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教师心得体会 > 详情页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大全)

2022-06-22 22:55:10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大全)》。

第一篇: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习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习、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回回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习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平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近教育实际、最贴近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第二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心中的梦想课堂,它应当是这样的:寓学于乐之中,即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乐于学习,把学习当作是一件玩的事。

在我们的印象中,说起上课,没有多少人的第一印象会是上课是趣味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从小理解的教育,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知识是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上由教师反复告诉我们和在课外由我们经过不断的反复作业练习而得到的。

那么,怎样的事是我们都愿意主动做、乐意做的呢那必须是从中能够获得乐趣,获得成功的事,这是人的天性。如果一件事是自己发自内心厌恶的,那就算勉强完成,也不会有多高的质量。学生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而我们此刻看到的现象却是他们对学习的厌恶,对学习的害怕。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对学习资料的不感兴趣,可能是觉得学习任务过重,也可能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不适应等等。所以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首先要改变的就是他们的学习的态度,变害怕学习、厌恶学习、逃避学习为好学习、乐学习、主动学习。那如何做才能够让学生真正从心里爱上学习、乐于学习呢我们能够从下头几个方面着手改变。

一、让所有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品尝成功的滋味。记得有句格言:“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由此看来,启动学生自信心理系统是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愿意去学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当中应经常鼓励学生,帮忙学生树立战胜挫折和困难的勇气,给孩子们灌输一种信念:相信自己,正视自己,努力积极就能成功。每个人都是期待获得他人肯定的,成长中的孩子更是在乎家长、教师、同学对自己的看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想方设法的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中获得教师的肯定、家长的肯定、同学的肯定。

二、创设趣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充当的总是课堂里被动的观众,欣赏迎合着教师的表演,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没有自己的选择权,没有自己的挑战权,知情权……而教师总是把已经嚼得又嚼,没有任何味道的知识强加给学生,让他们装进脑子中去。在这种教学水平指导下,学生只是充当了知识的储存器,并且不善运用,最终导致思想僵化。所以,要想学生发自内心喜欢这样的课堂确实强人所难。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的改变是关键。让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让教师把话语的权力换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课堂的导演、演员,参与团体的表演;让更多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走进课堂……让我们打破那个成人化的课堂,还一个童趣的课堂给学生。

三、让学生爱上自己的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每一个教师都不应忽视自己的人格魅力。一位学生爱戴的教师,她的言传身教胜于千言万语、苦口婆心。一位学生喜爱的教师,学生乐于走进她的课堂,乐于与她相处的四十分种,乐于与她进行学习上的沟通,生活中的交流。

第三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文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作为教师,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知识,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与本学科相关的人文知识,如社会、心理、信息技术等,力求知识全面。仅有自己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提高了,对教育教学工作才更加热心,态度才更加积极向上。

让绝大多数的教师感到比较头疼的就是如何处理后进生的问题,比较听话的还好,虽然完成质量不是很高,但至少作业还是能基本完成的,而对于作业经常拖拉不做的,我们一般采取的方法是一方面联系家长,让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另一方面就是和后进生谈话,刚开始还是能收到必须的效果的,但久而久之,家长听惯了孩子在学校的“不好表现”,也会对孩子失去信心,而孩子则会认为自己在教师的眼里就是一个差生,就更不想学习了。

作者克拉克也碰到了这样的情景:他的一个“问题”学生已经很多天没有交作业了,他立刻想到了和他的家长联系,但都没能联系到。有一次总算联系到了,他就把这个不好的消息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这位学生的家长,想得到这位家长的支持。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长听完了竟然说:“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如此,你就将就一下吧”。这个回答真是让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许是克拉克他自己认识到了自己和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个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他改变了策略。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给这个家长拨通了电话,但与第一个学生的处理方法不一样的是他没有直接向这位家长“告状”,而是向这位家长违心地说他的孩子这段时间表现得如何如何好,这位家长听了以后自然十分高兴,表示要教师对他的孩子必须继续严格要求,家长会极力配合。过了两天,克拉克再次拨通这位家长的电话,这一次向这位家长陈述了孩子这两天的不好的表现,家长当然十分气愤,当即表态,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回家必须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读完克拉克的处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别具匠心。回想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也是把孩子的不好表现直截了当地告诉家长,而孩子表现好的方面就很少会去告之家长了。

刚开始看这本书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书中所提的要求都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说话先要讲礼貌、主动询问表关心、乘坐公车不吵闹、见到教师问声好,完成作业不拖延等这些不都是我们教师平时经常强调的吗书中没有长篇累牍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真正开始对这本书感兴趣时是在寒假里,我又再次拜读了这本书,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这种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仅有不会教的教师”,好学生要靠教师的激励、引导、督促教育才能成功。作者克拉克先生从细微处着手,经过对55个教育细节的处理,创造出教育奇迹。作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谈及如何教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准备教案,而更像是在谈论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经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例子,让读者感觉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们身边。书中讲述的创造奇迹的55个细节确实常常被人们忽略,而正是细节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辉煌。书中提倡对孩子要从小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体现出尊重孩子、宽容孩子、赏识孩子,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从鼓励中学会自信、从宽容中学会耐心、从赞美中学会感激、从接纳中学会自爱、从赏识中学会行动、从分享中学会感激、从诚实中学会真理、从公平中学会正义、从关心中学会尊重、从保护中学会信任、从关爱中学会友善……

还记得去年任教六年级时,我也碰到过类似的学生,打电话给家长告诉她孩子经常不做作业,家长直接跟我说;“我管不了她,我都放弃她了,教师你也别管她了。”之后再打电话她就再也没接过。如果那时我也象克拉克先生一样,先让家长了解孩子优秀的一面,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

事在人为,同样一件事情,不一样的处理方法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优秀是教出来的,我们要给孩子营造一个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氛围,唤起他们的学习活力,让他们享受学习的欢乐和成功。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我们的孩子会更优秀。

第四篇: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朱永新先生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发言人,其教育思想引人深思,这在《致教师》一书中有明显的展现:前言中有一首诗:“……教师,不是春蚕,教师的固步自封才会作茧自缚,心灵的成长来自每个季节……”“我是教师,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让我甚是喜欢,因为它道出了我的心声,与我心有戚戚焉。

朱永新曾指出:新教育的目标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认识态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我们认为参加我们实验的所有的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有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有一种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每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材,最后有大的成就。每个老师都要成长,相当多的人能够成功,有一部分人能够成材,成就。所有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在成长着,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而我们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致教师》一书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致教师》的每一篇文章,均由一个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启,传递着普通基层教师的境遇与困惑,苦恼与疼痛。那些提问者,有的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有的是遭遇职业倦怠的老教师;有的奔波于城市,有的坚守于乡村;有的教语文,有的教数学……每一个提问者,都意味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生命叙事。因为他们的存在,《致教师》中的“教师”不再是空泛的职业人群,而是一个一个鲜活的“人”。里面的问题与话题,哪一个都逃不出教育与生活的庸常。就像擦亮星星上的灰尘一样,朱先生以他的文字不断擦亮“教师”二字。

全书共分四辑,即“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借我一双好老师的慧眼”“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生命的传奇”“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前三辑共收录先生与一线教师对话的46封问答式书信,最后一辑收录自2010年以来先生为寄语新教育同仁的5篇年度致辞。他用朴素却不乏生形象的语言回答一线普通老师最关心最困惑的问题:“如何学会思考?”“如何进行专业阅读?”“如何应对自己不如学生的困境?”“如何保持教育热情?”“如何享受你的教育生涯?”“如何尽快成长为名师?”“如何在压力下坚守?”“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如何让自己越来越坚定?”

总的来说,书中朱永新老师提出了以下几点:

一、教育幸福。

理念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

他告诉我们,教育既要满足学生最基本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与被爱的需要等,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层次的需要,如爱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等等。新教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

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与“完整”,成为新教育最为饱满的两枚理想种子。因为它们的存在,教师挣脱一切“标签”“脸谱”与“定型”,悄然还原成真实的生命,真实的“人”,以幸福成全生命的“人”。

如何做一个幸福教育的人呢?

1、要对教育生涯充满理想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动态的追求,反映了人的当下的一种心态。而教师的幸福又是什么?教师的幸福就是: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身边有亲友,家中有积蓄。如果仅仅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那么在当下,它可能未必是一种让人感到轻松愉悦幸福的职业。

如果没有理想,任何一种职业都会是无趣的,更何况是教育。教育不能没有理想,有理想的教育注定精彩纷呈。教师职业毕竟比其他职业有更多憧憬,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也许我们的工作不像一些人说得那样有诗意,但是当我们想到,我们的工作会在不久的将来起作用,就能使我们感到美和幸福。看到那些参天大树时,常常想到曾经它们和所有的树都一样,曾经都是株幼苗,在经历了百年、千年后,依然挺立于世,让所有人都能接受它的庇荫,让所有人敬仰它的活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同每一位诗人那样,都是因为有梦有理想,有梦有理想的教师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了意义。”在中国教育的现实中,教师的忙与苦是勿庸置疑。教师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故太多,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只有当你理解了记忆的方法与过程,才不会为学生背不出科文而生气了,你也就不苦了;当你理解人的能力差异和发展差异,理解了所谓“差生”的形成过程时,就不会为“差生”的存在而生气了,你也就不累了;当你理解了少儿多动症时,就不会把学生的动当作对上课的反抗,也不会简单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产生否定,你也就幸福并快乐着。恨铁不成钢,这个恨是不理性的爱,因为教师没有掌握铁如何成钢的规律;从专家型教师身上可以看到,他们面对教育教学事故时,是那么的自信与从容,是那么的驾轻就熟。这是因为他们见多了,把握了规律,从而让事故变成了故事。

2、要有自己的特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的给自己提出追求目标,同时又要有激情,要善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

今天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特教学个性。那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主张。老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个性和业务方面的独到优势,在夯实自己教学能力的基础的同时,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个性,要求老师对于自身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善于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在学校环境和个人条件之间寻求平衡。当今教育,教师最缺少的就是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导致培养出的孩子千人一面,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特气质。教学个性本身就意味着创造力。

3、要对学生一视同仁

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等等存在着客观差别,但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都是绝对相等的。作为老师要有一颗平等之心,对学生必须“一视同仁”,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一个老师通常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学生性格有好有坏,成绩有优有劣,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并爱护每个学生,是这一类老师所具备的能力。把学生当学生看,把人当人看,不惟成绩论素质,不惟喜好论好恶,不惟家境论高低。有人说,关注每一个学生,就是要做到关注成绩最差的学生。我想补充一句,关注每一个学生,也要做到关注你最讨厌的学生。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这让我想起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当教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这些资质平平却被实验者认为是“未来的花朵”的学生抱有期望,而且也会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态度、表情与行动方式将这种暗含的期待微妙地传递给他们,其中包括更多的提问、辅导等。当这些学生获得期望的信息后,也会产生鼓励的效应,更加努力地学习。长此以往,不仅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近了,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和对老师的感激与回报也会逐步提高。

二、提升自我素养

1、阅读

作为一名教师,第一项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如果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教师的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人类教育过程虽然不断变迁和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现代的许多教育新思想,其实只不过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案例与过去的大师对话而已。

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专业领域而言,存在着一个最合理的知识结构;专业发展,必然会经历一种“浪漫→精确→综合”的有机过程;每一门类知识的掌握,都存在着一条由浅入深的路径;对每一个教师而言,都存在着一条独一无二的阅读路径;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中的具体老师,面对特殊的场景,一定有一本最适合他阅读的书。

2、写作

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我们的教育生活是由无数的碎片组成,这些碎片往往会形成破碎的未经省察的经验,使教育教学在比较低的层面上不断重复。而通过专业写作,就能够有效地对经验进行反思,从碎片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并加以理解,形成我们的经验融入教育生活,使之成为我们专业反应的一部分,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加富有洞察力。这样,这些碎片就可以经过拼合成为美丽的图景,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

到现在为止,为发表文章而写,为评定职称而写,为应付检查而写,仍然是教育写作中的常见现象。针对这种现象,要进行专业写作,不以外在的名利为终极目标,不为写作而写作,而是为了使写作恢复本来面目,服务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成为自我反思的基本手段,促进学生以及自身的幸福完整。

同时,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教师的日常教育和学习生活,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经过几年的探索,新教育实验已经从过去的提倡教师写作,发展到目前强调专业写作,把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3、共同发展

目前,在绝大多数学校,一方面同事之间讳莫如深,教室的门始终向他人关闭着,教师之间仍然是生活在同一个校园里的陌生人;另一方面,一些渴望成长的年轻教师仍然处在孤军奋战的状态,他们个人的摸索往往由于自身的思维见障而无法看清问题的本质,他们个人的反思也往往由于自身的理论功底而无法对自己导致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剖析。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必须建立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基础之上,这是形成一个良好共同体宽松氛围的土壤。如果只是利用行政命令,而不是“尺码相同”的人的相聚,共同体就会流于形式。同时,共同体成员的共同愿景非常重要,在活动中应体现其整体性的目标及阶段性的目标。每个成员都能在心中明白共同体的价值与方向,在团体活动中不断证明自己存在的理由与意义,在活动中体验成就感,这是持续参加共同体活动的动力,也是激活其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因素。

要积极探索建立各种基于同一教研组、教学组的,或者是本校的、校际的,以及利用网络的各种专业发展共同体。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比较有影响的教育专业发展共同体就有:新教育研究中心“相约星期二”沙龙、天津著名特级教师张万祥的班主任学习小组、温州苍南新教育俱乐部、河南焦作“毛虫与蝴蝶”儿童阅读共同体、贵州凤冈新教育共同体、“镇西共读”阅读团队等,利用教育在线网站建立的散布于各个地区、学校的大大小小的毛虫群落(儿童阅读研究小组)与“海拔五千――新教育教师读书会”QQ群、构筑理想课堂QQ群,更是形成了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而充分利用专业共同体进行日常的共同阅读、相互评议批注教育作品、相互听课议课,也是教育实验最日常的研究方式。

三、注重过程,落实有效教育

1、落实有效教育框架

朱永新认为:“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已成为新教育人进行课堂框架研究的起点。"我们希望这个框架,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课堂的一个工具。"

朱永新还认为:这个框架分为教学目标、预习作业、个体学生学习清单和教学板块。"预习"被朱永新称为这个框架的一大特色,"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不应只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而应尽可能地针对所有教学目标,是真正的自主学习。"这就重新确立"教为学服务,让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要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富有成效。

2、发掘知识魅力

他提出,要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朱永新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朱永新认为: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核心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

理想课堂不会停留于人与知识的对话这一维度,而要展开三重对话:人与知识的对话、人与他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师生生命的复活"。

4、以现实求证未来

《致教师》的最后一辑文字,不是答问,胜似答问。读之,心情久久无法平静。那是自2010年起,每一年度的辞旧迎新之时,朱永新先生深夜或凌晨写给全国新教育同仁的年度献辞。

或许,在永新先生眼里,岁末年初最是年岁的刻度,是现在与未来的节点。而在他心里,教师的终极意义在于“以现实求证未来”。读他关于新教育的年度文字,我们无法忽略那漫天飘着祝福的跨年语境,更无法忽略的是,新教育实验于神州大地间得到的热切呼应。新教育所构建的“晨诵、午读、暮省”的教育生活节奏,正在柔软地植入了千百万师生的内心。

教育是一切的“果”,也是一切的“因”。对一个教师来说,痛恨积弊的方式是行动,是将让自己置身于“涨潮的海上”,相信“爱教育,就是爱自己”,相信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唯有建设,唯有行动,才能“带着使命,带着爱”,“向没有污染的地方,重新出发”。

三尺讲坛,只因为我们具有足以让一代代人传承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爱生如子的精神,只因我们具有勤学、乐施、向善的品德,只因我们对学生始终抱有极大的热情,实实在在地走近他们,真真挚挚地关注他们,热热忱忱地服务他们,学生就将我们作为恩师,不管我们是否清贫,不管我们是否平凡,学生都会把我们铭刻于心,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精神丰碑,也是我们成为历史所铭记的、无上光荣的人。本学期对我而言,是一个漫长、煎熬、充实、幸福的一个过程;经历了很多事,焦头烂额,偶尔心情难免浮躁!我感恩所有在我困难时帮助过我的人,今天我想感谢的是它――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每当迷惑时,是它能让我平静下来,反思自己,与自己的内心交流。对本书中其中《教师的幸福在哪里》感触很深。

追求幸福是人的一种本性,可作为教师的幸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一位没有幸福感的教师很难塑造出幸福的学生。只有当教师心中洋溢着幸福美好的情慷时,他们的脸上才会有灿烂的阳光,并自然而然地照亮和温暖学生的心房,塑造学生幸福的心灵;只有当教师情绪饱满和内心充实时,他们才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细节的关注和乐于分享的真诚,学生才会感到幸福。所以,为了自己,为了学生,教师们要学会寻找幸福。那么,教师又要到哪里才能找寻到幸福呢?

教师的幸福在课堂教学中:有人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是幸福的:母亲给孩子洗完澡抱着孩子的时候;医生给病人做完手术病人康复了的时候;孩子在沙滩上堆出自己满意的沙堡的时候;一个作家写完了作品画上最后的一个句号的时候。那么,我觉得教师的幸福就是轻松自如地上完一节课的时候。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学,而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对生命追问的过程。可有的教师却有着这样的生命体验:“头脑是满的,内心却是空的;时间是满的,生命是空的。”同样是上课,缺乏生命修养的教师,只是为知识而上课,教师的心只是在等待,等待学生记住一些概念、背会几条定律、答出几个问题,做对几个练习题。教师在苦苦等待中,变得紧张、烦恼、焦躁,甚至痛苦,幸福被等待无情地遮蔽了。而具有生命学问和修养的教师,他是在上课,但他同时又是在享受课。他面带微笑走进教室,迎来的是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听到的是一声声“老师好”的问候,他在课堂上彻底放松,全身心地走进课堂,走近学生,同学生一起去探索,去研究,和学生情绪相融、心心相印。他会把问题生活化,知识过程化,学习体验化。他会彻底打开自己的生命,去感受、去触摸、去体验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他会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一起失败、一起成功,这时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教师的幸福在学生成长中:学生的成长是教师最大的快乐,对教师来说,教育的意义就是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特别是看着学生一天天成长变化,他更有一种由衷的喜悦,这是他辛勤劳动的最好回报,也是他全部付出的价值所在,虽然他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当不了作家、科学家、工程师……也可能终生得不到什么值得炫耀的荣誉或奖章,但他可能有引以为傲的已成为作家、科学家、工程师的学生,甚至有功勋卓著、成绩斐然、值得他崇拜的弟子,当然,更多的是已经自立为人、立足于社会的普通劳动者,是他曾经为之付出心血和青春的年轻一代的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呢?他已经别无所求,这就是他所渴望的生活。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自己倾注心血的'回报,意识到对学生未来的影响,透过学生的成长,他看到了自己劳动的果实,这成为教师职业信念的重要支撑。对平凡的工作充满热爱,对这些教师来说,孩子那灿烂天真的笑脸是天底下最美丽迷人的图画,教室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是世界上最美妙动听的音乐,校园是地球上最纯美圣洁的净土。所有的辛苦和压力都变成了一种愉快、一种他乐于去迎接并以欢乐的心境去化解的“美差”,即便是在条件极其艰苦、生活非常清贫的情况下,他也怀着极大的热忱、带着浓厚的兴趣,无怨无悔地做好每一件事。只要一听到上课的铃声,他就精神振奋,所有的疲劳都不翼而飞;只要一走上讲台,他就激情荡漾,浑身都洋溢着蓬勃的生气。他觉得自己喜欢教书也最适合教书,只有在教室里,在学生身边,他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这些教师已经把他们的兴趣与自己的事业放在一起,因为爱孩子、爱学校、爱事业而无怨无悔地当一辈子教师。

教师的幸福在学习追求中:教育需要智慧,课堂教学更应该充满智慧。充满智慧的课堂是精彩的,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去创设,所以教师就应该充满智慧。每个人的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首先要付出,付出勤奋,付出辛劳,付出艰辛。因此,教师要拥有教育的智慧,就要付出大量时间刻苦学习。首先,向书本学习,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一生要与书本打交道。

教师要坐下来、静下心、研读一些很专业的书,如课标、教材、教参、教案、辅导练习等;也要读一些很理论的书,如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一读经典的,也可读流行的。教师要按时阅读教育教学杂志,定期浏览综合类报刊、文学类杂志等,让自己浸润在文化的滋养里,由内而外地散发光泽。还要读一些教育专著和教育随笔,走进伟人,与大师对话,与另一个自己坦诚相见,你的眼光会变得高远,你的内心会变得坦然,你的思维会变得开阔,你的精神会变得饱满,你的生活会变得充实。其次,向同行学习,学习他们工作的热情、教学的思路、教法的改革与创新,增长自己的智慧。同时,多交流。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我们往往发现:几个志趣相投的同事、朋友,即使是闲聊,也会时时有智慧的碰撞,有新观点的产生,不知不觉地解决了困惑已久的问题。因此,学习能使教师充满智慧,充满智慧的教师总是愉快的,愉快的生活肯定是幸福的。

教师的幸福在付出奉献中:当教师不可能大红大紫、风光无限,也不可能轰轰烈烈、气壮山河。教师的命运,注定要与清贫和奉献为伍。在教师这个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力,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有的只是默默地付出和贡献。已是81岁高龄的于漪老师,在59年的教育生涯中,无私奉献、执著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着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做好传帮带。她心里始终装着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在她半个多世纪的从教生涯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为人师。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彰显着师者风范,她的事迹也每每引发我们心灵深处的震撼与感动。于漪老师的人生座右铭是“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在于漪看来,“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在她的心目中,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首先要“知如泉涌”,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力量。

享受教育的教师;是一个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教师,在平淡中享受教育的幸福,是教师对自己的期许。学习、工作,不经意间一定还会遇到很多不期而至的快乐。让我们对生命尊严进行最真挚的仰望―――静静地,守望花开,聆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享受每一朵花开的芬芳,惊叹每一朵花开的娇艳。

第五篇: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其次,理想教师还应该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样的,孩子们的世界有独特的色彩、旋律和内涵。教师要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要和他们共同成长,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教师需要有一颗非常年轻的心,才能与他们沟通,才能理解他们,才能够得到他们的爱。可是我们一直主张师道尊严,鼓励师生之间有距离感。中国教育传统有很多好东西,也有很多不好的东西,过于强调师道尊严就不好。

教师还应该有三历:学历、经历和阅历。这三历是一个有机的联系,不一定将名山大川都走遍,行万里路和读万本书,其价值是一样的。我们要鼓励教师成为一个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要培养这样一种心境,才能教育好孩子们。

教育需要理想,只有燃烧起理想的火焰,我们才能使我们整个民族变得强盛,变得有凝聚力,我们才能在与世界各国的竞争中站住脚。我们应该鼓励我们的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应该鼓励我们的学校,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因为我们已经接近了成功的边缘。我们已经追求了,就应该有结果。教育是永恒的事业,一代教师的追求,两代教师的追求,全体教师的追求,会在校园里燃烧起理想的火花,并从而使我们的民族燃起理想的火花。所以我希望,中国的教育充满理想!我们的教师,充满理想、激情和诗意!

总之,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一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追求的理想,我们一定要努力把这些理想化为前进的动力,才能使教育步入科学的轨道,才能使教育在中华大地上结出更加文明灿烂的硕果。它也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推荐专题: 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心得体会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