长的是整体性,美国人所擅长的是具体的分析;中国人会把个人和社会统一起来做考察,强调事物的整体性,而美国人却喜欢分门别类进行比较,然后作总结和具体的分析。第二,中国人喜欢用形象的思维,而美国人喜欢用抽象的思维或者是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中国导演重视色调的运用,追求的是视觉上的美感,而美国的科幻电影当中,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但是却有很严密的逻辑。第三,中国人注重的是统一性,而美国人提倡的'对立性。美国人强调的是对立性,习惯把事物分割开来,分清楚好坏、对错和成功失败;而中国人追求的是和谐,这是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此外,好莱坞电影追求的是娱乐性,有表面化的戏剧效果,忽略了复杂的内涵,而中国文化的传统是习惯用认真的态度来审读电影,具有反应敏感性。
价值观是依据重要程度来排列的一种体系,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人的生存的意义看法是不同的,形成了不同的价值标准。价值观的差异影响了中美文化的不同。好莱坞电影主要是进军国际市场,希望把自己的电影让全世界的人都接受。在好莱坞的电影当中,是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对中国的故事进行改写,强调的主要是美国人所肯定的价值取向;而中国人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理解美国电影,经过这样的改写和理解的阶段,就产生了跨文化的巨大差异。
我喜欢看电影,我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都被电影深深吸引。看一场电影,就好像是给心灵的一次过滤,一次震撼,一次感动。电影的魅力,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让人回味无穷,一场电影就是一段记忆,一顿精神大餐,而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而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电影各具特色,各有各的精彩!
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电影的特点:尊重艺术的客观规律,创造出各种真实生动的银幕形象,塑造了各类不同的典型性格;在风格与样式上趋于多样化。由于题材领域的扩展,使艺术家们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探索自己最适宜的风格、样式,表现最完美的内容。中国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多年来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追捧,并且也是中国电影界进军国际影视圈最为成功的电影类型。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海内外观众。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中国武侠电影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是因为它以中国古典美学为依托,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卧虎藏龙》的成功便是最好的例证。《卧虎藏龙》在2000年大放异彩,它将中国古典美学传统诠释到一个新的高度,其摄影、舞美、动作、音乐等都体现了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韵味。中国美术片从形式到内容都极富有民族风格和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美术片是中国影片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一个片种。新闻纪录片已向纵深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料,系统地编辑一些重要的文献片,并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与重要事件进行综合报道、专题报道;还注意表现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丰富的细节,以情动人。
好莱坞一直声称尊重多元文化,推动艺术发展,然而内在的商业需求是其发展的首要动力。好莱坞电影通过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和调研,紧密扣合了它的最广大电影消费人群的心理结构,首先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追求感官刺激、消遣与猎奇。一方面,电影在各种充满矛盾的紧张冲突的故事情节中让人们得到赏心悦目紧张刺激未曾体验的视听感受,导演在类型片的运筹帷幄,内容编排,特技使用更为轻车熟路,而演员对类型片的演技掌握也更为到位,对所扮演角色的体验和发挥也很充分,另一方面,好莱坞融合了各种电影特技的画面和声音,给人带来强烈的视听震撼,这种技法成为很多人渴望观影享受动因。好莱坞成为了世界各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一个重要的商业标识和文化景观。
好莱坞电影商业与文化的结合还体现在好莱坞制片商深谙将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整合成适合大众消费的流行文化的套路,播放之后大多数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比如好莱坞近年逐渐意识到中国巨大电影市场存在的商业利益,由于文化的重大差异催生了西方观众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好奇,这种猎奇心理产生了市场需求,迎合或潜在地迎合观众的需求以培养忠诚消费者是制片方要考虑的头等大事之一,同时也为了征服更多中国观众,自然考虑到在影片中添加中国文化元素,中国文化就这样在好莱坞登场了。
最近几年出现了拍中国风景、讲中国故事这样的“攀亲”行为。影片《碟中谍3》中相当比例的镜头取景上海,《面纱》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上海和桂林,《木乃伊3》中中国古城西安和黄河成了故事发生地,兵马俑也扮了回埃及法老,《黄石的孩子》中出现的敦煌戈壁。更有《上海红美丽》这部中美合拍片,从头到尾讲述了一个上海女人的故事,《南京》好莱坞版(the Rape of Nanking,2007)是为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特别拍摄。2008年李连杰和成龙主演的《功夫之王》据称改编自中国古典神话《西游记》:2008年《功夫熊猫》在全球票房大获全胜,更是“打中国牌”策略的胜利。
对于数量和种类庞大的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出现,并非杂乱无章也绝非偶然,好莱坞总会按美国文化的传统思维和好莱坞商业理念对各种文化进行整合,尽可能达到全球文化的内涵的简单化,无差别化。中国文化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体现从中国面孔到中式服装、中国音乐及中式道具琳琅满目,从动作片到剧情片也不一而足,被打上中国标签的各种符号,既满足了西方观众对中幽文化的好奇,又让中国观众倍感亲切。
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整合以商业标准为前提和准则,所有的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必须符合商业化的需要。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要数中国功夫了。中国功夫和中国功夫明星能在好莱坞电影中大行其道主要就是因为功夫电影视觉冲击力强,元素简单,便于传播推广,而且制作成本相对低廉,符合商业运作的标准。对于好莱坞而言,功夫不过是吸引观众lIR球的卖点,只需要给它加上一个正义战胜邪恶的剧情就可以了,而电影反映的仍然是两方的文化价值观,常常在中国文化置入“小人物拯救世界”的思维。1998年由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和2009年由派拉蒙公司出品的卡通电影《功夫熊猫》都是好莱坞对中国文化解读的代表作,替父从军的弱女子与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最后都成了拯救世界的大英雄,更重要的是,好莱坞电影制造的这些电影符号勾勒的符号王国,通过一系列符号虚构生活和想象世界的场景,建构一种意义结构,让观众在电影中最终感受到美国政治形态、社会秩序的稳定性,看到了理想的道德典范和纯粹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从内心深处既对电影的视听内容感到渴望,又对其透露出来的思想感到了依赖,就是贯穿电影始终的美国核心文化的体现。
再看看好莱坞电影: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制作和类型电影观念的发展,尽管某种程度上丰富了电影的叙事形式和叙事语言,但从整体上看,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仍旧隶属于戏剧性的叙事模式。类型片强调影片故事情节取胜,人物关系也从属于情节关系。好莱坞电影是世界电影的“基点”和“坐标”,美国的电影研究者曾经对经典好莱坞电影的特点进行了归纳:(1)讲故事是个基本的、惯常的主题;(2)“三一律”是电影形式的基本特征;(3)追求介乎戏剧和自然之间的真实;(4)用剪接和“看不见的”叙事来掩盖人工痕迹;(5)影片必须清晰、易懂;(6)具有基本的超阶级、超民族的动情力和感染力.好莱坞强调连贯性的剪辑和流畅性的时空组合,以利于一环扣一环的封闭的因果关系的线性发展。影片的情节和镜头也遵循着逻辑的发展,竭力造成时空的连贯性,便于得到观众的认同。旧好莱坞电影在主题和题材上多为远离现实和政治的消遣娱乐内容,在创作上体现中产阶级的共性,中庸和保守的价值观,现实主义倾向的影片在这一时期所占的比重很极少。好莱坞电影却表现出对旧好莱坞电影的反叛,其电影对社会问题的尖锐暴露,批评和抗议,对现实生活直面的广度和力度都给人以极深的震撼。好莱坞能真正借以风靡各种层次观众的“美国文化”表现有四大类:
一、不畏强权,挑战谬误;
二、孤胆英雄,直面邪恶;
三、展示科技,普及法律;
四、灿烂青春,铭心爱情。
从《黄土地》到《边走边唱》,宽松的制片厂环境让那时的陈凯歌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去拍电影,拍得纯粹、彻底。那也是中国电影最具活力的时候。之后,制片厂改制,拍电影的环境日益险恶,陈凯歌便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痛苦的蜕变。
说到底,陈凯歌是个知识分子,他并不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知识分子在获得自闭的满足的同时,也有着一些先天的弱点。陈凯歌软弱、优柔寡断、磨磨唧唧,既想保持住自己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与思想,又不愿意失去世俗世界的繁华喧闹。这是一个未能成为天才的艺术家最可悲的地方。作为强烈追求入世的知识分子,他太怕没人听他说话,没人赞扬他的优秀,找不到符合自己要求的位置。
这便有了《霸王别姬》。惟独这么一次,陈凯歌找到了符合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自己的理念与主流电影之间的平衡。象征、隐喻的影像依旧存在,但是都附载在了悲欢离合的通俗故事上,而推动情节跌宕起伏发展的又是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大起大落。有心的观众可以从程蝶衣断指、段小楼脸谱,还有戏院后台化妆间里的镜像等设计中,读解出无数的理论和思想。不愿多费心思的人则可以对它们视而不见,简简单单地感动一回。陈凯歌把该说的全都说了,故事却因此更加好看、更加丰富。这是一个主流文艺大片的标本,凭着它拿到金棕榈奖确实名至实归。
前面说了,《霸王别姬》是陈凯歌在和体制、环境的对话中惟一找到感觉的一次。那之后,成功给他带来的自由又一次让他的精英自我膨胀起来。《风月》中的故事晦涩迷离,陈凯歌陶醉在如古墓中织锦一般华丽而糜烂的影像中。那之后,在《刺秦》的现场,袁和平闲得没事干,陈凯歌一个人和秦皇与刺客们争辩着家国的兴亡、人性的善恶,又开始了自言自语。在外人看来,《刺秦》应该是陈凯歌电影创作的转折点,青壮年的陈凯歌电影在那里经历了一次更年期。从《霸王别姬》开始的路在那里走到了一堵墙壁。对于知识分子陈凯歌,真是成也《霸王别姬》,败也《霸王别姬》。《霸王别姬》给了陈凯歌金棕榈和奔驰车,换走了翠巧肩上挑的那五千年,没了这五千年,陈凯歌当时就找不着北了。
五年过去了,陈凯歌拍了《和你在一起》,一部彻底不讲理的电影:没有深刻,没有理念,老老实实地讲了个故事,简单纯粹地煽了一把情。然后,电影得到了观众与领导的一致肯定,获得了今年的金鸡奖。陈凯歌坐在金鸡奖的颁奖现场是怎样的忐忑?给他最佳导演,他至多颔首一笑,谢一声“大家赏脸”!不给他最佳导演,他至多还是颔首一笑,使劲替杨亚洲鼓两下掌,说一声“杨导拍得好”!结果却偏偏是最让他尴尬的,并列。这就是陈凯歌的位置,他辜负着自许的身价,却得意于别人的夸奖。在这样的尴尬中间,“和陈红在一起”,拍电影,赚钱!这变化说起来惊人,但是想想到了二十一世纪,连最流行的歌星都吐字不清,所以似乎真的没什么话是非说不可的,更没有多少人要听你去讲理。陈凯歌说“十分钟年华老去”,这是一个温情的信号。从战国的屠城到北京一处叫作百花深处的胡同拆迁,结果有什么不同吗?没有,无非都是尘归尘,土归土,不同的是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
其间的变化应该源自陈凯歌自己的生活,他现在是一个生活着的男人。以前他像许多导演一样,把拍电影看作是格物,殊不知,格得久了也并不一定知道天理,不如自己去作那物,便知道天理是自然存在的。陈凯歌自己也说,现在他有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感觉了。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了《和你在一起》。我们假定这时候的陈凯歌已经做到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但是他没有把眼前的山水说清楚。如果说他只把看山是山表现在了拍这样一部电影的行为上,而不是表现在他拍出来的电影里面,那他的看山是山也就无所谓了,因为那只是他个人的提升,对我们这些看山还不是山的人也没什么裨益。我们只能期待他在个人提升的同时,把他的电影表达也提升到一个相匹配的层次上,那将是中国电影的大幸事。当然还有一个最惨的可能,就是陈凯歌已经把他提升到一个不屑于再用电影争什么的层次上,那他的《和你在一起》就到头了,拍电影只不过成了他的一份工,成了他继续过幸福生活的保障。
我真不希望是这样的。
陈凯歌是中国电影导演中少有的知识分子,像古往今来的读书人一样,他讲究的是生死家国,以天下为己任,思考并表达。及人,训诂启蒙直到教诲;及自己,穷其一生只为做一个君子。这些本来是陈凯歌和他的电影最具魅力的地方,然而不幸的是陈凯歌也如古往今来的读书人一样,有着知识分子共同的软弱,在滚滚红尘面前没能够在自己应走的路上坚持下去。这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谁让他站在了中国电影和中国导演的前台呢?!如今,普通人的生活似乎让陈凯歌走出了死胡同,进而得到了他一直缺乏的“平常心”,那么,我们希望的是他能够把这境界带到他的电影中,试着再去走走他该走的路,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是用这平常心敷衍出些平庸的东西。
张艺谋支撑着现在的中国电影工业,他成功地策划了中国电影的一次次高潮,也正是因为这些精良的策划,他不用再顾忌电影的品格
张艺谋之于第五代导演就如宋江之于梁山好汉,他把第五代导演的精神实质抽空了,他打江山是为了当头儿,这是中国农民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梦想。张艺谋身上体现着农民阶级的特征,他的实践也带着些农业生产的意味。这倒不是说农业户口什么的,而是农民式的谨慎、勤恳和对过上好日子的渴望。当然,一般老实人都会有这些追求,张艺谋还有一些别的。他像农民一样,时时注意天象,为着能好好照顾眼前的收成。电影对张艺谋其实就是一种作物,一种经济作物。什么地种什么庄稼,怎么个种法,什么作物卖的价钱高,他都研究得透透的,不会马上取经,加上起早贪黑,收成自然比人家好。张艺谋真正是把好手,是个行家。
张艺谋还是学了一门手艺的人,田壮壮说起当年,“叙事就没进入我们的视野”,但是张艺谋很快就把叙事纳了进来。作为摄影,没有叙事的画面是美术,是媒体艺术。基于电影这门手艺的要求,张艺谋把叙事加到摄影里面,使他自己成了一个导演。对中国电影硬件的贡献也在于此,张艺谋是懂得画面与叙事的关系的人,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因为对于电影这门手艺的精通,他把第五代导演的电影降格为没有意义的形式。
从《红高粱》到《大红灯笼高高挂》,第五代导演所谓的实验电影已不复存在,越来越走上主流文艺片的路数。在这里,思想和内涵只是一个提供情节发展张力的故事核儿,影像是为了把故事讲清楚,加上的隐喻,为的是让影片的造型有个支点和载体。普通观众稍加点拨都可以明白高粱、染坊的直白含义。《大红灯笼高高挂》更是超越国界,走进了法国的主流院线。最极端和最后的一次实践是《图兰朵》,那是一场在欧洲举行的第五代导演的葬礼,张艺谋使出浑身解数,把僵死的第五代导演造型全都掏了出来,拼贴到一部欧洲的歌剧上。中国的一场电影运动在那里变成了一具供展览的僵尸。
从观赏心理来讲,张艺谋的电影也体现了电影所能带给人满足的种种欲望的隐晦目的。张艺谋电影中体现的心理特征非常近似于施虐和受虐,快感转变为这样那样的仪式,他对于美感的追求是变态的,故事都带着中国式的受虐的特征,张艺谋不原创剧本,总是把被改编的蓝本的文学性去掉,再把它雕琢成一个具有良好的银幕支点的故事。很难把他的电影作为一个作品,更多的是一次体验的快感。张艺谋的电影是电影心理学的非常好的研究文本。张艺谋电影提供的快感更多地作用于脑垂体而不是整个大脑,这里面有性的快感、窥视的快感、农民式的因果报应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我们进电影院看电影的目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明,张艺谋的电影正是电影工业中的主流和中坚。
不用做理论分析,《菊豆》里面所说的一切都直接了当地表现在了情节上。整个电影就是一个受虐、施虐,报复与反报复的故事,再加上一点点弑父和文化对人性的扼杀,我们就可以和杨天青一样,既满足了窥视的欲望,又可以为人生的沉重由衷地慨叹一番,然后睡个觉把这一切都忘掉。在这里,思想只是让电影更好看一些的标签,并不是拿来让大家讨论思考的。
这些还都是张艺谋早期的电影,那之后,他越来越变成了一个策划。
比起一个导演的创作冲动来说,张艺谋更注重电影能给他带来的结果。因此张艺谋才会在以后的创作中向策划发展,一切都要在设计之内,每一部片子都要有一个说法。张艺谋是个聪明人,又有功底,勤奋,所以他每每都能得到他希望得到的结果。
最明确的转变是《秋菊打官司》。当年刚看到片子的时候简直震惊,怎么也想不明白张艺谋如何能有如此彻底的改变:除了演员,母题和风格荡然无存!如果那时候我就知道了阿巴斯如何被法国影评界追捧,如何横扫欧洲各大电影节;如果那时候我就看到了《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DVD,那我相信我震惊的内容肯定会发生变化。不过现在说这些已经没什么意思,现在大家都跟张艺谋学会了怎么学,但是却都没有他学得那么好,这倒更值得说上两句。
张艺谋是一个勤奋的学习家,他在身属第五代导演的时候便努力学习着第五代,他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他比整个中国电影界都更早地学习了阿巴斯,然后他学王家卫,再学李安。其实他连自己都学了,还有谁是学不来的呢。除了用心学,还要懂得学以致用。虽然张艺谋的弱点是没有创造力,但是他懂得采别家所长为己所用,都学阿巴斯,有哪一个学得像《秋菊打官司》那样精彩?张艺谋并不是一味学样的,他是从别人那里受启发,尔后融会贯通到自己的体系里来,这是一个匠人之所以能成为巨匠的原因。这就比那些一边学一边还认为自己在追求艺术的人要精彩得多。张艺谋的电影就是这样,什么能做到最好,就做什么,并且一定要把它做到最好。但是“最好”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拿《英雄》为例,如果按传闻所言,赚钱不成问题,那“最好”的标准就是奥斯卡了。有的人会说张艺谋世俗,但是我倒觉得这世俗其实最值得大家学习,而且急待发扬光大。这是一个国家电影工业的主流产品都该力争达到的标准,它代表着国家电影工业的水平。张艺谋勤勤恳恳,致力于保证国家电影工业的硬件在一定水准之上。和那些一心想要得到点什么的平庸跟风者相比,张艺谋深厚的电影功力和拼命三郎的作风让他能够最终拿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完整漂亮的作品。而且,张艺谋还具备一般导演所欠缺的整体策划设计的运筹能力,他能从一个作品的故事构架开始细致准确地把握,并且把这种控制一直延伸到拍摄和后期制作、宣传以及其他一些商业环节中,从而保证电影最大程度地达到他设想的效果。张艺谋是一个综合型人才,这是最能适合当下电影环境的人才。
就像《英雄》注定是会成功的,因为从策划开始就是成功的,对于票房的策划,对于影片的策划,对于奥斯卡的策划,张艺谋是能用自己的实力让这些策划实现的。你可以说张艺谋不是一个什么样的导演,但是你必须承认他是一个成功的导演。与其批评张艺谋没有品格,不如让大部分的中国电影走上张艺谋的道路,这是电影工业的必由之路。而现在有许多拒绝这一道路的人其实比张艺谋更没有品格,而他们自己所谓有品格的电影也远不如张艺谋的电影精彩,最多只能算是一块用来招摇的遮羞布。
中国电影需要至少十个以上手艺出众又懂得策划经营的张艺谋,而一个张艺谋的后面至少垫着一二百个职业导演,这样才能满足正常的工业化需求。但是很惨,现在只有一个。
当然比起张元这些晚辈,张艺谋的好名声是更加货真价实的。张艺谋其实是最能代表当下电影环境的人选,恐怕只有他能做到名实俱佳,他忠诚于国内外的电影检验标准,也体现着我们国家电影工业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不过这对于张艺谋来说也许并不成为问题,因为他追求的自我价值就是现世的光辉与荣誉。
冯小刚令“大鼓书电影”发扬光大,他用自己的努力给中国电影作了一种提示,但是同时也带坏了一批电影观众
冯小刚是从学徒开始的,这和其他几位很不一样。他曾经和赵宝刚一起在北京电视艺术制作中心学徒,这种启蒙对冯小刚和赵宝刚后来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电影学院和戏剧学院都会教人体系,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什么的。北京电视艺术制作中心不会,在这里只能学到操作和市场。冯小刚便是这样一个没有体系的作者,所以他的实践也最见现实之必需,没有体系支持的生存是丛林式的,要么活得很好,要么就平庸得受人作践。
他出身电视,就算在对待电视仍然十分艺术的那个时候,电视和电影的差别也是白居易和韩愈似的。所以冯小刚的电影和电视剧是一码事,他拍什么都是这样,不用分。冯小刚从开始就没像其他一些人似的把电影当个殿堂,电影就是他的厂房。有定单,有原料供应,有成品的检验与反馈,但是这成品按什么图纸造出来的,就只有厂房里的人自己清楚了。
冯小刚从学徒而学习成为一名艺术家,这期间便难免演化出了一些小资的品貌特征。所谓小资,就是很想作富人的穷人。资讯通畅、求知欲强使得有追求的穷人们了解了富人在干什么,于是不能变得富有,便先按照富人的品位要求自己,从他们对真正富人而不是暴发户的模仿中可以想见他们穷得有多绝望,反正是做梦,能梦见月亮干吗去梦床头的灯泡呢。艺术便是冯小刚的月亮,他追求具备够艺术的品位,用了多年才摆脱不够艺术的自我贬低。他悬在艺术家与俗人之间,上下求索。可能还是王朔帮他解脱了,王朔因为说艺术是屎而成为了文学家,不光冯小刚解脱了,一大批人都解脱了,在合适的经济文化条件中成为现在的一个阶层。
大家伙都知道冯小刚的贺岁剧,但是在那之前他就拍过电影了,叫《永失我爱》。徐帆演的一个空中小姐,在高速公路边上盖了一间美国乡村式的木板房子,这真是要多小资有多小资。但是那部片子卖得不好,因为它小资得太标准了,没什么特点。贺岁剧开创了一种中国人喜闻乐见的电影,也创造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小资形象,葛优不管怎么说还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甲方乙方》),还有一辆自己的车(《不见不散》),他甚至跑到了美国,弄了辆谁见谁觉得酷的大拖车。当然,最让小资们满意的是葛优对现实的那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这彻底赢得了中国小资们的心。票房是个证明,我想眼下愿意掏钱上电影院的小资肯定占大多数,大爷大妈们也喜欢冯小刚,但是他们至多也就买张盗版光碟。
其实如果没有这种小资的格调,冯小刚是很艺术的,他的电影很独特,对于中国的现时文化是非常有价值的。冯小刚的这种口唇期电影真正是中国内地类型。一切都不动真格的,说说而已,冯小刚不太追求完满的电影幻觉,都知道是假装,只有说的是真的。这里面可是大有可研究的,这假装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叙事艺术,而说则是平民英雄的不二法宝。这些东西重新引起大家的注意,还多亏了电视剧的发展呢。
中国电影注重描写生活的光明面,主题是给人希望,让人们相信还是社会主义好,好莱坞电影避讳地展露社会地黑暗面,故事情节紧凑,在选择电影方面我确实崇洋,不过这是事实,无论在情节,配乐,拍摄技巧还是演员的演技方面,我们都有很大地空间需要提升,不只是时间的问题,而是需要中国地电影人从思想上根本转换,而不是一味的炒作,吹嘘,电影是艺术。中国电影,其实中国的电影发展史几乎是与世界电影史同步的,只晚了10年,但和美国相比中国的近代一直处在分裂,割据、内战,抵抗侵略的战乱时代,电影业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大的发展,只是在建国后才又逐渐觉醒起来,但在技术上已经落后于世界电影的发展水平,但随着第四代电影人的崛起,中国电影又在世界上开始展露头角了,在不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为中国电影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但大部分获奖的电影都非主流电影,很多电影在电影院都看不到,这也是市场的差距,还有其他方面差距还是不小的,无论从电影业规模,电影的发行,票房,都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应该立足于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用自己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并且应该相信我们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不亚于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化传统。这种文化的展示并不是一味地迎合西方的口味,更不是商业炒作,而是要发挥中国文化自身的魅力。我们要以开放的、有特色的、本土化的方式去向世人介绍我们的文化,这才是中国电影走向全球化的正确道路。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好莱坞对电影有着一套成熟的商业文化运作模式。电影在好莱坞,是一条欲望的生产和满足的文化流水线。在多年摸打滚爬的历练中,好莱坞掌握了一套“勾兑”大片、名片和“奥斯卡”影片的酿造秘方,就像可口可乐神秘的“7X”秘方一样,它能使普通的碳酸水与众不同、身价倍增,它能“化腐朽为神奇”,化平淡为“可口”和“可乐”。虽然好莱坞的这个配方是个高度机密,但里面至少含有这样一些基本元素:欲望、爱情、自由、正义、神话和美国梦等等,这些我们在几乎每一部好莱坞大片里都能找到。事实上,这个神秘的配方才是好莱坞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它作为全球“梦工厂”和“印钞机”的最大源泉。
凭借着这样的核心竞争力,好莱坞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现代的传奇。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元文化交融沟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观众的接受心理和偏好也随之多元化。好莱坞追求欲望和利润的痴心脚步已经越来越追不上观众变心的翅膀了,他们渴望有更新颖、更奇异的视觉体验来刷新自己的艺术期待,满足自己高企的审美预期。他们急切地需要世界题材来踏勘和拓展自己的文化影响力和经济盈利能力的新边疆。现在,这只文化大鳄开始向世界张开了大口,在世界各国开设“灌装分厂”,开始梦想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这样的运作策略和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跨国公司有着惊人的相似。
影视资源的枯竭和观众审美疲劳带来的焦虑,是好莱坞“文化入侵”其他国家民族素材的重要原因。“欲望工厂”的生产要得以延续,最重要的就是新奇。这不仅仅指电影拍摄技巧和电影明星的不断更新。经过一个世纪的生产,西方市场出现了原料紧缺的状况,好莱坞曾尝试向太空、史前和未来等幻想空间进军,虽然也取得了类似于《星球大战》、《魔戒》等片的巨大成功,但卡通和动漫带来的冲击令它如芒在背,不敢大意。于是,到异域的陌生文化中去寻找宝藏,寻找新的欲望原料,成了好莱坞的新战略。他们把目光瞄向了东方,盯住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好莱坞来了,留给我们最大的悬念就是: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题材会被美国人演绎成什么样子?他们将会“戏说”还是“正说”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其实,欲望也好,想象也好,说到底好莱坞是一个文化工厂,他们挖掘新题材的冲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利润的追求和攫取,是为了分食世界电影市场的大蛋糕,并不是在从事文化保护计划,他们是好莱坞,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们将会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标准来打量和改造传统的民族题材,并按照他们娴熟的商业逻辑来进行运作,推向世界。首先,他们不会“正说”,其次他们也不会“戏说”——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想象,不符合他们的文化理解——但他们会“西说”,将一个东方的、中国的、民族的、传统的文化题材处理成一个西方的、美国的、好莱坞的和后现代的电影文本。这其中,最大的可能是,传统文化元素的流失和故事逻辑的更改。以此前运作的《花木兰》为例,动画片《花木兰》并不是一个充分尊重中国人印象中那个传统“替父从军”的民间传说的模式和版本,而是进行了大胆的符合西方人接受心理和习惯的艺术夸张和改编,片中花木兰成了一个典型言谈举止大胆率直、情感表露直白主动的西方女子,而全然没有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里女子的矜持和谨慎。这样的花木兰是典型的西化的花木兰,而非传说中的花木兰。是用自己的文化想象和演绎装进了这个名叫“花木兰”的瓶子里,然后大声吆喝着,出口到中国来大赚其钱。这将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孩子们对这一中国历史上经典的女性形象的认同和接受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而当好莱坞陆续对《杨家将》、《西游记》、《孙子兵法》等一系列中国经典完成“西说”时,中国的孩子心目中的文化版图将会是怎样的图景?面对好莱坞的文化入侵,这其实才是最令人心惊和担忧的。与好莱坞咄咄逼人的文化扩张相比,国内影视人还沉迷在“戏说”版的宫廷戏、模式化的“警匪剧”等的制作中,被票房和效益的重负挤压得喘不过气来,艺术想像力苍白无力,进取心和创造力也大大削弱。面对这些已经融入我们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资源,我们守着金山过穷日子,与国外艺术家们对中国传说题材的热衷的态度相比,着实令我们的艺术家们汗颜。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逐渐的回归于本体,开始走向市场之路。之后,随着中国加入世贸,好莱坞大片对我们的威胁更增强了一步。我们开始注重电影的品牌意识,电影品牌的决定因素是什么?纵观电影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电影业发展基于这样的一个事实:“它出售一种满足大众欲望的叙事和一些拥有特性(天赋、美貌、个人吸引力、大众魅力)的人物。”[3]后者就是电影明星。作为商业化生产,电影的叙事是类型化的,明星需要商业化包装,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科尔多认为:“明星制培养出一种围绕着作为商品的明星打转的特殊的消费者,即通常所谓的影迷。既然演员的身份不能在个别影片中被全部了解,观众必须养成经常看电影的习惯才能充分感知那种身份。观众对意义的解码活动有赖于某种反复进行的消费模式,即一部又一部的观看同一演员露面的影片。”[4]可见,明星在创造影片品牌时是多么的重要
此外,与国外同类的艺术作品相比,国内的历史传说影视作品,大多流于机械和呆板,在思想深度和创意力度方面明显有缺失。如《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膑与庞涓之间的斗智并没有很浓的“兵法”味,倒是在其中穿插了不少香艳的爱情故事,波澜壮阔、波谲云诡的智勇谋略淹没在浓厚现代味的情感纠葛中,令人失望。创作思维的落后和想像力的缺失,以及对待历史题材的创作态度,这些应该是好莱坞抢拍中国题材影视剧带给国内同行们的一个重要警示和启迪。好莱坞挖掘的虽然是中国的历史题材,但着意的却是未来的市场和文化传播。明白了好莱坞的真相,我们才能把握现在,为自己赢得可能和希望。
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这是时代的现实图景,但是如何让延续了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焕发生机,如何接续传统文化传承的这根千年文脉,增进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国民的文化认同,让中华民族向世界亮出自己独特的民族旗帜,这将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推荐专题: 浅谈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中的跨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