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报告(推荐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报告(推荐6篇)》。
时代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布寺变革的教育是缺乏生命活力的。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发展我们的观点,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着。
现在,新型教师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与冲击。只要看看本书各章节的标题――“为学生做教师”、“为家长做教师”、“为学校做教师”、“为国家做教师”、“为生命做教师”,我们就能看到一种态度:教师无可避免地要融入市场经济,但又时刻不忘生命与国家的需要。虽然作者也没有解决市场经济背景下教育本身或者说书中“各种需要”之间的悖论所带来的困惑,但给身处各种困境中的教师指出了一种思考方向。更为重要的是,放眼社会、不忘责任、积极思考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人生姿态。因为“任何好思的教育者,都能够成为一位大众的教育哲学家。这样的教育者,也许不能名垂青史,但他一定是他自己教育实践的`真正主人,一定是他自己时代中深刻的教育者”。
结合这一学期的教学情况,第一章“为学生做教师”给我的感触是最深刻的。本书让我认识到,教师的本质是为学生发展服务。教育本来就是谋求幸福之学、引领高尚之学。因此,学校本来就应该是“首善之区”,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在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过程中教会孩子为别人服务。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对许多细节进行反思,需要转换我们惯有的思维方式。比如说,当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时,我们不能理解为学生偷懒,不用心,而应该理解为教室布置的作业不合适或者工作没有到位。实际上也确实有学生是偷懒或者不用心,但是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把问题归因于教师,教师就要不断地了解学生、鼓励学生、唤醒学生、帮助学生,这样的爱,学生更能真切地感受到,这样的教育过程才更具有德育性,更有品位。与此同时,教师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师才能获得真正的专业幸福。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发现,由于学生生气勃勃、充满朝气,一有机会就会兴奋得手舞足蹈、大声嚷嚷,并且相互“传染”,这时,有的老师县表扬一些较好的,然后批评甚至训斥一两个“闹”的最凶的,像我就会说“请大家安静下来”;
或板着脸不说话。然而,过不了多久时间他们就会忘记教师的“教育”,逮到机会又“故态复萌”,教师只好又以类似的手段恢复秩序。但是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时,我们换一种思考方式,认为这是学生精力十分充沛,并且把学生的这种“生命活力”引导到学习中来而不是要求、批评、威胁等。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不是选择满足教师的需要而是选择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这时,教师就会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从而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篇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和谐课堂氛围,让学生觉得上课就好像在做游戏一样,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本领。从而,通过这一过程,使教师获得更好的发展,获得真正的专业幸福。
学生是活的精灵,他们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同,他人的尊重,作为与学生的生活最接近的教师,我们要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感受、需要,并且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这有助于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这同样需要教师转换自己的观念,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转换思维,努力做一位让人满意的教师。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政治家,其权威地位是世界教育界一致公认的,他和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即教育社会职能和效用、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教育与职业、实用主义真理论和道德论。书中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包括三大体系: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
一、“教育即生活”
教育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课程的完成么?不,教育即生活。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知识以纯客观的形式提供出来,或者作为学生能加于他已有经验之上的一种新的特殊经验。我们不应当把它作为新的教材介绍给学生,而应当作为用来显示已经包含在旧经验的因素,和作为提供更容易、更有效地调整经验的工具。因为我们要明白: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学生本身的社会活动。我们应该让教育还原于生活,让知识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成为生活的实践和操作者。首先,杜威对“生活”这一概念进行了论述。他强调指出:“我们使用“生活”这个词来表示个体的和种族的全部经验。”他所提及的“生活”既包括个人生活,也包括社会生活。但在论述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并提出“教育即生活”这一观点时,他首先是指社会生活。因为社会生活环境包括促使或阻碍、刺激或抑制人的特有的活动的各种条件。其次,杜威对“教育即生活”这一观念进行了论述。他强调指出,要使个人的和种族的经验不断更新,并使社会群体的'生活延续下去,就必须通过教育。在杜威看来,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和生活一起开始、继续和终结。既然教育与富有成效和本身有意义的生活的过程是一致的,那么,教育所能提出的唯一最终价值正是生活的过程。第三,杜威对教育本身进行了论述。他把教育分成两种:一种是非正式教育,即与他人共同生活而获得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出于偶然的,但它是自然的和重要的。另一种教育是正式教育,即专门为儿童特别准备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有意识的和直接的,需要通过学校这个专门的结构来进行。
二、“教育即生长”
从“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这一结论出发,杜威自然地从“教育即生活”转到了“教育即生长”。 “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用教育的术语来说,就是:(1)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2)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DD摘自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长》初看这段话,好像很抽象,又好像有点味道。我刚刚看到时也是这种感觉,正由于这点味道,让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品味。
再联系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不难发现,有些东西很值得我们去反思,值得我们去品味。
“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的眼睛里去似的。
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我希望,正如杜威在《教育即生长》一文中所说:“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的教育行为能否达到这一目的,关键在于存在一种评价制度,一种能让教师自身看重自身价值的评价机制。
三、“教育即改造”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也就是说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无目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改造和转化的过程。可见,在杜威看来,生长的理想应归结成这样的观点,即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或改造教育始终有一个当前的目的,即直接转变经验的性质,只要一个活动具有教育的作用,它就达到了这个目的。无论是婴儿、青年,还是成人,他们的经验对教育的作用,都处于相同的水平。也就是说,在经验的任何一个阶段,真正学到的东西,都具有同等的价值。任何一个阶段生活的主要任务,就是使生活过得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觉到的意义。杜威由此得出一个关于教育的专门定义:“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生长的能力。”
一百年过去了,杜威教育哲学的生活意义依然充溢着思想与智慧之光,我们对它多学习、多体会、多感悟,必能使我们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使自己的求知历程更具理性的品位和价值。
《民主主义与教育》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专著,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他利用“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冲锋陷阵,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学校也大为改观……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理论直到现在还是那样的鲜活而有价值,尤其是他关于教学论的阐述,使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工作。看似正确的话杜威却提出反驳说,犹如由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从别人口中听来也非真正获得知识。因为儿童坐在固定的座位上,静听讲解和记诵课本,全然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单凭教师灌输去吸取与生活无关的教条,绝谈不到积极自觉、爱好、兴趣,更不能自由探索和启发智慧。这一点我身有感触,有时课堂上无论我怎样投入的去讲、反复讲,可是还是有学生不会做,还是有学生不注意听讲,显然我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接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而有些教师却脱离儿童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有的老师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其结果只能使儿童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或招致学生的反感。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间断的模拟考试、各级统考,迫使老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挤占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的时间,学生真的要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了,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兴趣可言。这种忽视学生要求和实际的教学效果肯定是微小的。
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和“从做中学”这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把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说教学是“连续重建的工作,应从儿童先有的经验进入有组织的真理研究的阶段。”他认为儿童由4岁到8岁为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所得的知识得自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备。由8岁到12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这时儿童能力渐强,可以学习间接的知识。但是间接知识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须应生活之需而为生活所用,否则呆读死记就会成为大脑负担,就像不能利用从敌人那里缴获的战利品,反而被战利品所拖累一样。第三个阶段就是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期,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或事物规律,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杜威指出,教育最初须是人类的,以后才是专业的。科学家的出发点是追求知识,儿童的出发点是生活生长。
现在的课堂依然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领路人。”这和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点是相一致的。现在很多课堂上老师都注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实践,动手做一做,然后自己总结出公式或者数学规律,自己总结出的这些规律。学生不仅记忆深刻,而且理解很透彻。这样让学生“从做中学”的方法,学生依然受益匪浅。特别是小学,学生在学习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由于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强,当我们学习这方面抽象知识的时候,都是借助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做一做,然后和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儿童的知识虽然很疲乏,但当他全力以赴探讨那些感觉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的时候,他会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肯于动脑筋和费心血。一般教师脱离儿童生活而仅仅为准备考试才向学生提出问题,儿童却是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的。实际上锻炼良好的大脑比在大脑中堆放不能消化的公式和定理有价值得多。如果单纯把儿童当成容器,以高压的手段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就会招致学生反感,或则迫使他们敷衍应付。
在我们身边的确有很多非常负责任的老师,每天到班里就给孩子们辅导,让孩子们做题学习,教室里每天都能看到这些老师忙碌的身影。孩子们每天的作业他们都会认真批改,然后占用很多本该属于孩子们的休息时间或者上其他副科的时候,让孩子们做习题。这样利用死磨的方法,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毕竟孩子们已经熟能生巧了。但是这也剥夺了孩子们的自由学习时间,副科也是他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一门技能。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也是学生所不喜欢的。这样也在无形中给老师增添了很多负担,每天不间断地辅导和批改作业,占用了老师大量的工作时间,让老师忙碌得没有时间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也没有时间去钻研教材,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控能力,更没有时间去搞教研,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整天埋头于作业、试卷、辅导之中不能自拔。最后累垮了自己的身体,累哑了自己的喉咙,但是学生还不领情。
老师要想真正做到以“儿童为中心”一定要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而不是剥夺儿童学习其他课程的时间来学好语文和数学这两门所谓的主课。儿童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儿童的成长是全方位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真正给孩子们自由,让孩子们自由成长,让孩子们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己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而不是在老师的高压逼迫下学习。教师应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启发者和诱导者,应彻底改变压制儿童自由和窒息儿童发展的传统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专著,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他利用“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冲锋陷阵,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学校也大为改观……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理论直到现在还是那样的鲜活而有价值,尤其是他关于教学论的阐述,使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工作。看似正确的话杜威却提出反驳说,犹如由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从别人口中听来也非真正获得知识。因为儿童坐在固定的'座位上,静听讲解和记诵课本,全然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单凭教师灌输去吸取与生活无关的教条,绝谈不到积极自觉、爱好、兴趣,更不能自由探索和启发智慧。这一点我身有感触,有时课堂上无论我怎样投入的去讲、反复讲,可是还是有学生不会做,还是有学生不注意听讲,显然我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接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而有些教师却脱离儿童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有的老师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其结果只能使儿童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或招致学生的反感。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间断的模拟考试、各级统考,迫使老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挤占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的时间,学生真的要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了,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兴趣可言。这种忽视学生要求和实际的教学效果肯定是微小的。
“在做中学”:《民主主义与教育》的核心理念,西方学者称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三部不朽的教育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部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而又极其深刻的名作,经由它,杜威的哲学思想在教育思想体系中得以最完美的体现。可以说,《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结合当时美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的集大成之作。时至今日,它仍不失为一部教育哲学的经典作品,被誉为“理解近百年来美国以及众多国家教育演进的钥匙”。
“在做中学”,可以说是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的核心理念,也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和他的教育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如果把《民主主义与教育》这部著作比作一条价值连城的珍珠项链,杜威从不同方面所论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就是那一颗颗圆润、璀璨的珍珠,每一颗都闪烁着独特的智慧光芒。而“在做中学”这一理念,就像一根金线,串起了那一颗颗珍珠。正是有了“在做中学”,《民主主义与教育》才真正成为一部教育经典。
杜威本人用他的一生来实践着“在做中学”这一理念:从1884年他在密执安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任教到1930年从哥伦比亚大学退休,在这近50年的任教生涯中,杜威通过“实践D反思D理论D实践”这一持续的循环过程,不断地丰富他的教育理论,最终成就了《民主主义与教育》这部不朽的教育著作。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并积极应用到教育过程中去,恰好体现了这位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的独特之处。我想,如果没有这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这难道不是“在做中学”这一理念在杜威本人身上最完美的体现吗?
“在做中学”,也就是在“经验”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那么,什么是经验呢?杜威说:“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形式结合着。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把经验的主动行动的一面和被动的一面割裂开来,就会破坏经验的极其重要的意义。思维便是准确地审慎地把所做的事和它的结果联结起来。”
推荐专题: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