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系统开发 实验心得(范文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系统开发 实验心得(范文6篇)》。
信息系统开发流程规范
(内部讨论稿)
总则
为明确信息系统开发流程,清楚各阶段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特制订本规范。本规范主要从系统规划、系统整体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编码与测试、系统内部实施、系统整体评价及系统内部验收八个方面说明公司对信息系统开发流程的主体要求。对实际信息系统的开发,开发流程可根据系统的规模与要求进行合理的剪裁。
本规范适用于软件开发部、软件项目部、系统集成开发部、系统集成项目部进行信息系统开发工作。
信息系统开发流程
一、信息系统规划,完成信息系统立项和总体解决方案。
[1] 申请立项部门依据《立项控制规程》,提交与信息系统立项有关的书面或电子文档,立项部门申请信息系统项目立项。信息系统项目立项主要从市场方面、技术方面及行业导向方面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2] 立项部门的上级部门或领导按《评审验收规程》组织业务专家、市场人员、技术人员等人员完成对信息系统立项相关文档的评审和检查工作,形成立项评审结论。评审结论包括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合格的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不合格的需要说明不合格的具体原因,不能进入下一阶段。[3] 根据信息系统立项的相关文档,生成信息系统的《总体解决方案》文档。文档中一般包括系统范围和目标、系统总体功能结构图、系统网络拓扑图、系统部署方案、系统实施计划、系统费用概算等。
二、信息系统整体管理,建立项目管理章程。
[4] 建立基本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章程,指定信息系统项目的项目经理(产品经理、负责人),完成项目启动。
[5]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制定初步的项目管理计划,计划内容可包括项目最终目标、项目阶段性目标、项目进度计划、项目预算、变更流程和变更控制委员会、人力资源计划、项目风险、项目采购计划等。
[6] 依据《配置管理规程》和《变更控制规程》形成配置管理系统和变更控制系统,成立变更控制委员会。
[7] 项目经理指导和管理项目的执行过程,包括项目完成情况、项目进度、项目质量、项目变更情况等。
三、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完成《需求分析》文档。
[8]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完成信息系统相关资料收集和需求详细调查工作,完成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分析和数据流分析。
[9] 分析信息系统目标,确定信息系统项目边界,完成项目范围定义和项目内容分解。
[10]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完成项目《需求分析》文档的编写,并提交上级部门申请评审。测试设计是否算需求?
[11] 上级部门按《评审验收规程》组织业务专家、市场人员、技术人员、测试人员等人员完成对《需求分析》文档的评审和检查工作,形成评审结论。评审结论包括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合格的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不合格的需要说明不合格的具体原因,不能进入下一阶段。
四、信息系统设计,完成《系统设计》文档。
[12] 项目经理制定系统设计阶段的项目工作计划,确定该阶段的检查点和里程碑。项目经理向上级提交工作计划,上级部门按《评审验收规程》完成对工作计划的评审,形成评审结论。评审结论包括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合格的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不合格的需要说明不合格的具体原因,不能进入下一阶段。
[13]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编写《系统设计》文档,文档内容一般包括物理配置方案设计(客户机、服务器、网络、数据库等)、功能结构详细设计、主要系统功能流程设计、主要系统功能数据处理流程设计、系统外部接口说明和定义等。
[14] 项目经理向上级部门提交《系统设计》文档,申请评审。上级部门按《评审验收规程》组织技术人员完成对《系统设计》文档的评审和检查工作,形成评审结论。评审结论包括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合格的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不合格的需要说明不合格的具体原因,不能进入下一阶段。
五、信息系统编码与测试,完成系统编码和单元测试。
[15]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按《软件编码规范》完成信息系统的代码编写。[16]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按《测试规程》完成信息系统的单元测试工作,单元测试一般由模块编码人员进行自我测试。
六、信息系统内部实施,完成系统试运行和集成测试。
[17]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搭建系统运行环境,按项目要求完成信息系统的安装部署工作。
[18]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按《测试规程》完成信息系统的集成测试工作,生成系统测试报告和结论。
七、信息系统整体评价,生成项目总结报告、技术白皮书。
[19]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编写信息系统相关的技术性文档,如技术白皮书。[20] 项目经理编写项目总结报告,包括功能评价、应用评价等。
八、信息系统内部验收,生成验收报告。
[21] 信息系统内容建设完成后,项目经理根据《评审验收规程》编写项目验收申请报告,并提交上级申请验收。
[22] 上级部门根据验收申请、系统测试报告和结论及需求分析等相关文档,组织人员按《评审验收规程》进行信息系统内部验收,形成验收结论,完成验收报告。验收报告包括合格和不合格两种,验收合格可以将信息系统交付项目部进行实施,不合格的不能交付项目部。
信息系统开发流程图
开始信息系统产品立项项目立项文档项目立项评审结论项目总结解决方案未通过,重新编写立项评审通过项目启动,确定项目经理制定项目管理计划项目管理计划配置控制系统变更控制系统项目经理组织编写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文档需求评审结论未通过需求评审通过项目经理更新项目计划信息系统开发计划开发计划评审结论未通过计划评审通过项目经理组织系统设计未通过,不给予立项设计评审通过编码和单元测试信息系统代码未通过系统设计文档设计文档评审结论试运行和集成测试(可多轮)信息系统测试结论测试结论通过项目总结报告项目总结报告技术白皮书未通过内部验收报告未通过验收评审通过交付项目部结束
信息系统开发是一个社会过程
信息系统建设的困难不仅来自技术方面,还来自企业内外环境。影响信息系统成败的有体制、政策、法规、观念、技术等多种因素。技术不是唯一因素,甚至不是主要因素。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开发信息系统的过程中,用户和开发人员双方误解,用户认为开发是技术人员的事,开发人员因为用户陈述清楚他们的需求,由此开发系统,其它的不要干预。当完成系统开发,用户提出“你开发的系统不是我所要的系统”,延误开发时间,浪费资源,或者因维护困难而使系统短命。
信息系统建设的实践,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人文因素对信息系统建设的影响。信息系统是人机交互系统,其开发、维护都离不开入的参与。信息系统开发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社会过程。从社会行动观点看,信息系统开发是人类活动的协调序列,是多种参与者的协作过程。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用户、系统管理者、系统分析员、技术专家、程序员等参与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他们的通力合作,是系统建设成功的基础。但是,由于这些人员知识背景、经历不同,影响彼此沟通。通信的误解是系统成功的隐患。更重要的是,信息系统建设不可避免地要改变某些业务流程乃至组织机构,这将影响某些部门和人员的工作方式、权力关系,引起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的利益冲突。有人会担心丢掉自己熟悉的工作,感到自己的传统地位和能力受到威胁;由于缺乏计算机知识,有人感到难以适应现代信息系统的运行。这些担心,常常造成系统开发的阻力。
信息系统不只是单纯的计算机系统,而是辅助企业管理的人机系统。人是信息管理的主体。由于人的作用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因素,有人参与并由人控制决策的社会系统,往往会使本应理性的行为变得富有感情、丰富多彩。离开了人,再好的计算机系统,也不过是价格昂贵的装饰品而已。把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管理看作纯技术过程,许多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只有从更深层次探讨,重视非技术因素,才有可能解决长期困扰人们的“软件危机”。
填空题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导论
①按核心业务活动可以分为:电子业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三类。
②按数据处理方式可以分为:操作型、管理型、战略型三类 ③按管理应用层次分为:事务型、管理型、战略型三类。④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功能结构、概念结构、管理职能结构、软硬件结构、网络计算结构
⑤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信息管理者
⑥管理信息系统的几种典型应用形式主要包括:物料需求计划系统MRP(针对制造业)、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Ⅱ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系统等。
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P39(1)管理信息的基本知识
①几种典型的组织结构:直线制机构、职能制结构、矩阵制机构。
②管理部门划分的基本方法:按职能划分、按地区划分、按产品划分。
③管理活动的三个基本层次:高、中、低。
④管理决策的三种基本类型:非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结构化决策。
⑤信息论对信息的解释: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 ⑥控制论对信息的解释:信息就是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 ⑦信息的基本属性:普遍性、事实性、层次性、可压缩性、扩散性、非消耗性、共享性、变换性、可转换性。⑧
信息处理的生命周期的几个主要阶段:需求、收集、传输、处理、储蓄、维护、使用和退出。(2)系统的基本知识
①系统存在的三个基本条件:要素、结构、功能。②系统的5个基本要素:输入、处理、输出、反馈、控制。③系统的分类:按复杂程度从低到高可以分为物理结构系统、生物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宇宙系统五类;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分为封闭系统、开放系统两类;按是否有反馈机制可分为开环系统、闭环系统;按抽象程度可分为概念系统、逻辑系统(数据流图)、物理系统(业务流程图)。④系统的属性;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统一性。(3)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①网络安全的五个特征: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可审查性
②数据库:是各种相关数据的集合和容器
③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系统软件,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数据库的方法和工具。
④机构化查询语言:insert、update、delete、selec ⑤计算机语言: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 第三章 系统开发方法的概述P63
①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机构化方法、原型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
②原型化方法的三种具体类型:探索型、实验性、演化型。面向对象方法:是一种基于面向对象理念的系统开发方法,他将面向对象的思想引用与软件开发过程中,指导开发活动,主要包括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OOA,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OOD,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
对象:是指一些相互关联的实体。由对象的标识、对象中的操作集合、对象的数据结构,及对象对外消息接口组成,具有“封
装”和“能动”两种特性。换言之,是数据结构以及作用于此结构上的数据操作的封装体,这个封装体具有自身行动能力。类和实例:类是对象的描述,他概括了具有共同性质的一组对象的方法和数据。
消息与方法:方法是对象具有了处理封装数据的功能,而消息则激活了这种功能并建立了对象间的通信的桥梁。消息由消息的标识、接收消息的对象、若干个变元组成,方法一方面描述了对象执行操作的算法,另一方面定义了响应消息的机制 继承:继承是子类自动共享父类中的方法和数据的机制,描述了人类由一般到特殊,自顶向下的演绎能力。封装:是一种信息隐蔽技术。
多态性:意味着一个名字可以使具有多种语义。他提供一种与人类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式相容的能力。
重载:重载在功能及使用方法上和多态性有许多相似的方面,但重载是通过静态连接实现的,而多态性则采用动态连接,重载多指两种①函数重载②运算符重载
③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出现需求、提出新系统方案、系统产生与成长、系统成熟、系统衰退、系统废弃。
④瀑布模型与结构化方法的主要阶段: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系统评价 第四章 总体规划P81
①用于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方法:关键成功要素法CSF、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②BSP方法的13项主要活动:研究项目的确定、研究的准备活动、研究的开始阶段、定义企业的过程、定义数据类、分析当前的系统支持、研究管理部门对系统的要求、提出判断和结论、设计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确定子系统的开发的优先顺序、评价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制定建议书和开发计划、研究成果报告。
③利用BSP方法进行企业过程定义的一般步骤:从计划和控制、产品和服务、以及其它支持性资源三个方面入手 ④BSP方法中,资源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对信息的不同需求可以将企业中的数据分为四个类型:库存文档型、事务型、计划型、综合统计型。
⑤BSP识别企业数据的方法有两种:企业实体法、企业过程法 ⑥在BSP方法中划分子系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定义信息结构的过程。具体的做法是用U/C图。U表示use,C表示产生creat 第五章 系统分析P99
①业务流程的概念:是指一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而有相互关联的活动
②业务流程重组BPR的定义: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更本性的思考和彻底的重建,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的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③业务流程的特点:目标性、逻辑性、层次性、④BRP的四个核心基本特征:根本性、彻底性、显著改善和流程。
第六章 系统设计P127
①系统设计的原则:简单性,一致性、完整性、灵活性、适应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
②系统设计的主要阶段:总体设计、详细设计。
③总体设计的主要内容:子系统的划分与确认、模块结构设计、网络设计与设备配置方案、数据库设计、安全控制设计。④一个模块应具备的几个要素:输入和输出、加工处理功能、内部数据、程序代码。
⑤模块的耦合方式:数据耦合、控制耦合、内容耦合,第一种
耦合度最低性能最好。
⑥模块的内聚方式有六种:巧合、逻辑、过程、通信、顺序、功能内聚。其中功能内聚的聚合度最高,性能最好。⑦数据库设计过程中按数据表或称关系的规范化程度,可以将规范程度分为6个级别,从低到高依次为,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BC范式、第四范式、第五范式。常要求达到第三范式就可以了。
⑧数据库规范化的必要性:数据冗余,更新异常、插入异常、删除异常。
第七章 系统实施P157
①系统实现的主要过程:准备工作、编码、代码审查、缺陷跟踪、改错和调试等若干活动
②程序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可靠性、规范性、可读性、可维护性、适应性
③系统测试的基本工作流程:了解系统需求、编写测试计划、编写测试用例、执行测试用例、记录发现的错误、测试总结报告。
第八章 运行管理P175
①运行管理机构设置的原则:效率原则、精简原则、灵活性原则、因事设岗、因岗定编原则。
②运行管理机构的人员构成:网络组、硬件组、软件组、业务组、行政组。
③CIO首席信息官,担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企业高层管理之间沟通与对话的桥梁职责,具有参谋作用、桥梁作用、是企业信息化的总领队和信息化培训的总领导。
数据备份:指将计算机硬盘上的原始数据复制到可移动媒体上,如磁带光盘。
数据恢复:将备份的数据恢复到硬盘上的操作
数据归档:将硬盘数据复制到可移动媒体上,与数据备份不同的是,数据归档在完成复制工作后将原始数据从硬盘上删除,释放到硬盘空间。
归档恢复:将归档数据写回到硬盘上
在线备份:对正在运行的数据库或应用进行备份。
离线备份:在数据库关闭后对其数据进行备份,离线备份通常采用全备份
全备份:执行数据全部备份的操作
增量备份:只备份上一次备份后数据的改变量
并行技术:将不同的数据源同时备份/恢复到同一个备份设备/硬盘上
数据克隆:是实现灾难恢复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将原始数据同时备份到两份可移动媒体上,将其中一份数据转移到地理位置不同的办公室存放。
④系统技术评价的主要内容:系统效率、系统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可移植性。
系统的可维护性:是指对系统进行维护的难易程度的度量,其中包括有:①可理解性:指为外来读者理解系统的结构、接口、功能和内部过程的难易程度。②可测试性:指为系统进行诊断和测试的难易程度。③可修改性:指对系统各部分进行修改的难易程度。
数据词典是:DFD中所有成分的定义和解释的文字结合,其描述的主要内容有:数据流、数据元素、数据存储、加工、外部项等。
系统测试: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一个重要而漫长的阶段/是保证系统质量与可靠性的最后关口/是对整个系统开发过程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现的最终审查。系统的可测试性:表现为对系统进行诊断和测试的难易程度。
系统方法的整体性原则: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一个特定的系统具有的功能与目标,不是各组成部分功能与目标的简单相加,而是各部分按一定秩序相互作用的结果。系统方法的基本点是从整体目标和功能出发,正确处理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解决复杂系统各类问题的关键所在。数据类:指支持企业过程所必需的逻辑上相关的数据。基本加工:数据流图中所有不进一步分解的加工,称为基本加工。
结构化程序设计基本思想:把整个系统开发过程分成若干阶段,每阶段进行若干活动,每项活动应用一系列标准/规范/方法/技术,完成一或多个任务,形成符合给定规范产品。
数据流图:是使用少数几种符号综合地反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的流程图,是一种能全面地描述信息管理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是系统分析人员与用户进行交流的有效手段。继承性:是类层次结构中,超类和子类之间共享数据的操作方法的机制。
系统评价:从广义上理解,是贯穿系统整个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重要决策手段和工作环节,从狭义上理解,为系统投入运行以后的评价。系统转换:指以新开发的系统替换旧的系统,并使之投入使用的过程。
管理信息系统:指为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对管理信息进行系统地、综合地处理,辅助各级管理决策的计算机软件硬件、通信设备,规章制度及有关人员的统一体。系统的总体结构:指整个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各部分在物理上、逻辑上的相互关系,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
数据加密:为了防止存储介质的非法拷贝、被窃,以及信息传输线路的被窃听而造成机要数据的泄密,在系统中应对机要数据采取加密存储和加密传输等安全保密技术措施。结构化方法:指信息系统的一种开发方法,其主要含义是一组规范的步骤、准则和工具来进行开发工作。
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制作MIS的发展战略;确定组织的主要信息需求,形成MIS的总体结构方案;安排项目开发计划,制定系统建设的资源分配计划。
CSF法:即关键成功因素法,就是那些必须经常得到管理人员关注的活动区域,对这些区域的运行情况要经常不断地进行度量,并提供这些度量信息以供决策使 单元测试:也称模块测试。单元是程序最小的独立编译单位。确认测试:确认测试是进一步检查软件是否符合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全部要求。
MIS战略集:MIS战略集的元素构成MIS战略规划的要素,由系统目标、系统约束和系统设计战略组成。
黑盒测试:黑盒测试也称功能测试,是将软件看作黑盒子,在完全不考虑程序的内部结构和特性的情况下,测试软件的外部特征。
试述信息系统分布式结构的主要优点:可以根据应用需要和存取方便配置信息资源;利于发挥用户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系统的应变能力;系统扩展方便;系统健壮性好。缺点:信息资源分散,开发维护管理标准难以统一;不同地域的系统有时有冲突,管理协调困难;安全保密措施难以统一实施。
试述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意义及阶段划分:管理信息系统产生发展、成熟和更新换代的过程称为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大阶段:系统规划、系统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和系统更新。系统开发阶段又可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与系统实施三个阶段。
试述系统开发的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把整个系统开发过程分成若干阶段,每个阶段进行若干活动,每项活动用一系列标准、规范、方法、技术完成一个或多个任务,形成符合给定规范的产品。结构化方法的主要原则有:用户参与原则;“先逻辑、后物理”、严格划分工作阶段原则;自项向下原则;成果描述标准化原则。简述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基本内容:系统的总体结构是指整个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各部分在物理上、逻辑上的相互关系,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即包括系统的总体布局设计,软件系统总体的设计,数据存储的总体结构设计。简述系统设计的特点:系统设计工作的环境是管理环境和技术环境的结合。
简述在采用生命周期法开发系统过程中用户的主要作用:生命周期法中用户是系统建设者主要组成之一。用户的作用是不断明确和细化对系统功能需求,对各个阶段的成果从用户的角度进行审核与验收,提供系统建设必要资源,协调信息系统与组织各部门的关系。
简述编写数据词典的基本要求:对数据流图上各种成分的定义必须明确,易理解、唯一;命令、编号与数据流图一致,必要时可增加编码,方便查询检索,维护和统计报表。符合一致性与完整性的要求,对数据流图上的成分定义与说明无遗漏项。格式规范,风格统一,文字精炼,数字与符号正确。
BSP实现的主要步骤/定义企业目标/定义企业过程/定义数据类/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简述数据流图的基本组成:外部项(外部实体);加工(数据加工);数据存储
简述管理信息系统集中式结构的主要优点:信息资源集中,便于管理和统一规范;专业人员可以集中使用,便于组织和培训;信息资源利用率高;便于实施系统安全措施简述决策支持系统的特点:决策支持系统自创有较强的人机交互功能;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基础不但包括直接反映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的数据。简述数据流图绘制的主要原则:明确系统界面;自须向下逐层扩展;合理布局;数据流团只反映数据流向,数据加工和逻辑意义上的数据存储;数据流图绘制过程,就是系统的逻辑模型的形成过程,必须始终与用户密切配合。
简述什么是系统的可修改性和影响可修改性的因素:系统的可修改性:表现为对系统各部分进行修改的难易程度。影响可修改性的因素:系统的模块化程度;模块之间的耦合、内聚、控制域与作用域的关系;数据结构的设计。
在这一次的“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实验中,我们小组四位同学通力合作最终完成了一个并不很完善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这是小组成员努力地结果。但是,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这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我们的系统构架设计比较简略,这是因为受制于我们的自身不够精通的编程能力,另外我们也不算熟悉C#这门新接触的语言,对于全组几乎算得上是从零开始,为此我们也寻求了C#语言方面的前辈的指导,这令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解决了很多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也对我们的系统构建给予了很大的帮助。编程能力限制了我们最终呈现的实验成果,使得我们的信息系统只适用于比较小型的图书馆。在构架上,我们并没有把图书馆方方面面的业务都涵盖进来,只是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借阅和还书业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小组所开发的系统显然是不能够完全的满足图书馆和用户的需求的。这虽然只是一个原型系统,但是我们还会继续语言方面的学习,而且如果日后还有机会,我们会去继续完善它。
回想最初的开发情形,我们的系统数据库设计十分简陋而且有很多逻辑上的漏洞,但是学习过老师与同学更加周密的例子之后,我们在构架设计上反复改动,做了很多个失败的pro原型,终于才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数据库设计。我们深深感到做实验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丰富知识体系的过程,我们在实验中发现了许多对课本知识理解的误区,但是通过实践我们完全改正过来了。我切身地感到这一次的实验课对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我们一直在学习理论知识,却无处可以施展,而这次实验课让我们进行了实践,检验了我们从书本中学来的知识,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领悟了新的理解;另一方面实验课程让我们自由发挥、自由思考,并且通过团队的通力合作来完成大家的创想,开发出实用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一个完全的信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积累的实践开发经验与流汗熬夜完成自己创想的经历对我们日后的发展有太多裨益了。
经过了这次实验课程,我们的知识体系更加丰富了,实践开发能力得到了锻炼与认可,并且变得相信自己有把想法、点子转变为现实的能力了。我们坚信未来的道路都会越走越宽广的。
推荐专题: 信息系统开发实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