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 详情页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短(范文6篇)

2024-03-09 22:05:33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短(范文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短(范文6篇)》。

第一篇: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人在历史中是多么的渺小,像尘埃一样匆匆而过,再无踪影。辛德勒说,有一样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运气,而是战争。是的,大多数时候历史是波澜不惊的,但当战争来临,一切都不同,历史被改变,命运被改变。辛德勒说,战争总是把人邪恶的一面挖掘出来,永远不是好的,永远是坏的。但是,他自己恰恰相反,战争,使他这个原来一心大发战争财唯利是图沉迷女色的商人,成为了一个拯救者,成为福音的象征,成为一个民族的恩人,给了多少犹太人希望,给了1200个犹太人生命。即使在世界大战的历史中,人也还是微小的,大多数人湮没在历史中,无论是被杀害的犹太人还是杀害犹太人的雅利安人,都随着历史而消逝,没有留下个体的痕迹,而辛德勒,由于和自身身份相悖的行为,又因为时间给出最终公正的结果,成为没有被历史湮没的名字。

值得祭奠的,是辛德勒;杰出优秀的,不止是辛德勒,还有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190多分钟的黑白片看下来,我的感受是,如果看此片在前,可能我对南京南京的评价就会将下来一些。斯皮尔伯格是大师,首先,他的电影很真诚,十年磨一剑,商业片的成功没有让他忘记自己,作为犹太人,他能够潜下心来做这样一部电影,发人深省,并在接到波兰官方“不要打扰亡魂”的告诫后立刻改地自搭景地,将所获奖金全部捐赠大屠杀纪念馆等,可以看出他是如何地投入自己的感情在这部电影中。其次,大师毕竟是在拍电影,在选定题材的前提下,要解决的是如何使电影好看这一问题。斯皮尔伯格非常知道观众的需求,因此即使在这样非主流商业片的拍摄中,他也很知道什么是观众需要的,没有脸谱化的人物,每个角色都有丰富的内心活动,电影中随处可见涵义深刻的细节,比如红色衣服小女孩的隐藏希望与死亡绝望,比如用血色妆点脸色,比如进入浴室害怕是毒气的恐惧和淋浴喷水的松了一口气,以及之后下一拨人进后烟囱冒出的浓烟,等等,不胜枚举。而辛德勒的塑造更是深刻,在战争和生死的考验中,一个人会流露出怎样的本性?外在被剥落,原本隐藏的自己都未察觉的心性慢慢袒露,辛德勒的转变是一点一滴的,观众全都看在眼中。而这样的人在特殊的`情境下是多么的珍贵,虽然实际上是在救人,却没有救世主的面孔,要有一流的交际手腕,才能在杀人者中如鱼得水地周旋,胡萝卜加大棒才能成功,金钱、地位、良心、勇气、能力,缺了什么都不行。斯皮尔伯格也许是有功利心的,除了纪念犹太人被屠杀的历史,他可能是憋着一口气要奥斯卡肯定的,有什么关系呢?他成功了,带来一部好的作品,打动观众,留存在电影史上,这是贡献,他得到的荣誉是他应得了。

两只手的海报也很震撼,在需要的时刻,请每个人,伸出援助的手。

第二篇:《辛德勒名单》感后感精选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对这样一部无论主题或艺术性都登峰造极的影片妄加评述,实在是很需要一点勇气的。关于《辛德勒的名单》的大小闪光点被提及的最多的就是那个红衣女孩,无奈色盲色弱如我者茫然而淡定地飘过,还回头再调出视频仔细端详,仍一无所获…然后就是那个被枪毙的女大学生… 我看完电影后立马回想出的画面的有:地下室“爱情”,“烟灰”和割喉礼那一段,墓碑前那个露出安然笑容的女人——辛德勒夫人。丹卡和亚当手牵手。钢琴和枪声,黑夜中闪光的窗户。“淋浴”时的肆意大笑。Good bye Jews.God bless you.。辛德勒的“浇水”,“You are so cruel.”.各种行李——德国式的严谨。开头的寂静和擦火柴的声音。烛光与牧歌,象征着希望和信仰。医院里的安乐死。…… ……

接下来,咱们说说本片的叙述策略。

首先,电影的主要叙述形式是“展现”和非“讲述”。摄影机相当于文本中的“叙述者”(除了人物以画外音的方式),“聚焦者”与“行为者”常常相重叠或对立,不断变换。

辛德勒对待犹太人态度转变的成功展示,很大程度上源于“不同的看,以及看的不同使素材转向另一面,是人物变得不一样”。在影片前半段,从之前挑选秘书、为斯特恩留下独臂老人而生气、对来访朴素的女子视而不见等细节中,我们看到辛德勒浪子和奸商的嘴脸。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惨绝人寰的场景,如独臂老人被枪决。然而此时的辛德勒只是在高高在上的办公室里听到枪响,冷静而略带愤恨地说:“I lost a worker.I expect to be compensated.”影片避免了他对这一事件更丰富的感知,这时的辛德勒仍然是唯利是图的商人形象。在转折性的“山顶俯视”画面中,辛德勒才第一次(之前他要么沉溺于歌舞升平,要么在家尽享床第之欢)目睹犹太人被大肆屠杀的惨状。我们都通过他的目光“俯瞰”,并觉察了镜头特写下辛德勒神情的凝然骤变,并随着他的眼睛捕捉到逃窜的人群中一抹亮丽的“红色”。等到这抹红色再次出现,我们又一次跟着辛德勒注视她的目光,随着污秽不堪的推尸车远去……这时的辛德勒和我们一样,被这唯一的彩色的消逝震撼了,他不仅怀着良不安、愤怒和无奈的情绪,而是确定下了拯救受害者的决心。在这两个关键场景及之间的多数场景,导演都是尽可能多地以辛德勒为“聚焦者”,使得他的心理转变清晰而悄然地在我们面前,态度的转变才得以顺理成章。这一转变在以显示辛德勒作为“不完美的英雄”的可能性。

其次,影片的最明显的叙述策略即是“对偶诗学”的使用:如真实历史与《圣经》(影片中辛德勒就曾被士兵谑为“摩西”)中暗指的东西的交织发展。这里的“对偶诗学”有几分巴赫金“复调理论”和西方文论中“镜像说”的意味。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葛斯向海伦表白一段。面对心爱的姑娘,他竟大改往日的暴戾猖狂,他冷漠深邃的眼神掺杂着难得的温柔,又显得很是窘迫……镜头不停地将镜头切换到辛德勒在宴会上的场面:他以高贵而绅士的姿态注视着妖娆多姿的歌女——阴暗的地下室里回响着优雅的歌声,葛斯深情地注视着颤抖的女仆,伸出无所适从的手,撩动她潮湿的头发……歌女妩媚地将手伸向(同一个角度)辛德勒,捧起他的头献上甜蜜的吻——葛斯猛然间醒悟,轻声咒骂一句“ bitch”,瞬间变回恐怖的面貌,残暴地将海伦掷倒在地……犹太区的小伙子和姑娘按传统的礼俗举行婚礼,军官舞会上的男女开始亲吻……在阴暗的地下室里,美好的爱情却演变成丧心病狂的残暴与触目惊心的鲜血。这些场景的精妙设计与穿插堪称完美。在叙述策略上,导演有意安排了很多辛德勒与葛斯的相似与对立。如辛德勒与葛斯都有“主人式”、“殖民者式”意味的俯视,导演正是用对偶的策略展示出好的与邪恶的在邪恶一面的范围内作为两种可能性的平行发展。尤为出彩的还有关于power的定义纠正:趁着酒醉,辛德勒隐射地指出葛斯拥有的只是justice(制裁——他用了个相对有“正义感”的词),而“Power is when we have every justification to kill and we don’t.Pardon is power.”酒醒后的葛斯似乎真的受到影响,一连饶恕了几个犹太人,他指着镜子说I pardon you.的刹那,我们仿佛觉得镜子中的人才是他本身,镜子前的是辛德勒的化身。

最后,关于大屠杀的电影大都运用普遍的悲剧作为背景,或通过个人证实的方式以一种柔弱的感情来表现人为灾难的恐怖。影片最感人处是片尾,当德国宣布投降,辛德勒在自己工厂里向工人们告别时的情景。"It says 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此是希伯来圣经中的一句:"它说,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了整个世界。"这一句话是那些为辛德勒所庇护的所有犹太人的一句肺腑之言。他们以自己最神圣的经文中的一句来赞颂他,一个德国人,一个纳粹人。他们对他只有无尽的感激,没有丝毫的民族仇恨。他们知道他与别的纳粹党徒不一样。他有着仁慈的心,他有怜悯,有同情。在他散尽家财援救了1100多犹太人后,还在为自己未能再多救几个人而感到痛心。当他在大雪中远去时,他已被所有犹太人铭记于心。

这部成功的电影所带来的荣誉,不仅属于斯皮尔伯格一个人。也属于托马斯·肯尼利,是他写出如此优秀的小说;属于连恩·尼森、本·金斯利(饰犹太人会计伊扎克)、拉尔夫·费内斯(饰德国军官歌德)等等这些称职的演员们。尤其是尼森对辛德勒这个人物的塑造,虽然他没能夺得当年的奥斯卡奖,因为被“阿甘”夺走,但是他在这部电影里的精彩演出绝对有影帝的风范。

时至今日,依然历历在目的是那个身穿红衣的犹太小女孩,她是影片最鲜亮处,也成为观众心中的最灰暗处。

第三篇:辛德勒的名单影评分析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学院: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艺术设计(视觉传达)学号:1020080101 姓名:李筱

《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反映犹太人遭遇及被拯救全过程的史诗电影。黑白胶片的拍摄手法使其具有浓重的纪实风格,并由此直观地体现了影片对生命价值和人性的严肃探讨,营造出了一种真实的、震撼人心的效果,给观众以视觉和心灵上的强烈冲击。

影片以灰白、暗淡作为基调,构成一种苍凉、森严和缺乏生气的时代感,与影片的表现内容和恐怖的氛围丝丝人扣。虽然影片的色彩基调是以黑白灰为主的冷色,但这并不妨碍影片中照样出现清亮和明朗的暖色。谁能忘记大屠杀之前出现的那个穿红裙子的小姑娘?那条红裙子花团锦簇、鲜艳夺目,足以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和对生命的由衷礼赞。然而,这美妙无比的小生命不是继续生长,而是在走向死亡的途中。此时,这个小姑娘虽然乘乱逃走,暂时躲过了枪杀,但是后来在堆积如山的尸骨堆上,我们还是看到了这件耀眼灼目的红裙子。它闪烁了一下,即刻被浓重的灰暗所吞噬。这一色彩的叙事意义不言自明。其巧妙更在于它的表现意义和象征意义:红色代表生机,代表活力和希望,它最终被黑暗所无情吞噬,这不正象征着人类历史上曾发生的那一幕是丧尽天良、泯灭人性的吗?不正深刻揭示了法西斯纳粹党所摧残的正是人类的生机和希望吗?可以说,影片中倏然出现的这点亮色蕴含着多重意义,它所产生的视觉张力特别是心理冲击力,是其他的艺术表现手段无法完成和达到的。值得一提的还有收尾:几十年以后,当战争的梦魇已经成为历史,辛德勒的犹太人从世界各地赶来祭扫救命恩人的陵墓。这时,影片恢复成彩色(与片头照应),并采用高调摄影的手法,以柔和、轻快的色彩变调衬托出片中人物的绵绵情意,整个场景也静谧安详。

影片的音乐和画面内容的契合的程度恐怕只有用“熨帖”两字作形容才合适。舒缓悲切的慢皈.挥洒自如的快扳,既真切细腻地抒写了历史上那惨不忍睹的一幕,也委婉动情地倾吐出艺术家心中难解的郁结和不尽的哀怨。

其中有二幅场景的音乐设计令人印象尤为深刻。其一:1943年3月,德寇终于对克拉科夫的犹太人挥起了屠刀。党卫军开着军车,带着成群的狼狗冲进犹太人集居区,克拉科夫一片肃杀之气,犹太人个个如惊弓之鸟。自知在劫难逃的人有的吞金自杀.有的钻人下水道求生,还有的把身体悬空反绑在床板底下以逃脱死亡;医院的病人早已喝下了毒药,以免遭纳粹的凌辱。然而,当丧失人性的德寇冲进病房后,对着尸体又是一阵狂射。当这一切罪恶都在光天化日之下发生时,银幕上响起了悠扬的画外伴唱。舒徐清朗的童声与疯狂血腥的屠杀、激越明快的钢琴伴奏与惨不忍睹的凶杀场景的声画分立,造成视听的强烈反差,似涕泣,似哀叹,使人禁不住为之潜然神伤、悲愤不已。

其二:冬去春来,瘟疫流行。为了防止病毒扩散,更为了毁灭罪证,纳粹下令将陈尸全部火化。焚尸炉通宵达旦火光闪烁,高大的烟囱整日喷吐出呛人的浓烟。这时,舒缓动听的古典音乐声起,交响乐和画外男女声的伴唱契合在一起,声声传情,直冲撞人的心际。特别是当黑管吹出的颤音和小提琴提出的慢板重叠起来时,观众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正是音乐与画面的这种不即不离,将生与死、善与恶、美与丑之问的深刻内涵发挥到极致,既好像是在为亡灵作祈祷,也分明在对悲痛欲绝的观众心灵予以慰藉。

《辛德勒名单》强调对历史的真实再现,但又是艺术地再现。摄影师以逼真的光线效果和自然流动的运动摄影描绘了被占领的波兰犹太区、火车站、辛德勒的工厂、办公室、女工宿舍、犹太人的衣物分检处、焚尸场等等场景。光线的明暗处理、光影的搭配不露刀畦斧凿的痕迹,使人身临其境。那堆积如山的皮箱、衣物、照片、首饰、成群结队被驱赶的犹太难民,那随时可遭枪杀的劳动营等,无一不告诉观众这是二战的真实再现。摄影师对不少场景有意夸张光线的明暗对比,利用逆光的强反差烘托气氛;运用阴天拍外景,施放大烟雾;用橙黄红滤光镜压暗天空,突出焚烧尸体后骨灰像雪片纷飞的情景,以此渲染阴暗、压抑、动荡、恐怖的现实氛围和剧中人的心理情绪。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这样一幅画面:一群被辛德勒选去做工的妇女,曾以为绝处逢生,不料由于名单出了差错,她们又被送到死亡集中营。深夜,火车到站,仰角拍摄的镜头,车身在逆光中以庞大的剪影笼罩着整个画面,透过车厢的缝隙看到纳粹官兵驱赶着犹太妇女,等待着她们的是天上飘舞的骨灰。她们被剪光了头发、裸着身体,像牲口一样被赶到黑暗的毒气室。辛德勒发现后,单枪匹马赶到集中营去营救。瑟缩在黑暗中的妇女们突然被一道道强光照射,光线随着一个个淋浴喷头的打开,形成一束束强烈的逆光照射过来,妇女们呈现出剪影、半剪影的肖像,歇斯底里地吼叫、狂笑。毒气变成淋浴,她们得救了。光影、烟雾强化了这种残暴、野蛮、屈辱、恐惧的氛围,令人惨不忍睹。所有这些场景对光线予以夸张的处理,再次显示了摄影表现形态的艺术魅力,也宣泄了创作者的主观情绪。

《辛德勒名单》可谓是一部充分运用电影语言的经典之作,它将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名字也将与这部影片联系在一起而永远流传下去。

第四篇:《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300字

《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很长,需要有很大的耐心细细观赏。影片给人的震慑力很大。我为纳粹的种种毁灭人性的行为而感到发指,那些堆积如山的尸体,那些奔涌而出的血液,即使是黑白的,也叫人感到战栗。

是的,恐怖像黑夜一样布满整个世界,人们仿佛失去了所有希望,纷纷陷入绝境。而正是辛德勒的一份名单,解救了1000多苦难的灵魂,在我看来,1000多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无数累加的希望,传递到每一个后代。

我们,也曾看到影片中的富有深意的彩色。首先是希望的泯灭,在以个普通犹太家庭对经典的吟诵,蜡烛燃烧殆尽,只剩最后一丝青烟,接踵而至的是他们的末日。再有,是微弱的`希望存在,表现在一个传红色衣服的小女孩,她是如此天真烂漫,却正经受着无以复加的痛苦折磨和恐慌,最终被无情的杀死,红色随之褪去。最后是希望的重生,依然是荧荧的烛光,1000多人获救了,解放了,获得了新生。

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一起纪念辛德勒这一代表了,最黑暗之中的光明之神,心怀着最大的虔诚。

真心的希望,世界没有纷争,没有谩骂,没有仇视,没有杀戮。我们拥有的都是爱与和平。让希望铺满大地。

第五篇:辛德勒的名单推荐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真实的再现了当年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残忍罪行。全片主要采用黑白的色调,将人们带回到了那个黑暗的时代,感受纳粹党的凶残、犹太人的痛苦。

影片的主角是辛德勒,一个德国人,依靠战争发了一笔战争财。他一开始并不曾想过要拯救犹太人,只是想利用这些廉价的劳动力来为自己的企业生产产品,但是最后他拯救了800多个犹太人,身为一个纳粹党员,辛德勒最后觉醒了,成为了一位英雄。

在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时,辛德勒在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冲锋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看见了一个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这情景使辛德勒受到极大的震动。导演将女孩处理成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在黑白摄影的画面中,只有这小女孩用红色。在辛德勒眼里,小女孩是黑白色调的整个屠杀场面的亮点--后来女孩子又一次出现--她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炉,那件红色的衣服依旧如此鲜艳。辛德勒的良知在这一刻被唤醒,此后他尽他的一切努力来拯救更多的犹太人,甚至不惜生命反叛纳粹。影片中葛斯这个人物与辛德勒形成了巨大的对比,葛斯是犹太集中营的最高军官,他视犹太人的生命如草芥。看到有人偷懒不干活或者工作效率不好,就随意枪杀。但是辛德勒对待犹太人的态度则是同情,宽容的,在他的生日派对上,有一个犹太工人代表来向辛德勒祝福,辛德勒像对待其他人一样给了那位犹太女子一个吻。这个举动清晰的反映出辛德勒将犹太人视为普通人一样对待,而不是葛斯口中的犹太人是老鼠是蛇是蚂蚁。

在运送囚犯时,火车上发出一阵阵人们的呼叫声,镜头拉近到火车中囚犯从窗户伸出手,可以清楚的看到人们的皮肤此时因为缺水而干裂,辛德勒则提议他要像火车喷水,在喷水时他一路跟随着喷水的人走,指挥着他们,还去工厂取水管,让水可以喷到每一节车厢。当他得知集中营里的人要被转移时,知道这些人都将被处死。于是他向葛斯提出他要带着他工厂的工人一起去捷克,按人头来给他钱,即使这会使他倾家荡产,但是他还是这样做了。随后辛德勒和史登就在房间里列名单,导演用了长达三分钟来拍摄这个场景,辛德勒三次问道现在多少人了,每次都让史登继续加名字,摄像机不停地给打字机特写的镜头,因为这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

辛德勒的这份名单代表着至善,这份名单就是生命。在那个黑暗的年代,辛德勒用他的方式拯救了他可以救得每一个犹太人,战争结束时,工人们为辛德勒打造了一枚戒指,上面写着:当你挽救了一条生命就等于挽救了全世界。

影片最后,当犹太人走出集中营时,银幕上突然大放光明,出现灿烂的彩色,使观众有从黑暗中走到阳光下的感受,可以体验到剧中人解除死亡威胁的开朗心情。而这些人正是有了辛德勒的帮助才得以等到光明的这一天,辛德勒是一位英雄。

陆雨静

第六篇: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生命的见证《辛德勒名单》。写下这个题目。脑中思绪万千。却不知从何说起。那份凝重与深刻就足以是呼吸无从落脚。我看到身边朋友。那轻松的姿态和欢笑的面孔。我看到湛蓝的天。粉嫩的桃花。新绿的树枝。有阳光暖暖的照在身上。我感觉到心头的沉重。连眼角也渗着苦涩。可我没有哭的勇气。在历史的伤痛里。我找不到词汇来形容我的渺小。拯救一人就是拯救全世界。整部影片都是黑白基调,但在中间却出乎意料地出现了一点红,一个身穿淡淡红衣犹太小女孩在远远的背景中奔跑,那一刻,她仿佛逃离了纳粹的魔掌。但在将近结尾处一辆装满了尸体的车上,我又看到了那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那个镜头依然是远远掠过,却唤起人心中无尽的悲伤。影片结尾处伸开的地平线上,画面果断地转为彩色的鲜艳,横扫一切的光明,让世界五颜六色。那个时刻,仿佛冰封大地瞬时充满了阳光,眼泪溢满了眼眶……

《辛德勒的名单》已经不单单是名单了,而是生命,是承载着1000多人的生命。这部影片让我对生命和生活的意义有更深的洗涤,当我们浮躁于现在的工作烦恼和生活琐碎的时候,我们从来都没有考虑过,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安逸。如果经历灾难,除了生命和亲人外,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值一提的。正因为我们没有环境的压迫,所以我们有闲心来烦恼这样那样的事情,当我们拼命赚钱,拼命跟这样那样的“朋友”处好关系的时候,我们已经忘记了这样做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

其实生命的满足感是很容易达到的,多给自己轻松快乐的情绪,多给家人宽容体贴,你会发现传说中的幸福垂手可得。

推荐专题: 看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短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