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2022-09-09 11:46:58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第一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部分研究者对此展开了研究。虽然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还需要研究者和这回各界做出长久的努力。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对近几年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加以个人的理解,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影响的因素及解决策略几个方面加以阐释,希望对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主要问题 影响因素 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 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新的群体——— “留守儿童”由此产生。

留守儿童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人代为抚养以及自我监护的,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孩子[1]。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情感和心理上的 需要得不到满足,可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1、情绪不稳定,性格孤僻怪异

留守儿童因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缺乏情感沟通的渠道,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情绪、性格产生重大影响。如缺乏安全感,如有人欺负或歧视便会出现退缩或攻击行为。可见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必会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2]

2、自卑、缺乏自信

自卑心理的产生源于人际间的比较,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而自卑又会导致这些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和与人交往上的不自信。

3、逆反心理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老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他们距人于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不良行为。

4、消极心理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消极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弱、意志力不强、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归属感;自卑、寡言、悲观、孤僻;任性、脾气暴躁、情绪焦虑、态度冷漠、神经过敏等消极心理体验。有的还有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对父母打工不理解而充满怨恨!这种心理上不正常的现象,陈广云将之称为“农村留守儿童综合症”。[3]

5、人际关系敏感

在学习生活中,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常常出现疑虑和困扰,由于没有及时排解和引导,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大多数孩子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内向不爱说话,冷淡拘谨,人际关系敏感。

6、怨恨父母

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 父母无能耐, 才会出去打工挣钱, 对父母打工不理解, 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 其中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 女孩比男孩突出[4]。

三、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三大方面。

(一)家庭因素

1、亲子分离,缺乏交流,亲情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在亲情体验上趋于冷淡,导致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思进取、缺乏同情心、有的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与父母分离时间不同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与父母分离时间越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更突出;代养人的文化程度“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也存在很大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性别、年级、城乡差别以及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也有较大影响。[5]

2、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不正确

隔代扶养留守儿童的祖辈,其教养态度往往是保护的、溺爱 的、照顾过度的和忽视的、拒绝的,很容易造成儿童的任性、孤僻、冷漠、攻击、胆怯、被动、神经质和社会性低等个性特征[6]。祖辈带孩子在家,要不太溺爱,要不除了吃饭什么也管不了,根本没有意识到其实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一样重要,造成孩子有心里话没处说,说了也没人理,长此以往就变得孤僻,不善与别人交流;同时,忽视了家长的职责,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气。

(二)学校因素

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 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近几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困扰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但还是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深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1、学校教育缺位,缺少人文关怀

大多数学校注重升学率,这迫使老师为提高升学率,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其心理需求。

2、学校有心无力

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教育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这也随之导致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越来越大。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也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家庭层面

1、改善家庭环境,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联系

家长应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认识到孩子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心和鼓励。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经常和孩子沟通的重要性,从而及时地关心孩子的学习、情感以及各个方面的需要,包括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很多时候,孩子的需要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有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单纯地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就足够了,因此会经常给孩子买很多东西或给他们足够的金钱。殊不知过度的 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因此,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

2、慎重选择抚养人,转变教养方式

对于隔代抚养的家庭而言,父母应慎重选择抚养人,不宜将孩子交由溺爱型和专制型的祖辈抚养,否则对孩子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而应选择民主性的教养方式,并多关心孩子的精神需要,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3、父母尽可能留在孩子身边

任何的关心都抵不过父母给孩子的爱,父母不要错误的认为,外出务工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其实最大的财富是对孩子的陪伴。(二)学校层面

1、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素质教育 对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教育的作用会大于其他一般儿童。要特别重视学校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从感情上拉近与留守学生的距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前提。留守儿童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研究发现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留守儿童发现、克服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可以提高其心理素质。

2.学校要努力做好德育工作

(1)树立智育与德育并举的教育理念;(2)重视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3)开设心理咨询平台,组织各种校内外活动。

(三)政府及社会层面

1、政府加大政策支持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学校作用,发展寄宿制教育,开展心理辅导课;组织自治教育,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应在各年级设置农村留守儿童自治班;正确引导家长,改善家庭教育!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7]。政府应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孩子父母在家乡工作,留在孩子身边。多一份人文的关怀,让孩子健康成长!

2、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关注力度

政府要加大学校的师资配备,让学校有更多的教师和时间投入到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工作当中去;联合社会力量完善留守儿童帮扶机制,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让全社会都来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3、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

建立农村社区与留守家庭的互动机制,首先要在社区建立“留守儿童服务站”。主要职责是帮助留守家庭教育、管理留守孩子。这种服务站由社区和留守家庭共同出资建立,聘请社区里有爱心、热心的人来统一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8]让留守儿童所生活的社区来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优势在于社区成员和留守儿童之间有着共同的生活环境,便于他们的沟通,便于社区成员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需要,便于社区成员共同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

总结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方面的,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将对留守儿童的品质、人格情操的形成产生功不可没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其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专家学者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胡昆 丁海燕 孟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殷晓旺 李江华 肖湘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教育学术月刊;

[3]陈广云.解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J).华章,2009,(2):125;

[4]陆春燕 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5]王东宇 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2):477~479;

[6]张德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现代教育论丛;[7]姚桂雪.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综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8]李万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对策,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二篇: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论文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论文

【摘 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此,本文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农村也大力推行机械一体化。于是,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不断繁华的情况下,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按照学界的一般定义,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根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的抽样数据推算,我国2000年农村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是2000万人。随着2005年来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将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据前人的有关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的研究,前人认为较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在对“留守儿童”其他问题方面的研究,前人也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

综上所述表明:“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前人从众多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为我们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对“留守儿童”激动、悲痛、情绪忧郁以及意志力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在解决对策过程中,关于同伴关系及“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据此,笔者打算运用调查与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对策,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笔者对“留守儿童”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的前景下,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加的担忧起来。为了更深入的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笔者随机对山东省16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访问,根据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敌对

笔者对“留守儿童”与其他人发生矛盾时所采取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调查统计,见表1

表1:“留守儿童”与别人发生矛盾的处理方式及所占比例

从表1中可以看出:43.3%的“留守儿童”会采取吵架的行为,16.2%表示自己会闷不吭声,18.9%向父母诉苦,还有21.6%会采取其他发泄方式,寻找心理平衡。可见,“留守儿童”采取打架或其他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还是占绝大部分,由此,可以推断,“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2.人际关系敏感

“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16.7%的“留守儿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46.6%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也有36.7%的表示非常愿意参加。

3.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根据笔者的调查统计显示,81.1%的“留守儿童”非常的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这些“留守儿童”当中,在提到父母的时候,大多表现得很默然,有的避而不答,有的则是闷不吭声。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可见,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

4.学习心态

根据调查统计,89.2%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5.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5.4%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64.9%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

笔者大多对中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进行的调查,年龄多处在7―14岁之间。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然而,在笔者的调查结果中显示,16.2%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10.8%平均每月联系一次,29.7%表示不定时的联系,43.3%的很少联系。

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调查结果表明,8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其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第三篇: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试题】你村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但同时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你作为该县教育局工作人员,请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试题类别】综合分析之现象类

【考查要素】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思路点拨】对于现象类的试题,考生应当明确一般情况下需要结构完整,逻辑清晰,但是对于这个大前提,考生也应当明确,需要结合题目的内容还确定,本题中就需要明确,答题的重点就是建议和对策,而对于其他内容而言,就应当少提甚至于不提。

【参考答案】

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在农村继续学业的同时,还要帮助一同在家的家长分担一部分家务。他们可能会比父母都在家的孩子更早的成熟,但是也过早的背负了家庭的压力,如果不能及时的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他们的心理和学习将会产生不好的变化。关注留守儿童,迫在眉睫,我从以下两点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措施:

首先,掌握留守儿童的数据资料,根据他们有无监护人照顾的情况,将留守儿童进行分类,分别为由父母一方照顾的,由爷爷奶奶照顾的,和无人照顾的三类。针对不同类别的留守儿童,采取不同的关爱方法。

针对没有监护人的儿童,通知学校由专门的老师负责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指导和关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联系家长征得家长同意的前提下安排学生住宿,并由专人做好住校留守儿童的食宿工作。

针对由爷爷奶奶照顾的留守儿童,学校应安排老师定期家访,向学生的监护人了解儿童近期在家庭中的表现,指导监护人该如何关注孩子的变化成长,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并留下联系方式,请监护人遇到问题及时与老师和学校反映和沟通。

对于由一方父母照顾的留守儿童,学校可以安排老师不定期的家访,但是与学生的家长随时保持联系,及时发现问题,及早解决。

第二,鼓励建立团结友爱的校园氛围,让孩子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个大环境,也能够弥补家庭教育缺失的不足。因此,各学校和班级可以展开类似于关爱身边好朋友的活动,让学生们在良好的班级和校园环境中找到家的归属感。

第四篇: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思考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家庭努力

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措施。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社会关心

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政府重视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完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第五篇: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论文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论文

【摘 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此,本文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农村也大力推行机械一体化。于是,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不断繁华的情况下,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按照学界的一般定义,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根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的抽样数据推算,我国2000年农村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是2000万人。随着2005年来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将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据前人的有关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的研究,前人认为较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在对“留守儿童”其他问题方面的研究,前人也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

综上所述表明:“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前人从众多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为我们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对“留守儿童”激动、悲痛、情绪忧郁以及意志力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在解决对策过程中,关于同伴关系及“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据此,笔者打算运用调查与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对策,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笔者对“留守儿童”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的前景下,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加的担忧起来。为了更深入的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笔者随机对山东省16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访问,根据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敌对

笔者对“留守儿童”与其他人发生矛盾时所采取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调查统计,见表1

表1:“留守儿童”与别人发生矛盾的处理方式及所占比例

从表1中可以看出:43.3%的“留守儿童”会采取吵架的行为,16.2%表示自己会闷不吭声,18.9%向父母诉苦,还有21.6%会采取其他发泄方式,寻找心理平衡。可见,“留守儿童”采取打架或其他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还是占绝大部分,由此,可以推断,“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2.人际关系敏感

“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16.7%的“留守儿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46.6%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也有36.7%的表示非常愿意参加。

3.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根据笔者的调查统计显示,81.1%的“留守儿童”非常的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这些“留守儿童”当中,在提到父母的时候,大多表现得很默然,有的避而不答,有的则是闷不吭声。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可见,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

4.学习心态

根据调查统计,89.2%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5.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5.4%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64.9%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

笔者大多对中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进行的调查,年龄多处在7―14岁之间。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然而,在笔者的调查结果中显示,16.2%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10.8%平均每月联系一次,29.7%表示不定时的联系,43.3%的很少联系。

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调查结果表明,8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其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推荐专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