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中特论文: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范文六篇)

2022-10-18 23:41:11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特论文: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中特论文: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范文六篇)》。

第一篇:中特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合肥工业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姓名: 苗继超 学号: 2013110054 专业: 光电信息工程 班级: 研究生院001班 老师: 茆诗珍

学院: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2013.11.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人与自然 ;美丽中国

[Abstra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human understand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nature for the benefit of its own process,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protect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l the result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tressed conscious and self-discipline, emphasizing the interdependence of peopl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promote each other and live together communion, the pursuit of both human and ecological harmony, the pursuit of harmony between peopl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beyond human nature a reverence for nature, reflect the conquest of nature, and ultimately to the rational value orientation in harmony with nature.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related to the welfare of the people related to the long-term plan for the future of the nation.Faced with tighter resource constraints,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cological ecosystem degradation grim situation, we must foster respect for natur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to protect the natural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a prominent position, and strive to buil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ivilization.1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1.1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取得长足进步,2010年GDP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是名符其实的经济大国。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在取得经济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生态环境代价。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加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开始显现,土壤污染面积扩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剧,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存在隐患。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石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1]

随着生态破坏给我们带来的灾难,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性,人们已经逐步的达成了一种共识;我们的发展需要和自然相协调,需要走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我们得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我们应该不断地降低在发展中产生的负面影响,积极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它反映了人类的自身活动和自然关系进步程度、是人与自然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将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建设。

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我党也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方针,以使我国建设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2]。

鉴于生态文明负面效应的逐步出现,发达国家已经先发做出了反省,生态问题涉及到全球,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问题也成为了国际社会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共同事业,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发展还是粗放的、外延的、初步的,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较为突出,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表现得尤其明显[3]。实践证明,那种以追求GDP为目标、以资源消耗为依托、以环境污染为代价、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途径。建设生态文明孕育新的发展机遇。长期实践证明:即环境保护能够刺激技术创新,减少费用,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建设生态文明为推动技术创新步伐、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建设生态文明蕴藏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以环境保护和治理为主的环保产业,以资源回收再利用为特点的循环经济,以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以有机无公害产品为主打产品的绿色产业,以高新技术、知识经济、总部经济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拓展了新兴产业的成长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空间、突破贸易壁垒的国际市场空间。建设生态文明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未来发展及建设的战略基础。生态文明将指导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尤其在城市化过程中生态文明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一个舒适、便捷、安全、和谐、美丽的城市人居环境的形成,使城市真正成为社会安定文明、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生活繁荣、市民风尚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生态城市。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总的看,我国物质文明建设成就卓著,城乡人民对经济发展、生活改善是满意的,给予好评,但对环境恶化,则反映相当强烈。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目标任务同步。然而,同物质文明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亟须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否则,势必会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这是应当防止和避免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4]。2.1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并不是不要发展经济,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鼓励发展低能耗、高环保型企业。要“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工业、农业、林业、旅游、交通、清洁能源、环保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发展生态产业,形成生态经济“产业链”。同时,坚持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开发与建设并重,加强生态资源的补充和培育,进一步夯实生态经济的基础。

2.2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培养公民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一种文化伦理形态,离开了人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离开了人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自我的道德约束,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尽管已从总体上解决温饱问题,但不少欠发展地区的数千万人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仍然没有树立起完全的生态文明意识。即使东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企业和公民,也存在不少利益驱动下的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形成全民的环境保护自觉和生态道德约束。因此,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与生态文明宣传,培育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刻不容缓且任重道远。

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特别是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估管理办法,探索和推行绿色GDP考核办法。2.3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现象越发严重。这些突出的环境生态问题,不仅引起人民群众的极大恐慌和强烈不满,而且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活生命安全,必须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着力解决越来越严重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加大食品、饮水、药品等的检疫检测力度,加大酒店、饭馆以及机关、企业、学校食堂等的卫生检查频度,集中力量优先解决非法食品添加剂、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细颗粒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严厉查处企业违法排污等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努力多还环保生态旧账、减少和避免环保生态新账,坚决遏止环境生态污染事件持续上升势头。要建立和完善环境生态的预警预报机制,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努力防患于未然。要完善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体系,严格环评标准,不断提高建设项目的环评准入门槛。全球化的生态文明建设

20世纪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地球已经成为一个大的生态环境系统和人类共同的家园,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也已成为世界所有国家和人民应该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然而,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6]。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加快重组,中国面临巨大的环保时代挑战。在国际产业链中,我国由于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较少,处于不利的分工地位,许多时候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巨大代价。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有效地回应挑战,必须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环境与发展的战略关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要全面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大力推进全社会的节能减排行动,坚持不懈地推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计划,努力实现中国政府自主确定的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要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多边谈判和国际协商,不断巩固既有谈判成果,尽快达成“大家都不满意、大家都能接受”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大力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依存性和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的责任,以生态的合理性为生产生活的价值归宿,建立“人—— 自然——社会”的整体进化和谐发展的整体价值观[7]。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我们在思维方式上从主客分化、对立转化为整体思维,和谐思维,从而改变人类的发展观,即发展不能仅仅限于人类的经济发展,还必须与自然界的发展同步繁荣,使得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改变只看到经济问题,只以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中心的传统,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和谐作为发展的内容,实现双赢,追求“共同福祉” 总结

虽然我国现在仍然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几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确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在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方面都已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和路子,相信这对于我国的环保事业的发展将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新要求。相信在今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保护环境、改善环境、防止和减少污染,将成为一项全国上下都行动起来的事业。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2005 中央政府网.[2]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 苏征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J].世纪行,2008 第1期.[4] 唐丹丹.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社科纵横,2011 第1期.[5] 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 栾玉广.自然辩证法原理[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7] 夏群友.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J].理论前沿,2010第1期.

第二篇:中特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合肥工业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姓名: 苗继超 学号: 2013110054 专业: 光电信息工程 班级: 研究生院001班 老师: 茆诗珍

学院: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2013.11.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人与自然 ;美丽中国

[Abstra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human understand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nature for the benefit of its own process,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protect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l the result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tressed conscious and self-discipline, emphasizing the interdependence of peopl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promote each other and live together communion, the pursuit of both human and ecological harmony, the pursuit of harmony between peopl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beyond human nature a reverence for nature, reflect the conquest of nature, and ultimately to the rational value orientation in harmony with nature.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related to the welfare of the people related to the long-term plan for the future of the nation.Faced with tighter resource constraints,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cological ecosystem degradation grim situation, we must foster respect for natur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to protect the natural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a prominent position, and strive to buil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ivilization.1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1.1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取得长足进步,2010年GDP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是名符其实的经济大国。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在取得经济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生态环境代价。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加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开始显现,土壤污染面积扩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剧,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存在隐患。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石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1]

随着生态破坏给我们带来的灾难,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性,人们已经逐步的达成了一种共识;我们的发展需要和自然相协调,需要走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我们得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我们应该不断地降低在发展中产生的负面影响,积极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它反映了人类的自身活动和自然关系进步程度、是人与自然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将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建设。

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我党也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方针,以使我国建设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2]。

鉴于生态文明负面效应的逐步出现,发达国家已经先发做出了反省,生态问题涉及到全球,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问题也成为了国际社会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共同事业,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发展还是粗放的、外延的、初步的,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较为突出,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表现得尤其明显[3]。实践证明,那种以追求GDP为目标、以资源消耗为依托、以环境污染为代价、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途径。建设生态文明孕育新的发展机遇。长期实践证明:即环境保护能够刺激技术创新,减少费用,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建设生态文明为推动技术创新步伐、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建设生态文明蕴藏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以环境保护和治理为主的环保产业,以资源回收再利用为特点的循环经济,以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以有机无公害产品为主打产品的绿色产业,以高新技术、知识经济、总部经济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拓展了新兴产业的成长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空间、突破贸易壁垒的国际市场空间。建设生态文明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未来发展及建设的战略基础。生态文明将指导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尤其在城市化过程中生态文明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一个舒适、便捷、安全、和谐、美丽的城市人居环境的形成,使城市真正成为社会安定文明、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生活繁荣、市民风尚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生态城市。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总的看,我国物质文明建设成就卓著,城乡人民对经济发展、生活改善是满意的,给予好评,但对环境恶化,则反映相当强烈。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目标任务同步。然而,同物质文明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亟须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否则,势必会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这是应当防止和避免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4]。2.1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并不是不要发展经济,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鼓励发展低能耗、高环保型企业。要“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工业、农业、林业、旅游、交通、清洁能源、环保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发展生态产业,形成生态经济“产业链”。同时,坚持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开发与建设并重,加强生态资源的补充和培育,进一步夯实生态经济的基础。

2.2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培养公民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一种文化伦理形态,离开了人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离开了人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自我的道德约束,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尽管已从总体上解决温饱问题,但不少欠发展地区的数千万人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仍然没有树立起完全的生态文明意识。即使东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企业和公民,也存在不少利益驱动下的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形成全民的环境保护自觉和生态道德约束。因此,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与生态文明宣传,培育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刻不容缓且任重道远。

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特别是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估管理办法,探索和推行绿色GDP考核办法。2.3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现象越发严重。这些突出的环境生态问题,不仅引起人民群众的极大恐慌和强烈不满,而且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活生命安全,必须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着力解决越来越严重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加大食品、饮水、药品等的检疫检测力度,加大酒店、饭馆以及机关、企业、学校食堂等的卫生检查频度,集中力量优先解决非法食品添加剂、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细颗粒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严厉查处企业违法排污等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努力多还环保生态旧账、减少和避免环保生态新账,坚决遏止环境生态污染事件持续上升势头。要建立和完善环境生态的预警预报机制,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努力防患于未然。要完善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体系,严格环评标准,不断提高建设项目的环评准入门槛。全球化的生态文明建设

20世纪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地球已经成为一个大的生态环境系统和人类共同的家园,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也已成为世界所有国家和人民应该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然而,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6]。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加快重组,中国面临巨大的环保时代挑战。在国际产业链中,我国由于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较少,处于不利的分工地位,许多时候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巨大代价。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有效地回应挑战,必须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环境与发展的战略关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要全面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大力推进全社会的节能减排行动,坚持不懈地推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计划,努力实现中国政府自主确定的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要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多边谈判和国际协商,不断巩固既有谈判成果,尽快达成“大家都不满意、大家都能接受”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大力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依存性和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的责任,以生态的合理性为生产生活的价值归宿,建立“人—— 自然——社会”的整体进化和谐发展的整体价值观[7]。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我们在思维方式上从主客分化、对立转化为整体思维,和谐思维,从而改变人类的发展观,即发展不能仅仅限于人类的经济发展,还必须与自然界的发展同步繁荣,使得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改变只看到经济问题,只以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中心的传统,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和谐作为发展的内容,实现双赢,追求“共同福祉” 总结

虽然我国现在仍然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几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确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在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方面都已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和路子,相信这对于我国的环保事业的发展将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新要求。相信在今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保护环境、改善环境、防止和减少污染,将成为一项全国上下都行动起来的事业。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2005 中央政府网.[2]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 苏征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J].世纪行,2008 第1期.[4] 唐丹丹.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社科纵横,2011 第1期.[5] 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 栾玉广.自然辩证法原理[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7] 夏群友.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J].理论前沿,2010第1期.

第三篇:中特论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新时代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廖宝鑫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部署,要求全党全国人民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为下一代谋福祉,求发展使我们的国之大计。为了实现新时代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加强各方面的生态改革,林业生态制度的建立,煤炭行业的转型,“互联网+”与生态文明的建设都是我们走向生态文明中值得探索的道路。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生态改革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

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发展息息相关,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如果忽略环境的保护、忽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新中国新时代的长远发展必将受到沉重打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也将无从谈起。

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绿水青山”。那么,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报告也给出了答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也越来越受到我们党的重视。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做到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珍惜每一寸国土,加强海洋国土资源的利用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全面推广节能降耗的产品,鼓励人们节约资源,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减少自然灾害。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政治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超额完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十一五”减排任务,全面实施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为促进绿色增长、推动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可靠基础。但客观地讲,由于没有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可定量评价与考核的标准,缺乏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生态文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需要催促着我们寻找更为有效的制度性解决方案。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有效制度建立,当前,在这一过程中,急需破解的难题主要有:

(一)环境法律生态化问题

环境生态危机仍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环境时代已悄然来临。传统法律都是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之上,在对待代内关系和代际关系时存在着偏差和失误。传统环境立法目的是以保护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核心,而且主要关注的是当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利益以及自然的利益却很少关注,并且没有体现生命物种之间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在执法和司法领域也都是以保护人类利益为核心展开的,人类给予自然的道德关注几乎为零。

(二)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人和自然的和谐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缺位,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严重失衡,这其中不仅牵涉到人和人之间利益分配的问题,也关系到人和环境,即人为破坏了环境,进而影响到人居环境与安全的问题。这种失衡和扭曲的局面,不仅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而且破坏了地区之间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比如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矿业城市,是以牺牲公民的生存权、健康权、环境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的高速发展的。这种发展模式的后果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公民利益的损害,最终失去依托环境发展经济的潜力。因此,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有赖于相关制度的创设与更新,即必须构建生态补偿机制。3 新时代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手段

1)林业生态文明建设

现代林业承担着优化生态环境与促进林业发展的双重使命,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一要为现代林业建设大力培养“生态型人才”,其必须具备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观,其次,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使生态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再次,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人的追求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

二是要着力研究生态建设制度。森林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不仅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还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现代林业认为相对于森林的生产价值,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创造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更高,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更大。国际上认为地球森林生态系统所创造的生态价值远远高于木材生产价值十几倍。有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才能调整相关主体生态利益及其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鼓励生态保护行为。

2)煤炭行业进行深入改革

作为基础能源工业,煤炭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工业三废“矿井水、煤矸石和矿井瓦斯”是造成城市乡镇污染的重要角色。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我国步入“新常态”的发展形势下,煤炭行业更需要不断探索经济增长与节约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建设美丽矿山。在煤炭结构调整方面,通过推动煤炭资源整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煤电、煤焦化、煤气化产业链,建设循环经济园区,促进了煤炭结构优化与转型发展。

3)“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

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无缝结合,推动了传统产业的变革,迎来了“互联网 +”时代。“互联网 +”具有跨界融合性、协同创新性和万物互联性,彻底改变了改变了人与自然、人与机器、人与信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了万物的关系。“互联网 + 农业”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实现了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全方位配置,将信息进行快速整理重塑,形成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管理,这不但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离散状况,而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生态循环发展,实现产业创新。从资源配置来说,发达的网络使以前分散的农村资源配置更优化、更高效。“互联网 +医疗”提高了医疗水平和效率,扩大了医疗范围,实现了医疗资源共享,减少了资源浪费,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如今“互联网 +”技术下的交通领域,出现了滴滴打车、快的打车、uber等服务。这使乘客和司机能够快速匹配,合理有效地节约和利用资源,减少了人流与物流的无谓消耗,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大改善了环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灿发.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法学,2014,03:34-53.[2]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01:2-13.[3]杨建宏1,岳亚库2.对宜君县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建议[J].吉林农业,2015,01:.[4]唐熙然,李伦.“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6-8+16.[5]路世芳.浅谈林业生态文明建设[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06:93.[6]王焕忠,刘善勇,王伟.煤炭行业进入生态文明发展新时代[J].中国生态文明,2015,01:40-43.

第四篇:中特论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新时代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廖宝鑫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部署,要求全党全国人民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为下一代谋福祉,求发展使我们的国之大计。为了实现新时代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加强各方面的生态改革,林业生态制度的建立,煤炭行业的转型,“互联网+”与生态文明的建设都是我们走向生态文明中值得探索的道路。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生态改革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

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发展息息相关,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如果忽略环境的保护、忽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新中国新时代的长远发展必将受到沉重打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也将无从谈起。

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绿水青山”。那么,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报告也给出了答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也越来越受到我们党的重视。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做到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珍惜每一寸国土,加强海洋国土资源的利用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全面推广节能降耗的产品,鼓励人们节约资源,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减少自然灾害。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政治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超额完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十一五”减排任务,全面实施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为促进绿色增长、推动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可靠基础。但客观地讲,由于没有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可定量评价与考核的标准,缺乏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生态文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需要催促着我们寻找更为有效的制度性解决方案。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有效制度建立,当前,在这一过程中,急需破解的难题主要有:

(一)环境法律生态化问题

环境生态危机仍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环境时代已悄然来临。传统法律都是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之上,在对待代内关系和代际关系时存在着偏差和失误。传统环境立法目的是以保护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核心,而且主要关注的是当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利益以及自然的利益却很少关注,并且没有体现生命物种之间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在执法和司法领域也都是以保护人类利益为核心展开的,人类给予自然的道德关注几乎为零。

(二)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人和自然的和谐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缺位,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严重失衡,这其中不仅牵涉到人和人之间利益分配的问题,也关系到人和环境,即人为破坏了环境,进而影响到人居环境与安全的问题。这种失衡和扭曲的局面,不仅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而且破坏了地区之间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比如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矿业城市,是以牺牲公民的生存权、健康权、环境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的高速发展的。这种发展模式的后果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公民利益的损害,最终失去依托环境发展经济的潜力。因此,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有赖于相关制度的创设与更新,即必须构建生态补偿机制。3 新时代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手段

1)林业生态文明建设

现代林业承担着优化生态环境与促进林业发展的双重使命,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一要为现代林业建设大力培养“生态型人才”,其必须具备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观,其次,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使生态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再次,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人的追求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

二是要着力研究生态建设制度。森林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不仅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还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现代林业认为相对于森林的生产价值,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创造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更高,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更大。国际上认为地球森林生态系统所创造的生态价值远远高于木材生产价值十几倍。有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才能调整相关主体生态利益及其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鼓励生态保护行为。

2)煤炭行业进行深入改革

作为基础能源工业,煤炭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工业三废“矿井水、煤矸石和矿井瓦斯”是造成城市乡镇污染的重要角色。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我国步入“新常态”的发展形势下,煤炭行业更需要不断探索经济增长与节约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建设美丽矿山。在煤炭结构调整方面,通过推动煤炭资源整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煤电、煤焦化、煤气化产业链,建设循环经济园区,促进了煤炭结构优化与转型发展。

3)“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

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无缝结合,推动了传统产业的变革,迎来了“互联网 +”时代。“互联网 +”具有跨界融合性、协同创新性和万物互联性,彻底改变了改变了人与自然、人与机器、人与信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了万物的关系。“互联网 + 农业”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实现了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全方位配置,将信息进行快速整理重塑,形成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管理,这不但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离散状况,而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生态循环发展,实现产业创新。从资源配置来说,发达的网络使以前分散的农村资源配置更优化、更高效。“互联网 +医疗”提高了医疗水平和效率,扩大了医疗范围,实现了医疗资源共享,减少了资源浪费,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如今“互联网 +”技术下的交通领域,出现了滴滴打车、快的打车、uber等服务。这使乘客和司机能够快速匹配,合理有效地节约和利用资源,减少了人流与物流的无谓消耗,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大改善了环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灿发.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法学,2014,03:34-53.[2]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01:2-13.[3]杨建宏1,岳亚库2.对宜君县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建议[J].吉林农业,2015,01:.[4]唐熙然,李伦.“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6-8+16.[5]路世芳.浅谈林业生态文明建设[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06:93.[6]王焕忠,刘善勇,王伟.煤炭行业进入生态文明发展新时代[J].中国生态文明,2015,01:40-43.

第五篇:中特论文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美丽中国

摘要:十八大提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美丽中国”的理念,备受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跟绿色发展、低碳发展、节能发展紧密相连。本文简述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总体目标、怎么做以及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是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是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总体布局;执政理念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党的十八大首次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

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科学设计路径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应当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优先、环境优先、生态恢复为主,以环境承载力和主体功能区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人口和经济布局,控制资源消费总量,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提高资源能源产出率,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充分彰显我们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攀升、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行动,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积极不懈的努力有目共睹。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二、总体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应当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直观感觉是水变清、地变绿、天变蓝;生态文化和价值观成为共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初步形成。一方面,我国不能到工业化完成后再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那样就会失去先进理念引导发展的意义;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也不宜过分超前,需把握一个合适的“度”。总的来看,2010年至2030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既要推动经济的生态转型,又要减少转型过程中出现新的生态环境问题;既要还清环境污染的历史遗留,实现部分环境指标与经济

增长的良性耦合,又要部分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在路径的选择上,我们要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改造传统的工业经济,寻求实现现代化的最有效路径和最小的时间成本和资源环境成本。用知识、信息和创新来替代一部分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从而走出一条高效率、低消耗、高产出、环境友好的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迫切需要推动发展理念由注重增长的数量和速度向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转变,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为主攻方向,努力完成现代化的生态转型,推动发展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能循环、高效率转变;推动消费模式由铺张浪费、比阔气、讲排场向适度消费、精打细算、回归本真转变。

三、怎么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上升到“五位一体”,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的境界[2]。十八大报告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3]。

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

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一部署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体现了执政理念的不断完善。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人民群众新期盼所作出的战略部署。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已经到了不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行的阶段;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良好生态环境有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

对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我认为首先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与此同时,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污染防治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此外,应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一些传统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变奢侈消费、劣质消费等习惯。

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变化,执政党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尤其是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只有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战略层面,必将推动全社会形成善待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丽中国。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持续发展,永远树立于世界不败之林。

五、小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到“五位一体”,这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部署,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山要绿起来,民要富起来,家要美起来,国要强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共建“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11.8 [2]生态文明绘就美丽中国,江西日报,中国林业网,2013.3.19 [3]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今日武侯新闻网,2012.6-10.

第六篇:毛中特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班级:岩土SJ1216

姓名: 刘寒宇

学号:201221601002

指导老师:谷春娟

我心目当中的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职责。然而,社会主义并不是教条主义,我们需要在实际建设中深切地加以体会和实践。在现阶段,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心目中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包括很多内容,我主要从我们身边的生活和教育方面,谈谈我的理解:

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时期,应该是一个社会财富日益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精神文化不断繁荣的过程。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在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1.社会财富分布不均,越累越多的财富向少数人集中。贫富差别是一个自古以来都长期存在的问题,从传统的帝制时期到近代的国民党统治,财富不均都是社会腐败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需要不断加强调控,控制少数富人财富的无限增长,增加对贫

推荐专题: 中特论文: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