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农机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大全)

2022-09-18 22:26:26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机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机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大全)》。

第一篇:聊城市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聊城市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为进一步促进农机化科学发展,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我与有关同志一起到东昌府区道口铺、湖西办事处,深入村户,通过走访座谈,深入分析全市农机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下步发展对策与建议与基层进行了深入探讨。现汇报如下:

一、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市农机化一直保持了强盛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十五”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对农机化的投入大幅增加,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即快又好的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已成为农民手中最值钱、最直接和首选的生产致富工具,为我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农机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8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985万千瓦,农机总值达36.3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和4.9%。全市各类拖拉机达65633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19429台,增长11.1%,高出全省平均增长水平6个百分点。小麦联合收割机达8140台,增长10.5%,玉米联合收获机达1333台,增长60.1%。小麦免耕播种机达1039台,翻了一番。各类设施农业机械及农副产品加工机也取得较大进展,其中田园管理机达2209台,电动卷帘机达3377台。

(二)农机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小麦生产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2008年全市小麦收获机械化水平达98%以上,全市636万亩小麦收获仅用了7天时间,小麦耕播机械化水平均达到95%以上。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全市玉米机播、机收和秸秆还田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9%、20%和70%,分别提高5个、8个和7个百分点,实现小麦保护性耕作面积41.8万亩,连续两年在全省位列第一,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

(三)农机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近几年,国家和地方相继颁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等的法律法规,明确了农机管理部门对农业机械的管理职能,省市政府也确定了农机部门的执法主体资格和行政许可事项。我市各级农机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农机法律法规,大力开展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农机安全集中整治和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全市共核(换)发拖拉机、收割机号牌5137 付,新办驾驶证2372个,检验车辆21940台,全市未发生大的农机事故,保障了安全生产。

(四)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近几年,各级农机部门重点抓好基层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和农机专业户发展。通过发展壮大各种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把松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走向市场,实现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农机服务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较好地起到了科学配置农机资源,促进共同利用,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2008年底,全市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达

60处,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人员达561名。农机户达38.03万个,农机从业人员达42.56万人,其中农机专业户11972个,拥有农机总值20万元以上的农机专业户521个,50万元以上的农机专业户29个。2008年农机经营收入达12.5亿元。同时不断加强完善农机推广、教育培训、农机维修、农田作业、信息服务等服务网络,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逐步增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断提高。尤其自1997年开始三夏小麦机收以及近几年开展的三秋玉米收获、机播、机耕、机械还田跨区作业,为农民开辟了一条重要的增收渠道。2008年三夏,全市共派出小麦联合收获机1850台,完成作业面积96万亩,为全市农民增收4800多万元。三秋期间,全市共组织200余台玉米收获及秸秆还田机械赴淄博、济南等市进行作业,为机手增收300多万元。我市自97年开始组织农机跨区作业以来,已累计为农民增收6亿元。

(五)农机补贴政策激发了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近几年,中央和省财政对农机化的投入逐年增加。2009年,我市争取中央和省农机补贴资金达5460万元,掀起农民发展农机化的新高潮,预计可带动农民投入资金1.6亿元。据统计,自2004年实施农机补贴政策以来,全市已争取落实各级农机补贴资金达8950万元,带动农民投入资金2.6亿元,农机补贴效应放大了3倍多,共发展各类大型高效机械6000多台套。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机化发展不平衡。在农机装备发展方面存在着“四多四少”的不平衡现状,即: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种植业机械多,农村其他各业机械少;传统作业机械多,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少的;在不同作物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如目前我市小麦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还很低,玉米收获目前基本上还是人工作业,已成为我市农机化发展的瓶径。另外,经济作物如蔬菜、花生、薯类等机械化水平也很低,不适应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是对农机化的投入仍显不足。其一农机补贴规模难以满足农民需求。近几年,国家农机补贴力度不断加大,特别今年全国增加农机补贴资金达到130亿,但仍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仅从我市的农机购置补贴实际来看,去年能够享受农机补贴的农户仅占报名数的十分之一。其二市区县政府缺乏明确具体的农机投入管理机制,地方财政农机投入严重不足。其三作为农机投资主体的农民自我积累能力弱,农机产品价位较高,农机作业季节性强、投资回收期长、利润低,制约了农民对农机的高性能机械的投入。

三是基层农机管理推广组织不健全。乡镇农机管理推广组织是农机系统为“三农”服务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农机管理执法、推广服务等行政性、公益性的工作任务,是搞好农机工作的关键,但就目前情况看,全市约有1/4的乡镇已无场所、无资产、无专职人员。由于乡镇农机人员工资归乡镇发放,人员受乡镇政府支配,不少乡镇名为农机站人员,但却常年围绕乡镇政府中心开展工作,使农机推广、管理服务工作不到位,直接影响了农机化的发展。

四是农机安全生产隐患严重。由于目前农机经营的主体是农民个人,大量的机械分散在千家万户,而基层农机管理组织又比较薄弱,给农机管理带来很大困难,而且有的地方政府对农机工作不理解、不支持,把农机依法管理视同“三乱”加以限制,使正常的管理工作难以开展。由于农机执法被限定在田间场院、乡间道路和作业现场,农机人员只能进村入户抓源头管理,管理难度很大。目前全市约有1/3的机手没有办证,年检率不足1/4,机手安全意识淡薄,无证驾驶违章操作现象时有发生,给农机安全生产带来严重隐患。

五是农机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全市农机服务组织很少,而且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很低,运作不规范,绝大多数农机户分散经营,参与市场的意识不高,能力薄弱,农机的利用率不足,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农机的经营效益。

六是农机与农艺不相适应。农民受传统的种植习惯影响较深,农作物的种植品种,规格不统一,相邻地块不能同时连续收割,尤其是地块零散,经营规模小,直接影响了大型机具作业,大机械与小地块的矛盾仍十分突出。

三、下步发展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对农机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农机化的重视支持力度,切实把发展农机化置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考虑,置于发展现代化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素来对待,真正将农机化摆上应有的位置,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各级有关部门要关心农机化、支持农机化,为农机化的发展提供更加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进一步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农业机械一次性投资较大,回收期较长,多数农民想买而经济实力不足,国家和各级政府应给予政策扶持。对我市来说,各级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农机补贴项目,及时落实配套资金。同时,市县财政要逐年增加农机专项补贴资金和项目管理推广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在资金的投放上,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机具,严格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进一步优化农机发展结构。牢固树立“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按照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着力抓好新农村建设急需,农民群众要求迫切的机械化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市要在巩固和提高小麦全过程机械化的基础上,重点突破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大力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秸杆综合利用等节本增效技术,积极推进花生、薯类、设施农业等经济作物机械化,对大型高效农机发展给予重点扶持,示范引导农机化健康发展。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玉米收获机械化达到70%,适宜地块实现保护性耕作,全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

(四)依法加强农机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对农机的有效管理和宏观指导。

一是加强乡镇农机管理推广站建设。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要求,乡镇农机站是“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最近,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合理配置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建议将人、财、物划规县农机部门管理,以便使其真正履行农机管理、推广、服务的职责。

二是依法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了农机部门负责农用拖拉机的登记、检验和核发牌证等安全监督管理职能。职能法定,责任重大。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机安全工作,将安全管理主要指标纳入政府考核内容,今年市安委已将农机安全指标列入考核内容,建议各县市政府也要将其列入考核乡镇的重要工作目标,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农机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抓好乡村道路的检查和进村入户源头管理,纠正查处违章行为,加强队伍建设,严格依法行政,保证农机安全生产。

三是抓好农机市场秩序整顿工作。农机与工商、质检部门要密切配合,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和坑农害农行为,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是进一步抓好农民农机技术培训工作。通过送教下乡,集中分散相结合等形式,努力提高农机人员的技术素质和操作水平,使其真正成为懂技术、善经营、能致富的农机科技带头人,更好地为农机化发展服务。

(五)加快新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实践证明,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是连接农机作业市场与农机户的重要纽带和中介要素,在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统一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和规模效益,增强机手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优化农机技术、人才和装备资源等要素,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国家已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我们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抓好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加大投入,规范运作,强化指导,创新机制,抓好典型的总结与推广,推动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六)积极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坚持农村基本土地制度的前提下,推动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积极引导农民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成方连种植,统一耕地管理,统一种植规格,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机械作业等几个统一,以解决大机器与小地块的矛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业效率,推动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二篇: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是《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赋予农机部门的社会公益性职能,是农机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这些年来,我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得到了加强和发展,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得到了较快的推广应用,机械化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机械化综合水平得到了64.3%,农业机械化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

一、我市农机推广机构和人员基本情况

1、机构设置情况。我市市、县两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比较健全,大部分乡镇都有农机推广机构。市局设农机推广科(副科级)、县局设农机推广股(副股级)、部分县如泰和县、万安县设农机推广站(正股级)、全市214个乡镇中有75个农机纳入农业综合站,农机站78个。

2、人员情况。市农机局现有人员19人,为参公管理单位,13个县(市、区)现有人员196人,其中推广研究员1人、副高职称9人、工程师17人、助工31人,乡镇现有工作人员219人。

3、工作经费情况。地方财政对农机化投入较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科技推广、试验示范、项目建设、技术培训及服务体系建设的大力开展。市级推广经费每年只有3万元、县级推广工作经费也很少,乡镇农机推广机构没有专门的工作经费,职能越来越弱化。人员工资也参差不齐,无法保证。吉安县15个乡镇农机站有工作人员22人,除8人全额预算外,11人为50%差拨;永新县7个乡镇站8人,全部为50%差拨;永丰县21个乡镇站28人,除8人全额外,其余20人为每月300元定额补助;吉州区6个乡镇站19人,2人自收自支,其余为50%差拨。

4、办公场地、设备情况。市、县推广机构为农机局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和基本的办公设备,县级农机培训场地已被政府调用开发。乡镇农机站场地大部分被乡镇政府处理,目前在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办公,办公条件相对较差。

二、我市农机推广主要工作及成效

1、以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重点,兼顾油菜、果业、茶叶、烟叶的机械化生产。

水稻生产在我市粮食生产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水稻产量占粮食总量的90%以上。水稻生产一直以来是我市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重点围绕水稻生产主要环节,推广机耕、机插、机收,水稻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个别乡镇已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同时也积极推广油菜、茶叶、烟草、果业等机械化生产。

2、充分利用国家惠农政策推广

农机推广以实施农机购臵补贴政策为抓手,着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对购买先进新型农机具的农户,实行购机补贴优先政策,对重点推广的农机具和粮食机械生产簿弱环节、优先享受补贴,利用购机补贴的导向作用,鼓励农民购买先进实用的新型农机具、应用农机新技术。

3、依托项目加强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带动农机技术推广。

农机部门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先后承担了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生产项目、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如我市在万安县枧头乡、青原区富田镇、泰和县螺溪镇中房村、冠朝镇冠朝村、苏溪镇苏溪村、禾市镇丰垅村6个农机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实行机耕、机插、机收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设立机插试验示范区和机插展示区,开展机插、手抛对比试验、机插不同株距对比试验、机插不同行距对比试验。加强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带动农机技术推广,突破水稻机插瓶颈,推动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

4、抓好新型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以培育新型农机推广服务主体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发展培植农机专业合作社。截止目前,全市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120个,依托农机合作社人才、技术、资源优势,发挥其辐射带

近年来,在各级农机推广部门和农机推广人员的艰苦工作下,我市农机推广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水稻机插秧推广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部分乡镇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且已延伸至稻谷机械化烘干。水稻生产主要环节机耕率、机插率、机收率分别达91.7%、8.06%、86.22%,全市水稻机械化生产综合水平达64.75%,大量新型先进高效农机具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水稻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生产强度,增强了水稻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推动了土地流转,提高了生产规模效益。油菜、马铃薯、果业、蔬菜、茶叶加工、水产养殖等机械化生产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应用,永新县、泰和县油菜实现了免耕机械开沟直播和机械收获,果业连片的大部分采用滴灌技术,遂川县汤湖镇茶叶加工实行了机械化,万安县水产养殖采用了机械投料、增氧和网箱养鱼技术。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加了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增强了我市粮食生产综合能力,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体系不健全。主要是乡镇农机技术推广机构,有的纳入农业综合服务站,有的单独建站,即便如此,全市214个乡镇也只有153个有机构,还有61个乡镇连机构都没有,出现了“线断”现象,整个体系断链、不完善。二是农机推广人员严重短缺,现有的农机推广队伍由于年龄老化,加之工资待遇解决不好,导致人心不稳,新生力量不足、青黄不接;三是推广经费短缺,这是制约农机技术推广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市、县两级的推广经费十分短缺,甚至有的县没有安排推广经费,谈何开展农机推广工作。

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对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不了解、不重视,支持不够;二是搞农机推广需要费钱、费力、费心,又不是立马可以看到效果,在一些急功近利的领导眼里,只会是“花钱买吆喝”,加上地方财力比较紧,能不花的钱尽量不花,造成推广经费难以落实到位。三是没有认识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决定作用,从发达国家发展历史看,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毛主席早在50年代就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伟大论断,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四、建议和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

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推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财政支持和实施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金融扶持等措施,逐步提高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的要求,将农机化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增加资金投入,增强农业机械化发展后劲。重点扶持基层推广体系建设、农机化信息建设、改善农机推广条件、完善农机推广手段、增强农机推广服务功能。

2、健全机构、完善队伍。

建立健全市、县、乡镇三级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市、县设立农机技术推广站,为正科级、正股级单位,乡镇农业技术综合站增挂农机站牌。要按照“以钱养事”政策,确保每个乡镇有1-2人从事农机化技术推广等公益性服务工作。也可以采取建立农机服务中心站方式,如永丰县计划在藤田镇,沙溪镇,沿陂镇,佐龙乡,古县镇等建立五个中心站,每个站覆盖约上万以上的农户。

要严把基层农机推广机构人员准入关,鼓励农机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扎根基层、投身农机化,为农机社会化服务提供人才支撑。

3、狠抓农机推广示范项目建设。

建立农机推广示范基地,始终要把推广新农机具、新技术作为农机推广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市重点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和粮食烘干技术,选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技术力量较强、规模适当的水稻机械化示范基地,实行“八统一”的技术要求,统一培训、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植保、统一施肥、统一机收、统一烘干,将农机化示范基地建成集农机新技术示范、新机具展示、农机人员培训、农业规模经营等内容的农业现代化样板。

4、加强农机技术培训,提高农机推广队伍及农民素质。

鼓励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并把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成果作为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通过财政支持、制度保证、定期考核等措施,促进农机科技推广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更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形式扶持县级农机技术培训机构的建立,每个县建设一所社会化性质的县级农机技术培训学校。结合阳光工程等各类农民培训项目,组织实施农机手培训工程,重点对农机手开展操作、机具保养、维修技能等培训,切实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全面提高农机手使用农业机械、应用农业生产技术的基本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既精通农机驾驶、维修技术,又懂农业、农艺栽培技术的新型农机手。

5、创新农机推广机制。

出台政策,鼓励支持发展经营性农机服务组织和发展,鼓励和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农机推广服务。鼓励和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兴办基层农机推广组织,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开展各类农机推广服务活动,加快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机推广格局,为普及推广先进适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提供科技支持。积极推进“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农机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主体培训,推广主推农机技术,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到户、农机实践操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长效机制,形成以户带户、以户带村的农机技术示范推广新模式,努力实现农机科技推广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

推荐专题: 农机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