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文化与欣赏教案(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文化与欣赏教案(大全)》。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周长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计算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主的.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并拓展研究不规则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建立周长的概念,能指出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并会测量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教学重点;正确、深刻地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教学难点。注意设计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小组讨论等学习形式来强化对周长的理解,让难点在不经意中获得突破。
三、教学意图和教学思路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体现做数学、玩数学的活动性和趣味性,感知先行,凸现探究过程。具体做到两个拓宽:拓宽周长概念的外延,拓宽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中尽力把绣球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争、去辩,在悟中得法。教学思路:从生活情境中引出周长概念+通过指和描理解周长概念十通过测量计算三角形和一般四边形的周长巩固周长概念并铺垫测量计算周长的一般方法+探究测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一般方法+探究测量计算不规则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师生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
1.体验中引出周长。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板书一圈、边线)、让学生比划路线,描述多少是一圈、什么是边线、贴平面图,让学生用粉笔画跑步的路线,强调起点、终点、操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操场的周长。(板书周长)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赋予《周长这一知识点以现实意义。这样学生的学习得到了感性材料的支撑,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也很容易进入角色。此外,本节课把《周长》描述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简明易懂,充分体现了周长这一数学问题的现实性。》
2.操作中理解周长。
(1)指导学生找出身边物体的周长、指出课本封面的周长。(电脑显示给予确认)
(2)让学生指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多媒体随后显示)
〔评析:采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材料作为研究素材,增强学习的亲切感。通过指、描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长,而多媒体的效果使周长是什么更加清晰明朗。〕
3.测量计算中深化对周长的认识。
(1)(多媒体显示老鼠和兔子分别绕三角形、四边形的草坪跑步一圈)
提问:谁跑得多?比什么?怎么能知道它们各自的周长呢?(板书:测量计算)
[评析:多媒体的动态显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上的数学问题很快变成学生自觉探索的问题。]
(2)在作业纸上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再组织小组汇报。(强调:所有边长的总和)
[评析:通过练习获得测量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为探索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奠定基础。]
(3)测量更多边形的周长,总结强调周长即一周边线的总长度。
4.引导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1)出示方格纸上的正方形、长方形,要求测量计算并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巩固练习。正方形的边长为2分米,计算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和由这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强调:计算的应是有关图形一周的总长度。
[评析:通过这一变式练习,使周长即一周的总长度得以巩固,进一步强化了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3)测量并计算周长。(出示下面的图形)
5.合作解决问题。测量计算出硬币和树叶的周长。
[评析:对周长的理解不局限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等规则平面图形中,避免了学生生搬硬套,产生思维定势。把周长拓展到不规则平面图形中,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更加深刻,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知道它的一些应用。
2.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通过计算、观察、举例、验证、概括、说理等活动,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经验。
3.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背景,了解乘法分配律的作用、意义及价值,初步感受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从现实背景中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不知道同学们注意过没有,我们说的话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比如说:“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把它分成两句来说:“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照这样“我爱吃苹果和西瓜”可以怎样说?(我爱吃苹果,我也爱吃西瓜。)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来表述。“我爱看漫画书,我也爱看故事书。”可以这样说“我爱看漫画书和故事书。”今天中午我吃了米饭、青菜和鱼可以怎样说?是不是挺有趣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想不想一起去研究?
通过前几节课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一节课,咱们再继续探索,看看又会发现什么新的规律。(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初步感知。
(1)(出示长方形草坪图)课件演示。
师:我们宝鸡的人民公园最近正在改建,大家看,这是一块草坪,工人叔叔准备在草坪的四周围上栅栏。看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求栅栏长多少米?就是求长方形的什么呢?请同学们算一算。(生计算,师巡视)
(3)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算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A)
师:像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谁来说说,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4)师: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B)
师: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这种算法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呢?
A: B:
(61+39)×2 61×2+39×2
=100×2 =122+78
=200(米) =200(块)
(5)师:这两个算式,解决了同一问题。计算的结果也相等。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师:这两个算式真有趣,明明是不同的算式,却能得到相等的结果。它们之间一定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生讨论,师巡视)
(7)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8)师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发现:
相同点:都使用了乘法和加法 ;
参与运算的数是相同的;
意义相同(都算了长方形的2条长与2条宽之和。)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左边先算和,再算积;右边先算积,再算和
2、再次感知。
你们帮老师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老师奖励给大家一些笑脸,(出示笑脸图,每行有五个黄色笑脸图,三个红色笑脸图,共四行。)
(图略)
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个笑脸吗?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学生再次各自列式计算,并很快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算式,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接着上题板书如下:
(5+3)×4=5×4+3×4
3、概括定律。
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两个等式:
(61+39)×2=61×2+39×2
(5+3)×4=5×4+3×4
从上面的算式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师:(惊奇地)你们真的发现了这些算式中隐含着的规律,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好吗?
师:从大家的神态和脸部表情中,老师知道你们一定觉得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我能猜到。不过,你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你们能再举些例子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
生在练习本上举例验证。
师:从同学们举的大量的例子中,可以确定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 还有不同意见吗?
师:你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请同桌再交流一下。
学生积极地与同桌交流着,又踊跃地参加集体交流。
生1:把括号里的两个数加起来后乘以一个数,等于把括号里的两个数都去乘以一个数,再把乘出来的积加起来。
生2:乘法分配律是:左边把两个数加起来乘以乘数,等于括号里的一个加数乘以乘数加上括号里的另一个加数乘以乘数。
师:你们想表达的是这样的意思吗?(教师出示幻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这叫做乘法分配律。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a+b)×c=a×c+b×c
师: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师: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规律,下面根据你们发现的规律,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小黑板出示:(25+36)×4 ,谁是它的好朋友?
6×(20+30)
(a+50)×6
45×8+55×8
7×16+7×184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中填上合适的数。
①(12+50)×3= □×3+□×3
②15×(40 + 23) = 15×□+15×□
③78×20+22×20=(□+□)×20
④▲×+●×=(□+□)×□
⑤66×28 + 66×32 + 66×40=(□+□+□)×66
3、选择。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
与 25×(4×8)相等的算式是( )。
①25×4+25×8; ②25×4×25×8; ③25×4×8
全班学生中有一位选①,三位选②,其余都选③。通过辨析,学生更加清楚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及与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后,集体订正,电脑逐个显示订正后的答案。
4、选择其中一组题目来计算
甲组乙组
①100×13+2×13 ① 102 ×13
②(63+37)×39 ②63×39+37×39
③ 9×(46+54) ③ 9×46+ 9× 54
师:先观察,确定一下你做哪一组。(先选好要做的内容,并说明理由。最后总结出: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然后学生独立做题,完成后交流答案。)
5、实际应用。
足球比赛的时候,学校为同学们准备了饮料。准备了24箱苹果汁和26箱橘子汁,每箱都是24瓶,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吗?(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师:每箱饮料36元,付1500元够吗?(学生完成后,交流)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哪里最好?
3、老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希望它永远成为你的好朋友,伴你生活、成长。
4、作业(略)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第50页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2。
(1)观察例2图,说说图意
(2)列式
4×3=12 12+7=19
4×3+7=19 7+(4×3)=19 7+4×3=19
引导学生明白:第一行是分步算式,第二行是综合算式。
(3)脱式计算
4×3+7 7+4×3
(4)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因此算式7+(4×3)和算式7+4×3是一样的。
(5)脱式计算54÷6-7 7+54÷6
(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2、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8页做一做
强调:计算两步式题时,必须首先观察,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50页练习十一第5题。
先计算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
四、总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五、布置作业
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重点
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体会圆的对称性。
难点
在折纸的过程中体会圆的特征
教具
教学圆规
电化教具
课件
一、 创设情境:
亮亮借助光盘画了一个圆,剪出了一个圆纸片,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呢?他很快找出来了。你有办法找出来吗?
二、探索活动:
1、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找到圆心。
(1)自己动手找到圆心。
(2)汇报交流找圆心的过程,并说出这样做的想法。
2、通过折纸你发现了什么?理解圆的对称性。
(1)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再折纸,体会圆的轴对称性,画出圆的对称轴。
(3)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3、通过折纸你还发现了什么?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1)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个圆里的半径有什么特点?
(2)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圆里的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一个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
1、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做完后交流汇报。
2、完成练一练进一步巩固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完成填一填
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并试着填一填,有困难的向老师或同桌请教。
汇报交流,说答题根据。
4、完成书后第3题。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学生利用经验很容易找到圆心,如果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对折再对折就可以找到圆心学生很难说清楚。教学中通过折纸观察思考,找到答案。交流汇报,从中进一步理解圆的轴对称,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
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对以学过的轴对称图形进行整理,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对比中发现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不同特点,从而突出圆具有很好的轴对称性。
多次折纸的过程中探索,发现,验证。操作中体会交流,体会圆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个别学生做试一试的题目会有困难,注意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二)
我们的发现
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同一个圆里d=2r或r=1/2d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学生利用经验很容易找到圆心,如果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对折再对折就可以找到圆心学生很难说清楚。教学中通过折纸观察思考,找到答案。交流汇报,从中进一步理解圆的轴对称,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
4、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0-30= 90-40= 60-50=
65-20= 37-5= 76-6=
2、笔算下面各题。
54+32= 26+43=
84+3= 17+65=
3、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课本第16页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
(1)、谁来说说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2)、说说你从哪看出北京赢了?
学生:北京得56票,得的票最多。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道减法问题吗?(学生自由发言)
(4)、引出问题: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纸条粘贴在黑板上)应怎样列式?引导学生列出算式:56-22=
(5)、观察算式,引出课题并板书:两位数减两位数
二、主动探索 获得新知
1、教学例1:56-22=
(1)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怎样算56 减22?
(2)让学生汇报是怎样算的?鼓励算法多样性?
①口算。
学生1:50-20=30 6-2=4 30+4=34
学生2:56-20=36 36-2=34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②摆小棒。(让学生到实物投影机上展示)
生:北京有56票就先摆5捆又6根,多伦多有22票,就从6根里拿走2根,再从5捆里拿走2捆,剩3捆又4根也就是34票。(注意引导学生说话)
③笔算。(让学生说,师板演并强调书写格式)
56-22=34
谁来说说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师生小结: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一样,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减起。
(4)、摆圆片。
2、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0页的第1题。
提问:这幅图的圆片表示几?划去的圆片有表示几。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看懂数位上的圆片分别表示什么数,而划掉的圆片又表示什么数,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竖式计算。)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见过平静的水面吗?如果我们从上面丢下一颗小石子,你们会发现什么?
生:水纹是圆形的。
师:像这样的现象我们随处可见(播放课件),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进入圆的世界。
二:操作画圆
师:要想认识圆首先就得会画圆,同学们能利用手中的工具圆规试着画出一个圆吗?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画的圆不是很圆,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生边说边演示并总结出圆的画法。
三:认识圆
师:把你手中的圆自由的对折几次,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集中在了一点上。
师:这一点在什么位置?
生:圆的中心。
师:圆中心的一点也就是我们用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圆心,用字母r表示半径,用字母d表示直径。
师:还有什么其它发现吗?
生:所有折痕都通过圆心。
师:请同学们任意选一条折痕把它画下来。再仔细观察一下圆内的这条线段你还有什么发现?
师:象这样的一条线段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直径。用字母表示。
师:自己圆上画一条半径,并用字母表示。
师:请同学们做一做有关直径和半径的练习题。
师:请同学们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并且按照老师给你们的提示讨论,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课件出示问题)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同一个圆里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无数条、都相等、
如果学生没说同一个圆里,老师应重点引导学生说同一个圆里。
四:小结收获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推荐专题: 数学文化与欣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