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教育家孔子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大教育家孔子读后感》。
我心目中最敬佩的教育家
孔子和魏书生是我最敬佩的教育家。魏书生研究的是中小学生,其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对我们更易借鉴。其引发动力,发展智力,掌握学习技术的理论使我受益匪浅。孔子所教的可以说是大学生是研究生,其道理更深邃有内涵,需要反复揣研,孔子的志向和影响更加深远,命运更加坎坷多舛。孔子的“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载入联合国宪章,成为全人类的道德规范。孔子和其弟子以及诸子百家所创造的先秦文明,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最灿烂的一页。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比肩。正是由于孔子家国、忠孝思想的影响,才使中国历史成为文明古国中唯一的一个没有中断。我们博平镇中所进行的“全人教育”也是孔子的倡导和实践。“吾十之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行随所欲而不逾矩。”圣人个人成长的最高境界,也是他要求弟子达到的境界,也应该是我们所培养学生达到的最高境界。使文明礼仪,优良品德进入他们的下意识、潜意识,最终成为他们的自觉习惯,使他们行随所欲而不逾矩。这不也是一些专家所讲:“给学生的自由之空间”吗? 关于孔子,我想再说三点:
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其成功的关键。
二、孔子也有教不好的学生。所以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能作为教师们的励志语言,个别情况大家不要太过心酸。
三、孔子也曾打骂过学生,这点我们现在不能称赞。
关于感受:这几天,真感动;镇中你,好厚重;这一年,好漫漫;战友慰,记心间;自伤口,自己舔;过往事,不在言。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教育家,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创立儒家学派,整理、编写“六经”,强调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言行一致、改过迁善的教育。孔子教人首重做人、做事的教育,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温故知新、教学相长是孔子一生教学活动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一、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孔子的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孔子认为温故知新是做教师的基本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精神。温故知新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第一,故即古,指的是过去政治历史知识、文化知识。新是指今,指的是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他要求学生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认识当代社会实际。第二,就是从已知到未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已有知识是认识的成果,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孔子要求学生在温习旧知识时能积极思考、联想,扩大知识范围或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第三,温故知新也就是温故创新。温故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学校教育中、社会生活中创造、创新。
二、举一反三
孔子善于用启发式教育,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独创了著名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一方面要把握学生求知欲最强的时机,即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予以启发诱导。另一方面教师应要求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到举一反三,说出新意来。
三、叩其两端
孔子强调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叩两端就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从考察事实的不同方面入手,辨别是非,进而解决问题。“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还常用这种方法去训练学生,启发他们进行求异思维和创新思考。给子贡这种辨证思维的方法。孔子强调学与思并重,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必先掌握丰富的知识材料作依据,然后凭借这些材料作有效的思考。怎么样去思呢?孔子提出了“九思”,强调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全面性、完整性的训练。孔子教人首重做人、做事的教育,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也是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也是值得我们老师终生研究学习的。
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读《孔子与儒家思想》有感
通过本次培训,我对孔子作为教育大家,做了如下提炼:我将具体从教师素养和教育理论两个方面来阐述。教师素养方面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自己爱学习,这样才能以自己的好学精神感染学生。自己不学习,却整日严格要求学生,这样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更直接的理由是,教师不断学习,才能有足够的知识去教育学生,否则就可能捉襟见肘,难免遇到尴尬的局面。诲人不倦也是教师的重要素质。教育是一项深入灵魂的工作,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它更需要的是耐心,是诲人不倦的精神。
2、修己以敬,以身作则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最深刻的教育是潜移默化,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是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教书,更在于育人,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自身的品德和修养。“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一言中的,说到了教育的本质。
3、民主平等
纵观论语,孔子的教学充满了民主平等的精神。他总是心平气和的与学生对话、探讨,从不以势压人,也绝无盛气凌人的感觉 教育理论方面
1、志存高远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孔子很重视这一点。
2、因材施教
孔子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懂得分类教学,让不同智力不同心性的学生都能有进步。
3、重视学法指导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定期复习,是巩固知识的基本方法,是完全符合近现代心理学原理的。“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这叫熏陶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
现在的教师们整日空谈教法,轻视学法指导。他们忘记了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学法比教法更加重要。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好好向我们的老前辈孔老师学习。
综上所述我认为,孔子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家,我们的先师,学习的榜样。
《大教育家》读后感
读完《大教育家》这本书,让我对“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孔子的“礼”在当今社会中是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的,对我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的礼仪有很主要的借鉴价值。
孔子说过,“礼也者,理也,礼者,人道之极也。”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必须要讲究基本礼仪。礼仪是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形象的代表,也是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的催化剂。在当今社会提倡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诚信和礼仪是重点提出来的,随着人们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对和谐社会的愿景,礼仪作为一种交际艺术备受人们的青睐,礼仪是一种良好风貌的体现,人们开始重视和利用礼仪,成为了一种趋势,也是人们所期望的氛围。
孔子对于“礼”的追求很高,也很重视“礼”的思想。孔子拜见鲁公的时候,总是在还没有到达鲁公的殿前就开始施礼跪拜,说明孔子对于“礼”是极其重视。孔子的礼没有高低之分,他对遇到的人都是彬彬有礼,无论是上级、君主,还是学生都是以礼相待。可见,“礼”是一种没有分界和级别的礼仪,以一个人的行为素养的体现,也是在人际交往中做到与人友好相处的前提。
至今孔子的礼仪思想备受全世界很多国家青睐,也足以说明孔子是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一些人文环境的营造元素,对自己、对集体都有深人人心的理念,对实际工作和生活的应用价值不可估量,领悟并学会运用孔子的思想,必定会有显著的效果。孔子的礼仪思想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对社会的发展进步的影响深远,孔子所推崇的礼仪道德正是如今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价值观之一,对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的维护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孔子的思想应该更多地被我们学习吸收和应用,传授给下一代,发扬和继承下去。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应该对孔子的“礼”赋予新的理解,用心感悟礼的文化价值,“礼”是一种道德,也是一种自我约束性的行为规范。在提倡依法治国的今天,如果把孔子的礼仪思想灌输人心,就可以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遵纪守法的意识。今后我们应该认真领悟孔子礼仪,勇于担当责任,履行个人义务和职责,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向社会展现我们的良好修养和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