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苦旅 寺庙 读后感(合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苦旅 寺庙 读后感(合集)》。
不管你见或不见,我都在那里。
――题记
悲凉。这是我看到这本书的第一行时,最多的感觉。
道士塔、阳关雪、废墟……路,你一直在走;心,也一直在飞。看着王道士将一箱箱国宝以廉价易走,欲呼无声的悲伤。在沙山顶端望着山脚下那一抹清泉,心中是何等之复杂!阳关外飘飞的白雪,你可记得古人的足迹;圆明园啊,你可想念当时的辉煌!
仅仅只有悲凉吗?不还有那无绪的愁。
新加坡的一片荒凉之地,埋葬着无数生命;青云谱中,朱耷的恍惚与凄落,哭之,笑之;庐山上,新建的台阶与平整的车道夺走了庐山对人的考验,也夺走了那份无价的意境;都江堰水中三座巨人石雕,微笑地看这沧桑的世界;三峡边的树与林呐!你可曾记得李白行船的踪迹?
苏州与江南的小桥与流水,凄异而婉转;柳公驳拿谰熬∈昭鄣祝欢赐ズ撸姥袈ド希沤袷斯灿匠钍话琢粗械墓湃嗣牵瓿闪说谝淮握鞣倨鹆耸だ氖直郏荒呖咧械姆商欤⑿醋耪馐澜纭
倾听!为了文化中的秘谛;倾听!为了文化的复兴;倾听!为了文人的秉性;倾听!为中华文化为我们所遗留的永恒闪耀。
王道士到底是来了,他背对着我,我看不到他的内心,看不透他的内心,余先生说,他穿着土布棉衣,畏畏缩缩,原是一个逃荒的农民。为什么说他“畏畏缩缩”呢?是因为他本就没心没肺吗?还是心中已对未来自己做的事感到不耻呢?
一个道士,当了佛教圣地的主人。在莫高窟,大漠孤烟,他们无人问津,无人关心,如同守护他们的僧侣一样,孤独寂寞。
直到有一天,他等来了命中注定的“伯乐”――斯坦因。是的,一叠银元,成交,五箱经卷,余先生说他怕自己的笔会不沉稳,所以只能简略地说,他怕自己承受不住,更怕后人承受不住。
车队出发了,一位年轻诗人说,斯坦因看到的是凄艳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可我不相信斯坦因会在乎那个流血的民族,也许,在他眼中,那是上天的微笑,感谢那稀世的文物等来了知音,而他自己则是拯救了中华文明的“英雄”。
合上书卷,掩面沉思,这是一场文化的苦旅,那个王道士,真是个罪人吗?我听不到回答。他只是一个愚昧无知的农民,是来逃荒的,来时并没有任何恶意和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果追根究底,那就是在对的时候遇上了错的人。
时过境迁,一切已成定局,我们只能轻声安慰:“莫高窟,莫高哭”。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述苦旅。”翻开这本书,我跟随着余秋雨的脚步蹒跚在祖国的天南海北,荒漠戈壁、小桥流水,他千里行走,风尘作伴,用有限的光阴去探索古老的回响。
在此之前,我未曾思考过那些历经风吹雨打的古建筑存在的意义,未曾了解过那些隐藏在背后深沉厚重的历史。懵懂无知的我只能跟随着余秋雨亦步亦趋的推开那道隔开了历史与现在的大门,在时光的长流中溯源而上,在历史风尘中探索寻找,去探索我们未曾到达的彼岸,去追寻我们已经遗忘的过去。
这趟旅行是一场苦旅,但也是一场洗礼。
不只是简单的旅行,也不只是对遗忘历史的感叹,旅行的意义在于对现在、对未来的思考,对文化的继承,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人与人悲欢离合也好,千里共婵娟也罢,再大丰功伟绩,再强的不世之功,终究要被历史的风沙掩盖,创造的历史终究会再变成历史,留给后人的只有记载于书籍上的文字和一座座古老的建筑。我们所要做的是对沉埋在历史中文化的继承,是对先人的智慧与经验的汲取,传承薪火,在前人留下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读《文化苦旅》,品百味人生。在一场场对历史的追寻对文化的思考中,我也随着余秋雨一同,一点点抹去心中浮躁,回归灵魂的质朴与本真。
对历史探寻的意义就在于此:返璞归真,追寻历史的过程也是对自己深一步的探索,让自己暂时远离尘世的喧嚣,摒弃现实纷纷扰扰的浮躁,去思考、去追寻人生的使命,回想起自己的初心。
我的初心是什么呢?合上书卷我自问到。作为一名中铁电气化局京沪高铁维管人,保障京沪高铁供电安全是我的使命,让人民能享受到高铁速度带来的.品质生活就是我的初心。
走一程路,品一段史。初心不变,使命不改。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篇文章,我认为这一篇极其经典。
我并没有去过莫高窟,以前是很想去的,滚滚黄沙,大漠孤烟,却有敦煌壁画,亦真亦幻。可现在我真的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那里。我不配,我不能去真正的领悟古人对宗教的热忱,不能真正的感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辛劳和付出,不能更深地领会那个时候一个民族深重的危机并不只是外国的侵略,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去了跟没去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再次加快了这些色彩脱落的速度,何况我要怎样去看那个早被搬空了的藏经洞?所以就不要去了。
敦煌本该失中华最值得骄傲的,比之长城它多了绚烂,比之皇宫它多了内涵,可最后它却是中华之伤。
在第二节里,余秋雨一开始并没有写他自己的感受,而是两段的叙述,他写王道士怎样将洞壁上的“唐代笑容”、“宋代衣冠”刷白。他写王道士怎样将塑雕“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余秋雨的笔触很轻,只是略加了些修饰,读来却痛入骨髓。我自认为不是易动感情的人,别人可以看到哭的故事,我最多也只是皱眉或者面无表情。可能这次是真正的感受到了笔者压抑在文字下的心情,并且被他带动了。我想他写的时候一定是在苦笑吧?苦是痛苦,笑是惨笑。
之后的一段有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
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只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一片惨白。
作者先从自己的童年与家乡开始写起,写到家乡的牌坊与小学,写到那些坚贞的女子,从文中可以感受到那其中浓浓的纯洁与坚贞,她们有着高尚的贞节,有着十分高贵的品德。文中还提到小学时的那种浓厚的师生情。最后写到小学后的离别,从而自然地拓展到了童年以后的更深的区域。
接着转到了祖国的河山。作者介绍了中国的地理上的三条天地之线,也是分界之线,从大的方面介绍了中国基本的地理形势,以及朝代历程,写到了欧洲人十六世纪后跨海对世界文明的毁灭。当然也毁坏了中国文明,从作者的字句可以看出作者内心中那隐隐的悲痛,对祖国山河的摧残之严重,可以清楚的看出作者对那段历史的伤心以及对侵略者行为的愤怒。
从广阔的山河过渡到了一些景色。其中一些包含作者的悲痛,一些包含了作者的赞美。悲痛中国近代的惨痛历史。《道士塔》中写到了王圆用三十英镑把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卖给斯坦因,这着实使人心痛,那可是敦煌莫高窟藏洞的稀世文物呀!更令人可气的是,居然是一个中国人帮助他完成的,而且这个蒋孝婉居然还为这一次帮助外国人盗走自己祖国的文物而洋洋得意。为什么会出了这些败类呢?这怎能不令人心痛呢?从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作者的心在流血,整个中华民族在流血,整个国家在流血,每一个人的心都在流血。这是一种偷盗式的掠夺,是一种不公平的掠夺。但是这场掠夺的成功竟然取决于两个中国人,对此,我们还能再说什么呢?更痛苦的是祖国呀!
文中还写到了清朝时期的文字狱以及它败落的历史。清朝时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也是历史上最屈辱的朝代。清朝时期大规模的制造文字狱,杀人与流放是常事。他们的这一举动,使多少文人逝去,使多少文化界的精英逝去,又使中国文学界遭到了多大的打击,中国的文学有多长时间的发展停滞,甚至倒流。文学界的一颗颗巨星堕落了,文人们已经没有独立的思想。他们就像是死了的机器,无论对错,都成为只会效忠朝廷的“死人”,从而造成了“中原名士半辽阳”的惨痛局面。流放地众多中的最恶劣的一个宁古塔,是一个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其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而且流放株连规模十分巨大,全家,甚至全族。处罚之重,到了完全离谱的程度。这又造成了多少历史的悲痛,文化的倒流,从而造成了清政府的腐朽落没,为后来中华民族的衰败埋下了严重的祸根。
这是一段令所有国人耻辱的历史,是一段十分黑暗的历史,更是一段可怕和悲痛的历史,我们应谨记历史,铭记那些悲惨的教训。
接着,便是世界级的大文豪苏东坡。他因为太有文采而遭小人嫉妒,而受人陷害,皇帝却听信谗言,顺从小人,只有一小部分人敢为他挺身而出,替他道出屈辱。
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皇帝亲小人,远忠臣,从而造成了一个文豪的辱屈。这是一段黑暗且可怕的中国历史。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中国文化史被牵进了深渊,许多文化大师捆押在被告席上,小人们却得意洋洋。
接下来,便是中国历史的骄傲了。都江堰、喀什等一系列的历史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光彩的一笔,它们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中国历史的光辉,尤其是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胸中突然燃起一种为中华民族的自豪之情。只有中华文明得到了保留。
阅读《文化苦旅》,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历史的悲惨,但更多的是它的光辉灿烂。我们应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发扬中华文明,为祖国创造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