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亲密关系3到4章读后感(大全)

2024-01-27 02:55:02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亲密关系3到4章读后感(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亲密关系3到4章读后感(大全)》。

第一篇:《亲密关系》的读后感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我们渴望建立真挚的亲密关系却又害怕再度受伤。亲密关系让我们学习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亲密关系》

双十二,参加了两个小时的读书会,读的是《亲密关系》这本书。这是我第三遍接触这本书了,之前学习过2遍,但总是很无感。

这本书的作者克里斯多福・孟,是一位在个人及团体教练的领域上有近三十年经验的国际演说家、生命教练和咨商师。他运用广泛的经验,帮助个体依直觉来引导行动,发现他们自己要找的答案,并体验到活在顺流之中的轻盈,进而达到更好的生活水平。他所创造出的独特的体验性方法,使理论与生活无缝结合。

《亲密关系》这本书告诉我们,所谓的亲密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交换,关系的双方都在权衡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从而决定是不是要继续这段关系。书中通过月晕,幻灭,内省阶段和启示阶段四个阶段来揭秘了亲密关系的本质,告诉我们:这个世上没什么天生一对最般配,也没有人能永远活在火辣、热情、浪漫的亲密关系之中,但我们能在亲密关系的旅途中,学习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学习接受和放手,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其中,对我而言,内省和幻灭两个阶段是让我最有感触的两个部分,因为最近2个月,我都在这两个阶段里徘徊。

两个人为什么相爱?

这本书告诉我们:两个人选择在一起并不是因为真正的.相爱,而是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需求,你刚好可以满足我那种缺失的爱,而我也可以刚好可以满足你,所以才会选择在一起。听起来这个本质会让人很失望,但似乎真的是这个道理。在我们的关系里除了交换和控制,还需要真正的爱,一种属于灵魂的彼此懂得、陪伴、真爱。

结婚后,两个人都以最真实的面目面对对方时,发现对方其实并不像自己当初所想的那样爱自己,并不能够满足自己内心缺失的那部分爱的时候就开始走到幻灭阶段

在幻灭阶段,会经历3个角色,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角色。受害者角色,去指责别人,抱怨别人;迫害者角色祸害别人也祸害自己,一点不对就自残甚至自杀。而拯救者角色是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就是通过爱,因为只有足够多的爱才能够真正解决本质问题。

在反省阶段,最明显的做法就是:吵架。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而事实上,真正的问题,并不是那个导火索,而是因为这件小件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伤害,为了避免心碎,我选择吵架来获得安全感。但是,这根本无法解决内心深处根本性的问题。而我们因为认知的局限性,往往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

事实上,要想真正解决问题,首先要学会自我觉察。知道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有那种感觉,然后告诉对方这是自己的问题,有可能是原生家庭的问题,或者内心缺爱缺乏安全感,而不是对方真正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沟通和交谈来解决问题。当双方可以进行深入的交谈时,关系就会得以重建。但如果沟通无效,双方都无法得到安慰,那么关系就无法缓和。

对此,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明确的观点:与其苦撑,不如放手。

与其苦撑,不如放手

是的,如果两个人真的不合适,就没有必要勉强在一起,不如离婚。离婚只是一段关系的终止,说不定你可以通过对这段失败婚姻的反思,能够发现自己的潜能。当你勇于走出迷雾,主动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时,你会找到另外一种人生价值。在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男女平等,所以没有必要非要把两个不爱的人绑在一起,任何一方的委曲求全和对对方的依附可能都无法换回真爱。所以有时离开也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我和老公常年两地分居,收到书友群里信息的时候,一看是讲亲密关系的,我想我就不去了吧,因为现在我一个人带两个孩子,根本就没有亲密关系的问题了,但书友告诉我,亲密关系真的不仅仅只有夫妻关系,还有原生家庭,亲子关系等等,本质性的原理都是一样的。通过再次深入学习这本书之后就觉得我是真的来对了。因为我有原生家庭问题。

我是一个在原生家庭当中有太多的伤害的那种孩子。父母长期的忽视,控制和语言暴力等等原生家庭的问题,在我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曾经,我以为自己一辈子都不可能走出来。但是在参加这次读书会时,我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我其实已经走出来了。当我听到原生家庭的问题时,我再也不是对号入座,内心做1万遍对父母的谴责,而是对最后的解决方案完全对号入座了,因为我已经成功地走过了受害者角色,摆脱了差点让自己陷入深渊的迫害者角色,而真正一步到位的走向了拯救者角色,一步步慢慢地解决了原生家庭一直困扰的相处模式。

事实上,并不是这次读书会让我走出了原生家庭的痛苦,而是认识了我的导师之后,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帮我彻底地摆脱了原生家庭问题。再次学了《亲密关系》之后,我更加确定,一切的亲密关系问题都是可以用爱和感谢来解决的。

当你真正的学会放手之后,是能够得到那种流动性的爱的感觉的,这是一种真正的爱,我之所以走出来了,是因为我跟父母的关系已经完全缓和,现在的相处变得轻愉快,就是书中形容的那种感觉:爱在心里流动。

在最后书友分享阶段,有一个特别优秀的书友在回答“什么是真正的爱”的时候,她说两个人最真诚的爱其实就是当另外一个人在旁边喝酒吸烟打牌的时候你可以在这边平静地看书,两个人互不影响互不干涉,这就是最好的爱的状态。

第二篇:亲密关系读后感

读《亲密关系》这本书是两个月以前的事情,坦率地讲,这本书读完之后并没有太深的感触,甚至每个章节的内容都不曾记得,通过大家的分享讨论,又仔细的翻读后,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婚姻不是爱情,是关系

在读这本书之前,始终坚信相爱是婚姻的基础,也是维持婚姻稳固的重要基石,既然爱了就一定要坚守到底,不离不弃。现在,我对婚姻有了重新的认识,婚姻与爱无关,只和重要性有关。大多数人一生的目标和成功都没有关系,只是证明自己的价值。当我们说爱一个人的时候,这份爱便赋予了条件,其实我们是在说重要性,和爱无关。所有在婚姻里发生的矛盾都和爱无关,都是在寻求重要性。

时而像火焰,时而像冰山

当你爱那个人的时候,你会觉得他是全世界最棒的人。这个人几乎完美无暇,没有任何缺陷,即使看到对方身上的缺点,也都无所谓。当激情退却,一切归于平淡,曾经对方眼中的好可能会变成今天的不好,会发现对方身上许多无法接受的东西,当发现这些的时候,对方曾经的美感瞬间荡然无存,对方又变得一无是处。

寻求归属感、价值感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关注、认同,在寻求对方在乎的同时,就是在寻求自身的归属感、价值感。对方的完美与丑陋,本身并没有变化,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善变的人心中。由于我们从小生长在爱匮乏的环境中,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缺少爱的,我们长大成人后,依然在寻找这种被爱的感觉,从对方身上找寻童年在父母身上得不到的东西,以示自己是多么的重要。

触碰儿时的信念开关

我们总是试图从关系中得到认同,让自己可以回到孩提时代就设下的信念。这些信念将终生伴随我们左右,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将被引爆。一旦触碰到这个信念的开关,我们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恼火。当我们感受到恼火的时候,我们最常见的反应就是愤怒,以各种抗拒的形式存在,以至于纠结在谁对谁错的问题上,耗费我们的能量和时间。

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而婚姻和亲密关系,就是让你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将自己剖开。尽管剥的过程中,会流泪,会痛苦,但这些感受最真实,让你感受到一种价值感,完全不取决于存在或金钱。你要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内在,你的情绪与别人无关,要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与旁人无关。任何痛苦、无助都是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这些归咎到别人身上,更不要抗拒、推开,而是接纳它,自己去感受情绪,去拿回那个纯粹的能量,静静等待。最终将找到有一种爱不取决于外在,不管你是快乐还是悲伤的,那个爱都在。如果能够去拥抱你的不重要感,那才是真正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是隐藏在失败的感受里的。

自编自导自演一场戏

处于亲密关系中的我们,总是把自己的脆弱深深地隐藏起来,用面具、用防卫与他人互动,当对方的言语、行动触碰了自己的脆弱时,我们总是换着防卫的花招与对方周旋。越是亲密的人越清楚对方的脆弱点在哪里,所以总是直击要害,一招毙命。所以,越是亲密的人对我们的伤害越大。

在舒服的亲密关系中,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双方都能真实的面对最好以及最糟的自己、学习接受和放手,真实呈现自己。学会自由的表达自己。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化茧成蝶不是梦

就像克里斯多福老师说,毛毛虫永远没办法知道、也永远不会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只毛毛虫都可以变成自己的蝴蝶。只不过,在变成蝴蝶之前,自己会先变成作茧自缚的蛹。在茧里边面对自己制造的痛苦,任何挣扎或试图改变的行为都是徒劳的。蛹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放弃所有抗拒、全然接纳当下感觉、平静等待。直到有一天破茧而出成为蝴蝶。

相爱不是互相限制,而是相互成就。婚姻最坚韧的纽带不是孩子,而是灵魂上的相依相偎共同成长,婚姻和亲密关系的真正目的,是让你不断通过伴侣遇到自己并深爱上自己的过程。

第三篇:《亲密关系》的读后感

作者把亲密关系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

“亲密关系”是为了引出我们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而存在的,如果总是逃避关系中不好的感觉,一个人就无法真正了解自己。“亲密关系”的功能,让人们可以去面对从内心重新浮现的不舒服感觉,以及认为自己不完整不够好的部分。

当我们摘掉所有面具,放弃所有防卫,消融所有信念,那个设计人生剧本的真正的“我”就会自然呈现出来。会发觉,一切的一切,都是“我”自编自导自演的'戏,戏中的“我”藏得很深,为了更加精彩,还在外面做好了各种各样的伪装。当剧中的“我”历尽艰险、痛苦揭开层层伪装时,终于发现是一场戏,于是我就醒了,毛毛虫就成为了蝴蝶。

毛毛虫永远没办法知道、也永远不会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只毛毛虫都可以变成自己的蝴蝶。只不过,在变成蝴蝶之前,自己会先变成作茧自缚的蛹。在茧里边面对自己制造的痛苦,任何挣扎或试图改变的行为都是徒劳的。蛹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放弃所有抗拒、全然接纳当下感觉、平静等待。直到有一天破茧而出成为蝴蝶。这时候,尽管生命从未中断,但是,蝴蝶已经成为与毛毛虫完全不同的生命了。当人醒来,生命还是那个生命,但是醒来的人已经不是梦中的人了。

“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

当开始寻觅人生伴侣时,我们通常不会察觉,其实我们真正在追寻的事物,伟大得超乎想象――要比两个灵魂之间可能发生的事大得多。我称之为“从亲密关系中体验到的真理”。在“灵魂关系”的路途上,我们不单是在寻觅爱情,还是在寻找一种能让我们一再陷入热恋的经验。就像勇敢的骑士寻找圣杯一样,我们希望从亲密关系中得到能满足身、心、灵三方面渴望的东西。表面上看来,我们似乎只是孤单,或渴望能有人分享我们的喜怒哀乐。但事实上,在每段亲密关系的背后,我们的灵魂在运作着,引领我们去体验灵性上的满足。

我们当中有许多人想要亲密关系,并且需要的不只是慰藉与陪伴,这本书就是为这些人写的。我们需要的是能鼓励我们超越自我的伴侣;我们在追寻的是能激发人生意义与方向,并在我们受到考验时,给我们帮助的人际关系。这也就是“灵魂关系”。

第四篇:《亲密关系》的读后感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求。想来也是有几分道理,毕竟在我最穷的时候,每天想的都是什么时候能吃顿肉,女朋友什么的总感觉不是自己要考虑的问题,也算侧面验证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随着日子越来越好过,每天中午稳定的一荤两素,让我的内心开始急剧膨胀,需求层次也从低级的生理需求成功跨越到了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仰望星空时,我不再关心“明天的肠粉能不能加个蛋?下个月的房租还差几块钱?”而是开始思考“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星空仰望了许久,终于也没想出什么正儿八经的东西,反倒脖子酸的厉害。无奈之下,只能求助于人类最好的朋友―书籍,于是花了几十大洋买了这本《亲密关系》。

450多页的正文,却也不枯燥,比起曾经那本令人哈欠连连的《社会学新编》,甚至觉得津津有味。这大概就是国外学者编书的优点吧,没有大段大段的枯燥理论和名词解释。他们习惯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获取数据支撑,形成结论,让你无可辩驳,再举出生活中的类似场景让你来加以想像理解。当然我们看书不是来讨论学术的,我可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找对象,肯定要知道女孩子最看重什么,怎样才能吸引女孩子。”好吧,直接第三章“吸引力”走起。

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是什么?就是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无论是实际的物质利益还是愉悦的情感体验。当你想到一个人都会忍不住嘴角上扬,证明她对你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样,每个月都会给你多发工资的老板,你也会觉得他和蔼可亲。

我们更容易喜欢身边的、经常交往、重复接触的人,无论男女我们都喜欢长相可爱的人(果然这是个看脸的世界);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却不喜欢他喜欢所有人,而对我们最有吸引力的是那些拒绝了别人,又喜欢我们的人。我们喜欢和我们相像的人,外貌、性格、爱好都差不多的人交往,共同点越多,彼此越喜欢。

可能一些小朋友会有很多问号“你看某人长得还没我帅,他居然有这么好看的对象?这不科学!”对此,作者也说了,匹配是一个广泛的过程,名望、财富、健康、才能、和长相等等都像商品一样,能用来吸引心仪的伴侣。太完美的人,我们根本高攀不起,我们都会综合各种条件之后,选择和我们综合实力旗鼓相当的人配成一对。只是男女两性最看重的东西不一样,男性特别看重女性的容貌以及年龄,而女性更关心伴侣的经济状况,所以普通男性更喜欢没什么钱、友善、漂亮的女子,而女性更喜欢有一定经济基础、友善、长相一般的'男性作为伴侣。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其他有意思的议题: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吗?男女之间真的存在真正的友谊吗?他为什么会出轨?分手后还可以做朋友吗?委婉的拒绝还是直接的拒绝更令人难过?离婚究竟伤害了谁?孤独终老与不爱的人共度一生到底哪个更痛苦?待有缘人学习,在此不一一赘述。

读完此书,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愈发觉得曾经的自己天真烂漫又荒唐可笑,可又不愿承认现在的自己是变的现实利己。我想回到许多年前,把这些道理讲给过去的自己听,告诉他什么是爱情,谁又值得珍惜,当然无论他愿不愿听,我都会先给他狠狠一拳,打的他满地找牙。人推翻曾经的自己,何其难,无异于一场蜕变。三月的暖风已去,七月的阳光正烈,初春的嫩芽,虽春雨未至,却仍该向阳生长,遮一片阴凉。待秋风萧瑟,与枝共舞。

第五篇:亲密关系读后感

其实这本书很多地方没读懂,一方面是涉及很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本书是译作,读起来没有那么通俗易懂,甚至有很多抽象词汇,比如灵魂关系、被害者监牢、投射等。但整体上给人的观念冲击还是蛮大的。幸福婚姻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婚姻是一个人的事,需要一个人百分之百负责。如果你觉得应该每人一半,那么双方都会认为自己比对方付出的更多,不满、抱怨、批评、指责就会及时赶到并不断围绕在你们身边,让你们相互攻击,直至你想要结束这段婚姻。因此,聪明的`伴侣,要把责任全部揽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推给对方,当然承担责任并不是让你成为牺牲者,比如说地脏了没人拖,你不必强迫自己去干,也不必要求对方去干,只要等到你想干或对方想干时再去干就行了,不要担心没人干。

第二,不要对伴侣抱任何期望。期望是愤怒的前身,对对方期望值越高,你的愤怒就会越强烈、破坏力也越大。做好自己就可以了。比如,你不要期望他会理解你,满足你内心的要求,只要你有期望,受伤的肯定是自己。

第三,你觉得伴侣是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是什么样的人。伴侣是你的一面镜子,比如,你指责伴侣懒惰,其实就是自己懒惰,如果你勤奋也就不需要她勤奋了,也不会在乎她是否勤奋了,正是因为你的懒惰,你才会要求她勤奋并把责任推给她。这就是投射,是不是很神奇啊。所以要改变别人先改变自己。

第四,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爱。即接受对方的一切,包括优点和缺点,因为人不可能完美。如果你开始讨厌对方了,说明你们之前的爱是不真实的,是建立在相互满足的需求上的,是经不起现实的洗礼的。

第五,允许。允许她睡懒觉、允许她不会做饭、允许她不会打扫卫生,总之允许她所有的缺点。

想要做到这五点,确实不容易,但若你做不到,那就说明你不爱她。怎么办呢?如果你决定要跟她幸福的走下去,那就去爱她吧。爱是一个动词,只要你决心去爱了,感觉就不一样了。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是这样,我还有必要跟她在一起生活嘛?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真的不爱她,因为你还没有去尝试就动摇了,就放弃了。

第六篇:《亲密关系》的读后感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也体验过狂喜与极乐,我们渴望建立永恒真挚的亲密关S,却又害怕再度受伤。他告诉我们如何穿透自我障碍,用爱酿造幸福秘方――没有人能年复一年地活在火辣、热情、浪漫的亲密关系之中,但我们能在亲密关系的旅途中,学习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

早就知道这本书,但一直没翻开读,在完成了其他读书计划后,忽然想起这本书,终于决定翻开,做一番新的探索。

鉴于这本书的鼎鼎大名,阅读的初期,我一直怀着一种爱智求真的激动,每行字都恨不得看三四遍,来回翻阅,认真体会,务求得到深入的理解。一直觉得,有关关系的话题都十分复杂,难以理出头绪,尤其是理清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但克里斯多福老师做到了,总结的十分清晰,让人读得越多,越感觉到书中观点和自身的契合。也能感觉到,那些在亲密关系中的种种经历,克老师仿佛都亲身体验过。事实上的确如此,这本书,可以说是以克老师的亲身经历写就的,非常有说服力,同样,也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亲密关系,是我们的内心的向外投射,是内心对我们自己的明确提示,是认识自我的工具,也是让我们找到自己、原谅自己、做回自己,通往灵魂觉醒的桥梁,它的发展,是一个迂回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

对于所有人,自婴儿期开始,最重要的需求是归属感和感觉到自身的重要性。为了这些需求,我们付出种种努力,让自己与众不同,以值得被爱,长大后,不断寻求那个可以满足我们需求的另一个个体。一旦发现“合适”的人,就迫不及待的与他们建立连接,结成一体,以获得持续的满足感,这是亲密关系产生的原始动因。

殊不知,对方和我们一样,同样也是一个需要被满足的个体,他(她)们同样想在我们身上收获类似的满足。亲密关系的开始阶段,两人沉醉于享受这美好的甜蜜,都看不到背后的危机。就像那英在歌里唱的,初期形成的关系,就像是雾里探花、水中望月,我们没有一双慧眼,无法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就像那美丽的月晕,让耽于欣赏眼前的绚丽,无视月晕之下的冰冷,有意无意的,忽视那真实而又斑驳的真正核心(也就是我们的真实内心)。

为了获得更多的满足,双方都不断的从对方身上索取,甚至试图将对方进行改造,希望对方能变得“更好”,最好能成为能够不断给予我们满足的完美个体。这种互相索取和改造的过程,在双方之间产生权力斗争,矛盾也不可避免的产生。就像那绚丽的烟花,月晕中的亲密关系,不过是短暂的辉煌,长久的相处之下,双方终于卸掉伪装,展露出真实的一面。与初期相识时相比,行为方式上出现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让双方都不得不怀疑:这还是我当初认识的那个人吗?绚丽的甜蜜,终于成为幻灭,化为一地鸡毛,臣服于琐碎凌乱的柴米油盐。

正如克老师在书中所说的那样:“通常我们再亲密关系中所谓的爱,事实上由于伴侣行为所带来的满足感,或对于重要感与归属感的需求。”岂不知,“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完全与任何情境和情势无关,无法从他人那儿获取,也非由他人的行为而触发,而是因为你就是你!”

“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求的爱。”亲密关系中的伴侣,同时扮演了三种角色:折射你内心不适感的镜子,激励和启发你寻求真实自我的老师,以及与你共同成长,开启并陪伴你走过一段生命旅程的玩伴。

走过初期和绚丽和随后而来的幻灭,就来到了一个转折点。在这里,亲密关系或是在失望与痛苦中破灭,或是在爱与困惑中砥砺前行。由于不是每个人都了解亲密关系的真正意义,不能再这个阶段处理好彼此的关系,许许多多的伴侣,就在这个转折点倒下了。这个转折点,就像西西弗斯那推着巨石所攀爬的山顶,若不能在攀爬中改变原有的模式,就注定着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新的亲密关系,有可能还是一样的从绚丽到幻灭的过程。在转折点上,如果不能成长,就注定要灭亡,最终,对亲密关系陷入失望,痛苦终生。

这个转折点便是亲密关系的第三阶段――内省。

内省阶段,是“亲密关系中最丑陋的阶段”。因为伴侣之间,已经图穷匕见,开始展露各自最真实的一面。面对着不再迷人的伴侣,双方都可能感到无力,处处碰壁,左右为难,深感无法进一步改善关系。到了这一步,才是真正的考验。

需要明白的是,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自我内心的投射。从绚丽到幻灭再到内省,我们终于获得了一个“检视自己的内心并发觉所有亲密关系问题的源头”的机会。要抓住这个机会,首先,需要记住几点准则:

1、所有的问题,都是经过伪装的宝贵经验;

2、跳出问题的框架,才能将问题解决;

3、每个人都有能力百分百的为自己负责;

4、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本身,每一个问题,都是通往自由之路的一个机会;

5、以爱为准绳,可以解决一切困难。

在上述准则下,再来看内省阶段存在的问题,自然的就能浮现出适合的答案:

1、罪恶感。克老师指出:“内省阶段的一大发现,许多行为都不是出于爱,而是处于罪恶感。”这种罪恶感,往往不是来自我们自身,而是来自于原生家庭中的遗留:在“言传身教”下,祖辈早已存在的问题,遗留到了我们这一代。只要问题未能解决,或者不能突破,罪恶感就会一直存在。在婴儿期,孩子需要依附成人才能生存。为了获得满足,孩子不自觉的取悦成人。于是,这种仿佛是与生俱来的罪恶感,让人从孩子阶段,便“执着于固定的行为模式”(与长辈相似的模式),为满足对家庭的“死忠”,放弃自我,进而阻碍个人在自发性、灵感、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失去表达自己的机会。

2、牺牲者和放纵者。罪恶感导致牺牲行为,让人以讨好的方式祈求给予,这种牺牲,无法从表面上看出是否情愿,但当事人一定知道。不情愿的牺牲包含着愤恨,“会觉得有人在占你便宜”,那个人,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放纵者。这种因罪恶感产生的牺牲并不包含爱,使人压抑,甚至从愤恨转化为仇恨,为亲密关系的发展制造各种障碍,甚至成为亲密关系崩溃的导火索。值得注意的是,放纵者不一定是他人,很多时候还会是我们自己。在牺牲的同时,为寻求补偿,当事人会在某些事情上补偿自己,比如吸烟、酗酒、玩游戏、购物等,这种补偿,如果过度,也是一种放纵,严重时,使“牺牲者”成瘾。

3、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组成的“三角监牢”。“从人性上来说,我们倾向于保护自我最脆弱的部分,这也是造成关系冲突的主要原因。”在内省阶段,为了证明自己的特别,获得更多注意,伴侣之间经常较劲,较劲的结果,无论输赢,双方都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一旦遇到问题,双方首先“会采取的位置是‘受害者’”,与想象中的“庞大的力量对抗”。但是,除非出现奇迹,这样的对抗永远无法获胜。为了逃离痛苦,起初的“受害者”便把问题怪罪在对方头上,因为“指责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关键因素,责怪他人、批评他人的行为,是一种轻而易举的手段,能够简单的利用道德批判,将自己提升到一个高于他人的'位置,也使我们摆脱自身的不安。”这时,“受害者”便转变成为“迫害者”。可是,这种态度,“最终只会加强自我的受害者意识”,其“防卫机制常常是自我否定,仅仅将“自己置于一个道德正确的位置”。这时,便是“拯救者”现身的时候。

“拯救者”既同情受害者也同情迫害者,对两者进行抚慰,努力“让我们处在没有痛苦也没有问题的理想境界”。需要明白的是,问题,才是其中的关键,对问题视而不见,只专注于抚慰的“拯救者”形象,无法真正的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拯救者”的存在,是受害者保持“软弱无助”,迫害者得以继续“放纵脾气”的重要支持。

到了这个阶段,亲密关系便陷入了由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组成的“三角监牢”。伴侣都感到沮丧,亲密关系难以成长。

这时,就要回到以上提到的几点准则,按照爱的指引,百分百的为自己负责,跳出问题的框架,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正如本书的副标题所说,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顺利的度过了绚丽、幻灭、内省过程,恭喜你,接下来,便来到了最甜蜜的节点。在这里,你将得到亲密关系给你的奖励,更确切的说,是发现真实的自己收获的果实――启示。

当然,要来到这里,除了克服以上诸多困难,还要解决小我的一个阴谋――自我怀疑的陷阱。与克老师说的一样,我有过许多次这样的经历,每当做了个重大决定,或者是即将面对突破时,自我怀疑的心理便会露头。它使我紧张、退缩,想要放弃。作为陷阱,它最重要的特点,便是无法对抗,越与之对抗,它就变得越强大。最有效的做法,认同它的存在,感受它带来的恐惧和痛苦,并“相信生命,听从自己的心”。然后,你就会发现“怀疑心理也对你有所帮助――它能让你更坚定的追寻自己的灵魂。”

书看完了,依然感慨克老师对亲密关系的深刻洞察力。我清晰的记得,在读书的某个时刻,感觉有一束光在头顶照耀。就像一本明灯,让我明了亲密关系中诸多问题的来源,并指引着我,让我更加清晰的穿透迷雾,更加了解他人,认识自己。

最后,我再补充一点。

记得有一期的《观复嘟嘟》,有网友问马未都先生:相亲时,初次见面,您认为最应该看对方的哪一点?马爷的回答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他没说那些学历、收入、人品、长相、车房、家庭等平常人们关注硬性条件,只说了一个词:诚恳。

他解释说:男女第一次见面,无论哪边,为给对方留个好印象,都千方百计让自己显得更加优秀。该打扮的打扮,该收敛的收敛,净挑好的说,一举一动都特有素质。所以说,初次见面时,男女之间都不诚实,都没有展示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再说了,初次见面,由于时间太短,不便了解那些硬件条件,说了也不一定准确。最有可能感受到的,便是对方的态度是否诚恳。只有诚恳,有个认真的态度,男女双方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想到这,忽然明白,经营一段亲密关系,不是一样的道理吗?只有在诚恳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从亲密关系中得到收获,亲密关系才能成长。只有诚恳对待,克老师提出的方法也才有用武之地。

推荐专题: 亲密关系读后感 亲密关系3到4章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