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论语读后感1500字大学

2022-12-28 20:02:44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语读后感1500字大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读后感1500字大学》。

第一篇:《论语》读后感和启发1500字

五千年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悠悠文明长河中,璀璨至今的依然是那颗“星”——儒家的《论语》。它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永垂不朽,它就是一部经典,我的成长因它而精彩!

说起《论语》,那可是家喻户晓的一部经典作品,不仅在我国广为人知,更是举世闻名。它是儒家的核心著作,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古人曾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且,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多也体现出了《论语》中的礼教思想。由此可观,《论语》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因此,这更加深了我想去阅读它的欲望。于是,我漫步到《论语》的世界里,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熏陶自己的心灵。读后,其中的很多句语录都深入我心,影响我至今。

小学的时候,我并不是很注重学习。虽然我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老师的问答互动,会动脑思考,可是却很少做笔记,课本十分的崭新,里边除了印刷文字就如同豆腐一般白花花的。结果,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我也得到了我的“报应”,那就是复习时总是无法回忆起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点,于是成绩总是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仿佛一株枯苗不见长势。到了初中后,由于学业竞争的激烈,我终于明白了成绩的重要性。于是我上课就一直埋头做笔记,不肯放过一毫秒,就好像头顶千斤重,抬个头都不舍得。可是成绩却还是不怎么理想,而且虽然做过笔记,但都好像是走个形式化,满足自己的视觉需求,却从未自己动过脑筋自己思考。这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警示了我。它告诉我只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却不学就会陷于困境之中。这清楚地反映出我当时的状况,让我明白了要把学与思结合在一起,两者缺一不可,这样的话,即使是事半也会功倍的。对啊!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马上调整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当老师讲解例题、重点时,我就应该放下笔抬起头仔细听讲、认真思考;当老师停下让我做笔记时,我再拿起笔书写。果然,经过了几个月的调整,我的成绩逐渐有了起色,直到至今也受益匪浅,在年级里名列前茅!

这时,虽然我的成绩有了较大的起色,但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却又出现了问题。

我和一个相处得不错的朋友闹起了矛盾,彼此之间相互指责,把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的。后来,因为不想再争执下去,我主动向她提出了道歉,可心中却还是愤愤不平,不能释怀。也许她也是如此,于是我们之间又进行了不约而同的“冷战”。但是,她的家长一直在调整她逃避的心理,希望她能放下往事与我重归于好,她也明白了,也想要重拾我们之间的友谊,便趁着学习之余主动来找我互动。时间一长,我的心竟有些被触动了,就要被她坚持不懈地关怀所感化,却又碍于自己的面子,无法释怀往事。这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又如雪中送炭,帮助我去解决这块心结。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是呀,她如此大度地选择忘记我们之间的不悦,不管自己是否能成功,努力地想重建我们之间友谊的桥梁,态度非常的诚恳,若我还计较这件事、避之门外,不就显得我是个小肚鸡肠、心胸狭隘的小人吗?于是,我慢慢地主动与她多起了互动,并且在学习上互帮互助,有说有笑,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景象。我的心结也慢慢解开,踱步时如踩在云朵上轻松。

《论语》不愧是大名鼎鼎的我国的艺术瑰宝,其中的语录帮助我改正了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行与为人处世的方法。让我明白了待人要友善,共创和谐的社会环境;并且要掌握好学习的方法,为国家大大小小的建设积极做准备,使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富强大、了解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承担起自己在国家中应尽的一份责任,成为国家栋梁,能够强国盛国。这正是我身为一名中国学生说“爱国”的强烈体现。

在《论语》这部经典的熏陶下,我正在茁壮成长,我要带着我的中国梦、满怀着希望地去成长,争取做一个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论语》,我的成长因你而精彩!

第二篇:论语读后感1500字优秀作文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多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论语》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程,体味生命的丰富元素。驰骋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纯净而通透。

《论语》是生命的学问,要落实到真是的生命中去,是具有真实感、确切感、客观感的内容真它理。不同于西方的文化,把对理想人格的憧憬寄托彼岸世界的上帝身上,中国文化把希望全身心的寄托在此岸的圣人身上。《论语》的要义就是要培养生命的强度、韧性、成圣成贤。也就是说自《论语》创说之日起,其目的就是为了经世致用。《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论语》注重切己自反的心性涵养。主张人际关系的中正平和,追求出入自在的圣人境界。尽管在追求作圣人之功的过程中,真正成功着寥寥无几,但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他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特别是其中重礼仪、宽厚待人、自强不息和积极进取等学以致用,不管在中国前贤大者、王公贵族,还是一介书生,布衣贫民的精神风貌中皆随处可见。

中国文化和论语生命力深厚强韧,曾是中华民族生命的寄托与安顿所在,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历史文化是我们最好的宝镜,观今鉴古,可以使我们增加坚毅的信心!

刚才我们谈到学以致用,但怎样才能学以致用呢?孔子评价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话值得记取。孔子说:“再,斯可矣。”这跟说:“一鼓作气”有类似的意味,朱福贵借孔子的话说:“再思就可以拉,用不着三思,因为事情都是正反两方面,第一正思,第二反思,再思第三遍,就容易陷入模糊的矛盾中去了,所以用不着三思,三四十婆婆妈妈的表现,还不够勇敢,所以慎有时于勇是相对的。”

孔子说他一生致力于教育,就是希望把“仁”的种子种在世人的心里。今,我们毕生学习,会种怎样的种子在自己心里呢?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希望我们这一代人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第三篇:论语读后感1500字优秀作文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大概是做学生的最高境界吧!这“十年寒窗”应是一生中收获学习意义最多的时期吧!这句话让我突想到最近正在阅读的经典文学《论语》,如果你还是不懂得学习的意义就去阅读阅读这本经典文学吧!

所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了《论语》,让我对学习的意义有所领悟。《论语》是中华经典文学之一,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由二十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就关于学习的原则来谈谈,今天所需讲述关于学习意义的内容吧!

学习的态度:

古人云“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的态度可以决定你对这事情是否能取得成功。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所谓学问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学识渊博的人,越要虚怀若谷。作为专家和学者,对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仅应当老实地承认“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说“不知道”。而不是为了那所谓的“面子”,而欺骗别人欺骗自己。美国现代物理学家费曼曾经说过,“科学家总是与疑难和不确性打交道的,当一个科学家不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时,他就是不知道;当他有了大概的猜测时,他的答案也是具有不确性的;即使他对自己的答案胸有成竹时,他也会对质疑留有余地。”对科学家来说承认自己的无知,使自己的结论留有被质疑的余地,可以让后人对质疑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是科学发展所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格物致知”,获得新认识、达到新境界。使科学发展的道路辉煌灿烂。

学习的方法:

解决问题时,我们都要通过一些方法才得以解决。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而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由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提出的。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小时候,在他祖父的教导下,他有所领悟并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他每天规定自己阅读一定的卷数,并且认真做笔记还写下心得体会。就因为他的一部分笔记,后来汇成了流传至今的著名《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书笔记。就是因为这样他不断的复习,以“温故而知新”成为了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的学者。老师曾说过“你不是圣人,你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所以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学习时,我们也应该“温故而知新”,来使自己不断的进步。

学习的精神: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而不觉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一位哲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打开《论语》在我们潜意识里,仿佛见到一位穿着白色的长袍,一脸慈祥和蔼可亲的长者,并正看着自己的弟子。并且不断教导他的弟子;做人要做君子儒,应该心怀天下不应有狭窄之心。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反求诺己;对人要有情有义,义于比之;对己要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穿越了历史,虽历经沧桑,却饱含着丰富的知识。孔子设杏坛,修仁德,教六艺,育弟子三千,学而不厌,集为大成;诲人不倦,育七十二贤。因此他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就因为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使他成为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也使他的大成,也不因历史的迁变,被历史淹没。

读《论语》让我领悟到学习的意义,让我懂得了面对“十年寒窗无人问”之时,应懂得怎么样去面对。面对枯燥的学习,我们应该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应该巧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学习方法;应该坚持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去学习。这样就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不再觉得学习是枯燥的了。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品读了《论语》这本经典书籍,使我领悟到了关于学习的一般原则。

第四篇:大学论语读后感

大学《论语》读后感1500字范文

导读:本文 大学《论语》读后感1500字范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1】论语读后感1500字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

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

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

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 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

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 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

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篇2】论语读后感1500字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

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 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 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

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 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

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 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 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第五篇:论语读后感

最初接触论语是中学的《论语十则》,当时只是死记硬背,了解一下字面意思。想象着古代学者摇头晃脑读书样子,很是有趣。借着这次全校的机关培训,今天再读来与以前相比却是另一番思考。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一万多字的作品,把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刚读起来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都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简短的语句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的精华;简短的语句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简短的语句谈论了教育教学、人生沧桑百态、君子、孝道等对后世影响巨大。

作为教师,首先关注的是孔子教育教学的观点。孔子是位伟大的教育家,其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他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才能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来教导学生。当代学生的性格独立,差异很大,我们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上,孔子提倡教学相长。《论语》中记载着孔子及其众弟子的对话,其中率直的子路常向孔子提出批评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而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他从未对孔子提出疑问,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他有帮助的人。孔子还敢于承认比他小很多的弟子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的启发,表明孔子向自己的学生学习的勇气可嘉,精神可佩。而现实生活中,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实之不易。

在学习方面,《论语》对我们启发也很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孔子五十多年的教学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大思想家。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他的境界之高。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是如此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话。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虚心向别人学习,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很多人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我们要取长补短,广结良师益友。

孔子讲究孝道,孝自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的人们却在褪色,经常会看到明明子女很多的老人却无人尽孝。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孔子所提倡的孝是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在“常回家看看”已纳入法律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多关心父母,多了解父母的需求,多对父母尽孝。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100多次谈到君子,他强调的是一种人格的自我修养。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衣食起居,而是心怀天下,而且能经常反思自己。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作为君子应该先去做然后再说要有言行的标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当今有些人每当有牵扯到个人利益时,经常互相漠视,甚至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那就称不上孔子口中的君子。

为什么当今全世界那么多的孔子学院,可见孔子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影响。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大师语中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不去苛求外界,努力完善自己,包容别人,为成为一个坦坦荡荡的真君子而努力奋斗。

第六篇:大学论语读后感

....大学《论语》读后感

1500 字范文

1 论语读后感 1500 字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 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 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说了这么多 《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 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

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

“原壤夷俟。子曰: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 童子将命。或问之曰: ‘益者与? ’子曰: ‘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 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 “朋友死,无所归,曰:

‘于我殡 ’。”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 是孔子所 “和 ”之人,并非所 “同”之人。

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 “知己 ”呢?仅看《论语》,似乎没 有。子曰: “莫我知也夫!”子贡曰: “何为其莫如知子也? ”子曰: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 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 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 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 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 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

....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 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 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 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 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 “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 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 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 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 “道不行,乖桴浮于海 ”,这同样 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 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 ―― 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 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孔子讲究孝道,孝成 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 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 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 ”等。即孔子说; “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 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 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 是孝,同 “事父母能竭其力 ”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 社会上做事,或是贪 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 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 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 正的孝。治学方面,孔子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 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

....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 “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 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 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 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 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 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 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 上的吧。在这个近80 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 的能歌善舞 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 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 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 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 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 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 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 但是正 是这样的 “不耻下问 ”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2 论语读后感 1500 字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 “学 ”和 “思 ”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 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 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 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 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 觉。荀子也说过 “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 子告诉他的弟 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 “学 ”和 “思 ”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 “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 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 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 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 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 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 “道不行,乖桴浮于海 ”,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 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 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 ―― 中 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 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 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 ”等。即孔子说; “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 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 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 是孝,同 “事父母能竭其力 ”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 社会上做事,或是贪 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 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 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 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 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 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

“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 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 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 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 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 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 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 人的班集 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 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 舞 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 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 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 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 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 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 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 但是正是这样 的 “不耻下问 ”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 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 “弟 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 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 “弟 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 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 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 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 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推荐专题: 读后感1500字 论语读后感1500字大学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