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教师心得体会 > 详情页

研磨课心得体会

2022-06-22 23:17:20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研磨课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研磨课心得体会》。

第一篇:研磨教案心得体会李东贤

研磨教案心得体会

永济小学 李东贤

12月22日上午我有幸参加学校组织的教案研磨活动,这次活动中展示的五节精彩教案。其中刘晓艺老师的《无限循环小数》和靳亚赛老师的《Australian》使我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反思、重难点突破等方面都得到了启示。教案的教师点评以及教师的互评让我深感佩服,在今后教学的道路上又看到了一盏明灯。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刘晓艺老师的《无限循环小数》,导入让我印象很深:出示了《小和尚》的动画故事,然后问同学们:小和尚这个故事循环了几句话?从学生的认知、乐受特点上向学生渗透了‘循环’思想,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方法。很多老师也会向学生引出‘循环’概念,但可能多是用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渗透。刘老师的做法让我很佩服她对学生心理认知的了解,为学生探究新知识提供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整个教案设计中几位老师都是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渗透。而且着重让学生通过涂、拼、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把教师的引领作用运用的恰到好处。让学生真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得到了有效的展示。

三、教学中运用的案例都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例如:靳亚赛老师执教的《Australian》一课中,让学生估计通过总结学习的以往几个国家的内容,来自主探究澳大利亚的有关信息。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这使我体会到我们可以活用教材,让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成为我们讲授知识的有效题材。

五、刘延辉老师对教案的点评以及教材分解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伟大的团队精神。在我今后的工作中希望能像他们学习,首先从自我做起,加强自己的理论、业务能力,带动老师们都能做一名智慧型、探究型、创新性的新时期教师。

第二篇:如何研磨一节课

如何研磨一节课

首先非常感谢谢老师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能与在座的各位老师共同探讨,共同学习。说实在的,当我接到谢老师的电话时,既惊喜又害怕,惊喜的是它勾起了我对这个灿烂的舞台多少美丽的遐思,同时也让我莫名地滋生出无限的困惑与忧愁,是呀,在数学教学这个广袤的宇宙,我只是飞过了其中很有限的一偶,拿什么去搏击长空。谢老师交给我的任务是上一节课,然后结合这堂课谈谈自己磨课的一些经历和感受。我们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研磨一节课,需要付出的实在是太多太多,然而我们的收获也很多很多,现在我就结合磨这节课的一些经历,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也可以说是我上课之前的美好设想。

一、磨理念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磨教学理念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摒弃浮华,才能高瞻远瞩,施展自如!读你千遍不厌倦,千呼万唤始出来——磨教材有了正确的教学理念引领,就可以进一步磨教材了。

二、磨教材

只有走进教材,才能走出教材

1.解读教材要“瞻前顾后”

新课改下我们该如何有效地解读教材呢?

数学知识的存在往往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因此,我们在研读教材时,要善于梳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力求找出它们的共性点,立足共性点再确定教学重难点。然而,在解读时,我们不仅仅只关注本节课的知识,还要学会“瞻前”,了解新知的基础知识,找准知识的逻辑起点;要分析“顾后”,把握新知后续学习的联系点。就《小数的意义》这节课为例,它是小数数学的一节经典课,北师大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都安排在四年级下册,虽然编排体系不同,但都是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我们首先来简单的了解一下教材所处的地位(幻灯片)。在我的理解中更愿意把“小数的初步认识”作为系统学习“小数”的准备课来处理,因为“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还没有真正切入到小数的本质内涵上来,内容更侧重于为学生呈现经验认识的东西,引导学生将对小数与分数已有的认识经验全部暴露出来,并借助某个具体量来初步感知小数和分数间的关系,进而直观认识小数。这种认识仅仅是一种直线层面的连接,不具有机构化与抽象归纳的特征。如“1”角可以用用0.1元来表示”,1角也可以用1/10元来表示”,引导学生感知0.1元和1/10元可以表示同一个量。教材没有上升到0.1元=1/10元的要求,更没有出现0.1=1/10这样的要求。而“小数的意义”——它追求“小数”概念的数学理解。 “小数的概念”是一个不断累积与升华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小数”的认识经验,起始于生活,其前概念中具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做支撑。当然,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于此,

于是在“小数的意义”一课的教学中,更多关注了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小数的意义”一课,不管从人教版还是北师大版,同样从教材呈现的主题图和例题来分析,这节内容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的概念。我们明显感到,教材有意识的把关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以及三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之间的对应关系”,作为引导学生理解“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这一本质内涵的重要过程,充分体现了教材编写利用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小数既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的意义这一意图。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三年级下册教材“小数的初步认识”更多关注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线性联接;四年级下册教材“小数的意义”则注重了“小数概念”数学内涵层面上材料的呈现。

因此,我们要透过教材的表面现象,脱去教材漂亮的外衣,善于挖掘例题和习题背后的知识点,尽量让知识点变得充盈和丰满,而且要关注例题与习题的匹配与关联,分清习题的层次。罗列出课堂的相关知识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2.整体解读教材要“深入浅出”——线的贯穿

整体解读教材需要真正地“深入”教材,才能将新知识“浅出”,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教材,而应以一种整体、动态、联系的视角,把教材内容纳入整个学科知识网络之中,理解编者意图,理清整个知识点的基本分布结构,理清知识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就能将散乱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合和串联,形成整体教学框架。

1. 集中力量找准关键点,去粗取精。

要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往往在权衡知识点的主次后,需要寻找一条合理的突破路线。这样的关键点往往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起到点石成金之效。

2. 关注整套教材的基本结构,理清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数学知识一般具有联系性,因此很多知识需要以整体的观念去统领。明确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知识块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和整个小学阶段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从而明确教学的着力点。

又如在小学阶段学习平面图形面积的过程中,教材是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从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再到圆的面积来编排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学习是借助面积单位数格法推导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转化成长方形推导的,对于三角形和梯形是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面积公式,这里的公式推导的教学主要是借助转化的思想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3. 关注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可持续自主发展必备的学习依据。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与探究数学知识是数学内在本质各个侧面、各个层次的体现,我们要透过数学知识表层,深层次挖掘其背后所隐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

例如,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小数概念的产生,而是在产生过程中学生

领会了怎样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积淀了怎样的数学活动经验。解读时,我们将“转化”思想置于最直观的过程性目标去统率,关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多种渠道感悟小数概念产生的过程。而这些都是隐性的暗线,需要教师在解读时贯穿于知识点中。

因此,解读教材时我们需要深入浅出,尊重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围绕教学重难点,寻找突破的策略,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调换和删减等,将各个知识点借助一定的情境或载体串联起来,而数学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的渗透更是不可或缺的纵线,理清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教学的思路便会顿显柳暗花明起来。

三、整体解读教材要“居高临下”——面的构建

研读了教材中的知识点,并做了相应的教学处理,但是在整体把握上我们往往还缺乏整体引领的高度,缺乏整体解读的理论依据。所以,我们更需要从知识的历史背景中去查考,去质疑知识的产生历程,从而更能洞悉编者的教学意图。这样,在把握了教材内容的点和线的同时,更凸显出知识面的构建。

(1)查考教材知识的历史研究背景以及所处的地位

(2)拓宽教材研读的多维度视角

(3)倡导参阅教学参考书

(4)倡导参阅不同时期的教材

(5)倡导参阅不同版本的教材

北师大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都安排在四年级下册,虽然编排体系不同,但都是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现我想结合两个版本进行教材的对比解读。

小数的引入:

人教版教材以主题图的形式简要呈现了小数产生的过程。如下图

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得得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从而引入了小数。

北师大版则是提供了用小数表示的商品的标价、50米跑的成绩,学生的身高,体重和体温(如下图)

从以元、角、分为背景的学习材料扩展到更广泛的生活情境,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识到小数和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对比分析]:两种版本教材的不同编排,实质上也体现了小数概念的引入通常采取的两种做法:一是从生活实例出发,二是从表示度量结果的需要出发。两者都是学生能够理解的。

2.学习材料的选择

人教版教材基于学生熟悉的长度单位,选取米尺作为小数意义教学的直观教具,如图:

以长度单位为例来说明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北师大版教材则利用直观模型把小数和十进分数联系起来,让学生来认识小数的意义。把一个正方形看做”1”,把1平均分成10份,1份是它的1/10,利用直观模型建立0.1和1/10的联系。

[对比分析]:对十进制计数法和分数的认识是学习小数的两个重要基础.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学的初步认识时,接触到的学习材料是元、角、分和相关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这些材料的共同特点是相邻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不管是人教版,还是北师大板教材的数学模型,都是基于十进制记数法的.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小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的,而两者都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具体的图形结合起来,有效的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3、知识的应用

人教版教材在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后,安排了一个“做一做”的活动,通过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涂色部分,学生进一步感知分数和小数的联系,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如图:

北师大版的教材安排的“填一填”活动,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小数直观模型的扩展。

【对比分析】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困难,为此人教版教材除了借助计数单位(主要是长度单位)的十进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很多根据十进制计量单位理解小数的的实际意义的练习。

而北师大版教材的知识应用借助小数直观模型,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直观地感悟到十进制计数法从整数扩展到分数的过程,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并认识到小数的价值及其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来利用。当然,在改变教材内容与呈现方式之前,我们必须深入地解剖教材,明确教材背后所蕴含的设计意图。要从有形的文字中读出无形的思想,要从静态的材料中看出动态的策略和方法,要从简约的内涵中构建出丰富的外延。

只有把文本读厚,才能把课堂上薄

三、磨目标

深入理解教材之后问自己:这节课我究竟要干什么?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它决定着我们将带学生去哪里?我们一定要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教学目标。

1.读懂教材

准确定位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它决定着我们将带学生去哪里。我们一定要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教学目标。在听课的过程中也曾碰到过一些不能把握教材的现象,比如把本节课的目标加大、增难;还有的没有弄清知识的前后联系找不准认知起点;甚至有的就是基于知识与技能去确定目标,完全忽视了方法与过程、情感目标。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充分读教材,读懂教材的基础上准确定位目标,这是落实目标的首要条件与基础。在比如说小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意义这两堂课目标的区别在哪里?

2.读懂学生

修正三维目标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三维目标最终是要服务与学生的,所以读懂学生更是实现三维目标的重要条件。我们要读学生的生活经验、读学生的认知基础、读学生的兴趣所在……只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修正教学目标,我们才能达到为学生的发展而教。

3.读懂课堂

落实三维目标

确定好三维目标,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最终要在课堂中去实现,在教学中教师怎样的引导至关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随时调控、引导完成教学目标。有的教师的三维目标仅仅停留在纸上、并没有真正用于指引自己的课堂,这是教学大忌。我们要防止课堂教学中目标的严重偏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努力做到落实三维目标,达到为学生的发展而教的目标。

四、磨学生

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深入课堂

学生在哪儿?——我们就从哪儿出发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层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确,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 ,读懂学生,正确把握学生的探究起点,课堂才有根,课堂才有实效。而教学前侧正是帮助教师找准教学起点的有效手段。

对于小数的意义,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过知道了什么?学生的学习起点究竟在哪里?已有的知识链上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哪些可利用之处?该如何确定我们的教学起点?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对学生进行了前侧。

从前侧中发现的问题

1、学生对小数的认识主要还是依托元角分的生活原型

2、脱离直观图,不少学生用分数表示以元为单位的数量有困难。因为在三年级学习分数时,学生主要通过把分数与形象的直观图建立联系,在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中初步认识分数。在前侧试题中虽然有把“1”平均分成10份、100份“这样的情境,但脱离了直观图的支撑,不少学生用分数表示以元为单位的数量时出现了困难。

3、在大多数学生的认知体系中,分数与小数是两种独立的数,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学生很难自主发现小数和分数的联系。

于是我做了这样的思考:

1.连接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把小数意义扩展到更广泛的生活情境中。在前侧中我发现学生对小数的理解主要依托元,角、分的生活原型,看图得到1/10学生完全理解,可是看图得到0.1,如果不直接告诉学生,站在知识的逻辑起点上考虑,学生能理解吗?于是我在思考:认识一位小数的意义时,能否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元、角、分”切入,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直观模型连接上后,能否再从以元、角、分为背景的学习扩展到更广泛的生活情境中去

2.借助直观模型抽象出“1”,数形结合进一步理解十进分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意义

3.借助直观模型沟通小数和十进分数的联系

1、学情资源“学情”:不该遗忘的教学资源“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处于主流地位的观念是“教”大于“学”,“教师主宰课堂”,“学情”也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其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是最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学要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原则,以学习者的人本主义和终身发展为取向,以学习、探索、提升为特征,充分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探究意识,做到关注学情,以学定教,有的放矢。

2、教材的逻辑体系

3、潜在的可能性资源

4、个体的差异资源

四、磨选材——拿什么材料来干?

数学课堂中学习材料的选择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为学生创设的一个特殊的学习资源。教学中,组织不同的学习材料或对相同材料的不同组织,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就截然不同。学习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往往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能力的形成。我能否在材料的选择上诞生灵感,做到“独具匠心”?如何选择小数的意义这个知识点所依附的有效学习材料?如何选择有利于学生思维投入的学习材料,成就活化的知识?如何充分地挖掘每个材料的价值,将学习材料之间的知识“联通”起来?

五、磨建序——按什么顺序来干?

六、磨课堂

1、怎样的引入才能吸人眼球

生活情境——媒体的作用真的很重要吗? 数学情境——数学思考从哪里开始?

2、教学展开应该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学习重点——知识技能掌握了吗?

学习难点——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了吗?

3、练习和拓展的目标如何定位?

模范——所有学生都学会了吗?(让所有的学生都掌握)

变式——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吗?

4、预设和生成之间如何转变

预设——你的经验足以支撑了吗?(预设丰富、到位,潇洒,自由,悦纳,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功在课前

生成——是否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追问和反问) 教研活动——发现问题——以问题问中心——展开研讨 思想可以借鉴

经验可怕和可贵

我感觉磨课的意义有这么几点值得关注:

第一,磨课是一种发现。在磨课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问题,发现矛盾,发现盲点,当然也不断

发现教育教学的规律,不断发现知识特征和知识的美,不断发现教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不断发现学生的个性……这种发现不断为我们打开一个又一个新的天地,吸引我们前行。

第二,磨课是一种带着发现的重新出发。磨课不是一直往前走,同一节课上了在不同的班级上,从形式上看每一次都是回到原点重新上这节课,其实每一次都是带着前一次的发现重新出发,每一次出发都是在不断地接近教学的真理。

第三,磨课可以让我们享受到职业的高峰体验。天天没有变化的备课上课会让人对教学产生一种厌倦,而打破这种平衡,来磨一节课,感觉就不一样了。它让你的智慧和才华汇聚到这节课里,让你产生一种成就感、价值感。

第四,磨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永远是一个过程。不是说磨一节课、几节课或磨一年课就完成了我们的专业成长,它应该是伴随职业生涯始终的长久过程。据此看来,磨课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修炼。

磨课究竟磨什么?首先,磨课磨的是一种思考力。磨思考力,其一是穷追不舍,穷追不舍磨出的是思考的深度;其二是独立思考,独立思考磨出的是自己的个性;其三是去粗取精,磨去一些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错误理念。

其次,磨课是对教育智慧的一种内化。教育智慧是一种实践智慧,这种实践智慧你要掌握它,仅仅靠先知前贤们的告知是不够的。我们今天讲的许多教育理念,比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等,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说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陶行知说过,我们老师人人都耳熟能详,但为什么依然不会做或者做不好?因为它是一种实践智慧,你不在课堂上去实践,你是悟不到它的真谛的。磨课就是把这些先知前贤已经得出的教育真谛通过实践内化为你自己的智慧。你不磨,就悟不到真谛;你不磨,就不会有那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最后,磨课最终磨的是个性,是特色,是自我。

磨课应注意些什么?首先,磨课不能迷信权威。因为教育智慧是一种实践智慧,必须靠自己通过实践去获得。磨课一定要从自我教学风格、专业积淀、个性气质出发往前走。所谓专家引领,只不过借助他们智慧的光芒,把我们前行的路照得更亮一些,而不是跟着他走,走到他的胡同道里。其次,磨课最重要的是以学生为本,心中必须有学生。忽略了这一点,就很容易导致磨课的失败。也就是说,老师在磨课的时候,你的每一个技巧、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法都要指向学生。举个例子,你不能提

前做好一套衣服带到课堂上,不管学生的身材大小就往上套,磨课是要准备好充分的布料、针线,到了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身材现场量体裁衣。再次,磨课不能过于追求完美。磨课最终并不是要体现我的设计有多好,环节有多妙,老师上得有多好,而是最终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

这次炼课真的给了我很多的收获,同时也发现自己的很多不足,一节好课的背后需要有深刻的思维方式,翔实的资料掌握和运用、伶俐的反驳能力,温文尔雅的风度.......我需要充实的是在是太多太多,下面我就结合这堂课谈谈我们的经历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初中数学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总的说来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所获得的感想与心得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初中数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初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初中数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初中数学新课程。

整体把握初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数学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的主线即贯穿于某一阶段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种运算,或者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心扇敞开,思维活跃,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的输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十分强调教师的这种情绪状态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励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使自己习惯于蓬勃的生气。”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话非常适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振作他们的精神。兴奋的情绪和振作的精神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

加强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富有情感地讲授内容,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传递。达到以横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1)要善于把握、挖掘教材本身所蕴的情感因素。

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法。学法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即既要备好认知因素方面的课(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也要备好情感方面的课(情感性、体验性、表情性)。而后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该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

第二,可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

第三,抓住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

第四,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

(2)要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中的情感。过去一般的教学比较重视言语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只求准确、清晰。在理解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后,现在的教学言语除了准确清晰外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讲课言语既传神又传情,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当然,这要求数学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力。

(3)要善于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第四篇:教师教研心得

在假期里我阅读了《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贾腊生主编)一书,受益匪浅。让我真正明白了“校本教研”是怎么一回事,“校本教研”有什么用,“校本教研”应该怎样做,教师专业发展有什么样的途径。

校本教研就是指“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是在学校层面上展开的,是学校行为,致力于解决学校层面所面临的问题。它盛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等西方国家,是伴随着“教师即研究者”运动而兴起的。我们现在指的校本教研,就是指由单个的学校作为研究的主体,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目标而营造起来的一种教学研究制度,是教师反思性的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发现问题-确定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链。校长则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的身体力行者。

一、“校本教研”有什么用

1、校本教研能够解决学校教研的实际问题

校本教研有利于学校发展与办学理念的落实。只有学校组织校本化的研究活动,才会有意识地围绕以学校发展中的特殊问题和落实办学理念的具体问题为中心来进行。校本教研使教研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也更趋于多样化。教研活动的主体从单一走向集体,从少数骨干教师走向全体教师。活动方式从单向走向互动。如教师组织专题研讨、网上沙龙,学习交流、进行个案研究、讲述教育故事、写反思日记等。在校本教研开展的过程中,全部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与同伴互动交流,寻求问题实质,梳理求解过程,在研究中发展自己并获得智慧的分享。

2、校本教研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研中的主体作用

校本教研强调共同参与合作,强调教学实践者与教育研究者结成行为共同体,为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构筑良好的环境。由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在学校和课堂,所以校本教研为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教师不再是教研活动的旁观者,而是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和主力军。

3、校本教研可以促进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工作主要是个体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自身特点及其所处的环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差异,学校与教师的发展是基于自身实际而各具特色的发展。以往学校教研活动与在职培训在目标内容上的统一与方法上僵化,限制教师的个性特点充分发展的现象,校本教研为改变这种现象,为学校的特色发展与教师的个性张扬提供了可能。校本教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特色发展,打造创造性教师队伍。

4、校本教研有利于创办学校特色

“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是广大学校创办特色的一条可探索的道路。在校本教研中,学校通过与科研部门合作,校长与专家对话,教师与研究人员交流,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逐渐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5、校本教研能够将学校构建成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可以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创造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中的学习气氛。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责任,学习是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教研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必由之路。

6、校本教研有利于我国教研体制的改革

传统的教研室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基本上是室本位或学科本位,而不是学校本位。校本教研使教研员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使课堂教学研究转向学科课程研究和学校办学特色研究。

二、“校本教研”应该怎样做

尽管现有的教育科研方法都能为教师的校本教研所采用,但由于教师职业所具有的独特的工作特点和教师群体的特殊素质,因而有些方法显然更适合教师进行研究工作。下面给出最适宜于校本教研的三种教育科研方法。

1、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研究者针对某一问题,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主动操纵研究变量,并对非研究变量给予自觉和明确地控制,观测实施的结果,从而检验研究假设的一种兼有实践性和教育性的研究活动。

一个完整的教育研究过程,通常包括如下几个阶段:选定课题、文献检索(查重)、形成假说,制定研究方案、实际运作、撰写研究报告。

2、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以某一对象或现象(即案例)为研究样本,通过观察,反思等方式反复分析与研究,以深入揭示其蕴含的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案例是在观察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案例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实践+反思”的过程,它能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专业能力。一个完整的案例研究过程,通常包括两个阶段:案例写作、案例研究。

3、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是通过教育主体的故事叙说来描绘教育行为,进行意义建构并使教育活动获得解释性的意义理解。与案例研究不同之处表现在:它是对多个案例的重新构建,像一条线,通过意义串联把许多真实场景进行重新构建,而案例研究是对某一个事物的研究,便像是一个点,叙事研究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有读书感想、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学生教育问题、教学理念和教学研究等,而教学案例所叙述的故事则主要定位在教学研究上。

叙事研究的过程,通常包括如下阶段:记录、反思、撰写叙事研究报告。

三、教师专业发展有什么样的途径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以自身已有基础为出发点,朝着既定的目标,经过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并创造出业绩。其途经有三个:自我学习,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科研过程。

1、自我学习过程。要求:要注意选择性阅读,理论学习;要善于“联系”思考,理念更新;要学会反思自悟,自我提高。

2、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增长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

3、教育科研过程:成就令学生景仰的学识和品格;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创造有价值的经验和理论。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一、数学理念的提升

虽然从事教育工作已久,但面对当今的形式,时代要求我们不断进步,吸取营养,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能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在这次学习中老师为我们总结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这让我在数学理念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集合思想、对应思想、符号化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分类思想、统计思想、极限思想和模型化思想这么多数学教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复杂和实效的。我正是缺少了这样的一些理论基础,使得在实际教学中缺乏高度和深度。老师关于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论述非常贴近我们的实际教学,这也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是公开教学中面临的最为头疼的环节。除了教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外,更要汲取丰富理念,这样才能真正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教学行为的转变

对于每位教师都要面临的备课和上课任务,在这次培训中我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面对庞大的班级学生数,面对堆积如山的要批改的作业,再加上那么些个后进生,教师已经忙得不可开交,谈何每天细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尤其是像我这样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日常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内心来说实在让人堪忧。老师的讲解为我们在这些方面的思考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方法。空谈理论不切实际,屏弃理论也不合逻辑。我们应理论结合实际,在日常工作中根据自身工作量在学期初为自己制定好工作目标,如细致备多少节课,进行多少节课堂教学研究等。简而言之,就是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研究,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做到充分利用。可谓:量不在多,贵在精。我想这样一种教学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意义上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才能让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教学。

三、教研方法的更新

一直以来,校公开课的开展一直是我们进行教学教研的重要方法。通过培训,不仅让我对如何说课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在日常教学教研中思想和方法的转变需求。我们应与时俱进,在开展学校公开教学评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有选择性地加强课后说课及互相评课的实践练习,更为深入地做好教研方法的更新,也为我们展开更有效的教学打好基础。

经过这次我认识到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经过学习,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有不断的提升。我想只有经过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之花才会开得更加灿烂,中华民族才会永立世界民族之林。我愿在这快乐而无止境的探索中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推荐专题: 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心得体会 教师磨课心得体会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