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儿童教育读后感(推荐2篇)

2022-04-30 14:40:08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儿童教育读后感(推荐2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儿童教育读后感(推荐2篇)》。

第一篇:儿童教育读后感

蒙台梭利有一个十分明确的主导教育思想--尊重孩子。她认为:儿童具有人类所未知的能力,能够把人们引向光辉灿烂的未来。如果我们想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那就应当把发展这些隐藏的潜能视为教育目标,儿童是人类的创造者,社会必须重视儿童,承认儿童的权利,满足儿童的需求。

大部分人的儿童观,沿袭了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观念,它看不起儿童,认为儿童与成人相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无知。于是,需要不辞辛苦地把成人世界的知识、技能教给儿童,必然使儿童过一种小大人的生活,很有赶鱼出水,赶鸭子上架的味道。这是对儿童的无理催逼,尽管成人可能是出于爱意、善意,即便如此,也是好心办坏事,是揠苗助长。于是相应的教育便是,成人自居为真理的拥有者、价值的评判者,因而他也是治理上的独cai者。他可以操纵与左右儿童,可以对儿童颐指气使,甚至可以体罚儿童,强行把成人世界的东西搬到儿童脑瓜里去。由于不了解儿童,只是将成人的东西硬塞给儿童。成人看似积极的、忙碌的,但实际上收效甚微,甚至破坏了儿童的发展潜能。儿童被迫记诵不感兴趣的东西,他是被动的沮丧的学习者。

但是,成人并没有意识到是他们的盲目无知导致了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从而阻碍了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蒙台梭利曾这样指出"成人"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迷宫般的困境之中,但没有一个出口,因为他不知道迷路的原因,即他的错误在于他自身。有的成人会说他们热爱自己的儿女,为了儿女已经牺牲了自己;有的成人会说他们为了儿童已经做了他们所能做的一切;有的成人会说他们的做法完全是为了帮助儿童更好地发展。然而,成人并不会轻易地承认自己犯了错误,反而会本能地寻找借口以力图挽回面子,所以,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仍不断地发生。尽管成人充满着激情、爱和为儿童的牺牲精神,但他们会无意识地压抑儿童个性的发展,设置儿童心理发展的障碍。

因此,蒙台梭利认为,要消除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促使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就必须在成人中进行一次剧烈的变革。成人必须从自己身上找到导致压抑儿童的那些无意的错误,并对儿童采取一种新的态度。成人应该认识到"儿童是成人之父";成人自己的智慧通过精神的征服而变得丰富起来,并闪烁着精神的光芒,完全是由于他们曾经是一个儿童。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冒号我们必须"根除潜藏在我们心中的偏见。…我们必须抑制可能会阻碍我们理解儿童的那种成人所特有的思想观念。"

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必须意识到自然托付给他们的使命。就父母赋予自己孩子的生命而言,他们对社会有一个基本的职责,并掌握着人类的未来。"所以,父母不仅应该注意儿童身体发育的需要,更应该关心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他们应该净化自然已移植在他们心中的爱,以完成自己的崇高使命。他们应该关心世界上为承认儿童权利而进行的斗争,为建设一个适宜于儿童需要的世界而不断努力。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所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去了解这个尚未被认识的儿童,并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教师必须去掉自己内心的傲慢和发怒等坏脾性,使自己沉静、谦虚和慈爱。他们应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引导儿童自己去进行活动。他们应该对儿童进行观察,对儿童的困境进行反思,并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和指导。他们应该接受专门的训练和指导,从精神上作好准备,理解新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发现和解放儿童,并掌握教育的方法,成为有效的教师。但是,蒙台梭利指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完全避免评价儿童,或者我们必须赞成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或者我们可以忽视他心理和情感的发展。相反,教师永远不能忘记他是一位教师以及他的使命就是教育。"

教师的任务不是口授言传,而是为儿童准备与安排一系列特定的环境,从中激发儿童开展文化的动机。

在蒙台梭利教学思想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孩子们有良好的学习纪律。孩子们应该是自由的,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内容,决定自己的工作时间。但,这并不表示孩子们是自由散漫的。蒙台梭利认为:"纪律须来自自由"。

这与我们在以往教学模式中所谈到的纪律是不一样的。过去,我们认为所谓的让孩子遵守纪律就是培养一套军事化的常规:教师请小朋友坐的时候,大家都坐好,没有声音,手脚放好,似乎这就算是有纪律;教师请小朋友睡觉的时候,强制性地不许发出声音,这也算是有纪律;甚至,老师规定不许小朋友怎么做,而小朋友只要听从了,都可以称之为守纪律。可在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中,这种孩子只是个彻底丧失本性的人,不是有纪律的。当一个人拥有自主的能力,能够调整自己的行为,遵守生活上某些必须的规则时,我们说他是个受过纪律训练的人。其实,我们老师应该让孩子学习怎样活动而不是静静坐着。由于习惯和练习,他能很轻易而正确地表达在社会或社交生活上必须具备的言行举止。在幼儿园,我们所培养孩子具有这些特点是让他能有一种好的习惯,不只适用于学校环境,更要延伸到社会生活。

蒙台梭利教育中虽然十分重视"纪律",同时更重视"自由",她的教法是以"自由"为基础的教法。她提出:"协助孩子获得自由,避免限制孩子自发性的活动。"但是蒙台梭利的自由性,并不是对孩子的放纵,而是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取消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强调以儿童为主体的教育。儿童在教育环境中的"自由",可以由以下教育活动的内涵来表达:

1.让孩子自由选择"学习或游戏"的对象物;

2.让孩子自由决定"学习或游戏"的程度。

3.让孩子顺从其内在的生命法则,在自由教育活动中得到发展。

第二篇:陶行知读后感

曾有人说: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

这个暑假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激发了我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的更大的热情。陶行知,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颂他是万世师表。他在1943年,创办了《生活教育》周刊,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阐明怎样教,怎样做,怎样学,教、学、做、应交互运用合三为一,陶行知的理论潜移默化进我的音乐教学中,使我深受启发,现把所读、所想、所悟记录下来。

一、“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学,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他说: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以为,做是教学的中心,任何事情脱离了实际不去操作实践,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这种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给我们指出了教育发展的道路,明确了做才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发点。我在教授孩子们音乐的同时,也不应该只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参与进孩子们的世界,与她们共同享受艺术带来的乐趣和成长。我年年带领孩子们参加县里举行的艺术节,多次荣获县级一等奖,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容,瞬间我的内心被融化了,觉得付出没有白费。孩子们走上更大的舞台,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也很好的检验了我的教学成果。

课堂上充分认可孩子们的能力,给予她们自信心,与孩子们一起练习,一起挥洒汗水,而后享受成功的喜悦。正是我将教学做合而为一,才使我的教育之树结出了一枚枚硕果。

二、“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因此我们在教授学生日常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学校的领导班子成员也带领师生共同参与进生活劳动中,做一名志愿者,从劳动中获得感悟和学习。我认为这次生活实践远比学生在课堂上说着如何做一个勤劳的人来的更为实际。

三、实施创新教育

早在陶行知先生求学于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时,受学校民主自由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已经产生了革旧布新的思想。1915年夏,陶行知先生投身于教育事业,开始将其朴素的创新思想延伸到教育领域,他在发表的文章中论述了第一流的教育家,不是政客的教育家,不是书生的教育家,也不是经验的教育家,而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教育家。

今年是我县实施“县管校聘”的第一年,为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解决偏远学校师资薄弱的问题,激发教师活力,我镇在中心校校长陈富林同志的带领下,大胆创新,实施了体育、音乐、美术、英语学科到薄弱小学的走教活动,全镇一盘棋。我校音乐、美术学科到疙瘩小学进行走教,每周两节课。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面对这种新的教育形式,勇于接受,欣喜于新的尝试,但同时又担忧学生群体不同,无法胜任。以前面对的是初中的大学生,我开始搜索小学生适合唱的歌曲视频,学习肢体动作,希望孩子们在上音乐课的时候能够边唱边做动作,加强孩子们肢体的协调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领导的举措是一项创新,我的教课也是一次创新。当看到孩子们一副副天真的笑脸时,一切都是值得的。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带给我们的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使我们学习、研究、传承和发展永恒的课题,陶行知带给我的智慧和启迪犹如一场春雨,让我在音乐课堂上,做出更多的尝试和改变,让我的学生们也享受着如春雨般的滋润和成长!

推荐专题: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