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调查报告 > 详情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调查报告(合集)

2022-03-03 09:18:10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调查报告共(合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调查报告共(合集)》。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学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的两大理论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精髓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的理论品质

6、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

7、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8、物质的含义,列宁是如何界定哲学物质范畴的?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9、物质的根本特性是什么?

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应。

10、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分了界限②坚持能动的可知论和和反映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③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样理解世界的统一性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仅世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

12、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有意识作指导,但仍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3、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

14、辩证法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15、联系的含义及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 联系具有多样性

16、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7、为什么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一方面: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他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的各个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的,它汲取了旧事物中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18、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

①对立统一规律②质量互变规律③否定之否定规律

19、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0、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同一性: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

37、价值的特性有哪些互为依存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①价值具有客观性②价值具有主体性③价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值具有社会历史性④价值具有多维性 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8、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是什么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9、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

21、矛盾特殊性的表现①不力量

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个矛盾的动的首要前提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

22、矛盾问题的精髓是什么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 全部生活③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

23、量变的含义,质变和量变的辨证关系 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量变的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40、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

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续性。质变和量变的辨证关系:①量变是

4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有哪些 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

24、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

4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

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转变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期积极因素

43、国家的本质国家的实

25、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什质是一个阶级统治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么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44、什么是社会形态

26、因果联系的特点。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客观世界的因果联系时辩证的,两者既有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联系又有区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7、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的统一体。

对立统一的关系。可能性的含义:事物发

45、社会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物种趋势;现实性的含义:已经产生出来的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

28、规律的特点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①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②规律是事物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的必然联系③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④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律是客观的 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29、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46马克思主义怎样理解人的本质

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

4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0、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48、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改造和被改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

49、价值规律的含义及表现 改造客体的过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31实践在认识中决定作用的表现 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波动。

3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50、价值规律的作用密不可分的辩+ ①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证关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的刺激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②感性认识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入的分配。

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

51、什么是商品

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该当也不可能把它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们截然分开 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33、从理论向实践飞跃的途径? 是实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

52、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含义及关时间相结合的原则②理论要回到实践中系

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③理论要回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④要有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

34、真理客观性的原因价值,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二因素。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

53、什么是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是客观的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35、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①真理的绝对性: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

5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②真理的相对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的价值或价格。 有限性

55、产业资本循环的职能形式:

3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货币资本职能、生产资本职能和商品资本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职能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

5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成为商品

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

58、商品的价值量决定因素 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9、经济危机的实质

就得生产相对过剩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饱和与不足

60、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本质

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它不可避免的具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 6

1、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建立的基本原则: 1私有制原则2“主权在民”的原则3分权与制衡原则4人权原则 6

2、垄断是怎样形成的

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2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3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6

3、垄断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1)垄断价格不可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垄断组织也不可能任意提高或降低商品的价格。它的变化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受竞争和供求关系的制约。(2)垄断价格没有改变全社会商品价格总额和商品价值总额的一致性;垄断组织通过垄断高价或垄断低价获取的垄断利润,只是其他商品生产者所失去的价值部分。(3)垄断价格的确定和变化,归根到底仍然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的多少及其变化。因此,垄断价格只是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只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新变化。 6

4、什么是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65、金融寡头是怎样实现其在经济上、政治上的统治的?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 个人联合来实现的。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 6

6、资本输出的实质是

其实质都是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垄断资本实行国际垄断的基础。

67、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是什么: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⑴生产的全球化;⑵贸易的全球化;⑶金融的全球化;⑷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⑴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⑵跨国公司的发展;⑶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6

9、垄断资本主义扩展的形式:

1.借贷资本输出;2.生产资本输出;3.商品资本的输出

7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71、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原因:

⑴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⑵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⑶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⑷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72、列宁是如何探索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①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②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③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7

3、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74、邓小平是如何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它是时代的产物,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成主导趋势,资本主义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斗争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阐释马克思只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①任何新的理论和学说,都必须批判的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以及前人的思想所到达到的终点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

②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大三发现以及其他成果,为马克思,恩格斯揭示自然界的本着发展规律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规律,从而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的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政治经济学是在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发生了革命变革;科学社会主义是批判吸收19世纪英法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作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①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②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③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是相一致的。

④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理核心地位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其革命性表现为它的彻底批判精神和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其科学性表现在它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的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其科学性还表现在它的深刻性。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⑴与时俱进含义:与时俱进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的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⑵与时俱进要求:人们高瞻远瞩,站在时代前列,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认真研究和探索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充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特点精神;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我们一切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要求我们富于创造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的知识,积累新的经验,增长本领,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⑶与时俱进意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⑷理论创新的长期性。理论创新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⑸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子。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理想是人们关于未来的,有实践可能性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理想按内容可分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这4种理想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目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所谓的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第一章 物资世界的发展与规律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

世界是统一物资世界,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世界的本质问题是世界观的重大问题,也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问题包括:1 物资与意思那个是本原,那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2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问题。

世界万事万物是以联系,发展的状态存在,还是以孤立,静止的状态问题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矛盾。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笛卡尔二元论著名代表)。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本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本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唯物主义经历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于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最高成就(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论)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构成世界万事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局限性①机械性②形而上学性③直观性④不彻底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把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科学的结合起来,同时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唯物主义最高形态,科学的说明了世界本质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原理思

想是:成人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旧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于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人类认识长期发展的结晶,被自然科学和哲学长期发展所证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构成整个世界;自然界是客观的,自然界不是神创造,也不是人的意识产物,而是先于人和人的意识产生并客观存在的;人和人类社会客观的,人和人类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因此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1 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2 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只有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和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原理相结合,才是完整、科学的世界观。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绝对运动的同时,也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出现的情形:一个事物对另外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

实践是主体能动的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是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实践。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个人主体,集体主体和类主体)。人是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肩负实践目的、操纵实践工具和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客体的三种基本类型表明,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指向物质世界,而且也以人自身为实践活动对象,即在改造物质世界的同时进行自我改造。

实践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

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1 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确实首先必须是一个自然的存在物,但人的实践活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自在自然、人化自然),自在自然包括人类产生以前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目前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人化自然即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自然

2 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3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一种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力的自然存在物,也是精

神的,能动的,自主的存在物,人要立足于现实,在由必然性所支配的自然界中生活,人又不甘于受自然界种种限制,总要在精神世界创造理想生活,并通过实践活动把这些理想变为现实。人只有不断从事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才能生存和发展。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观点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正是在实践观点基础上,才有超越以往的哲学,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阐释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1 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4科学实验的进行推进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医疗实践、教育实践、艺术实践等对社会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世界上万事万物均是纷繁复杂的,同时又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相互区别的事物、现象或要素之间的联系,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为前提。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多样性。认识事物联系多样性要求: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的从各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不要只看到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联系,而忽视其他部分、其他方面的。世界上万事万物均是纷繁复杂的,不仅是普遍联系的,还是运动发展的。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必然使事物的原有状态、性质发生或大小的改变,从而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变化发挥在那属同一序列的范畴,分别使用时各有侧重,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变化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具体内容的改变;发展是指事物的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变化。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2新事物优越旧事物;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不管怎样新事物必然战胜并取代旧事物。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对立表现: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1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贯穿了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承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因此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表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事物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为事物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矛盾双方相互从对方吸取有利自身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表现: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矛盾,同时事物的外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发展的内因、外因。内因即事物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外因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的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无时不在,无时不有)。鉴此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矛盾观点,无论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敢于承认矛盾,正确分析矛盾,并采取恰当的方法去解决矛盾,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坚持矛盾分析法,从矛盾两方面去看待问题,坚持两点论,全面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防止片面看问题。

矛盾特殊性三种形式: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②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在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称主要矛盾,反之次要矛盾。其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基于其原理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不能忽视次要矛盾,注意其转化,要不失时机的转移工作重点。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集中抓经济建设时,还必须处理其它社会矛盾,坚持一

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矛盾中在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方面称主要方面,反之次要方面。其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转化,事物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基于此原理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候,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其互相转化。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视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表现。

质量互变规律,世界上的事物都有一定的质,质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的,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的,属性是事物的外在表现。事物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还有量的规定性。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和量都是相互依赖和制约体现在度中,质是量的基础规定着量的范围,质总是一定的量的质,制约着量。掌握度的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质的数量限度,才能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者不及。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的发展两种状态,其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有阶段的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否则会欲速则不达,事与愿违的结果。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

年级专业:16级工程管理2班

学号姓名:饶玉才 166789035 翁光辉 166789039 林伟 166789044 陈震宇 166789045 谢云飞 166789046 贾承林 166789057 完成时间:2017年5月1号

成绩:

指导老师:黄丽华

“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认识的本质等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谈谈“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从此事件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关键词:时代楷模、群众意识、自力更生精神

中央宣传部4月25日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他带领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

一、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分析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愚公精神,在黄大发同志身上得到了发扬光大。他选择了释放无悔青春,意味着他每天需要面对繁琐单调的基层工作,甚至是生命的巨大考验。恶劣的自然环境,物质上的匮乏,并不是精神上的空虚,他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村民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千百年来靠天吃水的历史,这种精神就是不畏艰险、克难攻坚的愚公精神,体现黄大发同志有意识去改变乡村,提高乡村的水平。

意识对物质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观念地存在着”。

二、意识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现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

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意识能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的观念的东西更重要在于以这些观念地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吧“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展现出来。变为客观事实。

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黄大发同志始终透着一股奉献自我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一心为民的正气。一心带领群众绝壁引水的事迹让各地干部群众深受感动。物质决定意识,黄大发同志用自己行为向广大人民展现自己改造城乡的决心。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重视意识的作用。

我们要正确认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行动。

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是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

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二、用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分析

由于黄大发居住的地方以前叫草王坝,海拔1250米,山高岩陡,雨水落地,就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根本留不下来。而且没有水,别说发展产业,村民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一些家庭吃盐都需要赊账。正因为如此,黄大发他带领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体现事物的普遍联系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只有当乡村处于落后才会想到如何发展。

事物的联系具有的特点:

一、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联系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二、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的,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出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

三、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 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四、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作用的诸要的总和。条件对事物发展好人的活动具有支持和制约作用,有利条件和促进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不利条件制约和阻碍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在条件面前并不是消极行为,经过努力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可能硬要去改变条件,做拔苗助长、帮蝶破茧的事情。我们要立足现实、脚踏实地、胸怀大志、奋发有为,既善于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又善于化不利条件为有利,这才是科学态度。

三、用认识的本质分析

对于贫穷,黄大发比别人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几岁时,母亲就去世;父亲抽大烟,败光了家中房屋和田地后撒手人寰。13岁,黄大发便成了孤儿,滚草窝,吃百家饭长大。对于摆脱贫困,他有着比别人更强的决心。“穷就穷在水上,一定要想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米饭。”黄大发认识到想要脱贫就必须解决水源的问题,从而着手实践,在峭壁悬崖间挖出一条10公里的“天渠”。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是认识生产和发展的基础。

一、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这是因为: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二、实践是人类意识的活动,体现自觉能动性。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人的活动总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是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存在着,这个目的决定者实践者的行为。

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进行的,任何人的活动都不能离开与社会联系。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社会的人,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四、总结

因此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指导日常生活显得至关重要。我们事物的普遍性联系能够处理好生活中团队和个人关系;认识到生活中的食物总是有好的一面,也是有坏的一面,不必过于执着;了解到世间万物皆有联系,要全面的想问题,处理问题;领悟到人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要有耐心,有毅力,那么终究有美梦成真的一天。有些同学认为这门课程深奥难懂,

我觉得虽然从初中政治就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但却一直认为它只是一门离现实比较遥远的科目,而且认为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但是我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发现在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体现出其中的原理。比如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在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时时可以用到,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这些原理来解决问题,必定事半功倍,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调查报告推荐

※040410118刘浩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我们小组对我校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主要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俩方面展开,并且针对大学生消费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行为和观念。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观呈现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现今,90 后正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既是当前消费主体之一,有着独立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也是未来中国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特征通常被认为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们在占用社会资源方面居于劣势,经济能力尚未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和相对超前的消费观念。这两方面的矛盾使得他们的消费行为存在不少问题。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消费观念与消费结构,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文化的构建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为真实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理性、文明、责任的新消费理念,促使他们成为“新消费运动”的践行者、推动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从调查所得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的大学学子目前正受到市场经济的强力冲击。在同一屋檐下的大学生群体,包容着具有多种经济状况和消费能力的个体,并且区分程度相对稳定。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和分层不

仅取决于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而且也是地域经济差异性的反映。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消费方面是有一些共性的特点的。

首先,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5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其二便是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越多,构成大学生消费的一种特殊的奢侈格局,主要表现在旅游、手机、衣服、恋爱,上网等方面的消费上。这点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第三便是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至少有一个方面是共同的,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按照常熟的物价水平,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十五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450元左右。而相应的用在书籍方面的消费明显减少了。

在调查中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被调查的8名女生中,84.6%饮食费用在25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选择廉价的饭菜;而26名男生中也只有85.7%达到标准,据一些男生所说,他们很多生活费都是用在了恋爱上。

我们生活中也经常听到一些关于当代大学生的事情,从中我们知道了大学生的生活中也存在着相互攀比的情况,这是我们大家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至于其他,许多的大学生受不了诱惑,被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侵袭。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作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

在大学里,我想学习才是大家的第一要务,以后走出社会靠的还是你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现在知识掌握不牢,以后走上社会是很难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的。

对此:

首先,家长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城市的家庭的家长要有正确的子女观,克服溺爱和放纵,既要关注子女的身体,更要关注其良好人格和

完美个性心理品质的养成。要对子女进必要的消费教育,使其掌握必备的消费知识。帮助子女制定合理的使消费计划,教育子女养成勤俭节约的作风和科学合的消费习惯。家长还应该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孩子培养出好的理财能力。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是任性的表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有独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理财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是很有帮助的。 其次,学校应该有一些积极的宣传工作,充分关注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状况,把消费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任务之一,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一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学校可以在校风建设范畴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的生活观念,比如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举行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专题活动,举办消费知识和消费心理知识讲座,结合心理咨询开展消费心理咨询;学校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开展勤工助学,帮助学生创造更多的勤工俭学和兼职的机会。 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然而媒体也不应忘记自己的社会教育责任,不能一味地宣扬高消费,不然会对在校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社会传媒要多宣传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市场等消费与市场的基本理论,要多宣传消费品的选择、使用、维修与保护等常识;从而关注社会消费问题,提高社

会责任感;要多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规,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懂得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

外界的因素固然重要,我们学生自己也要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做到:

①提高自身经济独立能力,在湖大,学生可以通过勤工俭学,做家教,做代理等方式来追求在经济上的独立。

②追求情感生活上乘和上品,克服低级趣味,不因感情生活而在消费上出现严重偏离经济实力的现象。

③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增加社生活经验,以免被周围的诱惑而或因缺乏经验所造成的高额不合理消费。

④充分认识到家庭经济来源的不容易,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做到科学合理消费,不因缺少计划而随意地消费。

⑤因为现在的社会要求大学生有独立的理财的能力,将来才不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处于劣势,因此,大学生需要在大学期间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

⑥自觉通过阅报网络等工具来学习相关消费知识,提高消费理论水平。

总而言之,理性的社会需要理性的大学生!

班级:0404101

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号:040410118

姓名:刘浩

第五篇:马克思基本原理实践报告

一、调查题目:家乡平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分为两个部分:对于县的总体基本情况以网上调查为主,辅之以实地任务采访!各村情况以实地走访为主。

手段:网络文献资料调查、实地旅游见闻感受分析

三、调查时间:2013年1月20号-------2013年2月20号

四、调查地点:山西省平遥县杜家庄乡杜家庄村,南政乡王家庄村,中都乡北三狼村和梁周村,宁固村,东泉镇木瓜村等多个乡村

五、调查过程与内容:“新农村”到底是啥样?如何在平遥这个拥有273个行政村、42万农

业人口的大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

标和具体标准,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提出了推进

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并把新农村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起来,提出了保护自然

环境,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党的十七大又将生态文明这一崭新亮点写

入党的报告中。于是人们开始思考如何用生态文明的理论来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马克

思很早就开始关注农业生态问题,对此马克思有很多重要的论述,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社会主

义新农村乃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学习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

后,使我深深的意识到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我们要从生态问题的社会制度基础来探究生

态问题背后隐藏的根本原因,深化对生态文明观念认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思

路。

调查第一天,也就是1月20号,我先总的安排了一下调查范围与内容,1月21号上午,

我早早的就来到了平遥县人民政府,到了平遥县农业股办公室,采访了股长助手郭德胜。了

解了平遥县的农村总体规划和生态建设情况,讲解了总体规划,他说:“把制定和实施规划作为政府主导的纲领性抓手,县、乡、村形成较为完整的规划体系。有没有规划,规划的切实与否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和外在形象建设的秩序、方向以及成效。这是我县近些年来经济发展特别是城建旅游业得以快速崛起和发展的一条重要的经验总结。县委、

政府近些年围绕要致力把平遥古城建设成为国际更具知名度、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晋商文化旅游中心城市这一奋斗目标,已经制定和出台了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国际型旅游目的地规划、工业区域布局规划、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等等一系列详细和科学的规划,在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初步体现和发挥了良好的主导作用。因此,借鉴近些年的成功经验,县委、政府明确提出要把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作为政府主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位的重要抓手,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建设晋商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具体实践,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以这一目标为核心,县、乡、村三级努力形成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要求在空间布局上做好农业、工业、居住、休闲、生态“五区”分离的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统筹做好地、林、电、路、水、有线、通讯、污水和垃圾治理等规划,在村容村貌上要做好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的规划,在服务配套上要做好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卫生医疗等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的规划。” 得知平遥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推出的产业主

导型、集镇建设型、旅游开发型、移民扶贫型等模式,也许正是新农村建设的有益探索,并一一给

我介绍了各种模式下的村示范点:产业主导型杜家庄乡,东泉镇木瓜村,南政乡王家庄村,

中都乡北三狼村和梁周村; 集镇建设型宁固镇宁固村;旅游开发型六河村;移民扶贫型朱

坑乡多个小村庄。我在听取了郭师傅的介绍和自习讲解后,更坚定了调查探索新农村发展的

决心,在网上查完一大堆实用资料,经过了一些大概了解后, 于是在1月25号就开始了我

推荐专题: 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马克思调查报告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调查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