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调查报告共(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调查报告共(范文六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
年级专业:16级工程管理2班
学号姓名:饶玉才 166789035 翁光辉 166789039 林伟 166789044 陈震宇 166789045 谢云飞 166789046 贾承林 166789057 完成时间:2017年5月1号
成绩:
指导老师:黄丽华
“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认识的本质等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谈谈“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从此事件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关键词:时代楷模、群众意识、自力更生精神
中央宣传部4月25日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他带领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
一、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分析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愚公精神,在黄大发同志身上得到了发扬光大。他选择了释放无悔青春,意味着他每天需要面对繁琐单调的基层工作,甚至是生命的巨大考验。恶劣的自然环境,物质上的匮乏,并不是精神上的空虚,他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村民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千百年来靠天吃水的历史,这种精神就是不畏艰险、克难攻坚的愚公精神,体现黄大发同志有意识去改变乡村,提高乡村的水平。
意识对物质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
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观念地存在着”。
第
二、意识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现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
第
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意识能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的观念的东西更重要在于以这些观念地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吧“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展现出来。变为客观事实。
第
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黄大发同志始终透着一股奉献自我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一心为民的正气。一心带领群众绝壁引水的事迹让各地干部群众深受感动。物质决定意识,黄大发同志用自己行为向广大人民展现自己改造城乡的决心。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重视意识的作用。
我们要正确认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行动。
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是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
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二、用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分析
由于黄大发居住的地方以前叫草王坝,海拔1250米,山高岩陡,雨水落地,就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根本留不下来。而且没有水,别说发展产业,村民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一些家庭吃盐都需要赊账。正因为如此,黄大发他带领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体现事物的普遍联系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只有当乡村处于落后才会想到如何发展。
事物的联系具有的特点:
一、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联系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二、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的,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出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
三、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 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四、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作用的诸要的总和。条件对事物发展好人的活动具有支持和制约作用,有利条件和促进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不利条件制约和阻碍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在条件面前并不是消极行为,经过努力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可能硬要去改变条件,做拔苗助长、帮蝶破茧的事情。我们要立足现实、脚踏实地、胸怀大志、奋发有为,既善于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又善于化不利条件为有利,这才是科学态度。
三、用认识的本质分析
对于贫穷,黄大发比别人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几岁时,母亲就去世;父亲抽大烟,败光了家中房屋和田地后撒手人寰。13岁,黄大发便成了孤儿,滚草窝,吃百家饭长大。对于摆脱贫困,他有着比别人更强的决心。“穷就穷在水上,一定要想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米饭。”黄大发认识到想要脱贫就必须解决水源的问题,从而着手实践,在峭壁悬崖间挖出一条10公里的“天渠”。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是认识生产和发展的基础。
一、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这是因为: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二、实践是人类意识的活动,体现自觉能动性。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人的活动总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是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存在着,这个目的决定者实践者的行为。
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进行的,任何人的活动都不能离开与社会联系。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社会的人,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四、总结
因此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指导日常生活显得至关重要。我们事物的普遍性联系能够处理好生活中团队和个人关系;认识到生活中的食物总是有好的一面,也是有坏的一面,不必过于执着;了解到世间万物皆有联系,要全面的想问题,处理问题;领悟到人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要有耐心,有毅力,那么终究有美梦成真的一天。有些同学认为这门课程深奥难懂,
我觉得虽然从初中政治就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但却一直认为它只是一门离现实比较遥远的科目,而且认为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但是我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发现在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体现出其中的原理。比如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在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时时可以用到,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这些原理来解决问题,必定事半功倍,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南阳理工学院
2010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调查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调查报告
——大学生学习现状调查报告
作者:
杨晓娟
系别:
艺术设计系
专业:
平面方向
年级:
2010级
班级:
2010070301
指导老师:马继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和人民的指明灯,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它在我们的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当代大学生也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健康的发展,与当代中国大多数能否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有直接的联系。为此,我们就“关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与看法”展开了一个调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指导意义,实践,教育体制
正文:我国目前的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但在这种多元文化中,必须保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而决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个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这种多元文化的主心骨。有了这个主心骨,就能保证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我国文化始终沿着进步的方向前进;就能调动不同类型的文化为我国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当代全国高等院校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的科学理论。
在这段世界里,我们小组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广大理工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一个关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与看法”的调查,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我们分小组在自习室、宿舍、校园内随机发放调查问卷,以此所采集到的调查结果为真实,全面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意义。并且,我们所调查的人来自不同年级,不同院系,不同民族,这也同样为保证统计数据反映出来的结果能更加接近现实状况。我们一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调查问卷200份。
一,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现状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认真认识到我们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联系和对未来的影响。通过我们调查的第一题可知,有44%的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意义比较了解,而56%的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意义不是很了解。说明当代大学生还是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并且意识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的指导意义的重要性。就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观点来分析,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思维与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人通过思维所达到对某种客观事物的意识反映,而每个人通过思维及意识,形成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即思维。毛泽东同志指出:“……感知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就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青年人中知识较丰富、思想较敏锐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价值观念中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的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状况将决定社会未来的整体状况。因此,我们必须对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情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的影响,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他们很多人都意识不到马克思主义对于自己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在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第七题,你认为马克思对当代大学生影响作用是: A正确的思想理论
B C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D为考研做准备
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人选择ABC,能深刻意识到马克思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重要影响,及对我们自身能力的有利提高,有20%的人只是为考研做准备。
当代大学生作为人类社会群体中特殊的一部分,正处于个人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中间阶段,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每位大学生必修的课程,无论从哪个方面而言,可见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之重大,那么当代大学生究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呢?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对大学生有什么意义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当代大学生作为具有高的社会群体同样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研究的一般社会规律,在每个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或多或少地隐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观点和思想。
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时期,每个大学生的思想是否正确,将决定着其个人,甚至整个社会的前进和发展。
革命的先进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反动的落后的思想则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必须有正确的、积极的、先进的思想,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给当代大学生一条光明的路线和方法。
其中我们有这样一道题是调查马克思基本原理在我们生活中的实践效果,调查问卷的最后一题,第十四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学习,在你的生活中运用效果怎样
A效果特别号
B效果比较好
C效果一般
D效果不好,不起作用
调查结果表明:77%的人在生活中运用马克思基本原理的效果处于好的状态,也有23%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在生活中效果不好,不起太大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由它的本性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积极性、实践性等本质特征。它第一次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科学的性质,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把实践当做全部认识论的基础,强调理论从实践中来,受实践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为实践服务。
二,为什么当代大学生意识不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数十年如一日地宣讲从苏联搬过来的那一套。虽然增加了时代的气氛和例证,但基本框架不变,不仅削减了学生对的哲学兴趣,而且似乎成了可怕的教天主义束缚。这一种思想禁锢不打破,高校哲学教育不知有没有出路。
在当今时代教条式的所谓「马克思主义」无法对尖锐的现实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科学回答!学生听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觉得好笑,可以看出这种教条式的态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置于何等可笑的境地…
在当今社会中,人文精神关系到一个民族精神的塑造,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其内涵概括: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体现人类主体对人生理想和价值意义的追求。人文精神具有民族性,时代性,融合性,开放性 ,创新性。作为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大学生,其人文精神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是:理智自主的独立人格,科学合理的道德理念,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体现人性的社会关怀,珍爱生命的终极关怀。 同时,他们的人文精神被赋予了时代的主题。一方面市场经济日渐完善所形成的一些经济原则诸如竞争、平等、公正等,正在成为大学生人文精神建构的鲜活的生命力。而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造成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具体表现:思想道德上,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胸无大志,缺乏理想,缺乏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只讲金钱,不讲精神,缺乏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心理素养上,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脆弱,甚至心理不健康的问题;知识修养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高雅文化淡漠,对西方文化和粗俗文化盲目追求等。具体分析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深刻意识的原因,除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外,还有:教育模式的缺陷,物质主义倾向、生活物欲化的消极影响,思考和追求的欠缺。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青年时期,对人文世界的丰富内涵理解并不是十分深刻,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使他们对人的生命、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生的意义有一个正确的看法,逐渐培养他们形成一个完整健康的人格,从而适应当今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了时代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培育的途径:优化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外部环境,发挥学校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的作用,发挥教师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注重大学生的自我修养与实践。然而,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努力。
三,如何解决当代大学生的这种现状 第一:应该对教材做出改革,我认为教材内容应该更多的添加一些生活事例,减少理论性文字的量,这样能使同学们上课时不觉太无聊。
第二:老师讲授内容。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向学生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新发展、新成果,体现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让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认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同时还要把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共党史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让学生从各个方面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在教学内容上,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和“少而精”的原则着重讲.授各章重点、难点和精华部分。为了避免在教学中只讲空洞的理论观点,缺乏实践教育,教师应深人地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普遍关注的理论和社会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把道理讲深、讲透,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认知转化为认同,从认同再升华为信仰。
第三:课堂教学形式。1.开展课堂讨论。在教师主导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讨论系列问题,使“教”与“学”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2.案例教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怎样才能从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信仰体系 第一:变革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教材设置的目的并不是要以“教材”为样板向学生灌输“绝对的真理”,而是围绕教材启发受教育者思考本门课程所包含的各种思想观点、政治观念和道德理想,激发其思想产生碰撞以实现自我意识的分化与统一,即用理想的自我统一现实的自我。也就是说道德认知只是第一步。道德信仰的养成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信仰型教学的基本理念是:
1、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信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
2、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实现由工具性价值向目的性价值的转变。
3、科学审视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和内容的逻辑起点。
第二:变革教育模式
既然信仰型教学不是要把对“既定的真理”强加给学生,那么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抛弃传统的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等反理性的方法,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成为自身精神塑造的主体。
1、双主体互动式教学。
2、情感体验型教学。
3、热点问题重点谈。
4、日常生活的价值建构。
第三:提升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培养人、以人塑造人的特殊教育事业。可以说,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是信仰型教学模式建构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对当代大学生有着指导作用,是具有极其深刻的重要性和意义的,并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我认为当代大学生要处理工作就业问题,必须
——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自己。一,应该意识到理论对时间的指导作用。我们应该好好把握我们现在的学习机会,好好掌握专业知识,认真对待专业考试,用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为我们将来走向社会做好足够的理论准备。二,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不支拘于课本和课堂,还要学习各个科目知识。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矛盾。
一、了解生态文明含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1、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的含义
关于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教育,我们先来看看二者含义。
生态文明,是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社会精神面貌等方面的体制合理性、决策科学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生活俭朴性、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和系统和谐性。 它还包括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建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我国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和重要目标。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它要求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发展观。当代大学生作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应树立生态文明意识,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献计献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3、如何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任务,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从思想上逐步加强,从教育中认真培养,从实践中刻苦锻炼。
(一)高校要从生存的高度,大力开展对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教育,更新思想观念,使大学生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
(二)加强生态文明道德观的培养,使大学生在理论上对生态文明有充分的理解,树立起良好的生态文明道德观。
(三)加强环境教育,引导大学生参与环境建设实践,使他们的责任感和人生观得到提高
(四)高校应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在学校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伦关系,爱树惜草的良好传统,陶冶人文精神的校园景观,从而形成良好的氛围和德育养成环境。
二、本次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1、进行此次实践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本次实践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江西省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提出切实可行
的生态文明教育路径,使高校成为引领江西省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进而为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提供政策建议,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身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有义务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2、本次实践调查的过程
我组全体成员在经过明确分工的情况下,于5月2日——5月7日期间对南昌工程学院、江西
师大、外语外贸、进行实地调查。全组分为3个小队,第一队:李双女、苏丝绢、邓双婕、欧阳圆圆,调查外语外贸;第二队:范晓晓、王晓芳、付莹,调查南昌工程学院;第三组:周星星、吴婷婷、周游、黄丽君,调查江西师大。以下一些图片见证了我组队员进行调查时的情景:
3、调查结果以及数据统计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我们组共发出调查问卷120份,通过走访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师大、外语外贸
学院调查我们对调查后的问卷进行了合理的数据统计 ,综合之后,总体方面如下:
由此发现,在调查的数据中江西师范大学的结果令人较为满意,以上几个指标都占据了最优的方面,从此反应出江西师范大学的同学在对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上有着较好的理解,并具有一定的能力投入其中。南昌工程学院和外语外贸的同学由于学校未能及时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导致学生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稍微薄弱,希望校方能够有足够的重视。
三、调查问卷以及问题分析
江西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调研
1、实践调查的学校
江西师范大学 南昌工程学院 江西外语外贸学院
2. 您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应包括(可多选):
A.生态环境建设 B.生态法制建设 C.生态经济建设 D.生态文化建设 E.生态科技建设 F.其他___________
调查对象:
河北工业大学学生
调查时间:
2015-4-20~2015-4-26
调查方式:
采用书面问卷形式,在分层的基础上对各年级进行抽样调查
阅读兴趣倾:
一、调查统计数据及分析,本次调查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阅读问题从各学院各专业各年级中随机抽取被调查者
二、调查结果分析,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
三、调查统计数据及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针对同学们阅读倾向,阅读时间,阅读方式,阅读目的,阅读问题从各学院各专业各年级中随机抽取被调查者,其中男生14名、女生27名,并发放问卷120份,回收率112份,有效问卷100份。经过本小组成员的分析讨论,分析结果如下:
1.从阅读兴趣倾向来看
1)大学生在空闲时间会不会阅读,如下所示:
1经常会 2有时会 3偶尔会 4从来不会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空闲时间有29.3%的人表示经常会读书,有46.3%的人表示有时会读书,有22%的人表示偶尔会读书,有2.4%的人表示很不喜读书,基本上从不会读书。综上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于课外阅读还是比较喜欢经常看书的。这表明大学生总体还是爱读书的,但还是存在着部分不爱读书,不读书的现象,因此大学生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树立积极的读书意识。
2)在大学生阅读的类型来看,大学生的阅读类型广泛,有名著,散文,小说,诗歌,自然科学类,专业类实用性读物等,其中喜欢小说的最多,占33%,专业,技能,考试等有关实用性书籍其次,占22%。因此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对于小说读物的最热衷。
3)由有关阅读名著书籍的问题结果统计可以看出,有29.5%的人表示喜欢并经常读,有52.8%的人表示喜欢,但很少读,也有17.6%的人表示不喜欢读。而将近68.0示不经常或不喜欢阅读名著的原应是,晦涩难懂,读起来没有什么趣味。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大学生对于经典文学作品还是不太关注的,这给了我们学生一个警示,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多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名著是文化的瑰宝,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看的,这也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做到的。
2.从阅读时间和阅读量来看
我们可以直接了解到人们对课外阅读的态度及重视程度:
1)在时间上根据统计结果显示:19.3%的学生每天花不到一小时作课外阅读,58.5%%的学生花1~2小时,16.9%的学生花2~4小时,5.3%的学生花4小时以上时间阅读。所花时间在两小时以内的占总人数的77.8%,超过两小时的仅占22.2%,说明虽然大学相别于高中,我们有着很多的课余时间,但学生们在课外阅读上所花的时间还是偏少。我校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2)在月阅读量上根据统计结果显示:15.9%的学生每月读3本以上的书,57.3%的学生阅读1~2本,26.8%的学生每月读少于1本。从阅读量上暴露的问题更加明显:在业余时间充裕的大学里出现这种状况,是不理想的。大部分大学生对于课外阅读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从阅读目的来看
1)根据“你通常会受什么影响而选择一本书”这个问题结果显示:同学们的选择较为集中,有26.3%的同学选择了“名著或获过奖,有42.0%的同学选择了“媒体中推荐”,有24.4%的同学选择了“老师或朋友推荐的,剩余7.3%的同学选择了“看过作品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由此可见,名著或获奖这个因素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影响很大,如果一本书是名著或是得过奖,那么就会有很多的同学去选择这本书。而对于老师和朋友的推荐,对同学也有一定影响力,只是稍弱一点,但看过作品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对于同学的影响更弱。
2)对于“你阅读最主要的目的”这个问题,有31.7%的同学选择了“备考或学习需要”,有 51.2%的同学选择了“获取信息,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有2.4%的同学选择了“掌
握一些实用技能 ,有12.2%的同学选择了“休闲娱乐”,有2.4%的同学选择了“其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是为了增长见识,开拓视野而阅读的,可见同学们对于阅读的目的还是很明确的。而提高文化修养也是打学生阅读的主要目的之一,很多同学也想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使自己在今后的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而很少一部分的同学选择了掌握实用性技能,毕竟经验性的东西还是要靠自己去试验,与体会的。
4.从阅读方式来看
1)我校61%左右的大学生将到图书馆借阅作为自己阅读的主要途径,找手机等网上浏览也是重要的阅读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买书热情不高,仅有2.4%左右的学生将书店购买作为自己阅读的主要途径。< 2)在选择什么样的刊物阅读这一问题上,34.4%的学生选择传统书籍,有46.9%的学生选择电子数字书籍,有18.7%的学生觉得无所谓。从这可以看出电子数字书籍已经以方便快捷的优势逐渐赶超甚至超过传统的纸质读物的重要地位,当然很多学生认为哪种都可以无所谓。学生对电子书籍的选择最多,可见,现代媒体对于生活的影响。电子读物也可以看出电子类读物已开始进入我校大学生的生活中。
5.从阅读障碍问题看
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是时间紧迫,忙于学业或其他社团同活动,而读书是一件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项目,没有空余的时间,学生因此放弃了阅读课外书籍。不知道应该读什么书也是所有大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的普遍问题,大学生活是忙碌而又新鲜的,许多刚进校的大学生对生活、对学习有无比的困惑于迷茫。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对除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外,其他都一无所知。这是由于不少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并没有从中学被动的、以考试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他们把读书当成是专业学习之外的‘课外’的事情,缺乏阅读兴趣和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读书因此具有了盲目性和功利性。还有一部分的同学选择了想读的书图书馆没有,书本的价格比较昂贵,许多学生望而止步,承担不了这么昂贵的书费,因此也减少了阅读量。阅读是一种需要经年累月,日积月累慢慢积累起来的的行为活动,只有坚持不懈的阅读并在阅读中充满思考,才会在阅读上达到一定高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从总体上把握和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教学要点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各阶段及其成果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教学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丰富,意蕴深刻,博大精深
(二)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规定和理解
1、从它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三)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的使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供了强烈要求
(二)马恩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恩的革命实践
2、马恩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恩的社会主义理论
2、苏俄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3、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
1、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所决定
2、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决定
3、由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所决定
(三)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品质——实是求是
1、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集中反映
2、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3、这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1)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正确方向
(2)正确把握社会生活,为我们的行动提供指南 (3)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人才资源的思想素质支撑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1)在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 (2)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3)力求坚持和发展相统一,反对虚无主义和教条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
1、思想上的自觉
2、文化上的自省
3、行动上的自勉
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辨证法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社会生活本质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要点 ●世界的物质性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辨证统一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
1、世界观和哲学
2、
2、哲学基本问题
(二)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
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2、
2、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对哲学基本概念的规定和把握 (1) (2)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是对世界统一性的最高概括
3、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法的统一,科学把握了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
(4)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三)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根本状态,是相对的
3、
3、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4、
4、运动、时空都统一于物质,以物质为存在基础
5、
5、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体现着其物质性 (1)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 (2)人们谋取生活资料的活动虽有意识指导,但归根结底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物质活动 (3)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基本特征
3、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但基本为三类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发展都是以实践为根本存在方式和标志的
(1)实践(劳动)创造了人并形成了人类的特有本质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对立统一的中介和基础
2、人类社会生活从本质上说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辨证法的总特征
(一)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
1、联系及其特点 (1) (2)
性
2、
2、以普遍联系的原理认识把握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二)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
1、联系构成运动,运动体现着联系
2、
2、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
性 (2) (2)发展是一个过程,事物是在过程中实(1)新事物旧事物以及新事物的不可战胜(1)联系的概念
(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现发展,在发展中延续进程
3、
3、以不断发展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存在和延续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揭示事物联系与发展一系列规律和范畴的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它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它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系及他们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3)矛盾双方又对立又同一推动着事物的不断发展 Ⅰ.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Ⅱ.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善于运用矛盾对立统一原则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各有特点,不同阶段各有特点,不同矛盾及其不同方面各有特点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共性与个性之间的辨证关系)
(4)矛盾普遍性特殊性之间的绝对与相对、共性与个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5)矛盾普遍性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哲学方法论
(二)质量互变规律
1、任何事物都存在质、量、度的规定性
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量变及其相互关系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因素 (1)肯定与否定及其相互关系
(2)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自我否定,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扬弃的实质
(3)以辨证否定观来认识和分析事物,指导实践
2、事物辨证发展过程的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周期回复性和前进上升性
3、任何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原理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指导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辨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就在于它正确地概括和总结了世界联系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普遍原理,能为科学认识和有效实践提供原则性方向性的指导
(三)辨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辨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同一等
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体现和丰富了辨证思维方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二)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作用
1、目的计划性
2、能动创造性
3、实践指导性
4、调控引领性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正确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必须客观规律,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
动
性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要求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以实践作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3)充分认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还必须依赖于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3、社会历史的必然趋向和主体选择的作用 (1)认识和遵循历史的必然性
(2)充分利用历史发展中的机遇和具体条件
第章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实践就是主体作用于客体,使客体得到改造从而符合主
体
需
要
的
物
质
活
动
2、认识是在主体作用于客体过程中客体又作用于主体使主体得到完善的反映活动
3、主体就是具有思维能力,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4、客体就是实践和认识所指向的对象
5、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然后是在这一基础上的认识和被认识
的
关
系
6、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是作为主体的人所使用的工具
(二)实践在认识中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2、实实践践
产为
生认
了识
认提
识供
的了
需可
要 能
3、实践使认识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反映论
和
先
验
论
(二)辩证唯物论和旧(机械)唯物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直观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
1、直观反映论的特点:直观性和被动性 缺陷:离开实践和不懂辩证法
2、能动反映论的特点:辩证性和能动性 优点:引入实三(践、一认)和识
运运从
动实
用的践
辩基到本证规认
法 律 识
1、感性认识及其特点和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及其特点和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与割裂二者关系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4、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备的两个基本条件:勇于实践,善于思考
5、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双重作用:积极和消极
(二)从认识到实践
1、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更有意义或更重要的飞跃
(1)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理论只有指导实践回到实践并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2)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认识只有运用于实践,并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是否与客观事物及
其
规
律
相
符
合
2、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 (1)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423))经)方过为法一群要定
的众具
体中所、介
环掌正
节 握 确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是认识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2、认识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1)具体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使认识不可能一下子完
成
(2)物质世界发展的无限性使认识不可能在某一时段
完
成
3、主观客观的统一和认识实践的统一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左的和右的思想都是错误的
第二节
真
理
与
价
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相对性 (
12、一真真)理理
真的的
理内标
的容准
是是客客客
观观观
性 的 的
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认识与客观事(物二及)其真
规理
律的
相绝
符对
合性
相相
一对
致 性
1、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的绝对性和无限性的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具体性的相对性和有限性的相对性
3、真理相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1)
2相)
互
渗相
透
相互
互转
包
含 化
(3)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关系与人的思维认识能力的(至上三性)
非
至真
上理性
密的
切谬联
系 误
1、真理与谬误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与客观是否相一致相符合
2、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对立统一 (1)对立
(2)统一:相比较而存在,相作用而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3、勇于坚持真理,善于发现真理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本性和实践特点决定
1、真理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符合
2、实践特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具有直接现实性。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确定性:唯一性、定然性
2、不确定性:具体性、历史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以主客体关系为对象,依主体特点而转移,与知识水平、结构密切相关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1、价值评价的功能:对实践的激励、制约和导向
2、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弘扬真、善、美,抛却假、恶、丑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辨证统一
1、成功的实践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
2、价值和真理相互依存:真理具有价值,价值决定于真理
3、真理和价值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论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和能力。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统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二)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1、
1、社会存在及其内容
2、
2、社会意识及其内容
3、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运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体现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绝对依赖性 (2) (2)社会意识又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和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体现着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Ⅰ.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Ⅱ.社会意识内部的各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性 Ⅲ.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Ⅳ.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性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一)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及其特点,结构或构成要素
2、生产关系及其特点、构成内容
3、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生产关系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公有制生产关系和私有制生产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辨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必然联系表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社会基本运动规律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社会基本运动规律的方法论意义:理解历史发展,指导社会改革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和社会经济制度、经济体制
2、上层建筑以及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核心国家政权和和国体政体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形态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基础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必然联系表现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社会基本运动规律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社会基本运动规律的方法论意义:理解历史发展,指导社会改革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必然性是指更替顺序的常规性
2、历史选择性是指在特定条件和境况中更替方式的不同采用
3、必然性与选择性的统一:因势利导,把握机遇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才会出现的社会现象
1、
2、
1、阶级的内含和产生
2、阶级斗争是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的内含和根源)
(二)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的发展的直接动力
1、
2、
1、社会形态的更替
2、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渐变)过程
3、
3、阶级斗争的推动作用的历史制约性:正确评价阶级斗争的作用
(三)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1、
1、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
2、
2、阶级分析方法的核心就是社会经济利益分析
3、
3、阶级分析方法的意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线索,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和行动的主要依据
三、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
1、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2、
2、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对阶级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3、
3、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二)
(二
推荐专题:
实习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网 马克思主义调查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