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夏”期间农业生产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夏”期间农业生产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丽水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
市经贸委 邱伟生 范世武
中小企业是丽水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载体,在扩大就业满足市场需求、繁荣城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参与社会分工、承接产业转移,为大企业协作配套和发展农产品加工等诸多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我市中小企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到2007年,全市中小企业(工业企业单位)达1.54万户,从业人员24.94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649.74亿元,比上年增长33.42%。完成工业增加值141.51亿元,比上年增长35.7%,占全市GDP的33.3%。其中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02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24.3亿元,比上年增长41.54%。但与发达市县相比,我市中小企业无论是发展规模、发展领域,还是社会贡献、富民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与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一、当前我市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原因剖析
(一)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据统计分析,我市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资金80%以上靠业主自筹,2007年全市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信用社)贷款71.81亿元,仅占企业总资产的16.7%。2008年金融形势更为严峻,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我市银行资金面稳中趋紧,各家商业银行有节奏地控制信贷规模、投向,企业资金供求矛盾也不断加大。一些无抵押物或找不到担保的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一些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后,资金需求量迅速增大,而土地房产等抵押贷款不能满足其生产发展要求;企业技改项目投产后,生产流动资金跟不上的情况较为普遍。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我市采取了土地回购、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政策、积极争取市外商业银行进驻丽水开展业务、组织开展银企合作推荐活动、加强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等有效措施,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弱点较多,仍很难获得商业银行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不相适应,且中小企业缺乏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条件,我市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尚不健全。
(二)微小企业发展缓慢,比重逐年下降。从2000年到2007年丽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增长了6.74倍,而规模以下企业工业产值只增长了29.9%,微小企业总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56.4%下降到17.8%。受宏观调控影响,微小企业在融资、用地等方面困难较大,新办的规模以下企业不多。同时,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也是制约发展的原因之一。大多数微小企业使用的设备陈旧落后,相当一部分企业使用的是大中型企业淘汰的旧设备。
(三)要素成本上升,企业产品利润空间不断缩小。一是多次加息后,企业的资金成本明显上升,今年1—8月累计,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利息净支出增长46.8%,比同期银行贷款余额增长率高出22.6个百分点。并且民间借贷利息也不断上升,丽水民间融资月利息一般在2‰以上。二是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提升,前8个月全市规模企业人均工资支出增长25.94%。三是土地实行“招拍挂”以后,工业用地出让价提高,如市本级每亩工业用地最低价不少于20万元;四是前三季度金属材料价格,煤、油、运费等在高位上进一步上涨,并逐渐传导到下游产业,企业利润效益普遍下滑。
(四)工业投资(技改)回升,但供地不足等因素将长期制约投资增长。前三季度,全市在建工业项目674个,比上年增长28.6%,完成工业投资70.13亿元,同比增长39.3%。除市本级、景宁县工业投资下降外,其他县(区)工业投资都有增长,其中松阳县增长2.2倍,莲都区、龙泉市增长1倍以上。工业投资大幅回升主要是去年以来项目落地情况好于往年,各地通过向低丘缓坡要空间、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和土地复垦要指标、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厂房调整结构等多种措施,解决了一部分项目用地问题。但从长远看,土地紧缺的矛盾并未得到根本缓解,土地要素的影响仍将长期存在。同时,由于当前产品出口和国内市场需求趋于平稳,以及企业资金紧张的影响,相当部分企业的投资信心下降,企业改变投资计划和放缓工业投资建设速度的情况较为普遍。
(五)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我市中小企业大部分集中在传统加工业以及先进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企业,其企业组织形式、产业结构主要表现为粗放型、低层次和小而散的格局。二是规模实力较弱,品牌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尽管我市中小企业有1.54万家,但规模普遍偏小,缺乏主业突出、发展后劲足、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同时,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较少,丽水的区域产品在全国、全省所占比例不高,且区域产品的产业规模不大,知名度低。具有区域特征的品牌不多。
(六)人才相对缺乏,用工难。一是技术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缺乏。据统计,我市企业经营创业者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2.45%,高中及中专的占50.02%,大专的占14.29%,本科的占12.24%,硕士、博士的没有。在企业经营管理队伍中,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比重是10.99%,真正懂技术、懂管理、懂财务的人员更少。二是不注重培养和使用人才。很多中小企业未按规定给职工办理医疗、养老、人身保险等,也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致使优秀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流失,使企业陷入既无法孕育人才,又不能有效招募和积蓄人才的两难境地。三是劳动力市场供应严重短缺。随着我市工业总量的迅速扩张,园区内投产企业增多和本地企业技改投入不断增大,对各类人才及用工需求迅速增加,而到丽水劳动市场应聘求职人员则出现短缺现象。
(七)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落后,企业文化建设较差。一是思想不够解放。一些企业主还存在“怕露富”的思想,担心树大招风,“小成即满、小富则安”的思想相当严重,舍不得投入,怕投入后企业运转困难,不敢也不愿加快投资发展,这是制约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迈向合理化的重要因素。二是创新意识较差。企业管理缺乏科学性,流于“家庭式”管理,缺乏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动力,经营方式相对落后,产品质量、企业财务、安全生产等管理基础还比较薄弱,对市场行情的分析缺乏冷静思考,常常导致其盲目投资,往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束手无策。三是多数企业产品销售方式落后。据分析,大多数企业以自行销售产品和以自行批发销售为主,以批发给中间商或以其他方式销售产品的企业不多。四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未意识到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企业仍是厂房、车间和产品的代名词,文化、人文意识淡漠,职工与企业之间的亲和力较差。
(八)外部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是诸多因素对中小企业发展带来制约。世界经济下滑趋势日益影响外贸出口,国家连续多年的宏观调控累积效应逐步显现,年初围绕“两防”首要任务,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给微观经济运行带来不小的压力。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原材料和燃料成本上升,银行贷款利率上升,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上升,出口退税下降和银行信贷紧缩导致中小企业获得融资非常困难,包括劳动合同法在内的行政监管比过去严格,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环保、劳保、安全生产等规范创业的要求不断提高等因素制约经济加快发展。二是微小企业用地难、享受政策难。微小企业发展一度受到忽视,在政府的专项补助、融资、人才、供地等政策享受上与规模以上企业相比,缺失了许多公平的待遇,使得许多微小企业多次失去发展机遇。据调查了解,我市90%以上的微小企业没有自己的标准厂房,这严重地限制其发展,给企业带来了招工难、订单落实难等这样那样的问题。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形成。一方面,我市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发展较晚,不够发达,缺乏有效的对中小企业进行教育培训、管理咨询、市场营销、技术开发和法律支援等中介服务,另一方面,现有的中介机构如一些协会的作用十分有限,大部分中介机构依附政府部门的权力余威生存,较少对企业直接开放服务。与此同时,对中小企业的管理也较为分散,各部门对各自管辖的中小企业往往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政策,造成对中小企业的宏观管理较为混乱,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很少关注。四是合力兴工氛围还需进一步浓厚。从工业经济服务月活动企业问题调查汇总情况看,今年企业反映的问题有110多件,主要涉及基础设施、企业用地用房、招工、厂房竣工验收、融资担保、企业税费负担等方面,一些共性及政策性强的问题、一时条件限制难办理的问题,有待于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服务意识、破解难题才能得到很好解决。
二、促进我市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一)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发展水平。
1.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优化升级。要加紧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改造现有传统工艺,支持企业坚持“品种、质量、效益”的方针,以国内一流、国际先进为目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生产线进行改造,全面提升装备水平和企业信息化水平。要加强青瓷宝剑、制笔、缝纫机、微电机、竹木制品加工、灯管、轻纺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工作。要突出产业培育发展工作,立足于市场需求,选准调整的方向和重点,着力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日用化工和精细化工、专用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合成革等塑料制品、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金属制品等产业。要大力开发生物制药、电子信息产品及新材料、新技术等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以及以旅游产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进一步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和竞争力。
2.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落实技术创新政策,做好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认定工作,推动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科技孵化中心,引导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鼓励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技术创新平台,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要加快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依托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共同开发以创新为特点的高科技项目,重点围绕行业共性、关键性、前沿性技术开发和对我市产业升级有重大影响的新技术,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二)积极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充分利用我市资源、区位、交通、政策等优势,积极引进一批适合我市产业定位和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和企业,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要瞄准国际国内知名企业、企业集团开展招商引资,要突出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企业熟悉行业状况、业务联系面广的优势,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增强招商引资实效。要突出抓好产业招商,加快与温州、台州、金华等周边城市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项目和优势企业项目与周边城市企业实现对接,从而加快引进一批区域关联度大的产业项目、龙头项目、配套产业链项目等落户我市。要加强对外经贸合作与交流工作,到温州、台州、金华等地组织几次大的招商引资活动。推动在外客商组建丽水商会,建立丽水籍在外客商库及回乡考察制度,抓好丽水籍在外客商的回归工作,促进丽水籍在外客商回乡创业。
(三)加快园区建设,培育发展集群产业。
1.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坚持把发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与工业集中区、园区建设相结合,加快推动省级工业园区、乡镇工业功能区的建设步伐。依托园区建设,抓好中小企业的集中布局规划、统筹安排,引导中小企业从原来的分散布局向工业园区相对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避免基础设施投入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抓好《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开发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丽政发„2006‟43号)的贯彻落实工作,促进园区建设。
2.抓好关联企业产业链延伸。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培育,突出抓好产业的前置关联和后置关联,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的关联效应。大力发展上下游产品和企业,力争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上下游产品和关联企业为配套延伸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3.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实施《市政府关于加快品牌培育与质量提升的若干意见》,引导中小企业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商标注册、品牌宣传等创牌基础性工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加强与知名品牌的合资合作,通过参股、嫁接或其它形式加入其营销网络,做大品牌,扩大品牌经济规模。加大区域品牌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做好区域产业与品牌的宣传培育工作,抓好区域品牌、中华老字号、浙江老字号的申报保护工作,不断提高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四)完善政策体系,加快培育中小企业成长。加大财政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扶持市直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增加财政支持资金投入。建立完善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评价方法,滚动发展成长型中小企业,使更多优秀的企业进入培育梯队。有重点地培育百家最佳成长性中小企业,在资金扶持、标准厂房、技术支持等方面给予优先享受有关政策。继续抓好微小企业上规模培育工作,建立健全微小企业培育信息库,争取每年入库企业达到250家左右,经过引导、扶持培育后,当年上规模企业100家以上,其中本地上规模企业50%以上。
(五)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平台服务功能。
1.加强企业融资服务。要继续深化“企业联保贷款”工作,积极推动银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转变观念,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品种,落实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制定鼓励企业股改上市政策,继续推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工作,做好牵线搭桥,争取更多的丽水优质企业能上市融资。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积极鼓励民营资本创办担保公司,规范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经营行为,促进银保合作,协调解决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抵押登记难等问题,提升担保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
2.着力解决中小企业厂房建设。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标准厂房建设的若干意见》,大力支持小企业创业基地(标准厂房)建设,引导小企业集聚发展。到2010年,争取全市累计建成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培育和建成一批市级以上示范标准厂房,逐步形成一批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配套、产业集聚的标准厂房集中区域。同时利用一批规模较大的闲置地、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后的旧厂房等创建创业基地,并对创业基地内的道路、供电、供水、排水、消防、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
3.加快推进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整合资源、规范运作、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方针,整合和规范现有中介机构。以此为基础,重点围绕融资担保、信用评价、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管理咨询、科技创新、创业辅导、政策法律服务等建立8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加快制笔、中医药、微电机等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组建进度,组织实施一批共性技术攻关项目。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院、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培训工作,加快企业人才素质提升。充分利用省中小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免费开展小企业培训、创业辅导、企业诊断等工作。
4.积极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招工招才难问题。一要加强对中小企业业主的教育培训,提高企业家素质,引导企业加大对人才教育投入,建立企业培养和使用人才的长效机制。加强企业经营者市场营销能力培训工作,提高企业经营者经营企业的能力。二要加快中小企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进一步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充分利用现有大专院校、职业技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条件,发挥职业培训机构的优势,开展针对中小企业服务的专业培训和职业技术培训。三要鼓励企业高薪聘请引进高素质职业经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提升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四要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设,积极推行持证上岗,扩大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范围和提高社会认可度。
5.强化行政和社会化服务,优化发展环境。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确保政策贯彻到位,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行为,强化政府部门服务意识。二要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各项活动。以“经济服务月”活动为载体,不断地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积极争取省级财政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力度。争取省政府将丽水九个县(市、区)都纳入全省低丘缓坡综合开发试点范围,以解决丽水中小企业发展的空间问题。四是妥善实施新《劳动合同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规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
摘要:通过阐述分析XX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的因素,提出抓好土地流转工作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 现状 困难 对策建议近年来,随着我县外出打工人员的逐年增多和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一部分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依赖土地,这就造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象比较普遍。我局组织人员在全县9个乡镇对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
(一)流转数量面宽量大
我县共有农业户 多户,经调查统计全县有流转农户总户数户,占农业户总数的 %。流转总面积亩,占耕地总面积的%。其中稻田流转面积亩,占稻田面积的%,占流转总面积的%。旱地流转面积亩,占旱地面积的%,占流转总面积的%。从调查数据可看出我县土地流转面宽量
大,流转土地类型以水田为主。造成大量土地流转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丧失和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使农户自愿将自己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给其他农户,收取一定费用。另一方面原因是传统农业效益差,为防止土地撂荒,农户自愿将承包土地让其他人耕种,不收取转让费。
(二)流转对象涉及广泛
从调查看我县土地流转主要以农户与农户流转为主,面积有亩,占流转总面积的%,其流转范围以本乡本村流转居多。其次农户出租给城镇居民的亩,占流转总面积的%。
(三)流转形式多种多样
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形式多种多样,一是以转包为主,这种形式目前在农村较为普遍;二是转让或互换,流转原因主要为了耕种、开发方便,做到就近开发,这种形式对于提高土地效益有很大作用;三是以出租方式流转,如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试验示范的需要等。
(四)用途期限各有不同
我县流转土地中,土地的用途各种各样,一是主要以耕种粮食作物为主,如种田;二是用于开发项目,在我县主要是开发经济林木(如金秋梨、考烟等)。三是用于修
路、建房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流转用途的不同,流转期限有1年至永久不一。
(五)流转手续尚未规范
我县土地使用权流转虽然面宽量大,但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往往相互之间的转包、转让以口头协议形式进行,无规范的转让手续,这容易造成许多矛盾纠纷。目前我县不存在乡、村和个人强迫代替流转的现象。
二、我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所做的工作
(一)深入调查,摸清我县土地流转的动态
几年来我县认真开展土地流转调查和清理,平均每年开展一次调查,并针对流转现象、土地撂荒等问题开展了几次专题调查。通过调查基本上澄清了我县土地流转的底子,掌握了一些土地流转的动态。当前我县土地撂荒现象比较多,土地流转现象也比较多,全县有流转土地亩,在2004年国家出台减免农业税、粮食直补、退耕还林一系列政策后,农民对土地使用价值的认识有所提高,土地撂荒现象减少,土地流转的规模缩小了一部分。
(二)大力宣传,从政策上扶持土地流转
《中华人民共和国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出台以后,我县开展广泛宣传,采取各种方式让农民知法、懂法,并结合《承包经营流转管理办法》出台了我县土地流转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我县土地流转管理。
(三)规范管理,促进我县土地流转健康发展 针对我县土地流转的现状,我县从2008年起在部分乡镇开展土地流转管理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我县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工作,并在全县推广,从操作层面明确了土地流转的程序、方法与步骤。引导农民提高土地流转依法签订合同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消除了土地纠纷的隐患。
三、我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成效
通过我县对土地流转经营权的管理,使我县土地流转从自发无组织状态逐渐走上了正轨,梳理以往不规范的流转合同,解决流转价格过低等问题,规范流转程序,依法建立合同登记备案制度。土地发包及承包经营权证管理等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土地纠纷逐年减少。
四、我县土地使用流转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自发的土地流转很不规范
部分农户在土地流转上还缺乏法律意识,口头协议较多,一些土地流转虽有合同,但权利和义务不明,有的显失公平,埋下了日后发生纠纷的隐患。有的农户私下转让、出租土地经营权而不经发包方同意,有的甚至改变了土地 的用途等,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土地流转后不能改变农业用途”的规定,长远来看,埋下了发生纠纷的隐患。
(二)土地权属分割,不利于规模集中
由于承包初期,大多数地方承包土地是按照高、中、低产田分类平均发包给农户的,导致面积不大块的地多,难以成片,不利于承包大户规模经营。
(三)农村土地仍存在撂荒现象
一是因为有些地块位臵偏僻,交通不便,土肥条件差,产出不高,农民自己不愿耕作,想流转又无人接受。二是部分农户外出务工、经商,无力经营,又不愿轻易将土地流转给他人,造成土地撂荒。
(四)缺乏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平台
目前我县尚未出台正式的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没有成立专门的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机构,工作依托县农业局农经站开展,而农经站现属事业编制,却承担着土地承包、农民负担、农村集体财务与资产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机构和职能极不适应。同时,县、乡农经部门均存在人员不稳定的问题,尤其是乡镇农经人员由于人事、工资、工作等受乡镇政府管理,变动随意,在编不在岗、在岗不
在编现象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开展。
五、影响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的因素
(一)农村劳动力不能有效转移的影响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必须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之中,并且必须具有比较稳定的收入,农民不再以种地作为唯一谋生手段,才可能有土地流转及扩大经营规模的意愿。而目前我县二、三产业的发展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还不足,影响着劳动力转移,从而影响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的速度及规模。
(二)农民“恋土情结”的影响
大部分农民与生俱来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任何时候都舍不得离开土地,一旦离开了土地就觉得不踏实,有着深深的“恋土情结”,而且现在承包土地,不仅不用缴纳农业税,每年还可以获得各种补贴,即使保证较高的土地流转收益,又可以在自己流转出去的土地上打工获得一定的工资性收入,他们也不想轻易流转自己的土地,制约了土地的流转。
(三)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低的影响
由于我县坡地多,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来耕种土地,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加之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
(五)缺乏产业支撑的影响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需要一定的产业支撑。我市目前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业产业作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一种内在动力的作用还很弱。
六、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监督管理,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我县是一个人多地少和农业人口比重大的农业县,农村土地不仅是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因此,政府工作各部门必须对农村土地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把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到位,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
加强我县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重点要从宣传、规范、完善、解决四个方面来抓。一是要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增强干部群众法律意识。《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实施以来,我们就把宣传贯彻这部法律作为农村土地
工作的一件大事,积极组织编印《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汇编》,免费发放到千家万户;二是要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三是要完善土地承包流转程序,维护农户的利益。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做到充分尊重农户的意愿,规范土地流转手续,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四是要解决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活动。我县的土地仲裁机构要坚决地维护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的严肃性和执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有效化解各类农村土地承包矛盾和纠纷,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多种方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根据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农户通过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委托流转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养大户,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人员等单位或个人通过接包、租赁、入股、委托经营等形式连片经营农户流转的土地,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探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进行农业合作生产。在土地仍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土地流转基本条件不够具备的地区,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服务载体的经营,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
(三)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财政部门应在每年的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专项扶持资金,且逐年增加,对流转出土地且流转期限在3年以上并形成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户和转出户进行补助;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连片面积50亩以上,经工商部门登记且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补助;扶持县、乡、村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二是实行金融信贷支持。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土地规模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把规
模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农业信贷资金,解决规模经营主体临时性、季节性所需生产经营资金。对于实力强、资信好的规模经营主体给予一定的信贷授信额度,允许规模经营主体以联保等形式办理贷款手续。三是实行用地政策优惠。对规模经营主体因生产需要,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应视作农业生产用地,土地管理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并要加强管理,防止改作非农用地。
(四)通过规范管理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序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原则,要完善流转手续,规范流转合同。乡镇农经部门要指导流转双方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并进行鉴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登记簿,及时准确地记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及时办理有关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注销或重发手续。对已经流转的土地,要组织开展全面的清理,对流转手续不全的,要尽快补全;对流转合同条款不完备的,要完善合同,并及时做好备案、登 10
记工作。同时,建立健全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仲裁机构,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流转纠纷。
(五)切实加强对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工作的领导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广大承包农户及各经营主体的切身利益,必须高度重视。要加强各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队伍建设,将农村经营管理体系与农技推广体系脱钩,列入政府职能。县乡经管部门要增加编制,充实人员,建立起明确的工作责任制和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工作规程,切实担负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指导、协调、服务和管理的职能,及时登记汇集可流转土地的数量、区位、价格等信息资料,定期公开对外发布可流转土地资源的信息,接受土地供求双方的咨询,沟通市场供需双方的联系,在双方协商一致前提下,帮助办理流转手续,切实维护土地所有者、承包者、经营者三方的合法权益。国土、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研究制订相应的管理和扶持办法,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2020年全县目标任务完成水稻种植7.5万亩、高粱2.5万亩、薏仁米6万亩、蔬菜14万亩,养殖畜类22万头、禽类10000万羽,全面做好“夏收、夏种、夏管”工作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我局立足工作实际,抢抓水稻、高粱、薏仁米、蔬菜等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养殖,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奠定坚实基础。
一、面临的困难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不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外出务工,在家的多半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大部分留守人员劳动力比较薄弱,地里的农活都是老人、妇女在管理,而且沿用的是传统的农耕方式,机械化水平低,无法有效利用耕地发展高效农业,无法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以者相镇旗上村为例,耕地面积3990亩,农村总人口5292人,劳动力人口2016人,外出务工1207人,留守老人、妇女1700余人,从事农业劳动生产劳动力2300余人(其中,青壮年劳动力600余人,留守老人和妇女1700余人)。
二是农户对粮食生产积极性不够高。粮食生产与外出务工相比,粮食生产效益较低,农户获利较少,并且受市场影响,农资价格上涨,粮食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以鲁贡镇者冗村为例,主要以黄豆花生等种植为主,每亩收入1050元,肥料投资折算为150元,每亩可赚900元,1人种10亩,一年下来可赚9000元左右;
若外出广东中山等沿海城市务工,每月保守的按照基本工资1720元计算,一年务工11个月收入18920元,除去路费等2000元,可赚16920元。据者冗村部分务工人员介绍,平均每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务工10个月下来也有个30000元的毛收入,比在家里务工强得多。相比下来,农户对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三是粮食生产设施薄弱。地块零星,基础设施较落后,机械化种植普及率低;
基地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遇干旱、洪涝灾害等极端天气容易成灾。据农机补贴办理人员反馈,我县每年申报农机具补贴人员在350台左右,根本达不到机械化要求。据悉,贞丰县每年都不同程度遭受干旱、洪涝等灾害。2018年,小屯、长田、鲁贡等6个乡镇洪涝受灾面积1.27万亩,成灾面积0.03万亩,绝收面积0.02万亩,造成经济损失300余万元;
2019年,珉谷、挽澜等5个乡镇洪涝受灾面积0.43,成灾面积0.02万亩,绝收面积0.02万亩,造成经济损失170余万元。
四是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实力不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近年来,全县注册农业企业生产经营主体近500余家,目前在实际经营的不足100家。经营者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支撑,出现了蔬菜品种结构性趋同,蔬菜生产的现代化水平较低,多为粗放型的经营,规模化商品化蔬菜基地面积比重较小。全县蔬菜基地不足10个,大部分为农户自产自食结余自销,优质品牌、特色的蔬菜品种比较缺乏。
五是高温高湿等恶劣气候适宜各种病源微生物繁殖、生长,致使疫病发生、流行的风险升高,加上洪水灾害极易造成多种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流行。如: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牛羊炭疽病、耕牛血吸虫病、猪丹毒、肺疫、链球菌病、鸡法氏囊病、球虫病、以及中毒病、胃肠道传染病等疫病容易发生和蔓延,这些疫病一但发生和蔓延,将会给养殖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对食品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体健康构成很大威胁。在今年全县生猪补栏任务较重的情况下,还加大了非洲猪瘟等高传染性疫病的防控难度。部分乡(镇、街道)工作重心放在了脱贫攻坚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上,存在对动物疫病防控重视不够的问题,部分乡镇仅有1名兽医技术干部,还被抽去干其他工作,在抓疫病防控上没有技术支撑;
还有频繁调运也给防控工作增加了难度。
二、对策及建议:
一是加强土地流转力度。充分村社合一或以村为单位将不愿种、不想种、没有能力和劳力种的农户手中将土地流转,转包给有实力的大户去经营,打造农业生产规模化、特色化,切实解决劳动力不足,农户生产积极性不高问题,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
二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引进大户或有实力的企业等到我县发展农业产业,利用他们的科学新技术和生产方式示范带动当地农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依托他们的技术团队和力量培育大户和致富能手;
加强农资市场执法,加大打击制假售假、哄抬物价等违法犯罪力度,稳定农资价格,保证农资质量,保障农户种粮积极性。
三是加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整合涉农资金,向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倾斜,列支专款,用于农田水利等设施建设,结合项目建设,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有效推广新农机具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有效解决生产设施薄弱问题,确保粮食丰收。
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善经营、留得下的企业,共谋贞丰产业长远大计,并努力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解决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实力不强等问题。
五是加强财政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补贴政策,稳定农民基本收益,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划拨专项资金,用于病死猪无害化处理;
完善以机耕道、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坝区标准,为经营主体提供高标准的生产基地;
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农调扶贫险,做好产业抵御自然灾害、价格波动的保险屏障。最大限度减小在产业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干旱、冰雹、水灾、雪灾以及病虫害等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给群众带来的损失。
六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意识;
加强基层兽医体系的机构设置,加大兽医技术干部队伍的建设力度,合理调配编内人员;
加强检疫监督,防止疫情传入;
加强业务培训,做好技术指导;
按照职能职责,抓好常发病预防治疗。一要抓好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牛羊炭疽等病免疫;
二要抓好场地清理,切实做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三要加强环境消毒,全面做好消毒灭源工作;
四要加强疫情监测,紧急开展疫病综合防治。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