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参观蔡元培故居有感(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参观蔡元培故居有感(大全)》。
绍兴蔡元培故居
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蔡元培故居。
蔡元培故居位于绍兴市北萧山街笔飞弄13号,是一个颇具绍兴特色的明清台门建筑。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蔡元培祖上自明末由诸暨迁至山阴,初居城内井巷。祖上以造林售薪为业,后因同行嫉妒,被人砍伤,就不再从事这个买卖。元培祖父嘉谟公曾在典当行从业,后渐升到经理,靠着省吃俭用,在笔飞弄置买房屋,初有大厅三楹,后来子女众多,又在屋后加盖五楼五底,自祖父以下三代合住。元培父亲宝煜公因是长子,除分得东首一楼一底外,还多分得一骑楼。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出生于此。座楼东次间即为其书房兼卧室。在他28岁前及绍郡中西学堂任职和历次返乡时均居于此。
故居占地1856平方米,建筑面积1056平方米,砖木结构,花格门窗,乌瓦粉墙,青石板地。依次为门厅、大厅、座楼。门厅朝东,大厅、座楼均为坐北朝南,门厅三开间,大厅、座楼均为五开间。大家看到的门厅上方所悬黑底金字:“蔡元培故居”匾系艺术大师刘海粟手书。出门厅大家可以看到一东西向长方形大天井庭院,面积约400平方米,四周摆放着苍松翠柏,点缀着丹桂花卉,显得典雅、气派。庭院北侧为照壁,中开石库门,内有小天井,东西各有厢房。厢房后即为大厅,大厅明间作通间,为五架抬梁,前檐设船蓬轩。大厅现设为序厅。厅内安放着蔡元培半身塑像,目光和蔼、睿智,一派长者风范。由同乡、原上海油画雕塑院教授王大进所塑。大厅上方悬挂周恩来撰,沈定庵书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对联高度概括了蔡元培一生的光辉历程。大厅东首另有偏房,前有一小花园,里面布置着各种树木、花草。出大厅又是一天井,东、西仍为厢房,厢房后即为座楼。门厅大厅建于明代,1987年按原样修复,辟为“蔡元培纪念馆”,1988年开放。座楼建于清代,1999年按原样修复开放。
现故居前东厢房、大厅、后西厢房及座楼西首两间均辟为“蔡元培生平史迹陈列室”,后东厢房及座楼东首三楼三底按故居原状陈列,其中座楼东次间为蔡元培生活学习之所,后东厢房为蔡元培青少年时期读书之地。
现在我们就来参观《蔡元培生平史迹陈列》。在参观之前,我先扼要介绍一下蔡元培的简历。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历任民国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一生培植无数革命青年,为我国的教育、文化、科学事业贡献了毕生心血,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第一部分:故乡遗踪,稽山镜水育英才。
共分五个组。蔡元培出身商人家庭,父母为人敦厚。良好的家庭教育,使蔡元培养成了勤奋好学、谦和近人、处世认真的性格,而越中先贤的高风亮节和精深的学术造诣也深为蔡元培所敬仰。少年时代的蔡元培曾受业于王子庄及六叔铭恩的教育和培养,科举仕途一帆风顺。他17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28岁授翰林院编修。后又情寄故乡,数度回绍兴或著述、或从教、或游历、或探亲访友,为家乡的发展出资出力,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足迹。绍兴一中就是他为之服务并推行新式教育之所。蔡元培甚重乡情友谊,对绍籍人士多有提携,奖掖,跟鲁迅兄弟、马寅初、竺可桢、罗家伦等更是结下了深情厚意。
第二部分:从事民主革命,投身教育事业。
共分三组。1902年,蔡元培在上海创建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爱国女校,鼓吹革命,为反清斗争培养人才。1904年,蔡元培促成徐锡麟、陶成章两派革命党的联合,组织并领导光复会,任会长。次年被孙中山委任为同盟会上海分会会长,为民主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向西方学习研修哲学等社会科学,为他日后从事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胜利后,蔡元培出任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为维护共和教育制度制定了共和教育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912年7月,袁世凯上台,蔡元培对袁世凯的做法甚为愤慨,坚辞教育总长之职,不久随夫人、子女复往德国留学,蔡元培主张有选择地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科学、教育思想,并与李石曾、吴玉章等创导了留法勤工俭学会,任会长,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
第三部分:“兼容并包,孕育新北大”。
这部分共分五组。1917年袁世凯倒台后,蔡元培在孙中山等人的鼓励下,身负重托,毅然接掌当时封建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开始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历史时期。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积极除旧布新,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一是端正学生的学习观念;二是聘请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兄弟、钱玄同等一大批有新思想、有真才实学的中外学者;三是改革学制,民主办校,开创了男女同校;四是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开创了学术民主的新风,培养了一代新人,把陈腐不堪的旧北大改造成为生气勃勃的新北大,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1919年5月3日,蔡元培亲自将军阀政府决定签署和约的消息告诉了北大学生代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促成了五·四运动的爆发。蔡元培支持五·四运动,并不遗余力地为营救被军阀政府逮捕的学生而日夜奔走。在全国人民的强烈支持下,五·四运动终于取得了胜利。但北洋政府把五·四运动视为北大提倡
新思想的结果,归罪于蔡元培。为保全北大,蔡元培愤而辞职。北京学界由此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挽蔡运动”。迫于压力,军阀政府被迫妥协,“挽蔡斗争”最终取得胜利。
第四部分:致力于科学文化事业,争取民主自由。
这一部分分三组。1928年~1940年,蔡元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倾全力于科学事业,建立了多种学科的研究所;完善领导体制,实行民主办院,设立评议会为最高权力机构;培养任用了李四光、竺可桢、李济、翁文灏等一大批近代科学家。在致力于科学事业的同时,还重视和发展文化事业,创办了国立音乐学院、国立艺术学院等文化艺术学校,培养任用了林凤眠、刘海粟、刘开渠等许多艺术人才,为发展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积极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访问了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并邀请他们来华讲学。“九·一八”事变后,蔡元培反对蒋介石妥协投降政策,主张国共合作。与宋庆龄等组织民权保障同盟,任同盟会副主席,反对蒋介石的法西斯专政,争取民主自由,营救了许德衍、廖承志、史良、范文澜等一大批共产党员和爱国志士,受到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赞扬。抗战爆发后,蔡元培提出:“中国为一人,天下为一家”,大敌当前,全国应一致对外的主张,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出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宣传委员。上海沦陷后,蔡元培于1937年底移居香港。在港期间,他不顾自己年迈体弱,仍心忧国事,希望国共能重新合作,共赴国难,并为之努力。还任国际反侵略同盟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主席,并以《满江红》词为该会作会歌,号召大家团结一心,一致抗日。
第五部分:功垂百世,德耀千秋。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忧愤国事,积劳成疾,在香港病逝。国共两党和社会各界同声哀悼。香港各界为蔡元培举行了葬礼,并在南华体育场举行了万余人参加的公祭大会。中共中央、毛泽东、周恩来等分别发出唁电,送去挽联,以示追悼。24日,故乡绍兴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民国日报》还专门刊发了《纪念蔡元培特辑》。新中国成立后首都各界于1980年3月5日举行纪念蔡元培逝世40周年大会,年届80余岁的宋庆龄亲自主持大会并致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衍在会上讲话,高度赞扬蔡元培一生的丰功伟绩。1988年1月11日,为纪念蔡元培诞辰120周年,国家邮票总局出版发行了一套两枚纪念邮品。蔡元培在故乡绍兴的故居也同时开放,近旁的原东风电影院也更名为“孑民电影院”。1990年在蔡元培逝世50周年纪念日,在胜利西路兴建了元培中学,以后又兴建了元培小学、元培幼儿园,表达了故乡人民对蔡元培先生的崇敬与爱戴。
《蔡元培生平事迹陈列》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名人故居景区)
顾名思义,《觉醒年代》讲述的是中国觉醒年代时,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历程。它不仅仅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到来,它更是为了让今天的中国人,让当代的青年人回顾党史,不忘初心。
第一集,袁世凯对外卖国,为了当上皇帝,他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签订了日方“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打算复辟帝制。但是他的复辟行经不得人心,爱国青年共同奋起,一片倒袁爱国的声音纷纷涌现。一系列故事便由此展开,《青年杂志》问世,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宣告诞生。
纵观前九集,其中可以触动心扉的,当属蔡元培初到北大的就职演说。
当时,蔡元培接受了大总统黎元洪的任命状,正式出任了北京大学的校长。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百日维新期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总的来说,在当时,北大是一所腐败,封建的所谓“大学”。学生们都是富家子弟,大多数人都是一心想当官发财而来此求学,而蔡元培的到来,无疑是犹如一束阳光,照亮了北大黑暗的局面。
在一片掌声欢呼中,蔡元培缓缓走上演说台,他往台下望了望竟然也恭敬地向前迈出一步,鞠躬还礼,在此,他与北大的一众师生约法三章:
“予今长斯校,请以三事为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
二曰砥砺德行……
三曰敬爱师友……”
这场著名的演说,简短却不简单。它使北大完成了脱胎换骨,乌云尽散,晓雾将歇,北大已经不是昔日里那个陈腐的“京师大学堂”了,北大,俨然已经成为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还记得演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平时冶游,考试来了,才去翻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多寡,考试结束,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潦草塞责……”
这不正是我的生活现状吗?平日里不务正业,上课时不专心听讲,下课后去操场上无所事事,聊天闲逛。想着离考试还远,应当及时行乐,多快活几天,等快考试了,才嚷嚷着要“考前突击”,临时抱抱佛脚,匆匆翻几页书,考试来了,手忙脚乱地复习一晚,结果成绩往往不尽如人意。放假了,又恢复成往日游手好闲的状态,之前背过的寥几页书,也都忘得一干二净,这可真是“光阴虚度,学问毫无”呀。
蔡公的这一席话,真可谓是如雷贯耳,激荡人心,这番话真真正正地激励了当时的广大青年。哪怕是我现在读着这些句段,心里都会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
现在的我们,还能够在学校中学习;现在的我们,还能够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现在的我们,还能够有老师和父母督促来学习。学习自然也很辛苦,学习当然也更快乐。趁现在为时不晚,请努力学习吧,切莫耽务了自己,再去耽误他人啊。
希望在数十年后,蔡元培的话依然能伴我左右。
是哪些人创造了中国共产党?他们是怎样成立的?是哪些人为中国的发展寻求道路?马克思主义是从何时源起?《觉醒年代》都会为我们揭开答案。
是在100年前,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和先进知识分子,他们积极地探索,在黑暗中抱团寻求光明,他们进行激烈的交流,思想的交锋,不断追求真理,追求幸福。推动社会的是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他们热情高昂地传播新思想,猛烈地抨击旧文化。摆在众人面前的是人们的愚蠢无知,是社会的腐朽落后,是吃人血馒头的残忍,而《新青年》则是一颗闪耀的星星将领导人民,启发民智。
剧中的伟人表达着人类的感情,而并非冷漠无言,他们鲜活地站在我们面前,将他们的故事细细向我们讲来,他们会笑会哭,一个个活灵话现。陈独秀散发着知识的光芒,有着先觉者的超前思想;李大钊为人淳朴善良,关心工 人;陈延年,陈乔年坚守原则,真诚且吃苦耐劳;蔡元培,北大校长,决心改革,深沉稳重;鲁迅,沉默寡言却心系人民……还有一些老顽固,如刘申叔,辜鸿铭,但他们也是真真正正地为中国做贡献。如辜鸿铭的《论中国人的精神》则是一响警钟敲响了中国人的心灵,他有着知识分子的高傲,但也有着中国人的风骨。
现在的青年,也应像当年的北大学子一样,孜孜不倦,为国效忠。承担在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积极向上,奋勇向前,有着新一代年轻人的风貌。李大钊先生说过:“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看,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他叫醒了无教青年,也叫醒了时代,我们应从《觉醒年代》中找到觉悟,保持初心,推动中国不断发展。
“以实践、奋斗,坚忍,简朴为信条,联合全国的青年开创中国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