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俗世奇人》的读后感(推荐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俗世奇人》的读后感(推荐6篇)》。
读书时要深思多问。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俗世奇人读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很薄的一本小书,十几个故事,都是市井之间颇有些传奇**的人和事。说是传奇,并没有惊天动地的磅礴大气,有的只是平凡人身上那么点儿闪亮的火花。这些火花,有的是因为身怀绝技,有的是因为人格魅力,有的是因为傲人风骨。正是这样,一个个平凡人物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平凡的故事,发人深思。
开首第一篇《苏七块》中的苏大夫医术高明,什么骨折扭伤他都能轻易应对,可他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看病必要先放出七大洋,不会因任何人面打破规矩。这也使他背了不少骂声,说他这个人认钱不认人,谁要是有钱,才肯治病,要是没钱,怎么求他也不会给别人治病。可是他依旧不为所动。大家都以为他贪财,他却在一次治病时免费给车夫几包*,并把华大夫偷偷给车夫的大洋还给了他、这让华大夫包琢磨不透。从苏七块身上,我看到的是近乎古板的执著和不露声*的乐于助人。
而《死鸟》这篇文章讲述了贺道台的两个绝活——“伺候上司”和“伺候鸟”,可是他最后却被这两样绝活给害惨了。这则故事讽刺了那些阳奉*违,表面对上司阿谀奉承丽背地里却骂骂咧咧的人。而他最后既被大人骂又被鸟儿气的场面却十分搞笑。现实中的有些人不也是这样的吗?
又如《刘道远活出殡》一文中,刘遵远假死后,原来的那些哥们现在一个个都翻脸,连最好的兄弟也要在他“死后”抢夺他的名声。一件件事把刘道远气得半死,可最后他却想明白了。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感到有时好心也得不到好报,就像刘道远把银子全给了要帮助的人,可最后人们却骗的骗、偷的偷,没有一个人来感激。而文章结尾,“他突然从棺材中跳出把所有人都吓跑了,然后仰天大笑”,如此黑*幽默的情节,揭露了现实中那些忘恩负义的人的行为。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刷子李》中的一句话:“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我个人认为作者所言极是。手艺人靠的就是一身本事,没有本事的人在那样一个社会就很难有立足之地,更不必说得到世人的尊重了。不仅手艺人需要本事,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练就自己的本事。一个人如果没有一搜之长,没有自己可以拿得出手并经受得住考验的*知识和才能,那么他终将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很难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氏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书中还有背头杨、蔡二少爷、好嘴杨巴、蓝眼、冯五爷、张大力、酒婆、大回、小达子、绝盗等。这砦“市井人物”犹如一道道人物画廊,在天津这个“俗世”中,凭着自己独特的个*和能耐,组成一组组不俗的风景。
只要有一技之长,我们肯定是“俗世奇人”,我相信!
三年前因为教五年级的缘故拜读了冯骥才先生的作品《俗世奇人》,对其平实却充满趣味*的笔法深感兴趣。再次捧起这本书,手不释卷的一口气读完。
书中的语言风味独特,作者把每一个人都描写得生龙活虎,仿佛就站在我们的眼前。《俗世奇人》主要讲了天津的一些奇人趣事,比如刷墙技艺高超的“刷子李”,力大无比的“张大力”,专门辨别古玩真假的“蓝眼”等等。
在众多人物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泥人张”。一次,泥人张在饭馆里饮酒,忽然大名鼎鼎的张五爷来了。大家都放下筷子看着他,唯独泥人张没有。张五爷刚坐下来,就和其他两个人嘲笑起泥人张来。泥人张没有生气,用左手摆弄着一团泥巴,不一会儿就捏出了一个张五爷的脑袋,比张五爷的脑袋还像张五爷,就是比较小。然后泥人张把泥人往桌上一摆,走了。张五爷对泥人张喊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结果第二天,几个小杂货摊上摆着一排排张五爷的泥像,摊上还都贴着张纸条,上面写着:贱卖海张五。大家都乐了起来。张五爷花了大价钱才把泥人全买走,这就是他嘲笑泥人张的后果。我看完这个故事后,哈哈大笑,同时对泥人张的手艺钦佩不已,他捏泥人的时候是那么灵活,真是心灵手巧。我平时玩橡皮泥,总是笨手笨脚,捏半天捏不出个像样的人来。我跟泥人张一比,那简直就是相差“九十万八百千里”啊!
原来,不仅是在电视、报刊上,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与众不同的人,这些不平凡的人就在我们身边。
《俗世奇人》讲的是天津的一个小码头的奇人妙事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都在这个码头上流传。码头上的人都有一个绰号: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刷子李则是我最敬佩的一个。刷子李专门干粉刷这一行,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墙时总穿一身黑衣服,干完活,身上一个白点都没有。他还给自己立了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一天,刷子李收了个徒弟,叫曹小三,曹小三当然听说过师傅的绝活,一直半信半疑。所以想要亲眼看看。
这天,刷子李戴着曹小三去刷一座洋房。一间屋子,一个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刷子李可厉害了!一拍在屋顶,一滴不沾。曹小三看傻了。师傅刚刷完一面墙,就得喝茶,吸*,曹小三意外地发现师傅的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刷子李看着曹小三,于是,他把黑裤子往上一提,白点就没了。曹小三一看才知道,原来师傅里面穿着白裤子,刚才抽*时把黑裤子烫了。师傅说:“你以为别人的名誉都是假的?那是你自己骗自己,好好学吧!”曹小三第一次学的可能别人一生都没学过。
《俗世奇人》中,有许多让我敬佩的人物:“认钱不认人”的苏七块;技艺高超的刷子李;力大无穷的张大力;足智多谋的杨巴;以牙记人的华大夫;还有钓鱼很好的大回等,都让人无比佩服。书中也有很多令人发笑的“奇人”:明明是女的,却留男人才留的背头的杨家二小姐;原本精通辨画,却让人忽悠的蓝眼;因为想看看人死了会怎么样,所以没死装死的刘道元;还有让八哥说“漏嘴”而气得半死的死鸟等,让人一看捧腹。这些人物各有各的特点,经过作家冯骥才画龙点睛之笔的勾勒和渲染,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跃然眼前,令我赞叹不已。作家的描写太精*,令人不忍释手。
其中我比较喜欢的是“好嘴杨巴”,其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津门胜地,能人如林,此间出了两位卖茶汤的高手:杨七杨八。他俩有一次被派去给李中堂大人做点心。结果李中堂大人把碎芝麻当成了脏土,顿时非常生气。此时就体现出杨巴的聪明了——只见杨巴脑袋撞地,一边叩头,一边说:“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碎芝麻,故此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李中堂大人这才明白过来,顿时非常高兴,便赏了杨巴银子一百两。你看脑子灵活,善用嘴巴救了他。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体会到原来嘴也可以*!不过读者它让我也想起了我们班的一个同学。他很喜欢说话,每天说的话,绝对下不了两千字。上课也非常喜欢“咬文嚼字”,就是这张嘴课上惹得老师们对此嫉恶如仇,课下惹得同学们一片声讨。仔细一琢磨,原来他讲得几乎都是废话,该讲时不讲,不该讲时乱讲,导致他的人缘也极差。把他的话和扬巴比一下,就能看出来:他说话没有条理,没有顺序,往往是想起什么说什么;而杨巴呢,说话合情合理,充分地通过嘴“演”出了那种冒犯皇上的样子,再加上惟妙惟肖的动作,让人看不出任何的猫腻。所以说——其实只要合理用嘴,把话说到天衣无缝,顺序清楚,恰到好处,就可以成事的。岂止是学生,我们身边不也有好多这样的人因为会说成名,因为不会说败事吗?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这本奇书,不仅各种人物写得十分生动形象,而且讲述的故事也是非常有趣奇妙的。
比如书中有篇《绝盗》的故事,那两个盗贼偷东西的本领可是离奇又高超,别的小偷大都是在夜晚贼头贼脑偷偷摸摸地偷,他们却是在光天化日大大方方地偷,不仅如此,还冒充成主人的父亲,在众目睽睽之下把失主的家都搬空了。我觉得他们不光是盗贼,还是骗子,太可恶了,他们那“高超”的本领,并不值得称赞。
还有一篇《苏七块》,我也很感兴趣。苏七块是个脾气古怪的医生,任何人要想找他看病必需先交七块大洋,否则苏大夫可是眼皮也不会抬一下的,要不得名“苏七块”呢!一天,苏七块在和人玩牌,一个人着急慌忙地来找他,因为此人受了重伤急需医治。但是因为一时拿不出七块大洋,苏七块对病人根本就不理不睬,连旁边和他玩牌的朋友都看不下去了,医生的职责不就是治病救人么,苏七块这是见死不救啊。其中有个好心人华大夫(注:这也是俗世一奇人),悄悄地给了那病人七块大洋,病人交给了苏七块,只见如有神助,苏七块精神抖擞地几下子就把病人的伤口处理好了,还包了一包药给病人。事后,苏七块拿出七块大洋还给了朋友,朋友很费解,苏七块称,他并不是狠心不善良,而是因为“规矩”是不能随便改的。
是呵,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事一旦定了规矩,就要执行,否则,那就不叫做规矩了。我们平时学习、做事、做人,不也应该这样吗?
《俗世奇人》这本书十分好看,里面介绍了36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本书作者冯骥才将他们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吸引人的眼球。
《俗世奇人》这本书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有从来没笑过的“冷脸”,有卖糖药的“四十八样”,还有以假乱真的马二。但是最让我难忘的仍是好嘴“杨八”。杨七和杨巴是搭档,他们一起开了一家茶馆,生意十分兴隆。我从“杨七自有高招,他先盛半碗秫米面,便撒上一次芝麻,再盛半碗秫米面,沏好后又撒一次芝麻。这样一直喝到碗底都有香味。”“芝麻必得炒得焦黄不糊,不黄不香,太糊便苦;压碎的芝麻还得粗细正好,太粗费嚼,太细没嚼头。”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出杨七手艺很好,但光手艺高也没有用。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
到了需要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的时候就更指着杨巴那张好嘴。杨巴好嘴名不虚传,我从“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计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这句话看出来。
《俗世奇人》这本书十分好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自己的绝活,推荐你们也去看看。
指导老师点评:推荐一本书,作者能抓住印象最深的一点进行说明,小作者对杨巴的能说会道作了描写,很有趣,这本书还有几个人个性特异,可以稍作介绍,吸引作者的眼球,使读者迫不及待地看这本书。
长长的寒假期间,总少不了一本好书的陪伴,我的寒假期间就看了一本叫做《俗世奇人的一本书》。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在平凡的世界里,一些奇人有哪些不可思议的绝活,处处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不停的叫绝。
这本书第一个讲的人叫苏七块,他是一名医生,他有个铁规矩,就是无论大病小病,治疗费只收七块。而且治病是药到病除。第二个讲的人叫刷子李,他刷墙的本领可了不得,这不,他穿着一身黑衣黑裤,用沾了白浆的刷子往上一刷,竟一滴白浆也没掉,不一会,整面墙就被刷得白的透亮。第三个人叫酒婆,她每天晚上都来酒馆喝一杯叫“炮打灯”的酒。每次喝完酒,就赛在画上画天书了,可一到过马路时,就十分清醒。第四个人叫……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张大力的故事:有一次一个卖石材的店子做了一将坚如磐石的锁,上面刻着一行字:凡举起锁者赏银万两。话虽如此,可这将石锁极为沉重,甚至没有人摇动过它,你说这锁有多重?可有一次,张大力来到了这里,只见他手握锁将,腰一挺劲,石锁就被他轻松的举了起来,之后他去要银子时,老板说:“张大师,您难道没看到锁底的那一行字吗?张大力一看,果然有一行字:唯张大力举起来不算。张大力看到这话,知道别人在表扬他,放下石锁,开心的走了。我觉得这个故事说明了不要靠别的途径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也许一本好书真能成就一个美好的暑假,但是读书要做到先读,后感。你呢?
读书时要深思多问。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俗世奇人读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很薄的一本小书,十几个故事,都是市井之间颇有些传奇**的人和事。说是传奇,并没有惊天动地的磅礴大气,有的只是平凡人身上那么点儿闪亮的火花。这些火花,有的是因为身怀绝技,有的是因为人格魅力,有的是因为傲人风骨。正是这样,一个个平凡人物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平凡的故事,发人深思。
开首第一篇《苏七块》中的苏大夫医术高明,什么骨折扭伤他都能轻易应对,可他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看病必要先放出七大洋,不会因任何人面打破规矩。这也使他背了不少骂声,说他这个人认钱不认人,谁要是有钱,才肯治病,要是没钱,怎么求他也不会给别人治病。可是他依旧不为所动。大家都以为他贪财,他却在一次治病时免费给车夫几包*,并把华大夫偷偷给车夫的大洋还给了他、这让华大夫包琢磨不透。从苏七块身上,我看到的是近乎古板的执著和不露声*的乐于助人。
而《死鸟》这篇文章讲述了贺道台的两个绝活——“伺候上司”和“伺候鸟”,可是他最后却被这两样绝活给害惨了。这则故事讽刺了那些阳奉*违,表面对上司阿谀奉承丽背地里却骂骂咧咧的人。而他最后既被大人骂又被鸟儿气的场面却十分搞笑。现实中的有些人不也是这样的吗?
又如《刘道远活出殡》一文中,刘遵远假死后,原来的那些哥们现在一个个都翻脸,连最好的兄弟也要在他“死后”抢夺他的名声。一件件事把刘道远气得半死,可最后他却想明白了。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感到有时好心也得不到好报,就像刘道远把银子全给了要帮助的人,可最后人们却骗的骗、偷的偷,没有一个人来感激。而文章结尾,“他突然从棺材中跳出把所有人都吓跑了,然后仰天大笑”,如此黑*幽默的情节,揭露了现实中那些忘恩负义的人的行为。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刷子李》中的一句话:“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我个人认为作者所言极是。手艺人靠的就是一身本事,没有本事的人在那样一个社会就很难有立足之地,更不必说得到世人的尊重了。不仅手艺人需要本事,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练就自己的本事。一个人如果没有一搜之长,没有自己可以拿得出手并经受得住考验的*知识和才能,那么他终将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很难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氏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书中还有背头杨、蔡二少爷、好嘴杨巴、蓝眼、冯五爷、张大力、酒婆、大回、小达子、绝盗等。这砦“市井人物”犹如一道道人物画廊,在天津这个“俗世”中,凭着自己独特的个*和能耐,组成一组组不俗的风景。
只要有一技之长,我们肯定是“俗世奇人”,我相信!
三年前因为教五年级的缘故拜读了冯骥才先生的作品《俗世奇人》,对其平实却充满趣味*的笔法深感兴趣。再次捧起这本书,手不释卷的一口气读完。
书中的语言风味独特,作者把每一个人都描写得生龙活虎,仿佛就站在我们的眼前。《俗世奇人》主要讲了天津的一些奇人趣事,比如刷墙技艺高超的“刷子李”,力大无比的“张大力”,专门辨别古玩真假的“蓝眼”等等。
在众多人物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泥人张”。一次,泥人张在饭馆里饮酒,忽然大名鼎鼎的张五爷来了。大家都放下筷子看着他,唯独泥人张没有。张五爷刚坐下来,就和其他两个人嘲笑起泥人张来。泥人张没有生气,用左手摆弄着一团泥巴,不一会儿就捏出了一个张五爷的脑袋,比张五爷的脑袋还像张五爷,就是比较小。然后泥人张把泥人往桌上一摆,走了。张五爷对泥人张喊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结果第二天,几个小杂货摊上摆着一排排张五爷的泥像,摊上还都贴着张纸条,上面写着:贱卖海张五。大家都乐了起来。张五爷花了大价钱才把泥人全买走,这就是他嘲笑泥人张的后果。我看完这个故事后,哈哈大笑,同时对泥人张的手艺钦佩不已,他捏泥人的时候是那么灵活,真是心灵手巧。我平时玩橡皮泥,总是笨手笨脚,捏半天捏不出个像样的人来。我跟泥人张一比,那简直就是相差“九十万八百千里”啊!
原来,不仅是在电视、报刊上,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与众不同的人,这些不平凡的人就在我们身边。
《俗世奇人》讲的是天津的一个小码头的奇人妙事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都在这个码头上流传。码头上的人都有一个绰号: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刷子李则是我最敬佩的一个。刷子李专门干粉刷这一行,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墙时总穿一身黑衣服,干完活,身上一个白点都没有。他还给自己立了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一天,刷子李收了个徒弟,叫曹小三,曹小三当然听说过师傅的绝活,一直半信半疑。所以想要亲眼看看。
这天,刷子李戴着曹小三去刷一座洋房。一间屋子,一个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刷子李可厉害了!一拍在屋顶,一滴不沾。曹小三看傻了。师傅刚刷完一面墙,就得喝茶,吸*,曹小三意外地发现师傅的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刷子李看着曹小三,于是,他把黑裤子往上一提,白点就没了。曹小三一看才知道,原来师傅里面穿着白裤子,刚才抽*时把黑裤子烫了。师傅说:“你以为别人的名誉都是假的?那是你自己骗自己,好好学吧!”曹小三第一次学的可能别人一生都没学过。
《俗世奇人》中,有许多让我敬佩的人物:“认钱不认人”的苏七块;技艺高超的刷子李;力大无穷的张大力;足智多谋的杨巴;以牙记人的华大夫;还有钓鱼很好的大回等,都让人无比佩服。书中也有很多令人发笑的“奇人”:明明是女的,却留男人才留的背头的杨家二小姐;原本精通辨画,却让人忽悠的蓝眼;因为想看看人死了会怎么样,所以没死装死的刘道元;还有让八哥说“漏嘴”而气得半死的死鸟等,让人一看捧腹。这些人物各有各的特点,经过作家冯骥才画龙点睛之笔的勾勒和渲染,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跃然眼前,令我赞叹不已。作家的描写太精*,令人不忍释手。
其中我比较喜欢的是“好嘴杨巴”,其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津门胜地,能人如林,此间出了两位卖茶汤的高手:杨七杨八。他俩有一次被派去给李中堂大人做点心。结果李中堂大人把碎芝麻当成了脏土,顿时非常生气。此时就体现出杨巴的聪明了——只见杨巴脑袋撞地,一边叩头,一边说:“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碎芝麻,故此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李中堂大人这才明白过来,顿时非常高兴,便赏了杨巴银子一百两。你看脑子灵活,善用嘴巴救了他。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体会到原来嘴也可以*!不过读者它让我也想起了我们班的一个同学。他很喜欢说话,每天说的话,绝对下不了两千字。上课也非常喜欢“咬文嚼字”,就是这张嘴课上惹得老师们对此嫉恶如仇,课下惹得同学们一片声讨。仔细一琢磨,原来他讲得几乎都是废话,该讲时不讲,不该讲时乱讲,导致他的人缘也极差。把他的话和扬巴比一下,就能看出来:他说话没有条理,没有顺序,往往是想起什么说什么;而杨巴呢,说话合情合理,充分地通过嘴“演”出了那种冒犯皇上的样子,再加上惟妙惟肖的动作,让人看不出任何的猫腻。所以说——其实只要合理用嘴,把话说到天衣无缝,顺序清楚,恰到好处,就可以成事的。岂止是学生,我们身边不也有好多这样的人因为会说成名,因为不会说败事吗?
虽然《俗世奇人》的阅读结束时间已经到了,但是我因一些情节而思考出的问题并没有随之而去。和天上繁星一样多的问题,如烙印在黑白两色纸上的晦涩铭文字符,安静地沉默地无时无刻围绕着我,等待着被解答后散发出的那一道曙光。
正如我写的第一篇《俗世奇人》感悟一样,在这最后一篇感悟中,我还是写《雕花烟斗》。
花农只是一个花农,以种花养花卖花为生,一辈子里都没有干过哪种令人一听就会突然爆发某种情感的大事件。他很平凡,不管是他的长相还是生活经历。但是,谁会想到,他竟然能理解唐先生所有作品中的含义?可是,他真的理解了,并且还在唐先生失意的时候去陪伴,在唐先生得意的时候悄然离开,只送上几盆花园里长得最大最好的凤尾菊。或许,花农表达自己敬仰的方式很笨拙。但是,他倾尽了自己所有的能力。
唐先生则是一个画家。他的名声如同坐惊险的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时好时坏,一会儿骄傲地冲向艺术生涯的顶峰,一会儿又坠落到无边的深渊中。在这不断交错的光辉与落魄中,他似乎迷失了自我,在春风得意的时候每天戴上笑脸面具,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不再按照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去画画。他甚至开始厌恶起了那个在他最失意的曾给过他无数希望的花农,只因为觉得花农的行为服装老土,引那些所谓的艺术家啼笑。可是,当那个没有希望的星光点缀着的冷夜融到他再无名声的时刻,他又会第一时间想到花农,感谢上苍给了他一个能安慰他的人。
唐先生本应是伯牙,花农本应是钟子期。却为何在花农过世后,唐先生才惊觉他的知音是谁?
推荐专题: 家的读后感 关于俗世奇人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