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书法鉴赏考察报告

2023-08-05 15:02:28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书法鉴赏考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书法鉴赏考察报告》。

第一篇:书法调查报告

书法调查报告

考察时间:XX年12月21日

姓名:王怀奇

班级:体育系08级5班

学号:081005002

指导教师:曾德宏

书法老师布置作业拉.这也算是一学期要毕业了考试的的作业了.就是要我们去拜会宜宾现在的书法大家些.经我们的书法老师的介绍了下现在宜宾现在的书法大家.依我现在对宜宾的了解.真武山成了我的首选那个地方离学院很近的,出校门坐公交车就直接到了真武山的脚下

真武山上有许多古寺庙,有川南道教圣地之称,就在山脚下就可以看见那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山虽然不高,却是树木丛生,郁郁葱葱;山虽然生在城市,却一点也不喧哗,反尔比其它生在农村的山更加清静。一路上山映入眼帘的有匾额.有石刻.还有碑文.突然抬起头有3个大字出现在眼前“南天门”.我们说可以在博物管去看一下在去拜会周植桑老先生.我们就走向了博物馆.可是不幸的是我们今天不能进去看了可能是周末吧.我们就只好寻问在真武山坐镇的大篆刻家周植桑老先生的住处.山上的人们很和气的就告诉了我们他的住处我们很顺利的就找到了他的家了可是现在他不在家我们就只好在他家门口等着了.不一会儿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出现了.我们的反映就是那就是我们要找的那位老先生.“周植桑,字紫山,号石公,当代著名篆刻家、书法家、收藏家。师承肖有于,姚石倩。肖为齐白石弟子,也是齐的得意门生,死时年仅42岁,因其选材极严,终其生仅2人得其传授,周植桑乃其重点培养之对象,治印得齐派嫡传。周天资聪颖,博学多思,对技艺精益求精;对学问广收博采,尽力之所及,收集各种石碑、诏版、古币、砖瓦、封泥,仔细研究,大胆创新。所治印章,刀法精湛,气势雄健,布白均匀而不板滞;大气磅礴而流畅自然。且众体兼备,涉笔成趣,古今融汇,风格超卓。

植桑先生曾为中国秦文学会副会长,中国社团研究会理事。也是中国书协发起筹建人之一。但由于先生乡土情重,不乐久居北京,80年代未返老还乡后,在宜宾博物馆做研究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宜宾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兼中国秦文研究协会顾问,四川省钱币学会理事。其篆刻、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省、地展出20余次,发表篆刻、书法的及作品40余件。在秦篆组工作期间为国家领导人治印无数。其简历分别载入、《中国印学年鉴》、《中国收藏界名人辞典》、《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等。60余年来,他致力与秦文篆刻方面的研究、收藏、整理工作,曾参与修补了秦始皇巡秦山时李斯所书的《秦山刻石》。

今天我们能见到这样的以为大家真是我们的荣幸呀.他是以为和蔼可亲的老人我们和他很快就交谈上了.在和他交谈的同时我们还在他家里参观了他的那些作品.可惜的是没有得到他老人家的真迹是我们这次最大的遗憾.但好的是我们在他家里照了照片.还和他老人家合了影作为纪念.拍完照之后我们拜别了这位老人.虽然我们没有得到这位老人的真迹但是我们也没有白走这一趟.我们还在真武山上看到了许多书法碑文.要不是书法老师介绍我们有目的的欣赏我还真没发现在这座山上还有那么多的书法杰作.虽然我来这里很多次了,这次真是双重收获不仅欣赏了风景还欣赏了书法.这次比那一次都玩的开心.书法真的可以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经过一学期的短期学习对书法也知晓皮毛了

第二篇:书法鉴赏考察报告

时间:2009—12—2

2地点:宜宾市江北公园—流杯池

考察对象:流杯池—书心为书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世称黄山谷,祖籍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治平四年(1067)进士,宦途不顺,郁郁而终。先生,人亦称黄文节。他曾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共游干东坡门下,号称“苏门四学土”。黄庭坚“上千文章,尤长于诗”,又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是北宋:书法的又一代表人物,与苏轼并称“苏黄”。由于元祜党人案的牵连,黄庭坚的书迹亦遭厄运,现黄庭坚存世墨迹30余件,以行书最多,次草书,再次楷书和行楷书。《戎州帖》又称《懒残和尚歌后记语》,是黄庭坚书法作品中惟一稍具平正面目的墨迹作品,可看作他楷书的代表作。每行一字,手:大如斗,壮伟惊人。《松风阁诗》、《送四十九侄诗》等作品,是较《戎州帖》略为行书化的大字行楷书。《松风阁诗》书法结构紧劲内恹,用笔则精劲秀挺,论者以为他曾参取欧、颜、柳诸体的书法。黄庭坚以擅长大字草书著称,著名的作品有《诸上座帖》、《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杜甫寄贺兰镭诗》等。他的草书虽然貌似奇肆,实际上运笔很舒缓,并且笔法变化多端。苏轼曾说他的书法是“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确实道出了黄氏书法,尤其是草书的特点。黄氏的行书作品特多,《王长者、史诗老墓志铭稿》、《天民知命帖》、《惟清道人帖》、《制婴香方帖》等都是有名的行书作品。他的小字行书更为舒展自然,如《墓志铭稿》、《制婴香方帖》,并非有意地进行书法创作,随笔写来,却能楚楚动人。这些作品虽为小字行书,却能做到体势舒展,运笔不局刁;促,处处安排得匀称妥帖,而且用笔沉稳,笔法圆厚处微含峭劲。苏轼所说的“平等观”,在他的行书中也有充分的体现,而在“平等观”中则有一种卓尔不群的风轨。

此石碑留在宜宾市流杯池的书心为书里的小道,上面的书法是黄庭坚的。当时考察时仔细留意了他的字迹,非常的流畅。

这是黄庭坚在元符三年春禄唐人五三章的内容,此石碑留在宜宾市流杯池的书心为书里的小道,当时去考察里面的时候很多石碑都进行了拍照,然后我单独选了黄庭坚的书法石碑。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 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

唐代书家李邕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道出了学习的方法问题。历史上无论多么优秀的书家、书作,如果后代取法时不能理性分析,继承并创新,那么都可能形成流弊。最著名的是《集王圣教序》、颜真卿书体在宋、金时境况。南宋时几乎所有习书者都以《集王圣教序》为尚,形成了所谓的“院体”,书者全是一个面目,无异于印刷体,个人之性情几乎完全淹没在了《圣教》学体的法度中;而颜真卿字体在宋、金时学者尚其雄强,一味追求霸悍,如赵孟頫说的不在宏大气象上用心,只在点画上计较,便流为粗野无文。同样,黄庭坚的书法在他之后的这近一千年里,虽学者众,但成就卓越者寥寥,我们从后代书家学他书法的得失可得借鉴,以有益于我们的学习。

首先,学黄庭坚书法要深刻理解他的书论,明白他于书法的追求。黄庭坚是主张“人书合一”、学书先要去“俗”气的,并对“俗”有明确的定义,这便为我们学他的书法提出了最根本的要求。另外,他对许多优秀书家、名作的评论,也是我们理解他的审美观的金钥匙,只有深入地了解他的书法观,才可能全面的把握他的书法风格。

其次,要明了黄庭坚一生书法的发展脉络及其取舍。黄的书法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完美到完美的。这便为我们提供了一活生生的个案,如他言“二十年抖薮俗气不脱”的自我反思,及他学颜《中兴颂》、晋《瘗鹤铭》的得失,以至他从“荡浆”这种“造化”中所得启发等等都是最应为我们重视的。另外,他书法从早年的学时人而有“俗”气到形成个人面目后变得有“习”气,再到晚年“习”气渐脱,不鼓努为力,趋于自然,这亦明确的向我们彰示了他的书法中何为可取,何为应弃。

第一,我们应从历史上学他而有成就的书家处得到启发。如祝允明学他的草书、文徵明学他的行书都取得了很高成就,他们对黄书开张体势的理解,对其行笔力度的师而造之,都是形成各自面目的基础。虽然他们在雍容自在等方面逊于黄,但在气势上都有过之处,这种“有局限”的突破对我们深刻全面理解黄书提供了文本。另外,实践黄庭坚书法理论,师其精神而不驻于字形的傅山亦具借鉴意义,傅的作品虽少黄书点画的长戈大戟特征,但气势的峭拔与展脱却合于黄书意象,他是着重于人之精神的培植,先学黄庭坚这个人,再波及到其书法的,因而相比于祝、文,更接近黄之精神一些。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学黄书的途径,即由黄之书论可学到黄书的精神,由黄之书法易得黄书之点画、架构,两方面虽都可走近黄庭坚书法,但若结合起来就是一条捷径。

第二,超越时风,是学习黄庭坚书法的前提。当代由于对传统文化理解的普遍肤浅化,书法的教与学便注重形式而轻精神,这和黄庭坚拔“俗”之书风是正相反的。当代的学古派极似南宋的崇《集王圣教序》,追求点画等一,重小刀细工,全在“细”、“小”上下功夫,字中求字;而所谓创新者又都以古代民间粗犷自然书风为尚,但失却其自然,唯得其粗野无文,又极似宋、金间之学颜真卿所出现的问题。因而若不超越这时风向古贤看齐,加深文化修养,重视人格培植,便不可能真正理解黄庭坚及其书法,更谈不上师而造之了。

下面是黄庭坚的书法

松风格诗帖

花气熏人帖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草书,纸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帖上有南宋「缉熙殿宝」的印,入过南宋内府。也有清代著名的大收藏家安仪周的收藏印安歧

通过这次考察和查阅资料,还有这学期的书法鉴赏课,我对书法发生了很大的兴趣,更对我们考察中的石碑上的黄庭坚以及他的其他作品更为了解,相信以后通过自己的练习书法也更为长进。

学书法心得体会

书法心得体会

书法自查报告

书法感言

书法发言稿

第三篇:书法调查报告

书法调查报告

考察时间:XX年12月21日

姓名:王怀奇

班级:体育系08级5班

学号:081005002

指导教师:曾德宏

书法老师布置作业拉.这也算是一学期要毕业了考试的的作业了.就是要我们去拜会宜宾现在的书法大家些.经我们的书法老师的介绍了下现在宜宾现在的书法大家.依我现在对 宜宾的了解.真武山成了我的首选那个地方离学院很近的,出校门坐公交车就直接到了真武山的脚下

真武山上有许多古寺庙,有川南道教圣地之称,就在山脚下就可以看见那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山虽然不高,却是树木丛生,郁郁葱葱;山虽然生在城市,却一点也不喧哗,反尔比其它生在农村的山更加清静。

报告宜宾书法" alt="书法调查报告宜宾

" src="http://img.bimg.126.net/photo/t0ekdbumt3f27mbeuu-vfa==/***0066.jpg" border=0

一路上山映入眼帘的有匾额.有石刻.还有碑文.突然抬起头有3个大字出现在眼前“南天门”.我们说可以在博物管去看一下在去拜会周植桑老先生.我们就走向了博物馆.可是不幸的是我们今天不能进去看了可能是周末吧.我们就只好寻问在真武山坐镇的大篆刻家周植桑老先生的住处.山上的人们很和气的就告诉了我们他的住处我们很顺利的就找到了他的家了可是现在他不在家我们就只好在他家门口等着了.不一会儿一个 白发苍苍的老人出现了.我们的第一反映就是那就是我们要找的那位老先生.“周植桑,字紫山,号石公,当代著名篆刻家、书法家、收藏家。师承肖有于,姚石倩。肖为齐白石弟子(近代印人传中有记录),也是齐的得意门生,死时年仅42岁,因其选材极严,终其生仅2人得其传授,周植桑乃其重点培养之对象,治印得齐派嫡传。周天资聪颖,博学多思,对技艺精益求精;对学问广收博采,尽力之所及,收集各种石碑、诏版、古币、砖瓦、封泥,仔细研究,大胆创新。所治印章,刀法精湛,气势雄健,布白均匀而不板滞;大气磅礴而流畅自然。且众体兼备,涉笔成趣,古今融汇,风格超卓。

植桑先生曾为中国秦文学会副会长(最早为国家文物局秦篆组、秦文研究所),中国社团研究会理事。也是中国书协发起筹建人之一。但由于先生乡土情重,不乐久居北京,80年代未返老还乡后,在宜宾博物馆做研究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宜宾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兼中国秦文研究协会顾问,四川省钱币学会理事。其篆刻、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省、地展出20余次,发表篆刻、书法的文章及作品40余件(次)。在秦篆组工作期间为国家领导人治印无数。其简历分别载入、《中国印学年鉴》、《中国收藏界名人辞典》、《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等。60余年来,他致力与秦文篆刻方面的研究、收藏、整理工作,曾参与修补了秦始皇巡秦山时李斯所书的《秦山刻石》。

今天我们能见到这样的以为大家真是我们的荣幸呀.他是以为和蔼可亲的老人我们和他很快就交谈上了.在和他交谈的同时我们还在他家里参观了他的那些作品.可惜的是没有得到他老人家的真迹是我们这次最大的遗憾.但好的是我们在他家里照了照片.还和他 老人家合了影作为纪念.拍完照之后我们拜别了这位老人.虽然我们没有得到这位老人的真迹但是我们也没有白走这一趟.我们还在真武山上看到了许多书法碑文.要不是书法老师介绍我们有目的的欣赏我还真没发现在这座山上还有那么多的书法杰作.虽然我来这里很多次了,这次真是双重收获不仅欣赏了风景还欣赏了书法.这次比那一次都玩的开心.书法真的可以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经过一学期的短期学习对书法也知晓皮毛了

第四篇:环艺外出考察报告

实习考察报告

姓名:张道庆

班级:环艺0701 学号:20072174 指导老师:鲍春

考察报告

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走到了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面临的是更多的坎坷和更大的挑战。即将走向社会又一次面对改变。但是 在这之前 我们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做毕业设计。为了能更好的饿完成这项在大学期间最后的工作我们都出去考察,天南海北的。这次是个很好的机会,出去见识见识新的设计,还有那些老的经典。

我选择考察的地方是我们的首都,北京。以前没有去过,这次去是怀着巨大的期盼的。

我们是七号晚上走的八号早上到了北京都没来得及休息就直接把行李往旅馆一扔奔着目的地就去了。首先去的是这几年给我们感动最多的地方——奥林匹克中心。出了地铁站远远的望着鸟巢、水立方内心的那种震撼是无以言表的。

巨大的钢结构下,我显得是那么的渺小,真的感慨设计的伟大。同样是学设计的我们,感觉鸟巢在我心中是不可想象的。由远及近,我们慢慢的走向鸟巢,每一步的前进都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精细到没一点的设计更加值得我们学习。草地与硬铺装之间的饿栏杆,是设计成高低不同的两条椭圆形的扁柱,相隔不远有一道连接处其固定作用,这样就使得栏杆又增加了一个功能——座位。使人们在等候的时候有个地方可以休息,而又不浪费空间。同时它的形式还能防止人们躺在上面。

草地灯的设计也是和鸟巢在整体上有一个统一,应该是浇铸成型的金属镂空的形式。而且在摆放上高低错落,前后有序很有节奏感。

场地外围的铺装也很有特色,不规则的多边形石块拼切,接边恰到好处。还有的也是石块的拼接,中间有很大的缝隙,用小的碎石子粘合填充。这样在形式上不显得突兀,而且解决了这么大缝隙造成的不变和隐患。

建筑内部的色彩运用比较震撼,大片红色的区域,显得很热情,这也是一种中国特色的体现。大片红色椅子,中间偶尔插上一辆个白色的,而且排列 很规律使人的视觉不容易疲劳。内部大型钢构架的穿插使得空间结构比较微妙,偶尔的缝隙漏进来阳光,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相对来说我感觉水立方显得比较柔美,简单的外部造型,而墙面上有增加了不少肌理,这种形式一度达到一种热潮,在建筑外窗等地方都能看到这种仿生学的模仿。篇二:环艺专业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

***级 ***** ** 学号:******* 考察地点:郴州板梁古镇 耒阳周家大院 南岳

我们第一站去了郴州板梁古镇。板梁人杰地

灵,是当地刘姓的主要开源地之一。据族谱记载,从板梁迁徙开发的刘姓村庄有400多个,约八万

多人。在历朝为官者数百人,历史底蕴厚重,传

奇故事多多,是典型的湘南宗族聚落。开国大将

黄克诚从板梁暴动走向革命道路。目前为国家 aaa级景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

整个古村占地3平方公里,背靠象岭平展延

伸,依山就势,规模非常宏大,村前视野开阔,小河绕村而下,三大古祠村前排列,古驿道穿村

而过,石板路连通大街小巷。村前有七层古塔,进村有石板古桥,村内建有庙祠亭阁,旧私塾,还有古商街、古钱庄。古村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宝塔、古井、石板路布局机巧,奇石异村令人叫绝,乡村古风别有洞天。

古村内至今仍

保存了360多栋完好无损的明

清历史建筑,这些历千劫而不倒的古民居,栋栋

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无论是它的水磨青砖,还

是门当户对,或者是它的砖雕、石雕、木雕,其

工艺都十分精湛,让人叹为观止。总而言之,板

梁古村蕴藏着中国古老的宗法仪式、儒学传统、风水观念、哲学意识、建筑技巧、生态原理等。

被誉为规模最大,保存最全,风水最好,文化底

蕴最厚重的“湘南第一村”。

板梁村家家户户石板路相连,连绵有10多公里长,意思把龙气接回家,风水是一种古文化,行家都说板梁的风水最绝。古代风水学最讲究的是坐地朝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坐西朝东,可板梁古村却坐东朝西,看似违背常规,但村落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向相合。

前面的半月塘叫明塘,与风水对应,内设照壁,外修明塘,取“山旺人丁水旺财”之意。板梁祖先饱学周公礼仪,中庸之道,深谙“月满则亏,水满则盈”的哲理,因而修成半圆形。板梁古村建筑,最吸引人们眼球的还是那

风火墙和飞檐上的砖雕,天井和台阶上的石

雕,门窗和屏风上的木雕。如图两个石雕正是

雕刻天井和台阶上的,这种雕刻在古镇是一种

象征,只有家里出了秀才以上的人或者有人做

官才有资格雕刻,其他人家如果雕刻只会落人笑柄。

在板梁古镇居民都是有等级划分的,不同等级的居民所居住的区

域也不同,房屋的特色也有所不同。一个图腾一个意境,一组雕

刻一个故事:石榴寓意着多子多福,蟠桃寓意着长寿健康;麒麟

是贤才有德的图解,牡

丹象征着富贵吉祥;花瓶取平(瓶)安的谐音,蝙蝠取其福(蝠)的谐音,鹿儿取其有禄(鹿)的谐音;喜鹊含梅则隐含着

喜从天降、喜入家来的企盼。将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生活场景

等,采用比喻关联、寓意双关、谐音取意等形式,通过雕刻的工

艺手法搬进日常生活,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生活艺术化了,艺术

也就实用化了。这里的石雕主要装饰在转角泰山石、门槛、门墩、柱座、天井等处,木雕主要装饰在门罩、梁、柱、枋、窗等处,砖

雕主要装饰房檐、门当、地面、墙壁等处。板梁最精巧的是木雕,仅工艺技法就有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等。清代富商刘绍连二

进式古居精致之极,那扇雕花中门早两年被一位“有识之士”看中,开价6000元想收入自家宝库。这就可见这些木雕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之高。另外板梁古镇的标志性建筑特色之一马头墙,古时候居民用它来防风防火。马头墙同时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谁家最有地位最有财势相对应的马头墙的层数也就越多,也越高。第二站我们便来了耒阳的周家

大院。周家大院坐落于衡阳耒阳市太

义乡东坪村八组,为蔡伦竹海著名景

区,从陶洲圩逆耒水河而上近八里

路,在古树茂密,风景如画的耒河边,便能看到的古朴沉静大宅。整座大院

浑然一体,每个房顶都是雕梁画栋,从上依稀可以看到宝瓶、镜子、时钟、人物等图案。房檐下写着诸多情趣盎

然的诗句。栋上雕刻有龙凤蝙蝠、桃花、菊花、荷花、葵花等。

周家大院典型地体现古代建筑的“风水”思想:大院三面环山,前景开阔。周家大院古建筑群时代跨度大,包括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样式。大院平面呈北斗形状分布,规模庞大,由六个院落组成,占地百余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其布局井然有序,层楼叠院,错落有致。从整体上看,六座院落有分有合,浑然一体,既各自独立成院,又相互和谐勾连。

周家大院,位于三原县鲁桥镇孟店村。建于清乾隆1787-1797年间,周家原有房屋17院,清同治年间因战乱烧毁了16院,现仅存此院。该院占地3206平方米,建筑面积883平方米,建筑特点采用了南北兼有的建筑风格。院落坐南向北,进深71米,每进三五相同,间口各异,均有大门相隔。走廊极深,直向纵深延展。敞开各进中门,一眼可望后楼,给人以幽静肃穆之感。整个建筑,大房顶,高台阶,砖木结构,设计精巧,布局合理,疏密得当,结构严谨。院内的砖、木、石雕,纹饰典雅、精美细腻、惟妙惟肖,是研究和鉴赏清代建

筑的直观实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观赏研究价值。

前有楼房3间,门台为青石铺地。拾级而上,一对

石狮相对雄视,进入大门,迎面是一座巨型屏风,两边

精雕有盘龙篆体字的上马石,东西两侧的看墙上各有别

具一格的砖刻浮雕。这些砖雕不凭丹青,不借金玉,以

巧匠们的智慧和双手在朴实无华的砖墙上镂刻出了丰富

多彩的立体图像,它的技艺和风采不失为现

代装饰的借鉴。穿过二

门,两边廊房门格上雕

刻内容丰富多彩,东雕

有陕西著名的‘“长 安八景”及“八蛮进

宝’等画面,反映了房

主人深究学问,逸情于自然及乾隆年间太平盛

世周边

民族年年进贡岁岁来朝的情景。西雕有著名的名胜古

迹,“渔、樵、耕、读”及古代著名大诗人的传说典

故等,反映了主人高雅的文化涵养。穿过廊房,便是

大厅,厅房镶嵌十二扇格子门,门上雕有“介子推剐

肉奉君”、“岳母刺字”和“郭子仪大拜寿”等典故戏剧图案,形象生动,活灵活现。木雕艺术精湛,线条圆润流畅,栩栩如生。大厅后是宽敞的退厅,这里过去是房主人待客奉茶的场所。走过退厅,便是后楼,后楼建造在青石叠铺的高台阶上,楼中悬挂巨幅匾额,上书“怀古月轩”四个大字,站立在楼上眺望四方,使人心旷神怡。第三站我们考察的是南岳山上寺庙很多,著

名的有福严寺、南台寺、藏经殿、方广寺。福严

寺规模很大,称为“南山第一古刹”,寺右有一

株1400余年的银杏树,树干粗壮,枝叶茂盛。

南台寺建于六朝,到现在已有1400多年。日本

佛教曹洞宗视南台寺为祖庭。藏经殿因明太祖赐

大藏经一部存放于此,故名藏经殿。其周围层峦叠翠,古木参天,景色秀丽,附近有摇钱树、同根生、连理枝等奇树以及允春亭、梳妆台、钓鱼台等古迹。“藏经殿之秀”为南岳四绝之一。方广寺处于南岳峰岭间,古树苍苍,流水潺潺,幽雅深邃,因而有“方广寺之深”的说法。但是,南岳最大的寺庙是位于衡山脚下的南岳庙。它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占地面积多达98500平方米,在南方一带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庙。南岳庙始建于唐,历代进行重修、扩建,规模不断扩大。现存建筑是清代重修的。整个庙宇有9进,包括正殿、寝宫、御书楼、盘龙亭等建筑。

正殿高 22 米,庄严肃穆,气势雄浑。殿内有72根石柱,象征着衡山七十二峰。正殿中央供奉着“南岳司天昭圣帝”,即祝融神君。南岳庙以总体布局完整著称。篇三:1云南考察总结

湖南工业大学学生实习报告

实习性质:外出考察 学院(部):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班级名称:环艺1002班 姓

名:温渊鹏

云南考察总结 今年大三开学,学校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学习机会,参加大学生云南考察学习。通过这9天的学习考察,我不仅了解到云南的一些包装专业上的问题,也有幸目睹了风光独特的云南,让我感觉开阔了眼界,受益匪浅。下面就是我学习考察体会总结。

外出专业考察,就我个人的理解,一是开阔我们的设计视野,看的东西多了,视野面广了,相应地设计思维就得到了扩展;二是以专业的视野和角度学习和总结外面的优秀设计元素,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加上自己的设计思维和个人情感,把两者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三是让我们既亲近自然又与社会相接,许多设计元素需要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许多设计作品需要得到客户的认可才被赋予生命!

本次专业考察,我们去的是美丽的云南,云南作为一个以旅游为中心的省,处处彰显人文旅游,体现当地民族特色,让人流连忘返。这次考察的主要地点是昆明,红土地,西双版纳,中缅边境,勐泐大佛寺。虽然时间地点不多,但我们感触很多,尽管我们没有对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有深刻的认识,却足够让我们初步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特别是它丰富的文化底蕴,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专业有很大的作用。

这次的云南之行,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当地的民族风情,以及蓝天白云的自然美景,就要数其建筑了。云南少数民族建筑且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特点。既反映了各民族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性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融合。

捷,但却有着机器无可比拟的情感。还有那里的刺绣,繁复的刺绣,一针一针无不诉说着这里人民的勤劳与朴实。花色各异,色彩浓烈,有着浓郁的民族气息。我想说,他们的色彩都浓烈到了极致,也有大红配大绿却不会让人心生突兀之感,仿佛就是那么自然而然的。在这里,我知道设计那是必不可少的,合理而大胆的色彩搭配会有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其实最终支撑我们设计的是什么?毫不疑问,是他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情感,这是不论色彩还是笔法技艺都不可替代的。文化之于设计就如水之于鱼,必不可少。其实不管对于什么,它强大的生命力都是来自于它最深层的本质内涵,有思想方能走得更远

。s 之后,我们去了红土地。早晨日出前后在公路边的高坡上俯瞰打马坎村,打马坎是观日出的最佳地点,运气好时可以欣赏到梦幻般的日出和朝霞。这里方圆近百里的区域是云南红土高原上最集中、最典型、最具特色的红土地。因为这里地处温暖湿润的环境,土壤里的铁质经过氧化慢慢沉积下来,逐渐形成了这种红色。一部分红土地翻耕待种,另一部分红土地已长满青稞或小麦和其他农作物,远远看去,就像上天涂抹的色块,绚丽斑斓,衬以蓝天、白云,构成了红土地壮观的景色。它那天然的红土壤被普普通通的农民随意耕作的各色庄稼,立马织就成一幅幅水灵水灵的,五彩缤纷的水彩画。尽管我们去的季节不是最佳的,但映入你眼帘的美依旧令人惊叹,疑是鬼斧神工。第一眼看到那极具层次的彩色线条,相信你会和我一样,会觉得美得太不真实了!放眼望去,山川和原野呈现出一片片暗红、紫红、砖红等不同的红色,方圆数百里大大小小的山头、山坡上,油菜花与洋芋花热烈地绽放着,白色的麦浪在清凉的山风下如碧浪般翻滚,一层绿,一层白,又一层红。到处都是鲜艳浓烈的色块。层层叠叠的梯田里,火红的土壤上。仿佛上天涂抹的色块,色彩斑斓炫目、艳丽饱满,有着优美的线条,又勾画得如此浓墨重彩,煞是好看。艳阳高照,天空越发蓝得动人,云彩变换着不同的姿势,投在田间的光影不时幻化,每一秒钟都是一个全新的画面。运气好时,还可以看到彩虹与红土地连为一体,闭眼遐想时又怎一个“美”字了得。秋季的云南,将为您展开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卷。之后我们又来到了西双版纳的傣族园。傣族园,全称西双版纳傣族园,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橄榄坝。这里有典型的杆栏式建筑。傣家竹楼属干栏式建筑,分上下两层,下层用于堆放杂物、车辆停放和关牲口,上层是住人的。从前这儿是一片原始森林,常有野兽出没。住在楼上可以防野兽侵犯,并且还可以防潮、防震。这里的杆栏式竹楼群古朴、雅致、壮观;这里的村民纯情、朴实、好客;这里的民风民俗独特而浓烈;这里的热带田园风光旖旎迷人;这里的村民与自然和谐相处,完美融合,仿佛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在傣族园,我们还有幸观赏地道傣家人的舞蹈艺术。著名傣族舞蹈家刀美兰、白族舞蹈家杨丽萍,从西双版纳这块神奇的土地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文艺舞台之后,人们对傣族的舞蹈艺术魅力无不为这倾倒。傣族园是西双版纳之魂,是西双版纳唯一集中展示傣族历史、文化、宗教、体育、建筑、生活习俗、服饰、饮食、生产生活等为一体的民俗生态旅游精品景区。景区由五个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生态村寨群落组成,园内五寨连珠,绿树掩映,竹楼环抱,梵音缭绕,浑然天成,千年不变的村寨群落,千年积淀的民俗风情,旖旎的亚热带庭院风光,神奇的佛教文化,花果飘香的世外桃源,素有孔雀羽翎之美称,是傣家人的“勐巴拉娜西—人间天堂”。之后,我们来到了昔日傣王朝皇家寺院,今日西双版纳傣家人心中的圣地。勐泐大佛寺。佛寺依山而建,落差达122.8米。佛寺大门有两个入口一个出口,正门是弘法门,右门是佛缘门,左侧则是出口清净门。看到广场立着的释迦牟尼金色太子童像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很q,他站在莲花座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寓意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九条石雕龙环绕在左右。我在想,那些灵童,天生便有六根清净四大皆空的佛缘吗?在大佛寺里,我学着旁人丢一枚硬币到许愿池,请让我学会放下,把一切当成浮云吧。执着,真的使人苦痛。我双手合十,过往在脑中掠过,慢慢前行,那并列着一尊尊佛像的走廊,经过每一尊,能听到心中颤抖的声音。一切,都可以云淡风轻吧。

这次考察的时间虽然不长,并且有将近一半的时间是在车上度过的,真的有点累,但我感到收获很大。能与这些世界名景实地接触,游览世界文化,亲身感受红土地的景色,体验傣族人的生活习惯,考察异地的包装造型。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感到来云南很不错,让我收获了那么多,这对我们今后的专业有很大的作用。时光一步步在前行,不久前我们踏上了熟悉的火车来到了陌生的城市,在那不久后我们又坐上原来的列车回到原来的城市,只希望在这之后,那个你不在是原来的你,在这漫长的艺术道路上,不再陌生,不再彷徨。版纳啊,你给了我太多太多的不期而遇,就这样越来越迷恋在你醉人的风情里。橄榄坝的那棵大树下,坐着一个年迈的老太太,慈祥的像极了我年迈的外婆,走过去,看她一针一线地缝制着七彩的长筒裙,从她手里接过那根手工打制的银腰带,带走的是对版纳的思念和怀想。如果有一天,不再想去漂泊了,我要住进那充满了幻想的小竹楼里,看窗外的树影婆娑,听远处传来旋律优美的那首歌,歌中唱到:月光啊下面的凤尾竹啊,轻柔美丽像绿色的雾,竹楼里的好姑娘啊,光彩夺目像夜明珠„„篇四:环艺考察报告 在苏州考察中我们主要是考察景观以园林为主,苏州的园林给我们感觉是占地面积不大,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参观了为之几个典型的园林拙政园、狮子林让人感叹其园艺的巧夺天工与自然精致。狮子林建筑可分祠堂、住宅与庭园三部分,现园子的入口原是贝氏宗祠,有硬山厅堂二进,檐高厅深,光线暗淡,气氛肃穆。住宅区以燕誉堂为代表,是全园的主厅,建筑高敞宏丽,堂内陈设雍容华贵。沿主厅甫北轴线上共有四个小庭园燕誉堂甫以白、紫玉兰和牡丹花台为春景庭园,亲切明快。堂北庭园植樱花二株。更添春意。小方厅为歇山式,厅内东西两侧空窗与窗外腊梅、甫天竹、石峰共同构成“寒梅图”和“竹石图”,犹如无言小诗,点活了小小方厅。狮子林的漏花窗形式多样,做功精巧,尤以九狮峰后“琴”、“棋”、“书”、“画”四樘和指柏轩周围墙上以自然花卉为题材的泥塑式漏花窗为上品。而空窗和门洞的巧妙运用,则以小方厅中这两幅框景和九狮峰院的海棠花形门洞为典型,九狮峰院以九狮峰为主景,东西各设开敞与封闭的两个半亭,互相对比,交错而出,突出石峰。再往北又得一小院,黄杨花台一座,曲廊一段,幽静淡雅。这种通过院落层层引入,步步展开的手法,使空间变化丰富,景深扩大,为主花园起到绝好的铺垫作用。主花园内荷花厅、真趣亭傍水而筑,木装修雕刻精美。石舫是混凝土结构,但形态小巧,体量适宜。暗香疏影楼是楼非楼,楼上走廊可达假山,设计颇具匠心。飞瀑亭、问梅阁、立雪堂则与瀑布、寒梅、修竹相互呼应,点题喻意,回味无穷。扇亭、文天样碑亭、御碑亭由一长廊贯串,打破了南墙的平直、高峻感。主花园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北部,前后错落,形式多变,但由于建造年代的不同和贝氏在重建时对园林的理解不同,在建筑材料的运用和体量比例上看,旱船过于写实,问梅阁体量过大,见山楼外形中西结合,甚至有混凝土六角亭,建筑风格不够统一。入园,便见玲珑石笋、石峰、丛植牡丹及白玉兰,与“立雪堂”背面侧窗和谐统一,使框景更趋完整,形成进入庭院前视觉上的美感,同时喻“玉堂富贵”之意。并有蔽外隐内之含义而景深意远。庭院北是主体建筑高敞宏丽的鸳鸯厅。南厅名“燕誉堂”,出自《诗经》,意为名高禄重安闲快乐。燕誉堂为全园主厅,高敞宏丽。堂屋门上有“入胜”、“通幽”、“听香”、“读画”、“幽观”、“胜赏”砖刻匾额。北厅称“绿玉青瑶之馆”,出自元画家倪云林诗中,“绿水”指水,“青瑶”指假山。中堂屏风南面刻《重修狮子林记》,记述贝氏1917―1926年间重修“狮子林”的经过。北面刻《狮子林图》,寺峰古柏,飞瀑层楼。厅内陈设精致华贵。厅的前廊西侧可通“立雪堂”,后廊西侧门宕通假山洞穴而进入“卧云厅”,在后为小方厅,厅名“园涉成趣”,其西侧辟门,可登假山。以鸳鸯厅为中心,面向四方的布局,颇为巧妙。厅前有“息庐”、“安隐”砖刻。院内湖石、花台、小树组成一景。穿越小方厅,见院中花台上的巨峰气势雄伟,由九头不同姿态的狮子组成。峰北院墙漏窗的框形各异,并分别套入琴棋书画图案,流畅明快。向西可到指柏轩,为二层阁楼,四周有庑,高爽玲珑。古五松园在指粕轩之西,中间隔一竹园。园里旧有五棵大古松,霜干虬枝,亭亭似盖,所以狮子林从前曾名五松园。转弯向南到飞瀑亭。这里为全园最高处,用湖石迭成三迭,下临深渊,上有水源,开动机钮,即成人工瀑布。东部

东部原称“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约31亩,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移建。拙政园的建筑还有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等。中部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3/5。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

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

西部 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顿感到这里可欣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西部其它建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

在为之十天的考察让我们理悟到了环艺的重要性,城市的规划是与大自然结合来提升城市的美感。我们需要努力提高自己专业能力来为以后的城市提供美感,来美化自己的美好家园篇五:环艺实习考察报告

实习考察 目录 1.实习考察2个人简介部分„„„„„„„„„„„„„„„„„„„„„„„„„2 2.实习考察2进度表部分„„„„„„„„„„„„„„„„„„„„„„„„„„3 3.实习考察2设计调研部分„„„„„„„„„„„„„„„„„„„„„„„„„4 3.1 哈尔滨果戈理大街调研部分4 3.2 圣母守护教堂调研部分„„„„„„„„„„„„„„„„„„„„ „.6 3.3 海城市场和居然之家调研部分„„„„„„„„„„„„„„„„„„„„6 3.4总结实习调查材料„„„„„„„„„„„„„„„„„„„„„„„„„7 4.实习考察 调研总结心得„„„„„„„„„„„„„„„„„„„„„„„„ 16 1 实习考察 个人简介 2.专业考察2进度表·

注:●为专业考察必须完成的内容,○为专业考察选择完成的内容。3 实习考察设计调研部分

3.1哈尔滨果戈里大街大街调研部分

一、果戈理大街概况

果戈里大街始建于1901年(曾更名为商务街、奋斗路),以19世纪俄国批判主义文学奠基人果戈里命名,于2004年恢复原名。该街全长2 642 m,平均宽度约为30 m,因连接哈尔滨市南岗和道里两个主要区段而成为哈尔滨市主要的交通干道,同时它作为秋林商业圈的延续,街道两侧分布的商业业态成为哈

尔滨市较为繁华的商业区。此外,在规划范围

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的建筑栉比节林,如始建于1926年俄罗斯巴洛克式的阿列克耶夫教

堂,始建于1900年巴洛克风格的秋林公司??经历百年沧桑,老街已经积淀了无尽的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但现在老街在功能、空间布局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街的形象,更制约了周边经济的发展。3.2哈尔滨圣母守护教堂调研部分

一、圣母守护教堂概况

哈尔滨圣母帡幪教堂,又称哈尔滨圣母守护教堂、乌克兰教堂,俄语音译为巴克洛夫斯卡亚教堂,是一座东正教堂,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 268号。其东侧紧邻的是基督教大直街德国路德会教堂,与天主教东大直街耶稣圣心主教座堂隔街相对。圣母帡幪教堂始建于1902年,最初为墓地教堂。1958年起,中国进入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年代,中苏关系也一度紧张。直到1984年10月14日圣母帡幪节,教堂才正式恢复了宗教活动,并成为中华东正教哈尔滨教会的所在地,也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座正式对外开展宗教活动的东正教堂。

二、建筑简介

圣母守护教堂,又称圣母庇荫教堂、乌克兰教堂,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268号。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原为俄人旧墓地,最初在墓地建造石结构祈祷所一处,高约2米,内设圣母像和烛台。1922年动工建造了木结构教堂。1930年由俄国著名建筑师吉达诺夫设计,仿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的艺术风格,在木结构教堂的基础上,重新建造了现在的砖石结构教堂,是中华东正教会哈尔滨教会教堂.圣母守护教堂,又译为圣母帡幪教堂。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上。被列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是中国目前唯一开放的典型拜占庭式建筑的东正教教堂。

俄罗斯,哈尔滨都有圣母帡幪教堂,是东正教教堂,自从东西教派分裂之后,东正教仍然持续着古老的宗教仪式。因此,在教堂内不仅供奉耶稣、圣母玛丽亚的圣像,还供奉着几十位圣徒的圣像。

三、教堂历史

圣母帡幪教堂始建于1902年,最初为墓地教堂,是一座石结构的祈祷所。1922年,为纪念在修建中东铁路、镇压义和团运动以及日俄战争中死亡的俄罗斯人,中东铁路局出资,在祈祷所的东侧新建了一座较大规模的木结构教堂。1930年,中东铁路局再出巨资,由俄罗斯著名建筑师尤·彼·日丹诺夫设计,仿照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大教堂的艺术风格,在木结构教堂的基础上,重新建造了砖石结构的教堂,1930年12月14日建成。即现今的圣母帡幪教堂。1947年以前,教堂曾由乌克兰人看护,当时在哈尔滨的大部分乌克兰人常在此进行宗教活动,并在其周边墓地安葬亡者,因此这座教堂又被称为乌克兰教堂。1958年起,中国进入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年代,中苏关系也一度紧张,此时在哈尔滨的俄罗斯侨民减少,东正教活动也无法正常举行。教堂由哈尔滨市文化局管理,曾相继被新华书店、马戏团等非宗教团体占用。

直到1984年10月14日圣母帡幪节,教堂才正式恢复了宗教活动,并成为中华东正教哈尔滨教会的所在地,也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座正式对外开展宗教活动的东正教堂。2000年9月,教堂司祭格里高利神父(朱世朴)逝世,至今还没有新的司祭主持活动。

四、机构建筑

圣母守护教堂,始建于1922年,原为木结构大教堂。据说,起初建在了乌克兰俱乐部内,因此,老哈尔滨人喜欢叫它乌克兰教堂。1930年春,重修改建为砖石结构。这座漂亮的拜占庭风格的建筑,出自于俄国著名建筑师吉达诺夫的手笔,施工图是他攻读建筑学的大学毕业设计,由中东铁路当局出资修建。1936年建成后对外开放。该教堂占地面积9502平方米,建筑面积660平方米,平面呈十字形,体现出拜占庭建筑的特点。

第五篇:书法调查报告

考察时间:2009年12月21日

姓名:王怀奇

班级:体育系08级5班

学号:08100500

2指导教师:曾德宏

书法老师布置作业拉.这也算是一学期要毕业了考试的的作业了.就是要我们去拜会宜宾现在的书法大家些.经我们的书法老师的介绍了下现在宜宾现在的书法大家.依我现在对 宜宾的了解.真武山成了我的首选那个地方离学院很近的,出校门坐公交车就直接到了真武山的脚下

真武山上有许多古寺庙,有川南道教圣地之称,就在山脚下就可以看见那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山虽然不高,却是树木丛生,郁郁葱葱;山虽然生在城市,却一点也不喧哗,反尔比其它生在农村的山更加清静。

一路上山映入眼帘的有匾额.有石刻.还有碑文.突然抬起头有3个大字出现在眼前“南天门”.我们说可以在博物管去看一下在去拜会周植桑老先生.我们就走向了博物馆.可是不幸的是我们今天不能进去看了可能是周末吧.我们就只好寻问在真武山坐镇的大篆刻家周植桑老先生的住处.山上的人们很和气的就告诉了我们他的住处我们很顺利的就找到了他的家了可是现在他不在家我们就只好在他家门口等着了.不一会儿一个 白发苍苍的老人出现了.我们的第一反映就是那就是我们要找的那位老先生.

“周植桑,字紫山,号石公,当代著名篆刻家、书法家、收藏家。师承肖有于,姚石倩。肖为齐白石弟子(近代印人传中有记录),也是齐的得意门生,死时年仅42岁,因其选材极严,终其生仅2人得其传授,周植桑乃其重点培养之对象,治印得齐派嫡传。周天资聪颖,博学多思,对技艺精益求精;对学问广收博采,尽力之所及,收集各种石碑、诏版、古币、砖瓦、封泥,仔细研究,大胆创新。所治印章,刀法精湛,气势雄健,布白均匀而不板滞;大气磅礴而流畅自然。且众体兼备,涉笔成趣,古今融汇,风格超卓。

植桑先生曾为中国秦文学会副会长(最早为国家文物局秦篆组、秦文研究所),中国社团研究会理事。也是中国书协发起筹建人之一。但由于先生乡土情重,不乐久居北京,80年代未返老还乡后,在宜宾博物馆做研究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宜宾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兼中国秦文研究协会顾问,四川省钱币学会理事。其篆刻、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省、地展出20余次,发表篆刻、书法的文章及作品40余件(次)。在秦篆组工作期间为国家领导人治印无数。其简历分别载入、《中国印学年鉴》、《中国收藏界名人辞典》、《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等。60余年来,他致力与秦文篆刻方面的研究、收藏、整理工作,曾参与修补了秦始皇巡秦山时李斯所书的《秦山刻石》。

今天我们能见到这样的以为大家真是我们的荣幸呀.他是以为和蔼可亲的老人我们和他很快就交谈上了.在和他交谈的同时我们还在他家里参观了他的那些作品.可惜的是没有得到他老人家的真迹是我们这次最大的遗憾.但好的是我们在他家里照了照片.还和他 老人家合了影作为纪念.

拍完照之后我们拜别了这位老人.虽然我们没有得到这位老人的真迹但是我们也没有白走这一趟.我们还在真武山上看到了许多书法碑文.要不是书法老师介绍我们有目的的欣赏我还真没发现在这座山上还有那么多的书法杰作.虽然我来这里很多次了,这次真是双重收获不仅欣赏了风景还欣赏了书法.这次比那一次都玩的开心.书法真的可以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经过一学期的短期学习对书法也知晓皮毛了

推荐专题: 书法鉴赏考察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