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教师心得体会 > 详情页

新任副科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2022-06-22 23:15:18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任副科培训学习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任副科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第一篇:《红色家书》读后感

一封信笺,倾述无尽思念;纸短情长,诉尽家国情怀。《红色家书》一书精选了百余封家书,时间涵盖了从共产党创建初期到新中国成立,写这些家书的作者都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亲历者,他们远离亲人,告别妻儿,义无反顾地走出温暖的小家走向残酷的战场,把对家人的思念付诸笔端,写成一封封充满亲情、爱情、与家国激情的家书。这些家书是革命者与家人的心灵交流,带着战火的记忆,蕴含着对亲人无尽的思念,留给今天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的我们一笔富贵的财富。

从一封封透着历史沧桑的家书中,我仿佛闻到了战争的硝烟弥漫,感触到了家书作者们为实现救国理想的蓬勃心跳,家书中包含亲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文化的精华,作者以朴实真挚的情感,发自内心的抒发着他们爱国爱家的赤子之心,体现了他们为了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设不惜英勇牺牲的豪情壮志。

从这本书中让我获得的不仅是震憾、铭记、还有永不言败奋进前行的力量。小小的家书寄托的不仅仅是家庭的琐事,还折射出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再现了不同时期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坚强党性,他们在水深火热之中,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为中国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奋斗终身。我深深地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写给儿女的谆谆教诲和严格要求;也能体会到他们创业的艰辛和对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热血追求,看到了理想信念的强大动力。

品读《红色家书》不仅使我的思想进一步得到净化,而且增强了党性,更加激发了工作热情,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心系群众,要砥砺前行,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推动镇村经济加速发展,让农业强起来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服务为保障”的指导思想,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共进,搭建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优质、高效农业。加大土地流转,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及餐饮服务业。积极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加强对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整合,引导合作社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销售工作,实现由数量扩张到数量质量并重的转变。

二、狠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让农村美起来

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落实农村“一户一宅”政策;深入推进以“清理农村违法用地、违规建房,严格控制农民无序建房”为主要内容的“两清理、一严控”农村建房专项治理,大力拆除农村“空心房、危旧房、违章房”,在空闲地上建设“菜园、果园、花园”,变闲散宅基地为财富田园。深入推进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让农村生活环境好起来。

三、持续深入推进脱贫攻坚,让农民富起来

持续深入推进脱贫攻坚,让农民富起来。强化精准脱贫、激发内在动力,压紧压实责任,调整农产品种养结构,拓宽扶贫渠道。壮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支柱产业,对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加大帮扶力度,落实帮扶举措。支持农民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技能培训,发展劳务经济。鼓励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农民创业、特色创业、集群创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百年过去了,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中国了。我们幸运的是生活在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的党让人们“居有屋、穿有衣”,这一切都是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为我们创造的,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作为一名在基层党员干部,唯有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不忘前辈遗志,聚集我们微小的力量,为乡村振兴助力加油!

第二篇:Part1品读红色家书感悟信仰力量

品读红色家书 感悟信仰力量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纸短情长,《红色家书》通过挖掘革命英烈及其家人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在学习中深刻的体会到了革命先烈“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崇高革命情怀。这些家书,是血泪书,是绝笔信,也是革命历史的最真实的见证。阅读家书,如同还原了烈士们向陷囹圄却矢志报国的画面,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传承红色基因,永何革命本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接续奋斗。作为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要把革命先烈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真正做到对得起组织、对得起群众、对得起历史、对得起革命先烈的优秀答卷。

一要做理想信念的笃定者。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先烈刘伯坚牺牲前写给诸位兄嫂和妻子的家书中写道:“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简单的话语,却体现出了革命先烈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不离不弃的忠诚本色,反映出了革命先烈对党绝对忠诚,永远忠于组织、永远相信组织、永远依靠组织的坚定信仰。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们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身必修课,把对党的绝对忠诚作为最基本的政治素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不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知行合一者。

二要做担当实干的践行者。担当实干,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品行、必备的为政之德。杜永瘦在就义前给妻子裴韵文的遗书中写道:“你的前途应当是‘干’!你的责任应当是‘干’!你的命运更使你不得不‘干’!干啊!只有干才是你的出路——人类的出路!勉之!”,虽是对他妻子的深切嘱咐,何尝不是对后辈人的勉励。和平建设年代,虽然不用抛头颅洒热血,但同样需要敢干实干的狠劲和血性。要进一步发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主观能动性、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追求、坚定“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强意志,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瞄准目标、埋头苦干,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三要做清正廉洁的守护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将清正廉洁作为必备政治品格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廉洁典范。刘伯坚在致兄嫂的信中写道:“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把三个幼儿的养育费要累着诸兄嫂……” 无数革命先辈尽管条件艰苦,生活困难,自己家人吃不好穿不暖,但丝毫没有动一点私心。他们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是共产党人正身律己的一面明镜,令人见贤思齐,反复镜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作风建设摆在首位,严字当头,实字托底,炼就过硬的作风;要常怀敬畏之心,时刻慎欲、慎权、慎趣、慎友、慎微,做到坚守底线不逾越、勤政有为不懈怠、为民服务不谋私、严以律己不乱为,做公道正派、务实清廉的好干部。

第三篇:教师个人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国家要拔除贫根,随着扶贫工作进入冲刺期,需要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技能培训、易地搬迁、保障兜底等多管齐下。教育扶贫就是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环境,解决人的素质先脱贫,转变一些贫困人群的“等靠要”观念,引导贫困农民家庭主动发展致富。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治愚”和“扶智”,根本就是发展教育。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等,“教育扶贫”直指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牵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可以说,一个水桶能装多少水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木板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就是扶贫攻坚战中的最短板,扶贫攻坚就是要克服教育这块“短板”。

据国家最新公布的农村教育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发展还比较滞后。弥补教育“短板”,就得解决城乡、东西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首先要在观念和政策上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强东西部教育资源交流。其次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吸引高端人才投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利用互联网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平等、开放的远程教育平台,从而缩小城乡、东西部的教育资源差距。

高质量的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和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的重要抓手,贫困家庭只要有一个孩子考上大学,毕业后就可能带动一个家庭脱贫。治贫先治愚,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只要有了文化和知识,发展就有了希望。笔者所在的宁夏目前尚存58万贫困人口,根据部署在未来五年中有4万人通过教育扶贫脱贫,这意味着优质的教育承载着宁夏数万家庭的小康梦。

国家已经开始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并采取了一系列推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切实举措。通过发力教育扶贫,在助力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同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社会活力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有信心看到,贫困地区将享受到公平、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贫困家庭的孩子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未来、根除贫困。

第四篇:脱贫攻坚楷模张桂梅事迹感悟

张桂梅同志参加工作以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地区教育特点的方法。她没有子女,生活节俭,把自己的工资拿出绝大部分来接济困难学生,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吗,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了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她们。

在观看张桂梅同志事迹的视频时,我的眼眶就一直是湿润的:当她寒暑假天天走了那么远山路只为了去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告知家长孩子成绩很好,只要考上了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高中,就能免学费就读时;当她夜晚在手脚关节处涂完治疗风湿的药酒,躺在办公室冰冷、坚硬的条椅上时;当她面对镜头,说出唯一的愿望“我想要再多活两年,把这些孩子送入大学”时,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同为教师,自问难以到达张桂梅同志这样的大爱无私的品德和高尚奉献精神境界。

我们应该学习张桂梅同志“扶弱济困、大爱无疆”的精神。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己和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人,都投入了这场脱贫攻坚之役。早在我在大学时代,我也有幸参加过一次为贫困山村的贫困群众献爱心的公益活动,对贫困有了初步的直观感受,心中萌发出了自己该为此做点什么的真情实感;而在我毕业之后,来到了农村教书,一晃眼,十五年过去了。身体力行的投入到了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将“所想”变为了“所做”,不仅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还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到了扶贫工作。但我所做的一切,和张桂梅同志比起来,却显得相形见绌了。所以,我们都应以张桂梅同志“扶弱济困、大爱无疆”的精神为指引,再接再厉,努力奋进,让更多的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因为我们都知道,消除贫困,需要有你有我也有他。

第五篇:再读习近平谈为官治官用典有感

近日,再读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谈到为官治官: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典出王通《中说·礼乐篇》。

《中说》是一本哲学著作,体例效仿《论语》语录式。这句典语的意思是,以权势交友的,权势逝去了,交情也随之断绝;以利益交友的,利益穷尽了,交情也随之结束。

领导干部如何交友?习近平用这句古语给出了遵循。习近平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坚决远离各种“小圈子”、“小兄弟”,坚决杜绝低俗的“投桃报李”行为。有的领导干部跌入腐败犯罪的泥坑,原因就是交友不慎。“孙悟空把唐僧放在那,用金箍棒划一个圈,妖魔鬼怪就进不来了,自己要给自己划一个圈。”

同时,习近平在《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一文中强调“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习近平用此三字道出了当官的法则,强调领导干部要正确使用手中权力,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能否干干净净干事,是每一位领导干部经常面临的重大考验”。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和单位人与人的关系被扭曲、受污染,各种各样的“潜规则”司空见惯,五花八门的“关系学”大行其道,人们习惯找关系“摆平”、靠关系“搞定”,人际关系被搞得歪东倒西、走形变样。然而在正风反腐的大势下,曾经通行的“潜规则”开始不灵了,一度热门的“关系学”开始降温了。由此我们不妨深思,究竟该有怎样的人际关系?

构建简简单单、清清爽爽的同志式关系。曾几何时,一些人信奉“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多了好办事”,或相信“公章不如私章”“原则不如老乡”,把人与人、同事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搞得庸俗低俗粗俗。平时得“送点”,节日得“打点”,或经常聚在一起吃点喝点、拉拉扯扯,或打牌搓麻、洗脚桑拿,或热衷搞什么“同学会”“战友圈”“乡友帮”,甚至热衷“拜大哥”,搞江湖式的“金兰结义”,等等。于是,不少人“酒杯一端,政策放宽”,不讲原则只看私交,等距离的同志式关系变异成零距离的“小兄弟”关系。

为人处世重人情不等于搞私恩,懂世故不可以太世俗。健康的人际关系如阳光传递温暖、传播正能量,似雨露润物无声、滋养心田。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与人的交往,既不要刻意走得太近,又不要走得太开,这样才能走得很远。正所谓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特别是,“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更应该大力倡导同志式的人际关系,让人际关系更纯粹些、更简单些、更阳光些。

构建规规矩矩、平平常常的上下级关系。有的人习惯看领导的脸色说话办事,甚至一味地把领导的表情当心情、嗜好当爱好,吹吹拍拍会来事;有的甚至削尖脑袋攀高枝、抱大腿,找靠山、寻背景,拜码头、进圈子,甘当“家臣”“走卒”“伙计”和“马仔”,搞人身依附那一套。这是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现实版”。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这样的关系迟早会出事,落个“树倒猢狲散”的结局。上下级相处是一门学问,应该有合规合纪的相处之道、合情合理的相处之术,对上从道不从上、唯实不唯上、跟理不跟人;对下护人不护短、关爱不溺爱、靠团队不靠团伙,把上下级关系想透了、理顺了,就不会把自己弄得左顾右盼、患得患失。

构建干干净净、明明白白的“官商关系”。这些年,官商关系出了不少问题,既有“傍大款”的,又有“猎官员”的,相互套牢、绑架,彼此勾肩搭背、投桃报李。构建新型“官商关系”说到底就是要交往有道,关键在于斩断双方间的利益勾结,规范各自行为边界,官商互不“搭车”,各走各的道、各干各的事。以利相交,利尽则散。官商之间应该是交心而不交利、交往而不交换,做到可以无话不说但不可无事不干,不可以勾肩搭背也不应背道而行。

推荐专题: 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心得体会 教师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