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调查报告 > 详情页

论文调查报告和论文的区别(优秀范文三篇)

2024-04-23 22:44:14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调查报告和论文的区别(优秀范文三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调查报告和论文的区别(优秀范文三篇)》。

第一篇:教育调查报告论文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极其重要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二、学前教育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尤其是对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身体和感觉意识的发展,也包括情绪情感的发展。孩子很早就能照镜子,并开始区分自己与别人,但很多3岁幼儿对身体各部分关系的理解还很肤浅。

对自己的外部形象的认识是值得注意的。有研究表明,外表吸引人的幼儿和其貌不扬的幼儿相比,前者被认为更富于自信和独立性,而后者则被认为有更多的非社会性行为。即使3岁的孩子,在选择图片时也更倾向于选择漂亮的幼儿。漂亮的幼儿更招人喜欢,容易与他人建立起良好关系;不漂亮的孩子往往受人忽视。这些又反过来影响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对年龄的意识,在幼儿身上也是较有趣的。理解身体随年龄变化这一点对幼儿来说是较困难的,甚至那些已经有了婴儿小弟弟(小妹妹),并知道小婴儿也会长得和自己一样大的幼儿,仍难理解妈妈和教师从前也是小孩子。幼儿对生命、生长、死亡等概念的理解是逐渐产生的,他们试图用简单的办法来处理这类复杂问题,例如,把静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因而变得害怕睡觉等。

关于性别意识,许多4-5岁幼儿仍然不能完全知道性别的恒常性。2-3岁的孩子倾向于把积极方面(如外表漂亮)归于女孩,而把消极方面(如自私、好战)归于男孩。一旦儿童确定了自己的性别,他们会很快学习成人期望的行为和性别角色。

幼儿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别人相处、受到他人评价等,因而会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幼儿的情感体验也是其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受皮亚杰观点的影响,我们一直认为幼儿是自我中心的,难以从别人角度考虑问题。但近年来有研究表明,3-4岁幼儿已经显示出对成人或同伴的理解和同情,即使经常捣乱的孩子,当看到老师难过时也会主动安静下来;5岁幼儿,还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发展幼儿自我意识,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内在的学习动机,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而且会使儿童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

近年来中国关于孤儿院儿童与正常家庭中成长儿童的比较研究则进一步表明,如果在婴幼儿时期缺少了恰当的抚育与学习机会,将会使儿童的智力发展受到压抑、迟滞。研究发现,在孤儿院的单调环境中成长的婴儿,与生活在一般正常家庭环境中的婴儿相比,不仅情绪行为表现异常,而且智力发展水平低下。此后,研究者将这些婴儿分成两组,第一组迁居到丰富多彩的正常环境中,并有成人很好的照顾和引导;而第二组仍处在孤儿院单调的环境中。一年后,这两组儿童的智力水平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第一组儿童的智力远远高于第二组;随着在不同环境和教育影响中生活时间的延长,两组儿童智力发展的差异愈加显著。

总之,学前教育是人的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科学的有计划的高水平的学前教育必将对受教育者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为受教育者的人生发展奠定终生受用的基础;而失败的学前教育也将对受教育者的一生产生消极、难以弥补的影响。

第二篇:教育调查报告论文

摘要:近十几年,我国理工院校的专业教育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人文教育在高校的实施却不尽人意,基于此种现状,对部分理工院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结果得出结论,并结合我国理工院校人文教育现状给予建议。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育;课程设计;个人可持续发展

一、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内涵

自199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已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其内容和内涵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由于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理工大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以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在具体实施中的问题,因此,大学的素质教育也可以称为人文素质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指:“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思想大师怀海特指出:“没有纯粹的专业技术教育,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两者缺一不可”。但我国各理工科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仍存在人文素质教育执行力度不够、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下滑、知识结构失衡的现象,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对人身心发展的不利影响。基于此种现状,教育家提出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工类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将来是国家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其人文素质教育的宽度和深度,直接影响着专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严重制约着每位理工科大学生未来的事业、生活的质量。

二、研究方法、调查对象、研究目的

笔者对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及兰州理工大学在校大学生和教职工进行了深入调查,在问卷实体调研为主的基础上,采用访谈及查阅资料为辅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涉及调查的专业有工程管理专业、机电工程专业、交通运输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电信工程专业等理工科专业。问卷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校学生对人文教育的认知程度;二是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的主观评价及求知欲望;三是学生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及建议。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理工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知和需求,分析造成此种现状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建议。使理工院校在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及时补给人文素质养分,使其人格健康发展。成为人文素养、创新精神齐头并进发展的学生。

三、人文素质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对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及兰州理工大学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的总结、对部分教师的访谈记录,及查阅相关资料大致可以看出:因为我国较多的理工院校比较重视就业率,在制定培养计划时,重点考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素养方面的培育,使其知识面狭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差,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理工学生难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后,得出结论:理工院校部份学生阅读量少,对国内外历史、哲学、宗教、艺术、文学等书籍及代表人物知之甚少,只有近10%的学生有经常阅读文史类和哲学类书籍的习惯;在参与校园第二课堂及社团活动方面,只有仅仅3%的学生对自身在音乐、绘画、文学等方面的学习情况较为满意;对校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及校园人文氛围营造的评价上,只有15%的学生认为可以在学校接受到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感受到较好的人文氛围,大部分学生对其所在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感到失望,人文学科课程开设相对缺乏、单一、片面。75%的学生有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水平的意愿,希望授课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讲授一些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拓宽其知识面,增加专业课学习兴趣。从以上数据看出,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社科类知识的接受上存在一定问题,学校针对人文素质教育设置的课程不够系统化、较单一,社团及实践活动较少,学生无法合理有效安排课堂外的人文知识学习。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来说,都差强人意,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和综合素质的滑坡。

四、人文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

1.市场经济发展与人文教育的矛盾,导致人文素质教育被排挤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市场经济一方面促进了现代大学的发展,使学生可以联系市场需求和发展,学以致用,促进了大学教育中与市场经济相关的.学科发展;另一方面又使大学教育被动地服务于乃至服从于市场经济的需求和发展,使教育者往往看重学生的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看重片面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人文教育的见效慢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快,形成了一定的矛盾,致使其受到市场经济的排挤,这是不争的事实。部分教育者注重短期效益,往往按市场的需要来决定大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导致一些和市场经济联系不密切的人文学科丧失了一定地位,被排斥,得不到发展。在这种观念束缚之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实际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所以,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与人文教育的矛盾,是导致理工类院校人文教育失落的重要原因。

2.人文教育自身的认知特点所导致的接受困难

人文教育本质上应该是“普及教育”。但是,其自身的接受特性对其传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科技教育是由个别科技精英为我们发明创造,大众只需学习简单的操作方法,便使用其创造成果,享受其为生活带来的便利。而人文素质的成果是非物质化的,是身处不同时代的个人所具备的内在修养及外在行为的体现,不能靠少数几位人文精英的成就来进行大众人文精神的普及,不能像科技成果一样拿来就用,需要个人的学习领悟,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所以,人文教育不是一旦“完成”就可以一劳永逸的静态事物,人文教育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显示不同的内涵,这就需要受教育者长期处于学习和更新状态,这为人文教育的及时普及、传播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3.课程开设的困难

3.1学时的冲突

理工院校专业课科目繁多、学时有限,难以很好分配专业课和人文素质课的学时。这就为专业课的排课造成了一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系统地、分阶段地开设人文课程就有相当的难度,需要合理的取舍和协调。

3.2师资力量不足

理工院校人文师资的引进多偏向理工专业,导致整体教师知识结构重理轻文,在学校内部无法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难以带动学生的人文兴趣。很多课程的开设缺乏相关专业的老师资源,导致人文课程开设心有余而力不足。

4.学生主动性不足

由于四化建设,我国开设的高等院校多为单科性院校,近十几年,通过院校合并,这种状况虽然有很大改变,但偏科教育的传统模式和理念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多数理工院校存在人文积淀不深厚、学习人文知识氛围不浓郁的问题。例如,理工院校图书馆人文资料缺乏,历史、哲学、宗教、艺术、文学等书籍库存种类和数量都甚少。部分理工院校的CNKI的搜索仅限于理工科专业,对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等人文专业的资料搜索不开放,难以满足大学生对人文书籍、资料的需求。再者,部分理工科学生认为专业课学习的压力比较大,没有时间和兴趣去考虑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还有部分学生对人文社科类课程有认知误区,因为没有真正了解,所以不感兴趣,缺乏个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规划。因此导致大部分理工科学生没有自觉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主动意识。内因决定外因,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才会真正的被重视和发展,才会由被动受教育变成主动接受教育。

五、有效实施建议

1.合理有效资源配置

高校要在人文教育的教学条件,教师资源方面进行规划管理。其一,深入调查评估师资力量、整合人文素质师资资源,设置人文素质教研室,在机构上给予重视。还可以返聘文化机构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老学者担任兼职人文素质教师。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其二,配备相关的教学设施,比如:文学阅览室、剧场、舞蹈室、画室等等。无论在教学硬件还是软件上,真正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开课条件。

2.增加人文素质课程学分要求,进行教学模块设计

理工院校应该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确确实实的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增加人文素质课程的学分要求,制定基础课教育的“一体化”核心课程计划。所谓“一体化”是指专业教育不应当人文素质教育相割裂,应该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打破人为划分的界限,转变重理轻文的观念。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法,实行学科间的联系。使课程内容融会贯通、文理科知识相互渗透。只有达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理工科大学的课程设置才能赶上未来课程发展的趋势。

3.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成立各种学生社团,丰富学生第二课堂

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润物无声的感染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情怀。多组建学生社团,给学生一个了解学习人文文化的平台。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文化视野,通过社团活动让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切磋,培养积极的心态、优良的品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让学生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得到全身心的人文滋养,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张廷楚.素质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灵魂--兼论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之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7):6-10.

[2]赵立,霍建新,马雷.经营性健身场所的服务营销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周清远.周清远教育文集(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刘兆宇.谈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的嬗变〔J〕.教育与职业,2005,(36).

[5]宫麟丰,温景文,于长东.中西方人文素质教育发展之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发展,2004,(08).

[6]方巍.西方理工院校人文社科教育与德育〔J〕.高教与经济,2000,(01):3

[7]车永强.创新校企办学形式提高中职育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9]马勤.学习借鉴西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社会教育版,2011,(06).

[10]刘淑萍,张梅英.中西方人文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

第三篇:教育调查报告论文

摘要:创业心理素质是决定创业成败的重要因素。文章以当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统计与实证的分析方法,对当代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状况进行思考,并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研究

高职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教育问题,不仅可以提高高职学生创业能力,而且可以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因而,高职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育是时代发展对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创业、就业教育的首要内容。为了解高职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状况,笔者编制了高职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的范围涵盖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长江职业学院等在校的高职学生,学科包括文、理、工、艺,对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年级进行了控制性的问卷发放,力争使调查具有代表性,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当前高职学生的创业心理。具体统计情况如下:问卷发放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17份,回收有效率为81%。问卷调查涉及面广,具有代表性。同时,笔者特选取青山博纳斯孵化器基地创业的部分大学生团队进行了访谈。调查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前高职学生的创业心理。

一、高职学生创业心理调查结果与分析

1.在校高职学生创业动机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当代高职学生具有较高的创业冲动,但存在强创业动机和弱创业实践的矛盾。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创业动机更强烈,这一方面表明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创业动机,同时又是审慎和理性的。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成分分化很明显,对于自我的理想期望往往会高于现实的自我,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对自我进行重新定位,同时随着对创业的进一步了解,创业的风险、困难和责任也会使他们的创业热情降低。文科类学生比理科类和工科类、艺术类学生的创业动机更为强烈,因为专科学生更多地认为自身的学历在就业和择业过程中相对而言困难更大,从而自觉避开就业压力转向自主创业。另外,高职学生的创业动机呈多元化倾向且创业认知比较模糊。赚取生活费、积累社会经验、建立良好的交际圈、自我价值实现等四大类原因成为创业动机的主要来源。其中,未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首选赚取生活费比率较高,而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首选动机为自我价值实现的居多,赚取生活费比率很低。由此可见,创业教育在指导学生创业活动中发挥着明显的效果,使学生有更加明确的动机和倾向性。

2.在校高职学生创业观念的分析。由调查结果来看,高职学生创业观念的特点之一是创业领域的时代化和理性化。高职学生创业的领域很宽泛,不仅有传统的商业和物流行业,还有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但从事高新产业的热度有所降低,回归了理性。信息时代的今天,对信息敏感的高职学生可以在信息市场领域大有作为。另从高职学生创业领域进军餐饮业和家政服务业来看,大学生创业观念开始有了转变,她们学会了充分利用身边资源从小事做起。放下架子从小做起,待有了“第一桶金”后,再“杀回”高科技、大项目,也不失为权宜之计。高职学生创业观念的特点之二是创业中自我意识强烈,注重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创业。42%的学生表示创业时会选择“市场需要”和“自己的兴趣”相同的,27%的学生选择“自己的专业”,6%的学生表示会听从“亲人和朋友的建议”。数据说明其中市场主导的作用明显。

二、培养高职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思考和建议

1.注重增强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首先,要注重榜样的正确引导。高职学校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年,可以用学生身边活生生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敢为精神,向学生大力宣传学校中出现的创业成功典范,让学生有创业的激情和动力。还可以邀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走进校园向学生介绍他们的创业经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其次,在校园形成有利于学生创业心理健康发展的氛围。如通过举办创业计划竞赛、调查访谈、开展模拟性创业实践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积累有关创业的各种经验,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水平。再次,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从事社会兼职,熟悉各种职业特点和自己的能力特点,以此来丰富自身的工作经验,以获得更多的社会阅历,充分体会创业的价值,增强自己创业的信心,最终激发出高职学生强烈的创业意识。

2.注重建构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首先,学校应该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到创业实践和竞争中去。学生们通过参与这些活动积累的经验战胜胆怯、自卑等心理。此外,学校可以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便利,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实践中处于主体地位,体验创业全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同时学校要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岗位,如志愿者、勤工俭学岗位等,使其经受创业实践熔炉的考验。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建立强大的创业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并体会到创业既是个体发展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国家发展的责任和使命,这样当遇到困难或失败时,学生才会满腔热情地接受挑战,争取创业中更大的成功。

3.注重培养、锻炼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目前,学生已经普遍认识到创业能力在创业中的重要作用,而且渴望得到帮助,希望自身能够在这些方面得到提高和完善。为此,高校的创业教育要加强同社会各界的紧密联系,加大高校教育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应多组织如“创业计划”竞赛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活动来丰富自身的工作经验,在学校的指导下从事兼职以获得更多的`社会阅历,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领导、组织、应变等各方面的能力。应把创业教育列入大学教育体系,作为素质教育和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创业教育教研室,设计出从大一到大四的创业教育课程,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引入社会专业培训机构在校内开展创业培训,积极探索高职学生创业新模式。要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特别引导,把创业动机最终转化为创业实践。

4.学校要重点关注学生良好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从调查问卷分析来看,绝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比较薄弱。为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学校要重点关注学生良好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应该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情绪调整和释放的机会,如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完善定期心理辅导制度等。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创业实践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作理论分析和实际指导,为高职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学校还要注意引导高职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自己坚韧、顽强、果断的精神和较强的自制力、竞争意识,以及对人对事宽容的态度与豁达的胸怀,较强的自我监控的意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最终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增强高职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最有效方法。

5.注重加强高职学生挫折教育,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高职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能否从挫折和挫败中重新站起来,是创业者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这也取决于高职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大学生虽然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新一代,但由于各种原因,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特别是抗打击能力不强,意志力普遍比较薄弱,一旦在创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往往情绪低落、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因此,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创业过程中的挫折,把挫折看成是锤炼意志、锻炼能力的好机会,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工作压力,认真分析遭受挫折的原因,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对挫折的容忍力,始终保持乐观的创业情怀。

参考文献:

[1]张竹青,程云.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教育初探[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1).

[2]王娟,高职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现状调查及培养路径研究[J].改革与开发,2013(22).

[3]陶思亮,林磊,刁静.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现状与教育对策[J].就业指导思想理论教育,2012(2).

推荐专题: 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论文调查报告和论文的区别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