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 详情页

纪录片丰碑观后感(范文6篇)

2023-04-10 22:51:23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纪录片丰碑观后感(范文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纪录片丰碑观后感(范文6篇)》。

第一篇:纪录片《丰碑》观后感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新时代,我们更要站在历史的肩头,去回望那段感天动地的历史,去追寻那些人、那些事、那种精神那种力量在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先烈的英魂铸就了不朽的丰碑”。观看主题教育片《丰碑》《东北抗联精神》,通过历史画面,穿越时空的镜头,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记录、回放,表现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黑龙江人民在革命时期在艰难的抗日时期,用理想和信念、智慧和汗水、鲜血乃至生命,凝聚起强大力量,铸就了宝贵的龙江优秀精神,激励一代代龙江人不畏风雨、砥砺前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80多年前,在中华民族存亡绝续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和领导了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在长达14年的非常岁月里,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熔铸出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爬冰卧雪,英勇奋战,血洒黑土,东北抗联战士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树立于白山黑水、林海雪原之间,书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起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斗争最为悲壮的篇章。回顾那段峥嵘岁月,回顾峥嵘岁月里黑土地上众口皆传的一个个铿锵的名字,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心中的声音告诉我,必须要攀高峰、斩荆棘、踏征程,用行动践行抗联精神,用思想觉悟重走抗联路!

第二篇: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

最近看了齐白石、张大千、吴昌硕三位艺术家的故事,这三位艺术家都是一代传奇,在近代现代中国的艺术发展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吴昌硕,1844年08月01日―1927年11月29日,这位来自浙江安吉晚清失意的官员以金石篆刻出身,练习书法,师从俞樾学习诗文古文,后又拜师任伯年学习绘画,他被认为是诗书画印四绝的集大成者,海派画家的一代传承者与创新者。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生于湖南湘潭,这位先生因为家庭条件没有读过多少书,15岁学做木匠,后来被胡沁园赏识学习作画,五十五岁在北京在陈师曾的帮助下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在他的生命中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在模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贴近生活的观察画了生活气息浓重的画作。

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这位来自四川的先生最后走过了世界太多的地方去没有走回到自己的故乡,他被人记住的是年轻时候以假乱真的石涛仿作、争议较大的敦煌莫高窟的临摹、晚年的泼墨山水以及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绘画。

这三位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大家,无一例外都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且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有着文人的独特气节,他们的经历都是颠沛流离,或许这就是艺术的来源,毕竟生活的磨难更加能够激发人们创作的灵感。

第三篇:观看纪录片观后感

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很火,我看了完整的片子:从中我们知道了很多我们应该知道而不知道的知识,知道后为自己生活在这样毒恶的环境中而感到恐惧。非常佩服柴静这个女人,之前都有拜读过她的《看见》这本书,通过她的媒体人的视角看待问题,很客观、真实!

这部片子引起的反响很强烈,因为内容已经触及到某些的人和团体的利益,但更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权益,所以骂声不断,赞许声更是不绝于耳。在我们身处这样的环境中,这样的声音应该多些。

试想每一位公民(包括政府人员和企业自身、个人)都有良知,我们的环境至于如此?!反观我们的社会,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钱”的问题、发展的问题,现在的很多人(包括我们在此评论的人)会为了钱而不择手段,环境问题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大家的问题,可谁又会放弃自己利益去改善环境呢?答案在当前是否定的,所以解决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才是根本。

当前,本届政府已经颁布了深化改革的意见,不光人民群众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我想政府应该不傻。或许柴静的《穹顶之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会对能源的深化改革起到助推作用,我们也更希望看到政府、企业和那些的专家们更正面、更负责的回应!

最后,还是感谢那些有良知的公众人,也希望有更多的这样的公众人物做出更多的利于社会进步的事情,也包括我们每一位人,美好环境,人人有责!

第四篇:观看纪录片观后感

所以我说缘分这东西很奇妙。也不是才知道LP,许多年前就知道,就像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咖啡店的梦想,而我一直就想成为浪子~啊哈哈哈哈哈哈,说出这句话都不好意思好久~也是年轻啊,年轻才敢这么冲动的胡思乱想~

哪怕一把年纪,还是爱做梦,爱幻想,总觉得万一哪天小心愿就实现了呢~

而在2017年时,差点就踩上了这个梦想的小尾巴~

LP全国寻找中国版本旅游编辑,当时正好刚从四川回来,想到曾经写过一篇新疆文章,而幸运的投稿到新疆当地最大自媒体平台得到了新疆同胞们的热爱,所以我想,既然我喜欢四川,那么我也可以试试。说不定写出第二篇万字文章~

笔试要求是:不能是百度百科到的,也不能是众所周知别人写过的,必须是特别独特的见解,我的理解是重新创造一种新的玩法与看法,看似好像很容易,可当我提笔写时,却无法深入继续,哪怕当时我有着满腔热爱,但始终无法完成稿件,就这样,我错过了像当年一样能够随心所欲自由行走在祖国大地的一次机会~

本以为这个事情就这样截止了,没想到LP群却一直都在,并且没有任何一个打广告或者吹牛拍马屁的聊天,大家都很自觉的只是分享一些旅游游记、一些各地好玩的推荐,咨询问题居多,总是会有答复。自从我问了下纪录片的推荐,然后群里的大哥哥们看到后开始给我推荐好看的纪录片,我一发不可收拾。

撸完了《极地》之后,一位大哥哥推荐了《贡嘎》,我又要叹一口八二年的老气,我去了甘孜,可我没去看贡嘎雪山,感觉错过了好几十亿,不对,不是几十亿,是错过了一生~

去年说色达在七月份要拆迁重建,我想无论如何要赶快去看一眼红房子,带着感冒咳嗽高烧我上了高原,我当然高反了,幸运的是没有死掉,原计划是直接川藏入藏,因为我高反太严重,小爽凉子建议先去低海拔地区调整下,没问题再进去,结果我下山后就不想再上山了。

四月的四川,一片在沉睡中没有醒来的景象,雪山是没有雪的冷峻山尖,草原也是一片枯萎的黄草,天空也是过了马尔康县城才变成白云朵朵的高原地区该有的大蓝天,所有一切并没有惊艳到我和凉子的眼睛,以至于我不太喜欢四川的山,太光秃秃,太寂寞了,就那样屹立在前方,严峻又冷酷,太过于高不可攀。

许是因为我没有看到贡嘎神山的美,也许某天当我站在贡嘎面前,我应该会对现在的想法羞愧难当。也许只是因为我和凉子当时去的季节不对,所以对于四川的美我们真的没有感受很深,以至于我偏见的认为学生时期从课本中读到的“蜀道难”不过尔尔,直到看了这部《贡嘎》纪录片,我才意识到,不是我们当时去的季节不对,而是我没有耐着性子去发现他的格局。

三集看完,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集开始讲的攀登贡嘎雪山的记录。

两组人马,一组是专业登山队,筹备三年时间,在心理上,技术上,装备上一直在做准备,甚至领队人员都对家人做了生死状,“不去会死,去了会死,还是要去”,我偏见的认为:登山真不是一件逞能、爱面子的行为,去登山的人对它绝对是一种极度的热爱,一念之差就会到达另一个世界,惜命者绝对不会参与这种活动,害怕路途遥远者也绝对不会加入,享受不了孤独的人更加无法感受到它凑出的丰富乐章。

哪怕最后失败,也是强者。全世界有二十多个登顶的',但其中只有一半的人回来,可想而知登山的难度。

官方记载:仅有24人成功登顶,却有37人在攀登中和登顶后遇难,这包括14名外国人。登山死亡率远远超过珠峰的14%和K2峰的30%,仅次于梅里雪山和雅拉雪山。

有一幕,正好雪崩,距离相对较远,登山者没有跑,而是站在原地把那一刻记录了下来,我可以说“脏话”吗?好想说真TM帅~

以前看中央台讲过一位大叔登山时遭遇雪崩导致其中一条腿被锯掉,成为了独腿人士,他并没有因为少了一条腿而放弃登山的爱好,依然活跃在登山的路上,我就想问天问大地,有什么困难是我们强大的人类不能克服的,我们尊敬自然,但我们也不会胆怯自然!

第二组是业余登山爱好者。

其中有好几位因为前期准备不充足,在攀登过程中导致身体极度不适,最后不得不停止攀登,征服万物的背后是对自然法则的敬畏,有时候放弃比坚持更需要勇气。

我没有登山经历,我不知道路途的艰辛,但曾经听同事说过他攀登四姑娘山时,在有向导的情况下,差点死掉,我知道登山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事情,哪怕我有熊心豹子胆,我也不轻易去攀登。

我知道,如果我没有经过一个有序的锻炼,没有克服站在苍茫大地孤身一人的心理状态,我是无论如何也不应该随意去攀登。

在宇宙万物之间,人类实在是太过于渺小,在钢筋水泥之间,人的欲求实在是不值得提起,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有许许多多看不到的山峰,是克服还是转换一条道路绕过这座山,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等回到现实生活中,这种毅力也好,这种矫情也好,这种遇到困难的选择与放弃,还有从你第一次来攀登雪山,你下定决心的时候,那种面对未知的勇气,在以后的生活中都会对你有所帮助,登山只是一个载体。

你对山是什么态度,山对你就是什么态度,生活对你就是什么态度。

贡嘎雪山美吗?当然~如果在天气情况极好时,有幸看到他的真容,就像纪录片中的攀登者所说:“此生无憾”,贡嘎雪山凶狠吗?不可否定,只要他一发怒,狂风暴雨,天地之间相互转换,天崩地裂,粉身碎骨。那到底哪个是他,好像没有亲身经验,无法断定,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美好与恶劣都是他真实的展示,都是他赤裸裸展现给我们的独特一面~

数百年来,冷峻的贡嘎一直吸引着众多植物学家,作家,冒着生命风险一次又一次的踏上见他一面的征程,而想要一探他的美境,唯一的方法就是徒步,因此又吸引着一批批的探险家带着疯狂的好奇探寻他美艳的面庞。(此刻,好希望我已经去看过贡嘎,写过关于他的游记,我一定会去的)

有时候我会对整个世界包括生命的不明白,我也说不上来,就会觉得好奇怪,为什么我们的家园这么奇妙,而每次都是通过国外的猎奇者而发现~

“一百多年前,英国一位名叫亨利威尔逊的“植物猎人”在贡嘎发现了绿绒蒿,他把绿绒蒿等一大批奇花异卉从遥远的中国西部引入西方园林,惊艳了世界,从此奠定了他在世界植物和园林界的崇高声誉。”

世界的花园,如果没有这位英国植物学家,该有多寂寞,世界的园林,如果没有中国的西部花原,该有多单调。

矛盾体的我又瞬间再次明白,地球是大家的,不管是别国还是我国的人,只要他能发现地球的美。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绿绒蒿在高原上惊心动魄绽放的美丽,让我想起拜伦的一首情诗:如果我们再相见,事隔经年,我将以何贺你,以眼泪,以沉默。

如果我哪天有幸到达了贡嘎脚下,亲眼目睹了她的美丽,我一定会潸然泪下,在高原地区与岩石相伴,对望远山,孤零零的在石缝中开出一朵花,绽放风采的一刹就是永恒,默默在高原极端环境中独自完成新生与寂灭的轮回,不贪念自然界多余的繁华~

环境会对自然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到物种的演化,人们也会随着自然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像茶马古道上的锅庄。

“康定市茶马古道上川藏线分道的地方,更是商业汇集的重镇,原来的藏商,用三块石头支锅熬茶,这三块石头,就被称之为安家立灶的锅庄,后来的康定人,便在这些支锅熬茶的地方建起客栈,为往来的客商提供服务,锅庄由此兴起,成为茶马古道上一种独特的贸易途径。这些大大小小的锅庄均由历代世袭的明正土司管辖。”

茶马古道的故事太多,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茶马互市,也不仅仅只是一条交通路线,正如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所言:“汉地的货物运到蕃,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

路,承载的不仅是货物、人,更是一个又一个族群寻求的远方,这一个又一个远方,不仅是安身之所,更是安居之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华丽丽的分割线

有头没尾的瞎念叨,《贡嘎》纪录片,我觉得文案写得好好,开头的呼麦让我好想去大草原撒把猴野~结尾的音乐好好听,笨蛋的我没有找到那首音乐,巨好听,我反复在听,真的敲极敲极好听好听好听好好听~

第五篇:观看纪录片观后感

在试图通过想象来还原那场掠夺的时候,耳机里响起的是加勒比海盗的插曲。曲调雄浑豪勇,搅得人血脉贲张。但是当我想象当年英法联军耀武扬威的场面时,再辅以这首曲子就显得如此讽刺。在看纪录片的时候,大家对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控诉印象都很深刻,尤其是最后那句充满正义感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做英吉利,一个叫做法兰西”,足能够令我们对雨果凭生敬意。

雨果在这一历史场景中的表现之所以为人称道,在我看来绝不仅仅仅是他所表现出的仗义执言的正义感,更在于他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自己的祖国。也就是说,尽管他同样是一名法兰西公民,却在法国军队犯下恶行的时候丝毫没有护短之意,反而旗帜鲜明地指责自己那些犯罪的同胞。我想我们不能不深究雨果此举能够带给我们的思索。

我们在那里不妨做一个换位思考,如果当年入侵圆明园的也有一个中国(这个假设自然把圆明园假设到国外去了),并且也犯下了打砸烧抢的罪行,那么中国人民是否会如雨果一般对中国军队犯下的恶行毫不留情地进行声讨与问责?还是因为所谓的民族自尊拒绝承认中国这种行为属于赤裸裸地侵略,是天字第一号的强盗行为?中国人又是不是会在百年之后宣称,如果当初中国不去侵略,那么那个被侵略国便难以走上现代化的'国家进程?

如果你问我,作为被侵略国而去假设自己是侵略国,这种假设有什么好处。我的回答是这么一句疑问:中国历史上自然有过极度煊盛的年代,也有过征服邻邦的履历,那么请问,中国历史上在攻击别国的时候,是否亦扮演过强盗,乃至杀手的主角?不要跟我说没有,因为中国人也是人类,不是圣徒,不是清心寡欲六根清净的方外之人,中国人也有欲望,也会抢夺,也有犯罪的资质。而且,中国的历史并不仅仅仅有一个近现代史;我们不是经常自豪于自己辉煌雄强的汉唐风采么?

我之所以提到这些,实在是因为我不觉得我们仅仅记住自己受到的屈辱就够了。因为倘使如此,如果有朝一日历史给我们一个掠夺他人的机会,我们便未见得不会转变为这天我们仇视的掠夺者转生。我觉得,倘若我们能够在记住所受的屈辱的同时,一并记住自己以前给过别人的屈辱,那么我们便有理由自信,我们那里是一个有良知的民族。

写到那里务必补充的是,不难想象,雨果的指控必然与法国政府所期望的背道而驰。然而雨果仍旧能够秉笔直书,这种做法实在需要勇气。我们不妨再做一个假设:如果当时的法国政府对文字管制极为严苛,如果雨果会因为他对法国军政的批评而可能遭到跨省追捕并锒铛入狱,最后因为“躲猫猫”而惨死在监狱之中,他还能够拿出这样大的勇气来留下这段令中国人对其大生亲近的文字么?为了正义,或许他仍旧会写下自己的指责,但是否能够发表出来呢?倘使竟能发表,又会有多少人响应呢?这段文字最后又是否会被法国当局所消除湮灭呢?当然,我们就应为雨果庆幸,因为上述假设在历史上显然没有成立。

所以,雨果能够在这天仍旧令中国人为其勇敢正义而喝彩,恐怕不仅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第六篇:榜样纪录片观后感

  无论在民族中学还是后来的女子高中,教学质量一直是张桂梅最看重的事。

  在民族中学时,曾经有一个班令老师们头疼,张桂梅却主动要求担任班主任。她进山找回那些不读书的学生,为看住那些晚上总想跑出去的学生,她把行李搬进男生宿舍,和32名男生住在一起。男生们渐渐接受了张桂梅,感觉“就像在家里,和妈妈住在一起”。但是,男生们不知道,他们粗重的鼾声、梦话和脚臭,常常让张桂梅睡不好觉。她甚至从下午开始就不敢喝水,担心晚上起夜时学生趁机溜出去。

  在女子高中,张桂梅在宿舍里铺了两张床,一张自己睡,一张留给需要特别关心的学生。为了随时关照学生,她睡觉不脱衣服。有个和张桂梅住在一起的学生,始终不肯和她多说话。这期间,张桂梅在食堂打饭时,摔了一跤,肋骨断了三根。她没有住院就又回了学校。每天早晨仍然5点起床,但要靠学生抱起来;夜里很晚睡下,还要忍着疼痛和学生聊会儿天。3个月后,这名学生抱着张老师大哭起来,说一定不会辜负张老师。

  如今,张桂梅的右腹部、右臂上能摸到肿块,头上还有骨瘤,她的肺出现了问题,嘴唇经常没有知觉,但她仍然每天拿着小喇叭喊起床,喊吃饭,喊跑步,喊睡觉……“我要让孩子们知道,我一直就在她们身边。”张桂梅说。

  为给学生解馋,张桂梅每个月轮流带着学生出去“加餐”。直到有一次,张桂梅去付账时,学生发现她翻遍了所有的包才凑足了钱。学生们这才知道,张老师每顿饭只舍得吃两角钱一份的小菜,每天的生活费仅3元。

  她至今还在用一部老式诺基亚,手机里存着学生和家长的电话,“听说智能手机容易坏,怕换手机后这些电话号码会丢失”。

  她的衣服很土,有些是别人买给她的。她去参加党的十七大前,华坪县委给她7000元置装费,让她买套西服去北京开会。她却用这笔钱为学校买了台电脑。

  她把获得的3万多元奖金,捐给了灾区;5000元的劳模奖金,一次性交了党费;30万元的“兴滇人才奖”奖金,捐给了华坪县丁王民族小学;昆明市总工会千叮咛万嘱咐拨给她治病的两万元,她也捐了;她甚至还想预支自己的丧葬费,把这些钱用在山区孩子们身上。

  她把自己的十七大党代表证、五一劳动奖章、奥运火炬和毕生的荣誉证书,全部捐给了县档案馆。她说:“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奉献给党和人民的还远远不够。”

推荐专题: 今日说法观后感 感动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丰碑观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