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论文(合集)

2022-09-09 11:51:03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论文(合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人力资源管理案例论文(合集)》。

第一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论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管理类的核心课程之一,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作用与地位日益突出。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论文篇1

  论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近些年来,由于社会上对人力资源知识的普及,人们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愈加重视,一方面表现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在学科上逐渐从向企业人力资源的借鉴走向独立;另一方面表现在从政府部门到普通群众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关注度提升。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缺陷和危机在聚光灯下被扩大,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近些年来,所谓事业单位“精英淘汰”、“逆向淘汰”的观点被民众认同,以下是目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危机问题

  (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危机管理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发展虽已逐渐成熟,但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对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虽然也有较深入的成果,但并不多,尤其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危机管理方面,尚未有成体系的研究和论述出现。事业单位是为民众和国家服务的部门,能否有效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服务,是评价政府绩效的基本价值,而实现此基本价值的关键在于能否管理好构成事业单位职能单位的千千万万个公务人员,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危机频发的当下,建立好一套完整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危机预警和应对系统十分必要。

  (二)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危机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

  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危机在我国突出的表现为离职危机、品德危机、行政能力危机、信任危机、角色认同危机,这些方面的人力资源危机都已有了较为严重的表现;另外在效率、成本、选任、激励等方面,也存在着潜在的危机。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合理。相对于私营部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还比较落后,基础还比较薄弱。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为了在市场上生存甚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将人力资源的发展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因而企业是最早将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加以运用的组织,他们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时所依据的平台较高。相比之下,大部分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人力资源基础工作较为薄弱,难以有效发挥人力资源对公共组织目标实现的战略支持作用。

  (三)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危机应对策略。

  (1)危机中止和隔离策略。由于人力资源危机的发生往往具有“涟漪效应”,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和制止,人力资源危机的影响范围将不断扩大,近些年来欧洲国家政府官员集体辞职现象的发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因此,必须在危机发生之初,就尽快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人力资源危机的终止和隔离。人力资源危机终止是指将显性的人力资源危机如辞职、罢工或安全危机等进行及时终止,如调换领导、设立专项小组现场阻止事态进一步恶化;人力资源隔离策略是指将人力资源危机的影响范围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遏制其向其他部门机关蔓延,将危机人员隔离,降低危机损失。

  (2)危机公关策略。人力资源危机公关策略,就是利用危机产生的时机,合理有效的解决危机,并进行宣传,正面烘托组织形象,达到危机公关的效果。这是一种化“危”为“机”的重要策略,进行公开审理,请大众监督,一方面起到了重建民众对政府部门信任的作用,一方面对公共组织内部人员起到震慑和督促作用,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监督和自我监督。

  (3)危机后的安抚策略。人力资源危机的产生,通常使平时隐藏在组织管理层和一般工作人员心中的不满暴露无遗,组织应该针对员工不满情绪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及时采取行动,抚平大家心中的不满。

  (4)危机后人力资源修复。一般而言,最好的人力资源危机管理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人力资源危机造成的消极影响,那种认为人力资源危机过后就一切正常的看法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如,人才流失后,要恢复现有工作人员的士气等。所以,当人力资源危机基本得到控制时,事业单位应不失时机地将人力资源危机管理的重点转向人力资源危机恢复工作,尽快使事业单位从人力资源危机中恢复过来进入正常状态。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力资源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企事业单位的重视。如何对单位人员进行绩效激励从而使得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体现其自身价值,关系到员工积极性的提高以及工作效率的提升。当前形势下,要使得事业单位人员绩效激励真正落到实处,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二、实行绩效激励制度

  (一)前提:健康的人才配置机制。

  对于绩效激励而言,健康的人才配置机制是实行的前提。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并没有完全投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用人制度中旧体制色彩非常浓厚,监督、控制的命令管理模式仍然大量存在。在现实中,管理艺术难以施展,依靠行政指令发布和编制限定取代管理现象非常常见。这种现象大大妨碍事业单位的人员绩效激励,导致了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僵化,对单位和个人都是极大的浪费。因此要实现绩效激励,首先必须在事业单位中建立健康的人才配置机制。要确保人才配置机制的健康发展,必须从完善人事代理制度方面入手。

  人事代理制度是指代理机构按照国家有关人事政策法规的要求,受单位或者个人委托,以社会化服务的方式,代理有关的人事业务。人事代理制度的实行可以打破员工与单位之间一成不变的联系,使得人事关系管理与人员管理分离,给单位和员工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一方面,事业单位可以通过绩效考核及时淘汰不合格员工,引进单位所需的优秀人才,通过岗位、职务、职称的调整变即使给予员工激励,促进单位业务的健康开展。另一方面,员工可以摆脱过往一旦“进入”就高枕无忧的心态,具备忧患意识,在工作岗位上发愤图强,在没有得到额外的福利和报酬的情况下同样实现激励的目的。这种做法对员工和单位都是双赢的好事,对于绩效激励的顺利展开具重要意义。

  (二)绩效激励主体:科学的岗位职务分析。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处于静止状态,这主要表现在:岗位的设置与现实需求相差较大,造成了需求量大的岗位人员不足,身兼数职现象突出,待遇与劳动付出不成正比;而需求量较少的岗位人员冗余,过于清闲。除了岗位设置的弊端,岗位人员调动难,人员待遇变化审批程序繁琐也是静态管理的现象之一。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岗位是实现管理的主要手段,因而在绩效激励中,也应当以科学的岗位、职务分析为主体,从而达到激励的目标。在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岗位与职务分析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对岗位的设置和职务配备进行重新审核。

  对岗位的设置和职务配备合理性的重新审核是绩效激励的重要环节。岗位是绩效产出的关键场所,而职务的变更则是实现激励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中人浮于事的突出现象,对岗位的设置和职务配备应当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做重新审核。贯彻“按需设岗”、“因岗用人”的原则,对于冗余岗位和人员实行减裁,对现实需求量比较大的岗位适当增加岗位和职务配备数目。以某市园林局为例,该市旅游资源不足,游客较少,园林局主要业务在于维护城市绿化。然而与现实情况相悖的是,该事业单位门票班人员过多,绿化班人员过少,造成了绿化岗位工作任务繁重,人员待遇只是略高于门票班,积极性受到了较大的打击。这种现象的出现无疑是对绩效激励有害无利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岗位设置和职务配备的合理性对绩效激励的重要意义。

  (2)完善相关的岗位、职务激励措施。

  完善的岗位、职务激励措施是绩效激励的关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应当树立唯才是用的人本思想,从员工和工作内容现实出发,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首先,人事管理应当摒弃职称与行政职务挂钩的观念,不迷信职称并根据职称高低而盲目给予相关待遇。职称在国际上通常的定义是“区别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称号”,是授予专业技术人员的“衔”或“称号”,反映一个人的“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职务则是指“职位规定应该担任的工作”,在人事管理中,通常是指在工作中所担任的职位,属于行政序列,不同职务只是代表职位的高低,不一定代表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在进行绩效激励的时候,过分倾向职称容易忽略员工在岗位上所做的实际工作业绩和工作强度难度,造成激励与实际工作情况相背离的反向局面。

  (三)绩效激励关键:有效准确的反馈机制。

  在绩效激励中,反馈机制的建立尤其重要。通过反馈机制的运用,可以促使人事管理工作及时调整绩效考核维度与激励形式,促使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从当前的形势来看,事业单位绩效激励主要是以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为主,通过两者配合使用促使工作人员对岗位和单位产生强大的归属感与热情。在具体实践中,两者配合出现偏差的情况时有发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首先应当根据岗位的实际情况预设激励方式的比例与权重,通过口头反馈与书面反馈结合,员工反馈与领导反馈结合,公开反馈与匿名反馈相结合的立体反馈机制构建,达到有效准确的反馈目的。

  (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体制的完善。

  (1)树立激励管理意识。造成人力资源激励的原因其实早就蕴藏于组织的日常管理之中,只是由于组织管理者麻痹大意,没有激励意识和防范意识,才促使问题日积月累,最后在某个时间的刺激下,爆发出来。因此,在公共组织的日常管理中,应该树立正确的激励管理意识,包括:人力资源激励观念教育、案例教育、模拟人力资源激励情景教育、管理层人力资源激励管理知识培训。同时,应该适时进行人力资源激励管理的操练和演习。

  (2)设置激励管理预警系统。进行人力资源激励管理根本上的办法就是预防激励产生,将激励遏止萌芽期,及时改进潜在的影响因素,改变现有人力资源的不足之处。人力资源激励预警管理是通过对组织人力资源内外部环境的全面监测,识别有代表性的激励征兆,对这些征兆进行正确的诊断和评价,在激励爆发之前进行科学预报,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组织的人力资源激励损失,达到组织人力资源激励良性管理、健康发展。

  (3)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由计划型转变为市场型。即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人力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以改变过去按计划调配造成的人才积压和人才短缺并重的矛盾状况;建立各种人才市场,按照公开、平等、竞争、自主、择优和原则,进行个人择业和单位用人的双向选择,以实现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让有专业才能的人得以发挥自己的优势,能者上,庸者下,形成畅通有效地人力资源流动系统。

  (4)开展考核制度和职务分类改革。人力资源的考核制度是公务人员奖惩、升降、工资增减、培训和辞退的依据,在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现行的公务人员考核制度是工业经济下的考核制度的延续,与知识经济的要求相距甚远,急需改革和完善。更新职位分类内容和建立我国公务员的职位分类制度是明确公职人员权责,防止权力的缺失或僭越的重要前提条件。职位分类制度如同私营部门的工作分析,一直被认为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我国于1993年8月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条例》(暂行)中明文规定,公务员实行职务分类制度。然而直到今天,我国还没有对政府公务员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工作分析,没有制定出科学、规范的职位说明书,这就使得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录用、考核、升迁等管理环节失去了基石。因此,改革现有的职位分类制度势在必行。

  (5)建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激励应对体系。人力资源激励应对体系的建立是在人力资源激励产生后,使事业单位能够有一套可依据的行动准则和实施标准。人力资源激励应对体系应该包括:激励产生后的激励终止策略、激励隔离策略、激励消除策略、激励利用策略、沟通和安抚策略、激励后的恢复、激励的评估和总结等。激励应对体系能够保证事业单位能够在激励产生时能够迅速进行反应,采取行动,将损失控制在最低,将影响范围控制在最小。完整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应对体系是建立在专家反复评估的基础上的,征询各部门意见,谨慎建立,尤其是沟通和安抚措施,如果实施不当,很可能适得其反,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论文篇2

  浅谈企业党建工作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党建工作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做好企业党建工作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还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和趋势。

  一、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企业员工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化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对企业员工的选拔和任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企业员工的自身价值[1]。

  (二)有利于推动企业自身持续稳定发展

  通过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为企业培训出一批批高素质、专业化、责任心强的企业员工,同时还能形成企业的智囊团,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法发展方案,从而确保企业内部各种制度能够完善和健全,提高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三)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我国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才能节约企业劳动力成本,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热情和信心,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企业要在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中取得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优化企业内部结构。

  (四)有利于促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从根本上增加企业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次,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和调动企业员工的潜力和积极性,为企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专业化员工;最后,通过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能够真正使企业掌握一些优秀人才的动向,挖掘更多的优秀人才,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取得不败之地[2]。

  二、企业党建工作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联系

  (一)企业党建工作要坚持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路径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曾经明确指出:“企业党建工作在性质上属于党建的基础组成部分,在整个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核心的作用和地位,它不仅能够确保企业朝着正常的方向发现,同时还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完善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3]。”由此可见,做好企业党建工作是企业制度不断完善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想提高企业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离不开坚持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和路径,企业只有指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企业发展方向,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想信念,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不同的符合实际状况的人才发展战略以及人才开发机制,才能够实现党建工作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二者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要符合党建工作发展要求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人才的选拔、对企业员工品行和能力的一种考核制度,因此企业在实际选拔和录用员工的过程中应该毫不动摇的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方式和标准,这就要求优秀的企业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为企业多做贡献,由此可见,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要符合党建工作发展的实际要求,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为企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三、做好企业党建工作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企业党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发展的好坏,因此要想提高企业党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就要对企业党建工作人员进行再培训,努力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和自身素质,例如:聘请知名人员对企业党建工作人员进行讲座,提高其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使企业党建人员都能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外,企业党建工作人员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观念,努力提高企业党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工作理念,努力为企业建设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二)健全企业党建工作人员管理机制

  在整个企业党建工作中,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提高企业党建工作人员的总体质量和水平。不仅要了解党建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还需要对其思想状况和生活状况进行了解,组织开展党建工作,使企业党建工作人员起到模范带头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企业党建工作人员还应该建立健全企业激烈制度和考核制度,不仅要完善企业党建工作的内部管理工作,还需要完善企业党建工作的外部管理机制,企业应该努力提高企业党建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水平,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党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调动和激发工作人员的企业责任感和主人翁地位,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将企业提高一个崭新的高度[4]。

  (三)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新的形势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只有创新企业人力资管理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才能把企业员工放在核心的位置上,从而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结构。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指导和引导,从而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提高企业员工的自身责任感,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

  (四)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只有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人力资源考核制度、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吸收到更多的优秀人才,这样才能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从而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逐步纳入企业日常管理中。

  (五)发挥基础党建核心作用

  企业要想将党建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逐步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确保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能够得到保障,就必须发挥基础党建核心作用,实现企业党建管理人员和企业员工的有效沟通,这样才能使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加强对企业党建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使其树立主人翁意识,成为企业党建工作的管理骨干,真正实现企业良心发展,在此基础上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使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这对企业发展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方法,提高企业党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完善企业党建工作人员管理机制方法,通过以上举措才能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促进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总之,做好企业党建工作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党和政府、企业相关管理人员、企业职工三者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猜你喜欢:

1.人力资源管理学课程论文范文

2.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本

3.本科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

4.浅谈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范文

5.浅谈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第二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要创新人力资源服务的理念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本文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议

当今时代,企业想要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要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体系。现代管理企业大师彼得・德鲁克曾今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那便是人。”企业发展的命脉是人力资源。如何最大限度的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的积极主动性,是任何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不容忽视和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激发人才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发展服务的重要手段。人才作为一种资源需要在科学的管理手段中进行开发和应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企业参与世界竞争的机遇也大大增加,同时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也越来越激烈。在各种不稳定因素和未知风险的影响下,企业只有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纵观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营销理念和战略,无不集中了各种人才的智慧 。人才的创新精神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才的职业素养是保证企业不断提升实力的根本保障。总而言之,人的作用是企业的资源和财富。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当现代企业管理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企业管理者没有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思想仍然受传统人事管理的束缚,工作中,一味地重视制定条文,以政策条文代替人力资源管理,严重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市场化的管理方式,因而把人员当作被动的“物”来管理,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是能动的、具有开发潜质的管理资源,没有把它提升到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进行规划、配置、开发和利用。

2. 用人机制不健全

用人机制不健全导致了人才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管理体制不顺,二是用人观念落后。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将大量的精力集中在考勤、档案、合同管理等工作上,而对于人才的开发与整合工作较少涉及,这直接导致了大量优秀人才长期被埋没。观念落后也是用人机制不健全的重要体现,人才工作是企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虽然历来都十分重视人才的管理,但是。随着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不断的变化,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对滞后。观念滞后导致行动乏力,当一些大型跨国企业开始争夺我国人才的时候,我国企业方才清醒的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意义和价值。

3.人员结构不合理

企业中的大部分员工素质比较低,尤其是对于工作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人员极度缺乏,普通员工过多。同时对于员工的分配不均匀,有些靠关系的即使没有能力也可以兼任一些高层,对于有才之士却不能得到施展,员工工作效率不高。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改造的过程。笔者认为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转变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企业必须要改变旧的人才管理观念,摒除计划性的人才管理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层面。企业领导必须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层次,允许人力资源部门参与企业的决策。将人力资源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层次不仅能够给人力资源管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能够让人力资源部门更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能够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展开工作。根据企业的战略方向对人力资源进行一个长期的预测和规划,让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服务。

2.强化企业的业绩管理

对员工进行业绩管理,是对员工工作潜力的一种很好的激发形式。企业进行业绩管理的同时,也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让每个员工都参加到管理的过程中来,并且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最大。在进行业绩管理的时候,其相关制度一定要完善,只有制订了完善的管理条例和考核制度,员工才能得到最科学化和最公平的评价,最后的管理结果也会使员工信服。通过合理的奖惩制度,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进的方法鼓励员工努力工作,促进企业管理的良性循环。

3.优化人力资源的引进、培训和配置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围绕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要用适岗、对口、发展的观点和能否取得好的效益来衡量。因此,我们本着“贴近需求,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分层实施”的指导思想,采取订单培养与内部培训相结合,重点培训与普遍培训相结合,重点人员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从组织目标和员工需求两方面入手,在人力资源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促进了职工综合素质与岗位胜任能力上台阶

4.构建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完善企业激励机制

绩效考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孔子有云,不患化而患不均,公正合理的绩效考评才能更好的激发员工的潜能,恰如其分的反馈才能更好促进员工能力的提升,公平的评价也有助于企业内部的和谐与团结,基于此,企业要优化管理就必须构建科学的绩效考评系统。一是建立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构建科学的考评体系,就要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全方位考评很重要。能力考评月贡献考评想结合,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想结婚,领导评价与员工自评与同事评估想结合,其目的就是要增加考评的客观性,减少主管影响,提高结果的科学性。如此,才能使评估的标准与内容得到统一;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切实提高各级企业领导对人员考评的重视程度。将考评结果与使用挂钩,对被考评人员实施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等。这样与被考评人员自身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广大企业人员重视考评并发挥考评应有的作用。三是进一步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必须真正建立起企业人员考评的有效制约监督机制,制定《企业人员考核监督条例》及其他配套制度,对考核机构、考核人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从根本上、制度上保障企业人员考评的客观性、科学性、可靠性。

5.积极塑造优良的企业文化

作为一个企业,想要成为优秀不但要具备良好的经营业绩,良好的企业文化也是至关重要的。众所周知,企业文化不单单指的是一种文化,它还代表了一个企业的信仰,可以有效地将企业全体职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团结起来,可以将其作为企业的核心力量,让企业工作人员感受到企业带给他们的使命感和归属感,这样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够为企业工作人员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工作人员才能够对企业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同时也会让员工深切地体会到工作上取得成就时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了解工作对人们意味的不仅仅是劳作,还是一种快乐。

同时,通过努力得到企业的认可不但能够让员工在经济上得到满足,还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民主和尊重,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士气,有利于培养敬业奉献的员工。就我国现在的情况而言,我国的企业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关注以下方面:企业要重点关注工作人员学习风气的培养,一个具备学习特点的企业是培养和构建良好企业文化的基础,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的形象与信誉度才能够稳步上升,企业的精神层次才能达到一定高度,使之与经济相结合。通过提高对企业文化的重视,企业才能够从经济市场中脱颖而出,人才的地位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但是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将地理位置、人文环境、资金投入等考虑其中,通过劳动福利保障来吸引人才,从而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开展。

总之,当前企业的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开放性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业更加具有开放性。企业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在人才招聘、员工培训、激励制度、文化建设等多方面都要有所创新,构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让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第三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论文

一、区域经济发展中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市场化之路

1.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的主导作

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指在一定的自然地理范围内对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并做出规划的全过程现代区域人力资源研究更着重对其市场化和开放性的分析。

现代经济发展证明,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不仅可以替代自然资源,缓解资源短缺,而且能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新的物质资源以弥补原有的不足另外,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可以发挥倍数效应据美国经济学家测算,1900-1957年,物质资本投资增加4.5倍,利润只增加3.5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利润却增加17.55倍,利润增加是前者的5倍世界银行在1995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也指出:东亚一些国家(包括中国)在过去十几年中经济增长速度及经济结构转变速度居全球之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所有这些东亚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投资,特别是在开发整个人口的人力资本上”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被许多国家的经济腾飞历程所验证,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从资源结构上看,人力资源是区域在自然资源、环境(自然和社会)条件相对固定的前提下,经济实现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2.人力资源存量、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市场化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问题

人力资源只有与区域经济市场化程度相互协调、相互结合,才能促使人力资源发挥其巨大效能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着人力资源要素存量与区域各部门、各行业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的双向对接的问题任何一个对接的中断或受阻,都要最终影响到区域经济市场的发展水平与程度。

从总体而言,我国人力资源素质较低,很难适应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进一步要求据有关资料:在1982-1990年两次普查期间,15-59岁人口文盲率已由2&6(%降至15.77%,仍然偏高,其绝对量仍高达1亿多人;小学和初中程度的人口比重仍占多数,由1982年的59.21%升至69.9观;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在这个期间上升得也很快,由0.98%升至2.11%,但所占比重仍很小。从区域对比来看,各区域人力资源存量状况更是参差不齐根据1993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有关资料显示,东部科技人员人数占全国科技人员总人数的45.23%,中部为33.32%,西部为21.45%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其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东部地区以高待遇、高福利强烈地吸引中西部人才,人才东流现象愈演愈烈。人才外流使流出区域的人力资源总体素质下降,形成人力资源空洞,从而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的进一步要求。

目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结构性对接受阻,即人力资源结构与区域部门、行业结构结合失效在中央放权让利思想指导下,力图使地方政府成为经济投资主体和经济收益主体地方经济权益的扩大,使地方政府对区域内部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状况给予了极大关注,并采取各种手段干预地区资源配置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果使各地区的农、轻、重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不同步,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产生了结构性对接失效。

人力资源存量、结构无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相适应,而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又呼唤人力资源发挥其主导作甩在这样的两难境地中,除一方面发挥教育挖掘“源头活水”的功能外,另一方面就是加强人力资源要素在地区和部门间的转移式排列组合,即鼓励人力资源的再配置,“借他山之玉,攻己方之石”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3.区域经济发展中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市场化之路

在非均衡增长条件下,一些主导产业或部门集中于某些地区或大城市,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形成增长极,并通过其吸引力和扩散力不断地扩大所在地区的发展规模,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另一种可能是:由于发展极和其他地区之间在投资收益上存在差异,导致高素质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由后进地区向先进地区流动,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后进地区越来越落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趋于扩大,从而产生“极化效应”。在此过程中,无论是高级人才还是普通劳工,其共同点都是由后进地区承担人力资本的投资,而由发达地区获取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这种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的错位,结果无疑会加剧发达地区和后进地区的发展差距,影响后进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

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如何使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公平、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推进器的作用呢?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市场化之路,即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一条必由之路所谓人力资源市场制度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人力资源开发制度。依据市场追求投资回报最大化的运行规律,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要以人力资本转化为商品的程度为基本依据,其社会效益的体现只能以经济利益的分配为前提,而不能本末倒置。其二是人力资源流动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核心是劳动力产权化、劳动行为的主体化这就涉及到人力资源的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一致性的问题构建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的合理机制,以最大值的经济收益为标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不论是国家、部门、企业或是个人)。

其三是人力资源管理使用制度在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本投入是与人力资源所形成的价值继而与其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必须要按照人力资源的价值量和转化的资本量,建立人力资源的使用制度。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力资源看作组织的财富,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可以增加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一种存在着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的经济活动因此,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艺术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人力资源效能的发挥。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评价的客观依据:指标体系的建立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目标与任务无外是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即人的有效技能最大地发挥在此目标与任务的前提下,在中观经济范畴,即区域经济范围内,构建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评价指标框架体系。

在目前人力资源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透明度不够、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将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的规划和调控主体,而企业或具体工作部门成为运行和操作的主体。规划是人力资源获取过程中最初的正式投入政府部门规划的工作是将常规规划、战略规划和市场的要求结合在一起以达到企事业单位一定的需要;企事业单位根据需要,提出具体的人力资源需求,其中一部分纳入当地政府规划当中,另有相当部分,可采用相当灵活自主的人才引进和管理方式。考虑到双方利益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侧重于评价人力资源的效率。这就涉及到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时间、数量度量以及效率和满意度度量等问题。

1.人力资源开发程度度量

(1)成本度量

人力资源的获得不论是来自内部(通过教育系统培养人才),还是从外部引进(人力资源的再配置),都需要计算成本。它包括:教育投资、候选人员成本和招聘者费甩教育投资既包括政府行为,又包括个人行为;候选人员成本包括用于吸引侯选人员的广告费和代理费,以及引荐人才的中介机构奖金;招聘者费用包括工作人员在招聘过程中花费的费甩对区域内部人才使用与区域外部人才引进两方面而言,都要比较准确地衡量人力资本成本,为评价人力资源使用效益提供有利证据。

(2)时间度量

人力资源从生成受吸引、作出反应,到填补空缺,最终产生价值,中间存在着时间段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分为生成时间、反应时间、定位时间和到岗(结合)时间当然对于外部引入的人力资源而言,生成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3)数量度量

对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双方面而言,人力资源的数量是从人力资源的需求方面考虑的。结合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将人力资源的需求量显性化,并且结合有关产业生产季节性?周期性,从战略上把握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和调配工作。

2.人才管理程度度量

(1)效益度量

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是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的核心问题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经验水平、个人能力与其所在的职位是否相匹配,与职称是否相适应,与级别是否相一致,有无相应的薪资福利待遇,都体现了人力资源效率问题相应的指标有劳动生产率与人力资源成本的静态和动态比较;当地人力资源职位、职称?级别、薪资的变动分析。

(2)满意度度量

区域人力资源的状况与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类人才对发展环境满意与否、发展机会的多少、当地政府和企事业对人才的激励措施和重视程度如果人们充分意识到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人们的满意程度就会提高,相应地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论

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状况可谓喜忧参半,也就是说,既存在着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也潜伏着局部不可持续性的危机第一,我们还没有一套十分成熟和完整的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指标体系,特别是缺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实际开发与应用的典型案例第二,对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经济发展中主导作用认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共识识我们现在正着手与县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合作研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我们期望有一套能反映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相互关系的并且在区域间具有可比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第四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论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在中国经济领域,出现了一股耀眼的新势力,它不是改革开发前十年的国有企业,也不是改革开放后十年时的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而是近几年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促进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精神,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在任何时候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当今时代,企业的综合实力是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竞争,它已经成为企业变革图强的关键。这就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虽然经受了市场竞争血与火的洗礼,现在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其发展的道路并不是坦途。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在管理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竞争上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一、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指标,是一种无形的国民经济资源。由于人力资源具有主观创造性,是一种能动的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因素在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戴尔・卡耐基说过“假如我的企业被烧掉了,但是把人留住,我20年后还是钢铁大王。”这充分说明人是企业生存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对企业的特殊价值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资资源无法取代的。

1.人力资源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冲破自身发展束缚的重要因素

中小型民营企业中有很多非常成功的例子,这些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通常在所属行业中已有一席之地,有些甚至占有相对比较重要的位置,具备了大踏步前进的条件和能力。可此时他们所固有的许多问题往往会暴露出来,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演绎着中小型民营企业“创立、崛起、衰败”的三部曲。到底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是什么呢?我们又应该怎么样突破这个瓶颈呢?在诸多的问题中,人是关键。解决好人力资源问题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 资本很重要,但运用资本的人更重要。

2.人力资源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1世纪是人力资源导向时代,企业面对资源全球化的竞争,人力资源就成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因为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具有不可复制和模仿性。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是企业经济增长的三要素,而三者可以说都是人力资源不同侧面的表现。各个资源要素的协调发展是企业生存的条件,面对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形势下,中小型民营企业在解决其他问题的同时,一定要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二、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有求贤若渴的意识,但宗族观念强烈

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力资源供不应求,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的匮乏,使得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为了改变面临的困境,企业急需从外部选聘人才。但因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民营企业的老板大都文化程度不高,且深受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 宗族观念严重,招进的企业员工基本都是自家的亲戚,这些人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没有高超的技术,不但没有给企业带来活力,反而成为企业发展的负担。

2.有相对丰富的人力资源,但缺乏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

大多数民营企业为了发展招进了大批高学历、高技能,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民营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部门, 对人力资源缺乏完整科学的开发计划,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进行分析和说明,对员工的招聘、录用、培训、晋升和辞退全凭企业主的经验和主观判断,随意性很大,造成岗位设置与人员配备不合理,造成企业人力资源浪费。

3.有挽留企业人才的要求,但漠视人力资本的投入

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主存在功利主义,有开发培养人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顾虑,对人才只用不养, 缺少必要的、必需的培训,不给人才提供学习、“充电”的机会,忽视人力资源的增值。即使有培训,培训方式也多限于师徒之间的传帮带,这种观念无疑将企业人才的能力局限在现有水平上,不能有效地挖掘员工潜能,。有的企业为了避免人才流失,通过扣押工资等方法来阻止人才流动,更是对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极大挫伤,也违背等价公平的原则,其后果是造成人才流失,极大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4.有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愿望,但摆脱不了家族模式的管理方式

每一个企业主都渴望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大企业。在寻求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 不少中小型民营企业对公司进行管理改造,但是大多数民营企业摆脱不了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担心从外部选聘的人才不能忠于自己,忠于企业。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导致企业以家族成员利益为中心,企业的核心部门都由本家族人士掌管,这种近亲繁殖的形式难以担当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任,同时使得引进的外来人才得不到重用。

5.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行动,但缺乏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外部环境

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民营企业也憋足劲要抓住发展的大好时机。但由于我国的人才市场发育较晚,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足以满足企业与人才双方的现实需要。另外,我国人才市场的立法不完善,缺乏符合人才市场自身特点的有力的监督手段,使人才市场的诚信度不高,以至于人才市场出现诸多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伪造文凭、价格欺诈等不规范行为。人才市场的不完善制约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招聘,影响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发展和完善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策略

1.转变观念,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国家应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老板创造有关现代企业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的素质,培育他们

全方位把握的思考方式,尊重每一个员工的人格,相信员工的智慧,在目前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员工参与管理,激发出企业活力,从而吸引大批优秀人才的加盟。另外企业老板要把企业培训当作一项投资而不是消费,加大企业资本投入,把企业发展规划与人力资源开发与计划配套,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领导业绩考核重要指标。对于高级管理人员,要实行继续教育,使其掌握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对普通员工要实行在岗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既使企业受益,也提高员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使员工受益,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2.完善公司制度,实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

中小型民营企业制度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与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还存在着不少差距。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必要时要摈弃传统的家族式观念,从根本上实现企业制度的转变。一方面,在企业内部要建立起权责明晰、相互监督、彼此制约、有效沟通、高度协调的机制,把“一人制”的企业变换为合乎市场规范的企业;另一方面,应制定系统的规章制度,明确每一部门各层管理人员的目标、权力与职责,促进各职能部门、各管理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正确地行使权力。

3.塑造企业文化,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

一是要对员工进行科学的招聘、选拔和任用。做到人尽其才,避免人力资源浪费,增加企业成本。二是要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建立客观的评估绩效标准和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法及奖惩制度。使每位员工明确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使技术分工条理化、明确化,这有利于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三是要营建企业文化。加强职工的理想信念、人生观、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企业价值观灌输到职工思想行动中,转化为员工价值观,形成企业群体精神,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无形力量。

4.积极发挥政府引导和监督作用,培育完善的人才市场体系

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服务职能,要合理制定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和人才结构布局和队伍建设措施,要抓好公共人才市场基础设施,如修建公共人才交流场所及人才信息发布中心、配备现代化的办公设备组建信息发布设备、媒介物等, 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发展环境,培育人才市场体系,监管人才市场的运行,调节人才的社会分配,保证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化服务。

进入21世纪,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民营企业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充分尊重和满足员工个人发展和精神的基础上,达到企业与个人的“双赢”。

总之,只有结合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实际,积极应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挑战,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完善民营企业的人才管理,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规划结合起来,稳定员工队伍,留住人才,提高企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实现人力资源最佳配置,中小型民营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人力资源方面的论文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从产生至今,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早已超越了原来仅对培训、选拔、绩效、薪酬设计的单个功能的人事管理分析,已演化成为目前为保持组织持久竞争力而进行的一种开发人的“活的资源”管理体系,无论是从观念还是实践活动方面表现出战略性特征

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规划;绩效管理

1、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定义

人力资源管理,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战略一词是个军事术语,指在一场战争或战斗背后所隐含的宏伟构想,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则是组织为达到目标,对人力资源各种部署和活动进行计划的模式,也指组织采用战略的眼光和方法,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组织、实施和控制。

2、 从人事管理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对人和事的管理是伴随着组织的出现而产生的。在人事管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进程中,人事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人事管理活动的实施对象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的:就是把组织的员工作为一个“经济人”,而不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来看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组织中员工的素质和需求发生了变化,具有相当知识基础和技能的员工大量出现,经济需求不再成为人们的唯一需求,因而人事管理就开始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社会学家怀特巴克提出了人力资源职能包括人事行政管理、劳工关系、人际关系以及行政人员的开发等各个方面的观点。所谓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系统的将人与组织联系起来的、统一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它是指组织为了达到目标,对人力资源各种部署和活动进性计划的模式,是组织战略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了组织通过人来达到组织目标的各个方面。具体地讲:

(1)将人力资源视为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

(2)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的规划、政策及管理实践达到获得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

(3)强调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的匹配;

(4)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达到组织战略的灵活性;

(5)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

3、人力资源规划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保证

人力资源规划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统筹性的工作,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保证,同时也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眼于为企业未来的经营或运作预先准备人力,持续和系统的分析组织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对人力的需求,并开发制定与组织长期效益相适应的人事政策的过程。进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达成组织目标提供了支持,确保所有人力资源活动都产生附加值,释放并开发人的内在能力。

4、 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

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与员工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就组织目标和目标实现方式达成共识的过程,也是促进员工做出有利于组织的行为、达成组织目标、取得卓越绩效的管理实践。进行绩效管理应该注意几个方面:

4.1构造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组织之间的实力竞争日益加剧,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留住人才。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充分考虑员工的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的原则。要根据单位经济发展实际,适当加大物质激励力度,激发职工的潜能和创造力,特别是要打破各种奖励中的平均主义局面,同时要注重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的结合。要注重精神激励,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精神激励就是要尊重职工的人格,尊重职工的劳动成果,尊重职工的个人目标,并把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为职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考虑员工个体差异方面要充分考虑,例如女性员工对报酬更为看重,男性员工更重视自身发展。因此企业一定要充分考虑,制定针对性激励措施,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

4.2绩效评估方法

一个组织需要一套公平、透明的绩效评估体系,绩效考核工作不能形式化,考核内容量化指标不细,,评估方法不科学的话就会影响组织成员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组织的绩效。如果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就会影响到组织成员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组织的绩效。建立绩效考核体系时首先要明确考核的最终目的。其次是设立科学的评价指标,我国的德、能、勤、绩的考评模式是一种对“人”的考评指标体系,很多指标与当前工作任务的关系不够密切。在设计绩效评估指标时,考评内容要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实际情况增加评估维度。第三考核结果必须与收入、升职与降职、福利等激励办法挂钩,这样才能发挥考核作用,促进工作开展,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上岗机制。

4.3人际关系

中国的人际关系就像一块石子扔到水里一样,溅起好多的波纹,一圈一圈的波纹向外扩散,由近及远,互相交错,利益关系复杂。复杂的人际关系对组织绩效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因为人们把精力耗费在人际关系方面太多,用在工作上的就少了,就必然会影响组织的整体绩效。所以组织一定要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是组织成员能够更好的全力以赴,创造更大的业绩。

5、 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是实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用来制定人力资源决策提供信息的集成系统,优质的人力资源信息是良好的人力资源决策的基础。可以建立数据库包括姓名、职称、工作简历等等,这样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将能更好的实现。

综上所述,理念优先于制度,每个企业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潜在能量,才能优先享有先进理念给企业带来的卓越效益,才能加快我国经济改革的步伐,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巍然耸立。

参考文献:

[1]史美.与时俱进抓好人力资源管理.

[2]郎丽涛.加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浅析.

[3]洪海霞.浅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践行人本观念.

[4]熊波.浅谈以绩效激励为核心的人力资源机制的应用.

第六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变得愈加激烈,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成为目前企业关注的焦点。下面文章就对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现状做出深入分析。

1、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滞留在人事管理层面,日常的工作就是员工招聘、组织培训、日常绩效考核,和工资的增长审批发放等简单事宜,对员工采取的是命令式和制度化的管理,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的管理的角度出发,只注重对员工的控制。目前的人资管理部门,工作效率低下,用人机制死板,许多优秀人才没有得到发展的机会,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没有规范的绩效考核制度,缺乏系统的目标和制约制度,对于员工绩效,没有系统的考评制度,考评标准也是模糊不清,即使设定标准,在工作执行时也不能落实到位,制定的标准与相背离,导致可做操作性极差。没有完善的激励制度,很多企业制定的奖励同惩罚机制不均

推荐专题: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论文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