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大全)》。
本书大概讲得是余秋雨等人探索除中国以外的几大古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从希腊开始,途经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最后由尼泊尔回到中国。
知道中华文明是古文明之一,却一直不知道中华文明是历经历史长河,却一直保留下来的唯一文明。这一刻,不同于余秋雨老先生的惊讶,我的感觉是震撼。究竟多么强悍的民族才能留下这一方净土呢?不得不说,我确实自豪。
纵观中国历史,内战、饥荒、天灾、人祸,可以写成满满的血泪史。又忽然意识到,把这些载入史册的也恰恰是中华文明的文字――这种几千年来从不曾遗失的东西。忘记是谁说的了,说:"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即使朝代更替,即使战乱灾祸,文字却是代代传承,从不间断。这样想,或许可以理解中华文明为什么在“盛极必衰”历史浪潮中屹立不倒了。
行人从希腊开始走,到珠峰边下结束,途中“经过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十分舒畅,没有厌烦的感觉,其一原因是我见识短浅,其二是因为我很喜欢去了解。而他也绕开了一般旅行的观赏模式,而是选择一些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地方,希腊随路的导游也说“都是没人去的地方”,所以这其实是一次世界范围的“文明苦旅”,而且因为地区的特殊,这份“苦”也从沉郁的无奈变成了“一声千年的长叹”。
让我印象最深的果然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不枉他多次强调来当卖点了。中东跟西亚,孕育了无数的文明,从千年前就开始争斗,“一个文明打败另一方,在地里撒上荆棘跟盐,让那里成为不毛之地”,文明又不断重建,不断革新,“一直向地下挖去,总能挖出属于不同时期的文明遗址”,就是这样一个悲哀的地方,现在仍是纷争不断的地区。这看起来像个“文明诅咒”,人们为了自己有幸得到的文明而忘我战斗,每一方都没有错,与之相对的是,每一方都错了。进入中东后,他们一行人每次跨过一个国家的边境线都显得十分惊险,小心地擦掉每一个阿拉伯文字,将全球通讯系统关闭,将写好的草稿用洗衣袋小心地保存,因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当作间谍而被捕。这是邻国之间的关系。国境线在地图上是抽象的,在土地上则由人类驻守。最有代表性的要数“三八线”,朝鲜跟韩国同为一个民族,被同一种文明孕育,却被一条过于完美的直线一分为二,这是对战争活生生的讽刺。而中东的国境线则是有着“文明”这条更抽象却更让人为之执念的线。中东西亚因为这些线而变得混乱,耶路撒冷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多宗教的“圣地”,无数人为之哭泣,不断被占领、被淹没,却仍让人趋之若鹜,代价就是眼泪与鲜血。这些地区因为持久的争斗,文化并没有像“得益于珠峰的中华文化”传承的如此神奇,多数变得破败,他们的生活也开始“破败不堪”。虽然多数都有着令人乍舌的资源,却因为财团以及国际势力的介入,而没让多数人民获益,他们只能在无尽的风沙里成为焦点,经常在各国温暖的客厅被提及。
印象比较深的一块是在印度,作为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浓厚的信仰,恒河就是代表,无数人希望在死后皈依,而死后飘入恒河就是一种有历史渊源的途径。看起来应该寄居神灵的圣河,一定是无比清澈,让人心如止水吧。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印度的经济水平并不乐观,贫困的人特别多,而这些人经历了一生坎坷后到了老无所依的时候,最能安慰他们的选择就是飘入恒河,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种景观,无数的老人像乞丐一样住在恒河边,等待着神灵的指引,整条河看起来也变得狰狞。这是一种无奈的状况,他们可能还有别的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对他们而言是最好的,我们并没有给他们温暖的可以留恋人间的生活,又如何去质疑他们的“信仰”呢。
整个中东西亚之行,充满无奈与悲伤,此为“殇”,而这种压得人喘不过来气的“殇”并没有停止争斗,争斗还在继续,我们都是不称职的见证者。野花并不能告诉我们人们为何争斗,但是和平并不是妄想,交融并不是一定不行,所以我们能看见希望,祖先们跨越千年的叹息,也一定会传达到人们的心里。
余秋雨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应该说是他的风格很适合我,可能他那种对现象理性的、客观的分析就是个理科生的风格吧,所以我读他的文字总能静下心来,并且我也总能被他的文字所感动。
《千年一叹》算是他的成名作之一吧,写的是从1999年底到2000年初和凤凰卫视在几大文明古国考察的历程,被他们称作是“千禧之旅”。在这本书里面,作者面对了许多文明遗迹的衰落和变迁,谈到了很多文化方面的事情,让我感触颇深。在文章开头的一张图下面,有这样的一句话:古文明的`遗体已经冰冷。这句话确实很让人心痛。这便是人类最辉煌的古文明,一种种轮着看过来,最后让寻访者成了一个站在街头不知该说什么才好的泥人。
首先是希腊,希腊的文明是需要从很早就说起的,这里曾经有荷马的杰作、奥运会的辉煌,但是作者从第一篇文章开始,题目就显得沉重――哀希腊。
文明之所以称为文明,是与他的周际生态相比较而言的,因此,他注定要与野蛮和愚昧为邻。可惜的是,一个雅典、一个迈锡尼,都无一例外地衰落了,就是常年的战争,拖垮了整个希腊的经济。但是,尽管曾经有过衰败,如今的希腊人却有自己的人生观。希腊人的生活确实是闲散的,我不敢说他们正确与否,我只是觉得有时候,人生要的不是常年为到老时能过上安逸的生活而奋斗的日子,而是那种纯粹地用自己青春的热血和激情去创造、去拼搏并以此为乐的日子。我们的人生最后必然会从绚烂走向平淡,但平淡之时是否也需要一点回忆呢?就像我们的高中三年,如果所有人都只是为了最后能上一个好的大学而学习、而奋斗的话,那么说我们的高中生活就绝对不会有那么多值得回味、值得珍惜的记忆了。其实高中可以说是我们最后的天堂了,因为到了大学之后,就有了许多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而不仅仅是考试这么简单的了。所以说,我一直觉得,生活就是要五彩缤纷,不光要做自己必须做的,还应该多体验生活,毕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嘛!
本书可以配合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一起看,虽然16年前的画面质量不太好,但是内容还是很不错的。还有年轻时候的许戈辉和陈鲁豫。比如印巴国界上的降旗仪式实在好奇葩,作者的功夫好,但对于这类场面的描述还是不如影像的直接。电视更多是对目的地细节的解说和展示,而本书是作者对这一路文明之旅的文化思考和解读。跟着余老师的文笔足不出户地畅游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的世界。
思索文明的诞生和覆灭,对比反思中华文明的发展,收获颇丰。希腊是蓝色,埃及是黄色,以色列是象牙色,伊拉克是灰色,伊朗是黑色,巴基斯坦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印度是油腻的棕黑色,尼泊尔是绿色。视频中看到他们历时三个多月,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那一刻,也是很激动的,眼里也是噙着泪水。正如余老师所说,离别之后才懂了它看着本书和节目,仿佛也离开国门走了一圈回来一样,同时心里也会生出一种幸福感和民族自豪感。一定要把握好机会去亲身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亲眼欣赏世界的奇观异景。
《千年一叹》这本书确切来说是一本日记。它记录了作者余秋雨在前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千禧之旅”的目的实际上是环游世界的礼貌古国,领略人类礼貌的精华和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所以他们选取了希腊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径除中国外的三大礼貌古国,埃及、印度、古巴比伦。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礼貌。《千年一叹》让我的思绪跟随着它横贯了几乎整个亚欧大陆,跨越了几千年的时光。听着李白的歌,寻着屈原的梦,探寻着中东古礼貌的辉煌,抚慰着西亚顾问名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哀乐。
《千年一叹》,正如歌词中所写:“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盘的凤凰再飞翔。”饮着屈原的梦,李白的歌,探寻着中东古礼貌的辉煌,抚慰着西亚古文化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忧伤。 而到达希腊时他们所见到的只是狭小、陈旧、道路拥挤和人民闲散。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看到一点礼貌古国的影子。照我看莱希腊人闲散的升华方式有许多缺点,社会失去了精气神,一部分闲散变成了精神贫穷。可见衰落了的古代礼貌难以与现代结合,最后只能被现代礼貌遗落。希腊给人的感觉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的感受,到于那些大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藻形容。余教授在《哀希腊》一文中提到在爱琴海边的石柱上找到了英国大诗人拜伦的刻字,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刻字在石柱的底部,而且是恭恭敬敬用小写字母刻上去的,较之之后那些张扬地用大写围绕在他四周的跟随者,拜伦的敬畏之心不更令人敬佩吗希腊的礼貌的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小时后才能上桌时,我想这种礼貌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所以它就应是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们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子上,让无数人膜拜,神秘而古老。事实上,他们的确做到了让后代保有这份神秘,但这种自负的神秘也切断了自己得以延续的可能,失去了外界的理解。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相融的惬意的话,那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闲逛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接下来的同是四大礼貌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遗址。古巴不必四大礼貌古国中最神秘的,人民只有听着空中花园的故事想象城市、街道中繁荣的景象。因为留下的实物遗址已被无情的岁月和贪婪的“黑手”糟蹋得不堪入目,也失去了往日的风光。看着残破不堪的“墙壁”,不禁有一丝感伤。
相信此刻提到印度的话,大家的第一反应会使狭窄的街道中密密麻麻的人头和印度人对时间概念的缺乏。印度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无节制的生育和升华条天的不断改善是导致人口暴涨的原因。此外,在印度大多数人的手上是没有手表的,因为手表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用处。电话中说再十分钟后,转身就进了巷口的咖啡馆里喝咖啡调侃了,在连三个小时是不稀奇的,连政府官员也是如此。真是不可理喻呀!印度给我的印象根本就是从天堂坠入了地狱。泰姬陵那白色的优雅的圆顶竟成了印度惟一美丽的风景。我们常说中国人多,但印度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当读到“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闲站着”这样的描述时,该做何感想一个国家贫穷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的民众一个个无所事事目光呆滞,每一天所做的便是等日出等日落,最后等死!这种无序的生活状态怎样不令人不寒而栗呢最触目惊心的是所谓的“恒河晨浴”,印象中那圣洁高尚富有诗意的画面竟被肮脏恶臭与愚昧代替。作为母亲河,恒河以前哺育了多少两岸的子民,可如今,这些子民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
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写伊拉克之行的。当时看时,心里就很酸,当他讲到当地孩子的贫穷、无助时,我的眼泪便刷刷地流了下来。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都不认识,但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快乐地生活,但他们却也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他们的学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国”之类的口号。战争让很多孩子的父亲离开了,于是,生活的重担便一下子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这一切不能不让你开始痛恨美国,痛恨懦弱的联合国,痛恨伊拉克的当政者,同时也为这个民族悲哀。“贫困的直接后果不是反抗,而是尊严的失落,而失落尊严的群体,更能理解极权统治”。
很早就听说过印度恒河的美丽,那举世闻明的“恒河晨浴”更是时常耳闻,但在我真正地了解了恒河时,我发誓,我绝对不会去恒河中沐浴圣水。因为恒河边有很多的无家可归的人,他们每一天的排泄物就排在恒河里,而印度又有个习俗:人死后,骨灰会排入恒河。但一些人认为死了烧成骨灰排入恒河,必须会与别人的骨灰相混,到了天堂很难恢复原形,于是便把一具具全尸推入恒河,任其漂流。所以,恒河水很脏,但还是会有很多的朝圣者在里面浸水、喝水,来寻求所谓的干净。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写的,“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应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这句话是自序中的一段话,从世界各地最后回到中国。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的都市,车轮碾过的也仅仅只是一些让我们感觉似乎很古老的地方。然而我又看见了希腊给人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感受罢了。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语形容。希腊的礼貌是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个小时后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为这种独特的生活节奏感到一种搞笑。可惜的是,这种礼貌要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仿佛是一种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让人们感觉法老们似乎一向所做的只是守着这些东西罢了。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有联系的感觉的话,那么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有联想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作为那些古老礼貌的后代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战火一遍一遍的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毫无原有的沧桑,无法让人肃然起敬……因为战争,因为时代,因为政治,因为功利,那些原先就应流传千年的建筑、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尽了。那么,我不禁感到疑惑,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又该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礼貌呢?那些已经无人解读的文字我们的后辈能够读懂吗?那些老早残破的建筑我们的后辈又能重新复制吗?
我们至今仍能够学习千年以前的历史,这可能要归功于秦始皇早早的就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命人撰写史书,作者提出了疑问:“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礼貌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是的,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就会留下“到此一游”的“见证”,古建筑成了发展旅游业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业化元素占据了那些古旧建筑所散发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礼貌气息。“更重要的是,此刻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礼貌,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礼貌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叹的名字吧!正是这样长城在哀叹,泰姬陵在哀叹,黄河在哀叹……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习去保护那些古老的礼貌,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们光辉的此刻。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推荐专题: 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 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