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社会中的法律》读书笔记(范文三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社会中的法律》读书笔记(范文三篇)》。
1、书本简介
《传播的偏向》这本书其实是英尼斯在1948―1950年期间8次演讲稿的汇总,围绕着传播的偏向性进行探讨。
从演讲稿发表的时间来看,英尼斯先是由欧洲文明的危机开始思考的,并由此追本溯源,按传播媒介将世界史分为了九个时期,从泥版到石刻,从莎草纸、羊皮纸到印刷纸……英尼斯在本书中试图证明传播媒介的演进过程就是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人类每跨入一个新的文明,都与传播媒介的更新相生相伴。
英尼斯用宏大的历史叙事,从媒介与历史的前行中论证时间偏向、空间偏向、时空的媒介对民族性格甚至历史的影响。
2、作者简介
哈罗德・英尼斯(Harold Adams Innis,1894―1952),经济史学家,加拿大多伦多传播学派的鼻祖,也是麦克卢汉的老师。
他一生的事业可以从1940年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早期的他是声名卓著的经济史学家和经济理论家,后期的他则沉浸在从古到今的经济与传播关系的研究之中,在传播史和文明史的研究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作为多伦多传播学派的先驱,他在《传播的偏向》中所开创的“媒介决定论”的思想,经由麦克卢汉发扬光大,成为20世纪最显赫的传播学流派之一。英尼斯后期的两本代表作成为传播学的经典之作,也就是这本《传播的偏向》和《帝国与传播》。
3、内容解读
本书分为八章,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其分为了几个部分:
其中第一章为第一部分:讲述了人类文明史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的变迁,解释口头传播与书面传播的偏向。
英尼斯回顾了人类文明史文字传播取代口头传播的过程:从文明史之初,人类的`传统传播手段是强调记忆与训练的口头传播。但口头传播终究无法承载严密的历史,文字传播顺应历史的发展应运而生。它强调逻辑、理性,从而促进了知识的垄断和等级制度的形成,催生了法律。无论是亚历山大大帝时代,罗马时代,君士坦丁堡时代,还是后来的意大利共和城邦皆是如此。
第二部分包括2~4章:按照总分的结构系统论述了英尼斯“传播偏向论”的主要观点,第二章为总结,三四章分别论述“时间性偏向”与“空间性偏向”。英尼斯着重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即传播偏向论。传播媒介的性质往往在文明中产生一种偏向,这种偏向或有利于时间观念,或有利于空间观念。通俗点来说,即媒介性质出现“时间性偏向”与“空间性偏向”。
英尼斯详细回顾了欧洲各大文明的发展历程,在西方文明中,稳定的社会需要这要一种知识: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维持恰当的平衡。
对于文明的评价,要看它发生影响地域大小和时间长短。传媒的性质往往在文明中产生一种偏向,这种偏向有利于时间观念,或者有利于空间观念。只有在很罕见的间歇期,另一种媒介的影响才能抵消其偏向,从而达到平衡。
总而言之,英尼斯认为时间已不再是广泛意义上的时间,更类似于一种传播媒介,时间对文明传播的影响成为传播的偏向的有机组成部分。
英尼斯在对空间的探讨中回顾了不同地域影响下的不同文明,笔触纵横埃及、两河流域等西方文明发祥地。不同的垄断类型既互相补充又互相拆台。造纸术和印刷术从中国和阿拉伯世界传入西方,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平衡,迫使西方人作出新的调整。因此出现了对国家的狂热和对教会的狂热,调节二者势在必行。
后面三章内容以文化发展居多,主要讲述的是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因此我将其归为第三部分。
英尼斯作为一个“媒介技术决定论”者,他相信媒介技术发展对整个公民社会会产生的广泛影响,所以这一章英尼斯就以美国社会为例,讨论公民社会的基础公共舆论与媒介技术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在这里虽然伊尼斯认同媒介的偏向和强大影响,不等于媒介具有决定性,媒介的作用仅限于“加速”“促进”或“推动”复杂的社会进程。
对任何一个文明来说,如果它不想被知识垄断压倒的话,就应该做一番批评的审视和报告,对于一个文明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科学对文化发展的冲击,表现在它对技术进步的贡献之中,尤其是对信息传播和知识传播的贡献之中。反过来,在被传播的知识中也可以看到科学的冲击。痴迷科学是有害的,据信,科学头脑比文学头脑更容易适应暴政,因为“艺术是个性化的东西,科学谋求的却是个人屈从与绝对的规律”。
4、读后碎碎念
内容晦涩难懂
其实读完本书后发现,只要读译者何道宽写的译序,基本上就可以说读懂了本书的观点,因为他的译序可以说算是囊括了本书的要点精华。因为正文八章的内容,真的是太难懂了。
也许就像麦克卢汉在到本书导言中对英尼斯的赞美那样:“每一页都是一座图书馆,每一句话都是一个论文”在8个篇幅有限的演讲中,英尼斯像宇宙超级扫描机式的哒哒哒横扫各大文明的千年历史。英尼斯在经济史和文明史方面学养深湛,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古罗马各文明的史料信手拈来,通篇都是简史的汇编,令人叹为观止,虽然自己对于欧洲史知识较为有限,还读起来有一种很爽的感觉。
英尼斯在书中总是会东扯西扯,整本书人感觉在结构上缺乏逻辑论证。虽然其在本书写作中纵横睥睨,且每章后面长达一两页对于史实的考证脚注让人对其作为经济历史学家的治学严谨之态度肃然起敬。
但其论点被自己例举的这些历史冲刷的有些支离破碎,从亚历山大时代到罗马时代,从君士坦丁堡到意大利共和制城邦,从苏格拉底到梅恩…在阅读的过程中,英尼斯的旁征博引让我以为自己读的是一部文明史,而不是传播学著作。
谨防“娱乐至死”
本书虽然问世于1951年,但英尼斯就已经预见到了媒介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深深为之担忧。在本书第八章《挑剔的批评中》英尼斯表达了他的忧虑:“思想自由的条件正处在危险之中,它有可能被技术和知识的机械化摧毁”。
在英尼斯看来,保持传播媒介的时空平衡性,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英尼斯认为:“我们被动阅读报纸及其启示(现在是微信和微博),阅读那些为数不多的、非连续性的杂志和书籍”(碎片化、片段化的消息),借用叔本华的话“把自己的话搁在一边,去拿起一本书,那是对圣灵的亵渎。(现在是手机)”,这样的情况不正是我们的日常么?
我们在不停刷朋友圈微博获取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的时候,是否真正凝神静气的想过,这些信息对于我们有没有用以及信息背后的联系;更或是跳出推送的信息,反思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介对人的控制和物化?
伊尼斯在书中说希腊有句名言:“nothing in excess(凡事勿过)”,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危机意识,谨防“娱乐至死”。
大学在现代文明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这是《传播的偏向》最后提出的问题。伊尼斯挑剔了媒介和技术的弊端,批判了机械化知识,抨击了传播媒介失衡的影响,最终他也向我们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在面对西方文明不平衡的偏向中:“大学可以在西方文化这个问题上发挥带头作用”,“大学和技术学校不同,它传授的是生命力之花,即思想。”
伊尼斯对教育的批判,在今天看来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也是有价值的。“义务教育的普及使读书认字的人数增加,但是它并没有使人增长见识”。中国在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方面的强大,从国际奥数、各类科目测评中中国学生的表现可证明,但是为何社会还在不断疑惑“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人才?”。
其实伊尼斯也早有洞见,“教育很可能要变成纯粹读书认字那样的事情,它丝毫不顾及美德,甚至连体面都不顾及了”,我们教育的现状不正是如此么,从近年来频频暴出的高校学生事件,如抄袭、投毒等等,大学在如今的中国社会中似乎已经不再是知识精英的代名词,而变得愈加平庸,污名化。
中国的大学会好吗?用《传播的偏向》中的最后一句话来说,就是:“大学关注的必须是活人,而不是死人”。而在这一点上,我们目前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5、拓展阅读
关于英尼斯,其作为麦克卢汉老师的大名早有耳闻,学界都说麦克卢汉是个“怪人”,现在看来这种“怪异”,可能也师承英尼斯。
用现在的话来说:真是个“脑洞”特别大的人。因此要认识麦克卢汉,我们首先就必须要了解走在他前面的英尼斯。
英尼斯和麦克卢汉在多伦多大学共事和交友的时间不过5年。可是学者的惺惺相惜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英尼斯的两部传播学经典,都由麦克卢汉作序。在《传播的偏向》的序文里,麦克卢汉谦恭地称自己是英尼斯的“注脚”。
两人的相似之处
(1)媒介的分类
麦克卢汉把媒介分为两大类:延伸肢体的媒介和延伸大脑的媒介;电子媒介是大脑的延伸,其余的一切媒介是肢体的延伸。英尼斯也把媒介分为两大类:倚重时间的媒介和倚重空间的媒介。此外,两人都认为,人类历史(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西方历史)上最重要的媒介有4种:口语、拼音文字、机器印刷和电子媒介。
(2)媒介决定论
他认为,媒介对社会形态、社会心理都产生深重的影响。在这一点上,他和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异曲同工。所以他断言:“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
(3)传播偏向论
他认为,媒介对社会形态、社会心理都产生深重的影响。在这一点上,他和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论所见略同。英尼斯:“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他认为,传播和媒介都有偏向,大体上分为:口头传播的偏向与书面传播的偏向,时间的偏向与空间的偏向。
(4)追求平衡
英尼斯推崇口头传统,尤其是希腊的口头传统,认为它是西方文化的基础。像麦克卢汉一样,他认为西方文明从拼音文字开始到广播媒介为止,走了一段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弯路。这段弯路,就是专门化,就是太过,打破了平衡。
两人的不同之处
(1)治学态度
伊尼斯是经济史家,善于且喜欢考证。注释不厌其烦、不厌其详。与此英尼斯的严谨相反,麦克卢汉作为文学家,善于修辞却不求严谨,且不作任何注释。读他的书,往往使人叫苦不迭。
(2)研究方法
关于研究方法,两人也表现出强烈的反差。英尼斯的研究方法是偏重传统的考据之学,偏爱对历史上的不同文明进行叙述和比较,从而进一步对历史和历史模式做出解释。这种解释就是他最主要的思想:例如媒介、传播、时间、空间、政治组织和宗教组织的偏向。
然而麦克卢汉的研究方法却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他把自己的研究方法比喻为开锁匠的方法,这种反常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探索而不做结论,并置而不做分析,铺陈而不做归纳,发现而不做判断,待读者去做结论。定性而不定量,形而上而不做实证。
两人的语言风格也构成对立的两极。英尼斯的叙述和阐释,不用任何文学语言。麦克卢汉却偏爱格言警语,不求明白如话;他只用“艺术”语言,不求科学严密;滥用警语、格言、典故、暗喻,还喜欢用一些莫名其妙的“麦克卢汉式”的语言。
6、提出问题
1、互联网时代,“媒介偏向论”是否依然适用?
伊尼斯去世于1952年,未能目睹后现代传媒和数字时代传媒的发展。时间的脚步迈进了21世纪,互联网的产生使得我们也许需要重新审视英尼斯的“媒介偏向论”了。历史和现实都向人们展示着传播的演变,偏向时间和偏向空间的媒介之间的对立似乎永远无法消除,对社会的影响此消彼长。
但互联网却打破了以往所有传播媒介的时空局限,既能在空间偏向上将整个“地球村”联系在了一起,又能够在时间偏向上打破传统的线性规范使得在虚拟社区中的人能够在同一个场景中出现,从而创造一种新的口头传统(网络文化)。因此我想,在互联网时代,英尼斯“媒介偏向论”是否依然适用?
2、英尼斯的“勿过”与当下社会提倡的“工匠精神”是否矛盾?
和麦克卢汉一样,英尼斯认为现代文明对专门化和“过”的关注,是在走一段弯路,这种过分的专注使得其追求的那种时空平衡的文明愈发变得不可能。
这也许是一道陷入死循环的难题,特别是在中国社会高速发展提倡工匠精神和行业细分愈发精细垂直化的现状下,似乎相对于西方社会来说中国将这种平衡打破的更加彻底,这两者是否矛盾?
3、如何在信息洪流和独立思考间保持平衡?
在英尼斯的理念中,随着物理空间的拓展,具有空间偏向的纸张与硬笔书写的结合,其传播效力大大超过当时仍用毛笔书写的纸张来源地的中国,使得纸张彻底取代具有时间偏向的羊皮纸已成定局。而纸张与印刷机的结合更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复制和传播能力,使人类进入了本雅明所称的“机械复制时代”。
如今进入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技术的进步更是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各种新技术观点层出不穷,我们也将大量耗费在无用的信息上,独立思考的时间少之又少,正如英尼斯希望在时间和空间中找到平衡那样,我想现代人如何在信息洪流和独立思考间保持平衡?
此外,我由此联系到的还有文明的冲突以及寻求平衡等问题。
作为加拿大人,英尼斯在其成长环境中欧美大国文化对加拿大本土文明的入侵破坏感同身受,因此他认为西方文明的危机就在于其不可逾越的且根深蒂固的唯我主义,总是带有偏见地希望去征服同化不同的文化,将文化的同一性强加于人民。
因此他希望加拿大不要依附于人,应该积极抗争南方那个大国的挤压,在经济上寻求独立,学术上发展。这也是他为什么在研究加拿大经济史后,转向更为宏大主题的原因。
文明传播的本意是传承并播撒文明的果实,但由于文明结构以及传播结构的偏向,文明传播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成为扼杀文明生命的利器。这就是伊尼斯提出的历史哲学与传播哲学的巨大“悖论”。
而在中国这种情况目前依然存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如何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和扩大自己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也是学界业界思考研究的话题。
现代人的生存姿态
——《现代性的后果》读书报告
19010896 杨栎洁
前言:
对于《现代性的后果》这本书,我阅读了一遍又一遍。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那样的感同身受,好像书中的理论和举例在我的身边、在我每天的所见所闻都能找到明显的痕迹。根据我的学习和阅读的经历,我发现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最具特色的就是他结合了新时代新变化下的社会现实状况。和其他经典理论不同的是,他的理论更贴现当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为人们了解现代人们自我的生存姿态提供了更加系统、具体的理论参考。当然,正如吉登斯所说的那样,解决现代性问题具有不可预知性和知识反思性这样的障碍,他的理论同样也会受制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以及他自身的知识阅历,所以也会不可避免的存在缺点与问题。但这并不影响我选择这本书作为我的期末作业,这本书的语言谈不上晦涩,但是它想要体现的思想却是那样的深刻与真实。在文章的最后我将结合此书对自身和周围事物的感受谈一些看法,同时希望我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对作者在这本书中所要表达的内容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应用。
作者简介
安东尼·吉登斯,吉登斯男爵(1938年1月18日-)英国社会学家,以他的结构理论与对当代社会的本体论(holistic view)而闻名,被认为是当代社会学领域中有卓越贡献的学者之一,同时被描述成自从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以来最有名的 社会科学学者。安东尼·吉登斯与布莱尔提倡的“第三条路”政策也影响了英国甚至其他国家的政策。与此同时,安东尼·吉登斯无疑也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在过去40年里,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思想的反思;对以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为代表的现代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反思;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提出了著名的“ 结构化理论”;现代性理论范式的提出和现代性发展的反思; 第三条道路等。目前主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英国和欧洲的政治发展。
创作背景:
吉登斯早年在英国莱斯特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时,主要讲授社会心理学,这对他今后现代性思想中重点研究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有着铺垫性作用。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西方社会基本处于一种稳定的持续发展的状态,吉登斯将注意力转向了现代社会及其变迁,并将其作为一个重大议题来论述。1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的现代性发展及其迅速,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同人们的精神空虚、信任程度下滑以及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呈现出两种极端的状态。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吉登斯重点研究资本主义与现代化理论,对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进行了评论式的研究,创立了“结构化"理论。在书中的导言部分作者就给出了现代性的一个解释,即“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其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 在新时代,后现代性、制度转变与社会转型等诸多实践与理论相继出现,但是人们依旧对现代生活存在疑惑,充满着不安全感,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可预测无法理解的事件,并且我们会意识到,这个新时代正在引领我们超越现代性本身。如果我们想要认清这一切,就必须从现代性入手,重新审视现代性本身。因此在社会学家吉登斯笔下,这本书便应运而生了。正如作者本人所言:“在二十世纪末的今天,许多人都已经意识到,我们正站在新世纪的门槛前,社会科学必须对这个即将到来的新时代作出白己的回应。”2
内容介绍与分析
一、现代性与断裂
作者在书中首先对自己的断裂理论进行了阐述,随后再就“人们为何忽视了现代性的断裂”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在这里我想把这个顺序颠倒一下,作者认为我们固有的思维所接受的一套历史理论是社会进化论,即社会的发展是有一个固定的总体方向的,虽然会发生一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但是大体方向不会出错,历史是一个总体(历史是由一条主线展开的,以狩猎文化为起点逐渐发展到农耕时代最后,以发生在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为终点)。但在吉登斯看来,这个认识是错误的。虽然在表面上看来时代的发展一直都保持至一个连续性,但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在诸多方面已经存在着很多不同,在某些组织和变革方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原则,所以不能简单地把所有历史看作成为一个整体。取而代之的是作者认为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存在着断裂,即一个时期向另一个时期转变时必然会发生段裂,并且这种断裂被作者当做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之一。这种断裂是有别于传统制度的,并且具有独一无二的能力把我们每个人都置于各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中,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性般的存在。
最后,吉登斯给出了断裂的三个关键点所在:1、速度。现代性到来的绝对神速,例如技术领域的渗透和社会的变迁,变迁的速度几乎称得上为神速;2、范围。变迁的范围足够广泛,几乎遍布了地球的每个角落;3特性。某些现代社会的固有特征在历史中传统社会的属性中并不存在,虽然现在一些组织看似是传统的延续,但是也具有了很多新的特征。比如诚实虽然是建立在原址的基础上,但是城市的功能却比之前的城市更加丰富了。
二、现代性的双重特性
现代社会在变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人们拥有越来越舒适的生活体验,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许许多多无法估计的风险。作者把这称为现代性的双重特征,即现代性同时具有安全与危险、信任与风险的双重特性。生产力水平提高平所带来的生态问题、极权主义和军备竞赛问题就是现代性双重特性的直接体现。
三、现代性的动力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迁,原本相互对应的时间和空间能够得以割裂,并且能够根据需要进行特定的重新组合,这种可以任意组合的状态导致了脱域机制的产生,从而形成了现代性的三个动力机制。
第一,空间和时间的分离。首先,在吉登斯看来,所有的前现代文化都有计算时间的方式,并且这种计算时间的方式是依赖于时间和空间的同步的。而在现代社会中,时间和空间没有同步的必要,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日历在全世界的标准化,另一方面是不同地区时间的标准化。与此同时,空间不再只是强调具体的地理位置,与地点相互脱离联系,因而在现代性社会中地点变得不再明确。正是因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限制也逐渐被打破,创造了革新的多种可能性,并且塑造出许多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行模式,推动了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第二,社会系统的脱域机制。脱域的定义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3。在这里作者引出了两个概念: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象征标志是能够在不考虑任何因素和背景的条件下可以传递、扩散信息的互相沟通的媒介;专家系统主要是指负责编织人们社会生活、由相关技术成就和专业队伍所组成的体系。这些脱域机制的基础都是信任,其中包含着对个人和系统的信任。在作者看来,由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脱域机制都立足于信任,因此,他强调信任和现代性具有密切的关联。然而他同时也认为虽然信任可以使人们在危险的环境中获得安全感,但是脱域与信任的联系依然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由此可见,所谓的“脱域机制”便是时间和空间割裂开来并且重组之后形成的一种社会体系。
第三,反思性运用知识。吉登斯认为随着现代性的产生,反思被渗透在现代制度的方方面面。社会实践总是不断地受到关于这些实践本身的新认识的检验和改造,并且这些社会实践的新的认识一直在连续不断地检验旧的社会实践。在这样一个实践和反思的循环过程中,现代性被构建起来并且不断的更新,推动现代性的发展。作者认为这个过程的实质意义在于,知识的反思性运用促进了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的产生,致使社会生活脱离传统模式,进而推动现代制度的发展更新。
这三种现代性动力机制相互联系,共同推动现代性的前进步伐,致力于现代世界的产生与出现。
四、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
在《现代性的后果》这本书中,作者认为现代性的内核在于制度层次。因此,对制度性维度的讨论和分析也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们分别是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机器和对暴力工具的掌控。在吉登斯看来,这四个维度之间相互独立,却相互干涉、相互联系、互成一体。
第一、资本主义:作者在文中给出的定义是“资本主义指的是一个商品生产的体系,它以对资本的私人占有和物产者的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这种关系构成了阶级体系的主轴线”4由此可知,资本主义的核心是商品生产,并且是围绕资本家对无产者劳动果实的剥削和无产者的雇佣劳动进行的。在作者眼里,资本主义社会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独特的次级类型5,并且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根据市场需求展开竞争,物品的价格既是竞争的信号,也是标注竞争意义的一个符号,这种竞争会持续性地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这种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项基本特征。另外,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制度具有重要的地位,甚至能够决定其他维度的社会制度的运行,这是资本主义不同于其他社会制度的重要一点,并且资本主义国家严重依赖于资本的积累,在诸多方面缺乏主动性。最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等级明确,财产私有。资本主义以商品生产为核心,实质上是一种雇佣关系,进而形成了社会中的阶级体系。
第二,工业主义:同样借用书中的一句话,“工业主义的主要特征则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对物质世界的非生命资源的利用,这种利用体现了生产过程中机械化的关键作用”。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是,工业主义的侧重点在于对自然资源的改造和利用。除此之外,它还能够提前估计生产规模,组织模式化生产,协调生产的各个环节。工业主义不是简单地“机械化”,简单地运用大机器进行产品生产,而是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高新机械化技术,它通过诸如电的各种动力使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吉登斯将工业主义概括为“人化环境”的发展,它可以改变原始的自然环境,促使社会呈现全新的面貌。
第三,监督机器。吉登斯认为现代性的发展需要依赖于监督机制,而这种监督机制又很大程度上基于对信息的掌控,因此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掌控信息日渐重要。在吉登斯看来,监督主要强调的是在政治层面引导其统治管理人民的行为,时刻监督管理社会秩序和掌握 各种信息。他同时指出监督一方面可以直接进行,例如在公共场所或者便于直接实行互相监督的场合。另一方面监督也可以间接实行,这就要求必须把握并明确各种社会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监督。
第四,对暴力工具的掌控。在前现代文明中,统治集团从来就没有获得过军方稳固而长久的支持,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更新换代,各种不可知的力量变得越来越难以琢磨,特别是现代社会是一个各种高科技的战争与核战时代,因此国家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对暴力工具进行垄断式的控制,才能保证社会安全与和谐。军事日渐成为国家在人们面前建立权威的重要性手段。
吉登斯将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机器、和对暴力工具的控制作为现代性的四个制度性维度。通过四个维度可以清晰地探究现代性状态下人类社会是如何组织、运作和发展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现出了现代性情境下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特征。在这四个维度中,资本主义是根本性的影响因素,资本主义迫使劳动力商品化从而催生工业主义,而资本主义和工业主义又产生暴力手段以维护其统治地位。
五、现代性的后果
其实作者在阐述现代性的四种制度性维度的时候就曾明确指出现代性的后果是全球化。作者对于全球化的定义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强化,这种关系以这样一种方式将彼此相距遥远的地域连接起来,即此地发生的事件可能是由许多英里以外的异地事件而引起的,反之亦然。”他认为现代性正内在地经历着全球化的过程,并且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延伸水平逐渐升高并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世界正在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日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针对现代性的四种制度性维度,吉登斯进一步阐述了四种不同的全球化维度。
第一种维度就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秩序,并且由于其具有极强的扩张性和侵略性,它正在逐渐渗透到世界各个地区,并且很快就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具有优越性。随着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不断涌现,更加推 动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正如第四部分提到的那样,在现代社会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居于决定作用。第二个维度则是民族国家体系。在日益全球化的进程中,民族国家在政治秩序中占据“行动者”的地位,并且正是由于民族国家的行政权力的集中程度远比任何在其之前的实体要高,它才更具有现代社会的反思性。第三,世界军事秩序。虽然在旧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也会经常发生战争,相互攻击,但是在日益工业化的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核武器渐渐成为主要的战争手段,国家之间相互建立起合作关系,军事力量不断实现全球化。全球化的第四个维度是工业的发展与进步。吉登斯认为由于现代社会大机器技术在全球领域内的传播,工业主义在通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简单。由于劳动分工的形成与普及,工业快速发展,不仅可以迅速完成各种生产,而且专业化水平更加完善。
另一方面,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也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现代社会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给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但是也存在相当程度上的风险。就经济方面来说,经济的发展是有限度的。因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自然资源匮乏时人们无法继续生产各种商品进行资本积累,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那么以经济制度为联系纽带的一切机制就会崩溃。就社会管理层面而言,实行监督机制的确有助于遏制各种不法行为,增加社会民主性与积极性,但是希特勒、斯大林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的民主与监督同时也为极权提供了生长空间,利益集团可能会利用垄断手段获得对政治的控制权。就环境方面而言,人们为了积累财富不断地开采自然资源甚至是浪费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这不仅威胁到自然环境而且还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在军事方面,由于战争的工业化与核武器的发明,极大地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加危险的武器也可能被研究出来,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可能面临的现实的恐怖后果。这次新冠疫情的爆发就是现代性后果的一个绝佳的例子:人类由于对自然的过度开发感染了病毒;西方各国由于对经济地位的过分重视使得病毒没有得以遏制,一串串的感染病例和死亡人数让人毛骨悚然;为了满足人们内心的安全感西方政府不断抹黑中国,寻找替罪羊,进而丧失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绝佳机会……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诠释了现代性的双重意义,它一方面改造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推动社会不断 地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可预计的灾难,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安全。吉登斯强调现代性的特点之一是反思性,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指明了我们面对现代社会应该具有的态度。
最后,从人性的角度来看,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看似不断获得安全与自由,实际上却渐渐被各种高科技产品束缚,成为产品的依附者,缺失完整的人的自由,也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本真。在人际交往上,由于社会关系逐渐从血缘与地缘关系中抽离出来,信任体制变得越来越纯粹,也因此越来越脆弱,从而导致了个体安全感的丧失。另一方面,在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中.各种各洋的象征符号以及抽象的专家系统成为人们新的信任,但是日常社会生活中的经验促使人们明白,象征符号和抽象系统并不是完全可靠的.亦存在错误与虚假的机率,这就会兹生新的大量的重大风险。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也称得上是一种对人性的挑战和摧残呢?此外,这种情况下有利于“投机主义”的滋生。这种“投机主义”表现在,尽管已经意识到周围有很多严重的风险以及大量的有关风险的报道.但是依旧知识将那些风险可做是小概率事件,采取一种投机主义来在个体的安全性与风险之间需求一种平衡机制,诸如社会中的腐败事件.权钱交易等等。
个人体会: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作为我的期末作业,不仅仅在这本重要的理论著作中,吉登斯以一种全新的、富有启发性的角度阐释了与现代性相联系的制度变革。除此之外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从这本书中读出了我自己甚至这一代年轻人的生存状态,我从这本书中真正看到了社会学对于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和关切,社会学的活力与魅力因此变得亲切可感。短视频消费、夜店酒吧的火爆、社交软件产业的繁荣恰恰是我们情感消逝的表现,取而代之的是暂时的情感宣泄以及宣泄过后的空虚与脆弱,人们都在逃避,企图在暂时的享乐和发泄中获取安全感,多少人甚至因此把手段视作目的,干脆去价值化。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正是现代化发展对于人性的摧残;其次,正是因为脱域机制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人们胡作非为、作奸犯科的直接代价,给人们造成了“为非作歹不会受到相应惩罚”的错觉,比如网络诈骗、情感欺骗等等;此外,对发展和消费的盲目追求使得各种体制违背了初衷,不断制造各种焦虑和脆弱,忽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真实的生存状态,逐渐反人性化。在我撰写这篇读书报告的过程中,由于我拥有相关的生活体验,这种体会更是被一遍又一遍地加深。我认为人文学科的魅力就在于此,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体察他们的生存状态,提供解释和安全感。总而言之,吉登斯的这本《现代性的后果》启发了我很多,也让我从容了许多,我认为这本书对于当下迷茫破碎的年轻人真的很有意义。引自《吉登斯的现代性信任机制思想解析》摘自《现代性的后果》引自《现代性的后果》引自《现代性的后果》引自《浅论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
《现代社会中的法律》读书笔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形成()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社会矛盾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的目标。A.高效.便捷 B.公开.公平 C.公正.全面 D.便民.诚信
2、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要切实履行职责,依法独立开展专门监督。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要与()机关密切配合,及时通报情况,形成监督合力。A.检察 B.法院 C.人事 D.法制
3、依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表述哪一项不属于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的内容()A.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B.建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强化依法行政知识培训。C.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情况考核制度 D.积极营造全社会尊法守法.依法维权的良好环境
4、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减少行政执法层次,适当下移执法重心;对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生产直接相关的行政执法活动,主要由()两级行政执法机关实施。要完善行政执法机关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A.市.县 B.省.市 C.省.县 D.县.乡
5、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扩大政府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程度。实行()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三结合,建立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制度。A.立法 B.执法 C.司法 D.守法 6、1995年8月5日上午,田某和朋友在家喝完酒后骑车去商场买东西,从商场出来后,听见有人说:“你车胎没气了。”田某低头看车胎有气,随与其(张某)争吵并厮打在一起。民警赵某正在执勤中,见状即上前将田某抱住,并说:我是派出所的,别动。田某想要挣脱,赵某便将田某的腰带抽出,将其左手套住,正欲套右手时,田某向反方向用力,失去平衡,头部着地倒下,赵某遂将田某送至医院。经鉴定,田某视神经萎缩。田某于是向公安局提出赔偿请求。则本案中:()
A.派出所民警在执行职务过程中造成田某伤害,公安机关应当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B.赵某的行为是正当的职权行为,不具有违法性 C.赵某的身体伤害与民警赵某的行为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公安机关应当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D.如果公安机关逾期不予赔偿,赵某只能向上级机关申请复议
7、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目标的是()A.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和权限比较明确 B.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C.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D.政府各职能明确分工,互不干涉,各自执法。
8、刘某1999年4月向某县郊区某村申请建房,经同意后,在该村地界修建了105平方米的平房。同年10月,县城建局认定该建筑为违章建筑,责令刘某强行拆除,并在强拆时将刘某部分财产损坏。刘某诉至法院,要求赔偿。下列正确的说法是:()A.城建局的行为合法,不予赔偿
B.城建局的行为违反法定程序,但因所拆建筑属违章建筑,因此不予赔偿 C.城建局的行为合法,只能对刘进行补偿
D.城建局的行为违反法定程序,应对刘某财产权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
9、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目标的是()A.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和权限比较明确 B.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C.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D.政府各职能明确分工,互不干涉,各自执法。
10、某男雇佣一女冒充其妻子到镇人民政府办理离婚手续,镇人民政府未经审查即发给离婚证书。该男妻子知道后,精神上遭受极大刺激而导致入院治疗,花去医疗费3000余元。事后,其妻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国家赔偿。下列正确的说法是:()A.不能获得国家赔偿,因为镇政府的行为不是违法行为 B.可以获得国家赔偿,包括医疗费和精神损害赔偿金
C.可以获得国家赔偿,因为镇政府的行为违法且造成了物质损害 D.不能获得国家赔偿,因为对精神损害不给予金钱赔偿
11、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下列行为时,受害人有权获得国家赔偿的是:()A.对桥梁管理欠缺 B.因军事演习发生损害 C.行政裁量不当 D.乱摊派
12、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目标的是()A.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和权限比较明确 B.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C.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D.政府各职能明确分工,互不干涉,各自执法。
13、依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表述哪一项不属于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的内容()A.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B.建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强化依法行政知识培训。C.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情况考核制度 D.积极营造全社会尊法守法.依法维权的良好环境 14、1998年2月张某驾驶其父亲张老大的东风牌卡车行至城南环路时,因为逆行,又无驾驶证,被县公安交警支队执勤民警谈某等人将车扣押。该车在返回交警队停车场途中,谈某遇到路障没有采取制动措施,导致汽车底盘受挫,引擎报废。交警支队在事故认定书中认为事故并非民警操作不当所致,张老大不服,遂向市公安局申请复议。市公安局维持了交警支队的处理决定。张老大不服,于是向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请求。下列正确的说法是:()A.本案中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对张老大的违章车辆扣押致使车辆损坏的行为,是依法行使职权的行政行为 B.本案中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对违章车辆扣押致使车辆损坏的行为,是依法行使职权造成了违法的结果的行为 C.本案中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扣车行为并未被确认为违法行为,所以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张老大的诉讼请求
D.张老大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单独提起行政赔偿请求
15、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行政机关不得设立任何形式的“小金库”;严格执行()制度,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必须全部上缴财政,严禁以各种形式返还。
A.收支两条线 B.罚缴分离
C.执法上审裁分离 D.决策上审裁分离
16、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减少行政执法层次,适当下移执法重心;对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生产直接相关的行政执法活动,主要由()两级行政执法机关实施。要完善行政执法机关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A.市.县 B.省.市 C.省.县 D.县.乡
17、《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实施,法制统一,政令畅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秩序得到有效维护。A.经济社会 B.政治社会 C.文化社会 D.生态社会
18、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不属于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内容的是()
A.健全行政决策机制 B.完善行政决策程序
C.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 D.考核决策实施结果 19、1995年8月5日上午,田某和朋友在家喝完酒后骑车去商场买东西,从商场出来后,听见有人说:“你车胎没气了。”田某低头看车胎有气,随与其(张某)争吵并厮打在一起。民警赵某正在执勤中,见状即上前将田某抱住,并说:我是派出所的,别动。田某想要挣脱,赵某便将田某的腰带抽出,将其左手套住,正欲套右手时,田某向反方向用力,失去平衡,头部着地倒下,赵某遂将田某送至医院。经鉴定,田某视神经萎缩。田某于是向公安局提出
赔偿请求。则本案中:()
A.派出所民警在执行职务过程中造成田某伤害,公安机关应当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B.赵某的行为是正当的职权行为,不具有违法性 C.赵某的身体伤害与民警赵某的行为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公安机关应当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D.如果公安机关逾期不予赔偿,赵某只能向上级机关申请复议
20、我国国家赔偿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为前提条件。A.个人过错 B.公务过错 C.行为违法 D.无过错责任
21、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原则是违法归责,下列对违法的含义不正确的理解是:()A.违法指的是行为违法 B.违法指的是行为结果违法
C.违法指的是违反法律,是一个客观标准
D.行政违法既包括积极的作为,也包括消极的不作为
22、下列行为中国家应负赔偿责任的是()A.某市公安局的违法拘留行为 B.某省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行为 C.某市银行的违法划拨存款行为
D.某市卫生局在法律范围内的裁量行为
23、公安局对叶某作出拘留10天的处罚决定后随即执行。叶某申请复议,上级公安局作出维持原判处罚的复议决定。叶某向法院提起诉讼,一审人民法院判决维持拘留决定,叶某上诉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二审人民法院经审理,认定公安局对叶某的拘留处罚违法。此时,应如何处理本案?()
A.撤销一审判决,并撤销拘留决定,判令公安局赔偿叶某的损失
B.撤销一审判决,并确认拘留决定违法,就赔偿问题进行调解,如调解不成,将全案发回重审
C.撤销一审判决,并确认拘留决定违法,就赔偿问题进行调解,如调解不成,将行政赔偿案件发回重审
D.撤销一审判决,并撤销拘留决定,就赔偿问题进行调解,如调解不成,告知叶某就赔偿问题另行起诉
24、胡某系某个体音像行老板,因为被怀疑出售黄色淫秽光盘,而被县行政执法机关将其全部光盘没收。胡某不服,于是向市一级行政主管机关提起行政复议。复议机关经过复议后不仅没有撤销原具体行政行为,反而对胡某又处以1000元的罚款。后查明,胡某并没出售黄色淫秽光盘。胡某认为行政机关的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胡某应当向何机关提出行政赔偿?()
A.应当由复议机关赔偿对其造成的全部损失
B.应当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承担赔偿责任 C.县级行政机关应当对其没收行为承担赔偿责任,复议机关应当对其加重处罚的部分承担赔偿义务
D.胡某可以向二者中任何一个行政机关要求赔偿损失 25、1995年8月5日上午,田某和朋友在家喝完酒后骑车去商场买东西,从商场出来后,听见有人说:“你车胎没气了。”田某低头看车胎有气,随与其(张某)争吵并厮打在一起。民
警赵某正在执勤中,见状即上前将田某抱住,并说:我是派出所的,别动。田某想要挣脱,赵某便将田某的腰带抽出,将其左手套住,正欲套右手时,田某向反方向用力,失去平衡,头部着地倒下,赵某遂将田某送至医院。经鉴定,田某视神经萎缩。田某于是向公安局提出赔偿请求。则本案中:()
A.派出所民警在执行职务过程中造成田某伤害,公安机关应当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B.赵某的行为是正当的职权行为,不具有违法性 C.赵某的身体伤害与民警赵某的行为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公安机关应当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D.如果公安机关逾期不予赔偿,赵某只能向上级机关申请复议
26、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面不属于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内容的是()A.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
B.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 C.加强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监督
D.认真贯彻行政监察法,加强行政复监察工作
推荐专题: 《现代社会中的法律》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