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园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园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精选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设计意图:
在美工活动中,幼儿对捏泥的兴趣非常之高,尤其喜欢模仿大人包饺子、做花卷等。一次角区活动中,我听到一位小朋友说:“真想自己动手包饺子,可是妈妈就是不让,要是能让我自己试试就好了。”孩子一句无意的话引起了我的许多遐想,让我感触很多。在成人眼中或许会认为孩子只是浪费粮食,添忙而已。但却忽视了孩子会从中得到更多的体验,既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又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及创新意识,从而满足幼儿在劳动中获取快乐情感的情绪。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利用面粉及其辅助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面点。
2、通过实践操作,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动手能力。
3、在活动中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及分享劳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辅助材料:花生米、绿豆、红豆、豆沙、肉松、枣等
2、辅助用具:面板、盘子等
3、事先掌握捏、撮圆等技巧
4、做好活动前的准备――洗手
活动过程:
1、出示精美面食,引起幼儿兴趣
提问:(1)桌子上有什么?它们是用什么做成的?
(2)平常吃的面食是谁做的?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试?”
(点评:教师运用已做好的面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幼儿动手制作的积极性)
2、介绍备好的材料
导语:“小朋友,你们知道做面食需要哪些材料吗?”
(点评:引导幼儿知道材料的用途,为制作面食做好铺垫)
3、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导语:“如果让你当小设计师,你想用什么材料设计小面点呀?”
(点评:通过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拓宽幼儿的想象空间,以便更好的发挥幼儿的创造力)
4、幼儿制作,教师进行指导
(1)启发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提醒幼儿注意节约。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制作出与众不同的面食。
(点评:幼儿制作中,教师随时鼓励有创意、有新意的幼儿,肯定幼儿的想法,拓展幼儿思路,帮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5、欣赏作品,进行评价
(1)幼儿自评:“请介绍自己的作品,用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2)幼儿互评:“选出你喜欢的作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再问问小伙伴的想法”
(3)教师讲评:鼓励有创意的幼儿,赞美每件作品的优点。与幼儿交流,帮助幼儿了解粮食来之不易的知识,教育幼儿尊重农民的劳动。
延伸活动――将面食送入伙房加工蒸熟,让幼儿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点评:这一环节设置十分有必要,能帮助幼儿更进一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幼儿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使幼儿真正在活动中受益)
一、课程理念
幼儿园课程是以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导向的、引导幼儿获得有意经验的各种活动,是幼儿全身心投入的主动的活动过程,是影响幼儿生活的各种感性的事件,是幼儿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
我园在课改精神的指导下,结合园本特色,在“把最宝贵的给予幼儿,让每个幼儿收获成功的喜悦”这一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开发了“节日文化教育”这一园本特色课程,设置了“主题文化节”、“校园国际日”、“传统节庆日”三大课程内容,尝试将教育内容有机渗透,以主题课程的形式一步步深入拓展,不仅让幼儿积累和提升主题经验,获得全面和谐发展,还充分体现了我园教师根据本园、本班幼儿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选择和应用,使园本课程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的过程。真正达到开发园本课程,营造校园文化,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提升幼儿园综合实力的整体目标。
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文化观
园本课程需要在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考虑目标、已有经验等多种因素,追求一种适宜性。幼儿、社区、教师和课程文化是园本课程的四个出发点,其中从幼儿出发是最重要的核心,课程园本化从本质上说就是课程人本化。在节日教育课程中,我们抓住节日与教育的融合点,通过节日教育来塑造符合时代发展的幼儿精神观、文化观。我们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使中西文化进行有机的交叉与融合,充分挖掘家庭、幼儿园、社区的教育资源,多形式、多渠道地构建课程,以此增强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幼儿热爱民族文化的美好情感。
了解幼儿是教育的前提,因此,我园树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满足每个幼儿安全与健康、关爱与尊重的基本需要,为幼儿提供平等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在培养幼儿自主性的同时,让幼儿感受快乐,体验成功”的人本课程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给幼儿真实的机会,激发真实的情感,而不是空洞的练习;允许幼儿有独特的表现、表达方式和自己的见解。以教学目标的开放性建构、内容的人本化处理、形式的多样化选择、评价的多元化实施,在促进幼儿发展的同时,发挥教师在课程文化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为教师创设有利于潜能挖掘、能力提升、个人价值实现的人文环境。节日教育也提供了一个相当大而深厚的平台,让幼儿能实践中收获,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成长。
促进自主性发展的课程文化观
幼儿个体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从外部依赖到自主的过程,自主性是幼儿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可以自主地探索自己想知道的各种信息,可以通过自主的交往,协商实现自己的意愿。为了这一美好愿景的深入实现,我们把节日教育的课堂变成幼儿活动的乐园,努力为幼儿提供各种他们需要的材料,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我们强调让幼儿亲身经历,亲自参与,获得直接的感性的经验,在操作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坚持整合教育的课程文化观
园本课程实施的过程实际上是建构文化、发展文化的过程,在节日教育课程中,我们坚持整合教育的课程文化观,逐步形成了一种开放、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文化。“课程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框架,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流程。”课程之间需要整合,教材与生活需要关联,幼儿园与社会之间需要交流,师幼之间需要互动,个体差异需要受到尊重。节日教育课程的持续发展更需要教师具有清醒的课程文化意识,能及时反思与更新各自的课程文化。从《规程》到《纲要》的不断点化,整合性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节日教育课程中同样也蕴涵着多元的综合因素:课程目标整合了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成长;课程内容整合了幼儿的发展特征、兴趣需要、生活经验、社会活动等等;课程方式做到视、听、讲、做相结合,以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表达、表现;课程媒体突破书本定势,整合了幼儿生活中的可视媒体,真正达到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发展的目标。
体现多元化的课程文化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都面临着多元化的整合。多元化已成为未来教育的趋势。在节日教育课程中,我们让幼儿通过感受多元文化,从中体验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增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尊重每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努力挖掘不同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相互交融,相互学习。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了解了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感受了不同的文化气息,领略了世界各国的风采,体会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学会用更加开阔的视角来主动学习,拓展了视野,积累了经验。让幼儿在接触更多元文化体系的同时,培养了他们世界的眼光。同样,中华传统文化是极其珍贵的民族瑰宝,也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在当今社会对外开放,积极吸收世界其他各国优秀文化养分的同时,我们的课程还注重保存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激发了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了审美情趣,萌发了民族自豪感,弘扬了民族精神。
优化家庭资源的课程文化观
幼儿园要充分发挥家长资源,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模式是多样的。在节日教育课程中,教师除了邀请家长走进来,还对家长进行家教指导,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节日环境。除此之外,教师和家庭围绕幼儿的发展和节日课程活动的实施进行有效沟通,帮助幼儿一起查询、收集有关资料,共同布置节日主题环境,进行亲子制作,家长还可以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幼儿园的日常事务与教育活动。一方面增进了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幼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使家长更加了解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增进家长对幼儿园的理解、信任和支持。社区的参与对家园共育的有效实施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园还优化各种资源,进而促进节日教育与家庭活动的实施以及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通过构建课程形成家园和社区间的有效联动。
“让每一个教师自主发展”是实施节日文化课程方案的保障;“让每一个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是实施节日文化课程的最终目的。
二、课程结构
幼儿爱读书,爱运动,爱探索,爱唱爱跳,爱好一切新生的事物,他们好奇,求知,好动,由此孕育而生了校园文化节主题。奥运会的召开,世博会的举办,影视播报的视觉冲击,当孩子们看到黄头发白皮肤的外国人时,他们有了与之交流和了解的欲望,国际日主题的产生就那样水到渠成。传统节日文化所积淀的璀璨文化信息,带领孩子们以感恩亲情为主线,走进渐行渐远的国粹宝典中,传统节日主题伴随孩子的春夏秋冬。
校园文化节、校园国际日、传统节庆日3块丰富而有意义的节日主题活动构成了我园富有特色的节日文化课程。
节日文化课程是个开放式的课程,表现在主题活动确定的开放性、主题内容选择的开放性、主题活动实施的开放性,同时也表明了在主题活动中感知途径的多样性和表达表现方式的多样性,使幼儿在一段时间内获得的信息相对集中,便于幼儿的积累、思考、提炼和归纳,从而培养幼儿的各项能力,使教育过程内化为幼儿的发展过程。
三、课程实施
1、将传统节日与主题文化节日等相结合,通过环境创设、家园互动、节目展演等营造“精彩节日课程”氛围,赋传统节日于主题性,使我们的“节日课程”更具幼儿特色、园本特色。
2、以班级特色来强调校园特色。在全园大主题的基础上,各班选取一个适合班级幼儿的兴趣点生成小主题开展活动,活动中注意保持全园活动的整体性,突出各班活动的独立性。
3、以教研组、学科为单位开展相关的活动,策划各类比赛、展示、交流、互动、制作、宣传等,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使“精彩节日”特色无限延伸,发挥家庭、社会资源的有利优势,丰富我们的活动,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4、以班级互助形式开展,如对应班级联动(小一、中一、大一作为一个活动整体)、平行班联动(同一教研组的几个班合作)、友好班级联动(任意两个或几个班级合作)、特色班级联动(同一特色的班级组合)等多种形式从不同的层面组织活动,活动中体现幼儿特点、活动特色。
5、活动前各分管人员写好详细的可行性计划,报领导组审批,领导组根据全园活动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计划通过后各班作好充分的活动准备。注意活动资料的记录与积累,多方面收集活动反馈信息,不断调整、丰富活动内容,活动后开展总结,分析资料、交流经验、统一认识、提升理念,促使下阶段工作的完善与提高。
6、利用家长园地、园报、校园网、环境布置等做好活动的宣传展示,充分利用班级家长、幼儿中的有利资源,创设有利于家长参与的活动条件,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来,从而构建良好的家园一体的活动氛围。
四、课程评价
1、全园实施节日文化课程,根据全园的实施方案与班级工作结合开展相应活动,各班确定班级主题,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调整、丰富,一阶段后,各班将实施主题制作成PPT进行全体交流。
2、评价的目的侧重于交流活动、发现亮点,体现班级、教师在节日课程实施中的自主地位,引导反思、鼓励创新。
3、课程评价会涉及对课程目标的评价和实施过程的评价等。由于课程的内容是保障实施过程中目标达成和对幼儿发展有价值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园主要从课程内容本身来进行课程评价。
一、课程理念
幼儿园课程是以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导向的、引导幼儿获得有意经验的各种活动,是幼儿全身心投入的主动的活动过程,是影响幼儿生活的各种感性的事件,是幼儿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
我园在课改精神的指导下,结合园本特色,在“把最宝贵的给予幼儿,让每个幼儿收获成功的喜悦”这一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开发了“节日文化教育”这一园本特色课程,设置了“主题文化节”、“校园国际日”、“传统节庆日”三大课程内容,尝试将教育内容有机渗透,以主题课程的形式一步步深入拓展,不仅让幼儿积累和提升主题经验,获得全面和谐发展,还充分体现了我园教师根据本园、本班幼儿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选择和应用,使园本课程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的过程。真正达到开发园本课程,营造校园文化,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提升幼儿园综合实力的整体目标。
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文化观
本课程需要在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考虑目标、已有经验等多种因素,追求一种适宜性。幼儿、社区、教师和课程文化是园本课程的四个出发点,其中从幼儿出发是最重要的核心,课程园本化从本质上说就是课程人本化。在节日教育课程中,我们抓住节日与教育的融合点,通过节日教育来塑造符合时代发展的幼儿精神观、文化观。我们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使中西文化进行有机的交叉与融合,充分挖掘家庭、幼儿园、社区的教育资源,多形式、多渠道地构建课程,以此增强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幼儿热爱民族文化的美好情感。
了解幼儿是教育的前提,因此,我园树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满足每个幼儿安全与健康、关爱与尊重的基本需要,为幼儿提供平等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在培养幼儿自主性的同时,让幼儿感受快乐,体验成功”的人本课程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给幼儿真实的机会,激发真实的情感,而不是空洞的练习;允许幼儿有独特的表现、表达方式和自己的见解。以教学目标的开放性建构、内容的.人本化处理、形式的多样化选择、评价的多元化实施,在促进幼儿发展的同时,发挥教师在课程文化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为教师创设有利于潜能挖掘、能力提升、个人价值实现的人文环境。节日教育也提供了一个相当大而深厚的平台,让幼儿能实践中收获,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成长。
促进自主性发展的课程文化观
幼儿个体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从外部依赖到自主的过程,自主性是幼儿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可以自主地探索自己想知道的各种信息,可以通过自主的交往,协商实现自己的意愿。为了这一美好愿景的深入实现,我们把节日教育的课堂变成幼儿活动的乐园,努力为幼儿提供各种他们需要的材料,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我们强调让幼儿亲身经历,亲自参与,获得直接的感性的经验,在操作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坚持整合教育的课程文化观
园本课程实施的过程实际上是建构文化、发展文化的过程,在节日教育课程中,我们坚持整合教育的课程文化观,逐步形成了一种开放、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文化。“课程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框架,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流程。”课程之间需要整合,教材与生活需要关联,幼儿园与社会之间需要交流,师幼之间需要互动,个体差异需要受到尊重。节日教育课程的持续发展更需要教师具有清醒的课程文化意识,能及时反思与更新各自的课程文化。从《规程》到《纲要》的不断点化,整合性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节日教育课程中同样也蕴涵着多元的综合因素:课程目标整合了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成长;课程内容整合了幼儿的发展特征、兴趣需要、生活经验、社会活动等等;课程方式做到视、听、讲、做相结合,以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表达、表现;课程媒体突破书本定势,整合了幼儿生活中的可视媒体,真正达到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发展的目标。
体现多元化的课程文化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都面临着多元化的整合。多元化已成为未来教育的趋势。在节日教育课程中,我们让幼儿通过感受多元文化,从中体验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增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尊重每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努力挖掘不同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相互交融,相互学习。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了解了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感受了不同的文化气息,领略了世界各国的风采,体会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学会用更加开阔的视角来主动学习,拓展了视野,积累了经验。让幼儿在接触更多元文化体系的同时,培养了他们世界的眼光。同样,中华传统文化是极其珍贵的民族瑰宝,也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在当今社会对外开放,积极吸收世界其他各国优秀文化养分的同时,我们的课程还注重保存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激发了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了审美情趣,萌发了民族自豪感,弘扬了民族精神。
优化家庭资源的课程文化观
幼儿园要充分发挥家长资源,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模式是多样的。在节日教育课程中,教师除了邀请家长走进来,还对家长进行家教指导,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节日环境。除此之外,教师和家庭围绕幼儿的发展和节日课程活动的实施进行有效沟通,帮助幼儿一起查询、收集有关资料,共同布置节日主题环境,进行亲子制作,家长还可以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幼儿园的日常事务与教育活动。一方面增进了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幼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使家长更加了解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增进家长对幼儿园的理解、信任和支持。社区的参与对家园共育的有效实施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园还优化各种资源,进而促进节日教育与家庭活动的实施以及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通过构建课程形成家园和社区间的有效联动。
“让每一个教师自主发展”是实施节日文化课程方案的保障;“让每一个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是实施节日文化课程的最终目的。
二、课程结构
幼儿爱读书,爱运动,爱探索,爱唱爱跳,爱好一切新生的事物,他们好奇,求知,好动,由此孕育而生了校园文化节主题。奥运会的召开,世博会的举办,影视播报的视觉冲击,当孩子们看到黄头发白皮肤的外国人时,他们有了与之交流和了解的欲望,国际日主题的产生就那样水到渠成。传统节日文化所积淀的璀璨文化信息,带领孩子们以感恩亲情为主线,走进渐行渐远的国粹宝典中,传统节日主题伴随孩子的春夏秋冬。
校园文化节、校园国际日、传统节庆日3块丰富而有意义的节日主题活动构成了我园富有特色的节日文化课程。
节日文化课程是个开放式的课程,表现在主题活动确定的开放性、主题内容选择的开放性、主题活动实施的开放性,同时也表明了在主题活动中感知途径的多样性和表达表现方式的多样性,使幼儿在一段时间内获得的信息相对集中,便于幼儿的积累、思考、提炼和归纳,从而培养幼儿的各项能力,使教育过程内化为幼儿的发展过程。
三、课程实施
1、将传统节日与主题文化节日等相结合,通过环境创设、家园互动、节目展演等营造“精彩节日课程”氛围,赋传统节日于主题性,使我们的“节日课程”更具幼儿特色、园本特色。
2、以班级特色来强调校园特色。在全园大主题的基础上,各班选取一个适合班级幼儿的兴趣点生成小主题开展活动,活动中注意保持全园活动的整体性,突出各班活动的独立性。
3、以教研组、学科为单位开展相关的活动,策划各类比赛、展示、交流、互动、制作、宣传等,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使“精彩节日”特色无限延伸,发挥家庭、社会资源的有利优势,丰富我们的活动,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4、以班级互助形式开展,如对应班级联动(小一、中一、大一作为一个活动整体)、平行班联动(同一教研组的几个班合作)、友好班级联动(任意两个或几个班级合作)、特色班级联动(同一特色的班级组合)等多种形式从不同的层面组织活动,活动中体现幼儿特点、活动特色。
5、活动前各分管人员写好详细的可行性计划,报领导组审批,领导组根据全园活动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计划通过后各班作好充分的活动准备。注意活动资料的记录与积累,多方面收集活动反馈信息,不断调整、丰富活动内容,活动后开展总结,分析资料、交流经验、统一认识、提升理念,促使下阶段工作的完善与提高。
6、利用家长园地、园报、校园网、环境布置等做好活动的宣传展示,充分利用班级家长、幼儿中的有利资源,创设有利于家长参与的活动条件,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来,从而构建良好的家园一体的活动氛围。
四、课程评价
1、全园实施节日文化课程,根据全园的实施方案与班级工作结合开展相应活动,各班确定班级主题,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调整、丰富,一阶段后,各班将实施主题制作成PPT进行全体交流。
2、评价的目的侧重于交流活动、发现亮点,体现班级、教师在节日课程实施中的自主地位,引导反思、鼓励创新。
3、课程评价会涉及对课程目标的评价和实施过程的评价等。由于课程的内容是保障实施过程中目标达成和对幼儿发展有价值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园主要从课程内容本身来进行课程评价。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地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努力遵循“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学前教育课程理念,致力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积极构建“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完善”的课程管理模式与探索幼儿园个性化、园本化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模式,为幼儿园保教工作注入新思想、开创新局面、明确新方向,特制定《天勤幼儿园课程计划》,作为幼儿园课程设计、教材选择、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依据与指导。
二、课程理念
幼儿园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为每个幼儿提供充分、和谐、健康、快乐发展的教育机会与条件。
1、注重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致力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2、重视早期幼儿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教育,为每个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为每一个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创造机会。
3、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鼓励教师进行切合实际的课程选择与调整,形成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
三、课程目标
以培养“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特点的在情感、态度、认知、技能等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新时代儿童”的目标为核心,通过幼儿园课程实施,使幼儿成为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儿童。
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
1、初步了解并遵守共同生活所必需的规则,体验并认识人与人相互关爱与协作的重要和快乐。
2、初步形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态度和习惯,独立自信,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责任感。
3、积极活动,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和行动的安全性。
4、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有认识与探索的兴趣。
5、初步接触多元文化,能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审美情趣。
6、尝试运用语言及其他非语言方式表达和表现生活,具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性。
7、能积极关注周围事物中的科学现象,对科学活动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课程阶段目标
4―5岁
1)学会正确的刷牙和使用筷子、毛巾、手帕、便纸等,对自己能做的事表现出自信。
2)有初步的同情心和责任意识,关注同伴,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
3)爱父母、老师、长辈。了解他们的职业和自己的关系,尊重他们的劳动。
4)理解和遵守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不宜行为。
5)了解人的身体和年龄的变化,能配合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对危险的标志和信号能及时地做出反应。
6)通过尝试、模仿、练习,使动作轻松、自然、协调。
7)亲近自然,学习简单的观察方法,有目的的感知周围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初步发现自然的变化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
8)结合日常生活,学习并识别数字,初步理解数量、重量、颜色、质地、距离、方位和时间等概念,学习比较和测量等方法。
9)学会用结伴、轮流、请求、商量等方式与人交往。注意倾听、理解他人意思,积极的表达自己的主张。
10)喜欢阅读,初步理解其表达的内容。学习欣赏各种中外儿童艺术作品,初步留意周围符号的意义。
11)愿意尝试使用各种材料、工具和方法,进行拼装、拆卸、制作和绘画,有初步的想象能力,体会成功的快乐。
12)在游戏中愿意用动作、歌声、语言等表现所理解的事物和自己喜欢的角色。
13)有探索自然现象和参与探索活动的兴趣,有初步的观察能力,了解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6岁
1)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排泄、盥洗、整理物品等生活习惯,独立自信的做力所能及的事。
2)体验人与人相互交往、合作的重要和快乐,尊重他人需要。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规则意识、学习评价自己和同伴。
3)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大胆尝试新奇、有野趣的活动,获得身体活动的经验,动作协调、灵活。具有安全意识和初步自我保护的能力。
4)探究、操作、实验,对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感兴趣,积极尝试用简单的认知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了解环境与人们生活的依存关系,具有热爱自然、珍惜资源、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6)了解社区内及城市其他典型的设施、景观,参与民间节日活动,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7)对衣、食、住、行等基本物品的来源和接触到的科技成果感兴趣,接触与运用多种媒体,学习多途径收集和交流信息。
8)知道一些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以及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初步的多元文化意识。
9)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实际意义,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数量关系,获得一些时间、空间概念,会进行比较、推理等智力活动。
10)能从多方面感知周围生活中的美,能大胆用唱歌、舞蹈、演奏、绘画、制作、构造、戏剧表演、角色游戏等形式表现自己的感受、体验,想象与创造。
11)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同伴的讲述。会主动用语言与人交往。
12)关心日常生活中需要掌握的简单标志和文字,尝试用图像、文字、符号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13)喜欢探究,学会观察,敢于问题,乐意与人协商、合作,有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道常见的自然现象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四、课程设置
构建幼儿园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启蒙性、整合性和开放性,以适应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1、课程体系
建立共同性课程、选择性课程与辅助性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共同性课程面向全体幼儿,体现促进幼儿基本发展的课程。选择性课程是以共同性课程为依据,以幼儿园办学目标与培养目标为方向,带有幼儿园自身的特点,符合幼儿园实际情况(硬件设施,环境资源,师资条件等),又能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园本化课程。把握好共同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的关系,选择性课程占总课程的20%,二者相互补充、不断完善,使幼儿园逐步形成科学化、特色化、个性化的适合幼儿发展的园本化课程。
2、课程结构
(1)共同性课程
以“生活”、“运动”、“游戏”、“学习”为幼儿园一日活动最基本的活动形态,强调一种活动的综合教育作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互动渗透,有机整合,关注幼儿自身的兴趣、经验和需要,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生活旨在帮助幼儿形成各种生活自理能力、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交往行为,使幼儿在共同的生活中愉快、安全、健康地成长。
运动旨在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动作协调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为幼儿健康的体质奠定基础。
学习旨在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积极体验,使幼儿在认知、态度和能力等方面有所发展,为幼儿后续学习打基础。
游戏旨在满足幼儿自主自发性活动的需要,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幼儿情感、个性健康的发展。
(2)选择性课程
选择性课程内容主要以科学启蒙教育为主线,根据幼儿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以趣味性、启蒙性、生活性、整合性、渗透性为原则,其目标是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多形式、多途径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激发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情感和探究科学的欲望,积累关于周边事物粗浅的科学经验,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具备良好科学素养的新一代儿童。
3、时间安排(每天450分钟/每周2250分钟)
3―4岁
5―6岁
五、教材选择与内容安排
1、教材的选择
(1)将幼儿园新课程新教材(运动、游戏、学习、生活)作为主题活动实施的共同性课程教材。
(2)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幼儿园主题式课程》作为辅助教材。
(3)将科学启蒙教育园本化课程内容(主题和非主题)作为选择性课程教材。
六、课程管理
1、课程安排的原则。
(1)选择性原则。幼儿园对各年龄段一日活动中的各类课程配比,规定了一个大致的、原则性的范围和时间,各班组可根据实际情况,在组长的协调下适当调整一日活动的课程安排。
(2)开放性原则。各年龄段可根据主题教育实践需要,每月可安排一次以上的社会实践活动。
2、课程管理网络。
课程实施的管理和调控,必须建立一个互动的教育反馈系统。幼儿园成立课程管理领导小组,由园长、业务园长、教学助理、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等人员组成,园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制定、实施、反馈、调整、评价等。领导小组下设课程研究组,由业务园长、保教助理、科研室主任等人员组成,业务园长任组长,课程研究组主要负责课程实施的研究、课程内容的拓展、教师培训等。各教研组在课程研究组的指导下,组建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心组,由教研组长任组长,备课组长、特色组长与骨干教师为组员,开展每周一次以上参与式研讨、教材培训与集体备课活动,进行班级情况交流、课程活动案例分析、观察方法与记录的研究等,以保证课程教材的全面、深入的实施。另外,幼儿园将课程权下移,由班级管理,使课程管理更具开放。(见图)
幼儿园课程管理网络
3、课程实施保障。
经费保障。积极投入幼儿园课程改革经费,用于课程环境的创设、教师的培训与奖励,教学具的添置等。
制度保障。建立课程实施的管理制度,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见附件四)
机制保障。建立幼儿园课程教材持续发展的机制,课程改革奖励机制、教师课程技术培训机制等,确保课程方案的全面实施。
七、课程的评价
1、课程的适宜性评估指标体系
2、幼儿发展水平观察评估指标体系
推荐专题: 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表