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改教师培训的心得体会(优秀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改教师培训的心得体会(优秀范文六篇)》。
我有幸于20xx年8月27日―30日参加了在xx师校举办的高中历史新课改培训。本次培训会由西藏教育厅主办,在培训期间邀请了人教社的专家和内地优秀教师分别从理论层面和实践角度向我们解读了新教材理念及应对方法。通过此培训,我获得很多启示,现进行心得体会总结。
培训课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xx教授做了《新课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若干教学问题》的专题讲座,海南xx中学xx老师还做课《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xx教授和xx老师也就课改相关问题和对策进行了详尽的讲解。专家们的热情充分给了我们参与培训的老师们解决困惑的信心和力量。
在讲解中,专家对新旧教材进行了横纵对比。高中历史新教材是用专题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突出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在内容上,新教材与通史体例的传统教材显然不同,相对减少了过程、线索、人物、事件,而以历史状况、现象、制度、格局、面貌等为主进行分析,与传统教材相比加大了难度。另外,中外历史内容按时间进行整合,跳跃性大,一些内容生僻,教学内容含量大、任务重,讲解清楚不太容易等。面对这些新问题,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细节:搞清历史事实,尤其是把探究的专题放到历史的实际进程中来考察,把握史实的本来面貌。
在专题基础上,教师要感悟历史的情境,要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中,使他们感受到历史的脉动,由此产生探究的欲望。只有感受到历史的变化与发展进而探讨历史影响才有意义。除此之外,还应归纳历史特点,因为教学模块内容涉及多个领域的历史发展,认识历史发展特征至关重要,这有益于我们把握教学重点。在关注教学重点上,我们要认真研究课标的内容表述并探索专题在历史上的地位,然后努力构建历史的联系,包括各模块之间、主题之间和课题之间的联系。从构建历史观的角度来深掘历史的意义,这需要探索课本内容之外的空白内容并以唯物主义的历史视野来审视历史事件的地位与影响。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特别在新的学习观和习惯上下工夫,使他们尽快转变思维,适应新课程教学。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习视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意识的逐渐引导,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看作是变化的、独特的,并且具有独立思想的人,让其在原有基础上,可以独立观察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促成自己的自由发展。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懂得,在即将开始的新课程改革中:
(1)必须要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上转变观念,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2)必须身体力行,践行课程标准,努力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精髓,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必须不断反思,不断进取,与学生一起成长等。
总之,经过四天的培训,使我感悟到了专家与老师们的新教育理念,领会了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收获颇多,感悟很深,也认识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讲,这次培训来的很及时,培训内容很深刻,培训的效果很好。最后,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深深感到坚持学习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践行新课改,铺设好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之路,做创新型教师,为西藏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学期,我有幸参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上研修,通过学习,不但纠正了以往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在学习中,我还深深地懂得了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就自己的一些切身体会谈谈本次学习的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指导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法,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活动。从指导方式而言,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不同学段甚至是同一学段的不同班级之间,指导的力度应不同。年级越低,指导的力度应该越大。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探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指导的内容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那么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怎样发挥指导作用,如何进行指导,指导哪些方面,成了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第一线教师的一大困惑。指导得多了,成了包办代替;指导得少了,学生的研究和探讨又不到位。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在参加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通过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体会到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前期指导阶段,可以进行活动实施的动员,关键是要让所有参与者(包括学生、相关教师、家长及社区指导人员)明确活动的意义与实施的具体方法。可以召开家长会,邀请热心学校教育的家长作为学生活动指导老师,同时成立教师指导小队及家长协助指导小组,支持和帮助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中期监控阶段,就要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具体的指导。在具体活动实施阶段,教师指导的目的是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获得成功,指导的内容不是知识而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具体研究的方式。教师要敢于放手,尽量保证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个别、零散的片段,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走弯路。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引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指导他们及时修订实施方案,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活动中遇到困难的'小组,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同时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在活动进入后期总结阶段时,进行成果的交流与展示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很重要,这个阶段,教师要指导和协助学生整理资料,形成结论。共同商量将活动得出的结果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和展示活动,提供有利条件把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展示和推广。
如果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当做一台戏的话,教师的角色可以是编剧、顾问、配角、舞台监督。综合实践活动这台戏,归根到底是要由学生自己去“演”,并逐步做到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去策划、安排、展示,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活动,全员参与。这就给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不能手把手地指导,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放任学生,而是应该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也要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不断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开展教育研究,提高合作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在学生活动时给予必要和充分的指导。
我有幸于20xx年8月27日―30日参加了在xx师校举办的高中历史新课改培训。本次培训会由西藏教育厅主办,在培训期间邀请了人教社的专家和内地优秀教师分别从理论层面和实践角度向我们解读了新教材理念及应对方法。通过此培训,我获得很多启示,现进行心得体会总结。
培训课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xx教授做了《新课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若干教学问题》的专题讲座,海南xx中学xx老师还做课《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xx教授和xx老师也就课改相关问题和对策进行了详尽的讲解。专家们的热情充分给了我们参与培训的老师们解决困惑的信心和力量。
在讲解中,专家对新旧教材进行了横纵对比。高中历史新教材是用专题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突出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在内容上,新教材与通史体例的传统教材显然不同,相对减少了过程、线索、人物、事件,而以历史状况、现象、制度、格局、面貌等为主进行分析,与传统教材相比加大了难度。另外,中外历史内容按时间进行整合,跳跃性大,一些内容生僻,教学内容含量大、任务重,讲解清楚不太容易等。面对这些新问题,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细节:搞清历史事实,尤其是把探究的专题放到历史的实际进程中来考察,把握史实的本来面貌。
在专题基础上,教师要感悟历史的情境,要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中,使他们感受到历史的脉动,由此产生探究的欲望。只有感受到历史的变化与发展进而探讨历史影响才有意义。除此之外,还应归纳历史特点,因为教学模块内容涉及多个领域的历史发展,认识历史发展特征至关重要,这有益于我们把握教学重点。在关注教学重点上,我们要认真研究课标的内容表述并探索专题在历史上的地位,然后努力构建历史的联系,包括各模块之间、主题之间和课题之间的联系。从构建历史观的角度来深掘历史的意义,这需要探索课本内容之外的空白内容并以唯物主义的历史视野来审视历史事件的地位与影响。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特别在新的学习观和习惯上下工夫,使他们尽快转变思维,适应新课程教学。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习视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意识的逐渐引导,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看作是变化的、独特的,并且具有独立思想的人,让其在原有基础上,可以独立观察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促成自己的自由发展。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懂得,在即将开始的新课程改革中:
(1)必须要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上转变观念,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2)必须身体力行,践行课程标准,努力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精髓,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必须不断反思,不断进取,与学生一起成长等。
总之,经过四天的培训,使我感悟到了专家与老师们的新教育理念,领会了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收获颇多,感悟很深,也认识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讲,这次培训来的很及时,培训内容很深刻,培训的效果很好。最后,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深深感到坚持学习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践行新课改,铺设好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之路,做创新型教师,为西藏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不同的教育思想产生不同的教育。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 。"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教学过程本身,脱离学生的现实。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新课程更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 "跳起了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 这样才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 1)教师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更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更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2)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意义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民主、平等的特性,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商,建构学生多样化的主体活动,完成认知和发展的任务,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有效性,促进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当然我转变这些还不够,更准确的应该是我们在对新课改的理解基础之上所做的所有转变。显然这对我们教师自身提高了要求,可能增加了教师的压力;但我相信主要的压力来源于我们传统的教育与新课改后教育之间的跨越!还来源于各个地方文化背景、经济、家长观念等。面对压力,我们一定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精神,才能因地制宜的搞好新课改。
自八十年代至今,我国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在理论基础思想观念、目的目标、课程设计、教材编制、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深入教改之际,国家启动了新一轮包括幼儿在内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见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新一轮的课改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其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教育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了响应课改的号召,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不管是上级领导,还是身在一线的教师们都尝试着从多方面来进行改革,同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响应课改的精神到付诸于实践已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作为一名幼儿园的业务助理,我已看了新的变化,且有了较深的体会:
(一)知道教师不是全知全能者
过去的幼儿园课程受中小学课程的影响,深深地打着“授受式”学科形态的烙印。这样的课程形态把幼儿完全置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的状态,从而严重地压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在,人们普遍提倡构建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游戏化课程实质也就是活动化课程,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幼儿才是活动中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活动室还给幼儿,让尽可能多的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去,把“主宰”权还给孩子。我认为,学习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为了达到一些功利性的目的,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孩子,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幼儿有了较自由的学习权,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观念提出教师应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孩子是无意的主动学习者。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地以幼儿为中心、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在我园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往往把自己看作是高高在上的,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忽略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自我园开展课程改革之后,我园就一直强调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一定要确立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的教育观念,比如开展“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做孩子的大朋友”等活动,让教师真正地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合作者,从而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幼儿园课程本质上是幼儿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幼儿的学习生命存在于青少年具有显著差别,概括起来表现为“四好”的天性,好奇、好想、好问和好动,这分别来自于幼儿的四种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新的幼儿园课程,必须最大程度地满足幼儿好奇、好想、好动和好问的需要,从而实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的目的。
幼儿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扎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教学实践中,这是培养幼儿主体性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幼儿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孩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要做到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所说的那样:凡是孩子能说的,让孩子自己去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让孩子自己去做。
(三)树立新的课程观。
以前,我园使用的教材都是南京版的《幼儿园活动课程》。每学期初的时候,就由负责抓教学的领导将课表制定出来,而各班教师将教学的内容整合到每一个活动之中,这就算完成了一个课程。现在想想其实并不是如此简单的,从前我们所理解的课程只是一种显性的课程,一种不完整的课程。而真正的课程是指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它应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隐性和显性课程的结合。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帮助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在明确了课程的真正内涵之后,教师才能将生成课程和预设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地结合,从而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和内容。
(四)幼儿园课程改革呼唤创新教育
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呼唤着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需要教育创新,教育创新的核心是课程创新。幼儿园课程是大中小学课程的基础,在创新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里,幼儿园课程改革就面对“怎样为创新教育奠基”的重大问题,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潜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幼儿的特别潜能,使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发掘和发展。
(五)加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程教育的核心,教师是课程动力,教师的课程动力源自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改革的成败,决定因素是教师的态度和能力,没有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幼儿园课程改革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教师的教育一直比较落后。一是规模小,二是层次低,三是资源缺乏。导致了幼儿园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不能适应幼儿教育和课程改革飞速发展的需要。在这样条件下,需要研制和实施超常的措施,需要国家、地方、高等学校和幼儿园以及教师本人一起,群策群力,大力发展和加强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把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落到实处。
(六)确立园本课程
由于时代竞争的趋势,一所幼儿园要求得更好发展,就必须要创造自己的园本特色,而园本课程则是最能体现园本特色的。我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自办园以来,我园就一直把农村广袤的自然风貌作为办园的发展主线和突破口。但多年以来始终感觉自然特色未能充分地彰显。理解了课程的真正含义之后,我园就结合本园实际,着力打造属于农村特色的办园途径。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改革犹如一场革命,革命的根本在于坚持。在漫长的教育道路上,课程改革还将会是教育工作者生生不息的奋斗目标。我园虽然小有心得,但仍任重而道远。
自八十年代至今,我国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在理论基础思想观念、目的目标、课程设计、教材编制、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深入教改之际,国家启动了新一轮包括幼儿在内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见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新一轮的课改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其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教育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了响应课改的号召,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不管是上级领导,还是身在一线的教师们都尝试着从多方面来进行改革,同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响应课改的精神到付诸于实践已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作为一名幼儿园的业务助理,我已看了新的变化,且有了较深的体会:
(一)知道教师不是全知全能者
过去的幼儿园课程受中小学课程的影响,深深地打着“授受式”学科形态的烙印。这样的课程形态把幼儿完全置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的状态,从而严重地压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在,人们普遍提倡构建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游戏化课程实质也就是活动化课程,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幼儿才是活动中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活动室还给幼儿,让尽可能多的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去,把“主宰”权还给孩子。我认为,学习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为了达到一些功利性的目的,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孩子,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幼儿有了较自由的学习权,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地以幼儿为中心、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在我园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往往把自己看作是高高在上的,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忽略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自我园开展课程改革之后,我园就一直强调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一定要确立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的教育观念,比如开展“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做孩子的大朋友”等活动,让教师真正地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合作者,从而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幼儿园课程本质上是幼儿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幼儿的学习生命存在于青少年具有显著差别,概括起来表现为“四好”的天性,好奇、好想、好问和好动,这分别来自于幼儿的四种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新的幼儿园课程,必须最大程度地满足幼儿好奇、好想、好动和好问的需要,从而实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的目的。
幼儿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扎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教学实践中,这是培养幼儿主体性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幼儿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孩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要做到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所说的那样:凡是孩子能说的,让孩子自己去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让孩子自己去做。
(三)树立新的课程观。
以前,我园使用的教材都是南京版的《幼儿园活动课程》。每学期初的时候,就由负责抓教学的领导将课表制定出来,而各班教师将教学的内容整合到每一个活动之中,这就算完成了一个课程。现在想想其实并不是如此简单的,从前我们所理解的课程只是一种显性的课程,一种不完整的课程。而真正的课程是指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它应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隐性和显性课程的结合。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帮助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在明确了课程的真正内涵之后,教师才能将生成课程和预设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地结合,从而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和内容。
(四)幼儿园课程改革呼唤创新教育
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呼唤着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需要教育创新,教育创新的核心是课程创新。幼儿园课程是大中小学课程的基础,在创新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里,幼儿园课程改革就面对“怎样为创新教育奠基”的重大问题,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潜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幼儿的特别潜能,使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发掘和发展。
(五)加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程教育的核心,教师是课程动力,教师的课程动力源自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改革的成败,决定因素是教师的态度和能力,没有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幼儿园课程改革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教师的教育一直比较落后。一是规模小,二是层次低,三是资源缺乏。导致了幼儿园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不能适应幼儿教育和课程改革飞速发展的需要。在这样条件下,需要研制和实施超常的措施,需要国家、地方、高等学校和幼儿园以及教师本人一起,群策群力,大力发展和加强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把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落到实处。
(六)确立园本课程
由于时代竞争的趋势,一所幼儿园要求得更好发展,就必须要创造自己的园本特色,而园本课程则是最能体现园本特色的。我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自办园以来,我园就一直把农村广袤的自然风貌作为办园的发展主线和突破口。但多年以来始终感觉自然特色未能充分地彰显。理解了课程的真正含义之后,我园就结合本园实际,着力打造属于农村特色的办园途径。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改革犹如一场革命,革命的根本在于坚持。在漫长的教育道路上,课程改革还将会是教育工作者生生不息的奋斗目标。我园虽然小有心得,但仍任重而道远。
推荐专题: 教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课改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