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调查报告 > 详情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调查报告(合集)

2022-03-03 09:48:44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调查报告共(合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调查报告共(合集)》。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学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的两大理论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精髓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的理论品质

6、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

7、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8、物质的含义,列宁是如何界定哲学物质范畴的?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9、物质的根本特性是什么?

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应。

10、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分了界限②坚持能动的可知论和和反映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③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样理解世界的统一性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仅世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

12、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有意识作指导,但仍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3、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

14、辩证法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15、联系的含义及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 联系具有多样性

16、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7、为什么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一方面: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他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的各个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的,它汲取了旧事物中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18、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

①对立统一规律②质量互变规律③否定之否定规律

19、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0、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同一性: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

37、价值的特性有哪些互为依存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①价值具有客观性②价值具有主体性③价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值具有社会历史性④价值具有多维性 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8、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是什么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9、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

21、矛盾特殊性的表现①不力量

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个矛盾的动的首要前提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

22、矛盾问题的精髓是什么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 全部生活③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

23、量变的含义,质变和量变的辨证关系 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量变的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40、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

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续性。质变和量变的辨证关系:①量变是

4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有哪些 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

24、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

4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

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转变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期积极因素

43、国家的本质国家的实

25、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什质是一个阶级统治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么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44、什么是社会形态

26、因果联系的特点。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客观世界的因果联系时辩证的,两者既有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联系又有区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7、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的统一体。

对立统一的关系。可能性的含义:事物发

45、社会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物种趋势;现实性的含义:已经产生出来的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

28、规律的特点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①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②规律是事物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的必然联系③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④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律是客观的 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29、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46马克思主义怎样理解人的本质

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

4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0、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48、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改造和被改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

49、价值规律的含义及表现 改造客体的过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31实践在认识中决定作用的表现 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波动。

3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50、价值规律的作用密不可分的辩+ ①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证关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的刺激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②感性认识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入的分配。

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

51、什么是商品

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该当也不可能把它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们截然分开 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33、从理论向实践飞跃的途径? 是实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

52、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含义及关时间相结合的原则②理论要回到实践中系

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③理论要回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④要有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

34、真理客观性的原因价值,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二因素。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

53、什么是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是客观的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35、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①真理的绝对性: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

5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②真理的相对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的价值或价格。 有限性

55、产业资本循环的职能形式:

3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货币资本职能、生产资本职能和商品资本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职能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

5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成为商品

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

58、商品的价值量决定因素 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9、经济危机的实质

就得生产相对过剩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饱和与不足

60、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本质

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它不可避免的具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 6

1、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建立的基本原则: 1私有制原则2“主权在民”的原则3分权与制衡原则4人权原则 6

2、垄断是怎样形成的

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2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3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6

3、垄断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1)垄断价格不可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垄断组织也不可能任意提高或降低商品的价格。它的变化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受竞争和供求关系的制约。(2)垄断价格没有改变全社会商品价格总额和商品价值总额的一致性;垄断组织通过垄断高价或垄断低价获取的垄断利润,只是其他商品生产者所失去的价值部分。(3)垄断价格的确定和变化,归根到底仍然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的多少及其变化。因此,垄断价格只是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只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新变化。 6

4、什么是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65、金融寡头是怎样实现其在经济上、政治上的统治的?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 个人联合来实现的。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 6

6、资本输出的实质是

其实质都是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垄断资本实行国际垄断的基础。

67、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是什么: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⑴生产的全球化;⑵贸易的全球化;⑶金融的全球化;⑷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⑴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⑵跨国公司的发展;⑶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6

9、垄断资本主义扩展的形式:

1.借贷资本输出;2.生产资本输出;3.商品资本的输出

7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71、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原因:

⑴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⑵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⑶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⑷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72、列宁是如何探索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①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②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③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7

3、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74、邓小平是如何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二篇:马克思社会实践报告

一、了解生态文明含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1、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的含义

关于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教育,我们先来看看二者含义。

生态文明,是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社会精神面貌等方面的体制合理性、决策科学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生活俭朴性、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和系统和谐性。 它还包括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建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我国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和重要目标。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它要求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发展观。当代大学生作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应树立生态文明意识,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献计献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3、如何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任务,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从思想上逐步加强,从教育中认真培养,从实践中刻苦锻炼。

(一)高校要从生存的高度,大力开展对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教育,更新思想观念,使大学生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

(二)加强生态文明道德观的培养,使大学生在理论上对生态文明有充分的理解,树立起良好的生态文明道德观。

(三)加强环境教育,引导大学生参与环境建设实践,使他们的责任感和人生观得到提高

(四)高校应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在学校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伦关系,爱树惜草的良好传统,陶冶人文精神的校园景观,从而形成良好的氛围和德育养成环境。

二、本次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1、进行此次实践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本次实践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江西省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提出切实可行

的生态文明教育路径,使高校成为引领江西省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进而为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提供政策建议,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身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有义务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2、本次实践调查的过程

我组全体成员在经过明确分工的情况下,于5月2日——5月7日期间对南昌工程学院、江西

师大、外语外贸、进行实地调查。全组分为3个小队,第一队:李双女、苏丝绢、邓双婕、欧阳圆圆,调查外语外贸;第二队:范晓晓、王晓芳、付莹,调查南昌工程学院;第三组:周星星、吴婷婷、周游、黄丽君,调查江西师大。以下一些图片见证了我组队员进行调查时的情景:

3、调查结果以及数据统计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我们组共发出调查问卷120份,通过走访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师大、外语外贸

学院调查我们对调查后的问卷进行了合理的数据统计 ,综合之后,总体方面如下:

由此发现,在调查的数据中江西师范大学的结果令人较为满意,以上几个指标都占据了最优的方面,从此反应出江西师范大学的同学在对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上有着较好的理解,并具有一定的能力投入其中。南昌工程学院和外语外贸的同学由于学校未能及时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导致学生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稍微薄弱,希望校方能够有足够的重视。

三、调查问卷以及问题分析

江西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调研

1、实践调查的学校

江西师范大学 南昌工程学院 江西外语外贸学院

2. 您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应包括(可多选):

A.生态环境建设 B.生态法制建设 C.生态经济建设 D.生态文化建设 E.生态科技建设 F.其他___________

推荐专题: 关于马克思的调查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调查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