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戏曲观后感600字(推荐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戏曲观后感600字(推荐6篇)》。
4月17日星期四,我们来到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观看了大型原创现代少儿京剧《少年中国梦》,剧中一个个动人有趣的故事,让我们受益匪浅。
看了这部剧,我们知道了在淞沪抗战时期,顽皮贫穷的报童“小东北”,遇到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使他不仅有机会在陶行知创办的“山海工学团”里读书识字,还被“爱满天下”的情怀所感染,成长为一个勇敢正直的少年。这部剧让我们了解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伟大,了解了在淞沪抗战时期的孩子们的生活环境。
这部剧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陶行知先生教“中”字变“日”字,“中”字躺倒变成断手断脚的“日”时,很可怕,鼓励我们要争气。
是啊,回忆以前战争时期,小孩都不认识字,只能在街上卖报纸,而且他们的日子也过得很苦,不像我们现在,每位同学都能在整洁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字,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我们的印象中,京剧都是蓝脸的窦尔墩盗玉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可这部剧就截然不同,它栩栩如生地演绎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在演绎的过程中,也会加入一些京剧的元素,显得相得益彰。
当我们在台下,看到京剧演员帅气地翻着一个又一个的跟头时,心里是由衷地羡慕,因为有句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京剧演员平时也肯定训练得很辛苦,真是了不起!
这次观看的这部京剧,真是改变了原来在我们心中京剧的概念,突破了传统,我们都非常喜欢这部京剧!
今天,在我校开展了第一届“戏曲进校园”活动,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去观看了戏曲表演。
小时候,看见自己的爷爷和奶奶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很老土,赶不上潮流,可今天我欣赏了戏曲后,我才被戏曲震撼了。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们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戏剧进校园有感
我是一名高中生,来自郑州市第五十三中学。在参加活动中,我感受到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需要有人去延续传承。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黄梅戏。据了解,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在那天我们观赏了众多戏剧,还有戏剧大师亲自给我们讲解戏剧的知识,是同学们更深刻的了解到中华传统艺术的魅力,那天的天气晴朗,蓝天白云,映衬这戏剧的舞台,更显得自然和谐,赏心悦目,我也深深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我相信大家也一定有跟我相同的感受,至此,有感而发。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戏剧文化博大精深,京剧又是我们国家的国粹。但是11月30日下午我们在学校里听到了被誉为京剧之后的第二大剧种――评剧。其实之前在我心里,戏剧都是一样的,我听不出戏剧里的抑扬顿挫,咿咿呀呀的曲调更是让我们这些青年学生摸不着头脑。可是通过这次学习,我了解到评剧,是流传于我们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二。而且评剧还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戏曲文化都是我们国家的国粹,是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精华。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更应该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不仅是我们爱国意识的体现,更是我们对我们精神境界的一个提升。
今天我们在校园里听到的评剧非常震撼,评剧老师还教给我们一个评剧演出里的基本台步――原场。通过跟老师近距离的接触、教学。我们真心了解到戏剧工作者的不易,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简单的台步却有如此繁杂的肢体动作配合、身形如此优雅。虽然我学得很一般,但是却得到了老师的夸奖并得到一个奖品作为奖励,我很开心。
另外,评剧里的乐器也是十分独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二胡。二胡拉出来的声音也是非常好听。一个只有两根弦的乐器,通过老师的演奏却能演绎出喜怒哀乐各种情感。这些乐器都是我们平时没有听过没有接触过的。我非常想要一探究竟,想要向老师讨教学习。
这次戏曲进校园的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戏剧方面的知识,更懂得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不易。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付出才能获得赞美的掌声。这就像我们学生学习一样,虽然有时候很枯燥乏味,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去学习了,去付出了,我们不仅能收获知识,更能在我们以后的成长之路上奠定坚实的基础。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努力了,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校园生活才会无悔!
最后,感谢学校、感谢班主任梁琦老师给我们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一定不辜负学校的期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学习,争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很荣幸能够在学校欣赏到上海昆剧团表演的《牡丹亭》,这是我第一次如此完整的看一段戏曲。以前总觉得国内的剧种很多很繁复,咿咿呀呀听不懂,可是这一次,尝试着认真去听去感受,真的发现中国的戏曲如此婉转而优美,戏曲演员的表演丝丝入扣,动情至深。
这次在舞台上演的有《游园》、《惊梦》、《寻梦》、《离魂》、《拾画叫画》、《冥判》、《幽媾》、《冥誓》、《还魂》共九折戏。先是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郁闷,去花园中游玩,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醒后因相思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在《寻梦》中,杜丽娘坚持寻找梦中的自由爱情,然而现实中却无处可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让她郁郁而终。然而这并没有结束,她的冤魂感染了地府的判官,得到了还魂的机会。并以鬼之身与书生柳梦梅结为连理,当书生发现她是非人之身时,也勇敢地接受了她,并帮助她还魂,成就了美满姻缘。他们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充分地表现了他们不服从于封建制度的反叛精神。
跌宕起伏的剧情加上昆剧演员的精湛技艺,让人深深陶醉在这个充满矛盾的爱情故事中。昆剧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婉转优美,加上华美的服饰,精致的妆容,堪称一次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感触最深的是能够在一次戏剧中感受到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深深的陶醉其中,不再觉得与古代戏种格格不入,而是希望更多的了解。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更多地关注、欣赏中国的戏曲,保留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10月15日晚,府西社区小广场人头攒动,时而传来阵阵锣鼓声、时而又是韵味淳厚的戏曲声,原来这里正在上演的府西社区“爱老敬老 共建和谐”迎重阳戏曲晚会。
在重阳节来临之际,府西社区关心老年人生活,了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联合社区的.戏曲协会特意为社区的老年人举办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戏曲晚会。15日天刚一黑,戏曲晚会在一出越剧《打金枝》的锣鼓声中拉开了序幕,来自社区戏曲协会的票友为观众先后奉献了越剧《打金枝》、《回十八》经典曲目。参与演出的都是戏曲业余爱好者,虽然没经过专业训练,但各方面他们都严格要求,从戏服、扮相到配乐、台步都有板有眼,唱腔字正腔圆,配乐行云流水,丝毫不逊于专业人员。在三个小时的演出中,观众在台下听得如痴如醉,享受了一道丰富的戏曲饕餮大餐。
由京剧程派艺术第三代传人、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火丁女士主演的京剧电影《白蛇传》的视频播放,接受了一次为时两个多钟头的传统文化熏陶,并被演员精湛的表演和精美的京剧艺术形式所深深吸引与打动。这是一部有传承、有创新的作品。
《白蛇传》的故事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它与“牛郎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广为流传。“白蛇传”故事的影响力之所以较大,还与现代文化巨匠――鲁迅先生有关,他曾在1924年发表过一篇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给予故事中的主人公白娘子白素贞(受压迫者代表)极大的同情,同时也对施以佛法将其压在雷峰塔下的法海和尚(压迫者代表)表示了厌恶与谴责,并以雷峰塔的倒掉寓意被压迫者终将获得解放,文章还借法海最终被禁锢于螃蟹腹中的故事,得出压迫者绝无好下场的结论,给这段民间传说赋予了反抗封建压迫的新含义,并蕴含着对美好社会及生活的向往。
这部京剧电影《白蛇传》,是根据剧作家田汉先生(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作者)创作的,有关这一题材的第二个剧本展开剧情的:包括借伞相识、婚后惊变、盗草救夫、索夫水斗(水漫金山)、断桥再聚、合钵痛别、塔倒团圆等桥段,配以表演者感情丰富、细腻的唱段和情真意切的动作(身段)表情,加上优美的舞台美术设计烘托,能够引观者入戏,与剧中人物同喜同悲。
可能是上了岁数,比较容易动感情的原因,在观看过程中自己情绪几度有所起浮,即为许仙的懦弱和抵制蛊惑能力不足而遗憾;更为白素贞的忠贞不渝和奋不顾身而感动;也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小青而感到痛快……特别是白素贞即将入钵,与许仙和幼儿告别前的那一大段唱,表达了亲人之间生离死别的难舍情怀,真的是催人泪下,让人难以自制。好在电影结尾出现了“雷峰塔轰然倒塌,白娘子重现人间,她与许仙和小青在西湖边断桥处再度重逢”的画面,为这一悲剧性的故事增添了一丝暖意,不仅契合了鲁迅先生那篇文章所表达的意愿,也满足了大多数老百姓祈盼家庭团圆的念想。原本在田汉创作的第一个剧本《金钵记》中,最后还有“祭塔相会”的桥段。写的是若干年后,许仙与白素贞生下的儿子许仕林长大成人,他前来塔前祭拜母亲,进而感动上苍,让白娘子出塔,母子得以相见……显然,这一情节,远没有现在的结尾情节来的紧凑和感人。
这部京剧电影各方面表现的都很完美。无论是情景切换、人物表情及动作的细节演示,还是环境渲染等环节,电影镜头的运用十分贴切和到位,把京剧表演艺术的精髓演绎的细致入微,让观众看到了与剧场舞台演出时的不同效果。同时,也放大了电影艺术与戏曲舞台表演艺术的差异性,比如同样是白素贞入钵前与亲人悲痛离别的那场戏,舞台表演讲究的是唱工和做功,必须严格按照戏剧程式化要求,做到一板一眼,唱腔和动作到位即可,而电影则要求演员的表情,特别是面部细微变化也要能够按照剧情变化体现出来,特别是当一些特写镜头运用时,演员要倍加注意。
有些遗憾的是,在电影里看到,当白娘子悲痛欲绝地与丈夫和幼儿告白,此时出现许仙面部的一个特写镜头竟显得有些木讷、平淡,没能表现出即将失去自己妻子的那种痛彻心肺的悲伤感觉(在舞台表演时或许观众看不清),这可能是受戏曲程式化所限,扮演者不得随意改变而为之吧。从电影镜头里看,确实让人觉得此时的许仙有些游离在现场那种悲悯的氛围之外,没有体现出呼应、烘托的表演效果。
瑕不掩瑜。不管怎样讲,这部京剧电影拍的还是十分成功,尤其是它用镜头全方位记录了“白蛇传”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也使得京剧艺术得以更加普及与传播,值得赞扬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