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后感的作文(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后感的作文(大全)》。
童年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忆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那么的恐怖,悲惨,令人不敢去回想。
可怜的高尔基3岁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跟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跟高尔基,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
后来高尔基又结识了知心朋友小茨冈,两人无话不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好景不常,可怜的小茨冈就被两个凶狠的舅舅给害死了。高尔基就这样失去了好友。雅可夫跟米哈依尔是魔鬼,欧打自己的老婆,还天天闹着要分家产,兄弟之间一点也不团结,两个儿子萨沙也被教坏,处处捉弄高尔基。此后,高尔基又认识了木匠“好事情”,成了好友。结果被外祖父赶走,十分凶常打人,几年后,最疼爱他的外婆死了,母亲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赶出门靠捡垃圾为生。
这“一家子蠢货”外祖父卡什林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俩个舅舅米哈伊尔跟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连小孩也与他们一起热烈地参加了一份。只有善良、跟蔼,富有感情的外祖母让他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丝丝的安慰。
我喜欢文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种特殊的亲跟力,她有讲不完的故事。而且她是那么爱她的子女。即使是米哈伊尔跟雅科夫这两个大坏蛋,她也并没有请求外祖父怎样严厉得处罚他们。一个善良的人,又怎会喜欢在家里发生战争呢?面对外祖父毫无人情的打骂,她也是一忍再忍。
高尔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跟友谊,没有什么再值得回忆!在欢乐中,在悲伤中,在爱与恨的交织中,他的童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在阅读中,我发现他的爱,寻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我们现在丰衣足食,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哪能跟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我们现在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暑假里我阅读了一本名叫《天使在身边》的书,这本书主要讲的是:马一左和马一右这对双胞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马一左出现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马一右,有马一右出现的地方呢?当然也少不了马一左。因为他们是“绝佳拍档”。
书中的马一左是哥哥,他是一个胆子有点小的小孩,无论在什么地方好像都需要马一右的保护。而马一右弟弟呢,相反是一个胆子大的小孩。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章节是“天使在身边”,是讲有一天,大肚子的小乔老师在学校里被人撞倒在地上,马一左和马一右知道后担心极了,于是他们就自发开始了保护老师的行动,只要一下课,他们就放弃自己活动的时间,在老师身边防护着,生怕老师再遇到危险。读了这一节后,使我更觉得他俩是多么的有爱心和善良。
读完了这整本书,通过阅读每个章节的小故事,让我对马一左和马一右哥弟加深了认识,他们拥有善良的心灵,对谁都会给予帮助和理解,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向他们学习的。
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总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感动,下面就跟随着我们智坤教育来领略这些人的魅力:
2月27号晚上,央视一套在黄金时间播出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颁奖晚会,让去年一年中,最令人感动的中国人走到舞台前,这其中就有来自天津的“同桌妈妈”陶艳波,她为了让失聪的儿子能像正常人一样学习,16年陪伴成为孩子的耳朵,用行动诠释了“母爱”二字。
16年陪伴有了“答案”
今年49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令陶艳波感到幸福和宽慰的是,今年6月,杨乃彬就要正式从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毕业,她16年的陪伴有了最好的“答案”。与此同时,让陶艳波意想不到的是,通过基层推选,她成为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候选人之一,并最终成为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春节前夕,他们一家三口赴北京参加了颁奖晚会的录制工作。
录制前,主持人白岩松和敬一丹询问她:“陶妈妈,辛苦了这么多年,你有什么要求可以尽管提。”陶艳波回答:“不敢提要求,现在心里就一个心愿,乃彬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希望社会上能给他平等的就业机会,让学成的孩子能服务社会、贡献社会。”
做儿子的耳朵向导
在大学里,杨乃彬和所有正常学子一样,已经通过了60多门科目的考试,每年都能拿两个奖学金,学习非常刻苦,这其中,陶艳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令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打击。
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很多人劝陶艳波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但陶艳波没有放弃。为了儿子,她专门到北京学习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
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做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成为孩子的同桌,帮孩子记笔记。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四,母子二人一起学习。而乃彬也坚强地依靠辨认老师的唇语加看妈妈的笔记学习即将顺利完成学业。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
有一线希望就别放弃
现在,陶艳波最盼望的是孩子能有份好的工作。而乃彬则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
录制现场,陶艳波告诉主持人,其实,自己还有一个“要求”,“这么多年风风雨雨,孩子他爸爸一人打工供我俩上学,他更不容易,希望丈夫能一起上台领奖。”尽管奖项是颁给陶艳波一个人的,但荣誉属于这坚强的一家人。主持人爽快地答应了她的“要求”。
参加完颁奖晚会,陶艳波告诉记者,很多家庭因为孩子有残疾而遗弃孩子,她想用行动告诉更多人,只要有一线希望,身为父母就千万别放弃。“就算全天下都瞧不起我孩子,我也要眼含热泪,拥抱他、欣赏他。”
3月3日是爱耳日,陶艳波也呼吁,凡是因为幼年时期药物过敏等原因导致后天失聪的孩子,应该及早科学治疗、佩戴人工耳蜗,这样才能更好地重新回归正常人的生活。
朱彦夫,一位书写人生极限的特残军人,一位深刻改变家乡面貌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一位震撼无数人、感动无数人的退休老人。他的事迹正在全社会广为传颂,他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致敬。
朱彦夫身上所展示出来的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在长达几十年的奋斗历程中,朱彦夫的人生角色不同,先进事迹不同,但贯彻始终的,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是身残志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奋斗精神。学习朱彦夫,就要像他那样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强化精神之“钙”,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去拼搏、去奋斗、去奉献;就要像他那样一心为民,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就要像他那样自强不息,勇于拼搏,不断书写精彩人生。
当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面展开。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朱彦夫同志为榜样,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思想行动之中,要紧密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把朱彦夫当成一面查摆问题,寻找差距的“镜子”,以朱彦夫为标尺量一量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以朱彦夫为标杆查一查自己的“四风”问题,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牢记宗旨,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返回导航>>>
《感动中国》观后感之彭士禄10篇
我在电视上看过若干次“感动中国”,屡屡被感动得泪如雨下,虽然也有看似平凡的事和平凡的人,但总以为“感动”是那么遥不可及,那么高不可触。今天我读了金州区先进小学六年二班李佳琪同学的《身边的感动》这篇文章,才发现原来感动的事离我们是如此之近,让我们感到如此之亲。
临近开学的前一天,我在英语培训班上课的时候一不小心把小手指碰断了,当时的疼痛让我泪如雨下,老师和同学们都吓坏了,迅速的跑了过来,急切的问了一下状况,然后把我送到了医院,并通知我的爸爸妈妈,幸好医治得及时,我的手指接上了。但是手指用石膏固定了,一点都不让动。正好赶上开学,我的手指又动不了,更别说写字了。坐在课堂上我心里特别着急,这时我的.同桌非常主动在课堂上帮我做笔记、在书上画重点、帮我记作业。她说我有什么需要一定要和她说,吃饭的时候,同学帮我拿饭,帮我刷饭盒。总之,在我手指不能活动期间,我们班级的同学们不论是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给了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深受感动。
感动无处不在,感动的力量是无穷的,感动催人奋进。只要你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会发现生活处处令人感动,人间是如此美好,处处充满爱。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学校组织我们上了开学第一课――观看《感动中国》。让我感动不已的是陈斌强孝敬母亲的事迹。
陈斌强是浙江一所学校的老师,他每天都用一条布带把母亲捆绑到自己的背上,骑电动车去上班。家人都想让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去敬老院,可是母亲却说:“我不去,我要和儿子在一起。”这句话让陈斌强非常感动,他说:“即使我受再多的苦,也要把母亲带在身边,照顾她。”由于母亲神志不清,生活不能自理,陈斌强工作又很忙,所以,他给母亲设计了一个作息表。我发现,这张作息表上的安排细心到上厕所这样的小事都提到了。但是,母亲却叫不出儿子的名字。陈斌强说:“没关系,只要她知道这个人对她好就行了。”
看到这儿,我感到自己面有愧色,因为从小到大,我很少帮助妈妈做家务活儿,甚至连削苹果这么简单的事儿都要妈妈做。记得有一次,还剩两根香蕉,我随手掰开一根,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这时,妈妈走过来,拿起最后一根正准备吃,只听她说:“哎呀,这个烂了!”我不假思索地说:“哈哈,幸好我没吃那根。”想到这儿,我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下子涌上心头,不禁又感到羞愧难言。我想:我是多么自私、心胸多么的狭窄呀,不能替妈妈着想。而陈斌强却处处想着母亲。
陈斌强的事迹,让我很受感动,正如颁奖词中说的:孝更无伦足可矜。我决心今后一定要向陈斌强学习,孝敬我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