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组织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组织读后感》。
改变从内部开始
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管理心理学新发展的学科,研究的是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由此对整个组织性能的最大发挥进行改进。组织行为学涉及的学科有很多,主要是管理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每一学科都对组织行为学做出了贡献,同时组织行为学又利用多学科的原理进行对组织的改造。
个体是组成群体的基本因子,而每个人在做出决策时,又受到群体、组织和其所处的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西蒙曾经说过:“管理就是决策。”所以每个人对自身做出的决策就是在管理自己。
个性作为一个人所具备的特质,对个人决策的导向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个性的形成因素有很多,比如遗传,环境和情景。其中受基因的影响最大,有人天生开朗,也有人生来忧郁,但基因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个性,环境对性格的形成影响也很大,比如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社会环境等。不同的个性适合的职业也不同。比如有的人性格热情直率,易于流露感情,处事急躁,就比较适合导游、推销、演员等职业,而有的人安静,办事认真,就比较适合文职工作。如果将脾气急躁的人放到秘书的岗位上,让热情直率的人去做机要员,不仅会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还会影响整个组织的谐调、能力水平。所以作为管理者,对于下属的性格特征至少要有大致的了解,对于每个人不同的定位要清晰,将每位员工安排到适合他的岗位上去,这一点十分重要。
除此以外,每个人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价值观影响着个体对不同客观事物所采取的态度不同,进而影响个体对不同客观事物采取的行动也不同。比如20世纪80年代初于中国开始流行的喇叭裤,最初的时尚挑战了经历过文革的一代的审美价值,喇叭裤在那时甚至被认为是流氓、犯罪的象征,但是却迎合了当时年轻人的审美,一条喇叭裤却体现了两代人不同价值观的冲突。
我们在面对不同的人时,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比如穿着、神态、言谈和其对事物的反应,来对其价值观有一个大致的判断,了解其价值取向,就更有利于我们较容易地接近他,获得其好感与信任,对于我们所要达成的目的,也就更有帮助。
不仅如此,作为企业管理者,应时时刻刻关注员工的满意度,即员工对工作的态度,从而尽量使整个组织环境处于积极的状态。最贴近我们生活的例子就是,我们在第一次上某位老师的课时,这位老师经常会让我们写一个便条,内容主要是我们对此课程会有什么期待,想要从中获得什么等。我认为这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满意度调查,只有了解了群体的需要,
才能“对症下药”,获得较好的回报。
除了个体,群体存在于组织内部,也对组织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与组织行为学中的群体不同,勒庞认为,个体的个性消失,并且多个个体同时关注于同一件事,无论他们身处远近,便构成了群体,同时,群体是一个新的生物,具有自己特有的感情、思想,即“群体心理”。例如曾经令人扼腕的“小月月事件”,所有在思想、感情上关注小月月的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即便有些人在电视机前关注,有些人在摄像机前关注。当群体关注的事情上升到情感领域,每个人之间的差距便消失了,有些人极高的聪明才智可能会变得平庸,有些人非常特别的性格也会被磨平,所以若将群体视为一个整体,群体的智力水平很普通,能力也很普通,所以做决策的能力也很普通,非常明显的案例即最近的“反日游行”群体。一群具有类似关注焦点和情感的人,大规模地集结在一起,形成了非常明显的群体,所以他们做出的判断,采取的行动,都是很普通甚至非理性的。但是我认为组织行为学中对于这类非正式群体的特征描述非常正确,也可以适用于在最近热门事件中形成的群体,即自发性、成员交叉性、自然形成核心人物、排他性和不稳定性。若有关部门能了解掌握并利用群体的一般特征,对于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不是单纯地以暴制暴。
书中还举了“三个和尚”的例子,我认为这也反应了中国人在某些方面令人惋惜的地方。 “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有些时候中国人似乎并不善于团结。我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过,一位华人远赴美利坚,举目无亲,一日在大街上忽然看到另一个中国人,突然心中涌起一阵温暖,快步上前满脸笑容大声问候。结果那位中国人先生眼睛微微一翻,下巴顿了一顿,便快步走开了。我相信如果中国人在某些方面能够更加注重合作或者团结,把自我界限模糊一些,或许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形象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个体在群体之中,群体包含着个体。组织行为学为我们观察、理解个体与群体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视角,了解组织结构内的不同组成成分,在何种情况下应采用何种应对方法,不仅需要对组织行为学具有很详细的了解,还需要对其他学科如心理学、人类学等有深刻的认识,更需要在实践与阅历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对于某学科的理解和应用,如此方能从组织内部进行改进,做合格的现代管理者。
阎帅
组织行为学读后感
纺织读后感
促织读后感
织梦人读后感
读《组织部灯》有感
“战略与文化对抗胜出的必定是文化”
——读《未来的组织》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领导与领导力学会(彼得.F.德鲁克非赢利管理基金会)审视了这个世纪最后十年中的领导者、组织、挑战和机遇,推出了三本著作,《未来的领导者》、《未来的组织》和《未来的社区》。这些书籍被译成了27种文字,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思想风暴。
2012年7月在中国发行的《未来的组织》是在第一辑出版15年以后编撰的最新一辑。该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 战略与愿景:为未来的组织设定方向,第二部分 组织文化:价值观、情感、希望、伦理、士气、行为,第三部分 设计未来的组织,第四部分 共同工作,第五部分 领导力。每一部分都由该领域理论上最权威、最富经验的大师、实践家撰写。书中有许多经典的论述,如,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戴夫.欧瑞奇和诺姆.斯莫尔伍德指出“组织的本质:不是结构,而是能力”;《领导力》的作者詹姆斯.M.库泽新和巴里.Z.波斯纳告诉领导们“建立一个激动人心的未来至关重要,那不是领导者一个人的愿景,那是所有人的愿景”;南加州大学高效组织研究中心的学者杰伊.R.加尔布雷思描述了从20世纪的二维组织结构模型,直到未来所需的多维模型;随着计算机系统的能力提高,为适应增长战略、细分环境的组织,未来的组织结构可能是五维、六维、七维,甚至更多;美国女童军CEO凯西.克洛宁格在论述组织变革的关键因素时指出,如果战略与文化发生冲突,胜出的必定是文化。书中的这些论述对我们理解和设计管理体系具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但是关于战略与文化的关系,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也与许多同行进行了交流,发现其中对“战略与文化的关系”的认识和观点差异较大,到底是“战略顺应文化”,还是“文化顺应战略”众说纷纭,本人就学习体会也谈谈这个问题,共大家参考。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的本质属性就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企业文化是文化的一个部分,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企业文化不仅取决于管理者的倾向,组织的外部环境、员工的意愿、相关方的追求等都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具有强烈的影响。企业文化具有大众的、核心的、历史的、价值特征的特性。
战略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战”指战争,略指“谋略”。在现代“战略”一词被引申至政治和经济领域,其涵义演变为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企业战略是对企业各种战略的统称,其中既包括竞争战略,也包括营销战略、发展战略、品牌战略、融资战略、技术开发战略、人才开发战略、资源开发战略等等。企业战略虽然有多种,但基本属性是相同的,都是对企业的谋略,都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谋划。企业战略相较企业文化具有更强的阶段性、策略性特征。
文化与战略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 文化的核心理念支配员工的行为规范,也通过影响管理者意识支配战略制定。文化是一种生命现象,企业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反映了企业全体员工追求终极目标的核心理念,不应当改变(如通用电气的“要做就做第一”就是其企业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如果战略与文化冲突,虽然战略可以借助行政手段予以推行,但员工受文化驱使的下意识处事方式、行为规范,会对战略产生抵触,将战略“摧毁”得面目全非。马克思的一句著名论断——“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较高文明的被征服民族所征服”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在冷兵器时代,蒙古作为一个强悍的游牧民族,武力强盛,因而席卷亚欧,但因其在文化、经济上还处于荒漠,不得不学习当地文化,不久却将自己融入了当地社会,蒙古民族在征服地消失得无影无踪,被当地文明所征服。在欧洲罗马早期,罗马用武力征服了希腊各城邦,但是由于罗马长久以来深受希腊文化的熏陶,并且对希腊文化有着一种认同感,使希腊文化更容易渗透进罗马文明,所以罗马武力征服了希腊却被希腊文化所征服。历史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何尝不是这样?2010年3月28日,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李书福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尽管吉利控股集团的管理层为沃尔沃在中国规划了战略:期望把中国建设成沃尔沃的第二本土市场,宣布了中国区管理层团队,并计划在成都、上海和大庆三地建厂,使得沃尔沃在中国达到20万辆大型豪华车产能。但是沃尔沃管理层却坚持不同的观点,认为“大车型不仅能耗大、占地面积大、材料消耗也大,不符合当前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低碳环保的方向。无论如何,要坚持自己的核心理念”。在战略与文化的冲突面前,李书福尊重了沃尔沃的文化,吉利决定将投资重点放在进一步提高沃尔沃的工程技术和设计品质,进一步提升沃尔沃的全球竞争力,支持沃尔沃“双零双强”计划(即零伤亡零污染,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和强劲的企业生命力)上面,没有急迫地在中国建设沃尔沃大型豪华车工厂。李书福明白这个道理,美国女童军CEO凯西.克洛宁格提出“战略必须顺应文化核心理念”结论的原因就不足为怪了。
其次,企业文化是需要建设的,而且这种建设与企业战略实践和成功密不可分。企业文化不是漫无目的、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经过企业历代管理者和全体成员一步步建设而成的。企业文化的建设始终伴随着企业各阶段战略实践、成功发展过程,因此企业文化深刻地体现了企业创业、发展的烙印。一个成熟、成功的企业,它的战略与文化总是相互适应、协调的,互相促进的,否则它的战略展开、战略落实就会遇到障碍、阻力,失去效率和有效性。因此文化与战略本应该是相匹配协调的,这种文化与战略之间的高度匹配是企业追求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基本理念的历史性和根基性,并不表明企业文化就是铁板一块,企业文化也应与时俱进,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管理者应对企业文化加以充实,赋予企业文化新的内涵;加以完善,去除企业文化中的陈规陋习;加以发展,给予企业文化新的诠释,努力保持战略与文化适应、协调。顺应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可以避免冲突,完善和发展企业文化内涵也可以避免冲突。正如凯西.克洛宁格在书中接着论述的:“组织需要改变战略的时候,文化就成了主要议题,要改变战略,必定要改变文化,使得两者相互适应协调,这种改变是缓慢而又艰难的,但文化中最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不能改变,也不应当改变”。
第三,文化是企业落实战略规划,实现愿景目标的重要手段。企业是一个拥有特定目标的组织,企业追求目标的手段和工具有很多的选择,如,战略地图、BSC(平衡计分卡)、BPR(流程再造)、精益生产、精确管理等。但是,没有什么手段和工具比文化和信仰更有威力,企业文化是植根在全体员工头脑里的观念和价值观,是企业的灵魂。如果管理者顺应了、驾驭了企业文化,那么他就拥有了强大的战略武器。
通过对战略与文化关系的讨论,我们知道企业战略是一个组织为适应环境、赢得竞争谋划的产物。而文化是一种生命现象,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或企业的历史沉淀、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企业战略相较企业文化具有更强的阶段性、策略性特征,而文化则更强调持续性、普适性。文化与战略本应该是相匹配协调的,战略植根于文化核心理念之中,文化之核心理念的一贯性与不同阶段的完善演变使得组织优势常驻、基业常青,这种文化与战略之间的高度匹配是企业追求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郭沙 2013/7/2
我能为氯碱公司做些什么
2010年8月13日上午九点,由营销供应部部长赵贵全主持,张宝亮书记和赖如辉经理参加的营销,供应,物流工作总结及安排会议在一楼会议室举行。大会的内容主要是围绕氯碱公司当前的现状展开议题,赵部长针对每个部门作了合理,细致,全面的工作安排,尤其是我们销售科的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是关系到我们公司切实利益的重要部门,是公司对于外界交流的‘窗口’。公司张书记还要求我们,当前面对公司所面临的困境,我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谨防官僚和顽固执手的不良作风,戒骄戒躁,尽职尽责的坚守自己的岗位。最后,赵部长给我们宣读了集团公司任董事长写给氯碱公司的一封信,信的内容很真切也很有语重心长,深刻的流露出了任董对公司领导和员工的殷切希望。信念完后,我尤为感动,同时我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作为一名氯碱公司的领导,我该为公司做些什么?今后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每个普通的员工他们的具体职责到底又是什么?
面对公司当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为营销供应部的助理,我深刻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在公司面临生产和经济以及安全问题的时候,我更应该振作精神,认真总结自己的工作,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更加合理的去安排工作。所以我计划在今后完成以下工作:
一、认真细致的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任务,学会精益管理,使销售工作更合理化,系统化,
细致化。
二、强化自己在化工行业里做营销的业务管理水平,真正让公司的产品适销对路,让客户满
意。
三、严格落实公司领导的‘走动化管理’,多深入现场和基层,了解工艺和产品指标及产品
的产量,为下一步做好销售工作打好基础。
四、努力做好销售科的‘窗口化’形象工程,以后要不定期的增加业务能力及素质的培训,
让员工明白:客户就是上帝,我们要努力做到让客户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五、作为一名助理,我既是领导者,同时也是监督者。所以,我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好危化
品销售的监督工作,保重销售工作的胜利完成。
六、最后,我认为销售科应该是一个团队,应该是最年轻最有激情的团队。所以,我要以年
轻的心态去面对每个人,每一份工作,真正去营造一个让大家轻松和融洽的工作环境。 以上就是我想在今后工作中想做的,其实我能为氯碱公司所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岗位上的本职工作。“我为氯碱做些什么”不只是讲出来的,而是我们必须在工作上做到精益求精,尽职尽责,这样才算真正意义的为公司做出了贡献,才能体现我们的真正价值。
最后我想请公司领导放心,我们一定会努力工作,同舟共济,共同度过难关。也希望大家要对公司上下充满信心,为实现氯碱公司成功复产和达产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营销供应部助理
陈文强
2010年8月16日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激活组织》读后感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激活组织》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激活组织》读后感1500字:
本书一共五个章节,第四章有这样一段话:“一个组织的创新能力,依赖于组织成员的创造力的发挥,所以激活个体成为组织管理新范式的核心”,其核心是组织转换自已的管理功能,从管控转向赋能,陈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一、效率来源于协同而非分工
直到现在,我们一直强调分工带来效率,所以陈教授的效率来源于协同而非分工这一观点,这实际上是对整个管理理论的巨大的挑战。作者通过共生逻辑阐述了这一观点,而且顾客、供应商、合作伙伴等都是互相依存的,否则将越来越验证以存活。商业模式创新已经是今天企业应对变化的基本选择,而创新商业模式的核心是构建共生逻辑,以达成价值共生,共同生长。
第二、激励价值创造而非绩效考核
我们的工作习惯就是,你指引什么就做什么,你考核什么就做什么,这是我们的工作习惯。而如果你很严的绩效考核就会带来很大的绩效,但可能创造力就会被扼杀掉。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很大的组织改变,这个改变就是,从考核绩效转向激励价值创造,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改变。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第三、新文化
价值观是否能够产生绩效,不仅取决于价值观本身,更取决于价值观的管理。华为总裁任正非提醒华为管理者“让听到炮火的人做出决策”,他创造性地设计了“轮值CEO”带领这家已经站在行业高端的企业进行全面的组织转型。企业文化学的奠基人劳伦斯.米勒预言:“最终的竞争优势在于一家企业的学习能力以及将其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
联想到集团公司一年来的所作所为,有很多工作和书中的内容是贯通的。通过控股新疆玉象胡杨公司、沙雅丰合能源公司,是构建共生逻辑的创新商业模式,将供应商变成合作伙伴,是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公司竞争力的最佳选择。集团公司决定成立基质混装站的战略决策,在硝酸铵生产线旁建立基质混装站,减少了硝酸铵的配送,形成了地面制备站集中生产乳化基质,配送车远程物流配送,装药车现场敏化、混合、装药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形成“一站多点”的服务体系,这种作业模式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提高了区域辐射面积,并便于现场作业点的灵活拓展,非常具有战略眼光。集团公司周一视频会议主持人每月由一位高管轮流主持,我想究其原因,也是希望每一位高管能够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升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水平,也是从管控转向赋能的一种具体做法。
本书的第五章,是陈教授用最多的篇幅来阐述的,因为这是激活组织的7项具体工作内容,从组织的结构、文化、激励、工作习惯、绩效、价值共同体和领导者角色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让我感到受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益匪浅。
第一项工作:打破内部平衡
传统组织结构的弊端:一是严格的层级制度降低了工作效率;二是部门之间难以协作;三是知识型员工自主行动自由与自我价值实现受到限制;四是难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传统组织结构的弊端在生产保卫部还是比较突出的,本部门工作往往沟通比较顺畅,读后感一旦牵扯到其他部门,往往就存在推诿扯皮现象。文章中所讲的突出平等、速度与效率,以任务团队结构取代层次结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于通过互联网模式消费的销售公司比较适用,我们生产保卫部如何借鉴仍需要思考。
第二项工作:基于契约的信任
华为强调责任而非感恩,保证员工与组织之间是一种单纯的、基于责任的平等交互关系。从根本上管理员工的期望,可能采取的做法有以下五种:第一,尽可能地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工作关系是正确而合适的,即把合适的人安置在合适的岗位上;第二,让员工感受到责任承诺与组织对个体的承诺是明确而可靠的;第三,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一个适当的交流,在具体情况发生变化时,要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第四,确保人们因为好的绩效而得到承认;第五,确保人们因为努力而得到承认。我认为如果我们努力做到上面的五条,员工会感受组织公平,努力后得到肯定,会提升职工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
过段时间还需要把这本书再读一遍,那个时候和现在的感触肯定不一样。这段时间我也好好用这些理论来指导我目前的工作,和班子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成员一道,让团队有更好的发展,更高的产出,团队中每个人能更高的发挥他们的价值,让每个人都得到成长!作者:齐瑞贤 ,希望能帮助您!
在团日活动的推荐书目中选择了《活法》这本书,认真阅读后,收获颇丰。《活法》是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的代表作,被誉为日本21世纪励志第一书。这本书除了介绍人的生活需要具备的品行之外,企业和国家,甚至社会、全人类的生存之道也包括在《活法》所阐述的范围之内。
一个实践伟大事业的人,其实在心灵深处,有着最简单的人生观。稻盛和夫认为,为人就是要坚持做人最基础的规范,坚持行善。对身边人,对社会,扩大到对整个世界心存利益之心,并且孜孜不倦、不畏艰难地去实践这种善意。生命的价值就在这种实践中展现。企业经营之道很简单,“不是公司的利益或面子,而是对社会或人类是否有益”。尽管资金十分充裕,但是他拒绝投资房地产赚取浮财,因为“只有自己*苦赚取的钱财才是真正的利益”。
乃至大到*事务,也是“大道至简”。日本不能就侵略他国做诚实的道歉,就是因为带了太多复杂的想法。做了罪恶,就应该真诚道歉,这是简单又合乎最基本情理的表现。这样直心去做,一切都很简单。世界各国出现贸易争端,那是因为有国界,于是有了在此基础上的国与国的争夺。如果统一货*和政策,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国家,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稻盛和夫崇尚“化繁就简”,这是禅意的表现。
稻盛认为,思维方式、热情和能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三个基本素质。有厚重沉稳的道德,一切努力的方向都不会偏差。其次,有锲而不舍、废寝忘食的激-情。最后是能力。他认为,思维方式是根本的。那就是,始终把稳立身的基本道德。黄光裕们不是缺乏经营的热情和能力,而是最简单的方面被忽视了,那就是,做一个有道德有正义的人。
在他的书中,可以读到一种真正谦虚和清净之心。作为全球两个500强企业的创始人,稻盛和夫仍然自我约束,个人享受保持在最低。并且时时在反省自己,“是否还有些许的私心”?他认为,能力和智慧,是用来利益社会的,自己小小的身躯,能享受多少呢?这种实践,就是小我与大我既有分别又有完美的合一。
稻盛主张在现实人生中,实践佛陀教导的六度: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般若。保持纯正的利他之心;抑制自己的贪婪、怨恨、傲慢等种种习气;全心全意地应对任何事情,不让一日空过;对任何的苦难,不屈服,不逃避;在纷纭浮躁的事务中锤炼风雨不动的佛心;在生命的种种努力中,体悟佛智。从他的实践历程可以看到,他是在努力如此要求自己。
如果因为崇拜经营之圣的光环而去读稻盛和夫的书,还不如把他作为一个在人生中实践佛理的普通人的书去读。每一个人,都是宇宙中的一个小分子而已。但是尽自己的心力发光发热,在每一个当下升华自己的灵魂,每一个小分子,都能创造伟大的生命。一个所谓“成就大事”的人,只是日复一日地把细微之处做得精益求精、在每一刻每一处毫不放逸地自净其意,而自然成就了博大的影响力。不仅是经营企业者或者其他所谓做“大事业”的人,任何希望在人生旅途中寻找到生命真谛和精神家园的人,都可以从稻盛的人生体悟中得到受益。
书中举了一个叫做二宫尊德的农民的例子。二宫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毫无学问,他所坚持的只是日复一日披星戴月地耕田劳作。由于他的精进,一个凋敝的农村成为富裕的村庄。因为他的事迹,后来他被德川幕府任用。虽然二宫没有学过任何礼仪,但是在宫中他的举止言谈自带威仪,让人敬佩。这是一个在平凡的岗位上升华生命的例子。二宫通过专心进行田间的精进,陶冶了人格,生命也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推荐专题: 激活个体读后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