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读书笔记

2022-09-20 18:52:18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读书笔记》。

第一篇:十世纪西方文学教学大纲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2、课程类别:选修

3、总学时:36

4、总学分:2

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它主要介绍西方20世纪的文学成就,使学生在已完成《外国文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较深入地了解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的重要文学现象,并形成较具体和较全面的认识。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理解、鉴赏、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评价外国文学。

三、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发展有一整体的认识,了解发展线索,识记各流派的代表作家及作品,理解各流派的特征。教学重点——各文学流派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作家及作品分析。教学难点——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各文学流派的产生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

针对教学目的对学生作出下列要求:

其一,必须要求学生将课堂听课与课外自学结合起来,阅读教师布置的教学参考书和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选择的参考书。

其二,必须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教材与教师讲课范围内,而应该开拓视野,活跃思想,培养自己的学术品格和科研能力,训练自己的理论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其三,必须要求学生理解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会灵活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架空理论。

其四,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文学活动,培养文学创作、欣赏、评论的能力,增加对文学和文学理论的感性经验知识,以有利于教学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开拓。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导论(2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20世纪西方文学概况,理解并掌握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思想特征和基本艺术特征。

第二章 欧美现实主义文学(6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大致发展脉络和特征,了解法国、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重要作家和作品的概况。理解德莱塞、海明威的主要生平和创作成就。深刻理解罗曼·罗兰的生活经历、创作历程及其重要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思想内容、人物和艺术成就。

第一节 概述

1、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文**流。20世纪现实主义的变化特征。

2、欧美各国现实主义的作家和作品。

第二节 罗曼·罗兰

1、罗曼·罗兰的生活经历、创作道路、艺术成就和文学地位。

2、《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内容情节。克利斯朵夫的形象和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 海明威

1、海明威的生平经历。

2、海明威的小说创作。“迷惘的一代”。第三章 俄苏现实主义文学(4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分期、主要创作成就和特征。了解马雅可夫斯基、肖洛霍夫的主要生平事迹与创作。理解长诗《列宁》和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深刻理解《母亲》的主题、内容、人物形象和作品。

第一节 概述

1、十月革命至1934年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前的苏联文学。

2、1934年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至1954年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的苏联文学。3、1954年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苏联文学。

第二节 高尔基

1、高尔基的生平事迹、创作分期、重要作品和历史地位。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作——《母亲》。

第三节 肖洛霍夫

1、肖洛霍夫的生平与主要创作成就。

2、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品《静静的顿河》。第四章 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24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现代主义文学是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物,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在欧美出现的各种文学流派的总称。首先要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分期,非理性主义哲学基础,各流派的特征、代表作家、作品及发展状况。理解卡夫卡、萨特创作的主要成就和艺术特征。深刻理解艾略特、福克纳和马尔克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文学成就、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一节 概述

教学内容与要求:概述与比较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了解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哲学基础。理解并掌握 “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象征主义文学

教学内容与要求:理解并掌握象征主义文学发展概况和基本特征,艾略特的创作及其《荒原》的分析。

第三节 未来主义与超现实主义文学

教学内容与要求:理解并掌握未来主义文学发展概况和基本特征,马里内蒂和马雅可夫斯基创作分析。理解并掌握达达主义的特点、超现实主义文学概观,布勒东的创作及《娜嘉》分析。

第四节表现主义文学

教学内容与要求:理解并掌握表现主义诗歌概况,表现主义戏剧概况及奥尼尔的表现主义剧作,表现主义小说概况及卡夫卡的小说创作。

第五节 意识流文学

教学内容与要求:理解并掌握意识流文学概况,乔伊斯创作特色及《尤利西斯》分析,福克纳创作特色及《喧哗与骚动》分析。

第六节 存在主义文学

教学内容与要求:理解并掌握存在主义文学概况,加缪创作分析,萨特小说戏剧创作分析。

第七节 荒诞派戏剧

教学内容与要求:理解并掌握荒诞派戏剧概况,贝克特创作特色及其《等待戈多》分析。

第八节 新小说

教学内容与要求:理解并掌握新小说概况,阿兰·罗伯-格里耶创作特色及其《窥视者》分析。

第九节 黑色幽默

教学内容与要求:理解并掌握黑色幽默小说概况,海勒创作特色及其《第二十二条军规》分析。

第十节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教学内容与要求:理解并掌握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概况,马尔克斯创作特色及其《百年孤独》分析。

第十一节 后现代主义文学

教学内容与要求:理解并掌握现代主义的发展概况,通俗和先锋文学发展的状况,后现代实验文学的基本技巧。

五、教学方法:

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适当引导学生对某专题进行讨论。课程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文学现象、作家作品,讲清理论观点和基本知识。讲授必须抓住重点、要点、难点,采用启发式,力求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考核

以考查、考试、平时作业、小论文写作等形式进行。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核。识记题、理解题、综合运用分析题等等,比例要适度。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外国文学史》(修订版)郑克鲁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参考教材:

《20世纪西方文学》,刘建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外国文学史》(下),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欧美现代文学史》,何仲生、项晓敏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世纪欧美热点问题》,曾繁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刘象愚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选》,刘象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选》,罗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断裂的世纪—论西方现代文学精神》,易丹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龚翰熊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吴晓东著,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第二篇:《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读书笔记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之读书笔记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英国特雷.伊格尔顿著。伊格尔顿是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一般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英美文学界的最新代表人物。《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出版于1983年,是伊格尔顿向英国普通读者系统介绍和批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本专著。本书的目录是:序,导言,1、英国文学的兴起,2、现象学、诠释学、接受理论,3、结构主义与符号学,4、后结构主义,5、精神分析,结论:政治批评,参考书目,中外人名对照表,译后记。

本书确定本世纪文学理论变化发展的开端是在1917年,革命于俄国形式主义。首先,伊格尔顿在导言中分析论证了文学是什么,通过对文学定义的假设分析及对相关价值判断标准的判定,伊格尔顿认为“文学并不存在”。伊格尔顿在书中为我们勾勒了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三条主要脉络。一条是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理论,一条是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一条是精神分析理论。下面来分而述之:

一、现象学、诠释学、接受理论

海德格尔的方法一般被称为“诠释现象学”,以区别于胡塞尔及其追随者的“先验现象学”,因为它建立在历史解释问题而非意识先验问题的基础上。伽达默尔认为,在历史的天空下,沉思地综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是一个起统一作用的本质—传统,一切有效的作品都属于这一传统。历史不是一个斗争、割裂和排斥的场所,而是一条连续的链,一条永远流动的河。

伊格尔顿认为,诠释学视历史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并力图耐心地消除这一无止境的相互交流过程中的种种障碍,但却导致了一个系统性的交流失败,即诠释学无法面对意识形态这一问题:人类历史的这一对话至少有半数时间乃是权势者对无权势者的对白,交流双方,比如男人和女人,很少处于平等地位。

接受理论—现代文学理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全神关注于作者的阶段(浪漫主义和19世纪);绝对关心作品的阶段(新批评);近年来逐渐转向读者的阶段。接受理论认为,是读者使得作品具体化,作品是一些空隙构成,需要读者填空和对话,阅读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运动。伊赛尔的接受理论基于一种自由人本主义意识形态。即相信,我们在阅读时应当柔顺虚心,随时准备让自己的种种信念成为问题,从而接受改造,一个具有强烈意识形态的读者很可能不是一个合格的读者。

伊格尔顿认为,表面上看接受理论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但因为它的统一自我说(各部分必须前后一贯的适应整体)和封闭文本(读者与作品之间相互论证的封闭回路)却使这种开放性失去了意义。伊赛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严格的标准化模式去控制语言的无边无际的潜能,罗兰·巴尔特却赠送给我们一种私人性的、非社会化的、本质上混乱的经验。

二、结构主义、符号学、后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符号学—―结构主义者认为,一切文学作品都根据种种模式、原型、神话和文类等规律结构起来。全部文学从根本上归结为四种叙事范畴:喜剧的、传奇的、悲剧的、反讽的。符号学创立者皮尔士区别了三种基本符号:图形的符号;索引的符号;象征的符号。

伊格尔顿认为,结构主义完全否认了意向的存在,以前的批评理论坚持说者写者的意向对于解释来说是至高无上的,但结构主义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则认为,语言更像是一张无边无际蔓的网,其中各种成分不断交流循环,没有什么成分可以被绝对地定下来,其中任一部分都与其他东西牵扯,意义乃是各个所指之间能够无始无终进行下去的副产品,而不是牢牢拴在一个特定所指尾巴上的概念,能指层和所指层并不存在一个和谐的对应的关系。

在论述了后结构主义的特征之后,伊格尔顿转向了对其历史地位及作用的讨论,他认为后结构主义是从兴奋与幻灭,解放与纵情,狂欢与灾难—1968—的混合中产生出来的,尽管无力打碎国家权力种种结构,但却可以颠覆语言结构。似乎成为逃避政治问题的捷径。但德里达本人却不想仅仅将解构发展为一种新的阅读方法,解构最终是一种政治实践,它试图摧毁特定思想体系及其背后的那一整个由种种政治结构和社会制度形成的系统借以维持自己势力的逻辑。伊格尔顿认为,也不应该将后结构主义当作一种简单的无政府主义或享乐主义,它与性别歧视、女权主义这些政治关切也是存有关系的。作为整体的后结构主义,其未来尚无法预测。

三、精神分析(略)

四、结论:政治批评

伊格尔顿认为:文学理论具有政治性,现代文学理论的历史是政治和意识形态史的一部分。政治批评中提出,应建立一种综合性的“话语理论”来研究文学这种话语。伊格尔顿倾向于多元性的文学批评和理论。

推荐专题: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读书笔记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