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党建示范村汇报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党建示范村汇报材料》。
一、乡村旅游开发的发展现状
近五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扩大,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大亮点。中国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并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养、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当前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休闲光观、农事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且乡村旅游开发已经是我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扶贫作为新时期旅游扶贫工作重点之一,充分体现了“造血式”扶贫方式。乡村千亩基地的打造更大程度也是为了响应当前脱贫攻坚的号召,以农旅融合发展的方式,带领群众持续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
幅员面积2.3373平方公里,全村10个社,总户数459户,总人口1296人,人均纯收入1500元左右,村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以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目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人数有41户112人,以疾病、缺乏劳动力、缺乏资金为主要致贫原因。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贫困人口旅游参与意愿强,希望通过旅游改变现状。在旅游开发扶贫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这部分有意愿、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扶贫。村千亩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但在发展中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基地打造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基地的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旅游可进入性较差。村基地距离县城区车程约1个小时,公共交通工具班次少,如遇梅花观赏旺季日均上千人无法满足游客需求。而基地现有停车位规划有限,自驾游的游客有时候无法找到停车位而导致小汽车占用公路停车,从而进一步导致出入基地交通不畅通、摩托车横冲直撞乱停乱放等交通秩序混乱现象。二是基础设施与游客需求不配套。基地内公共厕所、饭店等基础配套几乎没有,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不利于及时解决。三是休闲设施尚未配套规划。旅游是一项耗体力的活动。游客在长时间的步行观赏美景或参加活动后需要有一个短暂的休息,而在基地环线暂未规划适合歇脚的长椅、长凳或休息区。这对于老年人、孕妇和小孩等弱势群体来说十分不方便。
(二)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乡村旅游开发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农村金融滞后城市金融的非均衡局面出现,缺少投融资渠道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基地主要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业主参与土地流转、提供梅花苗木,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可使用的资金量较少,后续的配套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但融资力度和吸收社会资本较难,申请项目支持资金力度也不够,这严重影响了基地的打造。
(三)品牌效应不显著。目前基地的目标客源主要是县本地居民或者相邻县居民及部分学生,均以散客居多。基地还不具备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并没有做过多的宣传。游客出游的目的`以消遣性旅游为主而且购买旅游消费品的'意愿并不强烈,梅花本身经济效益也未凸显,除了季节性观赏外,没有打造系列梅花产品供游客购买。
三、千亩基地打造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乡村旅游基地基础设施功能要尽快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要配套,并且提高周边村的可进入性,改善村现状交通条件,通过加宽提高现有道路等级、修建景观大道等,从交通上贯穿周边村,提高村庄可进入性,达到“进的来、散得开、出的去”的效果,加大旅游景观交通的规划力度,实现“行路亦观景,观景亦行路”。从而充分发挥其地理位置优越性,依靠德遂高速建设契机带来的游客促进村旅游业发展。
(二)加大融资投入力度。尽快制定整体规划,可行性方案,按照“多渠汇流”的原则,多渠道解决乡村旅游融资难问题。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根据政府投资走向,明确重点,做好配套工作,积极筹划符合上级投资方向,又能体现地方特色项目规划。二是积极引导当地群众投资,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动员当地群众参与投入。三是积极招商引资,与实力雄厚的业主合作,吸收社会资本参加项目开发。
(三)打造品牌形象。树立旅游品牌形象必须要认清并解决现存的问题。对内积极加强旅游配套建设,提升旅游档次,对外加大宣传力度。可制作宣传手册从源头上保护环境,拒绝乱折枝、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为基地打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态环境。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多媒体集中宣传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新鲜的客源市场,打造品牌生态旅游村,同时政府部门加强指导力度和管理作用,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发展生态旅游,切实保障他们的利益,提高并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四)统一规范管理模式。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基地作为村乡村旅游打造的重点对象,在统一规划上,既要体现梅花元素,又要融合当地特色文化“巴蜀养生太极”,在环线配套设施建设风貌上应保持一致,避免建设风貌多样化,做到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旅游创收等方面能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同时要注重多样性和特色性相结合,如可围绕文化开发景观、太极表演、太极创意体验等,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朔良镇立足区域特色,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工作总要求,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发展宗旨。现将我镇在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中几个方面的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乡村环境整治
(一)以“三清三拆”为抓手开展乡村风貌提升
朔良镇总面积394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63个自然屯、20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312户,总人口3.51万人。在开展乡村风貌提升“三清三拆”百日攻坚行动中,朔良镇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以“六个一”工作法(一个集中整治日、一张工作任务表、一版整治工作地图、一个曝光台、一封信、一评比)为抓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
据统计,“三清三拆”百日攻坚活动期间,全镇共投入资金25万元,清理村庄垃圾206吨、清理乱堆乱放1931处、清除池塘淤泥等149处91吨、拆除乱搭乱盖370处2701O、拆除广告招牌34个、拆除农村危旧房37栋1246O、拆除废弃猪牛栏及露天茅厕100处、废弃建筑残垣断壁3处。
(二)基本整治型村庄建设情况
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工作部署和安排,我镇列入基本整治型村庄数量为13个屯,分别是杏花村百罡屯、那腾村塘江屯、那腾村那耀屯、宝达村那午屯、宝达村民锦屯、群敏村塘达屯、群敏村百最屯、朔良村子贡屯、南立村那朝屯、六羊村岩乐屯、那娄村作月屯、灵龙村街上屯、灵龙村拾拉屯。截止目前13个都已经开工建设,开工率为100%。13个屯的“三清三拆”工作已经完成,11个屯已经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剩杏花村百罡屯、南立村那朝屯2个村庄规划也已经上报住建规划部门。在工作中,我镇围绕“一户一宅”要求整治宅基地、营造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建立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乡村自治建设
(一)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我镇始终把建设好的村委会放在首位,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坚持依法办事,在全镇范围内形成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良好局面。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列入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开展工作有领导、有组织地实施开展并抓出成效,镇村分别建立组织机构,明确领导负责、落实各项工作职责。
(二)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
通过开会研讨,进一步完善我镇各村屯村规民约,加大对村规民约制定和实施程序的指导监督,确保村规民约的合法性,可行性。
(三)加强村组干部管理
一是全面加强党建引领,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力树新形象,展现新作为。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三是健全机制,培养后备力量,尽量吸收农村优秀人才,壮大村级党组织的人才队伍,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探索“党建+集体经济+乡村治理”的运行模式。
(四)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
为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在各村推进村务公开工作,不断规范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求公开的内容全面、形式规范、程序合法、档案齐全。
三、乡村法治建设
(一)以人为本,树立乡村法治思维
加强村级党员干部法治理念和提升群众法制意识。定期组织村两委干部集中开展法制学习,通过宣传引导,强化群众的法制意识。
(二)依法治村,规范乡村法治行为
一是规范村级组织运行管理。加强监督各村落实党建制度,确保村级党组织运行规范化;二是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要求镇班子成员加强对联系村党建和法治工作的指导,确保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三是严格执行“四民主三公开”。进一步强化村干部工作实绩民主评议制度,促进村干部的依法办事的执行力。
(三)普治共举,优化乡村法治环境
一是创新社会管理,巩固基层治理防线,深化网格管理工作实效。同时优化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警民联调工作室建设,定期开展村级人民调解业务培训。
二是深化普法教育,建设乡村法治阵地。积极推广“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力争实现“民主法治村”全覆盖。
三是贯彻落实“七五”普法,广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提高普法教育的覆盖率和针对性、实效性。
四是村级法律顾问进村入企,延伸农村法律服务触角,满足村民的法律需求。
(四)完善机制,强化矛盾纠纷化解
一是调处组织网格化建设。严格要求网格中各相关部门、人员增强工作责任心,协同配合,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的时效性和成功率。
二是排查工作制度化。坚持调处会议制度常态化,定期召开调处工作例会、培训会和推进会,对排查的矛盾纠纷进行分析、研判,梳理、上报。
三是完善逐级调处制度。从村级开始逐级调处,层层上报。对依法应当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事项,转司法部门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四是完善调处排查制度。排查方式采取拉网式、排雷式、布控式的“三排”方式。排查效果以查得准、排得快、上报及时为标准,真正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切实保证了矛盾纠纷信息准,情况明,底数清。
四、乡村德治建设
一是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通过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和整合相关资金,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保障了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是着眼乡风文明,留住乡愁记忆方面的建设,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互帮互助、邻里守望的淳朴民风。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集中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文明树新风”等主题宣传活动,倡导文明新风,推动优良民风、和谐村风、文明乡风发展。
三是加强村级文艺骨干业务培训,我镇先后派出3名文艺业务骨干参加县文化馆举办小品、声乐、嘹歌、舞蹈业务培训班,有力提高我镇今后文艺创作和各类表演的指导工作。
五、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朔良镇是我县较为偏远的山区乡镇,受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农村基础配套设施比较薄弱。
2、资金制约问题。
3、群众环卫、法制、自治等意识不强、还存在不少封建陋习。
六、下步工作方向
1、着力推进产业发展。依托脱贫攻坚战加快产业转型,引导扶持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发展,不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共同富裕。
2、着力改善人居环境。立足区域特色,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治理、污水处理、堤岸截污、生态水系等治理和建设,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3、着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农村移风易俗,坚决反对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根据地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实施意见的精神,哈巴河县按照"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社会和美、生活甜美"的要求,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各方支持"和"先规划、后建设、适度超前、突出特色"的原则。以科学的规划为指导,明确建设内容,捆绑使用各种建设资金,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政府投资侧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居民房屋、院落提升改造、庭院绿化等充分发挥农牧民的主体作用,引导农牧民自愿投工、投劳、投资。20xx年、20xx年两年时间我县建成示范乡一个,建成"星级村"7个。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下面我就哈巴河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向各位领导作如下汇报。
一、哈巴河县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根据地委阿地党办发【20xx】35号《地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实施意见》文件精神,20xx年我县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当年投入3000万元,完成1个示范乡2个"星级村"的建设。20xx年我们在总结去年试点经验教训基础上,根据地区提出的"到20xx年全地区所有乡(镇)及60%以上的村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的要求,主动扩大"美丽村庄"建设数量,优化建设内容,充分发挥农牧民建设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持续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开展了1个"示范乡"5个"星级村"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其中"示范乡"县财政投入资金500万元,5个"星级村"投入1000万;同时捆绑投入自来水建设、道路建设、垃圾收集治理等项目资金175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乡村建设目前已经投入的财政性资金达到3250万元。
二、领导重视,科学规划。
哈巴河县及时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县长担任。政协党组书记及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提出建设方案后报县委常委会审议,纳入县委、政府当年重点工作项目进行实施。各乡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在示范乡"星级村"成立工程指挥部,直接负责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和落实。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哈巴河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对各乡镇的考核。
哈巴河县"美丽乡村"建设严格按照已经制定的乡村建设规划实施。在"星级村"名单产生后,县住建部门派出专业工作人员对拟建设的"星级村"再进行详细的工程施工规划,划定道路、桥涵、边渠、草坪、围栏、林带施工区域。做到因地制宜,精心设计,科学规划,各美其美。
三、引入"竞选"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哈巴河县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注重引入竞争机制。20xx年通过公开竞选打分方式在全县范围参选的10个村中,将群众建设愿望强烈,村领导班子凝聚力强,建设方案科学的2个村选出来作为"星级村"进行建设。并以每村不低于1000万元的投入,进行整体改造建设。具体竞选程序包括成立县竞选评委小组、制定参选标准、进行各乡初选、全县竞选、入户核实情况、提出"星级村"建议以及四套班子民主讨论决策等程序。今年我县由于"星级村"建设数量较多,将竞选权利下放到了乡(镇),除城关镇外,其他乡(镇)每个乡(镇)通过公开竞选产生出1个"星级村",报经县"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实地评估同意后,由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将"星级村"建设由原来的1年建设2个扩大到1年建设5个。
在"星级村"规划建设、拆除废旧设施、提升改造村容村貌过程中,一些村民会提出种种要求,会遇到来自一些村民的种种阻力。哈巴河县注重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对建设过程中来自村民的矛盾、纠纷、干扰全部由村两委班子解决,内部消化。通过建设也提升了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威信。
四、充分发挥农牧民群众主体作用。
农牧民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充分发挥广大农牧民的建设主体作用,有利于避免"政府干、群众看"现象的产生,也使农牧民群众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更加爱护自己的美丽家园。哈巴河县在村庄规划、村庄绿化、发展庭院经济、修路、铺渠、植树、清垃圾、整治庭院、修建围栏、建设文化体育休闲设施等每一个环节都让农牧民参与其中,按照农牧民的意愿办事。今年截止目前我县5个"星级村"农牧民投工投劳折资262.7万元,其中仅街道、村庄周边、庭院植树绿化一项农牧民就投资投劳167.7万元。农牧民通过自己的劳动不仅使居住环境发生着变化,农牧民的主人翁意识、幸福指数、对党和政府的感恩意识都在悄然增长着。
五、加大财政投入,有效整合资源。
哈巴河县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舍得花血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并将本级财力投入与安居富民、牧民定居及农林水牧项目、文化体育项目、社会事业发展等民生工程建设结合起来,整合本级财政、项目投入、集体资金、农牧民投资等多种资金捆绑使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益,避免重复投资和资金浪费。在加快"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农区养殖、设施农业、特色林果、庭院经济等,努力让广大农牧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使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而且使生产得到较快发展,生活变得更加宽裕,乡风变得更加文明,管理变得更加民主。20xx年哈巴河县1个示范乡、2个"星级村"投入建设资金3000万元;20xx年1个示范乡、5个星级村预计投入建设资金将达到4000万元以上。
六、注重美丽乡村建设的可复制性、可持续性
20xx年哈巴河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确定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规划、建设、整治的总要求,完成"一改、两整、三拆、四化"(改造危旧房,整治边沟边渠、整治"裸房",拆除废旧禽畜舍、拆除废弃旧房、拆除乱衣腋牵缆酚不⒙返屏粱⒐登换⒒肪趁阑)的任务,使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确定政府投资建设方向为:道路建设、路灯建设、街道两侧绿化围栏建设、边渠建设、桥涵建设、绿化带铁艺围栏、对村级阵地建设进行完善,完善公共文化休闲和体育设施建设几个方面。农牧民投工投劳及自筹资金建设内容有:配合拆迁;主街道两侧围栏、大门改造;主街道两侧住户的庭院绿化、美化改造;住房提升改造;环境卫生治理几个方面。该建设方案分清了政府和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责任,体现了公平和普惠的原则,实施过程中不易引发纠纷和矛盾,涵盖内容全面,且政府资金投入较小,可以适用于任何一个"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该建设方案每个村庄建设投入较小,建设效果却很显著,并且可以因地制宜,每年用同样的钱可以建设更多的美丽村庄,使农村面貌大幅度改观,使"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
六、存在的问题
一是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美丽乡村"建设投入显得尤为不足。我县除了近几年建设的"星级村"及部分高标准牧民定居点以外,其他的村目前为止都存在村容村貌改观不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距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还差距很大。根据地委、行署《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到"20xx年全地区所有乡(镇)及60%以上的村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的要求,"十三五"期间哈巴河县要对50个以上的村庄开展集中建设,每年建设数量在10个以上,压力很大。
二是"美丽乡村"建设内容不够全面"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建设转变不足。
七、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加大"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力度。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十三五"发展规划,下拨专项建设资金,改变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多部门分头投入,多头建设,并且形不成合力的局面,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改变农村街道、边渠、次街背巷、公共绿化等建设问题,建成"美丽乡村",解决"农村必须美"的问题。
二是建议从地区层面增加对"美丽乡村"建设管理人员队伍的培训力度,外出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地州已经成型的建设经验。
农村党建示范点——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经验材料
打造和谐繁荣新铁场
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党支部
石湾镇铁场村位于博罗县西部地区,全村辖区面积13平方公里,下辖4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6850人;村“两委”会干部11人,党员137名;2008年村组集体总收入1150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7500元,同比上年度增长10%。多年来,铁场村党支部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村党组织“五个好”目标,进一步加强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全体党员和群众团结奋斗,使整个村的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村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受到上级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1999年和2003年被博罗县评为文明村;2000年被惠州市评为“五好”示范村;2001年被评为惠州市基层组织建设五好先进村党支部;2002年被评为博罗县维护稳定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04年被评为惠州市固本强基工程市级示范村,并被授予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的光荣称号;2006年、2007年均被评为县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抓班子自身建设,打牢坚实基础
铁场村党支部有着这样的共识:要把本地经济发展起来,使农民早日奔康致富,首先要抓好班子的自身建设,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村党支部结合本村特点,认真抓好“两委”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和党员队伍的管理教育,努力建设一个好班子,带出一支好队伍。党支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班子中形成“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氛围,想问题、办事情、作决定都时刻将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把为群众办实事放在首要位置。近年来,在制定村规民约、规划新城区、建设文化广场、扩建村道、扩大市场、投资厂房等涉及村民利益的事情,坚持走群众路线,相信和依靠群众。另一方面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建立了党员教育活动室,坚持“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制度,使每个党员按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断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党支部每月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定期组织党员上党课,学习党的知识,学习国家政策、法律法规。通过经常性的学习,使党员的组织纪律性不断增强,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二是制定了党员目标管理、党员联系村务制度。根据党员的学习、生产、生活的情况等指标进行考核,定期进行民主评议党员活动,更好地发挥党员在村各项管理工作的骨干和带头作用。三是注意抓好发展党员工作,发展壮大党员队伍。近年来,村党支部在发展党员工作中,严格按照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特别注意发展群众基础好,表现突出的青年入党。经多年的努力,村党员队伍逐步年轻化,改善了党员队伍的结构,党员队伍的战斗力不断增强。
二、发挥地缘优势,促农村经济发展
村党支部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根据本村的优势和发展潜质,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经过艰苦创业,不断摸索出立足本地资源,走兴农致稳、兴工致富、兴商致活的路子。
一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走农业现代化道路。以科学兴农、创新致富为目标,铁场村多年来紧抓农业基础建设,投资150万元加固堤围、排灌系统、维修农田基本建设,大大提高自身的抗灾能力,为进一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早在1998年,铁场村就充分利用自身农业基础好的优势,在省、市、县的支持下建设了省级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经过反复研究试验,有效提高了种粮技术和水平。目前铁场村水稻实现了每造亩产超过900公斤的高产量,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还带动了以水稻为主的下游加工业的蓬勃发展。除搞好传统的水稻种植外,还大力发展“三高”农业,着力发展果园、花木场、蔬菜场、养殖场等新型农业基地,积极发展和引入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农业大户。随着农业的发展,铁场村呈现出稻谷飘香、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猪壮鱼肥的喜人景象。
二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发挥“老区新为”的风范。铁场村人口较为密集,是拥有41家企业的工农业老区。为了使村经济得以持续协调快速发展,铁场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积极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想方设法壮大集体经济。针对厂房需求日增的情况,建设了超过7万平方米的厂房提供给厂家,仅此一项,村组年收入增加了350万元。为进一步促进商贸流通,创造发展第三产业的有利营商环境,铁场村铺设了连通县道、总长2.8公里、耗资300万元的梅花大道,并不断完善道路的扩宽、下水道铺设,花圃绿化等。在朱黎村小组和帅安村小组的总体规划下,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建成了配套厂房,引进了2家工厂,合共投资约2000万元。目前铁场的工商业发展得到飞速发展,工农业产值达5767万元,村组集体收入达908万元,比2002年增加了1.1倍。
三、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创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村集体积累多了,村中事务日益增多,如何进一步规范村务管理成为村民关心的焦点,摆上了党支部的重要议事日程。自2003年以来,铁场村党支部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为契机,筹集资金5万多元,完善创建活动的“六有”硬件建设,如电脑室、法制课室、法制阅览室、法制宣传栏、政务财务公开栏等。同时,进一步完善“两委”岗位责任制、村民会议制度、村“两委”议事制度、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以及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抓好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凡村中大事必须通过“四民工作法”程序进行运作,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由于村务、财务管理规范,工作透明度高,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感增强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了。2004年,铁场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
四、开展民主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自2003年8月起,县把铁场村定为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试点以来,铁场村积极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使村风、民风焕然一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务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态势,2004年被授予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的称号,农村社会呈现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主要表现在“四个优化”:一是优化了政治环境,加快了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通过推行“三公开”和健全各种民主监督制度,真正实现了“还权于民”,保障了人民群众对村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激发了民主参与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了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二是优化了法治环境,促进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村党支部民主集中制原则、村民自治机制得到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凡村重大事务都坚持集中讨论,广泛听取意见,主动接受村民监督,实行民主决策,有效地促进了村“两委”干部依法办事、公开办事、高效办事、廉洁办事。村干部、群众民主法治意识的提高,使铁场村真正由“人治”走向“法治”轨道;三是优化了工作环境,促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融洽。目前铁场村村民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精神文明户不断涌现,营造了政通人和,有利于创业干事的良好环境;四是优化了投资环境,促进了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通过开展创建活动,铁场村社会治安秩序良好,连续三年以来全村无刑事案件和群众上访事件,各种民间纠纷都能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营造了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增强了投资者在铁场村发展的信心,使铁场村招商引资工作不断进步。
经验交流会典型材料:
以“创先争优”为目标
打造党建示范村
城镇街道办事处南村党支部
(2010年8月26日)
城镇街道办事处南村地处沽源县县城桥东,所辖7个村民小组,共有680户,2201人,村两委班子成员5名,党员50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现有耕地面积3036亩,其中蔬菜水浇地1600亩,亩均产值超过48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50%,2009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766元,村集体收入80万元。
南村党支部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创先争优”为先导,以争创“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为目标,加强自身学习,坚持做到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真抓实干、赶超发展,村级经济社会等各项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多措并举,加强班子自身建设
南村以“三项活动”为契机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对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十七大会议内容深入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修养。同时,通过不断下村调研、召开民主生活会、恳谈会等多种形式征求意见建议,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为班子自身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南村严格党员发展程序,把年轻有为、有领富能力的优秀人才吸纳到入党积极分子中,发展其成为党员,不仅为党输送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增强了南村的基层组织力量。南村两委班子团结,凝聚实干,先后被省、市、县评为“省级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市级乡风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010年又被县委组织部授予“先进基层党支部”荣誉称号。
二、拓宽渠道,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南村在村委会办公场所建立了“远程教育室”、“读书室”、“廉政文化活动室”、“信访接待室”、“村民活动室”,配备了电脑等办公设施,购置和收集了大量的学习书籍,全天为广大村民开放,为村民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方便。同时,为村民提供健身娱乐场所和优质服务,先后投资45万元在村委会后院建设了3500平方米的村民活动场所一处,通过村里筹集资金和争取有关部门的帮扶,购置了1副篮球架、2张乒乓球案及不同类型的体育健身器材25套,并在广场四周安装路灯4盏,配备了VCD机和功放机,用于居民每天早晚跳舞、健身、锻炼。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广大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2009年,为进一步扩大教育层面,在县纪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南村充分利用广场的有效空间,建立了50米长的大型廉政文化墙,制作了9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专栏,包涵基层党建、廉政文化建设等多项内容,既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又装点美化了村容村貌。
三、严格制度,为基层组织建设保驾护航
南村严格执行“一清四议两公开”制度,让党员、群众充分享有参与权和决策权,保证村级事务公开、公正进行。一是建立村级事务集体决策制度。首先明确了村支部、村委会职责和议事规则,其次制定和完善了村务公开制度、村务监督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村级民主决策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工作程序。二是成立了村民议事领导小组。对涉及群众利益的公益事业经费、集体土地的出租承包转让、资产处理、重大建设项目、村民低保等群众关心的问题都要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广泛吸纳群众意见。三是严格执行村务公开。首先将涉及到村民办事的低保、救灾、村民换届选举等18项工作绘制成“南村常规工作流程图”挂在村委会醒目位置,让村民看着一目了然。其次为了更好的实施“阳光工程”,做到随时公开、动态公开,让群众更明白、更放心,南村制作了不锈钢玻璃推拉门式公开栏,对村民关心的问题,如办公开支、农村低保等按月进行公开;涉及土地征用、拆迁补偿、项目整改、救灾款物发放等集体重大事项及群众点题等随时进行公开,农村财务、党务、计生、法律宣传等按季公开;特别是在今年的征地中,“一清四议两公开”的执行,使得征地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公开透明,真正做到了群众满意,领导放心。
四、立足实际,把能力、标准和效率的提升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南村立足区位优势,在科学种植蔬菜上做足了文章。在节水灌溉标准化种植的革命中,南村调整传统的农业种植结构,加大蔬菜种植投入,先后投资400多万元,打井29眼,完成高低压输电线路3000米,配备30KVA变压器6台,成立了沽源县益农蔬菜专业合作社,为蔬菜的种植和销售扫清了障碍,打通了渠道。为了更好的解决失地农民的民生问题,今年南村又规划了农业设施示范园区500亩,一期工程200亩,预计安装0.6亩的蔬菜种植大棚100个,全部承包给村民进行种植。2010年7月14日在街道办领导的组织、协调、带领下,南村30名种植积极性高的村民到康保、宝昌等地参观了特色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学习了他们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
今后,南村将立足本村实际,在保障民生,抓好项目建设,壮大集体经济上做好文章,进一步抓好基层党建和民主政治建设,继续争当排头兵、领头雁,力争把南村打造成一流的标杆村,党建示范村,更好的为南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赶超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按】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按照《中共铜川市委关于在全市党组织中开展“党建领航”主题活动的意见》和《中共铜川市委组织部关于深入开展党建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精神,继续深入开展了党建示范点创建活动,并以此作为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的重要载体,按照“五好三化”的目标要求,加强领导、细化措施、狠抓落实,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高标准的党建领航示范群体。现将这次命名表彰的耀州区坡头镇张沟村党支部等10个“市级党建示范点”主要事迹予以摘要编发,请认真学习借鉴。
耀州区坡头镇张沟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促进产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发挥党员在引领农村产业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组建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为村民提供果树管理和蛋鸡养殖技术服务,使全村苹果和蛋鸡两项主导产业的产量、质量和效益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2010年全村蛋鸡养殖规模达到7.5万只,苹果栽植面积达到1610亩,其中省级示范园160亩,被列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同时,结合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活动要求,不断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扎实推行党员承诺制,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连续五年荣获全镇综合考核一等奖。
耀州区寺沟镇水峪村党支部:以打造省级明星村为目标,坚持将党建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牢固树立服务理念,以开展党员联系户和创建党员示范岗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村级组织管理规范化水平。全村有14名党员参与了联系村务工作,并将党员和联系户的姓名、联系内容以及党员设岗定职情况进行公开,每个季度进行考评,并将考评结果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2010年,水峪村苹果面积已达1050亩,建成高效设施蔬菜大棚150亩,亩产值5000元以上的示范果园占到70%以上,被耀州区确定为苹果产业发展示范村和设施蔬菜产业重点村。
王益区王益乡塬畔村党支部:按照“五好三化”的要求,积极健全党组织生活制度,加强政策理论学习,使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有了新的提升。扎实开展党员承诺制,将每个党员的承诺事项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形成“党员有承诺,群众有监督,支部有考核”工作机制,有效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扎实开展“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狠抓产业发展,先后建成农家乐15户,日光温室蔬菜大棚30座和存栏3.6万只肉鸡、3万只肉兔、7000头生猪的大型绿色生态养殖基地,走出了一条“办好农家乐,搞活生态游,多经发展富百姓,特色养殖促增收”的强村富民新路子,去年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该村召开。
印台区阿庄镇湫洼村党支部:按照“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开展市级党建示范点创建活动为契机,积极健全组织机构,强化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提高支部工作规范化水平,扎实开展各项党建主题活动,促进各项工作开展。积极探索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成立了3个由各支委牵头负责的产业党小组,发挥在果树管理、养殖方面的技术专长,带动群众共同致富,较好地发挥了党员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以为民服务为主题,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经过多方争取,先后拓宽硬化通村水泥路2.8公里,铺设田间灌溉管道6.1公里,对村内巷道进行了绿化和亮化,修建了文化广场,成立了群众自乐班、锣鼓队,使全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印台区三里洞街道新建社区党支部:把党建示范点创建与推动社区“三有一化”工作紧密结合,大胆推动工作创新,着力破解难题。通过社会招聘、公益性岗位、协管员等方式充实社区干部人员力量,多方争取资金,投资22万元在全区率先建立了“一厅式”办公大厅,精心抓好规范化建设,高标准实现了社区“三有一化”目标。积极开展为民服务活动,为1386户困难家庭申办了最低生活保障金,为213户居民审办了经济实用房手续。在去年的洪涝灾害面前,及时对居住在采煤深陷区的81户危房家庭进行了妥善安置,保护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积极与辖区单位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建立了党建工作协调联系会议制度,认真办好“爱心超市”,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初步形成了街区联动、共建共享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宜君县国有阳湾林场党支部:以创建市级党建示范点为目标,大力开展“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林场经济,实现强场富工,构建和谐阳湾”为主题的党建主题实践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林场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加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完成人工造林2.7万亩,飞播造林6.9万亩,封山育林1.8万亩,年培育各类优质绿化苗木200万株,油松侧柏容器育苗80万袋,为生态宜君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加强对场辖区范围内林地、林木管理,全面实行封山禁牧。多年来,没有发生大的毁林及征占用林地案件,案件查处率达到100%,结案率达97%,林政案件建档率达100%。
新区市政局党支部:以“深化党建领航,推动‘三创’实施,共建美好家园”活动为主题,扎实开展市级党建示范点创建活动,促进“三创”工作顺利开展。成立了新区“绿化先锋队”、“执法先锋队”和“环卫先锋队”等三个先锋队,大力实施“千绿万红百增艳”城市绿化工程。栽植各种苗木8.1万株,建成1000平方米花坛2处,积极创建园林式单位,共申报市级园林单位11家、市级庭院绿化先进单位34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新式花岗岩道牙更换2000余米及人行道改造2.4万平方米,安装绿篱防护网3000米,更换安装市政府周围座椅10套,修理2套。路灯改造工程电缆沟开挖4500米,铺设电缆3500米,安装防护栏400余米、安装桥体轮廓灯1000米,进一步提升了新区城市品位。
市公路局党委: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深入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工程、党员示范路段活动等多种形式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管养的国省干线年均好路率连年保持在91%以上,先后将境内的国道、省道建成了部、厅级文明样板路和养护管理示范路,全局7个养护站全部建成厅级文明道班,其中1个被命名为交通部先进集体。加强对路政及治超工作的监督检查,实行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服务承诺制和路风监督制,公开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巩固了所辖公路无“三乱”成果。积极开展公路文化建设年活动,以“职工与事业同进步,行业与社会共和谐”为目标,重点推行“铜川公路,用心服务”核心价值理念,使单位核心价值观逐步成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
市国税局党委:按照“围绕税收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税收”的工作思路,坚持以优化税收服务为着力点,深入开展“好班子”和“三型”(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不断增强机关党建工作活力。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大力推行“一窗受理、内部传递、限时办结、窗口出件”为主要内容的全程服务系统和评价系统,畅通纳税人投诉处理渠道,扎实推进国税文化建设,促使干部自觉践行“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核心价值观,提高纳税服务的自觉性。先后向四川汶川、甘肃玉树和南方泥石流以及特大洪涝灾害捐款26万余元,衣物数百件,展示了良好的国税形象。
铜川矿业公司玉华煤矿党委:以开展创先争优、创建“三型六化”示范矿井为载体,深入开展创建“四强”党组织、争做“四优”共产党员活动,建立“红旗责任区”9个,“党员先锋岗”18个,涌现出劳动模范15人,其中省级劳模2人。积极推行党支部工作目标管理,实行逐月检查,逐项考核,对倒数
一、二名的单位分别将支部书记、主管的工资下浮10%和5%。全面推行ISO9000党建质量管理体系,在8个党群科室和全矿20个党支部开展了党建质量管理认证工作,做到了基础资料齐全,文件标识明确,项目分类细致,体系循环到位,顺利通过了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有力提升了企业党建科学化水平。
本次对调查过程中农民朋友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作了必须的探讨和分析,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1、农田断水频繁,尤其是在干旱季节,更为严重。
2、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不是很完善,农民的出行很不方便。另外,由于公路等的不完善给当地的经济也带来了必须的影响。
3、农产品的价格较低,农产品给农民带来的收入甚微。虽然近年来农产品的价格有所上扬,但是农业生产资料也在不停的上涨,与农业》投资相比,农产品的价格较为低迷,长此以往将对农民不利。关于问题的分析根据当地政府的基本状况而言,由于在该地区设立的工厂和企业较少,所以税收来源就不多了,另外又加之中央实施的税费改革,对农业税的免除,政府的财政收入就存在必须的问题。农产品的价格持续低迷的问题在全国的范围内都普遍存在,这主要是由于农产品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众多,这势必会导致农产品的供大于求的情形出现,从而出现“谷贱伤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地方政府如果采用宏观调控的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的话,可能性不大,效果可能也不会很明显,毕竟地方政府的管辖范围有限,调控潜力也有限。对于贴合实际状况的经济发展之路,有下列几个:花大力气招商引资对那些拥有丰富的资源的地区,农民本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些资源来发家致富,但是由于资金不足,无力投资而使得资源无法很好的开发,为了很好的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招商引资当为首选。
另外,招商引资的另一个较大的项目是对农产品的生加工等方面。该地区的农产品在销售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产生多大的附加值,然而,该地的农产品质忧、产量佳,所以如果再对其进行生加工,则会有很大的潜力。政府应当制定必须的优惠政策,力争建立几个龙头企业,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用心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用心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农民增收注入活力。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增值、为农服务的作用。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并致力于组建农业龙头企业集团,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潜力。
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我们要把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结合起来,用心引导,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要以鼓励引导广大农民开展产销联合,组建多种形式的技术协会、信息协会、流通协会为重点,透过这些市场中介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政府要适当引导农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尽快调整农产品品质、品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立足资源优势,突出抓好品种、质量的结构调整,使农业由市场决定产量、需求决定品种质量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同时也应当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务必强化市场第一的观念,下大气力研究市场信息、市场动态、市场容量和供求关系,超前预测,科学分析,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农业生产,利用时间差、地区差,扩大农产品销售半径,扩大农产品集散量。突出优质抓特色,狠抓调整促增效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有特色,才能有效参与市场竞争并立于不败之地。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新时期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一)抓高效特色种植业。
(二)抓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农产品经营队伍发展壮大农产品经营队伍,一个产业能不能持续持久活力,还得看产品的销路是否畅通。农业产品销售要有超多的农产品经纪人,政府要针对本地区的具体状况,培养农产品经纪人,扩大流通渠道。随着农产品的价格上升,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农资市场管理,防止恶意哄抬农资物价,使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防患于未然发展农商经济合作社现阶段,土地全部承包到户,在土地不能大规模集约经营的状况下,另辟途径,透过农商合作社,关键要让农民参与和经营,把一个个单一个体有组织的联合起来,使某一特色产品构成规模、在规模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化经营,才能尽量降低市场风险,在产品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蔬菜、、生猪、家禽、等都能够透过合作形式构成拳头产品,在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只有到达产业化、规模化,才能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品牌农业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另外,在某一产品到达必须规模、知名度后,政府要引导树立名优品牌,进行注册保护,以品牌开辟市场、拓展销路。总结农村的繁荣,经济发展刻不容缓。“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增收”,这一重大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政府也作了超多的工作已改善农民收入。我就本次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所调查的资料作了必须的总结和归纳,针对我地的实际状况做出了发展经济的几看法:
1、花大力气招商引资;
2、用心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3、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4、突出优质抓特色,狠抓调整促增效;
5、发展壮大农产品经营队伍;
6、发展农商经济合作社;期望能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尽一番力!
这次早已已结束,但它给我留下了许多思考,使我们这些读圣贤书的人也开始关心窗外事。它时时刻刻提醒我,在生活着九亿多农民的广大农村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问题,经济还不够发达,政治体制还不够健全,十分需要我们这些大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尽自己应尽的一份力,作出自己应做的一份贡献!
推荐专题: 党建示范村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