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5篇)

2022-12-08 21:53:04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5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5篇)》。

第一篇:关于青少年的叛逆心理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关于青少年叛逆心理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导入:青少年是最容易产生叛逆心理的人群,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研究人员:罗曦(明阳学校,高53班)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调查研究,了解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各个方面,得出一套对于青少年叛逆的教育对策,从中让青少年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状况,使之健康成长。

研究内容:

搜集案例及资料,得出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及其表现。研究主要方法和手段:

上网搜集相关案例及资料,查阅书籍,询问心理老师等。研究过程:

共青团长沙市委、长沙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长沙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联合长沙倍腾学校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工作机构,以湖南省会长沙市为中心,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调查、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对近两万个家庭和1万名12岁至18岁的青少年进行了教育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分析研究。调查表明,13岁至16岁的年龄段中,青少年厌学、网

瘾、暴力倾向等行为特征表现明显,而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根据专业的分析研究,具有厌学、辍学、休学、叛逆、网瘾、暴力倾向等行为特征的青少年称之为“困惑青少年”,其中超过90%的“困惑青少年”集中在13岁至16岁这个年龄段,其中又以13岁至15岁为最多。调查显示,“困惑青少年”呈低龄化与扩大化趋势。

其突出表现为:一是“网瘾”现象。98%的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由此引发的各种偷盗行为已成为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类型。二是 “与父母沟通困难”现象。占叛逆青少年56%。三是“早恋”现象。占叛逆青少年的27%(这仅仅是家长所了解到的数据)。四是“叛逆”现象。48%的青少年具有“叛逆”行为。其中,最常见的是“离家出走”。五是“暴力倾向”时有发生。其中,对父母的暴力行为占32%,与社会青年的暴力冲突占16%,由于个人个性造成暴力侵害的占21%。

调查中,离异、单亲、再婚家庭的“困惑青少年”占57%,父母关系不和睦导致的占到了14%,父母中一人外出打工的留守家庭占20%,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的占63%。同时,乡村以及城乡接合部留守家庭的孩子也呈现上升趋势。

调查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一、叛逆心里的大概含义

它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少年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阶段,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而易

与家长的意向不同。当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其实质是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的不遵从。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父辈与子辈之间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

二、叛逆心理的产生原因

(一)主观方面:

心理受挫: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尊性,总希望教师、同学重视、赏识。长期得不到这种满足,心理受挫,就可能发牢骚、闹情绪,甚至而用“非常” 方式需求关注。

好奇性驱使:学生对未知事物有好奇性,总想解开他们的“神秘面纱”。探个究竟,看个明白,亲身体验一下,往往事情越有阻挡,对学生就越有诱惑力。

性格因素:部分学生性格孤僻、任性,常以自我为中心,爱耍小脾气,听不进不同意见,拒绝有意帮助、自控能力较差。

(二)客观方面:

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子女性格、行为习惯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认为,父母对于子女过分溺爱或过于专制,可能使孩子产生任性、反抗和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教师态度:教师教学缺乏民主意识,对学生缺乏爱心、耐心,教学方法简单、粗暴、甚至挖苦、讽刺、体罚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性,易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

班风不良:有叛逆心理的学生相互感染,进取目标受挫。

三、叛逆心理的具体表现

否定性:对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学校制度,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和无端否定。

评判性:评判学校和老师,评判老师的教学和行为。由于对学校部分老师的不认同和抵制,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与相关科目学习出现滑坡现象;评判社会对社会负面现象不接受和不理解。

对抗性:对父母十分冷淡,距离拉大。认为父母的管教不符合自己的现实生活标准,实施消极抵制、明显对抗;不接受倾向明显,甚至公开敌对;要求他们做的事情偏偏不作,或者反其道而行之。

冷漠性:对抗造成与父母关系恶化,对父母对自己的不尊重行为产生厌恶和反感产生关系情感的冷漠现象和行为上的违拗性。面对父母伤心的眼泪不能使他们动情。

阶段性:青少年的叛逆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主要体现在心理认知能力和生物性适应能力增加阶段;心理认知能力上升,评判能力和世界观开始形成。他们不在盲从权威,对教师、家长开始臵疑,叛逆行为表现开始;世界观的初步形成表现为对自我评判结果的维护,维护判断就是维护自我,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尊心的表现。叛逆常常在青少年世界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出现。

四、叛逆心理的教育对策

心理疏导法:疏导的关键就是与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 创设一种情境, 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受压抑乃至反抗的情感原因,把不满情绪全部发泄出来, 以达到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和内心平衡。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一要抓住逆反的“症结”所在,在“疙瘩”处设法使招, 使学生想得通并愿意接受教育;二要切中学生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的“脉搏”, 给予科学合理的疏导,使学生认识到教师了解自己、关心自己、重视自己。唯有此, 他们才能改进自己的不足, 与教师默契配合。

心态契机法:学生心态是指在外部刺激和主客体作用下, 学生对外部刺激和自身状况所表现出的心理反映状态。它明显表现为某种情绪和心理倾向, 反应出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气质、性格及其心理变化的态势。教育者要清楚地了解学生心态变化, 特别是对消极心态要把握诱因, 在掌握实情的基础上利用适当时机, 即在学生希望进步、愿意解决矛盾情况下晓之以理, 促其感悟, 使消极心态转化为积极心态, 将逆反心理消除在萌芽状态。

改变氛围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 使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感受到气氛的和谐、师生关系的融洽、集体的温暖, 进而自觉融入和谐的氛围中。教学中, 若因为教师教学方法死、课堂气氛沉闷而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程序, 改变教学方法, 机智地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 重新鼓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 逐渐淡化和消除逆反心理, 从而有效地学习。

分类指导法:即要根据学生不同知识能力水平、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及需求给予不同对待, 使教育教学有针对性和区别性。

对于不同原因导致的不同类型的逆反心理, 教师要对症下药, 区别对待, 这样学生逆反心理的消除才能落到实处。

身教法: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因为受教育者时时刻刻对教师、对长者进行观察乃至模仿。他们听了你课堂上的说教之后, 往往要同你日常生活中的言论、行动相比较。我们知道, 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成熟性和判断力, 他们也逐渐学会“听其言”、“观其行”。如果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说得头头是道, 而自己的行为表现却十分落后, 那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会逐渐降低。今后, 他说得再娓娓动听, 学生也会不屑一顾, 望而生厌。

结束语:青少年逆反心理既是正常心理,又是问题心理;既有消极性一面,也有积极性一面。在青少年成长道路上逆反心理是必然存在的。青少年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思变的特点,具有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积极的逆反心理是一面明镜,如果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逆反心理也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需要很好解决。

推荐专题: 研究生简历自我评价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研究性学习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