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时间简史》读后感(优秀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时间简史》读后感(优秀范文六篇)》。
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为止人类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总是像磁铁般地吸引着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们,《时间简史》读后感。无论是年少的还是年长的,人们总是去不断的学习,为的是能更好地了解我们周围的各种事物。身为二十一世纪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也更有义务去学习、了解、研究我们所处的环境。为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利用暑假难得的机会我认真地读了霍金先生写的《时间简史》一书,读完之后掩卷长思,细细的领略其中的哲理,让人耳目一新。
《时间简史》的重点就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点大爆炸理论,它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始一步一步的探讨,补充了广义相对论中的一些不足。作者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密度、时空曲率无限大的奇点通过大爆炸而开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质的温度非常高。在随后过去的一秒钟中,宇宙的温度急剧下降,下降到大约100亿摄氏度,于此同时也在不断地膨胀,就使得正电子和反电子(带正电荷的电子)互相碰撞以此湮灭,并释放出大量光粒子,来维护宇宙的平衡。到了后来,得以有强力的作用从而使物质不断聚拢,聚拢,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际物质。我们的地球,也是通过这样的物质聚拢才形成的。
而书中的另一伟大成就是对黑洞的研究,黑洞最开始是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一书中作出的一个预测,他假设如果存在一空间的曲率非常大,物体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连光也不能逃离这样的空间。那么这样的空间可以称之为“黑洞”。但他认为既然连光也不能逃离黑洞,那么我们也无法观测到它,它名副其实是一个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结合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后提出:黑洞其实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还有这很高的温度。正因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灭了,所以我们很难观测到它。黑洞以极高的速度放射能量,当能量耗尽时则会向宇宙大爆炸那样从一个奇点发生强烈的爆炸,并在宇宙中消亡。
如果我们可以时间旅行,我们回到过去的时间。因为空间和时间是连续的,过去的空间和过去的时间已经成为现在的空间和现在的时间,我们也就是回到了现在。这有意义吗,我们从现在回到现在?我无法想象我们过去的某一时刻的时间和空间仍然在某个地方以某种形式存在,它们明显已延续成了现在,读后感《《时间简史》读后感》。如果它们以某种形式存在的话,那意味着每一个时刻都象照片一样静止,并且是绝对静止在一个地方。这是错误的。我还没有想说时间旅行不可能,只是想假设空间和时间的速度比光快。时间的速度是个什么概念,这似乎象水里燃烧的火一样无法想象?
太阳光要经过八分钟到达地球这句话里有两个内容。一是光的速度,二是时间的长度。我们所认识的时间,是我们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时间,这是一个人为的划分,之后我们才测量出光的速度。我们一直把时间当成一种长度,似乎它的速度无穷大,只要物质达到那里,时间同时也达到了那里。时间的速度就是宇宙膨胀的速度,它应该比光的速度快。这样的推导,将推出宇宙是有限的结论。
为什么我们总是记住过去而不是未来,为什么时间总是向前进?
这里必须关心一下时间的方向,只有时间有方向的时候才可能出现时间旅行。这必然出现前后和里外之分,它必然有起点和现在的位点,那么宇宙就有了一个边界,宇宙就是有限的。只有当我们低于时间的速度时,我们才相对于时间向后运动,我们才能回到过去。就是说,所有的物体在相对于宇宙的时候都和时间同速,宇宙里的一切都在随时间向前运动。如果我们超过时间的速度走到时间之前,那里还没有空间没有时间没有一切,那里还是混沌状态,在那里不会看到任何东西,我们也不能在那里存在。
另外,佛教说:三十六重天,十八层地狱。似乎与九有关的倍数都有很大的魔力。
书里比较吸引我的令一个说法是“空间和时间变成动力量。当一个物体运动或一个力作用时,它影响空间和时间的曲率;反过来,空间――时间的结构影响了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方式。空间和时间不仅去影响,而且被发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所影响。”
这段话看起来,似乎说得和全息论是一个道理,但是前面的光锥理论明显和这个理论有矛盾。这使我很困惑。
后来我才发现,光锥是从狭义相对论推出的;那段话是从广义相对论推出的。
越来越发现,霍金好像一个哲学家,他几乎总是在思考着令我们无法想像的东西。但这本书无
疑使我产生了对外太空的兴趣!我不得不承认霍金真的很伟大,他让我发现物力除了头疼的公式和数字外,还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奇妙世界!
《呐喊》是鲁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的短篇小说的集结,也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的小说,以振聋发聩的气势,揭示了中国的社会面貌,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还喊出了“五四”时期革命者的心声。它反映了“五四”彻底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的革命精神,适应了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需要,在中国现代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鲁迅13岁史,家庭发生了巨大变故,开始衰落了。因为中医没有救活父亲,所以鲁迅才有学习西医的想法;而世态炎凉带给鲁迅对社会的认识,对他的思想、个性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鲁迅走出家门,到南京去上洋学堂,除此显现出叛逆的性格。当时社会很鄙视“学洋务”的人,认为他们“将灵魂出卖给鬼子”。即使在这么大的压力下,鲁迅还使用自己稚嫩的肩膀听了过来。
先驱者的勇敢行为,往往不被世人理解、拥护,所以失败是难以避免的。和当时许多“维新人士”一样,鲁迅在失望后也曾彷徨,“用了种种方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在复古的幻想中逃避现实。然而像鲁迅这样意志坚定的先驱者是不会永远彷徨的,在朋友的鼓励下,他又投入解救国民灵活的战斗中去了。《呐喊》就是他的武器。鲁迅在呼唤民众以使他们获得希望、新生的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了希望、新生。
《呐喊》这部书共分为十四部分,分别是《狂人日记》、《孔已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小说,描写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小说描写了日常生活里一般人对狂人的围观、注视、谈论,以及由此反激起的“迫害狂”患者内心的恐惧,他看到每一个人都觉得想要吃他,列举出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并用点睛之笔写出中国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写了《孔已己》。小说以咸亨酒店为背景,孔已己是唯一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他已经失掉踱进房子里去喝酒的资格,确认然没有忘却“读书人”的身份,不肯脱下那件又破又脏的长衫;甚至流落为窃贼,也还在声辩“窃书不能算偷”,结果被打断了腿,最后悲惨的用手走路,消失在漫漫大雪中。
《阿q正传》是《呐喊》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它之所以家喻户晓,是因为它写出了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表现了国民性的弱点。阿q一无所有,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存的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努奴隶生活中去。
《呐喊》写出了被压迫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为现代文学创作树立了杰出的榜样,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识。它奠定了中国文学的基础,开创了现实主义的文学思想传统。
中国的封建社会从战国时代算起到清朝结束,一共延续了二千多年,后宫和宦官就是封建社会特有的产物。周朝有了后宫后,越来越多的女人开始涌向那个小小的天地,除了后妃还有无数的宫女。帝王为了满足自身的私欲、保证后嗣血统的纯正以及维护帝王的权威,他们不允许成年男性出现在后宫,所以就有了宦官。
后宫中历来少不了争宠,一部后宫史,就是一部女人的血泪史。在宫斗中胜利的嫔妃自不必说,那些在宫斗中失败的嫔妃们的下场却是各有各的惨。除她们之外,皇宫中还生活着这样一群嫔妃,她们或是因为心性使然不愿争宠,或是因为地位太低无从争起,或是因为初入宫廷连斗争的资格都没有。她们或许顶着令人艳羡的称号,表面看起来也许光鲜亮丽,但实际上她们都有着各自无法言说的痛苦。
宦官俗称太监,在后宫中是很特殊的存在,他们大部分地位低下,命运悲惨,但也有少数人依靠自身的才能受到主子的赏识一步步向上爬,甚至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步,这种情形在明朝比较多见。主要是由于明朝的皇帝赋予了他们更多的职权,比如东厂的建立。
东厂是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简单来说,他们就是专为皇帝监视、侦查、镇压、逮捕文武百官的特权机构,是皇帝的“眼睛”和“刀子”。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督主,在宦官中仅次于司礼掌印太监。
《浮图塔》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东厂督主遇上了无依无靠不受宠爱的落魄宫妃,并非一见成欢,却也一步成牢。
《浮图塔》是古言人气作家尤四姐于2014年完结的一篇古言,宫廷背景,架空明朝。可以看出尤四姐在很多情节的设置上还是很贴近历史的,特别是东厂提督的职责与权限,他们手握重权把持朝政,不能说是将朝廷玩弄于鼓掌之间,但至少是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另外,后妃的殉葬制度也是有史可循的。也正是这样,才有了这个故事发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男主肖铎是司礼监掌印太监,还兼任东厂提督,深受皇帝信任,可以说是权倾朝野,偏偏还长得风华绝代,后宫的所有女人包括皇后都对他趋之若鹜,当然都是冲着他的权势和美色。
而女主步音楼呢,只不过是入宫不过两个月的小才人,连皇上的面都没见过更别说宠幸了,独自生活在冷清的乾西五所里无人问津,貌不惊人性格更是温吞,颇有点随遇而安的感觉。
如无意外的话,这样的两个人应该并不会有交集。偏偏意外发生了,久病不愈的皇帝驾崩了。
肖铎依然是肖铎,身份不会有什么变化,从某些方面来说,反而更炙手可热了。然而对于音楼来说,身无背景亦无子嗣似乎只有殉葬一个下场。别的嫔妃为了活着不择手段不计荣辱,而她似乎显得太过冷静了。其实她不是不怕,只是不甘,不甘心就这么死去,可她更不甘心为了活着舍弃掉自己仅有的尊严。
按照一般言情小说的.套路,在这个紧急关头,男主肯定要英雄救美了。是,也不是。肖铎救了音楼,却是受人所托。但对于音楼来说,是谁下的命令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救她的人是肖铎。动物界中有个印随行为,一些刚孵化出来不久的幼鸟会把它们所见到的第一个移动的物体认为母亲,音楼也一样。肖铎把她从地狱拉了回来,她对他有一种本能的亲近感,即使在不久前她还认为这个男人“阴狠狡诈、媚于侍主、设昭狱害忠良”。
于肖铎来说,救音楼只不过是顺手推舟。他原本只想消遣她,没事逗个趣儿,可不承想竟对她渐生情愫。起初他以为他能够控制得住,可他发现竟不能够。《围城》中有一句话:上了年纪的人谈恋爱,就如同老房子着火,不可救药。轻易不动情的督主,遇上音楼便一发不可收拾了。
音楼原本对肖铎就有一种思慕之情,在他各种似有若无地撩拨下,更是无法抵挡,渐渐动心。可他们二人,一个太监一个太妃,一个是被新皇忌惮的人,一个是被新皇看中的人。似乎,摆在他们的面前只有遍布荆棘的穷途末路。
其实说起来,这样的故事不好写,写不好就容易翻车。男主和女主的人设都不太讨巧,肖铎虽然貌美如花、主角光环强大,但他心狠手辣,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不计得失;而音楼呢,初看性格随和,实则柔中带刚,她可以随波逐流,同时又有自己的底线,时而狗腿时而倔强,这个度如果掌握不好很容易把她写成白莲花。
恰恰是这个度,尤四姐掌握得非常好。性格决定行为,所以在后续发展中才会有共情。作为一本宫廷文,必然是脱离不了权谋的,夺权宫变、政权更替、藩王夺位……《浮图塔》中的这些勾心斗角刀光剑影都是为男女主的情感服务的,它们一起构成男女主情感发展的阻力,让整个故事显得更有戏剧性也更有张力。
讲真,比起权谋我更爱看肖铎和音楼的感情互动。肖铎对音楼的情感由开始的不自知,到发觉心意后的吃醋试探,继而退缩,最后在音楼的主动下,终于看清自己的心意。
反观音楼在这段感情中绝对是占主动权的,是她主动向肖铎表露心迹,哪怕他是个太监,哪怕未来要面对无数的未知和苦难。也是她主动放手,宁愿被误会,只为了他的前程和安危。甚至最后也是她决定孤注一掷装疯卖傻,逃离皇宫跟他浪迹天涯。她把她所有的勇敢智慧和决心都用在了他的身上。
他们的身份千差万别,一个高高在上权倾朝野,一个人微言轻任人宰割。可他们依附皇帝而生,即使手握重权即使受尽宠爱,皇宫于他们而言只是一座牢笼,他们都有一颗孤寂的心。如果能互相取暖互相慰藉,这时候是不是太监反而不重要了。
他是她难逃的劫数,也是她心底的浮图。他们是彼此的信仰,也是彼此的救赎。有了彼此,即使荆棘满地的末路也能开出最美的花。
出自鲁迅之手的《呐喊》,是我国新文学的奠基作,是五四运动时期社会人民的真实写照。“描写了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解除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鲁迅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它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尽管,那个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很遥远,但看完这本书,我心情也不禁沉重下去。
书中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这个可怜的人儿啊,深受封建礼教和制度的迫害,对社会甚至是自己身边的人都有一种恐惧感。它总认为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认为封建社会是个吃人的社会。尽管,那个社会是不会真的吃人的,但那句“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篇文章是作者对吃人社会发出的勇敢挑战,是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枪。
而《孔乙己》则又是一篇抨击封建礼教和制度的文章。孔乙己,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落魄的读书人。在封建统治的毒害下,他只会满口“之乎者也”,一无所能,不得不做了梁上君子,并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的死去。可怜的他,因穷困成了人们的笑料,因偷窃被打断了腿,尽管他心地善良,可又有谁会去同情他呢?在茫茫人海中,他就只能这么走下去。“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是啊,他的债谁帮他来还呢?封建社会欠下的债,又有谁帮它去还呢?辛酸的故事,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使人不禁心中一沉。
《呐喊》所包含的,还有很多很多诸如此类的小说,他们都引人深思。鲁迅就是怀着“哀其不幸,怒气不争”的心情写下了这些文章,描写出一段段社会风貌,塑造出一个个人物,展现出一种性格。
这个星期的任务是《浮士德》。
歌德这个老头子聪明得过分,他还永远有18岁的小姑娘的可爱,这倒罢了,可18岁的小姑娘也爱他。怪不得他垄断了欧洲的感情。
我总觉得浮士德有些强迫症(歌德老先生你不要骂我啊!)当然了,他的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是十分值得肯定和效仿的。可我偏偏就是喜欢那个老和浮士德捣乱的靡菲斯特。
靡菲斯特实在是太酷啦!我私心里觉得他就应是披着斗篷,带着兜帽,时而戏谑,时而冷笑,时而骂娘,时而跳脚的大酷哥一枚。
他就应是冷笑地说:“尊贵的朋友,所有的理论都是灰色的,生活的金树常青。”OMG,实在是太给力了!
我尤其振奋于他即将带领浮士德开始访问小世界时说:“我祝贺你开始这段新的人生旅程!”哇哇,每次看到这句话我的小宇宙就燃烧了,激动之情不能自已!恨不得也和靡菲斯特签个契约。
歌德你实在是太伟大了!创造出这么酷的男二号!深深后悔自我不学无术,如果勤奋些不就早一点读到这么棒的书了么?哎,相见恨晚啊!我太失败了,学外国文学可此刻才读经典,惭愧啊!
另外我觉得浮士德对玛加蕾特示爱时说的话太有水平了!“唉,我就不能在你怀里安安静静呆上个把小时,胸贴着胸,灵魂搂着灵魂?”OMG,以后我要是有儿子,他追女孩写情书的时候我必须要强烈推荐他写上这段话!
最后,我觉得我的这篇文章配上上方的这个题目实在是太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大放华彩啦!
小说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呐喊》塑造了大量性格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下面按不同类型介绍:第一种:压迫者。《阿q正传》里的举人老爷、赵太爷,《风波》里的赵七爷等。有趣的是,这些人大多姓“赵”,因此分辨起来非常容易。他们识字,有财产,地位高,说话牛,一般老百姓见到了都觉得气短。《阿q正传》里的赵太爷说话凶猛: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风波》里的赵七爷无知且蛮横:“皇恩大赦?一一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总之这些人既占有话语权力,又拥有相当大的财力,在村里、镇里都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他们对于旧时代的各种礼仪、陋习都非常习惯,对任何不符合这种恶习的行为,都特别憎恨。如果有什么以下犯上的事情出现,他们不是暴跳如雷、痛心疾首就是唉声叹气。
鲁迅对于这类人物的鄙视和憎恶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的“权威”和他们代表的旧时代、旧文化,一直是鲁迅不遗余力鞭抽的对象。
第二种:革命者。《药》里的夏瑜最为典型。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表现出了革命者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夏瑜的革命斗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鲁迅先生热情赞扬了他为革命献身的精神,但同时也描写了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夏瑜的死是寂寞的、悲凉的。但是夏瑜的牺牲,也并非毫无影响,第二年清明时节坟头出现的花环,正是对这位“寂寞奔驰的猛士”的慰藉,说明革命者仍在怀念他,革命火种还没有一也不会被扑灭。
第三种:帮闲者的形象。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药》里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阿q正传》里“未庄的闲人们”,《明天》里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等,都是闲人。帮闲既可以是帮凶,也可以是庸众,反正他们是没有什么大的主见的,永远都是应声虫,随大流,有他们不多没他们不少。正是这样的一些帮闲,构成了“压迫者”的随从众多的表象。
第四种: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者的形象。《药》里的华老栓,《明天》里的单四嫂子。他们的命运非常凄苦,逆来顺受,从来不会想到怎么样去改变它。华老栓是求助人血馒头,单四嫂子是盼望明天。他们构成了社会中最大的底层,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一类人物。
第五种:旧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陈士成”,《端午节》里的“方玄绰”,都是一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
第六种:善良人的形象。《一件小事》里的“车夫”,《故乡》里的“闰土”。《社戏》里的“六一公公”和“双喜”“阿发”。在这些人物里,“车夫”的人物形象最高大,“双喜”“阿发”“闰土”则是一群可爱少年的形象。
第七种:阿们的形象。在鲁迅略带嘲讽的语调中,阿q的身上可以说是没有一点可亲的特质。他的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他的欺软怕硬、自我作践,都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
鲁迅的小说具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征,他的创作证明了他是一位成熟的艺术大师,他熟练地驾驭着独特的艺术方法和技巧,来展开生活的描写和形象的创造。
首先是关于人物的塑造。鲁迅在描绘人物时,都使用了典型化的方法。他的典型塑造方法带有自己的特点。鲁迅认为,有两种典型化的方法,“一是专用一个人,言谈举动,不必说了,连微细的癖性,衣服的式样,也不加改变……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我是一向取后一法的”。鲁迅所以自觉运用这种方法,是为改造社会、改造人们的灵魂服务的。这里所谓“杂取种种人”,不能理解成互不联系的人物性格的杂凑。相反地,作者对于所写的人物,都是经过长期的静观默察而烂熟于心的,他洞悉人物特定的社会属性及其复杂的内容,而专用一个人的方法,对于鲁迅来说,是不足以表现他所洞悉了的全部内容的,也不足以实现他的创作目的。因此他须要根据人物特定的社会属性及其复杂性的要求,去“杂取种种人”,杂取那些足以充分地、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的细节。
鲁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和“画眼睛”的手法来塑造典型形象。白描手法的特点就是真实、朴素、不假虚饰。鲁迅小说的形象很少有冗长的描写和辞藻的堆砌,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他总是以平易近人的生活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例如二十多年后的闰土,作者只写了他叫“我”做“老爷”,让儿子水生给老爷磕头,要香炉、烛台和普通应对等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就把他的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十分真实地揭示出来。与白描手法相联系,鲁迅最能抓取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十分简练的笔墨来刻画人物的灵魂,这就是“画眼睛”也即传神的手法。他说:“忘记是谁说的了……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鲁迅的创作,有着明确的战斗目的,在广泛的生活经验和深刻的社会历史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他的主题和人物。人物内涵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在下笔之前,鲁迅是深切地了解的,这就使他有可能精选那些最富有特征、最能揭示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摒弃那些偶然的、表面的东西,从而鲜明地突现人物的性格。
鲁迅小说的结构,很少运用复合交错的手法,大都是单线发展的;在单线发展中,也不是以曲折的故事情节,而是以日常生活的断片、场景和插曲相互连接起来的。这种结构手法主要是服从人物性格的要求,而不是根据一个完整的故事来布局,它缺乏强烈的故事性,但写到作品里的任一断片、场景和插曲,却有力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的精练,是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这跟描写人物的传神手法是分不开的。由于作者对人物的性格了解得十分深刻,在描写时紧紧抓住性格特征,没有繁冗的笔墨,所以就能写得精练。鲁迅的小说很少景物的描写,在仅有的一些写景的例子里,都是十分节省笔墨的。他经常把写景和叙事揉合在一起,使人们分不清是写景还是叙事;而且这些描写,往往是通过作家心灵的体验和感情的渲染来着笔,所以它又富有抒情色彩。例如《祝福》收尾处对鲁镇祝福的景物描写,不仅活描出鲁镇过年的环境气氛,而且有力地对照了祥林嫂的悲剧,表达出作者对于吃饱喝足的天地圣众的无比的愤懑,对于剥夺别人幸福而永不厌足的祝福者一鲁四老爷之流的强烈的憎恨。
鲁迅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了相当高度的统一,它具,有难于摹拟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他的作品不仅属于中国,而且是属于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