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教育类的书籍读后感

2024-03-04 09:11:35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类的书籍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类的书籍读后感》。

第一篇: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疫情当前,不能用脚步去丈量世界的宽广,欣赏自然的美好,那就通过别人的文字去体会世界的奥妙。这个假期我又重温了一遍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一书。“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教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爱心成就梦想,爱心传递希望,爱心唤醒力量,爱心铸就辉煌。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同学心贴心。让我们的爱心化甘露,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爱在每一个学生心间生根发芽,直至爱满人间。

再读这本书,尤其是初入班主任队伍,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当然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我常聆听许多老教师教诲说:爱和信任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它能帮助教师教育出好的学生。经过这些年的教育见闻和经历,我赞同这个观点:一个教师只有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爱――对学生的爱,去感染学生,去影响学生,那就肯定会给学生带来许多有益的改变。把载有爱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送给学生,那么他们幼小的心灵也会充满阳光,这应是一个精彩的灵动的过程,就像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而绝不是一潭死水。我认为,建立在师生平等互敬互爱基础上的对话,不仅是促进课堂和谐交流与互动的前提,更是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有效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应当追求师生情感交流、思维沟通、生命对话的和谐互动境界。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也说过“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读过之后,我的体会更加深刻。是的,正是因为一颗爱心才使我快快乐乐守在学生身边,也是我具备了一颗童心,随时随地在学生身边体会幸福与快乐;而童心也使我更近距离的接近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灵中写下美妙的诗行,互相传递爱心,传递幸福。

第二篇:教育书籍读书心得

来新学校后,学校要求读一些有益的教育书籍,大量的阅读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我愿把自己的反思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勉。

1.读书一生,以写促思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我觉得这句话是最能够引起教师们共勉的。我到现在也依然记得我的大学班主任对我说过的这句话,而似乎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已经抛却了这些意识,我又何尝不是呢。如果这次不是校方让我们教师写一篇读教育专业书籍的读后感,我也不知道是否还会记得这句话。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想自己以后也还是要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2.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当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国家级的各类的教改活动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这一点是我进十三中十多年来最深刻的感悟。我觉得教学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为重点,只有一个教师有足够的电源时,才方可为学生们去消耗。

3.慎独养身,伸展个性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4.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5.海纳百川,合作同进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关怀,教育丛书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第三篇: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这个暑假规定的课外阅读书籍中有本关于爱的书。以前对爱的理解,很局限,读了这本《爱的教育》,我有了一些感悟。那到底,什么才叫爱呢?

这是一本日记体小说,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用他“语淡而味不薄”的文笔给我们缓缓讲述了一名意大利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意大利,各个阶层的孩子们都在一起,他们互相帮助,自尊自爱,无论你是绅士的儿子,还是买菜人的儿子。当然他们也会有点小矛盾,但总能用最温馨的方式圆满。作者的.父亲是个很有教养的人,他常和主人公做书面谈话,告诉他人生的道理。每一个章节(也就是书中日记中的每一月)都会有一个每月故事,都是包含了爱、哲理的故事。也许,他们所说的话、行为举止看起来都很平常,但这一切都是受到心中爱的呼唤才做出的举动啊!这才是这本书的魅力之处!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是“毁人心灵的毒蛇――妒嫉”。代洛西是个风度翩翩,做事很干练的品学兼优的模范学生。无论是气度、修养、学识,还是待人处事等各方面,他都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现,是一位极受全班同学尊敬的班长。可是爱虚荣的瓦梯尼可就不那么想――他嫉妒代洛西。代洛西上课回答问题,他不听;代洛西被老师表扬,他冷笑;代洛西考试满分得奖了,他写了张纸“我不羡慕那些因为老师偏心而得一等奖的人”。同学们自然很气愤,用小刀刻了个奖章,画上毒蛇,扔给瓦梯尼。而代洛西则大步上前,一把抢过那个奖章,撕了个粉碎,维护了瓦梯尼的自尊心。看到这里,我有点吃惊了。代洛西,他不生气吗?放学时瓦梯尼心中有愧,不敢正视代洛西,理书包时一慌乱,吸墨纸掉地上了。代洛西则弯腰帮他捡起来,放进他书包里,还细心地把书包扣好。这下,瓦梯尼只有盯着地板看得份了。

我不禁感叹,真是个好班长,这需要何等的胸怀啊!也可能他根本没把这种人放在心上,代洛西只是不愿意去伤害别的同学,因为他自己并不在意别人的妒嫉,同学还是同学,总是要相互关心爱护的啊!对照自己,平时总是会因一点小摩擦,对别人抱有成见,对宽容谅解缺乏应有的气度……代洛西是班长,可他对任何一个同学都很好,他谦虚,尊敬老师。我要好好向他学习啊!要用爱去感召同学,而不是耍小心眼。他和卡隆所代表的,就是爱的教育中的一种爱――同学们之间的爱。

爱的教育中有许许多多的“爱”,但无一不例外的是,这些爱都是我们生活中极其平凡的又确实存在的感情。这就是平凡之爱啊,令人动容的温情!

推荐专题: 教育工作总结 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教育类的书籍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