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诗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马诗读后感》。
《古诗两首 《房兵曹胡马》、《马诗》》教学实录1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中所选区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和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马诗》,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马,与本单元的主题“马”联系紧密,但是虽然两首诗都描写了马,却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这方面入手,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
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3.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4.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
写法。
教学重难点
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精彩两分钟:介绍有关马的古诗或诗人。
目的:
1.调动学生已有的古诗积累,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
2.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知晓有关作者的资料,为理解古诗的意境提供依据。
一、谈话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哪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通过这一阶段的阅读,马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著名的诗人笔下的马,看看能为我们带来哪些新的感受。(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讲授新课
1.交流预习情况。
(1)要注意的读音:
大宛(wǎn ) 锋棱(léng )
骁(xiāo)腾 堪 ( kān )
(2)易错字:(学生书空练习书写,加深印象。)
钩 络
(3)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做成投影片,让学生辨析组词)
婉( )骁( )堪( )漠( )俊( )
宛( )饶( )湛( )摸( )峻( )
yān( ) sì ( )
燕 似
yàn( ) shì ( )
(4)读课文:《古诗二首》
2.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提问:我们学习古诗有哪几步?
学生: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3.按步骤学习第一首古诗《房兵曹胡马》
(1)作者在什么时间和背景下写的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作品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
取的精神。
(2)解释课题:从题目中你了解了什么?
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官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姓房的兵曹为何人
不详。
胡:当时指西域。
(3)学生学习和交流,理解诗词的意思:
a读了这首诗,哪些地方读懂了?
b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c谁能把全诗的意思给大家讲解一下?
(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老师适时点拨。)
大宛名:著名的大宛马。
锋棱:锋利的棱角。形容马的神骏健悍之状。
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
峻:尖锐。这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堪:可以,能够。
托死生:把自己的生死委托给马。指这种马值得信赖,能保障人的生命安全。
骁腾:健步奔驰。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
作者笔下的马给你什么印象?(这是一匹上等的良马。)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答)
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一般的马可比。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
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
小结: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乘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城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
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吗?
提问:
1、后四句写出马的什么?(品格)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
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
小结: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语。
三、作业
1.自由朗读这首诗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背诵古诗《房兵曹胡马》
一、同法学习第二首诗《马诗》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代李贺)
《马诗》原列第五首,借写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理解词义、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燕山:这里指燕然山。我国西北是产马地区,“大漠”、“燕山”本是马的故乡。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络脑:指马辔头。(辔(pèi):驾驭牲口的缰绳。)
快走:迅速地跑火痛快地跑。
清秋:天气凉爽的秋天。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地方割据势力)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所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时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3.大面积指名朗读,齐读,练习背诵。
二、总结
1.学习了课文,你感受到了这两首诗的相同与不同了吗?
相同:(1)两首诗都是写马的诗。
(2)都有咏物言志的特点。
不同:(1)两首诗的内容不同。
(2)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
三、交流学习的感受。
四、作业。
1.阅读《同步阅读文库》相关篇目。
2.背诵课文并默写。
3.收集马的成语。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房兵曹胡马
马诗
唐朝 杜甫
唐朝 李贺
无空阔 托死生 何当金络脑
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快走踏金秋
教学反思
1.引发学生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在课前预习、自学的基础上理解诗词的意思。
2.尊重学生自学的差异,课上质疑、解答、点拨相结合,理解诗词的字词之意和全诗
的意思。
3.通过对比理解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表达自己的情感。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拿起笔
“用我手写我心”。
相关帖子
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ppt课件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精品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西湖》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推荐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江之歌》课堂实录推荐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试卷》及答案
《三角形的分类ppt课件》 《锐角与钝角ppt课件》优质课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复习题
拿到《诗歌里的平阳》这本书,就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封面是油画,所画的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平阳。我想最奇妙之处,就是本书作者想把平阳比作一个世外桃源吧。
我情不自禁翻看这本用诗歌来歌颂平阳的书。作家任泽健先生一定有一双会探索美的眼睛。光是看着目录里的诗歌名称,我就十分满足,好像跟这些诗歌打交道很久了。
我最喜欢《稻子的幸福》,看着标题,我的疑惑涌上心头,稻子能有什么幸福。这首诗有四个小节。第一个小节是,阳光普照,影子再次清晰,美与丑一同呈现,我觉得实在是太深奥了。如果根据我的理解远山被阳光所照,一面明亮一面黑暗,亮的那一面,充满生机,十分惹人喜欢;而暗的那一面光线灰暗,使人感觉冷漠。
第二小节,大概意思就是看着稻子,闻着花香,回忆起儿时,美好与幸福在心里荡漾。第三小节是写大自然对我们的馈赠,我们要好好珍惜,要好好对待。第四小节写的是心中不只有幸福,还有忧伤。作者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取题目,表达了自己的心情,通过这首小诗,平阳美丽的景色跃然纸上。
作者用诗来记录家乡美好的风景,真是一种表达美好的奇妙方法。
最近,我读了任老师的诗集《诗歌里的平阳》。这本诗集内容很丰富,有写寄托作者思乡之情的,有写平阳地方特色的,还有写作者内心世界精神活动等等。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与维新有缘》。第一节写阳光明媚的一天,作者来到了维新,心情是那么的喜悦。诗篇中作者同时还提到了高山、街道、小狗。顺着路标的指向一路向北,走向了大山的深处。第二节的是山中山涧的流水、青涩的桃子、蓝天白云互映,盛开着的红石榴花,终于摆脱了潮湿的环境,长在向阳地,活出美丽。作者感受到维新的特别之美,让他心旷神怡。
《九月九,在埭头》也令我印象深刻。诗中第一节写南雁荡山的桂花飘香,在秋阳下显得灿烂耀眼,白云映衬着孩子们的笑脸。第二节写的是作者在埭头文化礼堂里和老人们共同度过的时光,是那么的轻松与自在,歌赞生活的美好。第三小节写的是九月九的酒,抚平了作者深深的皱纹,远处的稻田,是大地呈现的爱。总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埭头无限的爱和恋。
《诗歌里的平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作者对生活、对大自然细致的观察,尤其是对平阳山水无限的爱,体会深刻,感情真实。也激励我能记录生活中的每一刻,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
我所接触的现代诗歌虽不及古代诗多,但有一首诗歌我从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这首诗便是台湾诗人纪弦写的《一片槐树叶》: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故国哟,啊啊,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槐花香的季节?……
这首诗开头连续用了几个“最”,表现出了作者对槐树叶的喜爱,“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这几个字让我感觉到了槐树叶虽然没有往日的光鲜与活力,但在诗人眼中,这却依旧是一片全世界最美,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从中可以看出这片槐树叶对诗人的重要性和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故国哟,啊啊,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这句诗写的是诗人远离故乡,又因为某种原因而不能回到故乡的无奈与痛苦。最后一小段是因槐树而联想到槐花,诗人希望能再次回到故乡去享受一个飘着槐花香的季节,可什么时候,才能在故土上再次享受这个季节呢?最后一段不经令我浮想联翩,诗人在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所熟悉的故乡呢?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歌,你看了之后是不是也喜欢上它了呢?
前几天,我读了《我的第一首诗》后,我沉思着,顿时觉得豁然开朗,父母的爱都是相同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
一开始读这篇文章时,我真替作者打抱不平,他父亲太苛刻,但是,当我理解这篇文章后,却从心里羡慕作者有这样的父母。
母亲的表扬是对作者的鼓励,是她给作者带来了写作的力量,是作者灵感和创作的源泉,成为作者心头的欣慰,使作者一直坚持写作。这一点我跟作者恰恰相反,每当我得到老师的表扬时,我都会近不及待地告诉爸爸,爸爸便会夸奖我,鼓励我。
但是,仅仅有这些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使人容易满足,所以还需要警策的力量来平衡来鞭策。
父亲的批评,正是这种警策的力量,他时常提醒作者不要骄傲自满,更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改正,促使作者进步得更快。这也弥补了母爱的不足,使作者从另一方面获取力量,更加坚定地走向成功。
这也是父母望子成龙的表现。这两者的结合,成就了作者,使作者成为一名作家,也使作者学会怎么正确地看待肯定与否定,使作者学会“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源自于父母深深的爱。
生活中,我们需要慈母的爱,也需要严父的爱。慈母的爱像一瓶芳香四溢的蜂蜜,让我们精神焕发,顺风扬帆;严父的爱像一碗苦味浓浓的良药,使我们警惕。我们应该从这两种爱中,吸取力量,使自己不断前进。
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在赞美中不迷失自己,在批评中不轻视自己,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追求真实存在,不为外力所左右。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据说是唐朝的7岁孩子缪氏子而写,年龄虽小,可志向远大。
一天晚上,我独步至于屋檐下看初月。透过厚厚的镜片细看明月弯弯。空如镜,镜似水,水黑幕。新月挂空,细如钩,明如烛。静静地照亮数丈万空。弯弯的新月并未有强盛的月光,只是在冥冥中掌管着黑夜的光亮。整个天空便活跃起来了。我凝视着这束光,心中感情万丈。
历朝历代,多少人如同弯月一样,默默地点亮一方角落,将阴暗的天空点亮。又有多少人如同弯月一样将光耀世间。李白望月,月下独酌伴其行。苏轼望月,同样写下不朽的篇章。今日,我欣然望月,却只能在内心中为月歌唱。
“时人莫道峨嵋小,三五团圆照满天。”弯月静静地悬在空中,细细的,小小的,但却充满了活力。不信,等到月中十五的时候再看,它就会团团圆圆,明明朗朗了。到那时,再抬头仰望天空,就会不由得发出一轮满月照下的感慨了。
现在的我们如同月初的新月,正在努力地积攒着力量;努力地吸取着人世间的精华;努力地学习着,朝着更大更明亮的目标前进。终究会有一天,我们会像月中的月亮一样又大又圆,在如墨似的天空中迸发出自己的光芒。照耀在广阔的大地上,照耀在每个望月人的心中,照耀在更多想成为我们的新月身上,让整个大地披上银白色的光芒。我相信,我一定可以,一定可以成为月中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