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

2022-09-15 20:09:50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

第一篇:《千年一叹》读后感

从《狼图腾》的世界出来时,所有痛苦的乌云都在大门守候。它像亲你的朋友,你却不能推开,不是不能,是不敢,有时亦会迷恋这种痛苦,深深的不能自拔。只能轻轻的说一声:"对不起,如果我再出来的时候你们还在,也许我会善待你们的。"于是狠狠地丢下这些朋友,走进一个大门。

我不能独处一隅,需时时刻刻有人陪在身边。老师,同学,亲人,仇敌,邻舍,能交心的不能交心的。只要有人能说活就可以了。不然alone就过来了,随之而来的是lonely,只是因为L将lonely卖给alone当奴隶了。

没有很多人可以说话但是学校有一个诺大的图书馆。其实它并不大,面积不到一个篮球场大小的三层小屋,但是对于我来说,这已经很足够了。马列,文学,医药,化工,计算机,林浪满目,文学自然是我排遣alone的手段了。说到底,就是让自己心离L远一点,它已经支离破碎了,不然后果真的难以想象。

同学介绍余秋雨的《千年一叹》。秋雨老师的文章在高中初中的时候有接触过,但是真正的走进余秋雨,还是要从这个《千年一叹》说起。

这书的文艺性不是很强,兼有历史,纪实,采风文学的性质,但是还是被图书馆管理员放在了散文之列,也许是因为余秋雨这三个字的缘故吧!

此书所写,为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栏目。这个节目出众在不仅介绍了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特色小吃,还深入地剖析了当地的人文风情,地理特点,历史背景,逼真的再现了当地的民情民风,使人深入其境。犀利的笔锋,深入的刻画了统治者的昏庸,无情的揭露了政治的腐朽。婉转委蛇的口吻说不尽民生的凋敝,道不清文明的失落。

书中反复提及到的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其他文明的失落,我并没有太多的感触,活在一个本土文明复兴的时代中,心中自然不会有如此的文明危机,却让我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

而书名所取"千年一叹"估计也是叹的文明吧。但是遗憾的是,我对秋雨老师的这种叹息,不甚了解,所以就不了了之吧。

不知道薄薄的500多页书竟第一次有太多的想说,却一个也说不出来。大概把我狭隘的喉咙堵住了吧。太深沉的文化,太沉重的叹息,是我不能承受之重。

这是我第二遍看这书了。一是这书确实好看。二是时间充裕,最重要的是能排除伤心的干扰。彻彻底底。看完这两遍,一个星期不到。我想以后还会再为《千年一叹》写一篇读后感,或许不会。太深太沉得时刻,我只能无言。

今天下午又借了一本书--《冷霜长河》亦为余秋雨所作。一是早已仰慕大名,二是读他的书的时候,内心能非常的平静,不泛起一点波澜,不荡一圈涟漪,好像身临一个微风徐徐的山谷。右边是一倾而下的的瀑布,后面是垂直的石壁悬崖,清水环绕,我盘坐于草地上,空气中混着野草放肆而悠远的芳香,心中参悟着来自遥远的禅道,内心如死水。

希望这本《冷霜长河》能让我有更多的收获。

第二篇:《千年一叹》读后感

从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对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知识的匮乏,以至于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脑海里完全没有形成时间轴和空间坐标,只能跟随作者的思路来解读这些古文明遗址遗迹。读着读着忽然想起了海子的一句诗“公元前我们太老,公元后我们又太小”,当然,诗句和本书并没有联系,只是让我联想到了,当我们面对世界级的几大古文明的时候,的确,公元前的你们太老,公元后的我们又太小。看着你们在“盛级必衰、至盛至弱”的规律中走向灭亡,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在几种文明的互征互战中毁灭、中断,不禁心里一颤,幸好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保存下来了;看着几大古文明曾经璀璨过的土地上现如今还保持着战争、贫困、落后,不禁庆幸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天,感谢中国历代战争只是政权间的争夺而没有涉及到文明间的征服与毁灭,感谢历代统治者对文化的尊重、统一与包容,感谢科举制度,感谢我们的祖先勤劳智慧,这是来自几千年后的感叹;可是今后面对新的世界文明我们应该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秩序,那就是和平、包容、不同种族文明的兼容,这也是来自几千以来的一声叹息。

第三篇:读《千年一叹》有感

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下,我了解了这本书。在那以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这本书。

这本书严格来说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车队辛苦跋涉四公里的经历。路途艰难险阻,困难不断,但他们并不惧怕,心甘情愿去面对险境中的一切危险。恐惧被震惊所掩盖,被疑惑所替代 。他们愿意为了人类去探索未知未解的古文明,甚至是不顾生命危险。

这本书以旅游日记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伊拉克、印度等多个国家辉煌灿烂的古文明。相信余秋雨的文章带着大家共同开启了古代文明之旅。这次旅游,我们去探索了闻名于世界的文物名迹。我们对它们拥有悠久历史而赞叹,对他们不可思议创造力的惊叹,对它们悄然无声走向历史而感叹,对它们今不如昔日美好的悲叹。他们无声无息的从兴起到到辉煌到微弱再到衰败,却又为什么能够避免“全军覆没”呢?因为我们能不卑不亢的保护我们的文明。

和平是我们所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应该避免的;若不因为战争,或许这些古文明依然完整美丽地屹立在世界的大地之上。

以色列,犹太人经历险阻建立起来的精神家园。为了建立国家,为了解放民族,他们不惜一次又一次地迁移,不惜背井离乡。他们的脚只要一落地,就可以创造出优于他人的生活状态。命运是不公平的,总是将灾难降临在他们的身上,杀戮、奴役永远跟随着他们,这是使他们最为痛苦的一件事。因为战争,以色列的古迹已被摧残的所剩无几......

文明在衰弱,历史也在褪色。历史......每次回想,仿佛都带有一丝忧愁。多少个王朝,经历了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生生不息。历史,他以文字、画卷的形式在悄然流逝,像河流似的一去不复返。留给人们的只是自己的文明、自己的历程。

历史就像灯塔,指引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第四篇:《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写的,“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应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这句话是自序中的一段话,从世界各地最后回到中国。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的都市,车轮碾过的也仅仅只是一些让我们感觉似乎很古老的地方。然而我又看见了希腊给人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感受罢了。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语形容。希腊的礼貌是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个小时后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为这种独特的生活节奏感到一种搞笑。可惜的是,这种礼貌要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仿佛是一种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让人们感觉法老们似乎一向所做的只是守着这些东西罢了。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有联系的感觉的话,那么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有联想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作为那些古老礼貌的后代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战火一遍一遍的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毫无原有的沧桑,无法让人肃然起敬……因为战争,因为时代,因为政治,因为功利,那些原先就应流传千年的建筑、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尽了。那么,我不禁感到疑惑,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又该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礼貌呢?那些已经无人解读的文字我们的后辈能够读懂吗?那些老早残破的建筑我们的后辈又能重新复制吗?

我们至今仍能够学习千年以前的历史,这可能要归功于秦始皇早早的就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命人撰写史书,作者提出了疑问:“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礼貌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是的,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就会留下“到此一游”的“见证”,古建筑成了发展旅游业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业化元素占据了那些古旧建筑所散发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礼貌气息。“更重要的是,此刻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礼貌,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礼貌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叹的名字吧!正是这样长城在哀叹,泰姬陵在哀叹,黄河在哀叹……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习去保护那些古老的礼貌,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们光辉的此刻。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第五篇:读《千年一叹》有感

“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就无法思考。”当余秋两先生患上与卢梭一样的毛病时,他便用脚下的路去探寻那些千年一叹的文化遗址,用文字追述文明消逝的沧桑,用镜头记录历史遗著的怀抱,用一支笔记录10个国家的人文地理。

而这整个的行程,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课程。但是,当伟大牵连出越来越多的凶险,平静也渐渐被惊惧所替代。这四万八千里的漫途潜伏着种种危机,要穿越很多恐怖主义蔓延地区,如:北非、中东、南亚,而余秋雨先生更是迎难而上化身为马可波罗,写下游记《千年一叹》,在各文明废墟中思索、探寻,就如他在《废墟》中所说:“我热爱废墟,又寄情于废墟。”它彰显着古文明的辉煌,又见证着文明的衰落,在阵阵唤叹中又老泪纵横……这些悠久的历史,化作一个个永恒的坐标,在希腊庄重的巴特农神庙驻立;在埃及老泪纵横的门农凝视;在神圣的耶路撒冷聆听;在印度梦幻的泰姬陵静卧……可惜,辉煌饱经沧桑,文化走向衰落,历史被风化褪色……余秋雨先生作为一个学者,不畏艰难险阻,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万里考察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作出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紧迫的提醒,成就著作业千年一叹》!

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也曾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备有各的不幸。”而在这场文化之族中,历经10个国家,却是“所有的贫困都大同小异。一踏进富庶则五花八门。”唯一相同的是:古文明都在衰落,可谓是:“千年一叹,一叹千年”。虽然我以未出过国门,但字里行间是余秋雨先生面对遗址时的心寒语塞,曾经的辉煌与现实景象的可怕分裂,看到那些虽断残却依然雄伟的遗迹与当代荒凉的强烈对比,实在令人惋叹!

可不,这场冒险一经起航,便不会有太多美满。于是,当面对爱琴海,立身于希腊时,余秋雨先生看到的是希腊人的闲散、“干净”,再由大部分闲散走向慵懒和木然。是精神上的贫血和失重,是现代文明的遗落,就如书中所言:“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可当先生穿过层层风沙,满怀期待地立身于埃及时,热情被风沙掩埋……金字塔尽管还会一直矗立,但支撑它的文明基座早已消遁,埃及文明其湮灭程度可谓相当彻底呀!所有古籍、古碑无人能解读,许多图书付之一炬,埃及人从此也彻底“解放”了,把生命看得如此随意,口舌也如奔流滔滔。而再立身于伊拉克,去探寻古巴比伦的经典,却是一片凄凉,没有繁华市井,到处都是脏乱!辉煌只是曾注的一时鼎盛,艳丽被沙石打磨得只剩下阵阵哀叹……而把巴比古城废墟铲了重建这一荒唐举措,更将古迹最后一份尊严与历史范桑感湮灭,这几千年的历史只剩下一首悲壮的史歌!连同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虚及明、希伯来文明也难逃由盛转衰的局面……

然而,这一切的衰落,都不必过于伤感。因为曾有多少王朝,反反复复,由盛转衰沉淀于历史中,余秋雨先生就在书中说道:“一切生命体都会衰老,尤其是那些曾经有过强劲勃发的生命体,衰老得更加彻底。”但至少,它们曾惊艳一时,名声大噪,它们遗留下的古迹,也更成了历史长河中永恒的一笔重墨!但万事总有异数,中国就是这其中例外。在这些古明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也只有中文明了!它的幸存。最大的原因就是文学统一与普及,这还多亏了秦始皇,让我们不必像埃及因古籍,古碑无人解读而走向湮灭,让今天的我们还能轻松诵读古典,兴致高雅时朗诵一首诗歌。当然,除了这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外,余秋雨先生根据一路考案,还得出另外四个原因:一是地理环境的阻隔,喜马拉雅山脉天然的屏障阻断了其它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冲童而导致的互征互毁;二是依赖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中华文明在诸多内战下,没有遭受根本性的伤害,也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吞食;三是依赖于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而四是科举制的推崇,避免了社会失序,文化失记,使本体文明得到长久的延续与传承。这一切,都是余秋雨先生历经千辛万苦,不畏艰险,潜心钻研的成果。他更是把这些苦心钻研所得的成果慷慨分享于世人,用行动告诉我们:未知无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对未知和无知的否认!我也因此认识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

在这个不同的世界,我愿再次沉浸在《千年一叹》中,随余秋雨先生一起旅行……

推荐专题: 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