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孙过庭《书谱》章法思想探析(范文5篇)

2024-03-10 21:49:22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孙过庭《书谱》章法思想探析(范文5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孙过庭《书谱》章法思想探析(范文5篇)》。

第一篇:孙过庭《书谱》章法思想探析

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孙过庭《书谱》章法美思想初探

李君毅

唐孙过庭穷其一生研究二王书法,在用笔上劲健俊逸,毕肖于二王;在章法布白上也独出机巧,创造出如散落群星,布列银河的萧散之美。

一、全面研读经典,敢于考问古人

章法在书法创作中有着重要作用。一幅精美的草书作品,气韵生动为第一要素,而达成这一要素,最直观的莫过于章法的处理了,章法分字内之法、字间之法、篇章之法。根据人的审美规律,空间布局(也就是篇章之法)是最先进入人眼球的审美感受。东汉蔡邕《九势》指出: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是说形势递相映带的重要性。由于汉字的整体书写习惯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发展,因此,形势递相映带很注意纵向气脉的贯通,也就是上皆覆下,下以承上。此外,行气的发展除了上下贯通之外,同时也从右到左发展,顾盼生姿。东晋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提出:凡字处其中画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右相复宜粗于左畔,横贵乎纤,竖贵乎粗。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指出安排字中画的重要方法,即皆不能颠倒左右,右边笔画应该粗于左边,横画以细劲为贵,竖画则宜粗壮。安排字的点画结构和行间关系,彼此远近适宜,上下各得其所,自然平稳。后人明赵宦光《寒山帚谈》也谈到“用笔有不学而能者矣,亦有困学而不能者矣。至若结构不学必不能,学必能之,能解乎此,未有不知书者”。认为时俗之病正在于仅知用笔而多忽略结构。

孙过庭遭议谗弃官,政治上失意,遂潜心于书法研究,遍读古今书论。而作为一位家境贫寒且只能飘泊于江湖的人来说,收集古今书论何其难矣,然其用二十年时间做到了,并且达到了当时书法理论的高峰。在书法理论上,孙过庭无疑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一是勤奋。梳理古今书论,严谨、系统、精细;二是执言。能够发现问题,敢于考问古人,提出新见解。在(孙过庭《书谱》)最后部分,他指出了撰写此论主旨“自汉魏已来,论书者多矣,妍蚩杂糅,条目纠纷;或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苟兴新说,竟无益于将来;徒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工用,名曰书谱,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四海知音,或存观省”。

二、潜心学习圣贤,推动创新发展

孙过庭不仅是一个理论上高人,也是实践上的巨人。在创作实践上,他取向钟、张、羲、献,并穷其一生精力极力推崇之。相对于大文化来说,书法为小技,然孙过庭深知:技近乎道,亦需一生而为之。

圣贤练习书法的精神感染着孙过庭。(钟繇《书苑精华》)说“吾精思三古载,行坐未尝忘此,常读他书未能终尽,惟学其字,每见万类,悉书像之,若止息一处,则画其他,周广数步;若在寝息,则画其被,皆为之穿”。(唐徐浩《论书》)提到“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见其善而行之,而孙过庭这一练就是20多年。(孙过庭《书谱》)总结自己的学书经历“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昧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

孙过庭学古但并不囿于古,在“池水尽墨,退笔成山”艰苦探索下,找到了技与道与心灵对话的语言。《书谱》指出:“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闲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是说若把数种笔画摆在一起,它们的形状多不相同;好几个点排列一块,体态也应各有区别。起首的第一点为全字的范例,开篇的第一个字是全幅准则。笔画各有伸展又不相互侵犯,结体彼此和谐又不完全一致;留笔不感到迟缓,迅笔不流于滑速;燥笔中间有湿润,浓墨中使出枯涩;不依尺规衡量,能令方圆适度;弃用钩绳准则,而 致曲直合宜。使锋忽露而忽藏;运毫若行又若止,极尽字体形态变化于笔端。融合作者感受情调于纸上,心手相应,毫无拘束。自然可以背离羲之、献之的法则而不失误,违反钟繇、张芝的规范仍得工妙。孙过庭在总结前人书论的基础上,指出笔画、字形的布白要与用笔的速度、用墨的燥润及心境联系起来,以无法之法,肆意创作,忘怀书写,从而达到妙境。在艺术实践层面上,孙过庭开创了书法创作与审美的新境界。

三、精湛艺术技巧,实则匠心独运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论神采)作书贵“一气费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行,总在精神团结,神不外散”。指出了章法与神采的关系。而早在唐初孙过庭便以一篇惊世力作《书谱》诠释其中的奥秘,成功的利用了空间的疏密、字形的大小、线条的连贯、分布的欹正、笔画的粗细等创作元素营造出了灿若星河的萧散之美。

按照艺术本体论的观点,观察事物由点到面再到无垠的苍穹,然后再回到原点。就可以清楚得出事物的本质。《书谱》给我们展示出孙过庭巧用空间的疏密布白达到章法上各字散散落落,而神采上气韵贯通,看似无意而出,实则苦心孤诣。姜夔在《续书谱》中说“书以疏欲风神,密欲老气”。《书谱》看似许多字字字独立,珠如算子,然细究,其实这些字气韵相连,且字外的留白处字距、间距错落有致,各不相同。从字距上看,或一字宽、一字窄;或三两字宽、四五字窄。间距上,《书谱》前半部分还坚守着行距大于字距的法则,后半部分渐渐连成一片,形 成字距行距不分你我,融为一体,有如乱石铺街、散落群星、碧海银波。疏疏密密疏,密密疏疏密。产生了诗性的韵律美和音乐的节奏感。(如右图)再者,由于孙过庭学二王,特别是得大王劲健、雄强用笔风格,而这种阳刚之气在疏散的章法布白中能够达到阴阳互补,产生中和之美。

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字形的大小安排,是构成篇章的基本要素。《书谱》“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虽然后人米芾提出“盖自有相称,大小不展促也”之论。但孙过庭的高妙之处,在于其应用了锋豪墨汁的多少,巧涉丹青,营造出超出汉字本身大小的规律于外的变化,形成宕荡的高低音符变幻。

线条的连贯是形成书法作品气韵的基础。线条的连贯有字内之连、字间之连;有意连、实连之分,这里我们主要谈一下实连,实连可以行成字串、字组,以一种近似于大草的连绵气势出现。对照王羲之《十七帖》,我们可以看出孙过庭《书谱》较好吸收了王羲之小草的艺术精髓。同《十七帖》一样,《书谱》中真正实连的字组不多,且多为二字、三字一连,四字一连的也只有少数几处。这些相连的字组一是体现了草书的环转特征。陈振濂先生在《草书的环转》一文中指出,“对草书来说,‘环转’是必然的,这是一个前提,没有一种草书能脱离这个原理,哪怕就是孙过庭《书谱》这样的小草,它也有“环转”的特征,只要每一个字有一个核心,就一定有环转主题存在”(如图)。二是体现草书的造型特征。以几何形体进行分析,如:正三角(如《书谱》第3页“之意也”)、倒三角(如《书谱》第20页“时而书有”)、四边形(如《书谱》第38页“速行”)。然构成这些实连字组的汉字均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有繁有简,不可全繁或全简,否则连贯就非常 生硬、拥挤,难以体现草书节奏感。

书法作品中欹与正对比关系是形成动感、造险得势的重要因素。王羲之《书论(传)》有语“夫书,不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沈鹏先生《〈中国书法名迹〉序言》提出“草体运动感很强,书写时减损笔画,多纠连,字与字间、行与行间打破简单的整齐一律(所谓“雨夹雪”),讲求欹正、疏密、虚实、藏露……草体的笔画将提顿、缓急、轻重、干湿、浓淡等发挥到极致”。《书谱》不少字独立而成势,整体上总看似乎平正无奇,细观却有羲之书“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雄强之美,有似奇反正的险峻之美。如竖画少有标准的90度垂直的线条,多为动态、欹侧相应的而产生的平横(如左图)。

笔画精细变化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反差,形成跌宕感,古今善用笔者善用此法。《书谱》中的字的笔画轻重变化极大“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这种变化,孙晓云在《书法有法》中解释为“今人以‘提按’的用力轻重造成笔画的粗细,而古人则以转笔的‘取势’发力轻重造成笔画的粗细。今人是不转笔以目取形,古人是转笔以势取形”。

四、《书谱》章法美的流传

孙过庭一介寒儒,地位低下,在当朝得不到重视。《书谱》面世不久,评论者褒贬有之。其中唐代窦暨《述书赋》记载“闾阎(凡夫俗子)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宋代的王诜说:“虔礼(孙过庭)草书专学二王。郭仲微所藏《千文》,笔势遒劲,虽觉不甚飘逸,然比之永师(智永)所作,则过庭已为奔放矣。而窦暨谓过庭之书千纸一类,一字万同,余固已深疑此语,既而复获此书,研究之久,视其兴合之作,当不减王家父子。至其纵任优游之处,仍造于疏,此又非众所能知也”。米芾以癫狂著称,对前朝书家多不屑一顾,且多持批评态度而为之,唯独对孙过庭《书谱》却心悦诚服,其《海岳名言》说“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明代焦谓:“昔人评孙书,谓千字一律,如风偃草,意轻之也。余谓《书谱》虽运笔烂熟,而中藏轨法,故自森然。顷见《千文》真迹,尤可以见晋人用笔之意。禅门所称不求法脱不为法缚,非入三昧者,殆不能办此。”

草书有章草、小草、大草之分。社会学家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如果说连绵不断的大草是波澜壮阔的大海,那么小草就是清流急湍的小溪。孙过庭小草《书谱》就是这小溪中的一泓激荡的清泉,叮当激湍,飞溅着晶莹剔透的水花。其《书谱》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的章法的审美遗韵,我们似乎可以从黄庭坚、祝枝山、郑板桥等后来书家的书法作品布局中找到它的影子。

参考文献:

上海人民出版: 2012年出版乔志强编《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解读》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出版孙宝文编《孙过庭书谱》 江苏教育出版社:朱关田著《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

第二篇:孙过庭《书谱》草书笔法剖析

孙过庭《书谱》草书笔法剖析 草书,是汉字的简化书写形式,是中国书法“五体”之一。它包括:章草、今草两种。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草书”,指的是草书中的“今草”。在今草中,书写比较潦草、狂野的,我们叫它“大草”或 “狂草”;比“大草”书写较为稳重、平正的,我们叫它“小草”。

今草

始于汉代, 到了晋代已经成熟,唐代是它的鼎盛时期。传说,今草是由东汉草书大家张芝始创,因此,他被后世誉为“草圣”。东晋时期,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学张芝笔法,成为一代书法大家,世称“二王”。到了唐代,进入了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名家,其中,孙过庭、张旭、怀素就是这一时期草书名家的典型代表。

今草 与章草和行书一脉相承。它的笔法,由章草和行书的笔法综合演变而来。它打破了正书(篆、隶、楷)和行书程式化笔法的固定书写模式,而注重于写意。由于它书写灵活,随意生发,使得草书体貌千姿百态,趣味横生。但是,它也增加了本身的辨识难度,尤其

是狂草难以辨认,因此,草书很难被大众接受,使它失去了汉字的实用性功能。尽管如此,由于它的字体简化,书写随意,灵动夸张,情趣丰富,且易于抒发情感,而成为中国书法“五体”中最具艺术特质、最具欣赏性的书体,备受书法家喜爱。

草书,虽然有自己的书写符号,但是,它仍然保留了正书基本笔画的形体特征;在正书笔画基础上,派生出了更多新的笔画。它还运用了连笔和借代的方法,简化了一些笔画和偏旁部首。我们现在使用的简体汉字中,有些字,就是采用草书符号来取代繁体汉字的。

中国书法五种字体形态比较:

在中国书法五种字体中,草书的用笔方法是最灵活、最随意、最富有变化,也是最复杂、最具有不确定性的一种笔法。在每一笔画的书写过程中,都有提、按所产生的轻重变化。并且,每个笔画都是顺势起、收;行笔过程中,中锋、偏锋、侧锋就势相互转换;笔画末端多以向空中直接提笔完成。草书的书写速度,比其他书体快,节奏、律动性较强。如果书写速度缓慢,没有节奏,没有提、按变化就会缺乏“神气”。

在历代书法家的草书作品中,唐代孙过庭的草书《书谱》较为规范,且字数较多,比较适合用作草书学习范本。本节就以《书谱》作为范本,来详细解析草书基本的点、横、竖、撇、捺、方折、圆转、。

提、钩、弧十种笔画和由它们分蘖出来的多种笔画的书写方法。

在下列各种笔画的书写方法示意图中,红色的笔画均为要讲解的笔画标志,每一笔画的关键环节,都是用分解动作的方法来解析它的书写过程。分解动作的目的,是让大家更加详尽了解关键环节的局部细微动作。示意图解析的连续动作过程,不要误解为扭捏造作,而是要把这些连续动作连贯起来在瞬间完成。.点画(八种)

点画,是指不同方向、不同体貌的点状笔画。在草书中,“点”的形体特征、方向变化比较丰富,并且出现了两点、三点连笔书写形式。这种双连点和三连点的连写形式,是草书简化的一种方法,用它来替代某些字中的某个偏旁、部首,或替代由更多笔画构成的其他部件。

各种点画的书写方法如下:

((1)小圆点 是指椭圆形的较小的点状笔画。书写时,将笔尖垂直下按,然后迅速提起完成。不需要附加其他动作,只是一按一提即可完成。

((2)横点 是从左向右书写的横势点状笔画。在草书中,它可以用来表示“横画”,也就是说有些“横画”可以缩写成“横点”。

图 190 横点书写方法示意图

((3)竖点 是指从上往下书写的垂势点状笔画。在草书中,它可以用来替代“竖画”。书写时,就势偏锋向下落笔,下按拉长,然后向空中提笔完成。

((4)撇点

是从右上方往左下方书写的斜势点状笔画。在草书中,它还可 以用来表示“撇画”。书写时,就势侧锋斜切起笔,然后向左下方出锋完成。

((5)提点 是指从左下方往右上方书写的斜势点状笔画。在草书中,它与“提画”通用,也就是说:有些“提画”可以用“提点”来替代。书写时,就势顺锋下按,然后转折,再向右上方出锋提离纸面完成。

((6)八字点 是指由两个“点”构成的组合点画。因两点呈“八”字形,因此称为“八字点”。八字点,有“上八字点”和“下八字点”之分:在字顶部 的叫“上八字点”;在字底部的叫“下八字点”。

① 上八字点 是由提点和撇点组成,提点在左,撇点在右。书写

时,先写左侧的提点,然后在空中行笔,运行到右侧的撇点起笔处,再顺势落笔书写撇点完成。在空中行笔时,如果笔锋没有离开纸面就会出现牵丝,这是允许的。

② 下八字点 由提点和撇点或斜点组成。书写时,先写左侧的点,然后提笔在空中运行,再下落起笔书写右侧的点。

((7)双连点

是指由两个“点”连笔写成的组合点画。它有左右双连点和 上下双连点两种形式。在草书中,左右双连点是“口”字的简化符号;也可用它 来替代由多个笔画构成的其他部件。而上下双连点,则可用来替代三点水及由更多笔画构成的其他偏旁和部件。

① 左右双连点 是指从左向右连笔书写的两点组合点画。书写时,就势顺锋落笔写左边的点,然后顺势右行下落写右边的点;末端可藏锋,也可出锋。

② 上下双连点 是指从上向下连笔书写的两点组合。它是“三点水”的简化 符号。还可以用它来替代由更多笔画构成的其他部件。

((8)三连点

是指由三个“点”连笔写成的组合点画。草书中,它除了表 示三点以外,还被用来表示“心字底儿”、“四点底儿”、“竹字头儿”以及

其 他多种偏旁部件。

.横画(四种)

横画,是从左向右书写的横势笔画。在草书中,它除了表示“横”以外,还是“心字底儿”和“四点底儿”的简化符号。

在书写横画时,根据章法需要,笔画可长、可短;并有不同角度的倾斜和弧形变化;有中锋行笔,兼有偏锋、侧锋行笔;笔画两端有

露锋、有藏锋;有的左右呼应,带有牵丝痕迹。在少数字中,还使用了两横、三横连笔书写的方法。

各种横画书写方法如下:

((1)长横 多数以中锋行笔书写。笔画两端,偶尔有与上下笔画相呼应的 牵丝痕迹。此画呈左低右高态势,并带有弧度,借此加强动感。

((2)短横 多数以偏锋或侧锋书写,笔画形体较粗。起笔:就势下切,或 顺锋直入,然后右行,末端可出锋、也可回锋收笔完成。

((3)两横连笔 是指两个横画用连笔方法书写完成的组合笔画。书写时,用两个转折动作来完成。

((4)三横连笔

指三个横画用连笔方法书写完成的组合笔画。

书写时,用 连续转折动作来完成。

.竖画

竖画,从上往下书写的垂势笔画。在草书中,它还是“单人旁儿”、“双人旁儿”、“言字旁儿”等部首的简化符号。

书写时,根据结字和章法的需要,可拉长,可缩短,也可向不同

方向倾斜、弯曲。起笔:有逆锋也有顺锋;行笔:中锋、偏锋、侧锋兼而有之;末端:有露锋,也有藏锋。

各种竖画书写方法如下:

((1)中锋竖 是指用中锋行笔方法书写的竖画。中锋行笔写出的笔画,纤 细而圆润。在书写时,就势起笔,中锋行笔;行笔过程中,笔肚在前,笔尖在后,笔锋处于笔画中间位置向下运行;末端可出锋,也可回锋,还可以由牵丝连接到下一笔。这些书写方法,要根据自己的情绪状态随意生发。

((2)偏锋竖 是指用偏锋行笔方法书写的竖画。此画多以顺锋起笔,然后将笔向右按下,笔肚在笔画右侧,笔尖在左侧向下运行;末端可出锋,也可回锋完成;还可以由牵丝连接到下一笔画。用偏锋书写出来的笔画,呈扁带状,比较宽厚。.撇画

撇画,是从右上方往左下方书写的斜势笔画。草书中的撇画,主

要体现在它的方向特性上,其形体特征不像楷书和行书那样规范。撇画末端,有的藏锋,有的露锋,还有的是上挑,这些不同的撇,要根据结字和上下呼应的需要来选用。

((1)藏锋撇 是指笔画末端以回锋收笔完成的撇画。它的末端呈藏锋圆形 特征。书写时,顺锋就势起笔,到达末端驻笔,然后回锋收笔完成。

((2)露锋撇 是指笔画末端用出锋方法完成的撇画。其形体特征:末端呈 刀尖状。书写时,顺势起笔,然后向左下方运行,末端向空中提笔出锋完成。

((3)上挑撇 是指在笔画末端向左上方挑起出锋的撇画。书写

这种笔画时,要有些弧度;末端的上挑,是向上方空中行笔的自然流露,不需刻意为之。

.捺画

捺画,是从左上方往右下方书写的斜势笔画。草书捺画的形体特征与隶书、楷书的捺画体貌不同,它以长点形态出现。

捺画的长度,可长可短,根据结字需要确定。书写时,就势顺锋直入,边行笔边下按,使笔画逐渐变粗;末端可提笔出锋、也可回锋收笔。

各种捺画书写方法如下:.方折画

方折画,是指笔画内侧带有夹角的转折笔画。方折画有:横折、竖折、横折撇、撇折横和连续转折等形式。书写时,就势起笔,侧锋行笔,转折处有轻微提、按动作;笔画末端可露锋,可藏锋,也可与下一笔画相互衔接。

各种方折画书写方法如下:

((1)横折 是指由横画转向竖画的转折笔画。书写时,转折处要放缓行笔速度,就势侧锋转折,然后转偏锋下行,末端入中锋提笔完成。

((2)横折撇 是由横画转向撇画的转折笔画。书写时,在转折处有驻笔、提、按三个连贯动作,要在瞬间完成;然后,向斜下方运

行至终端出锋或回锋收笔完成。

((4)连折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折画连笔书写而成的连续转折笔画。.圆转

圆转,是指呈不规则的圆形或半圆形,内侧无夹角的圆转笔画。在草书中,它是最重要、应用最多、变化最丰富、最能表现美感的笔画。

在书写过程中,要注意由圆转产生的“圈眼”不可太圆,要有变化。用笔要随意,尤其在圆转时,不要刻意去追求中锋、偏锋、侧锋的运用,要就势而转:赶上中锋,则中锋而转;赶上侧锋,就侧锋而转,以保持它的随意性。行笔要顺势而行:中锋、偏锋、侧锋随势转换。

起笔、收笔也是如此:要承上启下,顺势起、收。.提画

提画,是从左下方往右上方书写的斜势笔画。书写时,就势顺锋起笔,笔尖触纸后,以侧锋向右上方运行,然后提笔向空中踢出。根

据需要,笔画两端还可以与前后笔画连笔书写。

各种提画书写方法如下:

((1)短提画 指较短的提画。书写方法与长提画相同,只是笔画长短不同而已。

((2)长提画 指笔画较长的提画。书写方法与短提画相同。

.钩画

钩画,是附着在横画、竖画、折画、斜画上的钩状笔画。书写时,就势逆锋或顺锋起笔,根据笔锋状态随势就势,顺势而行。末端出钩时,也要随势而就,切忌扭捏、造作。

各种钩画书写方法如下:

((1)横钩 指附着在横画末端上的钩状笔画。在草书中,它是“秃宝盖儿”、“门字框儿”的简化符号。书写时,要就势落笔,侧锋右行,然后就势转折出钩完成。

((2))

横折钩 是指附着在横折画末端上的钩状笔画。书写时,转折处以圆 转为主,无提、按动作;末端,要随笔势状态顺势出钩。“力”、“刀”、“同”等字就用此法书写。

((3)竖钩 是指附着在竖画下端的钩画。书写时,就势偏锋落

笔写竖,末 端就势侧锋出钩完成。

((5)斜钩 是附着在斜画末端上的钩画。在草书中,此画也可以简化成无 钩的“斜画”。斜钩、斜画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6)卧钩 是指仰卧状的钩画。

((7)抛钩 是竖钩的另一种写法,它和竖钩的区别在于:竖钩向左上方出锋;而抛钩是向左下方顺势出锋。

((8)背抛钩 是附着在横折弯笔画末端上的钩状笔画。

图 310 背抛钩书写方法示意图(一)

.横弧画

横弧画,是由章草演变而来的,一种横式弧形笔画。在草书中,它是部首“走之儿”的简化符号。书写时,要就势起笔,然后,向右弧形轨迹运行;末端可出锋收笔,也可回锋收笔完成。横弧画,有大横弧和小横弧两种,根据结字和章法需要选择使用。

各种横弧画书写方法如下:

((1)大横弧

指笔画较长的弧画,它的末端可藏锋,可露锋。

((2)小横弧 指笔画较短的弧画,末端可藏锋,也可露锋。

本节草书各种笔画的书写示意图,都是作者书写过程的实录照片,使用相机的快速连拍功能连续拍摄获得。每一种笔画都是从连拍的数十张甚至上百张照片中,选出书写过程中关键动作的照片作为插图,目的是让读者准确感知在书写过程中,毛笔的运动状态和笔锋在笔画中的具体位置,以及中锋、侧锋、偏锋自然交替转换时的情形,借此来破解古人的用笔方法。本书中,所有书写示意图都是书写动作的解析,看起来给人以书写缓慢的感觉,其实不然,实际书写速度比感觉要快些,这一点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以免产生误解。

我们娴熟的掌握各种笔画的书写方法之后,就可以集画成字了。但是,仅仅掌握书写方法是不够的,还要在临摹实践过程中逐步增强驾驭毛笔的能力,掌控书写时的行笔速度和律动节奏,力求达到“意在笔先,笔随意行,随意而书,以意传神”的意境高度。

推荐专题: 孙过庭《书谱》章法思想探析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