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论古镇保护开发对策(范文五篇)

2024-02-11 12:06:38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古镇保护开发对策(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古镇保护开发对策(范文五篇)》。

第一篇:论古镇保护开发对策

小城镇规划论文

试论古镇保护与建设发展及开发的对策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古镇旅游脱颖而出。古镇以其特有的环境氛围、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深厚的人文内涵、独特的建筑风貌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 ,受到国内外众多游客的青睐。它是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中出现的一个亮点,也是旅游产品开发的一个新方向,对丰富旅游产品,增加当地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国古镇旅游发展方兴未艾,开发实践远远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如何开发建设古镇,保护古镇,使两者达到协调发展。对这一论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意义。

关键词:古镇保护;古镇建设;旅游开发

1.古镇的定义

古镇是一种历史遗存,距今已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古镇泛指所有目前仍然保有

比较完整的古建民居、传统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古城、古乡镇、古村, 以及建筑古旧、风俗奇特的少数民族村寨。古镇的旅游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味古镇的古韵美;

(2)鉴赏古镇文化艺术美;(3)观赏古镇自然美;(4)体验古代农耕文明。

2.我国古镇旅游的兴起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 古镇旅游渐渐兴起。我国在借鉴国际遗产保护经验的基础上, 将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纳入了遗产保护范围。1986 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提出了要对文物古迹集中的小镇、村落进行保护。随后, 全国各省份就开始了历史文化镇的命名工作和古镇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此后古镇旅游就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推向了广大的游客。首先是江南古镇周庄率先在国内打出了中国第一水乡的旗号, 随后江浙一带的古镇, 如同里、乌镇等纷纷效仿。与此同时, 西部的大研镇(丽江)也因其独特的文化在古城镇开发中脱颖而出, 随着丽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及APEC 领导人在周庄的观光使得古镇旅游热达到了顶峰。在这股热潮的影响下, 其他省市的古镇旅游开发也如火如荼, 如广西的扬美、重庆的瓷器口、安徽的三河镇、四川的李庄等。据网上不完全统计, 全国正在开发旅游的古镇近60 座, 而且周庄模式(或称周庄经验)也出现了向外扩张的局面。

3.我国古镇的分类

3.1江南水乡古镇

以“江南六镇”(周庄、同里、甪直、南得、乌镇、西塘)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作为

一种典型地域城镇遗产类型的整体保护模式影响并带动了江南乃至更大地域众多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江南六镇在发展中形成的发展特征:

3.1.1保护与开发并行,旅游与工业共兴。在“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开辟旅游、发

展经济”的思想指导下,完整的保护古镇格局风貌,充分利用古镇历史人文遗存,强化历史

特色,开展旅游,并将收益回馈于古镇保护中,同时兴工业,使旅游开发与经济共同发展。

3.1.2 法制与人制并进,居民参与,共同致富。引导居民参与到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

中来,同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的古镇保护和旅游管理机构,以确保古镇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证古镇历史风貌健康延续与继承发展。

3.1.3 宣传营销与品牌塑造同步,以市场为主体,共同拓展。江南六镇的保护在把握

水乡共性的基础上抓各自特点,形成其独特韵味。如周庄:典型的江南河街式贸易集镇,以“中国第一水乡”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西塘:不以旅游为核心,追求文化价值和人居环境,以“生活西塘”为定位;同里:恬静的水乡居家小镇,打造为“颐养天年的乐土”;南浔: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财富,具有“财富南浔”特点;甪直:以祠兴庙、以庙兴镇的典型,展现宗教古镇特色;乌镇:典型的人家尽枕河,以“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为理念,发展博物馆式的古镇。

3.2 西部古镇

西部地区的古镇分布广泛, 主要集中在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四省市, 各省(市、区)的古镇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

3.2.1 重庆市偏岩、涞滩、双江、钓鱼城、路孔、安居、磁器口、走马、松溉等古镇,巴蜀文化博大精深,艺术风格浪漫奔放。

3.2.2 云南省石头城、石鼓、金华、沙溪、喜洲、大理、巍山、诺邓、金鸡等古镇,民族特色浓厚。

3.2.3 贵州省枫香、镇远、报京、施洞、西江、郎德上寨、车江、空申、加去等古镇,清秀灵逸。

3.2.4 陕西省党家村,质朴淳厚。

3.2.5 西藏江孜、翁达岗、盐井等古镇宗教色彩浓厚。

4.古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地古镇旅游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开发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此外, 古镇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主要集中在对古镇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等方面。

4.1 古镇的原真性受到破坏, 景区特色受到威胁。随着古镇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受强势城市文化的影响, 古镇人文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迁。一是古镇原住居民大量外迁, 致使古镇旅游人文环境的原真性面临丧失的危险;二是古镇的优秀文化传统没有得到深刻挖掘和发扬光大, 面临失传的危险;三是古镇的保护,特别是古镇作为历史村镇环境原真性(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原真性)问题日益凸现;四是古镇正面临过度商业化的危险。

4.2 古镇的旅游环境承载量与环保没有得到重视。随着古镇不断开发, 游客数量剧增, 游客的频繁出入, 破坏、干扰和冲击着古镇的生态与人文环境, 一旦超过其承载量,就会使游客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古镇旅游首先是注重其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有的古镇甚至主动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的发展。

4.3 古镇旅游策划单一, 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旅游需求。古镇文化旅游方式单一, 没有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策划。古镇缺乏根据地域文化特色策划的文化旅游产品, 致使当地社会和文化价值面临退失, 严重削弱了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古镇文化旅游内容较少, 不能满足游客观光、休闲、求知等多层次需求, 严重影响了古镇的保护与发展。

4.4 古镇旅游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和管理。一方面, 古镇目前道路交通和给、排水等基础设施条件差, 公共建设不配套, 古镇缺乏完善的旅游接待设施, 镇内旅游吃、住、行条件都较差, 致使旅游规模上不去, 知名度和效益均受影响。尤其是旅游旺季时, 各档次餐饮、住宿接待设施的贫乏成为游客抱怨最多的因素, 影响了旅游者的体验。另一方面, 古镇缺乏必要的配套保障措施和制度, 尤其是管理制度、服务保障、建设规划和公民环保意识等方面的制度还很缺乏, 由此导致古镇保护和发展投入不足, 一些古寺庙、古民居、碑刻等破损严重, 亟需维修。

5.古镇开发建设及保护的对策

5.1古镇开发模式

5.1.1 政府主导型模式。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原则, 由政府专门成立旅游开发领导小组, 进行古镇的旅游开发规划工作, 并加强市场的统一管理。政府运用掌握的城市规划审批权力对古镇旅游开发进行宏观的管理;开发资金的投入主要依赖地方财政。但是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引入相关的市场机制, 对游客收取费用(古城保护费),对具体的旅游开发项目不作具体干预, 主要通过城市规划和行政审批来调控。西部偏远地区的、处于开发初期或尚未开发的古镇可以采取此种开发模式。

5.1.2 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政府成立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 相关资产以政府财政划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或者以资产作价形式出资, 资产所有者拥有项目公司相应的股权),项目公司以政府组织注入的资产为抵押, 向银行借款, 获得的资金用于古镇旅游项目的开发, 旅游开发所获得的收益用于偿还银行借款, 如此滚动开发古镇旅游。适合这种开发模式的古镇应具备以下条件:(1)旅游资源较丰富;(2)地理区位一般。

5.1.3 经营权出让模式。地方政府将管辖范围内的旅游景点(资源性资产)开发出来后, 通过出让旅游开发经营权的方式, 吸引投资商介入古镇旅游开发。适合这种开发模式的古镇应具备以下条件:(1)旅游资源较丰富;(2)距离中小城市较近, 具有一定的客源腹地。

5.1.4 社区开发模式。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 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的系统综合体。社区开发模式是将古镇旅游资源作为个体

进行开发建设, 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 通过优化旅游资源的结构提高旅游流的效率, 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适合于这种开发模式的古镇应具备以下条件:(1)目前的开发现状良好, 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2)距离大中城市较近;(3)古镇居民的旅游发展意识较高。

5.1.5 综合开发模式。此种旅游开发模式可将上述几种开发模式混合使用, 其突出的特点是政府处于宏观调控地位,进行战略管理, 把古镇的建筑景点、人文历史遗迹、民族风 情、农产品、土特产等作为旅游开发的对象, 联合各方力量开发古镇旅游, 促进古镇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古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适合于此类开发模式的旅游地境内自然景色应十分优 美, 历史文化古迹众多, 民族风情多样。

5.2古镇保护对策

在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中,一方面,古镇居民渴望自身的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他们拥护开发;另一方面,古镇作为游客的观光区、市民休闲娱乐区、历史文化资源的载体,作为地方政府,希望古镇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不要随便改造与开发。同时,他们希望能通过古镇来招商引资,满足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作为经营者,他们则更多地关注投资回报率,容易忽视古镇的可持续发展。其各方利益间充满着矛盾,应统筹兼顾,处理好发展与保护间的矛盾。

5.2.1 对古镇历史文化的保护。古镇的保护不仅意味着对文物古迹、历史街区的保护,还应综合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成为社会发展的深层控制力。

5.2.2 基础设施的更新。古镇最大的弱势是基础设施的简陋,从而带来居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的脏、乱、差。严重影响古镇居民的生活质量。要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改善居民环境应成为城市建设、历史保护的重要任务。

5.2.3 新旅游空间的外拓展。在古镇周边进行新旅游空间拓展,凭借空间转移实现分流减压,新扩展内容应避免与古镇区内雷同。

5.2.4 品牌塑造与特色发掘。为古镇空间注入新功能、与社会同步的文化发展策略和非物质遗产的继承发扬,是古镇发展的必然选择。如通过承办各种文化发展论坛提升古镇的文化氛围,与传统文化节日相结合举办各种旅游节、文化展、民俗庙会,借鉴国内外创意产业区的发展适时引入艺术家的入驻等。

6.结语

在古镇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如何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古镇永远绽放迷人的魅力,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古镇旅游资源的特点,正确处理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使古镇在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历史文化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紫图.中国古镇图鉴[M].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阮仪三,袁菲.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8(5)

3.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陈建中.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j].现代经济讨论,2001,(11):57-59

5.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王雪梅.论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 ,31(5):116-121

7.余丹.我国古镇旅游的开发利用[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 ,21(4):377

8.徐钟.正在改变的古镇[ DB/ OL].http: / /.cn/ zm/ 20060511/ jj/ jjxw/ 200605110046.asp, 2006-05-11

第二篇:论古镇旅游开发中的资源保护问题_以雅安上里古镇为例3精选

论古镇旅游开发中的资源保护问题 ————以雅安上里古镇为例 ————以雅安上里古镇为例 提 要: 本文以雅安上里古镇为例 ,分析了古镇旅游资源及其保存现状 ,挖掘了古镇旅游 开发中面临的几对矛盾:保护与开发模式、资源与客源、游客与古镇居民需求间的矛盾 ,并 针对几对矛盾探索了如何在古镇开发中实施对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关键词: 关键词: 古镇旅游;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旅游经济 随着联合国有关世界遗产的管理组织将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从官方建筑转移到民间建 筑 ,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小城镇、村落的保护成为了国际遗产保护领域关注的热点。当前 ,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在发展农村旅游经济的同时 ,必须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保 护的前提下开发古镇旅游资源。值得引起注意的是 ,近些年 ,许多古镇由于地方政府急于追求政绩工程 ,忽视了历史遗产 的保护 ,大面积拆毁古街区、古民居建筑 ,破坏古镇历史风貌及生态环境 ,淡化古镇的民风 民俗 ,致使众多的古镇文化遗产资源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一 四川省上里古镇旅游资源及其保存现状 上里古镇是四川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 ,传统文化积淀丰厚 ,文物古迹分布广泛 ,遗 存丰富。然而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热潮中 ,上里丰富的历史遗存及其建筑风貌都不同程度 地遭到了破坏 ,其中古民居建筑毁坏尤甚。由于古镇民居多为木结构建筑 ,年久失修 ,大部 分民居较为破旧 ,如韩家大院的四合院 ,由韩氏后人居住并照管 ,因缺乏维修和使用不当 , 导致古建筑破败不堪;沿雅上公路新修的建筑为现代建筑风格 ,层数和体量较大 ,作为古镇 核心区的一部分 ,对古镇形象破坏较明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镇内居民改善住房的要求 十分迫切 ,违章建房的现象较明显 ,对古镇风貌、建筑格局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 ,古镇 旅游开发中存在急功近利现象 ,对古镇的建筑遗存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宏观地看 , 上里古镇的各类旅游资源破坏或丧失的现状 ,在我国整个古镇旅游资源中都不同程度地存 在着。究其根源 ,皆在于古镇历史遗存、古风古韵、自然景观风貌等资源的丧失或消退 , 是当前古镇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片面性所致。具体而言 ,存在着以下几个矛盾。(一)古镇保护与开发模式之间的矛盾 散落民间的古镇古村落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应加强其保护 ,限制性的、合理的 旅游开发正是保护古镇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之一。古镇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应以古民居建 筑、古镇历史风貌、传统民风民俗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前提 ,这是古镇旅游持续发展下去的 源泉。然而 ,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协调

决非易事 ,在我国众多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实践中 ,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粗放式旅游开发已成为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矛盾。一方 面 ,为了追求短暂经济利益 ,在对古镇资源缺乏深入调查、全面科学论证与科学合理规划的 情况下 ,就匆匆进行探索式、粗放式开发 ,在开发过程中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视古镇文化 遗产保护的现象 ,导致了古镇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风貌的破坏或丧失;另一方面 ,在“古 镇开发热”中 ,许多古镇开发者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经营理念 ,在开发中盲目跟进和模 仿 ,使古镇失去了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社会文化载体和淳朴、和谐的古镇意象 ,失去了 个性和魅力 ,形成了 “千镇一面” 的格局 ,古镇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历史风貌在这种粗放式 开发下显得支离破碎。许多古镇旅游开发已从反面说明了 ,重复建设、急功近利的粗放型开 发模式会导致古镇文化遗产保护失败 ,并最终影响开发的经济效益。(二)古镇资源与旅游客源的矛盾 古镇资源与客源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 ,古镇旅游资源的有限性和限制性开发 与激增的客源形成了一对矛盾。古镇资源是稀缺性和高价值资源 ,也是不可再生资源 ,该类 资源的破坏或丧失 ,将会带来无法弥补的后果。然而 ,与此相对地 ,渴望回归历史、回归传 统 ,追寻悠远和谐、古朴宁静的古镇意象的都市旅游者数量却与日俱增 ,特别是几个 “黄金周” 期间 ,古镇游客数量往往超过了古镇的承载量 ,即游客数量超过了古镇文化遗产资源持 续生存发展下去所限定的最大游客量 ,周期性的游客超载导致古镇的生态、人文环境遭到不 同程度的破坏。第二 ,古镇资源的受保护性与游客的保护意识差形成了冲突。古镇文化遗产 资源因历史久远 ,失于维修 ,加之当时历史条件下建筑材料的局限以及长期以来的自然或 人为破坏 ,许多古镇旅游资源容易损坏且目前的破坏程度较强 ,面对日渐稀少的历史遗存 , 需要游客有强烈的遗产保护意识 ,有较高的素质。然而 ,现实是 ,游客的环保意识、遗产保 护意识普遍较弱 ,许多游客乱扔垃圾 ,随意刻画、触摸甚至盗窃等行为 ,已经成为许多古镇 旅游资源损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不利于古镇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三)游客与古镇居民需求间的矛盾 都市游客回归历史、反朴归真的心灵需求与古镇人追寻都市化、商业化的需求是一对矛 盾。逃离钢筋水泥、喧嚣杂乱的都市 ,回归悠远宁静的古镇 ,追寻鸡犬相闻的简单生活 , 是众多都市人的渴望。作为都市人 ,暂时回归古旧的生活是一种享受 ,长久置身其中的古镇 人却难以忍受现代化、城市化

化的远离 ,他们渴望追寻现代城市文明 ,然而 ,城市现代化对他 们而言 ,是“欧美风格”“高层建筑”“花园洋房”、、、甚至“怪异另类”等元素的组合。古 镇居民对现代城市文明的认识局限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破坏古镇格局风貌和文物环境的行为 , 古镇都市化、商业化气息也因之日趋严重。具体表现在:古镇发展中渗入了过多现代符号 , 过浓的商业气息。例如 ,有些古镇古建筑的韵致虽然依稀可见 ,但却处处渗透了砖墙、水泥 柱和瓷砖等现代建筑的符号 ,与古镇的古韵古风极不协调;商铺、摊位林立 ,地方特色产品 较少 ,小商小贩成群结队 ,拉客宰客现象屡屡发生 ,导致古镇商业气味过浓 ,民风不淳 , 古街区成了“商业街”;乡土文化艺术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破坏 ,体现地方特色的风俗节庆 活动日渐稀少 ,古镇人传统的生活器皿、生活习俗、娱乐方式正在消失 ,民俗风情变了味 , 千百年艰难留存下来的古镇历史气息逐渐日趋淡化 ,原汁原味的古镇正逐渐消逝 ,这是古 镇的悲哀 ,也是“寻古”人的遗憾。笔者认为 ,以上矛盾 ,在我国古镇旅游开发中是普遍存在的 ,但并不是无法协调解决 的。二 古镇旅游开发中加强资源保护的几点建议(一)实施保护型开发模式 ,建立古镇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 保护型开发模式 ,是指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 ,进行有约束、有限制的合理开发。在古镇 旅游开发中 ,当遇到多种利益发生冲突且难以平衡时 ,要以“保护优先”为基本的前提 , 并树立系统保护的理念。对古镇的保护包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即治理古镇脏、乱、差现 象 ,严防由于游客过多造成对古镇的垃圾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等;对古镇文 化的整体保护 ,主要包括对古镇独特的生活形态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等的保护 ,如古建筑、民 风民俗、民间艺术等 ,也即是说 ,在保护古镇历史建筑的同时 ,保持古镇的古风、古韵 , 传承古镇的民间活态文化。只有这样 ,才能使古镇更具有根基、底蕴、特色和生命力 ,才能 使古镇旅游者真正享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 ,以旅游开 发促进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是古镇旅游开发的主题 ,不能为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而牺牲整个 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 ,古镇旅游开发要适度 ,要在充分考虑古镇的环境容量、可进入 量等因素的基础上 ,严格控制游客数量 ,坚决杜绝由于游客周期性超载带来的景区生态环 境污染 ,及由此造成的对整个资源、环境的破坏。总之 ,以保护为先 ,开发适度 ,以保护型 开发模式替代缺乏科学规划、盲目跟进、重复建设、资源破坏严重的粗放型开发模式 ,才

推荐专题: 论古镇保护开发对策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